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R*****g 发帖数: 682 | 1 书法作为国粹,历经几千年繁衍,其中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滋养,离不开心性的滋养
。书法是一门艺术,又不仅是一门艺术,它还涉及书法家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
观,也是弘扬个性、滋养心性、熟练笔性的问题。在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传统书法面
前,能够真正地吸收为己有,很难;能够在传统基础上略有创意,更难。从一些书法家
成功之路看,心性的培养和成熟至关重要。想在书法创作中达到一定的高度,应当注意
修身、修心。
如今,书法发展面临功利、浮躁和展览比赛的诸多流弊,在社会包括书坛上安静似
乎是最缺失的。心性的空灵和静穆是书法家和书法作品中最需要的。心性修养,可以让
书家内心变得沉静,不浮华、不急躁。为了从心性上解决真正把“写字”变为“书法”
,把“浮躁”变为“安静”,书法家需要自己的心性、笔性和个性共同经营起来,才能
真正创作出优秀作品。
养清净之心
书法是人的存在方式和价值所在。它用黑白关系来表现万象众生、色彩繁复的大千
世界,是解读中国人精神最完整的、最简洁的一个文化现象。我们要因应时代发展变迁
,在书法品味上追求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
书法家应当做一个身置闲处、内心安静的人。《大学》开篇就说:“知止而后定,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道德经》也主张“静以修身
”的作用,内心平和、安静,追求苏轼《定风波》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
雨也无晴”的淡然境界,不为外界所扰,不为名利所惑,始终坚守书法艺术这块精神家
园。
古人正是从佛学中寻找那份安静,才达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逾越的艺术高峰。我们
应当在宁静中去寻找已日渐模糊却经久不衰的书法文脉,排除社会的浮躁和干扰,以文
品、文气为支撑,挖掘书法创作的内在源泉。
养心是一种保持内心平衡与精神自由的修养方法。要提倡淡泊的生活态度,追求高
雅的精神生活,安顿被欲望刺激的心灵躁动,自觉提升精神境界。在书法创作中,要走
进自己内心深处,从心灵出发,而起浩荡之思,生奇逸之趣。萧子显说:“蕴思含毫,
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就是说,主体在进行审美创作和体验时,心不要执
着在外境,不要为繁杂的外界所迷惑,应该“游心内运”,体味自己心中的意绪和情感
,体悟人生哲理,使审美体验“豁然贯通”。
致超然之境
书法需要学养、涵养、修养,需要静下心来读书,丰富自己。如果我们抛开杂念,
以真诚态度学习书法,自可于习书中,获致真知净智。
研习书法是一场修行,沉浸于书法之中,你不得不去面对苦乐参半的心路历程,抵
住外在世界的种种诱惑,远离喧嚣,承受寂寞,自觉拭去心灵深处的浮躁,从书法艺术
中找到幸福和快乐的源泉。“静坐观心,真妄毕现”。夜深人静时,自我反省,从中得
到大机趣,从中认识书法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把握书法与哲学、力学、音乐
、养生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参透书法的人文精髓。只有心灵的大自在才有大艺术产生。
书法创作应当本于心源,重在发现自我、表现自我,通过发现本性,开掘和表达自
己的精神世界。“书法犹释氏心印,发于心源,成于了悟,非口手所传”。自心觉悟,
其方式不是靠文字语言的解释,而是靠心的感受和顿悟。书法创作应排除一切尘渣俗秽
,追求澄净的心境,达到物我两忘、人书俱一的谐境和状态。这种意识渗入到书法艺术
中,便是“意”在发挥作用,使作品成为自由意志的外化,展现个性独特、自由舒展的
风格。
开笃实之悟
书艺世界浩大无边,书艺之事苦乐无穷。书艺之路是清苦之路、孤独之路。每个想
成功的书法家,都要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那种孤独,始终保持一种本真情怀,凭借着自
己的勤勉,笃实以开悟,得道而有成。中国书法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涵
了书法家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心灵感悟等。从一定意义上说,书法家应是一个学者
或思想者,然后才是书法艺术创作者。只有这样,才能赋予书法艺术创作更多的文化内
涵与思想深度。
书法艺术之路没有捷径,惟有刻苦钻研、执著追求、大胆突破。有人说,天分与勤
奋诚然可以使一个热爱艺术的人成为某一个领域的“大家”,但想真正获得艺术的精髓
和真谛,要到达艺术的高峰,还应该做到“入境”。所谓入境则要做到墨在笔头、意在
指尖、境在心间,超然于笔墨之外,藏无形于有形之中,才可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境
的目的。
中国书法艺术是一门技巧性极强的艺术。将“意”化为“象”是需要技巧的,需要
由情感冲动、灵感触发和创作欲望来实现。书法艺术创作既不是高不可攀的月中桂,也
不是可以信手拈来的花蝴蝶。书法向来不是一门孤立的艺术。惟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才
能滋养出气韵生动的作品。创作与情感的交融,是一种超乎笔画之外的玄妙。当性情、
才思和笔墨融为一体,展现的是挥洒才情、表露气质、张扬个性和传递美感的生动过程。
转自网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