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g 发帖数: 7244 | 1 因为“欲饮琵琶马上催”这句诗胡扯在一起的几个的话题。王翰这句诗虽然脍炙人口,
但是对于它的解释,历来却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说“ 琵琶马上催”是催将士饮酒;
另一说是催将士出发征战。意境上,第二种解释要更好一些,喧闹中透出一股悲壮,但
是实际中,却又有不很合理。军队中以乐声作为号令固然常见,但是通常使用的是鼓、
钲、箫、笳,简而言之,就是“鼓吹”。一般来说,击鼓是前进的号令,所以才有“一
鼓作气”的成语;而击钲则是停止的号令,所谓“鸣金收兵”。因此,“钲鼓”也就成
了行军打仗必不可少的乐器了,所以《汉书》上有:“遣执金吾侯陈茂假以钲鼓,募汝
南、南阳勇敢吏士三百人。”
选择“鼓吹”类的乐器作军队的号令,一是因为声音大,容易分辨,二是因为乐器易于
维护,不容易出故障。相比之下琵琶就有些问题了。琵琶的声音可以很大,但是却没有
钲鼓那么结实,箫笳那么简单。以琵琶为令,倘若不小心琵琶弦断,仓促间又不能修理
,加之战场瞬息万变,岂不是要误大事?所以琵琶不该是一种很好的号令乐器。
那这句“欲饮琵琶马上催”又该怎么解释呢?于是去翻《乐府杂录》,查琵琶,但是却
发现了另外关于琵琶的趣事,读起来宛如一部武 |
O*****a 发帖数: 11621 | 2 绿腰亦作六幺、录要。段安节《琵琶录》载:“《绿腰》,本《录要》也。乐宫进曲,
上令录其要者。”《教坊记》中绿腰列为大曲。我记得的说法是,那是一次文化外交,
唐为向西域使臣展示实力所为,效果相当不错。 |
e*****a 发帖数: 321 | 3 杨云史的《天山曲》里好象提到了琵琶催行的事情:沙场风压貂裘重,阵云满地衣香冻
。祁连山月远相随,恸哭爷娘走相送。琵琶凄绝一声声,大雪纷纷上马行。一拍哀笳双
泪落,可怜胡语不分明。。。
【在 k***g 的大作中提到】 : 因为“欲饮琵琶马上催”这句诗胡扯在一起的几个的话题。王翰这句诗虽然脍炙人口, : 但是对于它的解释,历来却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说“ 琵琶马上催”是催将士饮酒; : 另一说是催将士出发征战。意境上,第二种解释要更好一些,喧闹中透出一股悲壮,但 : 是实际中,却又有不很合理。军队中以乐声作为号令固然常见,但是通常使用的是鼓、 : 钲、箫、笳,简而言之,就是“鼓吹”。一般来说,击鼓是前进的号令,所以才有“一 : 鼓作气”的成语;而击钲则是停止的号令,所谓“鸣金收兵”。因此,“钲鼓”也就成 : 了行军打仗必不可少的乐器了,所以《汉书》上有:“遣执金吾侯陈茂假以钲鼓,募汝 : 南、南阳勇敢吏士三百人。” : 选择“鼓吹”类的乐器作军队的号令,一是因为声音大,容易分辨,二是因为乐器易于 : 维护,不容易出故障。相比之下琵琶就有些问题了。琵琶的声音可以很大,但是却没有
|
e*******l 发帖数: 33 | 4 关于夜光杯,却如你说的一样,是现代人过于凿实的理解。不过倒回头说,古诗也没你
说得那么神秘吧,“虚虚实实”……
好像是谢佛,还是孟晖,专门讨论过夜光杯的实际形制。现在甘肃旅游区卖的夜光杯,
是用人造石(石粉加沾合剂)再在车窗上车出来的,我估计薄度上估计要远超古人所能
,^_^ |
e*******l 发帖数: 33 | 5 近代人不是都去过,并不证明古代人没去过,这个就是晚近文人的问题所在,是顾炎武
和谭嗣同的区别所在,也是汉唐和宋明的区别所在。
当然一棍子打死有些不好,因为陆游还入过蜀呢。不过我是不太喜欢为文而文,即使在
学院的范围内,懂诗最好也多些考古或是城市建筑的智识吧。
说到底,我觉得古代人的作品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还是比我们要小的多。我们的“
金陵”全都是晚近文学里香艳的想象了,这样不好,窄了。 |
e*******l 发帖数: 33 | 6 越说越糊涂,其实很简单。
现代汉语倾向于把这句话解释成动宾,但古代汉语则有可能是补语,语法其实是马后炮
,但是对诗来说,这反映语素重要性之间的关系不同。现代人会说“我好羡慕张三那个
大电视啊”,古代人则会说“不如张三”。当然你要加个“大电视”也未尝不可。
我最终想说得是,我们理解中的各种古代之间,其实有着细小的、现代人不易察觉的罅
隙。意义其实不妨透明,但是它在自己的情境中所起作用才是关键。换句话说,乐府歌
辞摆明了就是用来唱得:
欲饮,……是在说相声,
欲饮—琵琶—马上催
才是歌辞。 |
e*******l 发帖数: 33 | 7 所以mm要想想,这种差距是哪儿来的,大概是你虽知金陵这个意象,但从来不知古代城
市的格局和生活感受吧。此外我们的前想象大概也功不可没,就像一个专业文学教授,
可能最早是从琼瑶小说里读的诗经,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