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1 发帖数: 6009 | 1 小将都是张嘴就来的.
下面是孔子在历代的加封,元清两代没有任何特别.
----------------------------------------------
东周 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 鲁哀公 尼父
西汉 元始元年(公元元年) 汉平帝 褒成宣尼公
东汉 永元四年(92年) 汉和帝 褒尊侯
北魏 太和十六年(492年) 北魏孝文帝 文圣尼父
北周 大象二年(580年) 北周静帝 邹国公
隋朝 开皇元年(581年) 隋文帝 先师尼父
唐朝 武德七年(624年) 唐高祖 先师
唐朝 贞观二年(628年) 唐太宗 先圣
唐朝 贞观十一年(637年) 唐太宗 宣父
唐朝 乾封元年(666年) 唐高宗 太师
武周 天绶元年(690年) ... 阅读全帖 |
|
C*******r 发帖数: 10345 | 2 靠,牛。俺没有轻兵器的ID所以不知道。这几位还是从齐景公,郑武公,晋襄公,鲁哀
公等等等里面选个头衔自己戴上罢。 |
|
w****2 发帖数: 12072 | 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wlwl12 (戒网),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京杭大运河简史——王朝生命线的兴衰 [ ★洒落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n 17 01:12:28 2012, 美东)
京杭大运河简史——王朝生命线的兴衰(申请认证) [ ★洒落 ] 于:2012-06-12 06:
46:30 主题帖
这是以前写的关于京杭大运河的一篇短文,申请认证会员,还要请大家多多支持!!!
---------------------
京杭大运河历经2000余年沧桑,肇于先秦,兴于隋唐,完善于元,极盛于明清,衰败于
清末,复兴于建国后。它曾经是帝国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衰。它更是中华水
利工程史的丰碑,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它还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运河两
岸一个个名城的繁华和兴衰。
我国东部的水系河流的流向基本上是自西向东流,各水系之间又有山脉隔绝,农业时代
南北陆路交通极为不便,人们自然想到开凿运河沟通各个水系,以缓解陆路交通的艰辛
。京杭运河历史上大规模的开凿和扩建共有三个时期,分别是先秦、隋和元。
... 阅读全帖 |
|
w****2 发帖数: 12072 | 4 京杭大运河简史——王朝生命线的兴衰(申请认证) [ ★洒落 ] 于:2012-06-12 06:
46:30 主题帖
这是以前写的关于京杭大运河的一篇短文,申请认证会员,还要请大家多多支持!!!
---------------------
京杭大运河历经2000余年沧桑,肇于先秦,兴于隋唐,完善于元,极盛于明清,衰败于
清末,复兴于建国后。它曾经是帝国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衰。它更是中华水
利工程史的丰碑,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它还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运河两
岸一个个名城的繁华和兴衰。
我国东部的水系河流的流向基本上是自西向东流,各水系之间又有山脉隔绝,农业时代
南北陆路交通极为不便,人们自然想到开凿运河沟通各个水系,以缓解陆路交通的艰辛
。京杭运河历史上大规模的开凿和扩建共有三个时期,分别是先秦、隋和元。
京杭运河的开凿始于公元前486年,即春秋时期鲁哀公九年。吴王夫差为北上和齐国争
霸,在今扬州和淮安之间,开凿了邗沟,沟通了长江和淮河水系,以便于输送粮草和军
队。开邗沟后3年,吴国又继续向北开凿,在商鲁之间开了一条运河,名荷水,使沂水
(泗水支流)、古济水相连通。于是... 阅读全帖 |
|
|
G***o 发帖数: 5158 | 6 古时候的楚国,有一位搞笑的异人,人称“老莱子”,是“父母在,不言老”典故的主
角,以前被鲁迅批评过的:
鲁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
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师觉授《孝子传》
云,‘老莱子……常衣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
。’(《太平御览》四百十三引)较之今说,似稍近于人情。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却一
定要改得他‘诈’起来,心里才能舒服。”
各位亲们怎么看?主要事迹如下:
===============================================================
戏彩娱亲
老莱子对于奉养双亲,总是想尽办法给他们很甘甜和柔脆的食物。虽然已经七十岁,但
从不会说自己老长,其中《礼记》记载:“父母在,互言不称老”。而且经常穿着一些
五彩斑斓的衣服,故意装作小孩的形态,在双亲眼前戏舞、戏弄小鸟,做出孩儿玩耍的
样子,想逗爹娘开心;另外曾取两桶水挑到堂上来,故意跌倒在地上,便装出小孩般地
大哭起来,娱悦他的父母。后来以“老莱衣”比喻对老人的孝顺。唐代... 阅读全帖 |
|
c*********2 发帖数: 3402 | 7 其实,秦朝就有人收藏鲁哀公向孔子问礼时坐过的席子了。
估计很快就会有人收藏齐景公接待孔子时坐过的沙发。 |
|
|
l***o 发帖数: 5337 | 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ullish_bear 俱乐部 】
发信人: letgo (减肥中,请勿投喂), 信区: bullish_bear
标 题: 一手好牌 马英九为什么输这么惨?(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an 24 12:35:44 2016, 美东)
一手好牌 马英九为什么输这么惨?
信源:姚尧博客
大约在七年半以前,也就是马英九2008年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三个月后,我因缘际会同
台湾几位蓝营的政治人物和名嘴吃饭时说:“我极度不看好马英九,他可能会是日后搞
垮国民党的那个人,因为他像极了明朝的崇祯。”当时他们对我的观点相当狐疑,因为
马英九是台湾人气最旺的政治明星,他所获得的选票亦是台湾有史以来最高。于是,我
又补了一句:“你们别觉得马英九现在声望高,崇祯当年剪除魏忠贤的阉党时的声望更
高。”然后我就在饭桌上跟他们讲马英九和崇祯的相似之处,也许他们觉得那时的我还
太年轻,也许他们觉得我从来没去过台湾,因而根本不了解台湾政治,也许他们不喜欢
听我说马英九的坏话,所以尽可能把话题顺着崇祯岔开后就不再讨论马英九。
又过了一年多,我在网上看到台湾知名政论家南方朔写... 阅读全帖 |
|
m***n 发帖数: 12188 | 10 三星堆的时间(5000年前到3000年前)和夏朝正好对应。
其青铜技术灿烂风华。
比如4米高的青铜神树(扶桑,上有九只金乌)
扶桑树,是太阳神鸟升起和栖息的场所,每天早上太阳神鸟从扶桑树上升起,晚上就落
在扶桑树上休息。远古传说天有十日,每天升起一个太阳,余下的九个太阳神鸟就栖息
在树上。
“扶桑树”、“建木”的造型与功能与三星堆青铜神树极其相似,而“扶桑树”、“建
木”的原型很可能是上古时代的“社”树。后世把“社”等同于土地,作为国家的象征
而存在,但上古时代的“社”,却具有更为广大的意义,人们在社坛上从事测天、祭祀
天地神灵以及求雨、祈农等政治及宗教活动,这是一个沟通天人的极其神圣的场所。
“社”一般建立在坛上或者山丘之上,这样的坛就称为“社坛”。“社坛”的中心往往
是一棵树,如《论语》里面就讲到鲁哀公向孔子的学生宰我请教关于社的问题,宰我回
答说:“社,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
|
|
g******t 发帖数: 18158 | 12 曲阜孔庙,是祭祀中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本庙,位于孔子故里、山
东曲阜城内,又称“阙里至圣庙”,始建于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历代增修
扩建,经两千四百余年而祭祀不绝,是中国渊源最古、历史最长的一组建筑物,也是海
内外数千座孔庙的先河与范本。
地产商推到的都是西贝货,怎比曲阜孔庙?好比你把星光圣母婊家的全部“古董”都砸
了,对文物保护事业没有影响 |
|
发帖数: 1 | 1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alk 讨论区 】
发信人: feilu (HI), 信区: talk
标 题: 乐舞(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an 13 01:12:40 2018, 美东)
神传文化中的乐舞(上)
文/道生
明朝仇英的《吹箫引凤图》
“乐”是中华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部分。据上古文献记载,中华文明诞生之初,便
伴随着礼乐教化,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贯穿着中华文明的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一、探源
“乐”是指什么呢?在古时候,“乐”并不是指我们今天这种狭义的音乐,而是包含了
诗词、音乐、舞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内涵博大精深。
比如我们现在知道,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所流传下来的都是古体诗
,共三百多首。其实在上古时,《诗经》中的诗全部是用来歌唱、演奏的,这与宋词与
元曲等一样。其实这些不只是用来歌唱的,它们往往还配有舞蹈,可以载歌载舞。比如
演奏《周颂·维清》时,一般都要跳“象舞”这种舞蹈。只是曲调与舞蹈都在历史中失
传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剩下这些文字诗词了。
不只是中国,在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明中,也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4 来自主题: RuralChina版 - 乐舞(上)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alk 讨论区 】
发信人: feilu (HI), 信区: talk
标 题: 乐舞(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an 13 01:12:40 2018, 美东)
神传文化中的乐舞(上)
文/道生
明朝仇英的《吹箫引凤图》
“乐”是中华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部分。据上古文献记载,中华文明诞生之初,便
伴随着礼乐教化,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贯穿着中华文明的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一、探源
“乐”是指什么呢?在古时候,“乐”并不是指我们今天这种狭义的音乐,而是包含了
诗词、音乐、舞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内涵博大精深。
比如我们现在知道,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所流传下来的都是古体诗
,共三百多首。其实在上古时,《诗经》中的诗全部是用来歌唱、演奏的,这与宋词与
元曲等一样。其实这些不只是用来歌唱的,它们往往还配有舞蹈,可以载歌载舞。比如
演奏《周颂·维清》时,一般都要跳“象舞”这种舞蹈。只是曲调与舞蹈都在历史中失
传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剩下这些文字诗词了。
不只是中国,在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明中,也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alk 讨论区 】
发信人: feilu (HI), 信区: talk
标 题: 守道德 致良知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19 14:22:49 2018, 美东)
守道德 致良知
文/智真
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守道德,时时用道义提醒自己,那么所做的事就会问心无愧
,就不会给自己带来耻辱;如果违背道义原则,就会失去正确人生方向而埋下深深的隐
患,这从表面来说是违背道义,从实质来说则是违背自己的良心、良知。以下为孔子倡
导道义的两件事。
季孙氏专权 打压异己
一次,鲁哀公向孔子询问道:“民间有句话说‘能听众人的意见就没有迷惑’,现在寡
人做事的时候总是与群臣仔细考虑商量,但是国家却越来越乱,是什么原因呢?”
孔子对答道:“君主去询问臣子的意见,有的人是真有正确见解,有的人见解却是不正
确的,要看他的见解是否符合道义,是否真正对国家和百姓有利。开明的君主在上位,
要仔细倾听群臣直率的议论从善而行就可以了。如今朝廷季孙氏专权,打压异己,群臣
畏惧他的势力,没有一个人的说法不是有意随和他的,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在这种不
重道义、只允许有一种说...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alk 讨论区 】
发信人: feilu (HI), 信区: talk
标 题: 乐舞(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an 13 01:12:40 2018, 美东)
神传文化中的乐舞(上)
文/道生
明朝仇英的《吹箫引凤图》
“乐”是中华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部分。据上古文献记载,中华文明诞生之初,便
伴随着礼乐教化,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贯穿着中华文明的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一、探源
“乐”是指什么呢?在古时候,“乐”并不是指我们今天这种狭义的音乐,而是包含了
诗词、音乐、舞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内涵博大精深。
比如我们现在知道,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所流传下来的都是古体诗
,共三百多首。其实在上古时,《诗经》中的诗全部是用来歌唱、演奏的,这与宋词与
元曲等一样。其实这些不只是用来歌唱的,它们往往还配有舞蹈,可以载歌载舞。比如
演奏《周颂·维清》时,一般都要跳“象舞”这种舞蹈。只是曲调与舞蹈都在历史中失
传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剩下这些文字诗词了。
不只是中国,在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明中,也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alk 讨论区 】
发信人: feilu (HI), 信区: talk
标 题: 乐舞(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an 13 01:12:40 2018, 美东)
神传文化中的乐舞(上)
文/道生
明朝仇英的《吹箫引凤图》
“乐”是中华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部分。据上古文献记载,中华文明诞生之初,便
伴随着礼乐教化,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贯穿着中华文明的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一、探源
“乐”是指什么呢?在古时候,“乐”并不是指我们今天这种狭义的音乐,而是包含了
诗词、音乐、舞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内涵博大精深。
比如我们现在知道,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所流传下来的都是古体诗
,共三百多首。其实在上古时,《诗经》中的诗全部是用来歌唱、演奏的,这与宋词与
元曲等一样。其实这些不只是用来歌唱的,它们往往还配有舞蹈,可以载歌载舞。比如
演奏《周颂·维清》时,一般都要跳“象舞”这种舞蹈。只是曲调与舞蹈都在历史中失
传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剩下这些文字诗词了。
不只是中国,在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明中,也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alk 讨论区 】
发信人: feilu (HI), 信区: talk
标 题: 守道德 致良知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19 14:22:49 2018, 美东)
守道德 致良知
文/智真
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守道德,时时用道义提醒自己,那么所做的事就会问心无愧
,就不会给自己带来耻辱;如果违背道义原则,就会失去正确人生方向而埋下深深的隐
患,这从表面来说是违背道义,从实质来说则是违背自己的良心、良知。以下为孔子倡
导道义的两件事。
季孙氏专权 打压异己
一次,鲁哀公向孔子询问道:“民间有句话说‘能听众人的意见就没有迷惑’,现在寡
人做事的时候总是与群臣仔细考虑商量,但是国家却越来越乱,是什么原因呢?”
孔子对答道:“君主去询问臣子的意见,有的人是真有正确见解,有的人见解却是不正
确的,要看他的见解是否符合道义,是否真正对国家和百姓有利。开明的君主在上位,
要仔细倾听群臣直率的议论从善而行就可以了。如今朝廷季孙氏专权,打压异己,群臣
畏惧他的势力,没有一个人的说法不是有意随和他的,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在这种不
重道义、只允许有一种说... 阅读全帖 |
|
d******1 发帖数: 249 | 19 【大纪元2011年08月18日讯】序:古人认为,上天主掌着一切,天道规范着一切,华夏
的传统是承天理而来的,坚守传统文化中的做人标准,也就是遵从天道。在传统理念中
,“道”意味着天道,“德”指人们遵循“道”,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孔子认为行“圣人之道”者,要“敬天知命”,达到与天地相通、天人合一的境界。孔
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次,鲁哀公问孔子说:“敢问君子何
贵乎天道也?”孔子回答说:“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
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天道无所不在,天道形诸于地,即为地道;形诸于水,即为水道;形诸于马即为马道;
形诸于人,即为人道。做人要不断充实道德,才能知天事天,等待天命,才能够做到安
身立命,如孔子在《大学》中所指出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治国、平天
下。
历史的今天,一亿中国民众的“三退”壮举,是顺天意得民心的大善行为。二十世纪,
人们目睹共产主义魔教运动的兴起与凋残;二十一世纪,人类将看到共产魔教的终结。
一亿人退党 一亿良心的选择(精彩评论)
2004年,大纪元时报发表社论《九评共... 阅读全帖 |
|
c*****c 发帖数: 606 | 20 神兽,是代表平安吉祥的图腾式动物,比如龙、凤、麒麟、貔貅等神兽,它们是中华神
传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它们的相貌各具特色、气质神圣威严,且充满灵性。它
们从各个方面已溶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
我们已进入龙年了,那么我们就先说说龙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是万兽之王,是帝王的象征,是威严而不可侵犯的神物。它天生
异能,长长的身体上覆满鱼一样的鳞,可以生活在深邃的江河湖海之中,掀起阵阵波涛
。它威猛无比,狮鬃、鹿角、虎须、鹰爪,既能于陆地上行走自如,又能直冲云霄,吞
风布雨。
在龙的身上,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突破空间束缚的强大力量。帝王们喜欢称自己是“真
龙天子”,藉以彰显那不容置疑的皇权。
龙一向是听命于天的灵兽,它执行的是不可违逆的天命,人们既对它尊崇有加,又对它
感到畏惧。而这种复杂情愫完全可以追溯到“龙的起源”上。
人们对龙敬畏,因为龙的形象就和雷电息息相关。雷声又往往伴随闪电,仔细观察就会
发现龙的身形和闪电的形状极其相似。再加上电闪雷鸣之际往往大雨滂沱,龙就被顺理
成章的看作“雨水”之神。传说,龙会根据上天的命令,把江河湖海之水带到天上,再
让这些水根据天命降落人间。
降水的多少和...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1 神传文化中的乐舞(上)
文/道生
明朝仇英的《吹箫引凤图》
“乐”是中华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部分。据上古文献记载,中华文明诞生之初,便
伴随着礼乐教化,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贯穿着中华文明的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一、探源
“乐”是指什么呢?在古时候,“乐”并不是指我们今天这种狭义的音乐,而是包含了
诗词、音乐、舞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内涵博大精深。
比如我们现在知道,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所流传下来的都是古体诗
,共三百多首。其实在上古时,《诗经》中的诗全部是用来歌唱、演奏的,这与宋词与
元曲等一样。其实这些不只是用来歌唱的,它们往往还配有舞蹈,可以载歌载舞。比如
演奏《周颂·维清》时,一般都要跳“象舞”这种舞蹈。只是曲调与舞蹈都在历史中失
传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剩下这些文字诗词了。
不只是中国,在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明中,也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
不可分割的。诗歌诞生的同时,其曲调便产生了,游吟诗人们边弹奏边吟唱着,同时舞
蹈也相伴而生。
《毛诗序》是古人为《诗经》作的序,里面有一句话这样说道:情感在心中生成、激荡
,情不自禁,便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2 守道德 致良知
文/智真
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守道德,时时用道义提醒自己,那么所做的事就会问心无愧
,就不会给自己带来耻辱;如果违背道义原则,就会失去正确人生方向而埋下深深的隐
患,这从表面来说是违背道义,从实质来说则是违背自己的良心、良知。以下为孔子倡
导道义的两件事。
季孙氏专权 打压异己
一次,鲁哀公向孔子询问道:“民间有句话说‘能听众人的意见就没有迷惑’,现在寡
人做事的时候总是与群臣仔细考虑商量,但是国家却越来越乱,是什么原因呢?”
孔子对答道:“君主去询问臣子的意见,有的人是真有正确见解,有的人见解却是不正
确的,要看他的见解是否符合道义,是否真正对国家和百姓有利。开明的君主在上位,
要仔细倾听群臣直率的议论从善而行就可以了。如今朝廷季孙氏专权,打压异己,群臣
畏惧他的势力,没有一个人的说法不是有意随和他的,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在这种不
重道义、只允许有一种说法的情况下,您即使问遍群臣,也仍然不能避免越来越乱。”
子贡博施于民 而能济众
孔子的学生子贡要担任信阳令,临行前孔子对他说:“凡事要用道义去衡量,尽心尽力
为百姓做事,把握好时机,不要侵夺,也不要居功自傲,不要采...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3 治国大道(一):皇道无为
李道真
一、皇道无为
笔者梳理了整个中华历史中治国之道的发展过程,并将各家治国思想的模型提炼了出来
,希望对当今人类能有一个警醒与借鉴作用,能在这最关键的历史时刻,作出正确而明
智的选择,不与魔鬼为伍,为自己选择一个光明而美好的未来。时间已不多了,一旦犹
豫错过,将永远失去机会!
总体上来说,在中华君主治世的历史進程中,治国之道经历了皇道、帝道、王道、霸道
这四个过程。我们先沿着中华历史的脉络,来了解一下皇、帝、王、霸之间的区别:
在远古留下来的传说中,从盘古开天地,女娲与众神造人以来,目前所知的最早中华文
明史是三皇史。三皇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周礼》,其次见于《吕氏春秋》。在司马迁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引用李斯的话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
皇最贵。”
一般来说,将天皇、地皇与泰皇(人皇)合称为三皇,而这三皇具体是谁,又存在着多
种不同的说法。也有的说三皇分为前三皇、中三皇与后三皇,一共有九皇。总之关于三
皇的说法很多,它代表着我们这轮五千年文明之前的一段漫长而神秘的史前文明时期,
时间跨度极其的遥远与漫长。
《春秋纬》中记载说:从远...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4 治国大道(一):皇道无为
李道真
一、皇道无为
笔者梳理了整个中华历史中治国之道的发展过程,并将各家治国思想的模型提炼了出来
,希望对当今人类能有一个警醒与借鉴作用,能在这最关键的历史时刻,作出正确而明
智的选择,不与魔鬼为伍,为自己选择一个光明而美好的未来。时间已不多了,一旦犹
豫错过,将永远失去机会!
总体上来说,在中华君主治世的历史進程中,治国之道经历了皇道、帝道、王道、霸道
这四个过程。我们先沿着中华历史的脉络,来了解一下皇、帝、王、霸之间的区别:
在远古留下来的传说中,从盘古开天地,女娲与众神造人以来,目前所知的最早中华文
明史是三皇史。三皇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周礼》,其次见于《吕氏春秋》。在司马迁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引用李斯的话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
皇最贵。”
一般来说,将天皇、地皇与泰皇(人皇)合称为三皇,而这三皇具体是谁,又存在着多
种不同的说法。也有的说三皇分为前三皇、中三皇与后三皇,一共有九皇。总之关于三
皇的说法很多,它代表着我们这轮五千年文明之前的一段漫长而神秘的史前文明时期,
时间跨度极其的遥远与漫长。
《春秋纬》中记载说:从远... 阅读全帖 |
|
w*s 发帖数: 7227 | 25 自孔孟以来,中国儒家所推崇的道德伦理价值观,让人在现实生活中和政治目标的实现
都是矛盾的。儒家对士人有着道德的高标准要求,可是如果真的成为道德完人,在政治
场上基本上肯定不会有什么作为。
更何况人在生下来或成长的道路上,屁股总是不那么干净的。为此,孔子和孟子一生在
政治上不得意也就成了必然,如果他们真的像张居正、海瑞正那样掌握了极大的权力,
还会说:“仁者爱人”,“吾养吾浩然之气”吗?可见儒家的道德洁癖已到了何等的程
度?不过,孔子有一句话说的不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晚整整5个世纪的耶
稣说的:“你们想让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意思相近,这也就是
西方称之为“黄金律”的东西。张居正、海瑞就同此理!
记得孔子“偷生讲义”的故事:
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
了。
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
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
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
于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 阅读全帖 |
|
|
发帖数: 1 | 27 一、探源
“乐”是中华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部分。据上古文献记载,中华文明诞生之初,便
伴随着礼乐教化,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贯穿着中华文明的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那么“乐”是指什么呢?在古时候,“乐”并不是指我们今天这种狭义的音乐,而是包
含了诗词、音乐、舞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内涵博大精深。
比如我们现在知道,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所流传下来的都是古体诗
,共三百多首。其实在上古时,《诗经》中的诗全部是用来歌唱、演奏的,这与宋词与
元曲等一样。其实这些不只是用来歌唱的,它们往往还配有舞蹈,可以载歌载舞。比如
演奏《周颂·维清》时,一般都要跳“象舞”这种舞蹈。只是曲调与舞蹈都在历史中失
传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剩下这些文字诗词了。
不只是中国,在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明中,也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
不可分割的。诗歌诞生的同时,其曲调便产生了,游吟诗人们边弹奏边吟唱着,同时舞
蹈也相伴而生。
《毛诗序》是古人为《诗经》作的序,里面有一句话这样说道:情感在心中生成、激荡
,情不自禁,便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如果言语还不足以表达情感时,便会发出嗟叹;
当嗟叹也不...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alk 讨论区 】
发信人: feilu (HI), 信区: talk
标 题: 乐舞(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an 13 01:12:40 2018, 美东)
神传文化中的乐舞(上)
文/道生
明朝仇英的《吹箫引凤图》
“乐”是中华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部分。据上古文献记载,中华文明诞生之初,便
伴随着礼乐教化,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贯穿着中华文明的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一、探源
“乐”是指什么呢?在古时候,“乐”并不是指我们今天这种狭义的音乐,而是包含了
诗词、音乐、舞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内涵博大精深。
比如我们现在知道,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所流传下来的都是古体诗
,共三百多首。其实在上古时,《诗经》中的诗全部是用来歌唱、演奏的,这与宋词与
元曲等一样。其实这些不只是用来歌唱的,它们往往还配有舞蹈,可以载歌载舞。比如
演奏《周颂·维清》时,一般都要跳“象舞”这种舞蹈。只是曲调与舞蹈都在历史中失
传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剩下这些文字诗词了。
不只是中国,在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明中,也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 阅读全帖 |
|
l*****f 发帖数: 13466 | 29 谢谢,蛮好玩的,他们说的都有点道理
感觉这些神兽都是有现实原型,再加上一些想象。原型可能有鹿,狮子之类,有本土的
,也有外来的,也可能有小朱先生说的Antilope;这个tilo的发音,莫非就是天禄的缘
故么?麒麟是古而有之的,鲁哀公获麟了,汉武打猎得到麒麟之类的,郭璞注尔雅说汉
武的那个麟实际是一种羚羊或者獐类。所谓"麟一角",可能有变异的一角羊/鹿,就
附会成了麟?孟康描述狮子很对头,桃拔就有些匪夷所思,一类动物或者独角如独角犀
牛,或者雌无角雄双角,似乎很少可一角也可两角的东东。不过因为有一角之说,所以
就又联系到麒麟上头去了?所谓辟邪体态实在狠象狮子。可能是西汉以来一个慢慢的演
化过程吧,到南朝作为墓前守护兽渐渐成了定例。但是北朝,唐又与南朝不同。 |
|
R*****g 发帖数: 682 | 30 “苗而不秀,秀而不实”这八个字,据说是孔老夫子叹惜他的学生颜回的。颜回英
年早逝,几乎使孔子痛不欲生,连呼“天丧予,天丧予!”有跟随他的弟子问,老师你
真的那么悲痛吗?孔夫子回答说,不为像颜回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鲁哀公问孔
子:你的弟子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不假思索地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他有怨气
不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英年早逝,现在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
的人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夫子自己最喜欢的,毫无疑问的就是颜回。
孔夫子为什么喜欢颜回?只要看看他是如何称赞颜回的,也就可知一个大概。
在孔夫子的弟子中,颜回大概是家庭比较贫困的一个。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
陋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是自得其乐,对此,孔夫子就赞不绝口,
连声说“贤哉回也”。就是这样一个出身贫困的孩子,学习却是相当刻苦。孔子说:听
我讲述而始终聚精会神不开小差的,大概就只有颜回一个(“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直到颜回去世之后,孔子还说:“死得可惜啊!我只看到他前进,从未看到止步
。”颜回真可谓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典范了,这样的学生,大概没有一个老师
不喜欢的... 阅读全帖 |
|
c********t 发帖数: 5226 | 31 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
类: 相似,好像
转蓬(轉蓬)
----------------------------------------------------------------------------
----
【ZDIC.NET 汉 典 网】
随风飘转的蓬草。《后汉书·舆服志》:“上古圣人,见转蓬始知为轮。”《文选·曹
植<杂诗>》:“转蓬离本根,飘颻随长风。” 李善 注引《说苑》:“ 鲁哀公 曰:
秋蓬恶其本根,美其枝叶,秋风一起,根本拔矣。” 唐 岑参 《送祁乐归河东》诗:
“鸟且不敢飞,子行如转蓬。”《人民文学》1977年第10期:“打击不算大,狼狈如转
蓬。” |
|
C****i 发帖数: 1776 | 32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孔子
【本篇引语】
本篇共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一篇
中,介绍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对仁的进一步解释,还有关于为父母守丧三年问
题,也谈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等。
【原文】
17·1 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孔子时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诸
涂(4)。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5),可谓仁乎?”曰:
“不可。”“好从事而亟(6)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7)。”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
(1)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2)归孔子豚:归,音kuì,赠送。豚,音tún,小猪。赠给孔子一只熟小猪。
(3)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
(4)遇诸涂:涂,同“途”,道路。在路上遇到了他。
(5)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
(6)亟:屡次。
(7)与: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译文】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
到阳货不在...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3 ☆─────────────────────────────────────☆
CCWiki (华人基督徒百科) 于 (Thu Aug 11 15:19:58 2011, 美东) 提到: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
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
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宰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
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
是也。前言戏之耳。”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
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佛刖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4 中国历代有许多阴谋家,他们为了自己设定的目的,算计人心,不择手段,阴谋铲除妨
碍他走上权欲巅峰的每一个阻力每一个人,庆父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春秋时期鲁国贵族,鲁庄公的弟弟。他惯于挑拨离间,先后杀了两个国君,后来自缢身
亡。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源于此。
1、得先从一个女人哀姜说起。
哀姜是春秋时的绝色美女,齐姜和宣姜姐妹俩的亲侄女,其父则是跟文姜上演旷世的兄
妹之恋的姜储儿——齐襄公。
当年,因为丑事败露,齐襄公设计干掉了齐姜的夫君——鲁桓公。这件事后来虽然得到
了较为妥善的解决,但齐国人民和鲁国人民因此却结下了仇怨。
大概为了缓解这种敌对情绪,促进齐鲁两国的睦邻关系、,公元前670年,已升级为太
后的文姜,命令自己的儿子鲁庄公娶了哀姜。这一年,鲁庄公35岁左右,哀姜20岁左右。
按说,鲁庄公与齐襄公有杀父之仇,本该仇人见面分外眼红,那他为什么会娶仇人的女
儿呢?这一方面有文姜的原因,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猜测,应该是因为鲁庄公的懦弱。
鲁庄公内心并不喜欢这个小媳妇,但这并不是源于仇恨,而是因为他另有所爱,她叫孟
任,为鲁庄... 阅读全帖 |
|
c*****1 发帖数: 3240 | 35 ☆─────────────────────────────────────☆
vespers (西瓜很好吃) 于 (Mon Dec 24 23:43:20 2012, 美东) 提到:
这篇文章写得很不错,相当见功力,以虢国为线索,对西周和春秋早期的历史很是梳理
了一番。原文未完,链接如下
http://www.cctvdream.com.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
虢国是在西周乃至春秋早期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国家。它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周王室
权威的兴衰。然而后人对于虢国的印象却十分模糊,主要停留在三十六计的“假道伐虢
”与成语“唇亡齿寒”之上。《左传》中仅有虢国零碎的记载,不成体系。《史记》中
给陈、杞这样的国家都留有世家,对于虢国这样对周王室来说意义非凡的重要国家却没
有专篇叙述,可见司马迁所看到的史料也是十分有限。
它的创始人名为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周文王的弟弟,简称为二虢。相
比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太公望吕尚、毛伯郑这些政治明星来说,二虢却显得异常
低调,无论是传统的《尚书》、《逸周书》,还是... 阅读全帖 |
|
h*h 发帖数: 27852 | 36 《古本竹书纪年》全文 (2011-05-25 13:01:05)
标签: 文化 分类: 上古三代史
《古本竹书纪年》简介
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据《晋书卷
五十一》可知原书十三篇。竹书纪年是编年体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的历史,与传统正史
记载多有不同,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竹书纪年又与近年长沙马王堆汉初古
墓所出古书近似,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相类,可见其史料价值。
各种版本
自西晋时期出土以后,竹书纪年先后经历晋人荀勗﹑和峤考订释义的"初释本" 竹
书纪年,卫恒、束皙考正整理的"考正本",宋明时期的"今本",清代的"古本"。原文竹
简亡佚,而初释本、考正本也渐渐散佚,今本被清儒斥为伪书。现今较为精准的是方诗
铭《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版本争议
《竹书纪年》原简可能在永嘉之乱时亡佚﹐但初释本和考正本仍继续传抄流行。直
到唐玄宗开元以前此书仍旧存在。宋《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
》已不加著录﹐可能在安史之乱到唐末五代﹐传抄本也逐渐散佚。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
出现的《竹书纪年》刻本﹐春秋战国部分均以周... 阅读全帖 |
|
v*****s 发帖数: 20290 | 37 王室与郑国之间的恩怨暂告段落,日子还得过,各种备战和政治斡旋不能松懈。特别是
整个中原诸侯的大敌北戎还在威胁着大家的安全。《左传》中提及的“北戎”与灭掉宗
周的“犬戎”之间是什么关系?不得而知。我们从《左传》的零星记载中看到“北戎”
对郑、齐等国展开打击,加上之前可能介入芮伯万事件,北戎可以说是在西国和东国的
畅通无阻了,几个实力强劲的诸侯国,几乎都要面临北戎来侵的威胁。北戎兴起的来龙
去脉,其兵力构成和作战的目的,以及与各路中原诸侯的真实战况,缺乏详细可信的记
载。我们只了解到中原诸侯、周王室之间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而很难看清诸侯与北戎
之间攻防的全貌。繻葛之战结束后不久,齐国就遇到了北戎的袭击,郑太子忽亲自率军
前去救援,取得小胜。在此之后,齐、郑、卫三国结成联盟,大概就是以防御北戎为名
所建立的同盟关系。
早在公元前712年的时候,桓王曾经和郑国进行了一次土地交换,桓王要了郑
国的邬、刘、蔿、邘四邑之田,而许诺给了郑国的温、原、絺、樊、隰郕、欑茅、向、
盟、州、陉、隤、怀十二邑的田地。但这十二邑的主人是己姓苏国。公元前706年,向
、盟二邑先是与郑国结盟,但随后便... 阅读全帖 |
|
W***u 发帖数: 789 | 38 陆贾新语再读
道基第一
传曰:“天生万物,以地养之,圣人成之。”功德参合,而道术生焉。
故曰:张日月,列星辰,序四时,调阴阳,布气治性,次置五行,春生夏长,秋收
冬藏,阳生雷电,阴成霜雪,养育群生,一茂一亡,润之以风雨,曝之以日光,温之以
节气,降之以殒霜,位之以众星,制之以斗衡,苞之以六合,罗之以纪纲,改之以灾变
,告之以祯祥,动之以生杀,悟之以文章。
故在天者可见,在地者可量,在物者可纪,在人者可相。
故地封五岳,画四渎,规洿泽,通水泉,树物养类,苞植万根,暴形养精,以立群
生,不违天时,不夺物性,不藏其情,不匿其诈。
故知天者仰观天文,知地者俯察地理。跂行喘息,蜎飞蠕动之类,水生陆行,根着
叶长之属,为宁其心而安其性,盖天地相承,气感相应而成者也。
于是先圣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以定人道,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
,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于是百官立,王道乃生。
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
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人食五谷。
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
,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9 春秋时期的美女颇多,真假难辨的有西施郑旦,真真实实的有骊姬夏姬,更有那美如桃
花的息国夫人息妫。这些人美的特点虽然不尽相同,人们在描述他们的美丽也用了不同
的词语,但有他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她们都与国君有瓜葛,而这个国君或者亡国,或
者殒身,故事大多凄惨。让我们选取几个例子,看看她们的故事吧!
息夫人息妫
息夫人是陈国国君的女儿,嫁给息国国君为妻,称之为息夫人,因为陈国为妫(音:gui
)姓,也被称为息妫;又因为她美如桃花(一说因死后葬在桃花山上),又被称之为桃花夫
人。公元前684年,息夫人回陈国探亲,顺路蔡国探望姐姐蔡侯夫人。在接风的宴席上
,蔡侯言语轻薄,拉住小姨子的手不放,竟做出了调戏息妫的无礼之举。息夫人大怒,
为了国君夫人的尊严,不待盛筵结束,便拂袖而去。回到息国,息夫人将此事告诉了自
己的丈夫息侯。息侯决意报复,无奈息国力量薄弱,于是决定借助楚国的力量。息侯向
楚王献计,由楚国假装攻击息国,让息国向蔡国求救,再合兵进攻蔡国的军队。当时,
楚国称王已有两代,汉水以东的小国都向楚国称臣,只有蔡国依仗着和齐国联姻,没有
屈从楚国。楚国欲向中原发展,蔡国正是目标,听了此计,楚文王... 阅读全帖 |
|
v*****s 发帖数: 20290 | 40 夷王对于姜姓诸侯似乎抱着某种敌视的态度,毕竟姜姓诸侯自穆王时期开始在朝廷中占
据主导,树大根深。夷王上台后,开始寻求任何机会来削弱姜姓诸侯。
恰逢此时,姜姓诸侯内部发生了严重的龃龉,纪侯对齐哀公不满,在夷王面前
大肆攻击,夷王便利用了这一借口,将齐哀公用大鼎活活水煮。此外在之前活跃了三代
的姜姓井公家族开始在朝廷中销声匿迹,东方的姜姓逢公家族也不知所终。
本来按照觐礼制度,天子是不能下堂向诸侯示好的,但是夷王却为了讨好其他
诸侯,亲自下堂接见。这一举动无异于挑动了守旧派们敏感的神经。虽然姬姓大臣们对
姜姓诸侯不满,但也不希望权势被姞姓诸侯所取代。何况噩国已经开始成为汉水流域新
的霸主,如果他出面联系其他势力反对周天子,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新的矛盾开始积
累。
犬戎开始在太原(今甘肃省平凉一带)重新冒头,周人给他们一个新的称呼“
玁狁”。虢公再次出现在文献中,并统帅了六师前去讨伐,一直进军到俞泉,获马千匹
。这位虢公应当是伯大师的后人,伯大师根据出土青铜器铭文,他的名字叫“厘”,他
的儿子为伯公父,自称“伯大师小子”。随后懿王三年出现了虢叔... 阅读全帖 |
|
c*m 发帖数: 1599 | 41 汉惠帝皇后张嫣
孝惠皇后(公元前202-公元前163年),名张嫣,字盂瑛,小字淑君。父张敖是高
祖时赵王张耳之子,曾封赵王、张王、宣平侯,母即孝惠帝亲姊鲁元公主。因此张嫣是
“帝室之甥,王家之女。”
汉代的时候,外戚的势力是一股最大的政治势力之一。皇帝的废立经常由太后家里
的人说了算,所以经常立一些年纪轻轻的小娃娃做为皇帝,顺带着,娶的皇后也都是小
娃娃。因此,大汉帝国还是一个玩具制造大国。可惜,那时还没有橡胶和塑料,用的都
是可降解材料,所以后世不传。
吕雉就立了自己的儿子刘盈为帝,又让刘盈娶了她的外孙女张嫣为皇后。定亲时,
这个皇帝用了骏马十二匹、黄金万两作为聘礼,迎娶这个才十岁的小外甥女。张嫣的弟
弟年纪还小,见黄金累累堆于堂上,奔入内房里对张嫣说:“嫣姐,皇帝要买你去哩。”
吕太后威胁说要杀掉整个后宫让张嫣受皇帝的专宠,张嫣不得不在吕后的命令下假
装怀孕,以保全众妃子。不久,惠帝死于未央宫,年二十三,皇后年方十四,刚刚发育
,还是处女。此后,这个小皇后就被幽禁了,连宫女都敢欺负她,只有她的玩具陪着。
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
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秋,皇后张嫣十三岁,月事始通。...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30882 | 42 出处: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759024-1.shtml
儒家文化结构的核心是“家”。这种“家”文化的结构可以用“忠”、“孝”、“仁”
、“义”四个字来概括。
这四个字之中又以“孝”为根本。“孝”维系了家庭与家族的基本伦理;“孝”的向上
延伸和扩展成为“忠”,整个国家是一个大家族,帝王就是头号大家长——不忠不孝是
十恶不赦的重罪,人人得而诛之;
“义”是家族伦理的横向扩展,“四海之内皆兄弟”——结党营私,结党夺权争利,是
儒家文化官场的传统文化;
而“仁”则是君主官吏或家族长辈对下的恩典,君主官吏或家族长辈被儒家当作圣人,
是永远伟大、光荣和正确,出了问题都是小人(即下级)的过错和责任。
“忠”、“孝”、“仁”、“义”是搭起中国文化结构的四根支柱,上下纵横互为支撑
,形成一个不可拆散的完整框架,衍生出中国文化中大部分意义、价值、伦理与道德的
体系。所以社会公德是不受重视的,自私自利衍生为团体、血缘和地域利益的亲疏,远
近,轻重和高下。所以任人唯亲是儒家这种文化的延伸;而强权就是真理,有权有钱就
有地位,只要有了地位,对于小人(劳动人民,... 阅读全帖 |
|
u*****a 发帖数: 9489 | 43 以思想史读上博“楚”竹书
程一凡
一概论
思想的传承发展有一定的次序与途径,历史的习作正在于弄清这些进退、消长
、陵替、变革、显隐、浮沉的种种过程与事实。这些过程是不能随意更动的,正因为如
此,我常与朋友们说历史中没有自由,而过去里唯一的自由在于未生、未成、未已之时
,既已成事,则史家惟有循迹以求其真而已。
大凡古文献之出总给人很大的振奋,当然解读的困难总是有的。但当这些困难
解决后我们的报偿是高的、广的,我们看到是一片新的景象,陌生但熟悉,好像浪子回
头,家人重逢。奇怪的是这些感觉在展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时都不存在,相
反,我们得到的是一种浑然的陌生感,要我们从上 博“楚”简中窥出一些公元前四世
纪思想的楷模可说是难上加难,满目所见倒是思想的贫乏与乖离,我们甚至不知道这些
文句与前四世纪文化有任何关系。
记得约莫是十年前吧,有什么人家献出了什么古兵法,经过鉴定说是伪造的,
专家们一片喊打,也是该位仁兄计划得不周详吧,成了作伪事业的牺牲者。如果是功夫
高的,各种机缘、因素堆摆起来都是正面的,...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4 龙蛇文化——传说神话中的龙蛇及其变体
1、青龙,所属文化:中国。青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根据五行学说,它
是代表东方的灵兽,青龙既是名字也是种族,青龙的方位是东,右,代表春季;白虎的
方位是西,左,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后,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前,代
表冬季。在中国二十八星宿中,青龙是东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的总
称。东方七宿亦名苍龙,苍龙的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
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
而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相关说法还有在龙心的部分
,有人称之为‘大火’的,跟晴雨有关,又因为青龙属木,所以也是木星当年的年太岁
。(相关:中国蛇文化全解读 周兵的新浪博客)
2、螭,所属文化:中国。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古代建筑或工艺品上常用它的
形状作装饰。有关螭的记述,最晚在战国已开始。至于它的来历,有说是“龙属”或“
龙子”,或“雌龙”,即母龙。其先为“山林异气所生”,色黄、无角、兽形。文献记
载:《说文》:“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 阅读全帖 |
|
v*****s 发帖数: 20290 | 45 公元前722年,郑国发生了京城太叔段、公孙滑父子叛乱事件。虽然郑庄公早有准备,
将国内政局迅速稳定下来,但是叛军首领太叔段却逃亡至共国。由此叛乱事件演变成国
际纠纷。
此时卫庄公已经去世,其庶长子卫桓公继承君位,其异母庶弟州吁是个战争狂
人,很快就与太叔段勾结起来。太叔段让儿子公孙滑去了卫国,给卫国当带路党。卫国
本来是和晋国一同勤王的主力,结果平王东迁之后反而被压在郑国之下。如今郑国发生
内乱,自然要借机打击一下郑国的嚣张气焰。于是乎卫国组织军队夺取了郑国的廪延(
今河南省延津县北)。
郑庄公一看这还了得,这事务必要做大声势,让卫国知道朝廷中的卿士号召力
可不是盖的。郑庄公不但拉上了王室中剩余的武装力量,还刻意让虢公忌父出兵支援。
虢公忌父认为,只有讨好了郑庄公才有机会回归朝廷,于是同意让郑国暂时统领自己的
军队。郑庄公还想进一步拉上山东的鲁国和邾国前来造势。邾国答应了请求,但是鲁国
似乎对周宣王干涉鲁国内政之事心有余悸,不肯趟这浑水。只是鲁国的大臣公子豫以私
人身份带着私兵支援。
郑庄公拉上王师、虢师、邾人、鲁国公子豫的联军反攻卫国边... 阅读全帖 |
|
b***e 发帖数: 15201 | 46 haha你也就是个8挂分子,净为这种好莱坞奶酪而感动
ZT:
根据《论语》、《史记》和《左传》以及《孔子家语》,可以知道孔子在哀公十一年返
回鲁国,这一年孔子68岁;哀公十三年孔子丧子,孔子70岁;哀公十四年颜回死,孔子
71岁,颜回41岁;哀公十五年子路死,孔子72岁;哀公十六年孔子去世。——也就是说
,《庄子-盗跖》只是寓言,当历史素材就是胡扯。
孔子归鲁后,恕我寡闻,没有记载说孔子还出国过。哀公十四年,颜回死的这一年,田
常弑君,孔子斋戒三天,发起提案讨伐齐国。《孔子》一片虚构颜回为救书而在黄河的
冰水中被淹死,就比较违反史实。故事的立意,则特别令人反感,要知道古人读书跟今
人不一样,古人是要把书全部背下来的,丢了本书,重新默写出来不就完了么! |
|
Y**u 发帖数: 5466 | 47 ☆─────────────────────────────────────☆
john316 (约3:16) 于 (Thu Jul 21 19:39:06 2011, 美东) 提到:
公冶长第五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
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琏瑚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
佞?”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
,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
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
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
也。不知其仁也。”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8 火历新探──对荆楚文化和原始宗教信仰的思想史研究
研究中国上古时代的历史和文化,必然要涉及到对夏商周历法问题的理解和研究。因为
它是建立上古史研究的物质基础。在西历通行之前的中国青铜时代,因为朝代、历史和
科技的发展,曾经先后使用过几种不同的历法。本文所探讨的火历,就是当时在若干地
区通用过的历法之一。
一、火历问题的提出
对火历问题的研究,是由著名历史学家庞朴教授首先提倡的。1978年,庞朴教授的论文
《“火历”初探》在《中国社会科学》第四期上刊发。然后,他在1982年的《中国文化
研究论丛》和1984年的《文史哲》上接连发表了《“火历”续探》和《“火历”三探》
两篇论文。其中,在《“火历”初探》一文中,他正式地提出:
远古时代同后来历法的最大差别是:它并不以冬至的建子或雨水的建寅为岁首,而是以
大火昏见为一个新的农事周期的开始……这种以大火为授时星象的自然历,我们可以名
之曰火历。
在此问题提出后,他使用的常见例证如:
《诗·七月》:“七月流火”。
《周礼·夏官》:“季春出火,民咸从之”。
《左传·昭公三年》:“火中寒暑乃退”。
等等,特别是服虔为《诗·七月》所作的注:
季冬十二月... 阅读全帖 |
|
t*n 发帖数: 14458 | 49 从SC转来的,嘿公公是专业研究先秦史的。这是他的帖子摘录。
说到差别大小,这是一个有点主观判断的问题,要看你的标准的。若与华夏(夏商周
为主那一堆)之外的比较,商周就是大同小异;若在华夏内壁,商周各有渊源,各自
已经延续上千年了。忽略这些罗嗦的前提,具体看商周两家异同的话:
【同】基本文化面貌和价值观是一样的。周因殷礼是孔子都认账的,周初在很多地方
,包括礼制、宗教,几乎都是照抄商的。周原甲骨看商周之际周人还继续祭祀商先王
,这里面包含了中国最早的正统论,这玩意不认亲疏,只认统治方式。周人的逻辑是
:你商人祖先那么多代商王,能统治天下,必然是因应天命替天行道的,都是好汉;
但最后2、3代昏暴失德,天命落我身上,要不我咋能干掉你?以前是你老大,现在我
坐庄(周主商客)。周初青铜器根本就是商式的,可能有些就是把商铜器工业搬迁过
去生产的。商的贵族除了被杀掉的,继续当他的贵族。夏商周其实是华夏系统下的地
域集团,相当于现在的两湖、江浙、两广之类人群,后三者有时候冲突起来也是血海
深仇啊,看看太平天国与湘军。周人也像土鳖,灭了国还在正统史观里留个合法位子
给国民党孙大炮,民主先行者云云。到西周...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50 只提供X染色体,女人吃再多面,也不一定生下儿子。
看官们俱比本书隐士们聪明,早明白是盗墓贼用自制微型炸药包搬山卸岭呢,从滥用炸
药的作案手段来看,他们属于盗墓行当北派,但实际上,他们是南派的衣钵传人,借鉴
了北派的干活手段,天下趋向大同嘛,他们把祖国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运用到了盗墓上
,真是过份。硝酸钾,木炭粉,硫磺粉这些原料对他们来说实在太容易弄到手了,作者
亲见加点水椿几下就成了,九岭山脉旁浏阳几乎家家做花炮,有现成的黑火药,九岭山
脉里的墓主们算倒了霉了。
话说这九岭山脉腹地,葬着最衰国末代国君,作者并非不敬,实在是悲极转为嘻,该国
早已不存在,该君可能无直系后人了,作者悲其甚于悲葬于九岭山脉外围西岭的胡氏耀
邦公,时四月,一并哀悼。
深呼吸完毕就来看一段简史吧,春秋時期为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为公
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我先说该国这东周时期的衰了,该国国君亦什么的,我不想
不敬就不说了,西周及之前该国也挺衰的,亡于东周,其后本没得说了,偏冒出盗墓贼
来,还是能说衰。
公元前646年春,楚人伐徐。公元前538年,楚国会盟诸侯,会上楚国将徐国国君抓了起
来,...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