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Belief版 - 刨根问底(3):心与物质
相关主题
崔维成 基于佛教哲学来审视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你形成了你自己的实在-赛斯如是说(20)
世界尖端科学家对遥控心力与灵识的追寻问个严肃问题
Re: 这里有人没有是研究怎么推翻量子力学的呀? (转载)[合集] 什么是科学?
有關『目的』唯物主义是精神意识的真正savior
爱因斯坦与“EPR疑难”生命的本质
[转载] 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忏悔意识? (JDJ)[转载] Re: 信仰,be called 和逻辑
你形成了你自己的实在-赛斯如是说(2)进化论,一个错误的信仰 (a funny article)
你形成了你自己的实在-赛斯如是说(19)[转载] 2.奥斯曼苏丹与泛伊斯兰运动(1)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意识话题: 心识话题: 物质话题: 观测话题: 世界
进入Belief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y****w
发帖数: 39
1
六、心是物质吗?
(1)智能机器人之争
“外面的物质世界,是虚幻的,并不存在,离一多故。”
“喂,你到底想说什么啊?!”
“我是说,外境是心的幻象,如梦一般。”
“敢情,你用了这么长一节,绕了一个大圈,就是为了得出前面提到的那句话。‘那个
当年的孩子’怎么说来着?对了,物质世界,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梦’。”
“是的。物质如梦。外境如梦。色法如梦。在梦里,我们可以梦见自己开着‘宝马’和
心爱的女友兜风,就像白天一样真实。但是我们知道,正在做梦的当下,在做梦的房间
里根本没有一辆宝马汽车。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梦心里的幻现。”
“外境是心的幻现。可是,心是什么呢?”
“心就是心。”
“可是,我们从小学到的科学知识,心不是物质产生的么?”
“知识是一回事,真理是另外一回事。智者应该追求真理,而不是知识。”
从整个历史来看,持唯物主义观点的人,一直是少数。但是就我们这一代人所学到的知
识来看,唯物主义确实深入人心。
虽然,量子力学的发展,几乎剥夺了传统唯物主义和传统唯心主义生存的土壤。但是,
随着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在某个范围内,人们的唯物主义观念,
还是非常深厚。所以,刚才的提问,就不难理解了。
为此,我们有必要再简单地观察一下这个课题:“心是物质的吗?”
同样,这个话题在本节中,将完全建立在逻辑理性的推理上。所以,难免有点枯燥。缺
乏兴趣和耐心的读者,不妨直接pass,进入下一节。
下面进行观察:
我们的心识,和物质的身体是完全不一样的。对此,观察一下电视机和人的差别就会明
白。电视机里播放着完整的故事情节,似乎具足悲欢离合。但是电视机自己知道吗?电
视机自己有感受吗?不知道!只有当人去看电视的时候,它才似乎具有意义。如果地球
上根本没有人看电视,那么电视机里即使播放再多再精彩的节目,也没有任何意义;和
虚空中很多无序的电子运动,也没有本质的差别。
但是,人不同!人在思考和感情冲动的时候,在悲欢离合的时候,他(她)是否需要另
外一个人来感受呢?不需要!他自己感受自己。他有一种明明清清的感受,这就是心识
,和物质世界完全不同。也是佛法所说“有情”和“无情”的本质差别。
有些人把心识和精神看作物质的,是一种“最复杂的物理运动形式”。结果,他们不得
不担心,有一天电脑取代了人怎么办?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因为再复杂的电脑软件
,离开了它的使用者人,也不过就是一个无序的电子运动而已。但是有情的心识,完全
不同!他(她)自己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他(她)自己感受得到自己的欢喜悲哀。这一
点,每个人观察一下自己,就会马上完全明了。
人或者有情,在感知外面世界的当下,有一种内观的明明清清,自明自知的能力。这种
当下明明清清、自明自知的内观的特性,在佛法里,叫做心的“自证分”,即“自己当
下了知自己”之义。这样一种明清自觉的体会——心的“自证分”,它遍及我们所有的
心识,是我们成为“有情”,有别于人们眼中的“无情的物质世界”的根本差别。
对此,有些人也提出质疑。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就是他们经常会提到的例子。1968年,
美国的斯坦福研究所制造了第一个智能机器人。第二年,进行了一次有趣的智能机器人
实验:在一个房间中间,放着一个高台,上面放着一个物体。而在房间角落里,靠墙放
着一个有斜坡的三角体。实验员给智能机器人下达了指令:把高台上的物体推下去。
智能机器人围着高台转了20分钟,几次努力都没有爬上高台。最后,它发现了墙角的
三角体。稍加“思索”后,它走到墙角,把三角体推到高台前,然后沿着斜坡爬上去,
把高台上的物体推下来。
这个实验使人们开始想象,未来的机器人,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模仿人的所有功能。它引
发的更深的思考是:人,是最复杂的机器人吗?
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心识的“自证分”。从外观上看,也许有一天,智能机器人可
以拥有和人一样的细胞、血管、骨骼、肌肉;可以模拟人的大部分功能;具有独立演算
、推理、判断,并且根据判断采取行动的能力。
但是,智能机器人永远不会解读自己,它永远不会有“自证分”。
对此,对方说,为什么不可以呢?正如罗素在《宗教与科学》一文中,提到这种观点的
时候,介绍说:“我们先看见某个东西,然后立刻想到我们看见了它,那么,这种似乎
是内省的思考乃是一种即刻记忆。”这样,人和智能机器人,就没有了本质的差别。人
的所有心识,无非是一个一个连续高速运转的程序段。通过下一个瞬间的程序段,我们
实现了对上一个程序段的解读。因为速度如此之快,我们便误以为是一种当下的“内省
”或者“自明自知”。
然而,仔细观察,这种说法有一个致命的漏洞。
如果依靠第二个瞬间的程序段,来“回忆”第一个瞬间的程序段,那么,我们还是不能
“自明自知”,因为第二个程序段只能“回忆”前者,却不能“内省”自己。这样,我
们又需要第三个程序段来“回忆”第二个程序段。这样无限往后,直到无穷。即使我们
的生命已经结束,我们还是没有办法“内省”和“觉知”自己的精神世界,尽管我们在
外表上看起来多么有思想有感情。
这个道理,就像一个很大的电视画面,里面有个机器人正在看一个小一点的电视。那个
小一点的电视,正在播放另外一个机器人,正在看一个更加小一点的电视……这个故事
,怎么看都有点像那个老掉牙的故事:“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正在给
小和尚讲故事。故事讲的是,山里有个庙……”
无论如何,对方的说法,本质上,就是在电视画面外,再套一个大一点的电视机;大一
点的电视画面外,再套一个更大一点的电视机。可是,无论如何无限膨胀,也无法改变
这个本质:电视机,不会“解读”自己。
除非,在某个瞬间,“上帝”突然出现,就像贝克莱说的,他替我们照看一切。
可是,“上帝”是一个搪塞的说法。就像以前人们不懂得打雷闪电的原理,就以雷公电
婆来解释一样。你自己信上帝,可以这样自欺欺人。对其他人,这不是一个理性的解释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观察自己当下的感受。我们自己明了自己的感受,我们不需要“上
帝”来替我们照看。
心识有“自证分”,或者说“自明自知,明明清清当下内省的能力”。所以,心识不是
物质。这一事实,没有丝毫含糊疑惑之处。
(2)科学界的探讨
上面的辨析,具有严格的逻辑自洽性。它来自释迦牟尼的智慧,由弥勒菩萨传给无著菩
萨和世亲菩萨。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则依靠广泛的论证和辨析,使它的真正涵义完全
开显,即普通人也能够理解。此后萨迦班智达和麦彭仁波切,对其中细微奥妙之处,又
作了补充说明。
“心”或者“意识”的话题,就像一瓶神秘怪异的香水,一直被锁在贴着“哲学”标签
的小抽屉里。在人们印象中,对此有兴趣的,都是一些“疯子”般的空想家。然而,量
子力学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这个抽屉。多多少少有些神秘主义的“香水”气息,迅速
弥漫到自然科学的各个角落。
一时间诸子百家,众说纷纭。从整体来看,无非两个思路:
一个是神秘主义的思路。曾经在进化论和经典物理学的冲击下,不断放弃阵地以换得一
个“最后的避难所”的西方宗教和各种唯心主义思潮,纷纷卷土重来,但他们也无法给
出理性的解释。他们的说辞,倒很像那些著名的奶业公司:人们曾经因为奶粉中检出三
聚氰胺,而决定多吃猪肉。如今,传出猪肉中原来也有瘦肉精,那些一度受挫的奶业公
司于是昂起头来说:看,反正都有毒,还是买我的奶粉吧,毕竟奶粉还更有营养。
同样,今天的西方宗教说:看,虽然我们的上帝有着这样那样无法自圆其说的故事,但
是你们的自然科学,也同样面对最基本的困惑。还是回到宗教信仰的怀抱里来吧,毕竟
科学带来的是原子弹和核污染,而耶稣带来的是天堂的安慰。
科学界曾经的对于完美理性的信仰,已经很难找到信徒了。面对现实的无奈,很多人说
:让我们现实一点吧!了解世界真相,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能力。大家还是分分工:科学
负责不断更新公式,以适应目前为止观测到的所有现象,而不要试图给出普遍性的解释
;宗教则负责安慰那些已经晕头转向不想再刨根问底的人。
但是,我们不止一次提到过:这个世界上,总是有一些喜欢刨根问底的人。他们中的1%
启动了整个文明史的发展。
对于这些喜欢刨根问底的人来说,“疑惑”就像致癌的毒素,不管它具体叫三聚氰胺还
是瘦肉精,一直让人无法安心。
还有一个思路,扎根在依旧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中。他们始终不愿意放弃“世界是物质
的”这样一个古老的信条,极力排斥“意识”对于自然科学的“渗透”。他们的努力是
,通过对于脑神经和大脑小脑等器官的越来越复杂的研究,试图把这个幽灵一般的“意
识”融化到无限复杂的结构中去。而关于海马体、结点等等最新的科研,不断给他们安
慰。就在这样一个不断复杂的形式结构的挖掘整理中,他们逃避着“意识”最本质的特
性:内观自省的气质。
好吧,我知道,读到这里,很多人会有点反感了:这些都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描述,请拿
出公正的理证来!
理证,其实在上一章节中已经明白无误地阐述清楚了。不过,心识的“自证分”,就像
古龙武侠小说中的“天下第一快剑”,它虽然已经一招致命,但是因为太快了,在旁观
者眼里,一时还分不清胜负。
喜欢武侠小说的朋友,一定熟悉这样一个镜头:云雾缭绕的某个奇山之颠,“心识”和
“物质”两大高手,对峙良久。突然,电闪光驰一般,他们各自出招,旋即分开,依然
保持着原来的位置和姿势,就像根本没有动过一样。守候在一边的武林人士,功夫差一
点的根本没有意识到比剑已经结束,功夫好一点的也难以判断胜负如何。
这样过了片刻,一阵山风吹过。“物质”身上突然出现一道从头顶纵贯而下的剑痕,它
的身体裂成两半,轰然倒下。而“心识”的眼神中则露出了深深的孤独和落寞,仿佛在
感叹:高山流水,琴瑟相和,高山已经不再,流水也就很快逝去……(物质已然消逝如
云烟,心识岂能安然独存?)
同样,心识“自证分”虽然是“天下第一奇剑”,但是它太简洁太干净太快了,我们需
要科学界的“一阵风”来推倒“物质”的尸体,判明胜负结果。
这阵风,来自具有传奇色彩的冯•诺依曼。
在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一书中,有一段描述:
“我们已经在科莫会议上认识了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这位现代计算
机的奠基人之一,20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关于他的种种传说在科学界就像经久不息的
传奇故事,流传得越来越广越来越玄:说他6岁就能心算8位数乘法啦,8岁就懂得微积
分啦,12岁就精通泛函分析啦;又有人说他过目不忘,精熟历史;有人举出种种匪夷所
思的例子来说明他的心算能力如何惊人;有人说他10岁便通晓5种语言,并能用每一种
来写搞笑的打油诗,这一数字在另一些人口中变成了7种。不管怎么样,每个人都承认
,这家伙是一个百年罕见的天才。
要一一列举他的杰出成就得花上许多时间:从集合论到数学基础方面的研究;从算子环
到遍历理论,从博弈论到数值分析,从计算机结构到自动机理论,每一项都可以大书特
书。不过我们在这里只关注他对于量子论的贡献,仅仅这一项也已经足够让他在我们的
史话里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到,狄拉克在1930年出版了著名的《量子力学原理》教材,完成了量
子力学的普遍综合。但从纯数学上来说,量子论仍然缺乏一个共同的严格基础,这一缺
陷便由冯•诺伊曼来弥补。
1926年,他来到哥廷根,担任著名的希尔伯特的助手,他们俩再加上诺戴姆不久便共同
发表了《量子力学基础》的论文,将希尔伯特的算子理论引入量子论中,将这一物理体
系从数学上严格化。到了1932年,冯•诺伊曼又发展了这一工作,出版了名著《
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这本书于1955年由普林斯顿推出英文版,至今仍是经典的教材
。我们无意深入数学中去,不过冯•诺伊曼证明了几个很有意思的结论,特别是
关于我们的测量行为的,这深深影响了一代物理学家对波函数坍缩的看法。
我们还对上一章困扰我们的测量问题记忆犹新:每当我们一观测时,系统的波函数就坍
缩了,按概率跳出来一个实际的结果。如果不观测,那它就按照方程严格发展。这是两
种迥然不同的过程,后者是连续的,在数学上可逆的,完全确定的。而前者却是一个“
坍缩”,它随机,不可逆,至今也不清楚内在的机制究竟是什么。这两种过程是如何转
换的?是什么触动了波函数这种剧烈的变化?是“观测”吗?但是,我们这样讲的时候
,用的语言是日常的,暧昧的,模棱两可的。我们一直理所当然地使用“观测”这个词
语,却没有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什么样的行为算是一次“观测”?如果说睁开眼睛
看算是一次观测,那么闭上眼睛用手去摸呢?用棍子去捅呢?用仪器记录呢?如果说人
可以算是“观测者”,那么猫呢?一台计算机呢?一个盖革计数器又如何?
冯•诺伊曼敏锐地指出,我们用于测量目标的那些仪器本身也是由不确定的粒子
所组成的,它们自己也拥有自己的波函数。当我们用仪器去“观测”的时候,这只会把
仪器本身也卷入到这个模糊叠加态中间去。怎么说呢,假如我们想测量一个电子是通过
了左边还是右边的狭缝,我们用一台仪器去测量,并用指针摇摆的方向来报告这一结果
。但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因为这台仪器本身也有自己的波函数,如果我们“观测”
这台仪器本身,它的波函数便也陷入一种模糊的叠加态中!诺伊曼的数学模型显示,当
仪器测量电子后,电子的波函数坍缩了不假,但左/右的叠加只是被转移到了仪器那里
而已。现在是我们的仪器处于指针指向左还是右的叠加状态了!假如我们再用仪器B去
测量那台仪器A,好,现在A的波函数又坍缩了,它的状态变成确定,可是B又陷入模糊
不定中……总而言之,当我们用仪器去测量仪器,这整个链条的最后一台仪器总是处在
不确定状态中,这叫做“无限后退”(infinite regression)。从另一个角度看,假如
我们把用于测量的仪器也加入到整个系统中去,这个大系统的波函数从未彻底坍缩过!
可是,我们相当肯定的是,当我们看到了仪器报告的结果后,这个过程就结束了。我们
自己不会处于什么荒诞的叠加态中去。当我们的大脑接受到测量的信息后,game over
,波函数不再捣乱了。
难道说,人类意识(Consciousness)的参与才是波函数坍缩的原因?只有当电子的随机
选择结果被“意识到了”,它才真正地变为现实,从波函数中脱胎而出来到这个世界上
。而只要它还没有“被意识到”,波函数便总是留在不确定的状态,只不过从一个地方
不断地往最后一个测量仪器那里转移罢了。在诺伊曼看来,波函数可以看作希尔伯特空
间中的一个矢量,而“坍缩”则是它在某个方向上的投影。然而是什么造成这种投影呢
?难道是我们的自由意识?
换句话说,因为一台仪器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指针是指向左还是指向右的,所以它必
须陷入左/右的混合态中。一只猫无法“意识”到自己是活着还是死了,所以它可以陷
于死/活的混合态中。但是,你和我可以“意识”到电子究竟是左还是右,我们是生还
是死,所以到了我们这里波函数终于彻底坍缩了,世界终于变成现实,以免给我们的意
识造成混乱。
疯狂?不理性?一派胡言?难以置信?或许每个人都有这种震惊的感觉。自然科学,这
最骄傲的贵族,宇宙万物的立法者,对自然终极奥秘孜孜不倦的探险家,这个总是自诩
为最客观、最严苛、最一丝不苟、最不能容忍主观意识的法官,现在居然要把人类的意
识,或者换个词说,灵魂,放到宇宙的中心!哥白尼当年将人从宇宙中心驱逐了出去,
而现在他们又改头换面地回来了?这足以让每一个科学家毛骨悚然。
不,这一定是胡说八道,说这话的人肯定是发疯了,要不就是个物理白痴。物理学需要
“意识”?这是本世纪最大的笑话!但是,且慢,说这话的人也许比你聪明许多,说不
定,还是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尤金•维格纳(Eugene Wigner)于1902年11月17日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他在一
间路德教会中学上学时认识了冯•诺伊曼,后者是他的学弟。两人一个更擅长数
学,一个更擅长物理,在很长时间里是一个相当互补的组合。维格纳是20世纪最重要的
物理学家之一,他把群论应用到量子力学中,对原子核模型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
用。他和狄拉克、约尔当等人一起成为量子场论的奠基人,顺便说一句,他的妹妹嫁给
了狄拉克,因而成为后者的大舅子。他参与了曼哈顿计划,在核反应理论方面有着突出
的贡献。1963年,他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金。
对于量子论中的观测问题,维格纳的意见是:意识无疑在触动波函数中担当了一个重要
的角色。当人们还在为薛定谔那只倒霉的猫而争论不休的时候,维格纳又出来捅了一个
更大的马蜂窝,这就是所谓的“维格纳的朋友”。
“维格纳的朋友”是他所想象的某个熟人(我猜想其原型不是狄拉克就是冯•诺伊
曼!),当薛定谔的猫在箱子里默默地等待命运的判决之时,这位朋友戴着一个防毒面
具也同样呆在箱子里观察这只猫。维格纳本人则退到房间外面不去观测箱子里到底发生
了什么。现在,对于维格纳来说,他对房间里的情况一无所知,他是不是可以假定箱子
里处于一个(活猫高兴的朋友)AND(死猫悲伤的朋友)的混合态呢?可是,当他事后询问
那位朋友的时候,后者肯定会否认这一种叠加状态。维格纳总结道,当朋友的意识被包
含在整个系统中的时候,叠加态就不适用了。即使他本人在门外,箱子里的波函数还是
因为朋友的观测而不断地被触动,因此只有活猫或者死猫两个纯态的可能。
维格纳论证说,意识可以作用于外部世界,使波函数坍缩是不足为奇的。因为外部世界
的变化可以引起我们意识的改变,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原理,意识也应当
能够反过来作用于外部世界。他把论文命名为《对于灵肉问题的评论》(Remarks on
the mind-body question),收集在他1967年的论文集里。
量子论是不是玩得过火了?难道“意识”,这种虚无飘渺的概念真的要占领神圣的物理
领域,成为我们理论的一个核心吗?人们总在内心深处排斥这种“恐怖”的想法,柯文
尼(Peter Coveney)和海菲尔德(Roger Highfield)写过一本叫做《时间之箭》(The
arrow of time)的书,其中讲到了维格纳的主张。但在这本书的中文版里,译者特地加
了一个“读者存照”,说这种基于意识的解释是“牵强附会”的,它声称观测完全可以
由一套测量仪器作出,因此是“完全客观”的。但是这种说法显然也站不住脚,因为仪
器也只不过给冯•诺伊曼的无限后退链条增添了一个环节而已,不观测这仪器,
它仍然处在叠加的波函数中。
可问题是,究竟什么才是“意识”?这带来的问题比我们的波函数本身还要多得多,是
一个得不偿失的策略。意识是独立于物质的吗?它服从物理定律吗?意识可以存在于低
等动物身上吗?可以存在于机器中吗?更多的难题如潮水般地涌来把无助的我们吞没,
这滋味并不比困扰于波函数怎样坍缩来得好受多少。
事实上,只有没事干的哲学家才对这种问题津津乐道,真正的脑科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对
此往往是不屑一顾或者漠不关心。当意识问题被拉入对于量子论的解释后,许多介绍物
理的书籍里都煞有介事地出现了大脑的剖面图,不厌其烦地讲解皮层的各个分区,神经
结的连接,海马体……这的确是有趣的景象!接下来,我们不如对这个意识问题作几句
简单的探讨。不过我们并不想在这上面花太多的时间,因为我们的史话还要继续前进,
仍有一些新奇的东西正等着我们。”
在上面的一段摘录中,提到:冯•诺依曼敏锐地指出,直到“意识”内观自省的
特性出现,在观测者和被观测者之间,加上无论多少个观测的环节和观测的仪器,都无
法使得波函数坍塌,得到一个“实实在在”的世界。通过一个观测仪器,去使得前一个
被观测的对象“坍缩”而显现,这个是永远无法实现的。在逻辑上,这将是一个不断后
退的过程!
现在你看懂了吗?我们在前一节的佛学分析中提到的:依靠第二瞬间的程序段,去“回
忆”第一瞬间的程序段,这将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无休无止的“不断后退”。它永远也实
现不了心识“内观、自省、自明自知”的特性。如今,这个绝妙完美的分析,得到了冯
•诺依曼的有力支持:通过后一个仪器,去“观测”前一个仪器,将是一个“不
断后退”的过程,永远也无法实现“波函数的坍缩”,直到出现了“人的意识”。
为什么“意识”能够实现观测仪器实现不了的“坍缩”呢?因为“意识”具有“内观、
自省、明明清清自明自知的特性”,即心识的“自证分”。所以,非常明确:心识不是
物质;人,不是智能机器人!
但是,脑科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不这样看。他们对此往往是不屑一顾或者漠不关心。当意
识问题被拉入对于量子论的解释后,许多介绍物理的书籍里都煞有介事地出现了大脑的
剖面图,不厌其烦地讲解皮层的各个分区、神经结的连接、海马体……这的确是有趣的
景象!
为了了解这方面的科研情况,还是有必要整篇摘录一下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
“意识使波函数坍缩?可什么才是意识呢?这是被哲学家讨论得最多的问题之一,但在
科学界的反应却相对冷淡。在心理学界,以沃森(John B.Watson)和斯金纳(B.F.
Skinner)等人所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通常乐于把精神事件分解为刺激和反应来研究,而
忽略无法用实验确证的“意识”本身。的确,甚至给“意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都是困
难的,它产生于何处,具体活动于哪个部分,如何作用于我们的身体都还是未知之谜。
人们一般能够达成共识的是,并非大脑的所有活动都是“意识”,事实上大脑的许多活
动是我们本身意识不到的,我们通常只注意到它的输出结果,而并不参控它运行的整个
过程。当我的耳边响起《第九交响曲》时,我的眼前突然不由浮现出我在中学时代的童
年时光,但我自己一点都不知道我的大脑是如何具体地一步步完成了这个过程,这是在
我的“下意识”中完成的!有时候我甚至会奇怪:我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另外,许多人
也承认,“意识”似乎与我们的“注意”密切相关,它同时还要求一定的记忆能力来完
成前后连贯的动作。
可以肯定的是,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没有人在进行脑科手术时在颅骨内发现
过任何有形的“意识”的存在。它是不是脑的一部分的作用体现呢?看起来应该如此,
但具体哪个部分负责“意识”却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大脑,因为大脑才有种种复杂的
交流性功能,而掌握身体控制的小脑看起来更像一台自动机器。我们在学习游泳或者骑
自行车的时候,一开始总是要战战兢兢,注意身体每个姿势的控制,每个动作前都要想
好。但一旦熟练以后,小脑就接管了身体的运动,把它变成了一种本能般的行为。比如
骑惯自行车的人就并不需要时时“意识”到他的每个动作。事实上,我们“意识”的反
应是相当迟缓的(有实验报告说有半秒的延迟)。当一位钢琴家进行熟练的演奏时,他往
往是“不假思索”,一气呵成,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已经不能称作“完全有意识”的行
为,就像我们平常说的:“熟极而流,想都不想”。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后天学习
的身体技能往往可以保持很长时间不被遗忘。
也有人说,大脑并没有意识,而只是指挥身体的行动。在一个实验中,我们刺激大脑的
某个区域使得试验者的右手运动,但试验者本身“并不想”使它运动!那么,当我们“
有意识”地想要运动我们的右手时,必定在某处由意识产生了这种欲望,然后通过电信
号传达给特定的皮层,最后才导致运动本身。实验者认为中脑和丘脑是这种自由意识所
在。但也有个别人认为是网状体,或者海马体的。很多人还认为,大脑左半球才可以称
得上“有意识”,而右半球则是自动机。
这些具体的争论且放在一边不管,我们站高一点来看问题:意识在本质上是什么东西呢
?它是不是某种神秘的非物质世界的幽灵,完全脱离我们的身体大脑而存在,只有当它
“附体”在我们身上时,我们才会获得这种意识呢?显然绝大多数科学家都不会认同这
种说法。一种心照不宣的观点是,意识是一种结构模式,它完全基于物质基础(我们的
脑)而存在,但却需要更高一层次的规律去阐释它。这就是所谓的“整体论”(Holism)
的解释。
什么是意识?这好比问:什么是信息?一个消息是一种信息,但是,它的载体本身并非
信息,它所蕴涵的内容才是。我告诉你:“湖人队今天输球了”,这8个字本身并不是
信息,它的内容“湖人队输球”才是真正的信息。同样的信息完全可以用另外的载体来
表达,比如写一行字告诉你,或者发一个E-Mail给你,或者做一个手势。所以,研究载
体本身并不能得出对相关信息有益的结论,就算我把这8个字拆成一笔一划研究个透彻
,这也不能帮助我了解“湖人队输球”的意义何在。信息并不存在于每一个字中,而存
在于这8个字的组合中,对于它的描述需要用到比单个字更高一层次的语言和规律。什
么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它无非是一串音符的组合。但音符本身并不是交响曲,
如果我们想描述这首伟大作品,我们要涉及的是音符的“组合模式”!什么是海明威的
《老人与海》?它无非是一串字母的组合。但字母本身也不是小说,它们的“组合模式
”才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字母不是小说,组合模式才是小说的概念,我们假设用最简单
的编码方法来加密《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也就是对于每一个字母用相应的符号来替换
。比如说A换成圆圈,B换成方块,C换成三角……等等。现在我们手上有一本充满了古
怪符号的书,我问你:这还是《老人与海》吗?大部分人应该承认:还是。因为原书的
信息并没有任何的损失,它的“组合模式”仍然原封不动地保留在那里,只不过在基础
层面上换了一种表达方式罢了,它完全可以再反编译回来。这本密码版《老人与海》完
全等价于原本《老人与海》!
回到我们的问题上来:什么是意识?意识是组成脑的原子群的一种“组合模式”!我们
脑的物质基础和一块石头没什么不同,是由同样的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组成的
。构成我们脑的电子和构成一块石头的电子完全相同,就算把它们相互调换,也不会造
成我们的脑袋变成一块石头的奇观。我们的意识,完全建筑在我们脑袋的结构模式之上
!只要一堆原子按照特定的方式排列起来,它就可以构成我们的意识,就像只要一堆字
母按照特定的方式排列起来,就可以构成《老人与海》一样。这里并不需要某个非物质
的“灵魂”来附体,就如你不会相信,只有当“海明威之魂”附在一堆字母上才会使它
变成《老人与海》一样。单个脑细胞显然不能意识到任何东西,但是许多脑细胞按照特
定的模式组合起来,“意识”就在组合中产生了。
好,到此为止,大部分人还是应该对这种相当唯物的说法感到满意的。但只要再往下合
理地推论几步,许多人可能就要觉得背上出冷汗了。如果“意识”完全取决于原子的“
组合模式”的话,第一个推论就是:它可以被复制。出版社印刷成千上万本的《老人与
海》,为什么原子不能被复制呢?假如我们的技术发达到一定程度,可以扫描你身体里
每一个原子的位置和状态,并在另一个地方把它们重新组合起来的话,这个新的“人”
是不是你呢?他会不会拥有和你一样的“意识”?或者干脆说,他和你是不是同一个人
?假如我们承认意识完全基于原子排列模式,我们的回答无疑就是YES!这和“克隆人
”是两个概念,克隆人只不过继承了你的基因,而这个“复制人”却拥有你的意识,你
的记忆,你的感情,你的一切,他就是你本人!
近几年来,在量子通信方面我们有了极大的突破。把一个未知的量子态原封不动地传输
到第二者那里已经成为可能,而且事实上已经有许多具体协议的提出。虽然令人欣慰的
是,有一个叫做“不可复制定理”(no cloning theorem,1982年Wootters,Zurek和
Dieks提出)的原则规定在传输量子态的同时一定会毁掉原来那个原本。换句话说,量子
态只能cut paste,不能copy paste,这阻止了两个“你”的出现。
但问题是,如果把你“毁掉”,然后在另一个地方“重建”起来,你是否认为这还是“
原来的你”?
另一个推论就是:“组合模式”本身并非要特定的物质基础才能呈现。我们已经看到,
我们完全可以用另一套符号系统去重写《老人与海》,这并不造成实质的差别。一套电
影,我可以用胶片记录,也可以用录像带,VCD,LD或者DVD记录。当然有人会提出异议
,说压缩实际上造成了信息的损失,VCD版的Matrix已经不是电影版的Matrix,其实这
无所谓。我们换个比喻说,一张彩色数字照片可以用RGB来表示色彩,也可以用另一些
表达系统比如说CMY、HIS、YUV或者YIQ来表示。再比如,任何序列都可以用一些可逆的
压缩手法例如Huffman编码来压缩,字母也可以用摩尔斯电码来替换,歌曲可以用简谱
或者五线谱记录,虽然它们看上去很不同,但其中包含的信息却是相同的!假如你有兴
趣,用围棋中的白子代表0,黑子代表1,你无疑也可以用铺满整个天安门广场的围棋来
拷贝一张VCD,这是完全等价的!
那么,只要有某种复杂的系统可以包含我们“意识模式”的主要信息或者与其等价,显
然我们应该认为,意识并不一定要依赖于我们这个生物有机体的肉身而存在!假设我们
大脑的所有信息都被扫描而存入一台计算机中,这台计算机严格地按照物理定律来计算
这些分子对于各种刺激的反应而最终求出相应结果以作出回应,那么从理论上说,这台
计算机的行为完全等同于我们自身!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台计算机实际上拥有了我们
的“意识”?
对于许多实证主义者来说,判定“拥有意识”或者“能思考”的标准便严格地按照这个
“模式结构理论”的方法。意识只不过是某种复杂的模式结构,或者说,是在输入和输
出之间进行的某种复杂算法。任何系统只要能够模拟这种算法,它就可以被合理地认为
拥有意识。和冯•诺伊曼同为现代计算机奠基人的阿兰•图灵(Alan Turin)
在1950年提出了判定计算机能否像人那般实际“思考”的标准,也就是著名的“图灵检
验”。他设想一台超级计算机和一个人躲藏在幕后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提问者则试图
分辨哪个是人哪个是计算机。图灵争辩说,假如计算机伪装得如此巧妙,以致没有人可
以在实际上把它和一个真人分辨开来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声称,这台计算机和人一样
具备了思考能力,或者说,意识(他的原词是“智慧”)。现代计算机已经可以击败国际
象棋大师(可怜的卡斯帕罗夫!),真正骗倒一个测试者的日子不知还有多久才能来到,
大家自己估计一下好了。
计算机在复杂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便可以实际拥有意识,持这种看法的人通常被称为“强
人工智能派”。在他们看来,人的大脑本质上也不过是一台异常复杂的计算机,只是它
不由晶体管或者集成电路构成,而是生物细胞而已。但细胞也得靠细微的电流工作,就
算我们尚不完全清楚其中的机制,也没有理由认为有某种超自然的东西在里面。就像薛
定谔在他那本名扬四海的小册子《生命是什么》中所做的比喻一样,一个蒸汽机师在第
一次看到电动机时会惊讶地发现这台机器和他所了解的热力学机器十分不同,但他会合
理地假定这是按照某些他所不了解的原理所运行的,而不会大惊小怪地认为是幽灵驱动
了一切。
你可能要问,算法复杂到了何种程度才有资格被称为“意识”呢?这的确对我们理解波
函数何时坍缩有实际好处!但这很可能又是一个难题,像那个著名的悖论:
一粒沙落地不算一个沙堆,两粒沙落地不算一个沙堆,但10万粒沙落地肯定是一个沙堆
了。那么,具体到哪一粒沙落地时才形成一个沙堆呢?对这种模糊性的问题科学家通常
不屑解答,正如争论猫或者大肠杆菌有没有意识一样,我们对波函数还是一头雾水!
当然,也有一些更为极端的看法认为,任何执行了某种算法的系统都可以看成具有某种
程度的“意识”!比如指南针,人们会论证说,它“喜欢”指着南方,当把它拨乱后,
它就出于“厌恶”而竭力避免这种状态,而回到它所“喜欢”的状态里去。以这种带相
当泛神论色彩的观点来看,万事万物都有着“意识”,只是程度的不同罢了。意识,简
单来说,就是一个系统的算法,它“喜欢”那些大概率的输出,“讨厌”那些小概率的
输出。一个有着趋光性的变形虫也有意识,只不过它“意识”的复杂程度比我们人类要
低级好多好多倍罢了。
你也许不相信这种说法,但你只要承认“意识”只是在物质基础上的一种排列模式,你
便很难否认我们说到的一些奇特性质。甚至连“意识是否可能在死后继续存在”这样的
可怕问题,我们的答案也应该是在原则上肯定的!这就好比问,《第九交响曲》在音乐
会结束后是不是还继续存在?显然我们只要保留了这个排列信息的资料,我们随时可以
用不同的方法把它具体重现出来(任何时候都不缺碳原子、氢原子……)。当然,在我们
的技术能力还达不到能够获得全部组合信息并保留它们之前(可能我们永远也没有这个
技术),人死后自然就没有意识了,就像音乐会后烧毁了所有的乐谱一样,这个乐曲自
然就此“失传”了。
你可能已经看得瞠目结舌,不过我们的说法把意识建立在完全客观和唯物的基础上,它
实在已经是最不故作神秘的一种!意识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是系统复杂到了一定程
度后表现出来的客观性质。它虽然是一种组合机制,但脱离了具体的物质(暂时肉体是
唯一可能)它也无法表现出来。就像软件脱离了硬件无法具体运行一样,意识的体现不
可能脱离物质而进行。假如我们被迫去寻找一种独立于物质的“意识”的话,那未免走
得太远了。
当然,对于习惯了二元论的公众来说,试图使他们相信灵魂或者意识只是大量神经原的
排列和集体行为是教他们吃惊的。对于彻底的唯物论者,试图使他们相信意识作为一种
特定的排列信息可能长期保存并在不同平台上重现也是艰难的任务。心理学家和神经科
学家克里克(Francis Crick)不得不把这一论断称为“惊人的假说”(见《惊人的假说:
灵魂的科学探索》)。但对于大多数科学家来说,这也许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推论。当然
也有某些人认为意识或者灵魂并非复杂性造就的一个客观的副产品,它并不一定能够用
算法来模拟,并的确具有某种主动效应!这里面包括牛津大学的罗杰•彭罗斯(
Roger Penrose),诸位如果有兴趣了解他的观点,可以阅读其著作《皇帝新脑》(The
Emperor’s New Mind)。”
曹天元的这段描述,无疑对我们读者来说,一种震撼性的冲击。除非我们是非常非常实
际的人,就像我的一个朋友一样,他太太形容他谈恋爱的风格是“蹄髈上插一朵鲜花”
。如果我们还有一点浪漫主义色彩,或者还有一点对于宇宙人生奥秘的兴趣,我们会发
现自己被抛弃在一个多么陌生冰冷荒诞的世界里。
好在,依靠佛学的智慧分析,我们马上又可以回到熟悉的理性家园。佛学告诉我们,把
“意识”当做一个复杂的结构,或者形式,实际上存在一个最基本的误区。下面让我们
来简单地分析一下:
“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模式的结果,其本质基础还是物质形式。这个说法,看起来
很深奥,实际上并不那么费解。它实际上就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通的现象。
比如:汽车是由很多零件组成的。这些零件以特殊的方式拼凑在一起,虽然每一个零件
并没有改变,但是却诞生了“能够驾驶的功能”。换句话说,“汽车”诞生了。
再比如:一块一块砖和瓦,搭建在一起,有了“房子”。虽然砖和瓦并没有任何改变,
但是通过特殊的结构或者组合形式,却产生了“能够居住”的功能。
按照上面的说法,脑神经元、有机物、脑电波的电子运动、脑垂体的生理化学变化等等
,就像汽车的零件和齿轮彼此的咬合。这些纯物质的基础,以某种特殊的结构或者形式
组合起来的时候,就产生了“似乎能够内观和自省的功能”,即“意识”。
这个理论,看起来非常合理,也始终没有离开唯物的阵营,所以有很多的拥趸。
然而,下面的分析,将会让真正有智慧的人看到,这将是另外一个证明“心识不是物质
”的有力证据!
按照结构主义的说法,“意识”是物质基础以特殊结构组合后自然呈现的一种功能。
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以汽车为例,这个“称为汽车的结构”或者“能够驾驶的功
能”是客观存在的吗?
显然,对方应该回答:是的,客观存在。因为是可以被大量观测得到的现象。
我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既然“意识”是物质的,那么这个“汽车的结构”或者“能
够驾驶的功能”将不依赖任何非物质的“意识”,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客观世界中。是这
样吗?
显然,对方还是应该回答:是的。物质的世界中,应该存在这样的功能,不需要依赖人
的心识。
我们的第三个问题是:两个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事物,只有两种逻辑关系的可能性:要
么是一体,要么是异体。请问,“能够驾驶的功能”和汽车的每一个单独的零件,它们
是一体关系,还是异体关系?
如果是一体的关系:每一个零件,都应该具有完整的“能够驾驶的功能”。我们不需要
花那么多钱买一辆汽车,只要买一个零件,就可以像开汽车一样自由自在地驾驶了。这
显然是无法接受的。
如果是异体的关系:那么把所有零件一个一个拆掉带走以后,作为异体的“能够驾驶的
功能”应该还是能够找得到。这显然也无法接受。
这个推理,一时间可能让人转不过弯来。你会觉得无法辩驳,却总是有什么地方不对。
这其实是因为你对于最熟悉的事情,已经习以为常,忽略了真相。听到真相时,一下子
很难适应。
其实,观察一下,不难发现,在外面的物质世界中,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结构”和“功
能”。所谓的“结构”和“功能”,都依赖于我们的“意识”。或者说,都存在于我们
的“意识”中。
比如,一个沙漠,全是沙子堆积而成。有的沙堆,像宫殿;有的像“别墅”。可是,沙
漠自己,会不会有“宫殿”“别墅”这样的概念呢?不会!“宫殿”也罢,“别墅”也
罢,都是我们“意识”中的概念。
这样,持“结构主义”观点的人,原以为通过“结构”可以圆满地解释“意识的物质性
”。没有想到,绕了一圈,连“结构”也从来没有离开过神秘虚幻的“意识”,物质的
世界中根本找不到一个所谓客观存在的“结构”。这再次让人想起希腊神话。看来“唯
物主义”的证明,宿命中注定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结构”只是一个概念。那么“结构”的概念,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当心识的“内观
、自省、自明自知的自证分”开始工作的时候,这个概念就产生了。
还是那个道理:当人,而不是机器人,去看电视画面的时候,因为心识“当下内观、自
省、自明自知”的特性,电视屏幕上的光学现象,被赋予了意义:情节产生了!
“结构”,成了“心识不是物质”的最好证明!
七、物质是心吗?
量子力学,把“意识”这个怪兽引进了自然科学领域,而且不是“生命科学”这样还没
有得到广泛承认的边缘学科,而是自然科学最基础最经院的形式和领域:理论物理学!
出于对传统势力的尊重,人们谨慎地称之为“观测”。一部分人们幻想,可以通过加一
个观测仪器,可以把这个“不速之客”拦在门外。但是冯•诺依曼的“无限后退
”,使得这个把水搅浑的努力,宣告破产。观测仪器本身也是“不确定”的一个波函数
,它也需要另外一个“观测”的出现,才会实现“坍缩”。这样,真正的“观测”已经
明白无误地被描述出来了:“当下内观、自省、不依赖于他的自明自知的特性”。我们
按照佛法的传统,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心识的“自证分”。它明确无误不容置疑地说明
,“心识”或者“意识”不是物质的。“心识”或者“意识”的“观测”创造了世界和
历史。
如果你接受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你就必须接受这一点。
当然,还存在其他力图把“意识”踢出自然科学领域的尝试:比如,隐变量;多世界到
超弦理论。但是,贝尔不等式引发的一系列EPR模拟实验,已经有力地证实了隐函数试
图保留的物质客观实在,是找不到的。
不过,隐函数,倒是无意间透露了一个秘密:虽然独立于“观测”之外的客观实在,是
找不到的。但是,“观测”面前的世界真相,并不是如哥本哈根派所解释的那样,真的
是完全随机性的。其实,存在一个更加深广、更加隐蔽的奥秘(隐变量),只是现在还
不为人们熟知和了解而已。这就是“隐函数”或者“隐变量”真正的价值和启发性意义
。在本章节的最后,我们将惊喜地发现,不仅仅是完美的逻辑性又重新呈现,而且从未
有过的圆满优雅庄严、遍及一切的最严格的“因果律”也从来没有从这个宇宙中消失过
,而且它的深广远远超过我们原来的想象。
至于多世界理论,依然面对旧的指责:仅仅为了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看一眼窗外的山
”,就要牺牲我们整个宇宙为代价,并引发出极其累赘的无数平行世界,来安慰对于物
质世界的“古典的眷念”。按照一种略有点误解和揶揄的说法:这是量子力学的“精神
分裂版”的解释。
不仅如此,连它原以为稳固的存身之处,在芝诺“二分悖论”和佛法见血封喉的绝招“
离一多因”前,也不复存在。那个从来没有消失过的粒子,原来连它自身的空间属性,
也没有了存在的合理基础。
不仅如此,非常有趣的是,多世界的出发点,是保有物质世界的实在性,把“意识”从
自然科学领域彻底驱逐。最后的结论,却推导出一个永远不死、无始无终的“意识”
——它在佛法的世界观中,有另外一个名字“轮回”。当然,多世界的解释无论怎么看
,都是累赘而且牵强的。佛法不需要它的捧场,它目前也没有附会佛法的心愿。
还有一些人们,倾向于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传统观念:“意识”是物质基础上的一种
复杂的“结构模式”。然而,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原来“结构”也依赖于一个能够思
考和自我感知的“意识”。所谓“结构模式”,其实从来没有离开过“意识”。这恰恰
得到了和玻尔同样的具有困扰:宏观的万象,是“意识”的“观测”所创造的吗? 如
果你不感到震撼,那你一定没有理解量子力学!
《上帝掷骰子吗?》中有一段话:
“量子论革命的破坏力是相当惊人的。在概率解释,不确定性原理和互补原理这三大核
心原理中,前两者摧毁了经典世界的因果性,互补原理和不确定原理又合力捣毁了世界
的客观性和实在性。新的量子图景展现出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它是如此奇特,难以想
象,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格格不入,甚至违背我们的理性本身。但是,它却能够解释量子
世界一切不可思议的现象。这种主流解释被称为量子论的“哥本哈根”解释,当作是量
子论的正统,被写进各种教科书中。当然,因为它太过奇特,太教常人困惑,近80年来
没有一天它不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置疑、指责、攻击。也有一些别的解释被纷纷提出,这
里面包括德布罗意-玻姆的隐函数理论,埃弗莱特的多重宇宙解释,约翰泰勒的系综解
释、Ghirardi-Rimini-Weber的“自发定域”(Spontaneous Localization),
Griffiths-Omnès-GellMann-Hartle的“脱散历史态”(Decoherent Histories, or
Consistent Histories),等等,等等。我们的史话以后会逐一地去看看这些理论,但
是公平地说,至今没有一个理论能取代哥本哈根解释的地位,也没有人能证明哥本哈根
解释实际上“错了”(当然,可能有人争辩说它“不完备”)。隐函数理论曾被认为相
当有希望,可惜它的胜利直到今天还仍然停留在口头上。
哥本哈根解释的基本内容,全都围绕着三大核心原理而展开。我们在前面已经说到,首
先,不确定性原理限制了我们对微观事物认识的极限,而这个极限也就是具有物理意义
的一切。其次,因为存在着观测者对于被观测物的不可避免的扰动,现在主体和客体世
界必须被理解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一个孤立地存在于客观世界的“事物”(
being),事实上一个纯粹的客观世界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只有结合一个特定的观测
手段,才谈得上具体意义。对象所表现出的形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观察方法。
对同一个对象来说,这些表现形态可能是互相排斥的,但必须被同时用于这个对象的描
述中,也就是互补原理。”
以上的红字部分,让我们再单独重复一遍:“因为存在着观测者对于被观测物的不可避
免的扰动,现在主体和客体世界必须被理解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主体和客体,必须被理解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句话意味着什么?!——真相,已
经在量子力学的科学家眼皮底下了!但是,因为太出乎人们的常识,所以物理学家和曹
天元都没有说出那个已经在嘴边的事实!而正是这最后一点旧思维模式的残留,带来了
“量子力学”的最大的困惑!
现在我们将揭开这个谜底!
让我们把上面红字中的“主体和客体世界必须被理解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最后几
个字拿走,变成了:“主体和客体世界必须被理解为一个”。为了让真相更加清晰,我
们把“一个”用红字标示出来。
现在,谜底已经呼之欲出了。“观测者”和被观测的“物质世界”是一个,但是,我们
前面已经分析过,“观测者”即“心识”或者“意识”,肯定不是物质的。那么……
是的!心识没有创造一个外面的物质世界!谜底是:物质世界本身,就是心识!
即使力捧“意识”的惠勒,恐怕也没有想过这个可能性。他一直认为在“意识”观测之
前,物质世界是不存在的,只是一个虚幻的概率波。在“意识”观测的当下,物质世界
和历史被“创造”出来了,也就有了我们所熟悉的二元世界:内在的精神世界,和外在
的物质世界。
现在,我们终于见到,原来在眼皮底下,还有这样一个最大的可能性——那个曾经被贝
克莱和王阳明提出来,看似极其“荒谬”的唯心主义。但是,这一切都不是哲学意义上
的,而完全是建立在物理学和自然科学意义上的!
《上帝掷骰子吗?》中俏皮地提到一个非常智慧的思路,也是一个智者应有的真正公正
和开放的心态:
“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最好的办法还是问问咱们的偶像,无所不能的歇洛克•
福尔摩斯先生。他是这样说的:‘我的方法,就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上面:当你把一切
不可能的结论都排除之后,那剩下的,不管多么离奇,也必然是事实。’(《新探案&#
8231;皮肤变白的军人》)”
让我们看看我们手上都有哪些具有理性基础的结论:
首先,一切事实都指向“观测者”这个最重要最核心的环节。
其次,“观测”必须建立在心识的“自证分”上。心识的“自证的特性”,明确告诉我
们,心识不可能是物质的。
再其次,“观测者”和物质的二元模式,使量子力学家们很难解答诸如薛定谔的猫,
EPR佯缪所暗示的超光速瞬间信息传递,延迟观测,以及历史是观测的瞬间突然形成的
吗?等等,诸如此类非常荒诞、匪夷所思、却又难以忽略的难题。
然而,我们还有一个最大最基本的可能性,就在最初的出发点那里,等着我们。为什么
不一起去看看呢?每一次科学史上的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不都是回归到最原始的前提去
质疑吗?
那个可能性是: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使在“观测”而显现的时候,所谓
的物质世界,其实就是“心识”本身,如同“梦”中一样。
这个可能性,有贝克莱和王阳明作为先驱,已经达到一种共识:“这个假设,不论看上
去多么荒谬,但是逻辑上完全自洽,无法推翻。”
此外,芝诺的二分悖论,和更加精彩的佛法“离一多因”的解析,已经无误证明了物质
不可能真正存在。
那么,还等什么,让我们用这个可能性,去看一看量子力学所遇到的所有难题。如果能
够迎刃而解,不就是最好的验证吗?
在薛定谔的实验中,事情一目了然了:猫具有感知的缘故,它也有心识。心识的本质,
不是完全按照人的习惯进行极度复杂的逻辑思维,那只是能力的强弱差别而已。心识的
本质,在于“内观、自省、自明自知”。从这一点上来讲,所有动物显然都和人一样平
等是具有心识的。
这样,猫也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观测者”。只要它在观测,就不会出现“死活叠加状态
”。要么被毒死!要么安然无恙!只有一种可能性。薛定谔猫的诅咒被解除了。
再看EPR中两个相反方向自旋电子的境遇。玻尔说的没有错,只有当被观测到的时候,
这两个电子的现象才存在。在没有被观测的时候,它们根本不存在。需要补充的是,我
们改动了一两个字眼:被观测的时候,这两个自旋的电子,也不是实有,而是仅仅一个
“如梦”般的现象而已。
而超光速信息传递的问题,也解决了。根本不需要那么费力地用“不搭载任何信息和能
量”来讨好相对论。已经出现的正在自旋的电子,其实也是心识中的一个现象而已。既
然如此,当然不存在“信息传递”的困难。而真正的“超光速”,就是“相应的现象在
心识前直接显现”。
这就像从中国去加拿大,你可以坐豪华邮轮,但是需要很长时间。也可以做飞机,需要
一天一夜。将来火箭进入公交系统了,你还可以坐火箭,只要几分钟。也许,某一天,
有了接近光速的飞船,你只需要0.1秒钟不到,就可以到达,就像电话中这边话音刚落
,那头已经几乎同步听到一样的快。
但是,无论怎么样快,只要世界是在心识外的,从中国到加拿大,总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而且,如果我们把这个距离放大到太阳和地球那么远,甚至放大到一个银河系的宽度
那么大,那么这个时间就非常可观了,可观到你用一生也无法走完,也就无法忽略不计
了。
但是,现在事情简单了。就像在梦中,梦见从中国到了加拿大,只要一个刹那的念头就
可以实现。同样,梦见从太阳到地球,也只需要一个刹那的念头就可以实现。当然,在
憋着尿的时候,我们也完全可能梦见自己花了很长时间,都无法从餐厅走到洗手间。时
间都是“心识的幻觉”,相对论由此也得到诙谐版的证明了。空间都是“心识的幻觉”
,理论上如何弯曲都是可能的,广义相对论也可以实现了。真正的“超光速”是心识前
直接显现这个现象,EPR佯谬完全破解了over!
至于目前很多物理学家们追星族般追求的“超弦理论”(它被列为“万有理论”的候选
人),它在结合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方面,显然会提供很多启发。但它毕竟只是现象学层
面上的研究,根本不可能阐释实相(世界本质)层面上的真相。
它的基础“弦理论”,倒是为离一多因破解“无分微尘”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明。
在弦理论的框架里,目前人们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尽头,是线段一样的“弦”。既然如此
,它将同样无法逃避离一多因极其严厉苛刻的审查。
关于历史的质疑,也变得非常简单了。所谓的历史,就是“当下”。心识前“如梦幻一
般”直接显现。
当然,思考不仅不会结束,反而如潮涌般展开。我们必须解答当年贝克莱和王阳明无法
解答的“为什么两个人可以看见同一朵花”的问题。这需要引进一个新名词:“共业所
感”。但是,这个留待稍后解决。请相信,我们是刚刚听到这个理论;而这个理论已经
在佛法中讨论了2000多年,所有的质疑都曾经被提出来,并且得到圆满的解答。
1 (共1页)
进入Belief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转载] 2.奥斯曼苏丹与泛伊斯兰运动(1)爱因斯坦与“EPR疑难”
宗教研究:基督教的“下地狱”问题[转载] 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忏悔意识? (JDJ)
Re: 问一下基督徒们你形成了你自己的实在-赛斯如是说(2)
2、 进化与宗教你形成了你自己的实在-赛斯如是说(19)
崔维成 基于佛教哲学来审视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你形成了你自己的实在-赛斯如是说(20)
世界尖端科学家对遥控心力与灵识的追寻问个严肃问题
Re: 这里有人没有是研究怎么推翻量子力学的呀? (转载)[合集] 什么是科学?
有關『目的』唯物主义是精神意识的真正savior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意识话题: 心识话题: 物质话题: 观测话题: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