|
|
|
|
|
|
D*******l 发帖数: 5462 | 1 胡希恕先生的经方造诣本人认为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先生的为人是朴实、真挚
,有道家的仙风。
对于经方,历来是一部枯涩难懂的书。习医者,没有十年八年的修行是很难理解里面的
精神实质。或者换句话来说,有些人哪怕读了一辈子,到了晚年才发觉自己读错了而贻
害后世。因此,历来是名医少、庸医多。
先生生活的年代是十分不利于中医的发展。当时的政府一方面是要废除中医,另一方面
是西医的渗透开始规模化。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医如果没有了疗效,再多的空洞的理论
也只能是无济于事。因此,在当时的环境下出现了中西医汇通的一派人物,最有代表性
的是张锡纯先生。但也是从张先生开始,似乎打开了这一段时间中医的大概思想情怀:
企图用中医的疗效来延迟中医的衰退。因此,在延迟衰退之前,要做的是要汇通。起码
你了解了西医,才能了解中医的长处,才能确定其疗效。观察胡先生一生的学术观点,
我觉得先生这方面是在中医学的历史上应该是划时代的。
第一, 先生把一部枯涩难懂的伤寒读成清澈见底,易于把握;
第二, 先生把临床疗效作为读伤寒、解伤寒的依据;
第三, 先生敢于接受西医的检验,而不是故步自封;
对于第一点,许多人会提出,胡先生似乎更像临床家,而不像理论家。但是,我敢说,
胡先生的中医理论水平不亚于任何一流的名医。我们了解的胡先生似乎只精于伤寒,其
实,先生的内经(包括五运六气)和温病的造诣是很高的,只是,这些东西对于临床难
以把握。一般人,要精读内经没有上二三十年的功夫只能是达到“流散无穷”的水平。
因此,也许是师承,也许是机缘,也许是偶然之间的必然,也许是疗效的缘故,先生钟
情于伤寒。
对于第二点,先生用八纲去解释六经而不用内经的套路,这是临床所决定的。伤寒这部
书,由于经历了战乱,辗转反侧,又后来有人修订过,自然难以保障其完整性。先生通
过自身及从师承中的启示,结合临床,用八纲去统归六经,把文字弹性很打大的古文变
得公式化、条里化,这一举动,在伤寒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这一点,如果是在国外,
早就轰动整个医学界了,唯有在国内,以今天的主流不同(其实,说句实话,就是中医
的某些人死要面子,能简单的读透一本书,何必去用复杂的方法来辛苦自己呢,既然胡
老的临床都公认了,干嘛不去继承?)
因而,胡老在世的时候是有很多磨难的。他的学术思想和见解,也只有到身后才由弟子
整理出来。当然,胡老自谦是自己的思想不成熟,但是,以先生之学,还不成熟的话,
那些狗屁科研和论文今天做了些什么?
第三点也是先生的夙愿了,先生生前十分希望中医能把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能用现代
科学发展中医。可惜如今的情况大不如先生所愿。我也估计,不知二十年后还有没有中
医。
如果说到,胡先生的性格像谁,我觉得,有点像小说里的风清扬老前辈。胡先生也应当
是中医里的剑宗一代宗师了。只是,他在世的年代不利于他的发展。
其实,人的境界有高低,但是一个人境界太高了活得是很累很委屈。爱恩斯坦发明相对
论的时候也没多少人理解,所以,他寂寞;风清扬看到令狐冲那几下狗屁不通的剑招觉
得好笑又无奈;那么,当胡先生独具慧眼看到了六经的实质的时候,众人还是大谈运气
,所以,他的无奈只能让他选择沉默,他是个寡言的人。
但是,有人也曾经说过,刘渡舟老师到了晚年也谈方证相对。胡刘二人学术见解截然不
同,但结论一致,只是,一个是经历的五运六气和脏腑经络的曲折徘徊才到达,一个是
从一而终。
每个人的都有一个境界,但每个人的境界都不同。我怀念胡先生,他给我的帮助是朴实
的,真挚的,没有任何的雕饰。
他传析的,也许是最真的仲学。
先生的学说必将会有更多的后来者加以重视和研究。也许,当过上个百千年后,有一部
经典著作会问世《六经八纲论》。
永远纪念先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