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ChinaNews版 - 中国民运的“刘晓波困境”:刚性对抗与柔性对话/郑存柱
相关主题
20名中共元老上书:刘晓波案错判 署萧瀚:网络管制中的自甘奴zz
这个《风流艳帝》说不定就是新闻出版署组织编写的禁闻:赵紫阳:改革历程 历史是人民写的(ZT)
zz 《独唱团》杂志编辑谈老板韩寒:他真的是个很有种的人“四·二五”——展现“真善忍”的历史事件 (转载)
中X部2010年9月指令集合,请大伙主动遵守zz海外人士呼吁授予刘晓波诺贝尔奖zz
倒温派打击温家宝架空胡锦涛,是要清算赵紫阳/亚洲周刊刘晓波:我没有敌人──我的最后陈述
王天成:也谈艾未未的“经济犯罪”zz再转一下刘晓波的“我的最后陈述”
明年你不能再做爱了俄官员首次针对刘晓波获奖表态
新浪狗奴才,还我博客来zz刘霞接到诺委会邀请 将代刘晓波领奖并宣读《最后陈述》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民运话题: 刘晓波话题: 共产党话题: 中国话题: 镇压
进入ChinaNews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j**n
发帖数: 13789
1
2008年年底,在世界人权日之前,由国内303位各界人士签名的《零八宪章》公布于
世。随之而来的,便是宪章的发起人刘晓波、张祖桦先生的拘捕、传讯。一年之后的圣
诞节,刘晓波被判处11年的有期徒刑。再一年之后,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刘晓波先生为和
平奖的获得人。
(博讯 boxun.com)
在我们正式分析有关刘晓波的相关文本之前,可以先看看余杰先生最近出版的两本
书。一本是《刘晓波与胡锦涛的对峙》,一本是《中国影帝温家宝》。作为《零八宪章
》的首批签名人和刘晓波先生的坚定支持者,余杰的两本书的书名,就已经形象地点出
了本文的命题——“刘晓波困境”:一方面是《零八宪章》的文本内容和中国现有体制
以及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刚性“对峙”,另一方面,刘晓波在法庭上的最后陈述“我不是
敌人”所表达出来的“柔性对话”的愿望。这种愿望本来是可以和体制内的温家宝的六
次政改谈话有交集的可能的,但是余杰们却又对温家宝的政改声音嗤之以鼻,将他称为
“中国影帝”。

我们可以从刘晓波的判决书里面看出对抗的刚性:“本院认为,被告人刘晓波以推
翻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快、传播
范围广、社会影响大、公众关注度高的特点,采用撰写并在互联网上发布文章的方式,
诽谤并煽动他人推翻我国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其行为已构成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且犯罪时间长、主观恶性大,发布的文章被广为链接、转载、浏览,影响恶劣,属罪
行重大的犯罪分子,依法应予从严惩处。”。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在宣布刘晓波为获奖
人的致辞中说“挪威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决定将2010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刘晓波,
以表彰他长期以来以非暴力方式在中国争取基本人权。”之后,中国政府多次表示抗议
和威胁,并组织一些所谓的爱国华人在挪威抗议诺贝尔和平奖颁奖仪式,不惜把国内的
对抗拓展到和国际社会的公然对抗。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应(包括对刘晓波判处重刑),
源于共产党的国家理论(阶级的暴力工具)、统治手段(对六四的镇压)和冷战思维。
《零八宪章》的十九条内容所提出的政治目标,也与中国现有体制和共产党的政改方案
格格不入,对中国“宪章运动”的打压,是我们预料之中的中国政府的必然措施。

《零八宪章》的十九条内容,有的是白纸黑字写在中国的《宪法》里面的,如“言
论自由、结社自由、集会自由”等,有的是共产党早期的政治主张,如 “联邦共和”
。但是,宪法条文和共产党过去的主张,都不是现在执政党真正的需要。“依法治国”
是文革后共产党的一贯主张,但是到今天连一部《新闻法》都无法出台,还是由中宣部
、新闻出版署等党政机构在管理限制新闻、出版,更不要提共产党早期的政治主张了。
要知道在1949年之前的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上有连篇累牍的鼓吹
民主自由、公民直选,反对一党专政,反对党控制军队,赞美美国式民主所体现的普世
价值的文章,但是今天,这些言论都成了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罪证。

面对这种巨大的反差,共产党可以用“务实”、“与时俱进”来解释:为了经济的
发展,必须牺牲一些理想的宪法条文来实现国家稳定;为了执政地位的稳固,就不得不
抛弃“先锋队”而竖起“三个代表”的旗帜。与之相反的,中国民运却并没有进行必要
的反思和调整,在“运动——镇压;运动——镇压;再运动—— 再镇压”的循环中重
复了30多年, 而没有寻找到一个跳出周而复始的突破口。

然而,除了刚性的对抗以及随之而来的严厉镇压,中国民运真的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吗?不是,刘晓波在法庭的最后陈述中,试图表达出一种突破:
“众所周知,是改革开放带来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在我看来,改革开放始
于放弃毛时代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执政方针。转而致力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放
弃“斗争哲学”的过程也是逐步淡化敌人意识、消除仇恨心理的过程,是一个挤掉浸入
人性之中的“狼奶”的过程。正是这一进程,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国内外环境
,为恢复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为不同利益不同价值的和平共处提供了柔软的人性土壤,
从而为国人的创造力之迸发和爱心之恢复提供了符合人性的激励。可以说,对外放弃“
反帝反修”,对内放弃“阶级斗争”,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得以持续至今的基本前提。经
济走向市场,文化趋于多元,秩序逐渐法治,皆受益于“敌人意识”的淡化。即使在进
步最为缓慢的政治领域,敌人意识的淡化也让政权对社会的多元化有了日益扩大的包容
性,对不同政见者的迫害之力度也大幅度下降,对八九运动的定性也由“动暴乱”改为
“政治风波”。敌人意识的淡化让政权逐步接受了人权的普世性,1998年,中国政府向
世界做出签署联合国的两大国际人权公约的承诺,标志着中国对普世人权标准的承认;
2004年,全国人大修宪首次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了宪法,标志着人权已经成
为中国法治的根本原则之一。与此同时,现政权又提出“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
”,标志着中共执政理念的进步。”

这里,刘晓波以整整一个段落,指出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进步”;他还以具体的管
教人员人性化管理和对犯人的人格尊重以及看守所硬件上的改善,来证明这种宏观上的
进步。笔者在广州亚运会期间回国“闯关”,所受到的“待遇”,也基本上可以印证刘
晓波的陈述:尊重你的个人观点,不强迫你做唯心的事情。在限制我三天自由的房间的
墙上,标语的第一个词就是“人本”。

随后刘晓波借着对爱人刘霞的话,表达出对中国未来的勾画:“我期待我的国家是
一片可以自由表达的土地,在这里,每一位国民的发言都会得到同等的善待;在这里,
不同的价值、思想、信仰、政见……既相互竞争又和平共处;在这里,多数的意见和少
数的仪意见都会得到平等的保障,特别是那些不同于当权者的政见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
保护;在这里,所有的政见都将摊在阳光下接受民众的选择,每个国民都能毫无恐惧地
发表政见,决不会因发表不同政见而遭受政治迫害;我期待,我将是中国绵绵不绝的文
字狱的最后一个受害者,从此之后不再有人因言获罪。” 他也把自己的所作所为看成
是“尽到一个中国公民的社会责任”。

当刘晓波在描述“中共的进步”的时候,他是在表达一种寻求“柔性对话”的愿望
,但是当他以《零八宪章》的十九条内容来作为对话的文本时,却遇到了刚性的镇压。
这样一来,刘晓波的对话姿态,就变成了一种不折不扣的一厢情愿的“独白”。共产党
并没有听取刘晓波的“表扬”,法院照样判处他11年的徒刑。

中国民运整体上也面临了这样的“刘晓波困境”:一方面主张和平转型、理性表达
、合法活动,另一方面又提出理想化的终极目标:推翻现有的政治体制而重建一套欧美
式的民主模式,触动了共产党的生存根基;海外民运的有的组织,有的场合更是直言不
讳地喊出“打倒共产党”、“解体中共”的口号。这样,中国民运,特别是海外民运,
也是一直陷于“柔性对话”和“刚性对抗”的矛盾之中无法自拔,并导致海外民运理论
上的分歧和组织上分裂,使得海外民运从六四之后的轰轰烈烈、万民支持,变成今天的
冷冷清清、顾影自怜。

(本文的第二部分:URM的启迪;第三部分:政治改革的期待视野;第四部分:刚
性还是瓷性。近日陆续上网)
j**n
发帖数: 13789
2
中国民运却并没有进行必要
的反思和调整,在“运动——镇压;运动——镇压;再运动—— 再镇压”的循环中重
复了30多年, 而没有寻找到一个跳出周而复始的突破口
j**n
发帖数: 13789
3
中国民运,特别是海外民运,
也是一直陷于“柔性对话”和“刚性对抗”的矛盾之中无法自拔,并导致海外民运理论
上的分歧和组织上分裂,使得海外民运从六四之后的轰轰烈烈、万民支持,变成今天的
冷冷清清、顾影自怜。
1 (共1页)
进入ChinaNews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刘霞接到诺委会邀请 将代刘晓波领奖并宣读《最后陈述》倒温派打击温家宝架空胡锦涛,是要清算赵紫阳/亚洲周刊
刘晓波:我没有敌人——我的最后陈述 --ZZ王天成:也谈艾未未的“经济犯罪”zz
刘晓波是不是少数坚持不出国在国内发展民运啊? (转载)明年你不能再做爱了
中国民运最大的问题是拿了洋人的钱 (转载)新浪狗奴才,还我博客来zz
20名中共元老上书:刘晓波案错判 署萧瀚:网络管制中的自甘奴zz
这个《风流艳帝》说不定就是新闻出版署组织编写的禁闻:赵紫阳:改革历程 历史是人民写的(ZT)
zz 《独唱团》杂志编辑谈老板韩寒:他真的是个很有种的人“四·二五”——展现“真善忍”的历史事件 (转载)
中X部2010年9月指令集合,请大伙主动遵守zz海外人士呼吁授予刘晓波诺贝尔奖zz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民运话题: 刘晓波话题: 共产党话题: 中国话题: 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