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p******g 发帖数: 33 | 1 庞统死于乱箭,据《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山坡前一声炮响,箭如飞蝗,只望
骑白马者射来,可怜庞统死于乱箭之下。时年止三十六岁”。“箭如飞蝗”,说明击中
庞统的箭不计其数,这些箭在庞统头面部和躯干部留下了无数的伤口和斑斑的血迹。关
于庞统之死,有一个关于庞统从落凤坡退兵的细节很说明问题。庞统带着入川的队伍来
到了一个山道狭窄林木高耸的山地,一些刚刚投降过来的士兵告诉庞统,这里叫落凤坡
,根据当时的情况,一般可以推断,当庞统对落凤坡“心下甚疑”时,庞统的队伍已经
沿着落凤坡一旁的山道走了一些时间,只有纵深进入落凤坡之后,庞统才会对那里的景
物产生一种完整而真切的感受,表现为“甚疑”。因此,为了摆脱落凤坡,庞统可以有
至少两个选择:继续进军或立即退兵。无论选择进军还是退兵,都需要沿着山道走上一
段路程,如果庞统觉得此处“不利于吾”,那么在离开落凤坡地界之前,沿着山道进军
和沿着山道退兵,都是“不利于吾”的。既然进与退都“不利于吾”,“退兵”就不是
唯一的选择,更不是最好的选择。选择“退兵”,极有可能落入蜀军预先设定的圈套中。
庞统的道号叫凤雏,庞统来到落凤坡有可能对这一地名产生恐惧,这种情形很容易
被蜀军将领预料到。蜀军利用庞统可能存在的疑惧心理进行军力部署,蜀军设计的计策
,首先是利用了落凤坡这一地名与“凤雏”这一道号之间的联系,其次是利用了“凤雏
”对落凤坡这一地名的猜忌。一般人对待犯忌事物的反应是躲避,在山道上遇到犯忌的
情况后会选择后退而不是前进,因为后退被认为是“回避”灾邪,前进被认为是继续接
受灾邪的侵犯。作为军师,庞统在落凤坡并没有表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正当庞统对落
凤坡的猜疑渐入佳境时,几个“新降军士”“适时地”告诉庞统“此处地名落凤坡”!
庞统的反应是“惊曰”和下令“后军疾退”,即以后军做前军前军作后军的方式撤兵。
庞统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做出了这一决定,这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反应,而不是运用智慧的
结果。庞统慌慌张张地退兵,进入了蜀将张任设下的伏击圈,“死于乱箭之下”。“凤
雏”庞统对落凤坡所作的解读,体现的是一种建立在“忌讳”文化上的思维逻辑。但是
,即便按照这一忌讳文化思维逻辑来评判庞统在落凤坡的表现,也应当对庞统的行为打
出零分,只要庞统进入落凤坡地界内,按忌讳文化的逻辑庞统已经沾上了“邪气”。解
除邪气,需要另做功课,一走了之是于事无补的。事实上,从落凤坡地界内摆脱出来需
要一定的时间。如果向后退,邪气将与庞统同行;如果向前进,同样是邪气与庞统同行
。总之,只要庞统停留在落凤坡的地界内,邪气将紧紧地缠住庞统。在邪气暂时解除不
了的情形下,不如按既定方针办即继续向前。选择退兵,是自欺欺人,何况退兵不属于
预案。按预案行事,风险仅限于某种忌讳,不按预案行事呢?风险不仅来自于某种忌讳
,还将来自于被临时变更后的决策!庞统在落凤坡的表现,有辱于其军师的名号。庞统
充其量是一个“山人”,不配在三国杀徜徉。
张任在听说刘备“分两路前来攻城”,张任首先选择的对策是“先来抄小路埋伏”
。许多埋伏设在小道上,如著名的华容道埋伏。“抄小路埋伏”,这一计策张任能想到
,刘备也能想到。根据法正的介绍,进兵雒城,可以取道山北的大路攻取东城门,也可
以取道山南的小路攻击西城门。据此可以推测,蜀将如设立了埋伏,那他们的埋伏一定
是在南小路上!而按照分工,庞统走了小路,刘备走了大路。
在整个入川行动中,庞统的第一个失策,是没有仔细研究西川地理图本,事先完全
不知道南小路上有一个叫落凤坡的山地,庞统是军师,研读西川地理图本是他的权利,
权利可以放弃,可是庞统为什么要放弃这个权利?刘备也放弃这个权利了?庞统的第二
个失策,是胡乱猜忌落凤坡与凤雏这个道号之间的联系。在《三国演义》里,庞统是唯
一一个进行这种猜测的将士,这说明庞统缺乏足够的理性。庞统的第三个失策,是在发
现“误入”落凤坡之后作出了错误的反应。庞统没有使自己冷静下来,庞统没有意识到
一个简单的忌讳文化逻辑:摆脱来自落凤坡的邪气,仅仅退兵是无效的。邪气一旦沾染
上,离开现场决不等同于摆脱邪气!摆脱邪气,有一个复杂的程序,需要和尚、道士等
专业人士来执行。对庞统来说,在落凤坡的山道上放马前进,利空的影响仅仅来自于邪
气本身;如果立即退兵,利空影响既来自于邪气的侵犯而且还来自于对战略决策的临时
修改,综合地看,退兵面临双重风险,是最坏的选择,庞统不幸地选取了最坏的选项。
不理性,不讲逻辑,是庞统的失败之道。庞统在小路上战死,刘备在大路上战败,刘备
不得不重新回到涪水关,诸葛亮不得不离开荆州以取代庞统担任入川军师。“亮不得不
走”,“亮”把荆州交给了毫无政治头脑的关羽,庞统之死,为关羽“大意失荆州”埋
下了伏笔。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