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 发帖数: 15629 | 1 府镇压的济州岛,反美反朝鲜半岛分裂势力在岛内占据优势。朝鲜劳动党济州岛支部于
1948年4月3日凌晨提出抵抗镇压,发动武装起义。美军政当即派了警察部队展开镇压,
居民因害怕上山躲避。5月10日,韩国200个选举区同时实施国会议员选举。因选举受阻
,美军派出美军20旅团长任伯郎上校统率警备队、海岸警备队、警察与美军,于1948年
10月17日下令,凡在距离海岸线5公里以上的岛中央半山腰地带通行的人,一律视为暴
徒,即刻处斩,至1948年3月的5个月内,见人就杀,并执行烧死、饿死、杀死的所谓“
三尽计划”,使汉拉山成为一片火海。
所谓“济州岛四三事件”是指1948年4月3日发生在韩国济州岛的民众抗争事件。根据四
三事件真相调查团的报告,四三事件的牺牲人数“暂定”为2万5千人到3万人,其中被
政府军杀害的占86.1%,被游击军杀害的占13.9%。
惨案发生地——北村小学
编辑本段历史背景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韩国虽然脱离日本
统治,但是朝鲜半岛不幸由美、苏分割占领。北纬三十八度线以南由美军占领,实施军
政。美军执政的三年期间,由于各种国内外因素的交互影响,南韩各地发生多起民众抗
争或暴动事件。其中以济州岛人民反抗最为强烈,“济州岛四三事件”造成的伤痛也最
大。 所谓“济州岛四三事件”是指1948年4月3日发生在韩国济州岛的民众抗争事
件。这个事件虽在1949年5月告一段落,但因其余波引起的镇压行动一直到1954年朝鲜
战争结束才完全终止。至今这一事件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和财产损失仍在调查之中。
这个事件在80年代以前被视为禁忌,基于各种原因,在韩国并不允许被广泛讨论,因
此不为一般民众熟知,即便有一些资料给出的也都是官方数据。进入90年代随要求还原
事件真相、恢复牺牲者名誉的呼声逐渐增高。人民才得以了解这冷战时期最悲惨的事件
之一。[1][2]
编辑本段相关数据
根据四三事件真相调查团的报告,四三时间的牺牲人数“暂定”为2万5千人到
3万人,其中被政府军杀害的占86.1%,被游击军杀害的占13.9%。 1948年4月3日,为了
反对美军占领下的南朝鲜的单独选举可能带来的分裂,济州岛发生了武装起义。游击军
势力在一年之后被消灭,在这年中政府军的焦土化战略把整个岛化为废墟。
之后,四三事件被送进历史的黑暗里,所有记忆被抹杀。没有记忆的地方就没有人
,也没有历史。 不许看,不许说,不许听。可怕的国家权力带来的记忆的抹杀。出于
对权力的恐惧,岛民自身也抹煞自己的记忆。被抹煞的记忆往里往深处下沉,下沉,一
直下沉到无意识的世界,最终成为忘却,成为近乎死亡的沉默。
儿童的坟墓
社会影响
北村小学,当年惨案的发生地,而今被重新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学校。在四
三事件中有400多名北村村民在这里被残忍杀害。北村也一度成为“无男村”。这个村
庄的人民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怀抱着痛苦的记忆,每到4月3日这一天,就会聚集到北村
小学进行默默的祭祀。直到1978年的4月3日,当700多名村民再次聚集到这块曾经沾满
亲人鲜血的地方时,终于人群中爆发出痛苦的哭声,于是村民们压抑多年的泪水如决堤
般涌出,哭声响彻云霄。这就是著名的济州岛“痛哭事件”。
在北村小学的围墙外,有几处用石头垒起来的圆形坟墓,从坟墓的形状可以辨别出
这里埋葬的都是还未成年的孩子。这些孩子也是在四三事件中以“暴民”的罪名被处死
的。在四三事件中很多孩子被残忍的杀死了,他们的尸体或者被丢弃在荒野中的万人坑
里,或者被抛入大海,随着潮水的涨落而沉浮,能够最后入土为安的只在极少数。
与外侮入侵相比,死在同胞的屠刀下更加令人不寒而栗。四三事件对于韩国人还说是
一种隐痛,痛彻心肺却无法说出口。 |
c********g 发帖数: 15629 | 2 http://tieba.baidu.com/f?kz=1182950055
驻越韩军抄袭蝗国的三光政策,壮哉: ...................
1965年12月22日,韩国军两个营的兵力,在“杀光、烧光、破坏光”的口号下,对平安
省魁诺市几个村子进行扫荡,共杀死了22名12岁以下的孩童、22名的女性、3名孕妇、6
名70岁以上的老人,而且手段特别残忍。据当时的通信员具秀正讲,“韩军进入村子逮
捕村民后,分成男女两边。男人被拉出去枪毙;女人则被当作性玩偶。调戏、**、甚至
用火烧女人最神圣之处”。
据称,韩军司令部给参加侵越战争的韩军下达的命令包括:“杀光、烧光、破坏光”
、“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眼里见到的,可以全部视为越共”、“把水(人民)舀光
来捉鱼(越共)”、“小孩也是匪谍”、“有地道的人家,一律是越共”等等。韩军对平
民的屠杀类型有机枪扫射、用刺刀刺杀孕妇、奸杀妇女、烧屋、打破或砍断小孩的头颅或
切断四肢并投进火堆、轮x后杀害、用军靴踩孕妇的肚子、把居民逼进村子内的地洞里喷
放瓦斯集体杀害等。
据当地官员估计,韩国军队先后残杀了1003名平安村村民(当时该村一共有 6000人)。此外,韩军同年还在广义省和富安省杀害了653名村民。
在富安省宣化区,共有250名村民在1966年初的几个星期内被韩国人杀害,其中化梅台村在一天内就被韩国人杀了170人;在广义省平化村,韩国军队在1966年12月22日、24日和26日3天内就杀害了403名无辜村民
而且本事是学的前主人的
韩军在越战中只是美军的帮凶,而且它也是由美军一手训练和武装的,为什么在战争
中比美军表现的还要凶残呢?实际上,在韩军身上不光有美军的记号,旧日军在韩军身上
留下的残忍、暴戾的记号可能更深。在越南这个到处都是敌人,却又到处找不到敌人的地
方,韩军的神经绷得很紧,但仍然屡屡受挫。在倍受打击却又经常找不到越军的情况下,
韩军那种急于报复的怨气就发泄到了普通百姓身上,并沿用旧日军那种残忍嗜杀的恐怖手
段妄图使越南军民屈服。 ——————《征服》系列之韩国武装力量报告书 |
c********g 发帖数: 15629 | 3 http://www.huaxia.com/js/gc/2007/00719066.html
志愿军"送给韩国人心中永远的痛":金城战役
著名的“奇袭白虎团”战斗就发生在金城战役期间,此为韩军王牌“白虎团”的军旗
朝鲜战争中有一场著名的战役——金城战役,这场战役是朝鲜战争的尾声。在这场
战役中,志愿军歼灭5万南朝鲜伪军。后被称为“韩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制造这场“
痛”的却是当时的韩国总统李承晚。
美国要接受停战 李承晚“毫不妥协”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谈判正式签字,在此之前,李承晚集团表示“反对任何
妥协”要“进军鸭绿江”准备“单独打下去”。
麦克阿瑟与李承晚
1953年6月1日,志愿军将领决定:为了打击南朝鲜李承晚集团破坏停战谈判的嚣张
气焰,将原定以打击美军及其他侵略军为重点的计划改为以打击南朝鲜军为主,对英国
及其他国家的军队皆不攻击,对美军也不作大的攻击(只打连以下目标)。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6月6日与美国驻南朝鲜大使布里格斯于当晚到南朝鲜总统李
承晚官邸,随行人员中还有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南朝鲜派出的特使沃尔特·罗伯逊。
布里格斯把艾森豪威尔的一封私人信函交给了李承晚,信中说:现在已经到了这样
的时刻,我们必须决定到底是继续以战争来进行统一朝鲜的斗争呢,还是以政治和其他
方法来追求此项目标……我深信,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国和大韩民国有必要接受停战。
我们没有理由为了希望以武力达成朝鲜的统一而使这一苦难丛生的战争拖下去。
李承晚看完信后说:美国采取这种策略是犯了一个大错误。表示了他毫不妥协的态
度。
6月8日朝鲜停战谈判双方代表团就战俘安排问题达成协议,并正式签字。根据这一
协议,除直接遣返的战俘外,未被直接遣返的战俘,应于停战生效后60天内交给中立国
遣返委员会看管。
然后,由战俘所属国在中立国遣返委员会接管之日起10天内,派人向战俘进行解释
。90天后如尚未行使被遣返权利的战俘,则交由政治会议在30天内解决。凡在中立国看
管后120天内尚未行使被遣返的权利,又未经政治会议做出处理的战俘,使之成为平民。
至此,停战谈判各项议程全部达成协议,双方进入重新校定军事分界线和拟定签订
停战协定的细节工作。但南朝鲜李承晚集团却叫嚣反对任何妥协,反对签订停战协定,
要单独打下去,其代表也退出了谈判。
李承晚扣留朝鲜人民军俘虏激起众怒
南朝鲜总统李承晚集团很快将将这种不满转化为行动,6月17日晚,李承晚集团在
沧山、马山、釜山、尚武台四个战俘营,以就地释放为名,强行扣留朝鲜人民军被俘人
员2.7万余人,并把他们中的许多人强行编到南朝鲜军队中去;同时表示反对签订停战
协定。
李承晚的这一行为立即遭到国际舆论的谴责,说李承晚是出卖和平的叛徒,不负责
任的乖戾小人,甚至要求美国换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政府也说李承晚破坏
联合国军司令权限。
朝鲜停战谈判联合国军代表团首席代表哈里逊中18日致信朝鲜人民军与中国人民志
愿军代表团首席代表南日大将:今天午夜与拂晓之间,约有2.5万名拒绝被遣返的北朝
鲜战俘越出联合国军第5、第6、第7与第9号战俘营。出自大韩民国高级官员的声明,显
示这一行动是经秘密筹划,并由韩国政府的最高一级加以缜密的配合。信中最后说:正
在尽力追回现在在逃的战俘。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就南朝鲜总统李承晚扣留朝中方战俘事件,一方面指示联合国
军首席代表向朝中方面做出交待,一方面给南朝鲜总统李承晚发出一份急电。电文说:
要是你坚持目前的行动方针,就无法使联合国军司令部继续同你一致行动,否则就将另
行安排。
因此,联合国军总司令现已授权根据你的决定而相应采取必要的步骤。又说:作为
你个人的朋友,我希望你会找到一个立即纠正这一局面的方案……因为我感到不得不对
我国人民及我们的盟国恪守信用。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下院遭到严厉质问后,不得不宣读致南朝鲜总统李承晚当局的抗
议照会《女王政府强烈谴责这种背叛行动》。
朱德:给李承晚点颜色看
毛泽东6月19日同朱德和周恩来交谈朝鲜战争的形势。朱德说:要给李承晚点颜色
看,与恶棍打交道,不把他打个鼻青脸肿,他也不知道你的功夫。他是不会服输同意停
战的。毛泽东说:看来帝国主义阵营内部的争吵和分歧正在扩大。鉴于这种形势,我们
必须在行动上有重大表示,方能配合形势,给敌方以充分压力,使类似事件不敢再度发
生,并便于我方掌握主动。
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致电联合国军总司令
克拉克,要求立即全部追回被南朝鲜李承晚集团强迫扣留的朝中方面的被俘人员。电文
指出,联合国军方面必须负起这次事件的严重责任,必须负责立即追回被释放的全部战
俘,保证以后绝对不再发生类似事件,必须就能否控制南朝鲜的政府和军队,保证停战
协定的实施做出答复。
彭德怀离京赴平壤,准备办理停战协定签字事宜。20日彭德怀到达平壤后,立即与
在开城的朝中谈判代表团通话,同金日成商定再发起一次攻势,并于当晚22时致电毛泽
东:根据目前情况,停战签字须推迟至月底似有利,为加深敌人内部矛盾,拟再给李承
晚军以打击,再消灭南朝鲜军1.5万人。
在南朝鲜国防部发言人正式宣布,被他们扣留的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将被编入南朝
鲜的武装部队中去之后。毛泽东21日复电彭德怀,同意他20日22时电文中的建议。电文
指出:停战签字必须推迟,推迟至何时为适宜,要看形势发展才能作决定。再歼灭伪军
万余人极为必要。
金城战役 志愿军歼敌5.3万余人
志愿军在接着的二十多天的时间里,为保证这次战役的胜利,配备了大量的兵力(
60军、67军、68军、54军、21军)、火炮(1094门、坦克20辆)和弹药(炮弹70余万发
、物资1.5万吨),形成了对敌3:1的兵力优势,1.7:1的火炮优势。
金城以南西起牙忱里东至北汉江,大多是易守难攻的连绵山地,山上有敌军已修了
两年的大量的钢筋水泥地堡群、坑道工事、明暗火力点、战壕、交通壕,形成了相互支
撑的环形防御体系。
1953年7月13日夜,志愿军近1100门大炮,千炮齐发。经过21小时的奋战,至14日
晚,金城以南的南朝鲜伪军四个师全线崩溃,从7月18日起,面对志愿军的胜利,联合
国军出动了七个师,整整反扑了十天,仅仅取得了志愿军因背水难以坚守主动放弃的白
岩山地区,其他志愿军阵地固若金汤,截至7月27日,志愿军在整个金城战役期间已歼
敌5.3万余人,取得了胜利。
克拉克后来回忆时说:“在我的心中毫无疑问认为,这次共产党攻势的主要原因,
假使不是惟一原因的话,是给大韩民国陆军一个迎头痛击,并向他们及全世界表示‘北
进’是说易行难的事。”(中华网) |
c********g 发帖数: 15629 | 4 巴拿马的诺列加,危地马拉的卡洛斯,印尼的苏哈托,韩国的李承晚,越南的吴庭艳,
菲律宾的马科斯,扎伊尔的蒙博托,乌干达的阿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起李承晚蒋介石很善良了
http://bbs.zhongsou.com/3/20110608/1478694.html
比起李承晚蒋介石很善良了
现在韩国已确认的李承晚在韩国杀害平民数在15万到130万之间.韩国当时人口不到
1500万.只相当中国当年的三十分之
一.也就是如按比例折算到中国相当于杀了450万到3900万平民.不管蒋介石当年的反共
大屠杀,还是共产党的镇反运动.斯大
林的大肃反.比起李承晚都小意思了.
主要二次.济州岛大屠杀(济州四三事件)起自1948年4月3日.2002年,韩国政府为
被屠杀者“恢复名誉”,提出申请
的被杀者名单,为14028人。考虑到有很多家庭全家被杀,还有大量居民为逃避迫害流
亡海外(主要是去日本,据说有17万
人),无法提出全面名单,调查委员会推测被杀者总数为25000-30000人。但也有观点
认为被害者在7万-8万之间.
“保导联盟”大屠杀.李承晚为了压制异己,要所谓“思想异端”分子自己承认,
集中到一起实施“教化”。即所谓“
保护”和“劝导”。因为劝说的比较好听,而且还有物质引诱,很多普通人居然也去报
名参加。但朝鲜战争一爆发,李承
晚就翻了脸。大屠杀开始。被害者实际数字无法得知,过去曾有说法是被杀了60万-120
万人。可能过于夸大。现在流行的
说法是10万到20万人被害。
然后是所谓的“保导联盟”大屠杀。大概是因为媒体特别珍惜中韩友好吧,这个事件在
中文网页上几乎为零(海外媒体倒
是有不少介绍)。所谓“国民保导联盟”,是李承晚为了压制异己,要所谓“思想异端
”分子自己承认,集中到一起实施
“教化”。即所谓“保护”和“劝导”。因为劝说的比较好听,而且还有物质引诱,很
多普通人居然也去报名参加。但朝
鲜战争一爆发,李承晚就翻了脸。大屠杀开始。被害者实际数字无法得知,过去曾有说
法是被杀了60万-120万人。可能过
于夸大。现在流行的说法是10万到20万人被害。近年来,韩国一些相关组织开始着手遗
体挖掘。已发现了多处百人坑和千
人坑。其中一个废弃的矿山里,据说就有3500具尸体。美方也公开了一些屠杀现场照片
。卢武铉在台上的时候,曾为此事
谢罪。但卢武铉下台前后,听说调查工作遭遇了暗流。一些媒体似乎认为,不值得为过
去“陈谷子烂芝麻”而浪费钱财… |
c********g 发帖数: 15629 | 5 韩国人怎样看朝鲜战争?
http://www.sxgov.cn/jstd/jbdt/318855.shtml
1950年6月25日凌晨4时(朝鲜时间),朝鲜内战爆发。从25日至30日,美国政府作出了一
系列军事干预的决定,并逐步升级,最终全面卷入朝鲜战争。朝鲜战争是南北双方为了
朝鲜民族的统一问题而进行的一场内战,美国武力干涉别国内政是违反联合国宪章的侵
略行为。
韩国人称朝鲜战争为“韩国战争“或“6·25战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韩
国从权威主义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化,人们开始反省权威主义时代的历史,在这种背景下
,韩国人对朝鲜战争也有了新的认识。
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是:
1、从深层次来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外部原因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半岛的殖民
统治和美、苏两国军队的分割占领;朝鲜战争爆发的内部原因则是民族社会内部意识形
态的对立和南北实力的差距。
2、李承晚政权对引起那场战争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李承晚为了摆脱政治
危机,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在南北关系上推行恐吓政策,在公开场合大肆鼓吹武力“北
进统一”。李承晚政权的这种恐吓政策不可能不给朝鲜北方以强烈的刺激。
3、50年来,一直有人在议论是谁打响了朝鲜战争的第一枪。其实,这是一个没有
多大意思的问题,因为在战争爆发前的一段时间,“三八线”上大大小小的武装冲突一
直没有间断,南北双方互有进退和得失,1950年6月25日的全面战争只是一系列武装冲
突的扩大和升级。
韩国国立汉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金贵玉在1999年出版的一本书中披露,早在朝鲜战
争爆发前的1949年6月29日,一支隶属于韩国军队的虎林大队,就有252名队员越过“三
八线”,袭击了靠近雪岳山和金刚山的一些村庄,有些甚至还渗透到位于北纬39度的元
山市附近的安边地区。
4、韩国学者认为,美国对诱发朝鲜战争负有责任。郑镕硕博士在《美国的对韩政
策》一书中指出,1950年1月12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全国记者俱乐部发表演说时声
称,美国在太平洋的防卫线北起阿留申群岛,经过日本本土、琉球群岛,南达菲律宾,
韩国和台湾均不在美国的太平洋防卫线之内。朝鲜北方据此作出判断,美国不会干预朝
鲜半岛事务。
5、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将部分前苏联的档案送给韩国总统金泳三,
个别韩国学者根据这些残缺不全的档案对朝鲜战争的起因提出了片面的、不科学的看法
。但是,也有韩国学者清楚地认识到,俄罗斯并没有将有关朝鲜战争的关键性的资料提
供给韩国,而且在俄罗斯送给韩国的档案中还有被篡改的嫌疑。所以,以此为依据来研
究朝鲜战争的真相是不客观的,也是没有说服力的。
朝鲜战争对韩国政治的影响非常深刻,可以说其余波至今犹存。朝鲜战争的爆发使
本已处于风雨飘摇地位的李承晚政权得以稳固,李承晚奉行的治国方针是“先统一,后
建设,不统一,不建设”。他利用战争时期的“反共”意识形态宣传和专制机器打击反
对党的力量,以维护其专制统治。1960年终于爆发了“4·19革命”,把李承晚政权赶
下了台。虽然李承晚退出了政治舞台,但是他利用“反共”和“北方的威胁”为借口来
打击反对派,从而谋取政治利益的手腕被后来的朴正熙所继承。
去年9月,美联社率先披露了一条消息,称美国陆军老兵承认在朝鲜战争期间,美
军部队在韩国的老斤里铁路桥下曾杀害了大量的平民,时间是1950年7月26日至29日。
一时间,韩国掀起了反美浪潮,并由此引发了韩国国民在美国大使馆前的示威活动。自
从老斤里事件曝光以来,韩国国防部至少接到了37宗指控美军在朝鲜战争期间不分青红
皂白地屠杀韩国平民的投诉,这些投诉要求对这种暴行进行调查,并给予某种赔偿。而
与此相反,今年6月中旬朝韩首脑会晤后,南北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和解的气氛也达
到了历史上的最佳状态,这更加助长了反美情绪。现在韩国人的重点转向《驻军地位协
定》(SOFA),《韩国先驱报》载文说:“在许多韩国人心目中,SOFA一直是韩国与美国
不平等关系的象征。”韩国最大的在野党大国家党领导人李会昌说:“目前的SOFA是在
我国千疮百孔的情况下签署的,但现在我们富裕起来了,我们认为该协定应当加以修改
,以便反映不断变化的形势。”他还说:“如果不修改SOFA,支持美国撤军的人将增加
。”虽然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军不会撤出韩国,但是驻韩美军的日子将会越来越不好过
。(李敦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