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ChinaNews版 - 《舌尖上的中国》何以走红
相关主题
一部向北洋政府致敬的电影广州亚运,是否该为大火罹难者默哀
马克思给无神论邪说披上共产外衣【存中剑专栏】宫衰朝乱 红朝气竭
人民日报:宁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机zz用地沟油制抗生素 拿什么唤醒企业的良知
以后见了这些字大家都要认识啊陈光标给予我们助人为乐的正能量
命由天定 事在人为(5) (转载)成报向张晓明下“最后通牒”要其回京交代 (转载)
三辱陈晓卿那个副厅嫖妓公子是什么典故,谁发个该片。
一洗了之荒野挡不住《阿凡达》
对诺奖的取舍考验政治智慧【李亚鹏重回荧屏 《纯真的年代》被禁5年将播】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舌尖话题: 中国话题: 纪录片话题: 走红话题: 该片
进入ChinaNews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s*********u
发帖数: 66
1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不仅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让许多人流
下感动的泪水。
本来,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都只能算是荧屏上的“
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
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
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
的中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
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有人体会到了“粒
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
”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
“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
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
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
么都不缺,却惟独少了真实;什么都尽心尽力,却惟独没有真诚。
有一个不太悦耳的说法:美国人喜欢拍科幻片是因为找不到历史,中国人喜欢拍穿
越剧是因为不展望未来。这样的武断结论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问题却发人深省。如果
满足于闭门造车,没有对现实的观照,或者只关注少数人锦衣玉食的奢靡,却无视普通
人丰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历史,还是畅想未来,都不可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转型的挑战、创新的压力,考验着每一个文化从业者
。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陈旧空洞的说辞中打转;有一些人以种种束缚为由,在
改革创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评质疑时,归咎于观众的“审美取向”和论
者的“外行身份”……作为商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主
义”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应该展示普通
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即便是纯粹的商业类节目,也可以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
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
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1 (共1页)
进入ChinaNews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李亚鹏重回荧屏 《纯真的年代》被禁5年将播】命由天定 事在人为(5) (转载)
军报微博批孙海英:基督徒能演好优秀共产党员? (转载)三辱陈晓卿
zt 让柴静的雾霾调查活命一周 中共想要看什么?一洗了之
赵本山对徒弟是严格还是独裁对诺奖的取舍考验政治智慧
一部向北洋政府致敬的电影广州亚运,是否该为大火罹难者默哀
马克思给无神论邪说披上共产外衣【存中剑专栏】宫衰朝乱 红朝气竭
人民日报:宁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机zz用地沟油制抗生素 拿什么唤醒企业的良知
以后见了这些字大家都要认识啊陈光标给予我们助人为乐的正能量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舌尖话题: 中国话题: 纪录片话题: 走红话题: 该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