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Automobile版 - 宋鸿兵: 特斯拉害怕的是什么? (转载)
进入Automobil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n********t
发帖数: 21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tock 讨论区 】
发信人: newIdRobot (新器人), 信区: Stock
标 题: 宋鸿兵: 特斯拉害怕的是什么?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pr 22 22:07:54 2021, 美东)
发信人: newIdRobot (新器人),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宋鸿兵: 特斯拉害怕的是什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pr 22 22:07:44 2021, 美东)
4月20日深夜,特斯拉道歉了,态度180度大转弯。面对上海车展“特斯拉刹车失灵”事
件,特斯拉一夜之间从之前的“不可能妥协”,变成了“坚定服从政府决定,尽全力满
足车主诉求,争取让车主满意。”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特斯拉之前会如此强硬,之后的特斯拉又在担心什么?是担心自
己的品牌形象受损,是担心政府的怒火,还是担心中国的消费者开始思考——为什么要
支持特斯拉,而不是华为造车?
在热情讨论之余,我们更加需要理性地对特斯拉的行为进行分析,才能知道这背后隐藏
的实质问题。
4月19日上海车展中,个别消费者针对“特斯拉刹车失灵”事件的过激维权行为,以及
特斯拉公司所表现出来的“不可能妥协”的强硬,引爆了积攒已久的中国消费者的不满
和社会激烈讨论。
特斯拉汽车由于忙于迅速扩大产能,目前暴露出来的一系列质量瑕疵、软件缺陷、交付
延期和服务缺失等等问题,正在消耗着中国消费者的信心。然而,本应该好好反思、承
认错误、积极改进的特斯拉,对于批评的态度却是一如既往地高傲——遇到问题首先不
是道歉和调查,而是质疑消费者的操作和动机,甚至认为“这是新产品发展必经的过程
”。
直到发现自己真的已经陷入了众矢之的,真的无法通过所谓的“和解”“公关”来掩盖
问题,才极不情愿的道歉。4月20日,特斯拉发布声明称“尊重并坚定服从政府各相关
部门的决定,尊重消费者,遵守法律法规,尽全力满足车主诉求,争取让车主满意。”
到底特斯拉的汽车有没有问题?什么又叫做“服从政府决定”?为什么特斯拉一夜之间
会从“不可能妥协”转变为“全力满足车主诉求”?
众所周知,一般一个人如果表现得过于自信和强硬,往往意味着其内心的空虚与恐惧。
小到个人,大到企业和国家莫不如是。
对于特斯拉而言,它的电动汽车技术确实很先进。尤其在电动汽车的技术整合、电池的
热管理、软件调试、智能操控等方面,特斯拉更是独树一帜,可谓是全球少有的,吃透
了互联网造车理念和整个工业控制的顶尖技术企业。
尽管特斯拉的电池不是自己的、电机不是自己的、芯片不是自己的、整车设计也不是自
己的,但是特斯拉可以将这些零配件从全球各地的厂商中挑选出来,整合在一起。传统
的整车厂商、制造商都只不过是给特斯拉配套、代工的企业。特斯拉用一套精准高效的
技术标准和互联网体系,颠覆了传统汽车制造业。这才是特斯拉傲视全球的真正资本,
也正是美国科技产业实力的真正体现。
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政府从一开始就对特斯拉,及其代表的最新产业模式十分重视。
中国既希望引进学习这种技术和模式,又担心它将对中国的制造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
产业造成冲击。
于是,就在2014年马斯克计划携特斯拉电动汽车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之时,中国政府曾
经给予了委婉的拒绝——特斯拉进入中国当然欢迎,但是如果能在中国投资建厂就更好
了。
当时风头正盛的马斯克,当然也同样委婉地拒绝了中国的建厂邀请。工业互联网的独门
绝技怎能轻易教给中国人知道。
从此之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特斯拉代表的美国新技术产业,就开始了一场与时
间的赛跑。中国政府和企业组织专家不知道已经把特斯拉的产品“拆解”、“研究”了
多少遍,从每一种材料、每一个零件、每一个工艺和性能,以及它的商业资本运作都进
行了仔细的研究。
中国人了解到,所谓的互联网造车、模式超越绝不是空中楼阁,这种模式的转变其实是
需要过硬的传统制造业基础的。模式转变只不过能够帮助我们省一些力,跑得更远,但
是“起五更爬半夜”的硬功夫还是要有。花拳绣腿的PPT造车是没有用的。
于是,中国开始从最基础的产业应用升级和电池技术入手,通过巨额的产业补贴和国家
科研投入,逐步在传统汽车制造业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电动汽车工业体系。
时光荏苒,一晃六七年过去了。尽管在技术、性能和产品稳定性上,中国的电动汽车与
特斯拉还有一定差距,但是中国至少结束了合资汽车一统市场的格局。摆脱了外资控制
的中国电动汽车业,终于可以自主进行产品设计、技术研发、进行市场体系的开拓。中
国的电池、电控、电机技术和产业也已经有飞跃式的进步,甚至部分产品已经达到了为
特斯拉供货的水平。
到了2019年年底,中国的自主品牌电动汽车产量已经达到102万辆,尽管多数还是依托
于传统制造业模式,但是至少中国已经有了谈论,并开始尝试互联网造车的基础。
然而,我们再来看看特斯拉,看看美国的制造业。美国的制造业空心化和党争愈演愈烈
,不仅使得特斯拉难以扩大产能,更使其陷入了连续亏损、濒临破产的境地。也正是在
这样的背景下,2018年特斯拉才迫不得已地选择了来中国投资建厂。2019年1月特斯拉
上海工厂开始动工。2020年1月,中国生产的特斯拉Model 3型电动汽车开始大规模交付
。当然,中国,尤其是上海市为了能够引进特斯拉也提供了大量廉价土地和信贷支持。
这可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特斯拉获得了中国市场的支撑,开始扭亏为盈。而中国成
功将特斯拉,美国新能源产业的旗帜和制造业的精华纳入了自己的产业链体系。中国不
仅获得了与特斯拉进行平等学习交流的机会,同时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引入了
一条“鲶鱼”。
这也许是特斯拉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和中国消费者拥有“高傲”心态的根本原因。
但是,同时特斯拉也在看到,中国同行的实力也已经今非昔比。比亚迪对标特斯拉的“
汉”系列超跑也已经量产下线,中国的互联网造车新兴势力也已经从资本的大浪淘沙中
沉淀下来。论造型、论续航、论提速,在同等价位上,中国的高端电动汽车性能并不比
特斯拉差多少。
而随着特斯拉在中国的量产和大幅度降价,特斯拉的品质其实也在下降,各种产品瑕疵
、软件问题、服务不足的问题也都开始暴露出来。在没有技术代差的情况下,更多的情
况是“一分价钱一分货”。
目前特斯拉在中国的窘境,就如同苹果之于华为的高端手机,更多的品牌因素、文化心
理、时尚理念,其实正在成为特斯拉在技术优势之外的市场命门。而脱离了产业、科技
绝对优势之后的时尚形象和心理认同,这种东西往往是最脆弱的和易变,就像一层坚硬
的壳,一旦打破就难以恢复。
这也是目前特斯拉过度敏感、必须保持“自信”和“强硬”的根本原因。
目前,消费者的投诉显然还不是特斯拉最需要担心的地方。特斯拉更担心的是,自己在
技术和产业模式上还究竟能够领先多久。4月17日,北汽新能源联合华为已经发布了,
华为参与的第一款汽车。据资料介绍,该款电动汽车不仅搭载了华为HI解决方案,同时
也是首款搭载华为激光雷达方案的智能电动车,使用华为快充技术10分钟可以增加续航
197公里。
随着华为,这家集中国电子通信、5G科技、人工智能开发于一体的巨无霸企业的加入,
中国的传统汽车产业也将开始进行互联网模式的产业重组和升级。一旦中国的汽车制造
业打通了技术和网络整合的瓶颈,特斯拉在中国就只能泯然众人。既没有政府的独特照
顾,又将失去部分消费者的心理“忠诚”。这才是特斯拉最为担心的情况。
特斯拉害怕的是什么?害怕的是中国汽车人的努力,害怕的是消费者的觉醒,害怕的是
华为也来帮助造车。
1 (共1页)
进入Automobile版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