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随顺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a*****y
发帖数: 33185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四谛--Wiki
四谛
四谛(巴利文:cattāri ariyasaccāni,梵文:catvāri āryasatyāni',又称四
真谛[1]、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是佛陀一代时教之基本教法,南传
佛教的基本教义[2]。其中“谛”原义是事物的内在含义或者意义,在佛教中用来翻译
梵语“Satya”,意思是真实无谬的道理[3]。
目录
1 四聖諦
2 苦谛
3 集諦
4 滅諦
5 道諦
6 四聖諦三轉十二行
7 四谛十六行相
8 參考文獻
四聖諦佛陀悟道後最早傳授的真理:“苦、集、滅、道。”又稱四真諦、四正諦[4]。
佛教不管支派如何衍流,必根本依據四諦,否則將非佛教。
四谛概括了两重因果关系: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
的因果。這是從表面現象到深層原因的逆推過程。反過來說,就是修道除惡、滅貪嗔癡
,就可以避免痛苦,脫離輪回。
释迦牟尼成道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5],即为憍陈如等五位贤者宣讲了四圣谛,五人
各有所证悟,而求出家成为五比丘僧[6]。
苦谛参见:三苦、八苦及五蕴
苦谛(Dukkha):根據對現實的深刻觀察,佛總結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
、愛別...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第2章 曹溪一脉
第2章 曹溪一脉
一、慧能求法
慧能,一作惠能,原籍范阳(今北京大兴、宛平一带)人,俗姓庐。父名行瑶,早
年做官,后来遭贬,于唐武德三年(620)被流放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娶当地
李氏女为妻,唐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八日生下慧能。慧能三岁时,父亲不幸亡
故,母守志鞠养,孤儿寡母,穷苦无依,生活极为艰辛,在如此境遇中长成的慧能,聪
颖早慧,事母至孝,日日砍卖柴,奉母度日。不觉光阴荏苒,慧能已长大成人。
慧能二十四岁那年,一日去市上卖柴,忽闻有人诵读佛经,据说慧能“一闻经语,
心即开悟”,便问客人读的是什么经?客人告诉他,读的是《金刚经》。又问客人从何
处来?如何得到此经?客人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今湖北黄梅县西北)东山寺来,那里
有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主持传法,门徒有一千多人,我前往礼拜,总得以听受此经。慧
能一听。心生羡慕,萌发了去黄梅跟从弘忍大师学习佛法的念头。客人本是一位热心的
信徒,见慧能对佛法如此虔诚,便赠送他十两纹银,让他回去安置好老母的衣食生活,
再到黄梅去参见五祖弘忍大师。
慧能辞别母亲后,便来到黄梅求见弘忍。据说,慧能...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第5章 沩仰法脉
第5章 沩仰法脉
一、怀海及《古清规》
中唐时期,安史知乱,藩镇割据日益加强,江西地区的地方官僚又对佛教采取扶
植政策,并且使之保持了相当的连续性,这就为道一禅系成为中唐最大的禅系创造了良
好的外部条件。道一门人“亲承弟子八十八人。”其徒以江西南昌为中心,分布于潭州
(长沙)、朗州(常德)、沣州(沣县东)、池州(安徽贵池)、杨州、常州、越州(
绍兴)、泉州(福建)、杭州、处州(江西赣州),韶州(广东韶关)、鄂州(武汉)
、随州(湖北隋县)、荆州(沙市)、襄阳(襄樊)、唐州(河南泌阳)、两京等地。
道一(709——788)俗姓马,汉州什邡(今四川什坊)人。于资州唐和尚处
寂门下削发,受俱于渝州圆律师。曾师事金和尚无相,后入衡岳怀让的“顿门”,禅诵
于抚州西里处州龚公山,悍戾之徒,无不受感化。又得刺史裴公的信奉,闻名于世;大
历中路嗣恭连帅请其至“里所”,贞元四年(788)坐化,春秋八十,长元元年(8
21)谥大觉。权德舆碑文载,道一最后之说曰:“大抵去三就一,舍权以趋实,示不
迁不染之性,无差别次第之门。”常曰:佛不远人,即心而证;法无所著,触...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4
第7章 临济法门(二)——黄龙宗派
一、慧南思想
慧南(1002-1069),一作惠南,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县)人。他十
一岁出家于本州定水庵智銮。十九岁落发受具足戒,后到各地参访游学,先后师事于庐
山归宗自宝、栖贤澄湜、泐潭怀澄、福岩审承等人,又与丛林奇士云峰文悦、芭蕉谷泉
相友善。景佑三年(1036年),坚请入石霜慈明室,蒙其印可。又作短期游学之后
,开法于同安寺(在今江西永修县艾城乡凤栖山),后移住归宗寺(在庐山),因归宗
寺失火遭罪入狱,出狱后主临济祖庭黄檗寺,于溪旁结积翠庵居住。治平二年(106
2),应洪州太守程师孟等人请,入主黄龙寺(在江西修水县黄龙山),直到圆寂并瘗
于黄龙山。
慧南是临济宗自五代以来,第一位影响巨大、法席鼎盛的弘法大师。早在他参学的
时候,即在泐潭怀澄门下为书记,分席接纳,远近知名。他开法同安,刚一到座开堂,
即有传云“石霜一派迸入江西也”,当时在泐潭寺的僧徒即纷纷投到他的门下。住归宗
寺时,他的佛法机锋已为时所重,远近参学日增。原石霜门下的僧人也往往随其倡法(
翠岩可真即为其首座),当时名士如程师孟、潘延之...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5

大乘有自己对佛陀开悟的解说,你不信罢了。
如果证了果就可以自杀,这会破坏佛教在世人眼中的形象。佛法应该是随顺世间道德的
,虽然不以为究竟。既然证果了自杀都可以,那就没资格批评禅宗偶尔某些怪异的行为
,起码没有自杀这么极端。
篡改的吗?
我说的是贪恋五蕴才处处为滞。怎么到你这变成熄灭五蕴就是处处为滞了?
你说的无为法通过某些不可思议的方式转化为有为法,这是不是主宰?是不是无为法起
用?
请你解释解释业感缘起和宿命论机械决定论有何不同?
回。
因为你有取舍,才说有贪,我说的没有取舍,不贪有为法,也不厌有为法。
a***n
发帖数: 1993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论开悟——贾题韬
论开悟
贾题韬
第一讲 开场白
我作了一首打油诗,作为这次讲演的开场白:
昔缘未了论开悟,今又葛藤试解环;
此事当人须直取,吃瓜莫受卖瓜谩!
因为过去我曾讲了论开悟这个题目,但没有讲完,所以说是“昔缘未了”,我现在还同
大家一起象理葛藤一样地来继续讨论这个问题。“葛藤”是禅宗习用的语言,是指说话
太多象蔓草那样纠缠不休,这里用来比喻人说话不完,或者讲的不尽恰当。但是,要真
正懂得这个道理,需要你自己去亲证,单听别人讲是不行的,必须闻而思,思而行,行
而亲证,这是你自己的事。比如吃瓜,瓜是苦是甜还必须由你亲口去尝一尝,不要光听
卖瓜的说长道短,佛法究竟如何,也是需要你自己去直接体验的!
关于“开悟”,我们大家都是学佛的,都知道开悟的重要性。佛教是无神论,大家必须
把这一点认识清楚。学佛完全靠自己来解脱自己,这就是佛教的特色。其它宗教主要依
靠外力,只有佛教是靠自己解放自己。因此,开悟在其它宗教里并不算什么重要问题,
而在佛教里却是最最重要的问题。开悟是要你自己开悟。只有开悟才能明确宇宙人生是
怎么一口事,你自己也才能有个下落。如果不开悟,在佛教里来说,是没有什么力量能
来代替你解脱的。...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7
淫欲是一种作用, 尤其是对有性经验的男女来说, 更是强烈的习气加作用. 简单说, 就
像肚子饿想吃一样, 尤其对结过婚, 身体正常的男人来讲很难搞定. 它也是贪, 也就是
和我执, 我所那些相应. 个人觉得, 由解脱道方面入手很实在, 先把我见(自我虚妄)
这部份确实搞清楚, 确信无疑, 努力的学习断我见的观行, 淫慾这部份会渐渐转淡. 至
于有没有愿力能全断, 继续努力吧! 三果或初禅的証境也不是一蹴即成的.
如果能真正破除我见后而依见道所生之智慧及功德受用,在历缘对境中去转变烦恼现行
或粗重之习气。而不应故意逃避所面对之五欲,而应当勇於面对五欲之贪厌境界,於烦
恼现起的当下,以自己之见地而起智慧之观行,在观行中将粗重烦恼转变为细微烦恼,
在历经多次观行中将某一分烦恼转为清净,即将一分有漏法转成无漏法。
所以断烦恼终究还是要靠智慧而非禅定,更非靠神通。有些人或许会认为:离欲界爱是
依修禅定功夫而发起初禅,所以致力於修学禅定要以远离欲界烦恼。
但那样的禅定功夫只是暂时降伏欲界爱,而不能根除欲界爱。而且要时时避开五欲,尤
其是男女之间的欲爱,一旦只有禅定功夫的人接触到男女欲爱,必然退失禅...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9499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讨论]再论老鹰吃小鸟
这句话比较容易断章取义。
一般说来,天地为大,又可以侧重为天之大道和地之大德。所以有“天行健,君子以自
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中庸》里这一段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万物
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语是“天地”,讲得是天地之“德”。主要讲得
是天地之德。
天地能并育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夺相害;天地能包容各种道(粗略可以理解为运行的规
律)并行而不拣选排斥。
这句是接上一句“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所以“无不持载,无不覆帱”就是“并育”和“不相害”,“四时之错行”和“日月
之代明(交错照亮)”就是“并行”和“不相悖”。
朱熹注解时,把“不相害”和“不相悖”解释为天地的小德,“并育”和“并行”为天
地的大德,所以下一句就是:“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有人解释为“万物”和“道”是主语,我觉得,这样讲是不对的。这样一来,谈的就不
是天地之德,而是万物和各种道的“德”。这样勉强能解释得通“小德川流”,但无法
解释“大德敦化”。而且也跟常识不符。一方面,老鹰抓小鸡,怎么算不相害?小行星
撞地球,怎么算不相悖?另一方面,岂不...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9
原始佛教念三宝功德,僧团有证果者才称为僧宝,为世间的无上福田。这不是明确推崇
证果者吗?
增支部6集10经
再者,摩诃男!圣弟子回忆僧团∶『世尊的弟子僧团是依善而行者,世尊的弟子僧团是
依正直而行者,世尊的弟子僧团是依真理而行者,世尊的弟子僧团是如法而行者,即∶
四双之人、八辈之士,这世尊的弟子僧团应该被奉献、应该被供奉、应该被供养、应该
被合掌,为世间的无上福田。』
杂阿含931经
复次,圣弟子念于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诚向、行随顺法,有向须陀洹
、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此是
四双八辈贤圣,是名世尊弟子僧净戒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
具足,所应奉迎、承事、供养,为良福田。』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path=SA0931.htm
又如杂阿含110经,阿罗汉得智无上,道无上,解脱无上。推崇否?
复问瞿昙∶「复云何教诸弟子,于佛法得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告火种居士∶「正以此法...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Z)
佛对十大弟子各有赞叹,十大弟子也各有自己信众,相比之下,大迦叶不算突出。大迦
叶尊者在僧团中的地位,不如舍利弗、目楗连。舍利弗被称为「逐佛转法轮将」,「转
法轮」代表佛陀的教导,舍利弗在弟子中智慧第一,佛法以智见得解脱,佛陀推重舍利
弗,自有道理。如杂阿含638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7/yinshun37-13.html
我先已说∶一切所爱念种种诸物,适意之事,一切皆是乖离之法,不可常保。譬如大树
,根、茎、枝、叶、华、果茂盛,大枝先折;如大宝山,大岩先崩;如是如来大众眷属
,其大声闻先般涅盘。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于彼方我则无事,然其彼方,我则不空,
以有舍利弗故,我先已说故。
「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于彼方我则无事」,等于是说「你办事,我放心」。佛可没这
样说大迦叶尊者。
大迦叶尊者自视甚高,佛语也未必遵从。佛陀随顺大迦叶尊者的习气,赞叹其长,实际
上不把他当僧团榜样,才会有不少人不服大迦叶尊者,而佛也没干涉。像舍利弗遭比丘
毁谤,佛陀马上直接劝导、澄清,因为舍利弗是僧团核心之一。对待弟子,佛陀自有分
寸。教化僧团,佛陀主要是...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欲都是不善法吗?
「欲」在佛法中,常有负面的意义。如初禅的境界是「离欲、恶不善法」。「欲」在佛法中,都是不善法吗?
欲(chanda)∶是指欲行动(kattu-kàmatà),即要实行某件事或要获取某些成就。此「欲」(chanda)与属于不善的贪(lobha)或贪欲(ràga)不同。 后两者肯定是不善;但前者则不定,当它与善心所配合时,即能作为追求良善目的的善欲。其特相是欲行动;作用是寻找目标;现起是需要目标;近因是所希求的目标。它可
比喻为把心之手伸向目标。
因此想要行善的欲,想要解脱的欲,都是属于积极的善。生活消极,没有目标,不想作为,并不随顺「无愿解脱」,反而可能增长懈怠懒惰,而不是离欲。
n*****r
发帖数: 137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欲都是不善法吗?
谢谢,明了。

佛法中,都是不善法吗?
。此「欲」(chanda)与属于不善的贪(lobha)或贪欲(ràga)不同。 后两者肯定
是不善;但前者则不定,当它与善心所配合时,即能作为追求良善目的的善欲。其特相
是欲行动;作用是寻找目标;现起是需要目标;近因是所希求的目标。它可
作为,并不随顺「无愿解脱」,反而可能增长懈怠懒惰,而不是离欲。
J******s
发帖数: 7538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欲都是不善法吗?
不是有个学术名词叫作 {善法欲} 麽?
佛法中,
都是不善法吗?
。此「欲」
(chanda)与属于不善的贪(lobha)或贪欲(ràga)不同。 后两者肯定是不善;但
前者则不
定,当它与善心所配合时,即能作为追求良善目的的善欲。其特相是欲行动;作用是寻
找目标;
现起是需要目标;近因是所希求的目标。它可
作为,并
不随顺「无愿解脱」,反而可能增长懈怠懒惰,而不是离欲。
s********h
发帖数: 938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欲都是不善法吗?
现学现卖一下,唯识的看法:
欲,依唯识学,属心所法中的别境心所。百法明门论说,欲是 [於所乐境,希望为性,
勤依为业。] 欲有净染之分。想解脱,是净欲,追求财、色、名、食,就是染欲了。
参见于凌波 《八识规矩颂》讲记。
http://www.hhfg.org/xxsz/f147.html

佛法中,都是不善法吗?
。此「欲」(chanda)与属于不善的贪(lobha)或贪欲(ràga)不同。 后两者肯定
是不善;但前者则不定,当它与善心所配合时,即能作为追求良善目的的善欲。其特相
是欲行动;作用是寻找目标;现起是需要目标;近因是所希求的目标。它可
作为,并不随顺「无愿解脱」,反而可能增长懈怠懒惰,而不是离欲。
d**********l
发帖数: 647
15
阿弥陀在因中即法藏比丘,曾多劫观察无量清净土,统摄发愿,修成弥陀净土,为胜方
便,广度众生。如是由上通义,归到十方中之西方弥陀净土,则诸通义皆摄入于弥陀净
土。故此进辨别义:法藏比丘因中发愿,即愿摄十方诸众生,共生极乐,永出轮回。而
诸大菩萨于因中之根本愿虽同,但如何度生,则方便有异。阿弥陀则专示现庄严功德无
边之清净土,引诸众生起深仰慕,持名往生,入正定聚,即于菩提得不退转。就汉土一
般人而言,每不知此娑婆世界教主为释迦牟尼佛;但阿弥陀佛则无人不知,可见阿弥陀
佛与一切众生于过去劫中结缘非浅鲜也。今阿弥陀佛既由因中发愿而成此胜果;而十方
诸佛于摄受众生法中,亦以弥陀净土为最胜妙方便,劝导众生,往生不退。又此净土,
众生固能深信称念,自然一一得生极乐,乃至成佛。故此方便为根本之方便,一信信入
,即决定成佛无疑也。然此弥陀净土法门,置之佛法总聚之中,位置如何,今制一表为
嗢柁南,后解说之。
净土宗十住心论表
(世间)
...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问几个关于佛法的问题
是。
瑜伽论称此为随顺现观。
J******s
发帖数: 7538
17
danieljoyful (danieljoyful)于(Mon Apr 25 06:30:57 2011, 美东)提到
很多师兄会有这样的观念:就是觉得色情的画面看一下也没关系,只要不手淫就行了,
有些人确实当时是能忍住,但他不知道,他已经深深的种下了邪淫的种子在阿赖耶识里
了,遇缘就会产生作用,这就是为什么过几天会破戒的原因,所以认识阿赖耶识是戒邪
淫最关键的地方。那什么是阿赖耶识?
简单说人有八识,前六识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看字面也能理解。第七
识是末那识,它就是一个传递作用,把我们所有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一
切讯息全部传送给第八识——阿赖耶识。第八识阿赖耶识就是专门记录我们所有善恶事
的仓库。我们所做一切善恶,或非善非恶的种子全都储存在阿赖耶识里,纵使百千劫也
不会遗失和消亡。因果就是从这里面来的。
为什么看过色情电影,当时控制住没有手淫,但过几天就会破戒呢?那就是阿赖耶识已
经记录下眼睛看到的色情画面和第六识——意识所产生的淫念,只要机缘成熟了,它就
会现前起作用,导致戒淫道路上屡戒屡犯,这就是因果规律。八识一直以来都在主导我
们的行为和心理。
这个...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7106
18
初刻拍案惊奇
卷二十四 盐官邑老魔魅色 会骸山大士诛邪
诗曰: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帆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清流。
而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几句诗,唐朝刘梦得所作,乃是金陵燕子矶怀古的。这个燕子矶在金陵西北,大江之
滨,跨江而出,在江里看来,宛然是一只燕子扑在水面上,有头有翅。昔贤好事者,恐怕他
飞去,满山多用铁锁锁着,就在这燕子项上造着一个亭子镇住他。登了此亭,江山多在眼
前,风帆起于足下,最是金陵一个胜处。就在矶边,相隔一里多路,有个弘济寺。寺左转
去,一派峭壁插在半空,就如石屏一般。壁尽处,山崖回抱将来。当时寺僧于空处建个阁,
半嵌石崖,半临江水,阁中供养观世音像,像照水中,毫发皆见,宛然水月之景,就名为观
音阁。载酒游观者殆无虚日。奔走既多,灵迹颇著,香火不绝。只是清静佛地,做了吃酒的
所在,未免作践。亦且这些游客随喜的多... 阅读全帖
d**********l
发帖数: 647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佛性德虽同 修德各别
性德虽同 修德各别
真如佛性,生佛体同,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但以性德虽同,修德各别,故致生佛迥异
,苦乐悬殊。诸佛以顺性而修,因兹返妄归真,背尘合觉,断尽烦惑,彻证此即心本具
之真如佛性。故得安住寂光,永享涅槃常住之法乐。众生以逆性而修,由是迷真逐妄,
背觉合尘,起惑造业,全迷此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故致常住娑婆,恒受六道轮回之幻
苦。诸佛以众生心体同而心相异故,不胜怜悯,不惜劳苦,发宏誓愿,度脱众生,以视
一切众生皆是佛故。故《梵网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又云:「汝是当成佛
,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以若信自己是未成之佛,决定不肯随顺凡
情,造生死业。决定直下信受佛教,修菩提道。其有迷之浅而宿根深者,一闻佛教,即
得了悟,信受奉行。若迷之深而宿根浅者,一闻佛教,反生诽谤,或至毁灭,令尽无余
,以视佛为众生故。以己之众生贪嗔痴心,测度佛心,谓其所说,皆为诓骗愚夫愚妇奉
彼教之妄语,绝无真实,不可依从。若一依从,则永入迷途,莫由而出。诸佛于此种众
生,了无一念弃舍之心,倍生怜悯爱惜之念。如人病狂,挞骂父母。父母不以罪治,更
增怜悯之心,知其失本心故。狂病若愈,自无此...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代南传大师及其教法
莫哥西亚多
观察五蕴生灭的现象即涵盖整个四圣谛,
这种内观才是真正毗婆舍那的目的,
毗婆舍那禅修应该愈早做愈好。
我们应该记住,
在这个充满压力的时代,
随时都有疾病和死亡的危机,
因此必须尽早做禅修的练习。
毗婆舍那是预防来世危机,
止息今生痛苦的唯一道路。
佛法的目的是为了导向解脱、得到涅盘,它的教法富有次第性;道德(戒)是这条道路
的第一阶段,
而道德的实践带给我们内心的快乐与宁静。专注(定)是第二个阶段,它带给我们更高
的喜乐,因为专注
所得到的内心纯净,可使人体验到天堂般的快乐、轻安、喜悦。然而,祇有专注仍是不
够的,仍缺乏将内
心的染着永远根除的力量,唯有再加上毗婆舍那的智能方可使我们得到解脱,导向最高
境界的涅盘,这是
第三阶段。
要得到解脱必须知道毗婆舍那,了解它的目的以及如何修学。佛陀说,行者须用毗婆舍
那来清除他对
自我及整个世界的错误观念。毗婆舍那使我们对世界看得更清楚,我们种种不正确的观
念造成我们在生死
苦恼中轮回,所以我们应该赶快修学毗婆舍那来摆脱轮回之苦,就像一个人头发着火或
者胸口被矛所刺中
般紧迫;有机会接受毗婆舍那的练习真是非常宝贵的啊!
当我们透过...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8.htm
杂阿含298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我今当说缘起法,法说、义说,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缘起法法说?
......
缘名色六入处者,云何为六入处?谓六内入处∶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
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缘六入处触者,云何为触?谓六触身∶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
、意触身。
缘触受者,云何为受?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缘受爱者,彼云何为爱?谓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缘爱取者,云何为取?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相应部12相应2经/分别经
世尊这么说∶
「而,比丘们!什么是缘起呢?
......
而,比丘们!什么是取?有这四种取∶欲取、见取、戒禁取、[真]我论取,比丘们
!这被称为取。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6/yinshun36-03.html
依彼而转者,谓于诸谛未得现观,为得现观,依彼胜解俱行极善串习正见而转。由彼遍知者,谓依随顺现观正见,于三事我执萨迦耶见,及彼随眠,断、常两见所...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2
此经出自<长部>,<长部>的性质,属于「世间悉檀」,其中随顺当时印度世俗的说
法,是不了义的。南传的觉音论师对四阿含的注释书名,就隐含此义。觉音的<相应部
>注,叫<显扬真义>,与<大智度论>所说的「第一义悉檀」同义。
解读四阿含时,以<杂阿含经>为本,其他三阿含为辅,是原始佛教研究的趋势。

,
b*****l
发帖数: 3821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度一切众生否?
因为这里有批现代人,自以为找到了比更接近佛陀年代的人
所了解的佛法还原始的‘现代’“原始”佛法。
他们不但不承认大乘经,连南传经典如果不合他们的意,
也就变成只是印度传说,随顺印度世俗等等。
大概就是师心自用,把自心和学术考据当佛佗而已。
b*****l
发帖数: 3821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度一切众生否?
因为这里有批现代人,自以为找到了比更接近佛陀年代的人
所了解的佛法还原始的‘现代’“原始”佛法。
他们不但不承认大乘经,连南传经典如果不合他们的意,
也就变成只是印度传说,随顺印度世俗等等。
大概就是师心自用,把自心和学术考据当佛佗而已。
S**U
发帖数: 7025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 佛所讲的,意在言外 ~zt
无著菩萨<摄大乘论>说∶
以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为因,生起正见。以闻思所得正见指导修行。
凡夫没有生起过出世间心,要如何生起呢?从听闻佛陀自证法所流出的教法(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而来。以听闻佛陀教法所得正见,即使还在凡夫阶段,已经有对治烦恼的功\用,已经能不堕恶趣,已经能对治恶业 ...
论∶
世尊说依他言音及内各别如理作意,由此为因,正见得生。
此中依下品熏习成中品熏习,依中品熏习成上品熏习,依闻思修多分修作得相应故。
又出世心昔未曾习,故彼熏习决定应无,既无熏习从何种生?是故应答∶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
又此正闻熏习种子下中上品,应知亦是法身种子,与阿赖耶识相违,非阿赖耶识所摄,是出世间最清净法界等流性故,虽是世间而是出世心种子性。又出世心虽未生时,已能对治诸烦恼缠,已能对治诸险恶趣,已作一切所有恶业朽坏对治,又能随顺逢事一切诸佛菩萨。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15/yinshun15-07.html
a*******g
发帖数: 867
26
出家后,我的剃度阿阇梨悟光法师给了我很大的影响,我觉得人的成长,不是靠学来的
,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被影响的。
阿阇梨没给我讲过经典,也没讲过法,他曾就事论事地跟我讲了很多大实话,说话干净
利索,从不唧唧歪歪,做事情也干净利索,没有拖泥带水,我猜,他的内心也是如此。
最近阅读读的儒家大家也有这样的说法,大丈夫就要有当即立断的勇气和气质。
我觉得这些气质是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要解脱,可能也需要这样的东西,否则,
一个婆婆妈妈,整天唉声叹气,拿不起,放不下的,面对生死的时候,确实不好办。
阿阇黎的这句话让我很受用,这一句是,你执著就苦。
出家了,在寺院里有很多承担,要做事,做事就有自己喜欢做的和不喜欢做的,轮到喜
欢做的就高兴,不喜欢做的就不高兴。不高兴却不得不做,那就苦。
把那句“你执著就苦”的话倒过来推演一下,苦,就是因为执著。
不管是出家众还是居士,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觉得苦了,那肯定是因为自己执著在哪
里了,倘若意识不到,或者意识到了,主观上不去设法挖出那个执著的根子,或者没有
能力挖出来,那么就没办法,就只好继续苦下去。
没有觉悟的话,就会一直苦到死。这个很残酷。很难改变。
...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27
转贴自:北京龙泉寺出家博客
有一个煤矿老板,年产值过亿,聪明能干,精力旺盛,事业正是最旺盛的时候,当年投
资一个小水电站,征地时,别人都比较买账,就有一个农民不干,非要多要四千块钱。
越谈越僵,最后,老板下了死口,说不是钱的问题,这四千块,就是不给你。
那个农民性子也刚烈,这四千块我就要定了。
最后的结局是,有一天,这个农民身上绑着炸药包闯进了老板的办公室。俩人同归于尽。
这是以前在一则报道中读到的。
还有一个身家百万的人,在超市里顺了一些洗发水、牙膏等等日用品,当场被捉。相信
其羞愧和悔恨难以表述。
类似这样的报道,这些年越来越多,看起来似乎很极端,其实,仔细辨析一下,同样性
质的事情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过去我就知道有一个科研工作者因为买菜的时候跟一个
菜贩子较上劲了,为了几毛钱就是不松口,科研工作者也说这不是几毛钱的问题,而是
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
菜贩子的老公在一边卖肉,口角中操刀砍了科学家,当场瞎了一只眼,另一只的视力也
受严重影响。更不幸的还不是肉体的痛苦,因为他的科研极其依赖他的眼睛,他的事业
就此告终。菜贩夫妇也受法律惩处,痛苦不堪。
所谓小河沟里翻大船。
往往,很多大的... 阅读全帖
r*****d
发帖数: 922
28
看来您还是真正实际用功的。我个人认为如果是真正实修内观并有了一定境界的人,看
到《金刚经》中讲“无所著而生其心”,立刻会对大乘佛法生起信心。
f*******8
发帖数: 3612
29
他的理解可能不对,逆来顺受可能有更好的解释。比如菩萨是无所谓受的,
只是表现上好像逆来顺受,其实是无受无不受。
这个作者谈得应该是一般世间的心理调节,这是好的,
不过在法理上,可能不一定究竟。
的。
r****n
发帖数: 8253
30

如果真正修了内观并且建立起正见的人,就会知道这个《金刚经》完全没有说到关键点
,是很肤浅的,忽悠人的东西。
这里的“生”,就是个大大的问题。如果换成“无所住而生灭其心”还勉强对。
大乘是要“生"的,也死在了"生“上。
而原始佛法,是要"灭"的,一切都导向"灭",寂灭的灭。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r****n
发帖数: 8253
31

这是邪见。
这种“无分别”的邪见,也曾经被宗喀巴痛批,那个到西藏的禅宗和尚,就是喜欢鼓吹这类东西。
这圆觉经,也很可能是中国人编造出的。印度大小乘论师从来没有引用过这部经,来源可疑。
r****n
发帖数: 7315
32

这里分的真细,妄念,妄心,妄想。。。
f*******8
发帖数: 3612
33

息灭
生惊
我觉得像这种,顶多就是大概意会一下,不能太深究,
只能是修到后,自然知道。
只要能清楚区分哪些自己确实知道,哪些自己大概意会,哪些是完全莫名其妙,就不算
迷信。
r****n
发帖数: 7315
r*****d
发帖数: 922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菩萨还是凡夫
有个果位可证不过是随顺世间的说法而已 ^_^
菩萨想的只是熄灭自他的烦恼,或得本具的快乐。
要是菩萨每天就想着果不果的,这本身就是烦恼执著。
S**U
发帖数: 7025
36
你的想法,正是许\多大乘经与中国祖师的立场∶为了你好,说谎没关系。说谎的原因,是因为说了实话,众生不爱听,不会照著作。等到时机成熟,你自然会懂∶喔,原来是这个意思,也会谅解。例如大乘<解深密经>说的甚深秘密。儒家把人际关系放第一,与古希腊文明把真理放第一,是不同的取向,造成中国佛教以圆融为主的特色,而不是较真。
好。那佛陀的立场是什么呢?
经说∶「佛法」的特色是「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初善、中善、后善」。念法的功\德,是「正向涅盘」。三句都属于出现很多次的定型文句,表示它很重要。<瑜伽师地论>解释,「纯」是没有混杂(任何与解脱不相应的法)。「正向涅盘」,中文是指∶直接指向解脱。巴利文这句话,是「引导到涅盘」,汉译本「直接」的意思不明显。「初善、中善、后善」,有论师解释为发心、手段、结果都是好的。
综合经文,佛陀的立场如<金刚经>说∶「真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原因呢?佛法以如实知见得解脱,虚假的东西,非解脱因。随顺众生而开的药,不能变成假药。

家可以考虑一下,谎言本身是否是一种伤害和过错,
S**U
发帖数: 7025
37
你的想法,正是许\多大乘经与中国祖师的立场∶为了你好,说谎没关系。说谎的原因,是因为说了实话,众生不爱听,不会照著作。等到时机成熟,你自然会懂∶喔,原来是这个意思,也会谅解。例如大乘<解深密经>说的甚深秘密。儒家把人际关系放第一,与古希腊文明把真理放第一,是不同的取向,造成中国佛教以圆融为主的特色,而不是较真。
好。那佛陀的立场是什么呢?
经说∶「佛法」的特色是「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初善、中善、后善」。念法的功\德,是「正向涅盘」。三句都属于出现很多次的定型文句,表示它很重要。<瑜伽师地论>解释,「纯」是没有混杂(任何与解脱不相应的法)。「正向涅盘」,中文是指∶直接指向解脱。巴利文这句话,是「引导到涅盘」,汉译本「直接」的意思不明显。「初善、中善、后善」,有论师解释为发心、手段、结果都是好的。
综合经文,佛陀的立场如<金刚经>说∶「真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原因呢?佛法以如实知见得解脱,虚假的东西,非解脱因。随顺众生而开的药,不能变成假药。

家可以考虑一下,谎言本身是否是一种伤害和过错,
S**U
发帖数: 7025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请教一个大念住经的问题
没成熟的观,对四圣谛、无常、无我还没有达到「无疑」。只是有时「随顺」。
成熟的观,与四圣谛、无常、无我相应,无疑。
a*******g
发帖数: 867
39
转贴自:北京龙泉寺出家博客
曾有一个网友的留言让我想起很多,他说,龙泉寺盖再多的房子,也装不下众生的
苦难。
非常感谢这句话,让我能从有为法思考到无为法上去。
使劲盖房子是个基础,没有这些房子,一群出家人在光秃秃的山沟里也干不出什么
事情来,关键是众生需要,佛教需要,对出家人本身的修行来说,有个蒲团、有个洞就
够了。
2010年的十、一法会,最多的一天的活动竟然有九百人,这九百人中,有很多人很
感动,很多人发愿、发誓要好好修行,做好人,做个善良的人,有的人哭了,我相信他
们的内心里升起了感恩,升起了对他人的付出的感恩之情。
我认为,在这个时代,让人真正地感恩,真正地从内心里升起善的觉受,并长久持
续下去,确实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
法会的最后一天是皈依仪式,相信,皈依后的信众回家之后,会继续学习佛法,继
续从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探索更为广阔和智慧的空间,开启自己善的力量、慈悲的力量。
早晨缘念的时候,执事法师说,现有的法会期间为信众特别设置的桌椅板凳先不动
,因为还有两次大型法会,信众们来了直接就可以使用。
目前,每一次可以有数百人乃至近千人参加活动,这就意味着,龙泉寺盖的房子,
...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识--百度百科
相宗的根本经典与传承
综述
以下内容皆取自成观大法师撰写之“相宗系列”书籍
要了解相宗(即法相宗,又称瑜伽宗,或唯识宗),也必须稍微了解一下中观派;
因为正如唐代义净三藏在其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所言:“所云大乘,无过二
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化;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
”由是可知,大乘佛法有两大法脉或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二是瑜伽学派。
中观学派是尊龙树菩萨为始祖,以其《中观论》及《十二门论》为根本论典,其后
传至提婆菩萨,着有百论,即与龙树之二论合称“三论”其传承者为罗睺罗跋多罗、青
目、婆薮、佛护、青辩等。在中国之弘传者则为鸠摩罗什,至唐,吉藏大师而集其大成
,因而开创“三论宗”。此处所说的中观学派是狭义的中观派;此派虽名“中观”实是
以空观(第一义空、一切法空)而涵摄空、假、中三观,故名:中观,又称“空宗”。
其根本经典为般若诸经与三论。
广义的中观学或空宗则包括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因为这些宗派都以中观学派
的创始者及其经典为立宗之主要根据,故在大乘八大宗中,除法相宗与律宗外,其余诸
宗基本上都属于性宗(空宗)所摄(以其相对于“相宗”,切研习之本...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459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帖:树叶。森林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6defb10100bvhe.html
有一次佛陀在带领弟子乞食的过程中,经过一片森林,他抓起一把树叶,问弟子:我手
里的树叶多还是森林中的树叶多?
弟子说,当然是树林中的树叶多。
佛于是说:我能讲的法像森林里的树叶那么多,但是那些法我不说,我只说手里的树叶
。因为这些才跟解脱有直接的关系。。。
现在学佛好像很时髦。国家的政策各方面也比较变通。使很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佛教
。但是佛法有这样的说法。“佛法所缘。缘苦众生”。因为生命中有苦才会让人们有所
触动、反省。从而使人去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实际上佛开始说法并没有那么复杂,没
有那么复杂的现象。
佛法在原始传播时是很简单的。因为它就是解决问题的。不是像现在这样——有很复杂
的仪式、仪轨,以各种很复杂的修行模式出现。佛刚开始说法说得很简单,就是说的四
谛:苦、集、灭、道。它告诉你一种方式和角度,说一切皆苦。为什么这么说呢?佛就
是觉悟的意思。觉悟——每个人都想觉,之所以不觉是由于很多因素。我们没能足够地
去认知生命的本质和思维状态,所以会让我们有很多痛苦产生。《...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 观心正脉-1
观心正脉
百千法门,无不以观心为其始终,只是名目不同而已。禅宗四祖道信说:百千法门
,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禅宗临济义玄大师曰: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
说似他。
《佛说大乘心地观经》亦有云: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束缚。
本来,古来圣贤教人,直观当下,即能穷澈心源,归家稳坐。只是晚近人心多欲,
所知障重,昏昏扰扰,舍本求末。无奈之下,只能强分次第,勉力絮叨,将观心之法,
分为五个步骤,以示同修。若按图索骥,则能因指见月;得鱼忘筌,则能就路还家。
观心伊始,就是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也即所谓的“妄念”——心中的念头、情绪
、思想、感受、想法、观念、见解等等。尽量不加评判地看清这些念头在心中的生灭来
去,而不为之所动,只是静静地“看”。
这个阶段的练习中,有二句口诀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参考。“成为思想的观看者,而
不要成为思想者”。“独坐溪边看水流,水流人不流”。此口诀意谓者,不要像平时一
样追逐念头,并随之而流转去,只是默默地观照它们而己。
这个初始阶段非常重要,要花很长时间练习,二、三年的观照薰习都是有必要的。
同时其中还歧路纷杂。
因为人随顺着念头而追逐的习惯非常强大而...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662
43
文章来源:
佛教导航
http://www.fjdh.com/article/2009/12/19361995673.html
“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5日
来源:山药社区 心理咨询 2009-12-11 作者:净空老法师开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五二卷)
2000/08/1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52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十善业道经》第九面第一行: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
经文很明显,意思无尽的深远。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如何成就净业。特别是对念佛法
门而言,大家都知道念佛法门是修净业,净业从哪里修?先净其口。我们在《无量寿经
》上读到的,佛教我们修行的基本法是善护三业。善护三业里面一开头就教我们“善护
口业,不讥他过”,就是此地所说的。由此可知,修净土是从善护口业开始。我们知道
了,应该明了这一段教诲的重要性。
什么是“恶口”?这两个字的意思一定要搞清楚。恶口是说话粗鲁,音声、态度、
词句都令人家难以入耳,现在...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4
☆─────────────────────────────────────☆
runsun (runsun) 于 (Thu Jul 7 12:32:38 2011, 美东) 提到:
http://bbs.foyuan.net/thread-113372-7-1.html
解悟:
五蕴不=五取蕴你对于它有“取“时,才是“五取蕴”,没有“取“时,才是“五蕴”。
===============================
如觉:
马哈希尊者在这方面和你所说的确实不一样,他说的比你更准确,更清晰,而你是错的
马哈希尊者在书中对五取蕴的定义是
會引生「我見取」或「我所取」的「名、色蘊」,被叫作「取蘊」;不會引起欲取或見
取的,則稱作「蘊」而已,不叫「取蘊」;至於屬於出世間法的名法,即構成「四道、
四果」的受、想、行、識等四名蘊,它們只是「蘊」,不是「取蘊」。
上述一再提及的,屬於世間法的色、受、想、行、識,會激起執著,所以名為「取蘊」
@@@@@@@@@@@@@@@@@@
按照这个定义,通常的名法色法,全部是取蕴,因为它们都可以引发贪爱执取,也是贪
爱执取而造成的结果。同样,贪...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度一切众生否?
☆─────────────────────────────────────☆
SeeU (See you) 于 (Thu Jul 21 11:50:14 2011, 美东) 提到:
大乘常说佛发心度一切众生。「佛法」不如此说。佛度有缘而已。如<佛遗教经>说,未度者,留下得度因缘。
<大般涅磐经>中,佛对须跋陀罗说,唯有八正道才能解脱,无八正道无圣果。
从「佛法」到大乘,有些观点改变了。
杂阿含965经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世有边耶?』答言∶『无记。』『世无边耶?世有边无边耶?世非有边非无边耶?』答言∶『无记。』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记说?」
佛告郁低迦∶
「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尊者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
「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郁低迦!今当为汝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6
☆─────────────────────────────────────☆
runsun (runsun) 于 (Sun Aug 7 02:22:44 2011, 美东) 提到:
bdbd的最近表现,让我不得不想起一个问题。
这个人在当初反对waichi的时候,是否也涉及到类似的这种造谣胡扯的行为,通过造谣
来侮辱那时的waichi。
有,确实是有,而且比较夸张明显。当时有很多人侮辱waichi,通过不实的东西侮辱他。
可是那时候我为什么没有站出来指出她的错误,指出她在造谣,而只是当她最近在攻击
我的时候,我才发现她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我当时忽略了,虽然心中也不认可这样的行为,但是我还是没有直接站出来指出那是错
误的。甚至某些时候觉得waichi如此被骂,也算罪有应得。
哪怕是骗子,是恶魔,也不应该编造不实的东西去侮辱他,那我们自己就和他一样了。
这类行为,只会让waichi偷笑,让那些信waichi的人,更加信waichi。
我当时没有足够的警觉这个问题,没有行动,没有真正去重视,这实在是大大的错误。
☆────────────────────────────────...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7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Fri Aug 12 11:13:16 2011, 美东) 提到:
大念住经:
。。。。。。(7)於是他持续地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持续地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
时持续地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
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
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
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石记:
依经,在断除烦恼之前,要观察。超越执著之后,还是只有觉照。
问题:
超越执著之前的“观察”与“如实知道”跟超越执著之后的“了知与觉照”是一样的吗
?是同一种觉照吗?
☆─────────────────────────────────────☆
cpath (秋十三) 于 (Fri Aug 12 11:28:55 2011, 美东) 提到:
☆────────────────────────────────... 阅读全帖
l*****g
发帖数: 2311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爱尔兰进来

我自己也觉得女人心胸就是不容易大。也不容易随顺。
Y**u
发帖数: 5466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度一切众生否?
☆─────────────────────────────────────☆
SeeU (See you) 于 (Thu Jul 21 11:50:14 2011, 美东) 提到:
大乘常说佛发心度一切众生。「佛法」不如此说。佛度有缘而已。如<佛遗教经>说,未度者,留下得度因缘。
<大般涅磐经>中,佛对须跋陀罗说,唯有八正道才能解脱,无八正道无圣果。
从「佛法」到大乘,有些观点改变了。
杂阿含965经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世有边耶?』答言∶『无记。』『世无边耶?世有边无边耶?世非有边非无边耶?』答言∶『无记。』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记说?」
佛告郁低迦∶
「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尊者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
「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郁低迦!今当为汝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50

我觉得这些饥时要吃之类的,都是一般人的想象。网上知识来源太复杂,谁都能贴。
就好象穷人想象皇帝如果去要饭肯定是用的金碗一样,都是自相矛盾。
罗汉都已经破了五蕴了,饥寒之类的想停随时都能停。
只是因为行为上不想跟人表现的差别太大,才随顺世间习惯而已。
如果还是饥时、寒时跟普通人一样,只是靠抵抗力超出常人。那怎么能说破五蕴。
(这是我的理解)
推荐你看五灯会元,很多佛教故事。和冯达庵的佛教真面目。
practice
界。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