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高尔泰
1 2 3 4 5 6 下页 末页 (共6页)
a******e
发帖数: 6689
1
来自主题: WebRadio版 - 再读高尔泰
之前读《寻找家园》: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宣言
我对高尔泰老人,怀有深深的深深的敬意。
读完《寻找家园》,犹豫了很久,要不要写读书笔记,因为觉得任何评论性的言语
都苍白且多余;但若不记下心中翻涌的这些感触,似乎便不能继续前行,似乎便辜负了
这一段沉重的经历,这些睿智的文字。
1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高尔泰一无所知。
第一卷“梦里家山”的同名第一章,也并不吸引我。紧凑而逼仄的文字刻画出一个
毫无生趣的淳溪镇,大块的景物描写工整但呆板,完全没有江南水乡的温柔旖旎,总之
是份无趣的回忆录。
从“祖母的摇篮曲”开始,高尔泰开始写人,从身边最亲近的家人写起,写自己,
写家养的香灰色公山羊阿来和乡下土狗阿狮,写乡间的大刀会,清道士,“扬州船佬”
,文字一下子活泼起来。我为阿狮的遭遇痛心,为砍断了的白蜡齐眉棍惋惜,想像元宵
节时山里人家摆放满屋的小灯杯在温柔的夜色里与漫天的星斗交相辉映的神奇,但最让
我感兴趣,还是主人公,少年的高尔泰。
我觉得他特别有趣。这个孩子犟得要死,与人打架打得无趣,但为了表示少年反叛
,每天回家前还特意用泥巴涂在脸上装出刚刚恶斗一场的样子给父亲看;爱看书,干脆
逃学,跑进操场后... 阅读全帖
a******e
发帖数: 6689
2
我把看完萧默以后写的贴到这里:
作一位理智的读者
我这个人读书看内容不看作者,很多情况下一本书读完了才回头去看序言,去了解
作者的写作背景,生平事迹。这一方面是为了读书前不受他人意见的左右,有利于独立
思考独立判断,另一方面呢,就是不愿意当钱钟书批评过的非追着看母鸡的吃蛋人。不
过后来随着读书数量的增加,发现分析名人传记读回忆录对于全面了解一位作家的创作
理念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文字贵在真诚,而纸面上的真诚离不开生活的经历与磨练。了
解一位作家性格的全面,甚至某些为人病诟的负面品质,并不是为了否定其才华与贡献
,而是更坦诚的面对一个真实的成长与沉淀过程,不神化,不极端,低头见尘埃,但抬
起头来,尘埃里开出的花朵一样芬芳。
我曾经十分反感马中欣在《三毛真相》中的论调,他批评三毛是一个怪僻、自恋、
神经质、白日做梦的女人,死缠赖追荷西,婚姻生活亦不幸福。后来倒是释然。作为一
个读者,在甘享三毛那些充满了情趣的大漠轶闻后难免会好奇她白手起家的陋室,她从
坟场神秘老人手里拣来的石刻鸟像,还有让她追随天涯的大胡子荷西究竟什么模样。马
中欣的走访只是他个人的见解,他的评论自然悭吝小气,极不厚道;但一... 阅读全帖
a********a
发帖数: 3176
3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最近读的两本高尔泰
一."寻找家园"(2011年北京十月文艺版)。
我家有本"寻找家园"的2004年花城版。几篇写儿时家园的,实在是大家美文,多年来我
反复读过。写劳改和敦煌岁月的篇章,也有史诗感。年初,从小镇图书馆借来新版,读
到些旧版没有的文章。
新版加了他和第一任妻子茨林的故事。 看出他很爱第一位妻子, 可惜茨林急病惨死,
死时怀着八个月的第二胎。还加了他女儿高林的故事, 更惨了。读完,我心痛得都不喜
欢高尔泰了,觉得他没照顾好那个从小没妈的孩子 --- 才几岁的孩子,晚上害怕,要
爸爸晚上陪睡,高尔泰骗她说不走,但孩子一睡着,他就不得不去单位。小女孩半夜睡
醒后,极度恐惧, 大雪天,光身子光脚丫,大哭着跑到他集体活动的地方,而他见了那
可怜的孩子,却恼怒地打孩子屁股;二十多年后,他和妻子小雨逃亡香港,答应女儿,
到了就写信。但因为怕暴露行踪, 好几个月也没给女儿消息,结果本来有精神问题的女
儿,在焦虑和绝望中自杀。我想,他们已经在还没回归的香港了,会有多大的人身安全
问题?怕影响抗议六四的画画项目,坚持托人捎个口信都不行吗?!但想想他自己的遭
遇,也许旁人没权指责他吧, 何况他也深表歉疚。但我读... 阅读全帖
a******e
发帖数: 6689
4
来自主题: WebRadio版 - 再读高尔泰
《草色连云》这本书,我是托表妹特意从北京带去纽约给我的。在旧金山返澳的候
机时间里匆匆读完,觉得颇为失望,但在飞机上仔细回味,觉得还是有它存在的价值,
值得郑重记下几笔。
相比《寻找家园》的朴素记述,《草色连云》多为感想杂议,围绕高尔泰和妻子在
美国的经历展开。大概因为字数不足,后面又收录了两篇讲稿,两篇问答。单从整体性
上讲,《草》是松散的,不象《寻找家园》有一个自然而清晰的时间和思维演变逻辑。
尽管书的主线可以理解为高尔泰对信仰、美学和世界观的一次总结,这个总结也依然是
非有机的,较为涣散的。另外从内容上说,这本书也严重“干货不足”,除了有限补充
高尔泰的国外经历外,并没能提供比《寻找家园》更深入、更丰富的思想内涵(《陈迹
飘零读故宫》一篇我最喜欢,但我对历史话题毫无研究,并不能判断好坏)。当然,我
的失望主要来自于与《寻找家园》的对比,其实任何一部散文/随笔要超越《寻》的高
度在我看来都是极度困难的。如果跳出这种对比,《草》也并不致失望,但依然平淡琐
碎,缺乏亮点。尤其和萧默的个人恩怨之争,在我看来毫无必要收录,与书前后都不搭
调。
值得记下的,我想有三个方面。
一是开篇的《隔膜... 阅读全帖
a********a
发帖数: 3176
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最近读的两本高尔泰
request是什么? place hold还是要求图书馆购进? 都没有,去的时候无意发现的。
居然还同时拿到了本李娟的新版"走夜路请放声歌唱"。 所以最近上床睡前都有好书
看,很幸福。
高尔泰应该不写小说。 他还画画。“乱针绣”是那个正则艺专的专创, 高尔泰写过:
"用针线代替画笔和色彩,在布上作画无数不同色彩不同长短的丝线,不规则地相互横斜
交叉错综重叠,近看一片混沌无序,远看人物风景生气洋溢光影迷离,画法有点像印象派
的点彩,。。。无论是深巷里墙高落日的余晖,灯影暗处的裸女,雨中的树或者阳光下
灼灼生辉的一团黄花,都像是不久就会消逝的东西"。我没见过杨守玉和吕去疾的,只
查到过吕家第3/4代的人做的,当国礼送外国领导人的, 开国大典,漂亮猫咪,美女图
,太精致,没一点现代味, 只有俗味。估计老一代的会好得多。
高尔泰也气葛浩文翻译过程中没向他问一个问题。后找的好象是德国人的翻译,就问得
很细,连书中干活的桶是多大都问到,翻得忠实,但译本最后还是加上副标题"一个中
国政治犯在劳改营的遭遇",高尔泰很不情愿。
'佛教通过仪式达到空和无常,是不是爬上梯子再扔掉梯子的意思'。 哈,你的悟...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6
推荐《公民宣科》,傅聪的西洋音乐系同学,文革前后被关了11年,出来已经近五十了
,然后发掘推广老家的纳西古乐一举成名,绝对是个行动科的人。不过我还没看书。
媚骨真让人感叹。不过不读书的人也有媚骨的。读书是不是使铁骨更强化,媚骨更弱化
……liquer以前写过寻找家园的读后感,不知道你看过没有:
发信人: liquer (咣咣珰), 信区: WebRadio
标 题: 2009年读书汇报2
关键字: '高尔泰,寻找家园'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6 21:44:09 2009, 美东)
2.高尔泰《寻找家园》
这是我一年多来看的时候感觉第二好的书(感觉只是感觉而已,跟书的质量不成正比)。
这是本散文集,画家高尔泰的回忆录。有几篇写人的很生动感人。有些文字很美,比如
《荒山夕照》,还译成了英文。不过这本书最大的价值还是亲历反右吧,包括夹边沟、
敦煌、兰州的部分。我另外翻过一本书是杨显惠的《夹边沟纪事》,写右派们在夹边沟
非人的生活。这段历史真是铁一般的冰冷和沉重。
关于这本书我在literature版看到aixiaoke有很详细的书评,我也参加了讨论。链接在
这...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7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寻找家园:高尔泰自传性文集
寻找家园:高尔泰自传性文集
作者: 高尔泰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定
价:36.00元 总点击数:55010
高尔泰用一本书书写一生,苍莽浑厚、精洁优美。他的文字是历史的真实回忆,更是
对人性的深层揭示,对灵魂的深度挖掘。书中浓墨重彩刻画了一个个形象生动的人物,
记录了很多真实的生活事件。人性中的恶一再有机会被放大、扭曲。高尔泰用文字还原
了许多琐碎小事和日常感觉,丰富着大历史。一种稀有的、似古君子的强健宽厚之风贯
穿全书。
P****e
发帖数: 389
8
高尔泰是南京高淳人,在首篇中他说自己的故乡在吴头楚尾,我当时也比较困惑这算不
算,但我地理一直很弱的。。。
《寻找家园》是高尔泰的一部回忆录。他在建国后就读于江苏师范学院美术系,兼学国
画和西洋画。反右运动之前高发表了一篇《论美》的文章,提出美的个体性、主观性,
因此被送到甘肃酒泉农场劳教数年,死里逃生。文革开始前他偏安于敦煌文化局,很受
常书鸿赏识,当然又经历了文革中的种种不堪。六四之前他因为在兰州大学的告别演讲
,触犯河蟹,结果又被稀里糊涂关了几个月,放出来之后逃到美国,现在好像在Los
Vegas? 有些人认为他是与宗白华、朱光潜、李泽厚并举的美学家,也有些人不以为然。
Anyway,我其实一般不怎么看异见人士的文章,因为总能感到其中的一些偏执和戾气。
而高尔泰最让我敬重的地方,就是以他生平的坎坷与不幸,文字却仍然给人一种宽厚深
思,open-minded的感觉。大概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吧。
P****e
发帖数: 389
9
啊,我去找找这本书,话说在云南的时候还听过一段纳西古乐的表演,就不知道是不是
authentic了。
liquer说的高尔泰没有8自己揭发别人的事,有木有可能高尔泰的确没干过啊?但我好
像记得网上有个叫萧什么的人,曾经在《家园》出版之后蹦出来说高尔泰揭发过他。我
本来想follow这个8卦,但是来来回回太长了也没看出什么名堂,后来就放弃了。求
liquer或者小柯或者哪位知道的童鞋解惑。
高的文字总的来说给我感觉还是很坦诚的。比如他提到跟第二任妻子吵架的时候,顺嘴
说她家里成分不好,看着她暴怒的样子,一时也不敢相信自己何以会说出如此下贱的话
来。。。

)。
P****e
发帖数: 389
10
(小柯前段时间给我推荐了高尔泰先生的《寻找家园》,三卷一口气读完了,感触良深
,五味陈杂。一直想认认真真写一篇读书笔记,都没能静下心来,//sigh。最后只写了
三首短诗。每一首大约可以对应高尔泰回忆录中的一个时期:第一首是酒泉农场,第二
首对应敦煌时期,第三首对应他漂流在海外的后半生。聊以此感谢小柯,让我接触到这
样可敬的作者,这样难忘的好书。)
其一
腥风历历梳白发,血雨潇潇鸣素琴。
阿鼻国里抱柱者,有恃无非赤子心。
其二
细拭古佛面上尘,颓向洪荒立此身。
屡见暴秦坑媚骨,不甘自谓读书人。
其三
吴头楚尾自难忘,信笔逐之每断肠。
缥帙已共年华老,剩有乡音无故乡。
a********a
发帖数: 3176
11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最近读的两本高尔泰
我还挺喜欢李娟的 - 他们写的啥, 叫你不感冒? 我觉得她写得挺有趣的。 和维族
小姑娘的友谊,对一个维族青年的暗恋,光顾她家店的维族牧民,写出维族人的单纯,
还有汉族和维族人既亲近又互为异类的关系,当然还有和她妈四处为生计在底层奔
波的故事 - 她妈和她外婆也都写得很好玩。 后来的'冬牧场',是后来她有名了后,
专为写书去体验生活的,就觉得没以前的裁缝店的生活真实, 但那种体验生活不是谁
都能轻易做到的, 也难得。
高尔泰14岁离家学画。葛浩文可能觉得翻译有问题不用问高尔泰,问他的中国老婆就
可以了? 更可能是已经和出版商说好,要编译改动,以让西方读者好读为目的,所以
不大理解的地方就干脆去掉,或照自己理解的去译?
我孤陋,都没听说过梯子的说法... 周璇唱得果然欢快,年轻的赵丹很帅很有风情啊。
P****e
发帖数: 389
12
刚刚追到小柯原来那篇书评里去考了下古,对萧默所说大概有了个印象。但我觉得萧好
能8啊。。。批判高尔泰的时候不光自己说自己的,还quote一堆自己同学、好友、粉丝
骂高的话以壮声势,这种行文风格让我挺烦的。。。不管他说的是不是facts,it
doesn't speak much of himself either。

)。
wh
发帖数: 141625
13
弱者的胜利——《半生为人》读后
作者:高尔泰
在《半生为人》之中,那些陋室补丁粗茶淡饭、一扫琐碎凡俗宿昔晦气走向别样生活的
人们,一个一个各不相同,又都审美地统一在一个意义的追寻之中。带着朝露的清气,
带着不可捉摸的旭日的光彩。一
近读《半生为人》,感慨万端。这是一个当年的幸存者,讲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他们“
从不怀疑中产生了怀疑”的初航。不是重新结集的号角,只是历史潮流的涨落之中,沉
淀下来的一些个体经验。只是一个瘦小,纤弱,坐过牢的女人,在一个接一个地给亲人
和朋友们送葬以后,带着一个孩子,在绝境中挣扎过来的苦难历程。
有了《半生为人》,徐晓已经无愧于生活所给她的苦难。 (张立宪/图)
没有凄厉的绝叫,没有剧烈的抗议,没有深长的悲叹。万千心事,凝成了这么一本,如
此忧伤又如此美丽的意义之书。如同天问,如同长歌当哭。
我用“忧伤”一词,作者未必认同。我所谓的忧伤,是指人对于失去了的幸福的憧憬。
在那荒诞残酷的年代,还有可以失去的幸福吗?有的,那就是叛逆——意义的追寻。荒
诞残酷中的意义,就是对荒诞残酷的抗争。那些不能安于无意义状态的意义的追寻者们
,原本分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互不知道对... 阅读全帖
e***s
发帖数: 1188
14
高尔泰的文字还是这么漂亮
wh
发帖数: 141625
15
lovetong说起徐晓、郭玉闪,我来贴几篇新闻背景资料。新闻里说到的立人图书馆,前
一阵被关的时候我们版也聊过。另贴一篇高尔泰写的《半生为人》(徐晓的书)读后
感——正好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今晚就开看……
中国女作家、财新传媒《新世纪》首席文化编辑徐晓因涉嫌”危害国家安全”,被北京
警方带走
2014.11.30 洪沙
(德国之声中文网)清华大学教授郭于华在微博上发出”寻人启事”,称11月26日女作
家徐晓被北京市局预审总队带走,亲属在徐晓被带走24小时后才获知消息。亲属询问,
警方给出的罪名是”危害国家安全”。目前这则微博已经被新浪管理员删除。
据维基百科”徐晓”词条中录入的信息,1975年,许晓曾被中国政府指控参加”第四国
际反革命集团”而入狱。她从1979年起发表散文和短篇小说。自1982年,从事记者、编
辑等工作,为《今天》诗刊的重要编辑,著有《半生为人》等。
外界推测,徐晓被警方带走同民间教育机构立人遭官方肃整有关。立人官方网页自我介
绍称,”立人乡村图书馆是一个民间教育公益组织,成立于2007年9月,总部位于成都
。立人图书馆的工作方式是:在中国选择一些县级地区,在当地各... 阅读全帖
l******g
发帖数: 1066
16
谢谢你

lovetong说起徐晓、郭玉闪,我来贴几篇新闻背景资料。新闻里说到的立人图书馆,前
一阵被关的时候我们版也聊过。另贴一篇高尔泰写的《半生为人》(徐晓的书)读后感
——正好从图书馆........
s*******w
发帖数: 2257
17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寻找家园:高尔泰自传性文集
看着看着,突然想到了张艺谋的电影《归来》
只是高尔泰的自传因为是真人真事就更加感动人。
d*****d
发帖数: 10658
18
来自主题: WebRadio版 - 再读高尔泰
以前在各大美学家对老马的经济学美学手稿争论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读过高尔泰的文章,
没想到他背后还有那么多事情。
wh
发帖数: 141625
19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最近读的两本高尔泰
哈哈,写得真逗。图书馆居然有高尔泰,你去request的吗?我还一本没看过。看你说
的,感觉他很热血质。他写的都是散文,没有小说?他对葛浩文的批评太凶了吧,很冲
动不计后果的样子。他俩如果事先沟通好,互相知道对方的底线,就不会这么不快了。
“乱针绣”是什么?周璇唱的天涯海角觅知音也很轻快。
佛教算无神论吗?不懂,感觉小乘肯定是有神论吧,大乘也说不上是无神。佛教通过仪
式达到空和无常,是不是爬上梯子再扔掉梯子的意思?
L*****e
发帖数: 2926
20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最近读的两本高尔泰

听你这么一讲,感觉高"消费"女儿跟周国平"消费"女儿如出一辙啊。。。。。
不过好在高是在新版讲这事,估计愧疚了很久才敢于讲出来。。
z********e
发帖数: 253
21
相识虽新有故情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出狱后走投无路。香港"支联会"派人潜来成都,引领我和小雨
两个,从地下
通道越境,到了香港。香港已近"回归",形势非常复杂。东道主为了安全,安排我们藏
身城郊,避免
曝光。每次来看望,都要带大摞报刊,以便我们了解外面的情况。
报纸上广告娱乐八卦很多,国际国内要闻很少,有深度的报导和评论更难找。一个单向
度政治动物,
乍到商业社会,一时间很不习惯。记得第一次看到《壹周刊》,封面上通栏一号黑体大
字"发达青年争
当大富豪",配以两排年轻人志得意满的相片,很错愕。
那是迷茫的岁月。和人沟通也难。不懂粤语,只是一方面。即使是讲国语的,而且价值
观相同,因为
语境、经验,感觉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同,往往也难。即使是大陆的流亡者,读他们在海
外发表的文
章,也时有陌生之感。似乎历史巨浪回归大海以后,那顶端飞溅出来的泡沫,都不知道
自己是谁了。
海外民运内斗,观之忧心忡忡。面临角色转型,更无思想准备。没有海外关系,没有外
国学位,不善
交际,拙于言辞,又不懂英语,不知道去到陌生的世界,怎么能自食其力。失落感和无
力感之外,加
上生存的忧虑。所幸环境很美,是一个海边渔...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53
22
来自主题: Salon版 - 高尔泰:我所知道的司徒华
相识虽新有故情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出狱后走投无路。香港"支联会"派人潜来成都,引领我和小雨
两个,从地下
通道越境,到了香港。香港已近"回归",形势非常复杂。东道主为了安全,安排我们藏
身城郊,避免
曝光。每次来看望,都要带大摞报刊,以便我们了解外面的情况。
报纸上广告娱乐八卦很多,国际国内要闻很少,有深度的报导和评论更难找。一个单向
度政治动物,
乍到商业社会,一时间很不习惯。记得第一次看到《壹周刊》,封面上通栏一号黑体大
字"发达青年争
当大富豪",配以两排年轻人志得意满的相片,很错愕。
那是迷茫的岁月。和人沟通也难。不懂粤语,只是一方面。即使是讲国语的,而且价值
观相同,因为
语境、经验,感觉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同,往往也难。即使是大陆的流亡者,读他们在海
外发表的文
章,也时有陌生之感。似乎历史巨浪回归大海以后,那顶端飞溅出来的泡沫,都不知道
自己是谁了。
海外民运内斗,观之忧心忡忡。面临角色转型,更无思想准备。没有海外关系,没有外
国学位,不善
交际,拙于言辞,又不懂英语,不知道去到陌生的世界,怎么能自食其力。失落感和无
力感之外,加
上生存的忧虑。所幸环境很美,是一个海边渔... 阅读全帖
x*******a
发帖数: 11067
23
竟然找到网络版了。对不起高先生,以后回国去买纸的。
a********a
发帖数: 3176
24
我第一次听说常书鸿, 就是读高尔泰的'寻找家园'.
据高尔泰说,他当年经历夹边沟九死一生,被解除右派劳教时,因为要自谋出路,他就写信
给常书鸿,谈他对敦煌研究的看法,表决心'愿为之老死沙洲'.常书鸿认他是个人才,顶着
困难,坚决要了他.(所以高尔泰被定右派是敦煌之前,和常书鸿无关)
念着知遇之恩,高尔泰在敦煌和常书鸿关系很好.政治运动中,要整常书鸿的人,还把整高
尔泰当突破口-调右派分子进敦煌,就是反革命的证据.高尔泰讲, 敦煌在茫茫大漠中,但政治运动从不是只走过场, 这该和一把手常书鸿有关.他还写常书鸿去北京带回精神,在敦煌搞运动.可见常书鸿倒是很左.
后来常书鸿高尔泰都被定为阶级敌人,高尔泰写常书鸿夫妇常被打得血淋淋满地爬,而打他们的恰恰是从前他们最喜欢和信任的人.常书鸿出国老带一个他栽培的人, 每次批斗,那个人都哭着问常书鸿,用那些小恩小惠拉拢青年,是什么目的.回答不上就打.有一次他一拳下去,常先生的眼睛那儿就冉冉肿起,成了个紫色小圆茄子,革命群众也惊呆了,鸦雀无声.高尔泰当天连夜写了首长诗表劝慰,送给先生,先生看了,直流泪. 后来常书鸿满口牙被打得一个不剩,还被罚喂猪.
后来常...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25
赞的赞的!澄清很多历史问题!哈哈。人的性格都多面,常书鸿既可以因为高尔泰“愿
为之老死沙洲”而包庇右派,可见他自己对艺术也一片痴心;又在后来接待要客前对高
尔泰失礼。常书鸿为啥后来不能回敦煌了?
张大千直摹壁画,我贴的那篇文章里也提起,是段文杰提的。这事还上过法庭。文章作
者持论挺中肯,既肯定张大千推广敦煌壁画的功绩,也批评这样的临摹破坏文物:
“张大千敦煌之行,以后有破坏文物的说法,甚至还闹上甘肃省地方法院。王子云从来
没有发表过什么意见。当时之集讼,在于张大千在考察时推倒了一段窑窟。以后此事在
各方斡旋下没有继续追究。在当时条件下,张大千以个人力量对敦煌艺术热情宣扬,其
功已感动国人。张大千、王子云去敦煌之前,这里的窑窟经常住兵藏匪,走兔圈羊,中
国艺术家的到来,总是在斩荆棘以拓荒,挽狂澜于既倒。对张大千之厚谴当然不必,但
时间又过了半个多世纪,敦煌壁画的保护原非当时可比,掏巨额门票进窟参观也要限制
人数。回观张大千“以透明纸从原壁画上印描”,千年壁画的风化,皲裂已岌岌可危,
贴臂运笔,怎能不触之碰之?即使不说是破坏文物,在急功近利之下也顾不得怎样珍惜
文物,恐怕不能视为尖刻之论吧... 阅读全帖
l****r
发帖数: 5317
26
来自主题: WebRadio版 - 2009年读书汇报2
2.高尔泰《寻找家园》
这是我一年多来看的时候感觉第二好的书(感觉只是感觉而已,跟书的质量不成正比)。
这是本散文集,画家高尔泰的回忆录。有几篇写人的很生动感人。有些文字很美,比如
《荒山夕照》,还译成了英文。不过这本书最大的价值还是亲历反右吧,包括夹边沟、
敦煌、兰州的部分。我另外翻过一本书是杨显惠的《夹边沟纪事》,写右派们在夹边沟
非人的生活。这段历史真是铁一般的冰冷和沉重。
关于这本书我在literature版看到aixiaoke有很详细的书评,我也参加了讨论。链接在
这里: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Literature/31151105.html
附我的comment:
我也很喜欢这本书。高尔泰的一生很跌宕起伏,他的文笔更是不输于大多数作家们,记
忆力和思想的独立性都非常惊人。不过我并不把看作灵魂特别高尚的人。我觉得《寻找
家园》离真正的伟大作品就差一步--如果高尔泰能写出他在反右、文革中干了什么。
他提到所有人的必须揭发别人。那么他是怎么揭发的?为什么而揭发?有哪些违心之举
?造成了什么后果?高对这些全部留白……
这些不是必须写的,而且
wh
发帖数: 141625
27
常书鸿、樊锦诗,以前在报纸上见过他们整一版的报道,坚守清贫孤独、研究保护敦煌
。查了一下张大千和敦煌的关系:“于右任于1941年9月前往敦煌,见到正在那里临摹
壁画并考察的张大千,就要他出任可能成立的“敦煌艺术学院”院长,却被张以“自由
惯了”婉谢〔3〕。作为一个国画家,张大千到敦煌的目的,主要是临摹壁画,以利自
己以后的创作,诗酒逍遥的张大千并没有在敦煌长期研究的愿望。”
张大千在敦煌临摹三年,摹作“比原作更鲜艳、更漂亮,表现出张大千敦煌临摹的基本
特点,也符合张大千画作的基本特色。张大千是最讲究画面漂亮的,无论山水、花鸟、
人物,他都能够在画面色彩上满足观者的感官需求。他不像黄宾虹那样含蓄,也不像齐
白石那样执著。他的聪明,加上他广泛的社会交往,几十年间雅俗共赏,在同时代画家
里取得了最为引人注目的声名。”
同期于右任派出以王子云为首的“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王子云对张大千的临摹有保
留意见:“对于敦煌壁画的摹绘方法,我们与同住的张大千有所不同,我们的目的是为
了保存现有面目,按照原画现有的色彩很忠实地把它摹绘下来。而张大千则不是保存现
有面目,是‘恢复’原有面目。他从青海塔尔寺雇... 阅读全帖
a******e
发帖数: 6689
28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好书推荐】《寻找家园》
我对高尔泰老人,怀有深深的深深的敬意。
读完《寻找家园》,犹豫了很久,要不要写读书笔记,因为觉得任何评论性的言语
都苍白且多余;但若不记下心中翻涌的这些感触,似乎便不能继续前行,似乎便辜负了
这一段沉重的经历,这些睿智的文字。
1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高尔泰一无所知。
第一卷“梦里家山”的同名第一章,也并不吸引我。紧凑而逼仄的文字刻画出一个
毫无生趣的淳溪镇,大块的景物描写工整但呆板,完全没有江南水乡的温柔旖旎,总之
是份无趣的回忆录。
从“祖母的摇篮曲”开始,高尔泰开始写人,从身边最亲近的家人写起,写自己,
写家养的香灰色公山羊阿来和乡下土狗阿狮,写乡间的大刀会,清道士,“扬州船佬”
,文字一下子活泼起来。我为阿狮的遭遇痛心,为砍断了的白蜡齐眉棍惋惜,想像元宵
节时山里人家摆放满屋的小灯杯在温柔的夜色里与漫天的星斗交相辉映的神奇,但最让
我感兴趣,还是主人公,少年的高尔泰。
我觉得他特别有趣。这个孩子犟得要死,与人打架打得无趣,但为了表示少年反叛
,每天回家前还特意用泥巴涂在脸上装出刚刚恶斗一场的样子给父亲看;爱看书,干脆
逃学,跑进操场后面小丘里的榛莽用茅草做个大鸟窝在里面读课外
l*r
发帖数: 79569
29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2009年读书汇报2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ebRadio 讨论区 】
发信人: liquer (咣咣珰), 信区: WebRadio
标 题: 2009年读书汇报2
关键字: '高尔泰,寻找家园'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6 21:44:09 2009, 美东)
2.高尔泰《寻找家园》
这是我一年多来看的时候感觉第二好的书(感觉只是感觉而已,跟书的质量不成正比)。
这是本散文集,画家高尔泰的回忆录。有几篇写人的很生动感人。有些文字很美,比如
《荒山夕照》,还译成了英文。不过这本书最大的价值还是亲历反右吧,包括夹边沟、
敦煌、兰州的部分。我另外翻过一本书是杨显惠的《夹边沟纪事》,写右派们在夹边沟
非人的生活。这段历史真是铁一般的冰冷和沉重。
关于这本书我在literature版看到aixiaoke有很详细的书评,我也参加了讨论。链接在
这里: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Literature/31151105.html
附我的comment:
我也很喜欢这本书。高尔泰的一生很跌宕起伏,他的文笔更是不输于大多数作家们,记
忆力和思想的独立性都非常
wh
发帖数: 141625
30
来自主题: Zhejiang版 - 孤山:敦煌画家常书鸿(多图)
赞。留法那批画家都受印象派影响吧。林风眠好像也是。我去浙博是八九年前的事了,
不记得当时有常书鸿馆,暑假一定去看看。林风眠纪念馆我记得以前在老美院后面,但
看了全忘了。岳坟那里也有个画家的纪念馆,我连名字都想不起来了,惭愧。
另外附我的政治艺术背景考古帖,哈哈: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Re: 孤山:敦煌画家常书鸿(多图)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y 15 18:24:39 2011, 美东)
常书鸿、樊锦诗,以前在报纸上见过他们整一版的报道,坚守清贫孤独、研究保护敦煌
。查了一下张大千和敦煌的关系:“于右任于1941年9月前往敦煌,见到正在那里临摹
壁画并考察的张大千,就要他出任可能成立的“敦煌艺术学院”院长,却被张以“自由
惯了”婉谢〔3〕。作为一个国画家,张大千到敦煌的目的,主要是临摹壁画,以利自
己以后的创作,诗酒逍遥的张大千并没有在敦煌长期研究的愿望。”
张大千在敦煌临摹三年,摹作“比原作更鲜艳、更漂亮,表现出张大千敦煌临摹的基本
特点,也符合张大千画作的基本特色。张大千是最讲究画面漂亮的,无论山水...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21641
31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兰州特色和小吃 节选
最新一期新语丝好文章太多, 大家自己去看吧, 下面节选子一篇5倍于此长度的兰州印象
http://www.xys.org/xys/magazine/GB/2012/xys1203.txt
兰州的天空不算蓝,炼油厂的烟尘常常抹灰了天空。兰州中心广场宽阔大气,
高楼巍峨壮观,滨河马路笔直开阔,黄河清冽冽地穿城而过。
82年兰州拉面3角一碗。吃头一碗就喜欢上这看似简单,清汤寡水的鲜美
拉面,面条扎实劲道,靓汤清澈见底,红油辣子漂浮,小葱香菜映衬,青萝卜沉
浮,洒几颗牛肉,香醋一浇,酸辣鲜香,色香味全,稀里呼噜风卷残云,口舌回
味,手指沾上汤汁,干后留香很久,闻起舒服过瘾,从此好上这一口。
兰州白兰瓜,中碗般大小,清香多汁,甘甜如蜜。离开兰州后再难尝到地道
的兰州白兰瓜,想想就咂嘴。有些兰州人把切瓜叫杀瓜,多人文的说法,感受瓜
的生命呢。
兰州韭黄肥大鲜美,又白又嫩,香甜耐嚼,口感滑爽,当年卖到1元一斤,
当地待客的佳肴,素炒或炒肉馋死人。
偶然吃到小西湖棚户区卖的炒麦片,指甲盖大小的疙瘩面块,混炒肉丝和各
种瓜菜葱姜,加点酱油辣酱,色泽酱黄香气扑鼻,吃得大快朵颐,差点连舌头一
起吞下,这么地... 阅读全帖
g***j
发帖数: 40861
32
来自主题: Xibei版 - 兰州特色和小吃 节选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jsolomon (凬貳癲),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兰州特色和小吃 节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r 16 21:19:35 2012, 美东)
最新一期新语丝好文章太多, 大家自己去看吧, 下面节选子一篇5倍于此长度的兰州印象
http://www.xys.org/xys/magazine/GB/2012/xys1203.txt
兰州的天空不算蓝,炼油厂的烟尘常常抹灰了天空。兰州中心广场宽阔大气,
高楼巍峨壮观,滨河马路笔直开阔,黄河清冽冽地穿城而过。
82年兰州拉面3角一碗。吃头一碗就喜欢上这看似简单,清汤寡水的鲜美
拉面,面条扎实劲道,靓汤清澈见底,红油辣子漂浮,小葱香菜映衬,青萝卜沉
浮,洒几颗牛肉,香醋一浇,酸辣鲜香,色香味全,稀里呼噜风卷残云,口舌回
味,手指沾上汤汁,干后留香很久,闻起舒服过瘾,从此好上这一口。
兰州白兰瓜,中碗般大小,清香多汁,甘甜如蜜。离开兰州后再难尝到地道
的兰州白兰瓜,想想就咂嘴。有些兰州人把切瓜叫杀瓜,多人文的说法,感受瓜
的生命呢。
兰... 阅读全帖
a******e
发帖数: 6689
33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好书推荐】《寻找家园》
多谢Link!! 把萧默的“揭发”,高尔泰的回复,还有萧默的再回复都仔细读了,直接感想主要有几点:
1. 想起来一些读《寻找家园》时没特别注意的细节,比如写文革时敦煌各派系斗争的
《牛棚志异》,高在夹边沟的两次邂逅,还有《唐素琴》那篇中他烦唐素琴对他“正确
的可怕”的批评,从而“借力打力”的用大帽子压人等,所以他在那么险恶的政治斗争
中能够生存下来,又没什么后台的情况下,用以自保从而加入“相互撕咬”的队伍是完
全可能的。
2. 萧默的文章中提到与《寻找家园》中相对照的部分,他说高没交代的那些其实书中
也的确提到了,虽然不是他所希望的直接描述,但间接的也都有踪影,并且他没有自我
美化,他写到的部分是非常坦诚的,他的话,对方的话,他的回话,对方的回话等等。
萧默说他故意隐瞒一些历史事实细节我还是怀疑,因为一个人写作的风格语气总是统一
的,他这本书不仅仅有文革的部分,还有很多他童年的回忆,这前后行文是非常统一的
,所以萧默暗示的故意隐瞒甚至欺骗,我觉得有点难以置信。
3. 萧默与高尔泰的个人恩怨比较诡异,双方各执一词,互说对方欺骗,还都“摆事实
讲道理”的调调。但无论如何,高尔泰对萧默的恢复
M******a
发帖数: 6723
3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知识分子成了小丑”
必记本 微信号 yxbijiben
功能介绍
国内首家知识匠聚合平台,专注知识生产与分发,为您幽默解读专业术语、通俗普及深
奥知识,满足学习深造、高效工作及品质生活需求。这是学生的必记本,白领的能量餐
,商务社交的充电器。#懒人上进必备神器#
知识分子,往往被认为是“社会的良心”,独立思考为首要品质。但现实是,有些时候
,他们不仅无法扮演这些社会大众期盼的角色,还与其相去甚远,这里面有很多被迫无
奈,当然也有主动参与的。
今天分享两篇文章,一中一西,所说的面向不同,但都和知识分子相关。选自学者胡文
辉先生文化随笔集《欲采蘋花》。
类似的故事,读过不少,但每读,还是感慨。
1. 当知识分子成为小丑
黄永玉有本诗集,书名是《曾经有过那种时候》。曾经有过那种时候……知识分子成了
小丑。
1958年,甘肃千里沙漠中的夹边沟农场,农业队第一大队大队长、研究新疆史出身的右
派安兆俊对高尔泰说:“我们这里,名演员偷别人的馒头,大音乐家涎着脸乞求一丁点
儿施舍,在外国拿了两个博士学位回来的学者,为抢着刮桶,打架不要命……这样的事
,多得都不奇怪了。至于自打耳光,告小状,一年到头都不洗脸不梳头不补衣服的... 阅读全帖
a*********7
发帖数: 30080
3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可怜的语文,可悲的汉语 [转载]
刚刚信箱里看到的。很同意汉语教育最重要的是大量的阅读;不过对文中所引诸多名家
,比如作者推崇备至的毛喻原不甚了解。
-------------------------------------------------
【给立人同仁的“每周一信”之28】教育的真相(5):可怜的语文,可悲的汉语 by
英强@成都
立人图书馆 | 十一月 4th, 2013 - 10:03 | 阅读: 54 次
各位亲爱的同仁:
上周的信里我已经谈到“学科结构背后的世界观”,从这周开始,我就要进入到目前现
存的具体学科里面来看看,在这些学科的教育内容里面,有些怎样的不为人知的“真相
”。这周我们先来看语文。
对于语文学科的批评,近年来已然多见。最近的一大波澜,是我们立人的老朋友郭初阳
、蔡朝阳等人激起的。他们2010年出版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在公共舆
论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本书值得大家都去仔细看看,几位作者通过对人教版、苏
教版、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的具体篇章的分析,总结了语文教材的四大缺失:经典的缺失
、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需要指出的是,这本书对于语文教材选
文的分析还只是... 阅读全帖
b*j
发帖数: 293
36
http://img.kanzhongguo.com/dat/media/21/2010/12/05/20101205130858281.jp
g
夹边沟,这个位于甘肃酒泉戈壁滩里的劳改农场,从1957年10月至1960年年底,关押了
甘肃省近3000名“右派”。天寒地冻间,一场罕见的大饥荒很快将这里变成了人间炼狱。短
短三年间,三千“右派”在吃尽能吃的和一切不能吃的之后,只剩下三四百人。
这是一个地名,也是一起政治事件,更是一段无法想象的“右派”苦难史。
夹边沟,这个位于甘肃酒泉戈壁滩里的劳改农场,从1957年10月至1960年年底,关押了
甘肃省近3000名“右派”。天寒地冻间,一场罕见的大饥荒很快将这里变成了人间炼狱。短
短三年间,三千“右派”在吃尽能吃的和一切不能吃的之后,只剩下三四百人。1960年11月,
中央派出调查组“纠正极左路线”,开展“抢救人命”工作。1961年1月,幸存者才得以陆续
遣返原籍。
在始于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夹边沟既是集体创伤,亦是古拉格式极端处境的中国叙述
。但是,50年过去,由于可以想见的原因,夹边沟里发生过的一切,如同那些掩埋在荒
漠里的尸骨,...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3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ommunipig (共产猪),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夹边沟“右派”劳改营:3000多人里死了2000多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Mar 30 02:12:24 2011, 美东)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detail_2010_12
2010年12月04日 11:47 《南都周刊》
核心提示:当1961年初夹边沟幸存的“右派”被分批释放回家时,一位医生留下来负责
给2000余名死者编写病历。他们被贴以各种名目的致命疾病:心力衰竭、心脏病复发、
肝硬化、肝腹水、肠胃不适、中毒性痢疾……实际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均死于饥饿。
随着风沙的吹蚀,当年掩埋的遇难者衣物被曝露在酒泉戈壁上。(摄影:刘浚)
文章摘自《南都周刊》2010年第45期 作者:张雄 郑文
夹边沟的石头看上去圆滑,却摸着硌手。时光倒流几亿年,这里曾是幽暗鬼魅的海底。
造化以一种漫不经心的力量将此地抹为无垠荒漠。
50年对于这里太过短暂。长风猎猎,巴丹吉林沙漠的...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38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detail_2010_12
2010年12月04日 11:47 《南都周刊》
核心提示:当1961年初夹边沟幸存的“右派”被分批释放回家时,一位医生留下来负责
给2000余名死者编写病历。他们被贴以各种名目的致命疾病:心力衰竭、心脏病复发、
肝硬化、肝腹水、肠胃不适、中毒性痢疾……实际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均死于饥饿。
随着风沙的吹蚀,当年掩埋的遇难者衣物被曝露在酒泉戈壁上。(摄影:刘浚)
文章摘自《南都周刊》2010年第45期 作者:张雄 郑文
夹边沟的石头看上去圆滑,却摸着硌手。时光倒流几亿年,这里曾是幽暗鬼魅的海底。
造化以一种漫不经心的力量将此地抹为无垠荒漠。
50年对于这里太过短暂。长风猎猎,巴丹吉林沙漠的黄沙一遍遍抚摸着这片土地。半世
纪前三千“右派”在这里战天斗地,如今这一切均被岁月消磨得不见踪迹。只剩几棵倔
强的沙枣树挺立风中,仿若古战场上不倒的兵戈。
每年清明和鬼节,总有人来到此地烧纸磕头。有人哭得呼天抢地,扶不起来。临了,掬
一把黄土含泪离去。他们的亲人长眠于此,但谁也... 阅读全帖
l****r
发帖数: 5317
39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好书推荐】《寻找家园》
我也很喜欢这本书。高尔泰的一生很跌宕起伏,他的文笔更是不输于大多数作家们,记
忆力和思想的独立性都非常惊人。不过我并不把看作灵魂特别高尚的人。我觉得《寻找
家园》离真正的伟大作品就差一步--如果高尔泰能写出他在反右、文革中干了什么。
他提到所有人的必须揭发别人。那么他是怎么揭发的?为什么而揭发?有哪些违心之举
?造成了什么后果?高对这些全部留白……
这些不是必须写的,而且相信对任何人来说回忆这些都很痛苦。但那不是个人的品德问
题,是时代造成的,如果能把自己毫无保留的剖白出来,作品就会更深刻的抵达灵魂深
处。
看过别人对高在那期间作为的批判,所以更好奇高怎么来说这些事情。因为是本很好的
书,才期望这么高。
btw,他现在在las vegas,已经不在NJ了吧。
u*****y
发帖数: 239
40
最近看了黎明决战,冲着黎明之前的班底去看的,看了后大失所望。刘诗诗根本演不了特工,她现在把所有的角色都演成马尔泰若曦。
这部剧的人设,刘诗诗是演一个军统,佩上校军衔,比潜伏里余则成级别还高,既然是这样的人设,就不要往白莲花里演,演恶人坏人,就要有恶人坏人的范,不要还是一副楚楚可怜的模样。
比如王瓯演的汪曼春,俞飞鸿在父亲的身份里演的女特务,一出场就狠辣凌厉,这样的表演才符合人物的设定,既然这个角色的身份是军统中统的特务,就不要演的像马尔泰若曦这样的少女范。还有刘诗诗的表情确实太木了。
c*********d
发帖数: 9770
4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16袁凌 水煮历史
http://www.l99.com/EditText_view.action?textId=9564329
至少生两娃 2016-08-31 21:58
2014-01-16袁凌 水煮历史
2013年4月,山东曲阜一幢底层的教师宿舍楼里,八十三岁的张元勋没有等来劳教营的
最后关闭。在和存世56年的劳教制度的年龄竞走中,这位当年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右派
学生”倒在了终点线前面。
这也是诸多“坏分子”和所谓“社会渣滓”的命运。在政治压倒一切的年代,他们的命
运被一项法外的刑罚莫名主宰,身入劳教营,甚至成为终身居民。在大饥荒和随后的政
治碾磨与生存剥夺中,无从计算的生命和姓名逝去了,和遍地丛生的劳教营一同隐匿。
这些劳教营曾经显赫一时,血统延绵至今,却大多隐藏在档案和卷宗的尘霾中。近年来
,随着当事人回忆和有心人的发掘,中国“格拉古群岛”(注:右派语,倒用索尔仁尼
琴的著作《古拉格群岛》名)轮廓逐渐浮现,尤以夹边沟农场为著名,余者仍影影幢幢
,无从清晰勾勒。这些劳教营大多和劳改营混在一起,更为它们的身世蒙上了面纱。
近年来,笔者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幸存者,分别来自当年显赫一时的几座劳教农场:夹边... 阅读全帖
a******e
发帖数: 6689
42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凑个热闹聊聊李安的太太林慧嘉
这是2001年写的,看到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李安跟结婚30年的太太林慧嘉说我爱你,还挺
感人的,遂找出来旧文。
李安在《喜宴》与《卧虎藏龙》之前是个名副其实“吃软饭”的男人。李安于纽约
大学毕业后一直找不到电影界内的就业机会,埋头在家读书写剧本,经济支柱全靠微生
物学博士出身的太太林慧嘉支撑。李安成名后当然有很多人说林慧嘉“慧眼识英”;但
在“吃软饭”的那六年里,我想李安与林慧嘉所接触的大多评论恐怕更是不理解、嘲讽
与揶揄。的确,按照东方传统的婚恋观念,一个有自己独立职业的男人娶一个无工作的
太太在家,没人觉得奇怪;反过来,女人外出工作,男人在家赋闲,就变成“伟大的女
人”,或“不成器的男人”。这可真是男女不平等观念的活生生写照。
林慧嘉伟大吗?在某种意义上也许是的;但若换个角度看待,也许所有的婚姻都本
该如此。林慧嘉之所以能够容忍李安吃那么多年的“软饭”,前提条件是她有一技之长
,可依靠自己的力量养活家人。但能做到如此也并不太难,至少在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较
为健全的西方国家,普通职业一人工资全家过活是可能的,钱多富过,钱少则穷过,不
铺张浪费当房奴的话,也并非什么极难实现的壮举。高尔泰老人...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4902
43
来自主题: _FilmStudies版 - 小可爱真是世事洞明啊
这是2011年写的,看到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李安跟结婚30年的太太林慧嘉说我爱你,还挺
感人的,遂找出来旧文。
李安在《喜宴》与《卧虎藏龙》之前是个名副其实“吃软饭”的男人。李安于纽约
大学毕业后一直找不到电影界内的就业机会,埋头在家读书写剧本,经济支柱全靠微生
物学博士出身的太太林慧嘉支撑。李安成名后当然有很多人说林慧嘉“慧眼识英”;但
在“吃软饭”的那六年里,我想李安与林慧嘉所接触的大多评论恐怕更是不理解、嘲讽
与揶揄。的确,按照东方传统的婚恋观念,一个有自己独立职业的男人娶一个无工作的
太太在家,没人觉得奇怪;反过来,女人外出工作,男人在家赋闲,就变成“伟大的女
人”,或“不成器的男人”。这可真是男女不平等观念的活生生写照。
林慧嘉伟大吗?在某种意义上也许是的;但若换个角度看待,也许所有的婚姻都本
该如此。林慧嘉之所以能够容忍李安吃那么多年的“软饭”,前提条件是她有一技之长
,可依靠自己的力量养活家人。但能做到如此也并不太难,至少在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较
为健全的西方国家,普通职业一人工资全家过活是可能的,钱多富过,钱少则穷过,不
铺张浪费当房奴的话,也并非什么极难实现的壮举。高尔泰老人...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4902
44
来自主题: _FilmStudies版 - 小可爱真是世事洞明啊
这是2011年写的,看到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李安跟结婚30年的太太林慧嘉说我爱你,还挺
感人的,遂找出来旧文。
李安在《喜宴》与《卧虎藏龙》之前是个名副其实“吃软饭”的男人。李安于纽约
大学毕业后一直找不到电影界内的就业机会,埋头在家读书写剧本,经济支柱全靠微生
物学博士出身的太太林慧嘉支撑。李安成名后当然有很多人说林慧嘉“慧眼识英”;但
在“吃软饭”的那六年里,我想李安与林慧嘉所接触的大多评论恐怕更是不理解、嘲讽
与揶揄。的确,按照东方传统的婚恋观念,一个有自己独立职业的男人娶一个无工作的
太太在家,没人觉得奇怪;反过来,女人外出工作,男人在家赋闲,就变成“伟大的女
人”,或“不成器的男人”。这可真是男女不平等观念的活生生写照。
林慧嘉伟大吗?在某种意义上也许是的;但若换个角度看待,也许所有的婚姻都本
该如此。林慧嘉之所以能够容忍李安吃那么多年的“软饭”,前提条件是她有一技之长
,可依靠自己的力量养活家人。但能做到如此也并不太难,至少在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较
为健全的西方国家,普通职业一人工资全家过活是可能的,钱多富过,钱少则穷过,不
铺张浪费当房奴的话,也并非什么极难实现的壮举。高尔泰老人...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13789
45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刘宾雁文章又爆刘晓波人格缺陷
不看不知道 刘宾雁文章爆刘晓波低劣人品
【 阿波罗新闻网2010-04-05讯】
刘宾雁简介:吉林长春人。少年时代家境贫寒,几度辍学。1943年读高中时参加地下抗
日斗争。1944年加入共产党。1946年起先后在哈尔滨、沈阳等地从事教育和青年团工作
。自学掌握了俄语,开始翻译《真理的故事》等苏联文学作品。1951年调北京《中国青
年报》任记者、编辑。1955年到兰州黄河大桥工地采访,写成报告文学《在桥梁工地上
》,随后又发表报告文学《本报内部消息》和评论《道是无情却有情》,从此在文坛引
起广泛注意。1957年被定为右派下放劳动。1961至1969年回《中国青年报》国际资料组
工作。1969至1977年下放干校劳动。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后调至《人
民日报》社。1979年发表报告文学《人妖之间》。引起更多注意。这篇作品与1980年发
表的《一个人和他的影子》同时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艰难的起飞》获
1981―1982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第二种忠诚》、《未完成的埋葬》等作品在社会
上引起争议。
1987年初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中被开除出中国共产党... 阅读全帖
u***************r
发帖数: 11227
46
来自主题: Headline版 - unidentified_title
发信人: inews(inews), 信区: Headline
标题: 渐冻的身体 热忱的灵魂 北大校友全球求助救治女博士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Thu Oct 19 07:26:36 2017,GMT)
“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能以生命长短作为标准,而应该以生命的质量和厚度来衡量。得了这个病,活着对我是一种折磨和痛苦,我要有尊严地离开。爸爸和妈妈,你们要坚强地、微笑着生活,不要为我难过。我走之后,头部可留给医学做研究。希望医学能早日攻克这个难题,让那些因为‘渐冻症’而饱受折磨的人,早日摆脱痛苦……”这是北大女博士娄滔在医院的病床上,趁着还清醒的时候,用微弱的声音向护士口述留下的遗嘱。这份嘱托中,还包括了捐赠她的器官给需要的人,“凡能救命的尽管用”。
娄滔的遗嘱从病房传出后,感动了千万人。10月9日清晨,娄滔的父母完成了女儿的愿望,办理了人体器官捐赠登记。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从其母亲处获悉,目前捐赠头颅供科学研究的机构还尚未确定。而北大湖北校友会已经通过北大校友向全球发布求助信,希望能够征集救治娄滔的办法。
身体变差 从充满活力到渐冻
“我说人生是一场短暂的漂泊,所以意义才和自我... 阅读全帖
Z**********g
发帖数: 14173
4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uscybercom (cyber life),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从朝鲜战争中方战俘海归后的下场中吸取经验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Feb 3 19:03:55 2018, 美东)
allienpig (猪 in black) [1 楼]
Thu Feb 2 17:56:51 2017, 美东回复|编辑|...
李慎之的解释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在手持小喇叭喊话的时候,他曾遭到志愿军战俘投
掷小石子。这些志愿军大多是从国民党军队俘虏的“解放战士”,很勉强地在一通阶级
教育后调转枪口对准自己昨天的“弟兄”和上司,解放后又被送来艰苦无比的朝鲜战场
。加上联合国军对于苏联二战战俘归国后遭遇的宣传,使得不少人对回大陆心存疑忌,
宁愿选择去台湾。李慎之回国向总政副主任萧华汇报时表示担心,志愿军战俘不容易回
来,因为共产党认为战俘是丢人的,是犯错误的。萧华则呵呵大笑称,“哪个中国人不
想家?”
李慎之的预感变为了现实,近四分之三的志愿军战俘在甄别中最终选择去了台湾。这想
必大大出乎萧华等领导... 阅读全帖
B*Q
发帖数: 25729
4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洗脑的历史 zt
很多人已经知道接下去要谈到反右运动。在这场运动里,根据1958年5月3日ZGZY政
治-局扩大会议上宣布的数字:定性为右派分子317.8万人;定性为右派集团22071个;定
性为反党集团4127个。1978年ZGZY55号文件对右派进行“平反”,共摘掉右派帽子
552973人;予以“改正”552877人;不予“改正”96人。错划率为99.998%。至1986年,
全国约剩右派5000余名,其中中央级“右派”只剩五人。300多万人被打成右派,最后
平反时只剩50多万人,很明显,其中有250多万人在1957年以后消失。大家有机会在网
上找到电影《夹边沟》,就会明白右派们是如何消失的。有一个朋友向我透露,在四川
阿坝州也有一个类似甘肃河西走廊夹边沟右派劳改农场,数千人进去,几百人出来,大
部分人死于饥饿,疾病,虐待。
在反右运动中,血腥的5%得到了完全的执行,每一个公职单位都严格按照这个比例
执行,即使没有人发表过什么反对D的言论,也要按比例完成任务,完成上级下派的指
标。记得幼年时听父母说过一些反右时的事,说是一个单位还有一个右派指标没有完成
,开会时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会议不能结...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4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Returnee 讨论区 】
发信人: allienpig (猪 in black), 信区: Returnee
标 题: 转一篇大陆的关于志愿军战俘的文章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Feb 2 17:56:51 2017, 美东)
李慎之的解释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在手持小喇叭喊话的时候,他曾遭到志愿军战俘投
掷小石子。这些志愿军大多是从国民党军队俘虏的“解放战士”,很勉强地在一通阶级
教育后调转枪口对准自己昨天的“弟兄”和上司,解放后又被送来艰苦无比的朝鲜战场
。加上联合国军对于苏联二战战俘归国后遭遇的宣传,使得不少人对回大陆心存疑忌,
宁愿选择去台湾。李慎之回国向总政副主任萧华汇报时表示担心,志愿军战俘不容易回
来,因为共产党认为战俘是丢人的,是犯错误的。萧华则呵呵大笑称,“哪个中国人不
想家?”
李慎之的预感变为了现实,近四分之三的志愿军战俘在甄别中最终选择去了台湾。这想
必大大出乎萧华等领导层所料。李慎之当年的工作困难可想而知。
尴尬的是,相比于美国和台湾方面给出的明确待遇,中方解释团这边拿不出实质性的承
诺。李尔柔回忆,李慎之曾经在草拟的... 阅读全帖
u********m
发帖数: 2073
50
allienpig (猪 in black) [1 楼]
Thu Feb 2 17:56:51 2017, 美东回复|编辑|...
李慎之的解释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在手持小喇叭喊话的时候,他曾遭到志愿军战俘投
掷小石子。这些志愿军大多是从国民党军队俘虏的“解放战士”,很勉强地在一通阶级
教育后调转枪口对准自己昨天的“弟兄”和上司,解放后又被送来艰苦无比的朝鲜战场
。加上联合国军对于苏联二战战俘归国后遭遇的宣传,使得不少人对回大陆心存疑忌,
宁愿选择去台湾。李慎之回国向总政副主任萧华汇报时表示担心,志愿军战俘不容易回
来,因为共产党认为战俘是丢人的,是犯错误的。萧华则呵呵大笑称,“哪个中国人不
想家?”
李慎之的预感变为了现实,近四分之三的志愿军战俘在甄别中最终选择去了台湾。这想
必大大出乎萧华等领导层所料。李慎之当年的工作困难可想而知。
尴尬的是,相比于美国和台湾方面给出的明确待遇,中方解释团这边拿不出实质性的承
诺。李尔柔回忆,李慎之曾经在草拟的文告中提出承诺保留志愿军战俘的党籍军籍,却
遭到上级严厉批评而被否决。事后李慎之拿出来的是一份符合中央精神的《金日成彭德
怀告被俘...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下页 末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