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c**********1 发帖数: 1 | 1 穿着古装(汉服)过日子的人,置身人群中会受到万众瞩目,还是冷眼旁观?为什么日
本人、韩国人穿着汉唐时的衣服,被叫做时尚,而我们华夏儿女却鲜少穿着汉服出门?
带着疑问,我们走近这样一群人——汉服社成员。
记者:琳姐,你是医生?
汉服社社长:我是中药师
记者:你很喜欢汉服?
汉服社社长:是呀,我们都是汉服爱好者,所以就发展成了一个社团
记者:都来自什么行业?
汉服社社长:老师、化妆师、摄影师,还有学生,不止弥勒人,还有蒙自人。
记者:大家平时有多喜爱汉服?
汉服社社长:主要是买的多,拿我来说,基本上买衣服的钱都拿去买汉服了。
记者:你会穿着汉服出门吗?
汉服社社长:逢年过节的时候,有时候和闺蜜一起穿,有时候去学琴穿。
记者:怎么看待别人投来的眼光?
汉服社社长:管他们呢?我行我素!哈哈
汉服社社长潘琳,是一位80后小姐姐,献身于正在复兴的中医药事业。第一次问她问题
时,她思考了半天,回复短短几字“我对汉服也不是很了解”。可一说起汉服传承的问
题,她就心生不快,那么优秀的文化,却有断层。
“汉服多好看啊!” 汉服社的御用化妆师告诉记者,“你知道为什么身着汉服的人,
会油然而生出一种仙气吗?”在秦朝,是抗击外辱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汉时
,是赵飞燕的“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在唐代,是浔阳妇的“千呼万唤
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可到了明末清初,皇太极实行剃发易服令以后,汉服的传统却被迫中断。犹如秦始皇执
政下令的焚书坑儒一样,朝代更迭,对汉服文化也是一次历劫。
如今的华夏大地,少数民族同胞有自己的服饰,可汉族却抛弃了自己的传统服饰。反观
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逢年过节时,举国之民都会穿上
自己的民族服,通过服饰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
中国的汉服文化真的一蹶不振了?汉服真的再也登不上世界舞台了?当然不是!自汉唐
以来,我汉家衣裳的传承就从未真正断绝过。
汉时,中国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汉书》记载:“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
度。”唐时,汉服已流传至云南,据《蛮书》记载可知:“裳人,本汉人也。部落在铁
桥北,不知迁徙年月。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
即便经历了“焚书坑儒”般的天劫,汉服文化依然生生不息,在对抗中留存了下来。
明末清初,民间流传着“十从十不从”的民谣(亦称“十降十不降”)。其中,服饰方
面就提到“生从死不从”,即生前要穿满人衣装,死后则可服明朝衣冠;“儒从而释道
不从”即在家人必须改穿旗人的服装,并剃发留辫,出家人不变,仍可穿明朝汉式服装。
到2003年11 月,全国各地的汉服爱好者举起了汉服文艺复兴的大旗。从此,越来越多
的人加入到汉服传承的行列。有的大学生甚至着了迷,上课下课都身着汉服,调查发现
,越来越的国人喜欢着“汉服”结婚,即使在人流攒动的大街上,也能看到她们广袖飘
飘的样子。
他们,其实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追求一幅好看的皮囊,而是一群有趣的灵魂,真真实实
爱着汉服的一群弥勒人,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我们期待更多有识之士的加入,和我们一起传承文化,做更漂亮的衣服,穿出最美的自
己。
这是一场迟来的文艺复兴,释放了我泱泱中华崛起的伟大信号,正如琳姐所说:“未来
,还会有更多汉服爱好者加入我们,不是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