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ChineseClassics版 - 汉语介词浅析
相关主题
《岳阳楼记》与“宋代四绝”汉文化真的能走向国际化嘛
人世间的情感,莫过于父母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应该拍个纪录片
是达到了最高学术水平,还是罕见的假冒伪劣?--评荆贵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汉语崛起,英语衰退,英语繁琐缺陷太多
2008年汉语新词六级等级考试汉语如何建立和英语一样的话语权
高丽人的汉语教材,《老乞大》 (转载)okman你过来一下
汉语实际上是言、文分离的。转载不是我们崇洋媚外 而是传统节日不好玩儿
哪儿网上学古代汉语以现代强人的名与字制联, 征上联。 很难的哦
学习中文的好教材唐寅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介词话题: 汉语话题: 相当于话题: 英语话题: 用法
进入ChineseClassics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z**********e
发帖数: 22064
1
王克斌
“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
。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
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是我在高中时背诵下来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同志的豪言壮语。本来也想将来做一回英雄
。由于种种原因半途而退,加入到养家糊口芸芸众生的行列。我只想借用这句格言作为
探讨汉语介词的开头。里边用到了几个介词,属于的“于”在这里相当于英语的to;临
死的“临”相当于英语的near或to be close to; 献给的“给”可以理解为英语的to
;为人类的“为”可以理解为英语的for。
说汉语的介词干吗要跟人家英语挂钩呢?因为我幼年学习国语的时候,老师没提过介词
。到了初中的英语课,老师才开始引进介词的概念。在英文里,介词是preposition,
简称prep。直接的译法是前置词。即它总被放在名词的前边,完成某种意思。前置词又
称称介词,即它有类似于某种中介的功效。英语介词用法繁杂,初学者很难在短时间里
掌握。
汉语中的介词用法灵活,有时甚至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介词是虚词,在句子中只起辅
助作用,表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关联。介词后需要与名词相连,介词后的名词又
叫介词宾语。比如他在教室里看书,“在”是介词,“教室”是介词“在”的宾语。
汉语里关于介词的概念不太明显,老师也很少刻意强调。第一汉语词汇的运用十分灵活
,一个字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或形容词。比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里
第一个幼是动词,第二和第三个幼是名词。吾是代词,这里的吾又是物主代词。再如,
“好”是形容词,但“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这里的好又是动词,还得读第四声。
介词也常常如此,有时含混不清,很难把一句话里的介词明确区分出来。
第二,中国的古汉语简洁精练,是因为汉语词性转换灵活,字和词的意思和类别可以通
过在句子中的位置来区分。 有时候名词可以当成动词用,动词有时又可以当成名次用
,只须看他们要表达的意思。至于介词,在可有可无的情况下常常被省略掉。故而古文
里一般很少用到介词。《滕王阁序》800多字,只用了几次介词。如“俨骖騑于上路,
访风景于崇阿。”用到了于。《岳阳楼记》开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把话说全了,应当是“在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到巴陵郡。”把介词“在”和“到
”明显地搬了出去。但是由于汉语的使用者习惯于此,他们知道范老先生要表达的是什
么意思。然而对把英语当作第一语言的汉语学者,就会感到失落。说到了时间和地点,
竟然找不到连接它们的中介?
由于汉语的诗词和戏曲唱词都有字数的限制,因此被偷工减料的也往往是介词。比如“
明月出东山,苍茫云海间。”出的后边省略了介词自。苍茫之后又略去了介词于。完整
的说法是“明月出自东山,苍茫的景象呈现于云海之间。”
对于熟练的汉语使用者,即使没有介词,他们也会驾轻就熟地明白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比如《甘露寺》里的一句西皮流水“长坂坡救阿斗” 说全了应当是“赵云同志在长坂
坡把阿斗给救了。”可唱词要是这么一改,乔国老就要为难,不管胡琴拉得多溜嗖,他
也唱不出来了。如果有位英国人初学汉语,或许他会把这句唱词理解为长坂坡是个英雄
人物,他救了阿斗。这样的理解完全符合主语、谓语和宾语的关系。由此足见汉语的奥
妙。
70年代初,李双江将军以一首男生独唱走红,“小小竹排江中游”,里边也省略了“在
”字。要是加上“在”字,“小小竹排在江中游”,七言变成八语,虽然语法严谨,但
是唱起来别扭。此外省略介词的情况还有草上飞,云里走,窝里横。再如客死异乡,该
出现介词的地方都把介词给省略了。
“肖何月下追韩信”要是翻成英语的话很难甩掉介词,Mister Xiao He is chasing
Han Xin under the moon。中文的月下已经表示了时间和场境。如果非要说成“肖何在
月下追韩信哪,”文理上也说得过去,只是显得罗嗦。尤其是用于一出戏的名字的时候
。汉语把“月下”置前突出了时间发生的时间是夜晚,衬托了急切心情。
“姑苏城外寒山寺”要是译成英语的话的得加上好几个介词,不妨尝试如下,From the
temple of chilly hill outside the city of Gusu。由此可见汉语的自由简洁,而
英语的用户则必须遵循既定格式的约束,就像日本兵在拚刺刀时必须得退空弹夹。
汉语里用的最多的介词就是“在”了。以至于在我脑中产生了一个印象,汉语的介词就
是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在”字。在新华字典里,“在”字有五种解释。其中之一是“
介词,表示事情的时间、地点、情形、范围等。”介词“在”有多种用途,为了更加清
楚地表达,在还需和具体位置前、后、上、下、左、右、之间等搭配起来。比如,“他
在山上跑步”,“鱼在水里游泳”,“他在文革前死去”,“她在国外读书”,“济南
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等。不像英语里的in、 on、 at、 above、 under、 before、
after、between等,这些介词本身已经具备了位置里、外、上、下或次序先、后的含义
。“在”的使用体现了汉语的灵活和词与词间的有机搭配而形成的集体效果,因此而做
到“以一当十”。
除了介词,“在”还有其他的用法。比如存在,“他老人家100岁了,依然健在。”比
如在于,“一年之际在于春”,“山不在高, 水不在深”,“事在人为”,和“驽马
十驾,功在不失。”。“在”用于动词前边时表示正在进行的时态,例如“我正在城楼
观山景。”和“风在吼,马在啸。”“在”可以和其他的字搭配完成某种意思,比如在
乎,“他装听不见,满不在乎。”;在意,“这东西很珍贵,你要在意。”;实在,“
他这个人不滑头滑脑,看起来挺实在的。”
“在”在古文里用得不多,一般更偏爱于“于”。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
间”,“泻出于两峰之间”,“访风景于崇阿”,“游于赤壁之下”等。直接用“在”
的例子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
其实,除了“在”和“于”,汉语还有许多介词分别对应着英语里的counter part。唯
一的例外是of,在汉语里很难找到与of直接的对应的介词。但相当于of的有归属助词“
的”。比如,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把人民共和国强调在前,故而需要介词
of表示所属。汉语则讲究直去直来,不拐弯抹角,按顺序说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上
,这里的中华是物主代词,表示中国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汉语中修饰名词的定语
一般只能在名词的前边。而英语可以通过of把修饰放到后边,使句子的前后更加平衡,
并且突出被修饰的名词。
汉语介词的用法也很灵活,甚至在一句话里就有不同的解释。首先就说这介词“于”字
吧,“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第一个于是介词从的意思,第二个于则是“比什么还
”的意思。“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于”也有从的意思。 “人固
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里的“于”也有连接词比的意思。“苛政猛
于虎也”是说苛政比老虎还凶猛。“永州之野产异蛇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这
里的于又有由于的意思,相当于英语的due to。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和后本来可当副词或名词用,但是这里却可
以理解为介词,相当于英文里的before和after。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这里的自也是介词,有从的意思。类似用
法还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然而马宏亮先生唱的“自从退休离海港”里的“自
从”则相当于英文的since。
“临”字也常作介词使用,如“临死的时候”、“临走、邻别”,临相当于during 或
near。再如例句“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给”字有时也用作介词,“你给我进来”类似命令句,这里的“给”相当于英文的
for,而且有加强语气的作用。“把一切献给党”和“说给他听”里的“给”又相当于
to。
“跟你动手”,“你跟领导讲话要客气点”和“我跟你一起去”里的跟可以理解为介词
with。“我跟你一起去”也可说成“我同你一起去”,同又成了介词。“你跟领导讲
话要客气点”也可以说成“你和领导讲话要客气点”,这里的和又可理解为介词。由此
可见汉语介词像万花筒一样,悠忽变换。只要说惯了口,大家认同,就约定俗成了。不
像英语介词那么呆板教条,说一不二。
“没他这事还真办不成”,这里的没可以理解为没有,也可以理解为介词without
。这第二种解释有点牵强,完全是为了适合英国人的口味。对中国人来说,说没有他,
离开他,缺了他就足够了,没必要非扯上介词。我管你介词不介词,把话说清楚就行了
。用俗话说,那叫“放屁脱裤子”,多费一道手。
“成”也可起到介词的作用,“他怎么把你打成这样”,“成”在这里相当于to,到某
种状态。类似的用法还有“你怎么落成这般光景?” 然而“我把他当成厂长了”,“
当成”则有以为或看作的意思,成又相当于as。
“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是清华大学在文革前喊了多年的口号,“为”是介词,相当于
for。
“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到北大”,这里的“以”相当于with。“ 三天以后”,“文革以
前”又相当于after 和before。
沿着,朝着(顺着,向着),迎(背)等都可用作表示方向的介词。比如“沿着一条小
路走下去”,“顺着铁道走到西直门火车站”,“朝着正确的方向”,“向着太阳,向
着自由”,“暖风迎面扑来”。分别相当于英文的along、toward和against。
趁和乘也可以用作介词,“他趁着混乱跑了出去。” “何不乘此机会杀进城去。” 还
有乘势、乘人之危。趁和乘似乎比英语的词作to take advantage of要巧妙多了,后者
更具一般性。
“开”用作介词有off的意思,比如挪开汽车、把手放开、离开了家。
“就”用作介词时有at或on的意思,比如就事论事,就地处理。
“挨”用于介词有near或next to 的意思。“他挨着我坐了下来”,“那饭馆就挨着杂
货铺。”
“起”也可用于介词,“说起那次运动,我的气儿就不打一处来。” “起”相当于
about 。“打”又相当于介词从。 类似的用法还有“提起宋老三,两口子卖大烟”。
打也能当介词用,相当于从,“打今儿个开始,我戒烟了。”
依照、按照有介词by的意思,比如“按照常理他不会这样”,“依照”则相当于in the
light of,或according to。“我看就依照你的方案去干吧。”。照猫画虎,根据、
依据有介词on或according to的意思,“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主义必然会腐朽没
落。”
靠和近有near的意思,诸葛亮命令马谡将军“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还有“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他靠老爹当了厂长”里的靠又有依赖(rely)的意思,相当于动词。
倚天剑里的“倚”和恃强凌弱里的“恃”也有靠的意思。
处和处于用作介词使用时相当于在,“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于他的地位,不可
能理解百姓的苦痛。”这里的“处”相当于英语里的at。
“诸”在汉语里有“之于”的意思,如“见诸人民日报”、“诉诸法律”、“付诸实施
”。
水漫金山,漫山遍野,这里的“漫”在用法上相当于英语的over。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随”在用法上也可以被看作介词along,with,再如
随心所欲,随波逐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依”相当于along,“入”相当于toward。“离天三
尺三”的“离”字翻成英语可以是介词against或from,It is only 3.3 feet from
the sky;也可以是当成名词distance,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knight and the
sky is 3.3 feet.
“他把女儿卖给老财主去填房。”给相当于to。“你给我出来”,“把他给我捆起来”
,“他给你买了个手机”,这里给又相当于for。
“由他起草的这个文件被大家选中。”“由”在此是介词,相当于英语的by。有趣的是
中文的介词短语有时会放到整句话的前边,突出了这个文件是他起草的。类似的用法还
有“这个问题应当由你来处理。”学英雄的时候人们常说:“由我做起。”由又相当于
from。
“他途经上海来到北京”,经有经过,via的意思。“风从东方来”,“从”的用法相
当于from。类似用法还有,“经他这么一解释,我就明白了。”此外,还有“经手人”
,这三个字译成英语可能会长一些,the man who handled the matter。可见汉语比英
语精炼多了。类似的还有“当事人”。
“刘冰同志传达了关于林副主席叛逃的中央文件”,“关于”的用法似为介词,相当于
About。
“跨过鸭绿江”里的“过”相当于over。“你由哪儿来?”里的“由”相当于从。
“以”用于介词的例句如“问征夫以前路”,这里的“以”相当于for;“以子之矛攻
子之盾”里的以又相当于with或者用。
“你别多心,他这是冲我来的。” “冲”在此相当于介词toward。
“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乎”在此处的用法相当于“于”。
“这事对我来说不大好办。”“对”相当于to。把“对”当成借此的用法还有“对天发
誓”,这里“对”有相当于介词短语in front of 。
带介词的成语挑选如下:
顺藤摸瓜,随叫随到,随遇而安,自上而下,从小到大,漫山遍野,乘人之危,乘虚而
入,付诸东流,以一当十,以身作则,就事论事,迎面而来,背道而驰,自始至终,长
缨在手,胜利在望,何以解忧,何去何从,倚老卖老,倚马可待,妇以子贵,依法治国
,以粮为纲,在所不惜,随机应变,临危不惧,言不由衷,由表及里,设身处地,异乎
寻常,四通八达,付诸行动,付诸实施,逢傻必奸,以暴易暴,从早到晚,在商言商等
等。
汉语里的介词用法还有前词后置的情况,比如 “阁中弟子今何在?”“在”在代词何
之后;“四通八达”,介词通和达分别在名词四面和八方之后,按通常的顺序应当是“
通四达八”。
汉语的介词有时还带有主观或程度的含义。比如“你别冲着孩子撒气”的“冲”就有恼
怒的主观成分,比“你别对着孩子撒气”要强烈一写。同时这“冲”字也体现了事件发
生时间的短暂,像示波器里的脉冲一样一扫而过。
汉语里趁机的“趁”字隐含着两个独立事件偶然符合的出现几率,俗话说来早不如来巧
,这来巧就是两个事件不约而同地发生,为人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如此巧妙的功能会让
英语介词相形见绌。
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对称性体现于英语用介词表达的事物在汉语里不用介词,比如
without,汉语则爱说“没有”,或者如“舍我其谁也”用个舍。再如英语里的
opposite,汉语则喜欢用面对面,当然也可以用相反。
英语使用介词的地方在汉语里会被动词代替。比如 one by one 翻译成汉语可以是一个
接着一个,动词“接”取代了介词by,还加了个“着”表示继续的过程,似乎寓意又比
英语丰富。类似的用法还有“明日复明日”,day after day。汉语中的“不必介意”
,到了英语又没了介词,成了never mind.
汉语的灵活性还体现在隐性介词的情况。比如“殉国”由动词“殉”和名词“国”构成
。但他们不是通常的动词和宾语的简单关系,它的意思是“为国捐躯”。里边有介词的
成分,只不过介词“为”已经隐含到动词“殉”里了。动词含有了介词的意思,在英语
中似乎很难找到对应的用法。隐性介词还体现于“间”的用法,顷刻之间,中日之间,
学生间。每个“间”都对应着不同的英语介词,如in,between,among。 还有“弹指
一挥间”。
本来一直以为汉语里的介词是用“在”字以一当十,可是随便这么一翻,居然找出了50
多个可以被理解为介词的字或词。当然数目一多,难免鱼龙混杂牵强附会。尤其是汉字
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类,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然而经过认真的思考,至少明白了汉语的
灵活和复杂。只不过因为说惯了汉语,从来没有仔细地咀嚼过。英语发展到今天会让人
觉得它是先设计后施工,语法相对来说比汉语严格;而汉语体系则更像实践出真知,千
变万化,丰富多彩,像众手浇开的幸福之花。
不管怎么说,现在世界上讲汉语的人口到目前还是第一,占15.22%。而讲英语的
population仅占4.68%,屈居第三。我们当然可以谦虚,但也别忘记骄傲。
1 (共1页)
进入ChineseClassics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唐寅高丽人的汉语教材,《老乞大》 (转载)
什么叫无为汉语实际上是言、文分离的。
Re: 中国第一文豪是不是苏轼哪儿网上学古代汉语
Re: 寓言的密码 一一、中国第一刀笔吏出场──大瓠之种学习中文的好教材
《岳阳楼记》与“宋代四绝”汉文化真的能走向国际化嘛
人世间的情感,莫过于父母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应该拍个纪录片
是达到了最高学术水平,还是罕见的假冒伪劣?--评荆贵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汉语崛起,英语衰退,英语繁琐缺陷太多
2008年汉语新词六级等级考试汉语如何建立和英语一样的话语权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介词话题: 汉语话题: 相当于话题: 英语话题: 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