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ChineseClassics版 - 【征文】讀帖雜記 (不定期更新)
相关主题
[bssd] 从髯参军短主簿说起Re: military?
请教一句诗的含义我来挖个坑,关于三国的
[BSSD] 温太真玉镜台倚天屠龙记四十回目录中的典故 1
古代未出嫁的女子 为什么叫“黄花闺女”问一种写作手法的渊源
作为书法家的林则徐古人介意处女是对女性尊重的开始
关于智永书《兰亭序》讀帖雜記 (不定期更新)
Re: 其实大陆简体字比台湾繁体字更古老(转) (转载)Re: 曹操、刘备的27岁在干什么?
Re: 是何典故陆逊之死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伯遠话题: 王珣话题: 王獻话题: 群從话题: 王謝
进入ChineseClassics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L*****e
发帖数: 8347
1
先要說明一下的是,這裡的“帖”不是買賣提的帖子,是字帖。
最近新添了一毛病,喜歡讀帖。以前初習書法,讀帖時只見點畫結構,不見字字珠璣。
現在因為懶惰,沒有耐心也沒有時間展紙研墨,抓本字帖也只能是心摹而手不追,其惡
果自然是書法毫無進步,但意外的好處卻是發現了書法之美以外的文字之美。
當然,碑傳之類歌功頌德的帖在我所說的帖之外,我所指的大都是晉人書信短箋。我想
原因大抵是因為我是一個擺脫不了低級趣味的人,便箋短箋的私密性和隨意性,可以極
大地滿足我偷窺和八卦的慾望,尤其是晉人辭句,言簡意深,讀晉人帖就如讀一部手寫
的《世說新語》,那些毫無雕飾的文字,一下就能把我帶回千年前那煙雲水氣的南朝歲
月,無限貼近那直逼本心的魏晉之法。
嗯?我穿越了木有?有木有?
L*****e
发帖数: 8347
2
從我最稀飯的《伯遠帖》聊起吧。
對我來講,能夠真正再現晉人風度的法帖不是“蘭亭”,不是“中秋”,而是“伯遠”
。《伯遠帖》結構開張,意態蕭散,崎正相生,風神俊朗。明朝的董其昌稱《伯遠帖》
為尤物,評之:“王珣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在眼前”。此評算是道出了我心聲之六
七。清朝的姚鼐讚《伯遠帖》“如升初日,如清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洞”
算是道出了我心聲之另二三。
不知道是何種機緣作怪,我見到《伯遠帖》是比較晚的時候了,那個時候大約二十出頭
。當時初見,是種驚豔的感覺,所謂的“一見鍾情”大概如此。然後粗粗一讀,又被帖
中“遠隔嶺嶠,不相瞻臨”八個字打動。在見《伯遠帖》之前,我粗略地讀過一兩遍《
世說新語》,隱約記得《世說新語》里提及王珣多次。見到《伯遠帖》后,我又細細讀
了《世說新語》兩遍。
L*****e
发帖数: 8347
3
重讀《世說新語》,原因之一當然是重新體會王珣其人;原因之二,就是爲了尋找“伯
遠”。搞清楚人物向來是讀帖的最重要線索。
可惜翻遍《世說新語》,沒有找到“伯遠”這個人。然後查資料,有人認為王珣和伯遠
是堂兄弟,有人則認為是叔侄,不管是怎麼認為,大都是猜測,其中的理由與證據,誰
也沒有說出個所以然來。
首先將猜測見之于文章的是啟功老,他說:伯遠不知是否王珣的弟兄,“群從”可能指
伯遠的弟兄,他在弟兄之間特別優秀。“此出”不知是否是說王珣遠游,還是伯遠外出
。“分別”當然是王珣與伯遠分別,“疇古”如云“古昔”,說伯遠做了古人。當時的
語言環境,我們無法瞭解,所以只能看帖問表面大意了。
啟功做此論時只是泛泛一談,沒有做太多的學術考據。直到去年年初,福州畫院的鄭春
松和遲慶元兩位先生在《書法報》上各發表了一篇文章,以比較充實的論據來給伯遠定
輩分。兩人無獨有偶地從帖中“群從”二字開始解謎。
L*****e
发帖数: 8347
4
两人的辩论比较精彩,值得细八一八。
在解讀《伯遠帖》之前,郑春松曾兩度挑戰啟功老對《平復帖》和《快雪時晴帖》的釋
讀。大概是嘗到了甜頭,於是鄭春松再度挑戰啟功老的“‘群從’可能指伯遠的弟兄”
的說法,他主張“群從”是指侄子這一輩。其證據之一是《辭源》對“群從”的注解為
:指諸子侄辈。證據据之二是引《世说新語—贤媛》為例:“一門叔父則有阿大、中郎
,群從兄弟則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世說》的這段是“詠絮才女”謝道韞回娘家向自己的老爸抱怨自己的老公王凝之時說
的話,大意就是:我謝家個個人才了得,為神馬我卻嫁了個蠢才老公!為神馬!!為神
馬!!!
其實身為王羲之的二公子的王凝之并沒有那麼差,但是娶才女做老婆的壓力實在是太大
了,所以各位看官有娶才女的慾望的,要引以為戒。
嗯,還是別跑題,回頭來說遲慶元的反駁文章。遲先生的反駁文章先开始以“王珣顿首
顿首”為线索,說王珣不可能給子侄辈顿首,所以伯遠必為長輩或者平辈。(我先小議
一下:遲先生一开始就犯了个先入为主的錯誤,誰告訴他王珣這封信是写给伯遠的?)
L*****e
发帖数: 8347
5
不过遲先生接下来的反駁要有力些了,他先指出鄭先生所引謝道韫骂老公的話里的“群
從兄弟”正是指“兄弟”之意(封(謝韶)、胡(謝朗)、遏(謝玄)、末(謝渊)都
是謝道韫的叔伯兄弟)。然後遲先生又给出了《晋書》中的两个例子:
……陛下未能少垂顾眄,畅臣微怀,云导顷见疏外,所陈如昨,而其萌已著,其为咎责
,岂惟导身而已。群从所蒙,并过才分。导诚不能自量,陛下亦爱忘其短。(《晋书&#
8226;卷九十八•列传第六十八•王敦》)
王導之父王裁與王敦之父王基是兄弟關係,王導与王敦即为從父兄弟,所以,“群從”
當指诸從兄弟。“群從所蒙,并過才分”这句話是說,诸從兄弟蒙皇帝恩泽,已超过了
他们的才能。
(敦)既素有重名,又立大功于江左,专任阃外,手控强兵,群从显贵,威权莫贰,遂
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见《晋书•卷九十八•列传第六十八•
王敦》)
“群從显贵”指王敦诸從兄弟皆得显贵。
郑春松當然不会作罢,称遲慶元“所發之論多顯突兀”。他的反駁理由是“一门叔父”
對“群從兄弟”正說明叔父對子侄。(我又小議一下先,謝道韫的話里的“叔父”和“
群從”當然是針對自己的輩分所指,所謂叔父对子侄的解释牵强,這又不是對對子。)
然后以臣子對皇上自稱“奴才”為例,說王敦、王導上疏君王所以自稱自己是晚辈。(
又小议一下,这个辩解也更加牵强,稱自己為晚輩乾脆自稱“孫子”算了,稱個“侄子
”算什麽?)
兩個回合下來,我判遲先生小勝。另外,遲先生對“伯遠”到底是王珣的哪个堂兄弟的
推断也很有趣,且有道理。在这里转帖一下:
伯遠与王珣既是從父兄弟關係,那么,王珣此從兄弟是誰?《晋書》载王導有六子:悦
、恬、洽、協、劭、薈。長子悦及四子協无出,分别以恬子琨和劭子谧為嗣,恬子混(
见《宋書》),洽子珣、珉,劭子穆、默、恢,薈子廞、谌。在已知的王珣群從十人中
,《晋書》没有記载有字為伯遠者。
按古代男子取字是有一定規則的,即字是根据名而来的。班固《白虎通義》(這里的“
白虎”是指的洛陽白虎觀,看官們不要想歪了)說:“聞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
”字和名或意义相同、或相反、或相辅相協。除此之外,还有在字的前面加伯、仲、叔
、季(或稚)用来表示排行的。
由此可知,伯遠在兄弟中排行为大。再查,王珣從兄弟十人中又有谧字稚遠者,本为劭
子,与協为嗣,稚即指其排行为小,其上则有穆、默、恢三胞兄。由此推知,伯遠者穆
也。其弟兄四人的字则分别为伯遠、仲遠、叔遠、稚遠。
試析如下:就謐字稚遠而言,謐有寧、靜之义,其字为遠,是取寧靜致遠之義,謐、遠
属意义相協。穆、默都含靜義;恢,大也,大、远相協。所以,穆、默、恢取遠为字是
在情理之中。据此断定,伯遠就是王穆,王珣所致信者即其從弟王穆。
L*****e
发帖数: 8347
6
本来以為這場論戰最終将以“無定論”而不了了之,却不想有“好事者”在整理敦煌文
獻《常何墓碑》時發現了這麼一段話:“傾產周窮,捐生拯難。嘉賓狎至,侠侣争歸。
名亚於信陵,事逾於伯遠。”这里是把墓主常何和信陵君和伯遠相比。信陵君大家都知
道是誰,这伯遠又是何人。该“好事者”顺藤摸瓜,終於在唐人李延寿所著《南史》中
發現一段:
“[王]球字蒨玉,司徒[王]謐之子。”“王彧字景文,[王]球從子也。祖[王]穆,字伯
遠,司徒[王]謐之長兄,位临海太守。”
這個證據出來后,基本上算是肯定了遲慶元先生的推断。
那麼《伯遠帖》通篇到底是神馬意思呢?不管是放狗還是擺渡,大都語焉不詳地說《伯
遠帖》是王珣寫給遠方親友的書信,表達了“縈懷的回想和天各一方的惆悵”。我是個
愛咬文嚼字的偏執狂,對語焉不詳的東西向來不服。所以當看到終於有人對《伯遠帖》
全篇做詳細釋讀,還是很興奮的。
由于对伯遠身份的不同理解,鄭春松先生和遲慶元先生對《伯遠帖》斷句,尤其是釋義
大不相同。
鄭春松的斷句是: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实。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
此出意,不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釋義:伯远有美好的业绩,真情期待侄子之成就(“实”应解为结实,春花秋实是也。
奋斗努力之结果,可引申为成就)。虽因疾病,但意愿长远。方获悉乃出乎意料,不刻
(未一刻,时间十分短促)在申时,分别于昨天。永远作为古人,宛如遥隔岭峤(五岭
),不能上下相视。
遲慶元的斷句是: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
此出,意不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釋義:伯远不管是在事业上还是和兄弟的情谊上,都是我们兄弟的楷模。我的身体多病
,有去官之念。现在你去临海做了太守,我心绪复杂。虽然分别不久,却像是做了古人
,中间隔着五岭,难以相见。
看了兩位先生的釋讀后,我的感覺是:三只青蛙跳井古井里,不通不通還是不通。。。
L*****e
发帖数: 8347
7
鄭春松先生的辨識和釋義至少有兩處硬傷:首先他識“寶”字為“實”字,并把“實”
理解為“結實”“成就”之意。又為了照顧这個意思,他斷句為“情期群從之實”,并
把“情期”理解為“真情期待”。不知道為神馬鄭先生没有查一下辭典,“情期”就是
“情誼”之意。(《南史•王昙首附孙王俭传》:“赵充国犹能自举西零之任,
况卿与我情期异常。”)
鄭先生的第二个硬傷是對“不剋申”的牵强附會。在鄭先生筆下,“不剋”变成了“不
刻”,“申”則表示“申時”,这也造成了他的斷句“始获此出意”,并把这句譯為“
方获悉乃出乎意料。”
如果说鄭先生對“群從”的考据有失偏頗,那么他的釋義就错得有些荒谬了。
遲慶元先生相较鄭先生在考据上要仔細了许多,但是遲先生的一个重大問題是他的先入
为主。他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認定《伯遠帖》是王珣寫给伯遠的書信。所以“始
獲此出”他便理解為是指伯遠出临海太守這件事,但緊接着的“意不剋申”这句遲先生
含糊其辭,没有做任何有依据的解釋。
遲先生还由“自以羸患,志在優遊”这两句推測寫《伯遠帖》時王珣已在暮年,得出“
隆安四年前,王珣從兄弟十人中已有混、琨、珉、廞、谌去世。所以,其在致书伯遠時
,既為伯遠出临海太守感到高興,又有失去弟兄的傷感,还有對自己病情的哀歎,心情
複雜。”的結論来。
L*****e
发帖数: 8347
8
我初讀《伯遠帖》,就對很多人所持的《伯遠帖》是王珣写给伯遠的書信這一論斷存有
疑問。晋人雖然多以行為乖张為榮,但細思大抵脱不了常理人情。
首先“珣顿首顿首”几个字就透露出收信的對方或是位尊,或是年長,否則叩頭而拜的
禮也太重了。或許有人會辯稱“頓首”二字已經演變成書信開頭的習慣用法,那麼再看
“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这两句就有些異樣。不管是《晋書》,《世說》還是晋人
的其它書信雜帖里,都看不見这样露骨地夸對方的辭句。說這樣的話,或有拍馬屁的嫌
疑,或者有諷刺的動機,反正都不是什麽好意。
而且從伯遠的寂寂无闻不见于史传来看,且不說王珣王珉兩兄弟,單看王珣的另外兩個
堂弟王徽之和王獻之(王羲之家的老五和老七),伯遠如何也當不起“勝業情期,群從
之寶”这八个字的。
然而,夸第三方就不管如何褒奖也不为過,尤其是背後說人好話從來都是種美德。所以
我基本上可以肯定,《伯遠帖》一定不是寫给伯遠的。
再看“自以羸患,志在優遊”两句,和上面的句意比較是个大转折,颇有對比之意。要
不然前面才说是众兄弟的榜樣,后面就突然说身体多病,不合情且不合理。所以“自以
羸患,志在優遊”應當說的不是伯遠。
L*****e
发帖数: 8347
9
最難揣摩的還是“始獲此出,意不剋申”這两句,這两句的句意似乎是把握全文的關鍵
。經過考虑,我以為“出”在這裡的意思无非有两種可能:一是指“出仕”,二是指“
出門远宦做官”。伯遠寂寂無闻,未必有資格玩“托病不仕”這一套,然而王珣少年得
志,弱冠之年就為权臣桓温所重,后又以才學文章受知于孝武帝,歷任要职,應該也和
“不仕”沾不上邊。看来確實是指伯遠遠宦临海太守這件事了。
“意不剋申”這句的關鍵是要了解“申”是何指。“剋”是“克”的異體,“不剋”即
為“不克”,也就是“不敵”之意。那么“意”不敵神馬東西呢?亂翻辭典,發現“申
”可做約束講:
申,束身也。——《说文》
约车申辕。——《淮南子•原道》。注:“束也。”
畏忌自申。——《汉书•韦元成传》。注:“言自约束也。”
勒兵申教令。——《汉书•元帝纪》
朱绿带申加大带于上。——《礼记•杂记》
申体防以自持。——曹植《洛神赋》
一下子豁然开朗,“始獲此出,意不剋申”當是說“当伯遠知道要遠宦临海時,自己的
意愿(優遊之志)得服从規矩(为人臣的規矩)的約束”。這麼说来,前面的“自以羸
患,志在優遊”确实是说伯遠?
通釋全文的話,意思大概是這樣的:伯遠不管是在事業上还是在為人上,都是我们兄弟
的榜樣。他本来稱病,無意于仕途,但是當要求他出任临海太守時,他還是个人意愿服
從了組織决定。雖然和他分别不久,但已宛如隔世,我們之间山重水复,估计再难相见
。。。
但是但是,王珣和什麽樣得人要說這番話就不好解釋了,而且,從文意上,也總覺得有
些什麽不對頭,但一時也无法再做其他解釋。
但是但是,又是這个但是但是,終於有一天,我在《晋書—王珣傳》里讀到一段話,我
才恍然大悟!
L*****e
发帖数: 8347
10
“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安既与珣绝婚,又离珉妻,由是二族遂成仇衅。
时希安旨,乃出珣为豫章太守,不之官。”
這段話是說,王珣兄弟本来都是謝家的女婿,後來因为鬧矛盾(不知道是翁婿矛盾,還
是夫妻矛盾),謝安謝太傅讓侄女和王珣離了婚,謝安自己的女兒也和王珣的弟弟王珉
離了婚,于是王謝两家成仇。後來有人照谢安的意思,排挤王珣,让他去遠地豫章(今
天的江西南昌)做太守,但是王珣并没有到任。(“不知官”就是没到任的官)
不知道看官們注意到“出珣為豫章太守”這句里的“出”字沒有?原来王珣也被“出”
了那么一回,而且最後估计被他以“羸患”为由给推脱了而没有到任。原来《伯遠帖》
里的“出”是王洵的“出”,非伯遠的“出”。難怪帖中是“此出”二字而非“彼出”
二字。
知道了這一點,事情就變得順理成章了。那麼,事情的發生當是這樣的:因为王謝两家
矛盾,謝安排挤王珣,准备把他發到遠在江西南昌的地方去做太守。王珣可不是省油的
燈,當然不干了。於是謝安(或者是本人,或者是另托一德高望眾的人)寫信给王珣,
和他摆事实讲道理。信中大概说了:王珣啊,怎麼一讓你去出任豫章太守,你就稱身體
有病?你看看你兄弟王穆,他就不像你醬紫,讓他去临海做太守,他高高興興地就去走
馬上任了,你怎麼就不服從組織安排呢?都是王家的孩子,差距咋就那麼大涅?你要實
在有啥想法,說給我聽聽,畢竟你曾經是我們謝家的女婿,我會給予你一定的照顧的。
“切!少跟我玩這個裡格楞!”王珣心里想。於是回信道(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伯遠
帖》):大人啊,王珣先给您老叩首再叩首,您老别把我跟伯遠比啊!伯遠他為人做事
在我們兄弟间都是出類拔萃的,而我疾病缠身,只想退休养养清閒。(至於您老所說的
什麽照顧,我看還是算了吧)當我聽說讓我遠宦豫章的調令,我就知道个人意愿不应该
淩駕于组织命令之上。(還提什麽舊情),你我兩家交情了斷還歷歷在目,像發生在昨
天一樣,但是事情已成定局。我們還是當做你我兩家之間有五嶺相隔,老死不相往來吧
。。。
所以,說白了《伯遠帖》就是王珣不服從組織工作調動的牢騷信,而且很可能就是回給
謝安本人的。
相关主题
关于智永书《兰亭序》Re: military?
Re: 其实大陆简体字比台湾繁体字更古老(转) (转载)我来挖个坑,关于三国的
Re: 是何典故倚天屠龙记四十回目录中的典故 1
进入ChineseClassics版参与讨论
g***t
发帖数: 2278
11
very nice series! 赞!

【在 L*****e 的大作中提到】
: 先要說明一下的是,這裡的“帖”不是買賣提的帖子,是字帖。
: 最近新添了一毛病,喜歡讀帖。以前初習書法,讀帖時只見點畫結構,不見字字珠璣。
: 現在因為懶惰,沒有耐心也沒有時間展紙研墨,抓本字帖也只能是心摹而手不追,其惡
: 果自然是書法毫無進步,但意外的好處卻是發現了書法之美以外的文字之美。
: 當然,碑傳之類歌功頌德的帖在我所說的帖之外,我所指的大都是晉人書信短箋。我想
: 原因大抵是因為我是一個擺脫不了低級趣味的人,便箋短箋的私密性和隨意性,可以極
: 大地滿足我偷窺和八卦的慾望,尤其是晉人辭句,言簡意深,讀晉人帖就如讀一部手寫
: 的《世說新語》,那些毫無雕飾的文字,一下就能把我帶回千年前那煙雲水氣的南朝歲
: 月,無限貼近那直逼本心的魏晉之法。
: 嗯?我穿越了木有?有木有?

L*****e
发帖数: 8347
12
如果我的推斷屬實,那麼看來離婚導致的也不都是壞事,《伯遠帖》的誕生就因離婚而
起,或者說是與離婚有關。這讓我想起另外一個和離婚有關的名帖《奉對帖》。下面就
开八《奉对帖》
因為要聊許多帖子,所以想了下,每個帖還是有個題目為好。那么我前面有关《伯遠帖
》這部分為第一章:群帖之寶話《伯遠》,今天的題目將為:每臨《奉對》淚潸然。這
是我從網上偷來的別人的句子:
每临奉对泪潸然,
公主多情亦可怜。
廊庙难羁七郎意,
愿携阿姊老云川。
從這首詩看官們應該能猜出一二了吧,《奉對帖》和小三有關。。。
L*****e
发帖数: 8347
13
其實,《奉對帖》本身算不得名帖,黄伯思,米芾,王澍皆判其為偽作。我觀此帖,雖
略得小王行草風流,但字里行間却略嫌做作,尤其是首句“雖奉對積年”,有故做一筆
書之嫌。另外,從文字内容来看,筆迹里當見心气激荡,當見痛贯心肝,但是從此贴里
,只看見婉轉風流。所以要我来判断,此帖連是临作的可能性都很小,大概是后世寫字
好手的“書法作品”。
但是《奉對帖》还是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不過人们與其說是關注《奉對帖》,不若說
是關心《奉對帖》背後的小三故事。
雖奉對積年,可以為盡日之歡,常苦不盡觸額之暢。方欲與姊極當年之足,以之偕老,
豈謂乖別至此,諸懷悵塞實深。當復何由日夕見姊耶?俯仰悲咽,實無已,已,唯當絕
氣耳!”
《奉對帖》的文字識讀和斷句的争论較少,有個别文章把第三句中的“額”識为“類”
,我以為“觸類之暢”說不通。而“觸額之暢”把兩人耳鬢廝磨,腦袋貼著腦袋的親膩
之態描寫的淋漓盡致。《奉對帖》大概的意思是:雖然咱倆結婚多年,每日享受朝夕相
處的歡愉,卻還為不能時時耳鬢廝磨而感到不滿足。正說從今以後要和姐姐執手偕老,
哪知世事弄人,給你我當頭一棒。什麽時候才能再朝夕都見到姐姐你啊?我哭得是前俯
後仰,無法止住悲哀,要想我不再悲哀,大概只有等到我斷氣嗝屁的時候。
《奉對帖》這段文字又被人称為《别郗氏妻书》,先是“觸額之暢”,然後突然間“俯
仰悲咽”,讓人腦袋嗡的一下,有些回不過神來。“奉對積年”是“结婚多年”的意思
,那么《奉對帖》翻譯為白話就是《結婚帖》,這“結婚帖”實際上說的却是“離婚事
”,真是不得不令人感嘆“乖别至此”啊!
L*****e
发帖数: 8347
14
《奉對帖》里的“离婚事”说的就是王獻之與髮妻郗道茂離婚,另娶晋簡文帝之女新安
公主之事。從《奉對帖》里看,王獻之和郗道茂情深意笃,那麼為何要离這个婚?
一般史料就這个问题是這麼說的:新安公主司馬道福本來深深地愛著王獻之,但是因為
父皇要籠絡權臣桓溫,委曲求全地嫁給了桓温的儿子桓濟。後來桓濟欲篡兵权,居然吃
了熊心豹子膽企圖殺自己的叔父桓沖,被桓溫贬為庶民,新安公主也借機和桓濟離了婚
。離婚后的司馬道福像出籠的小鳥,準備飛到獻之,哪知“羅敷已離婚,使君尚有婦”
,這個時候的王獻之已經娶了郗道茂為妻。新安公主讓皇兄晉孝武帝去探王獻之的口風
,沒准王獻之家庭不幸福呢,自己就可以拯救獻之弟弟與水火之中。哪知人家獻之弟弟
夫妻過得幸福得很,這消息讓新安公主頗為喪氣。但是新安公主痛定思痛,毅然地走向
了小三的道路。不,她不僅僅滿足做一個小三,她要求的是被扶正。於是她開始像小蜜
蜂一樣天天在晉孝武帝耳邊嗡嗡嗡,晋孝武帝終於不耐煩了,給王獻之下了一紙詔書,
令他離婚另娶。王獻之雖然百般不情愿,甚至以自殘的方式(以艾草烧脚)反抗,但是
新安公主對残疾的王獻之依然痴心不改,央求皇帝再下詔書。古人說得好:君要臣離婚
,臣不得不離婚,最後王獻之為免遭殺身之祸,只好和郗道茂離婚,另娶了新安公主。
再婚的那天,王獻之巴拉巴拉,婚後,王獻之巴拉巴拉。。。
這段故事怎麼看怎麼像是琼瑶阿姨的手筆,居然弄出个王獻之娶新安公主是因为新安公
主暗恋王獻之?為了剥露些历史真相,我們來八卦些與《奉對帖》有關,却又是以外的
内容:與王獻之離婚有關的那些事。。。
L*****e
发帖数: 8347
15
這與離婚有關的第一件事就是結婚。
記得小的时候讀《红樓夢》,一方面是讀“賈薛史王”四大家之間錯綜複雜的親戚关系
頗為頭痛,另一方面則是對大家族之間的联姻通婚留下了頗深的印象。“門當戶對”說
的不僅僅是两人出身背景相近才有共同語言,更反映的是“婚姻從来就不是两個人的事
,而是两個家庭(家族)的事”。尤其是漢魏以来士族政治,雖然在政治德业方面要有
所成就,但在伊我相顧的联姻内互相提携似乎更為重要,很多故事也必然围绕着這些婚
姻而展开。
不知道是爲什麽,琅琊王家似乎非常盛产兒子,王家又是東晋名門望族,當時有諺稱“
王与馬,共天下“。於是當王家的兒子們到了适婚年龄的時候(大概十五六岁的樣子)
,各個有女兒的士族大家就排着隊上門来挑女婿了,王羲之就是這样被當时的太尉郗鉴
挑中的,并传下了“東床快婿”的佳話。
《世說新語—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
往東厢,任意選之。”們生归,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来覓婿,咸自矜持,
唯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卧,如不聞。”郗公云:“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
与焉。
王羲之自己大概也沒有想到,自己在床上光著肚皮吃蔥油餅就把一門媳婦吃上門了。
L*****e
发帖数: 8347
16
後來謝家大概也聽說了這段佳話,也跟着排隊到王家挑女婿。謝安的哥哥謝萬挑了寫我
們前面說的《伯遠帖》的王珣為婿,謝安自己挑了王珣的弟弟王珉為婿,謝安的另一个
哥哥謝奕挑了王羲之的老三王凝之为婿。(一般以为王凝之是老二,但是王羲之其实有
一子早夭。)這謝奕的女兒那著名的詠絮才女謝道韞。
這王謝兩家的通婚特別多,原因大概是這兩家勢力太大了,史書說:“王謝二氏,最為
望族。江左以來,公卿將相出其門者十七八”。一部《晉書》的歷史說是司馬氏王朝的
歷史,不如說是王謝兩家的家族史,所以後人有詩云:“山陰道上桂花初,王謝風流蕩
晉書”。
但是高處不勝寒,最後能配上這兩家的家族已經木有了,所以只好這兩家自我消化,最
後關係混亂得不得了,以至於後來還出現了隔輩婚。高處不勝寒也就罷了,問題是這不
低調還招惹禍事。
《南史—侯景傳》里有一段:“請娶於王謝。帝曰:‘王謝高門非偶,可於朱張以下訪
之。’”侯景想和王謝兩家結親家,結果梁武帝說:這兩家你們家高攀不上,你還是去
找找朱張兩家以下的姑娘吧。。。
這實在是太傷自尊了,所以後來侯景之亂的時候,侯景把王謝兩家殺得七七八八差不多
乾淨了,為後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創造了良好條件。這些是題外話
,就不多八了。
王謝兩家雖然地位顯赫,但是王謝兩家的婚姻卻沒有傳下什麽佳話。也不知道是不是謝
家運氣格外不好,反正謝家挑的几个王家女婿,最后的婚姻都没得善果。前面讲了王珣
王珉兄弟先後和謝家女儿離婚,謝安的侄女謝道韫雖然没有和王凝之離婚,但是或许是
咏絮才女才過高,或者是王凝之太過老實。謝道韫對其夫婿十分不满,以至發出前面提
到过的“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的抱怨。
《世說新語—贤媛》:王凝之謝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還謝家,意大不说。太傅
慰釋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材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門叔父,則
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則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L*****e
发帖数: 8347
17
据說謝家本来看中的是王老五王徽之,但是這個王徽之太喜歡搞行為藝術,有一次王徽
之搞了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的行為藝術,謝家恐怕如果選了王徽
之為女婿,有一天他也會“乘興而娶,興盡而休”,于是选了王老三王凝之。在這點点
上謝安的决定應該是對的,否則一個才高八斗,一個放诞自恃,還不闹个不可开交,最
终也以離婚收场。
《世說新語—任诞》: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
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
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謝道韞倒是對小叔子王獻之蠻喜歡的。小叔子和友人聊天扯淡,謝道韞就經常躲在簾子
後面偷聽。《晉書—列女傳—王凝之妻謝氏》里有一段:“凝之弟獻之嘗與賓客談議論
,詞理将屈, 道韞遣婢白獻之曰:‘欲為小郎解围。’”
也就是當時的風氣還不夠開放,所以謝道韞只能在簾子后面顯露其才,否則,一定會和
後來的林徽因一樣,在王家搞個“太太的客廳”。
估计謝安為侄女選夫时,王獻之還未長成,不然以謝安的眼光不会漏过王子敬这等風流
人物。
但是但是,還是這個但是,縱然是選了子敬这样的德才兼備的佳婿,也保不了婚姻的周
全。。。
g***t
发帖数: 2278
18
王氏的宗族非常旺盛啊,也是艺术人才辈出。
王献之、王徽之、王法极(智永禅师)、王僧虔、王志都是大书法家。

【在 L*****e 的大作中提到】
: 這與離婚有關的第一件事就是結婚。
: 記得小的时候讀《红樓夢》,一方面是讀“賈薛史王”四大家之間錯綜複雜的親戚关系
: 頗為頭痛,另一方面則是對大家族之間的联姻通婚留下了頗深的印象。“門當戶對”說
: 的不僅僅是两人出身背景相近才有共同語言,更反映的是“婚姻從来就不是两個人的事
: ,而是两個家庭(家族)的事”。尤其是漢魏以来士族政治,雖然在政治德业方面要有
: 所成就,但在伊我相顧的联姻内互相提携似乎更為重要,很多故事也必然围绕着這些婚
: 姻而展开。
: 不知道是爲什麽,琅琊王家似乎非常盛产兒子,王家又是東晋名門望族,當時有諺稱“
: 王与馬,共天下“。於是當王家的兒子們到了适婚年龄的時候(大概十五六岁的樣子)
: ,各個有女兒的士族大家就排着隊上門来挑女婿了,王羲之就是這样被當时的太尉郗鉴

L*****e
发帖数: 8347
19
那是啊,琅琊王氏,那可不是一般的宗族。。。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王氏的宗族非常旺盛啊,也是艺术人才辈出。
: 王献之、王徽之、王法极(智永禅师)、王僧虔、王志都是大书法家。

S***n
发帖数: 2932
20
mark一下吧,主题慢慢拜读

【在 L*****e 的大作中提到】
: 那是啊,琅琊王氏,那可不是一般的宗族。。。
相关主题
问一种写作手法的渊源Re: 曹操、刘备的27岁在干什么?
古人介意处女是对女性尊重的开始陆逊之死
讀帖雜記 (不定期更新)王羲之 (转)
进入ChineseClassics版参与讨论
S***n
发帖数: 2932
21
王羲之这一支的政治见解和谢安似乎比较近。比较衰落?
以前觉得大偶像真是“仆坐获益,岂非天赐”,现在越来越觉得也很悲剧。不光因字掩
人的问题。

【在 L*****e 的大作中提到】
: 那是啊,琅琊王氏,那可不是一般的宗族。。。
S***n
发帖数: 2932
22
谢安又不是花痴。。。,伊自己还在家里养只母老虎。。。
有些人认为谢安useless,老实说,看世说里和王羲之的问答,确实不 像聪明的样子。
。。
不过个人认为在谢道蕴的事情上,谢安还是很有水准的。
献之同学花花草草,桃叶喔;再加上日后的公主,以及临终前的:唯忆与郗家离婚。这
些浑水,谢道蕴未必搞的定。
凝之是真的菜了点,孙恩之乱中太逊了,断送了王羲之和谢道蕴的大好基因阿,我悲痛。

【在 L*****e 的大作中提到】
: 据說謝家本来看中的是王老五王徽之,但是這個王徽之太喜歡搞行為藝術,有一次王徽
: 之搞了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的行為藝術,謝家恐怕如果選了王徽
: 之為女婿,有一天他也會“乘興而娶,興盡而休”,于是选了王老三王凝之。在這點点
: 上謝安的决定應該是對的,否則一個才高八斗,一個放诞自恃,還不闹个不可开交,最
: 终也以離婚收场。
: 《世說新語—任诞》: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
: 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
: 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 謝道韞倒是對小叔子王獻之蠻喜歡的。小叔子和友人聊天扯淡,謝道韞就經常躲在簾子
: 後面偷聽。《晉書—列女傳—王凝之妻謝氏》里有一段:“凝之弟獻之嘗與賓客談議論

d*******r
发帖数: 3875
23
拜读.
wh
发帖数: 141625
24
赞,羡慕那么投入。

【在 L*****e 的大作中提到】
: 從我最稀飯的《伯遠帖》聊起吧。
: 對我來講,能夠真正再現晉人風度的法帖不是“蘭亭”,不是“中秋”,而是“伯遠”
: 。《伯遠帖》結構開張,意態蕭散,崎正相生,風神俊朗。明朝的董其昌稱《伯遠帖》
: 為尤物,評之:“王珣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在眼前”。此評算是道出了我心聲之六
: 七。清朝的姚鼐讚《伯遠帖》“如升初日,如清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洞”
: 算是道出了我心聲之另二三。
: 不知道是何種機緣作怪,我見到《伯遠帖》是比較晚的時候了,那個時候大約二十出頭
: 。當時初見,是種驚豔的感覺,所謂的“一見鍾情”大概如此。然後粗粗一讀,又被帖
: 中“遠隔嶺嶠,不相瞻臨”八個字打動。在見《伯遠帖》之前,我粗略地讀過一兩遍《
: 世說新語》,隱約記得《世說新語》里提及王珣多次。見到《伯遠帖》后,我又細細讀

x***k
发帖数: 20754
25
怎么不写了?
1 (共1页)
进入ChineseClassics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陆逊之死作为书法家的林则徐
王羲之 (转)关于智永书《兰亭序》
我破解了一个考古难题Re: 其实大陆简体字比台湾繁体字更古老(转) (转载)
"老公"这个粗俗的词到底是怎么流行开的?Re: 是何典故
[bssd] 从髯参军短主簿说起Re: military?
请教一句诗的含义我来挖个坑,关于三国的
[BSSD] 温太真玉镜台倚天屠龙记四十回目录中的典故 1
古代未出嫁的女子 为什么叫“黄花闺女”问一种写作手法的渊源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伯遠话题: 王珣话题: 王獻话题: 群從话题: 王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