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阿毗达
1 2 3 4 5 6 7 8 9 下页 末页 (共9页)
a**u
发帖数: 8107
1
☆─────────────────────────────────────☆
Yisu (yisnotme) 于 (Mon May 31 11:00:54 2010, 美东) 提到:
庄朝晖
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都是关于认识论的,两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文
尝试进行南传概念法、有为究竟法与涅盘法与北传唯识学的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
性和圆成实性)的比较,或许有助于双方的交流。
1、 概念法与遍计所执性
概念法属于世俗谛的范畴,根据阿毗达摩:“世俗谛是指世俗的概念或观念和表达方式
。它包括组成我们世间还未受到分析的种种现象,如:有情、人、男人、女人、动物,
以及看似恒常不变的事物。于《阿毗达摩论》的观点,这些现象并没有究竟实质,因为
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在实际上并不是不可再分解的究竟法。它们的存在方式是概念化与
不真实的。它们只是由心构想而成的产物,并非基于其自性而存在的究竟法。”
唯识学的遍计所执性是指:遍计为‘周遍计度’义。所执是指对象。即于因缘性诸法,
不能看到其本然的真相,而浮起主观的、虚妄的揣度,加上我法的妄执所现的对象。《
解深密经》云:“遍计所执性者...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毗达摩的重要性
在上座部佛教传统里面,我们把“阿毗达摩”说成是佛学入门,一点儿都不错。所以一
个小孩子如果送到寺院里面去,他一出家,他的导师、那些长老就会教他学“阿毗达摩
”,而且学“阿毗达摩”,他用的是传统的方法,叫他先背《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等
他背得滚瓜烂熟之后呢,再教他里面的意思。等他成长了之后呢,他自然而然就会对“
阿毗达摩”,会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很完整地把握。
在缅甸,还有每年都会有举行不同层次的“阿毗达摩”的考试,也就是说,“阿毗达摩
”在缅甸佛教界是很普及的,缅甸的“阿毗达摩”教义几乎是全民性的。在缅甸里面有
适应不同阶层的人学习“阿毗达摩”的教材跟书本。有很浅的到一般普通人的,例如说
,生活当中的“阿毗达摩”,给一般平民百姓的“阿毗达摩”,还有给沙马内拉(小沙
弥)学习的“阿毗达摩”,还有给那些比库,那些专门为了考试而学习的“阿毗达摩”
,还有为了学者研究的“阿毗达摩”,还有为了修行的“阿毗达摩”,所以,“阿毗达
摩”在缅甸传统的佛教界,它是很普及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上座部佛教国家,在佛法教理方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
跟缅甸相提并论。也就是说,缅甸的佛教在僧团、在教理方
r****n
发帖数: 8253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毗达摩讲要(四)
第三讲 色法(一)
一、复习
上课前先讲几点。我们学「阿毗达摩」不要被一些名相吓到,不要觉得「阿毗达摩」是
非常难学、非常难懂的哲学。上一节课讲到,「阿毗达摩」是殊胜的法、上等的法,但
并不是说「阿毗达摩」里讲的东西比经教法更殊胜、更上等,而是说「阿毗达摩」用严
密、系统的方法来分析和组织诸法。法还是法,只不过「阿毗达摩」是用一种殊胜的、
系统的方法,把诸法进行归纳、统合而已。所以我们可以把「阿毗达摩」的「阿毗」理
解成方法论上的殊胜,但是在内容上,「达摩」还是一样,都是佛陀的教法。
要学好「阿毗达摩」,窍门主要是弄懂那几个名词。名词弄懂了,其它的都好懂。如果
弄不懂,或者有一两个名词不清楚,有点误解,问题就来了。
在「阿毗达摩」中,对有些名词、术语的定义可能跟我们一般的概念不同。例如阿毗达
摩说的「名」,并不是名字的名,不是出名的名,也不是名闻利养的名,而是指心理现
象,相当于我们日常用语所说的「心」。
「色」也是这么样。颜色的色与物质色法的色,在巴利语里写法是一样的,都是r&
aring;pa,因此古代翻成「色」。但是阿毗达摩里所说的色,跟颜色的色是不同的,不
要把它们混在一起。虽
r**m
发帖数: 1825
4
原地址字体清晰一些也有一些很好的评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93e460b0102x8e9.html
接上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993e460b0102x5c7.html
目前网络上流传的《阿毗达摩概要精解》是帕奥系翻译的版本,其中译者删除了很多不
利于帕奥系的内容,并且按照自己的偏向性修改了一些词语,比如三世缘起,刹那定等
内容,一些人针对这个问题已经做过修订,但是此篇文章主要补全现在网络上都遗漏的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原著中关于色聚、心路历程的起源等不利于帕奥系的内容。文章
末尾我会给出修订版以及英文原版资料。
一 色聚说起源于论藏注疏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想知道帕奥禅法中的色聚理论(把身体观成水晶一样的光,从中找
色聚),心路历程这些是哪部论藏里的?还是经藏里就有的?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理论
出现?
最近我收到一份部分重译版的《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其中补全了一段很重要的关于论藏
注疏的内容,其中的结论简述如下:
作者研究总结了论藏注疏中对于论藏本身提出的几点创新,下面是和帕奥禅法相关的。
1 色聚理... 阅读全帖
r******3
发帖数: 586
5

缅甸的尊者在讲述类似例子时,用的是阿毗达摩方式的语言,更加精确。
马哈希尊者,班迪达尊者,帕奥尊者等,都有类似的一些分析。
泰国的修行者不太重要阿毗达摩,而且讲法的时候喜欢用“方便语言",这种讲法方式的
好处是普通大众比较容易理解,坏处是不严谨,容易造成误解
而缅甸的修行者很重视阿毗达摩,讲法的时候非常严谨,好处是比较精确,坏处是难懂。
两者各有利弊。
还有一点,泰国被大乘思想渗透的比较严重。
W*********E
发帖数: 197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解深密经》 阿賴耶识
世亲菩萨《摄大乘论释》卷1:【论曰:「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世
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谓薄伽梵於《阿毗达磨大乘经》伽他中说:『无始时来
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 及涅盘证得』」
释曰:此中能证阿赖耶识,其体定是阿赖耶识。阿笈摩者,谓薄伽梵即初所说《阿毗达
磨大乘经》中说如是颂。「界」者,谓因,是一切法等所依止,现见世间於金矿等说「
界」名故。由此是因,故一切法等所依止因;体即是所依止义。「由此有」者,由一切
法等所依有。「诸趣」者,於生死中所有诸趣。「趣」者,谓异熟果。由此果故,或是
顽愚瘖瘂种类,或有势力能了善说恶说法义,或能证得上胜证得;又爲烦恼所依止性,
由此故有 猛利烦恼丶长时烦恼。如是四种异熟差别所依止,故无有堪能。应知翻此名
有堪能,非唯诸趣由此而有。亦由此故证得涅盘,要由有杂染方得涅盘故。】
阿赖耶识心体无始时来,本来就在丶不曾出生,故永不灭。 世亲菩萨批注云:阿赖耶
识是一切法出生的因,一切法都必须依阿赖耶识这个因,方能出生现行。依阿赖耶识方
有世丶出世间一切万法,所以是一切法的依止因。也因爲阿赖耶识含藏一切种子,故方
能有三界丶五趣丶六道丶十法...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第十五章 什么是佛教
此法博大精深,难见难知,寂然高尚,不落逻辑,微妙甚深,唯有智者得见之。
——《中部》
《三藏》
虽然佛陀已经涅槃,但是他在漫长、成功的行化过程中所传教的崇高佛法,全部
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人类,现在仍然一尘不染地存在于世间。
世尊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文字记载的言教,但是他的弟子们博闻强记.世世代代
口口相传,完整地把它们保存下来。
佛陀圆寂后三个月,也就是阿阇世王统治第八年,500名大阿罗汉在王舍城举行了
一次结集,重颂佛陀的言教。以期捍卫佛法的纯洁性。阿难陀尊者,佛陀宠爱的侍者特
具恩惠,常随佛陀左右,亲耳聆听佛陀教法。他同优婆离尊者一道,被大家推选出来分
别回答有关法和律上面的问题。
第一次结集编缉整理了现存的巴利文《三藏》,它代表了整个佛教。
100年和236年后,分别举行了另外两次阿罗汉的结集(1),再次重颂佛陀的言教.
因为曾有人试图篡解歪曲真正的佛法。
公元前83年,在僧伽罗国王瓦特甘弥尼无畏统治时期(2),众阿罗汉又进行了一次
结集。这样在佛教历史上,《三藏》经典第一次在狮子国的阿芦寺(3)以文字形式记载
下来。
由于这些具有卓识远见的高贵阿罗汉,以及他们不知疲倦的努力,无论...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8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如何带领佛教徒归主
佛教网摘站:辨破《楞严百伪》——释愍生法师辨(1)
作者简介--释愍生
愍生法师,一九二六年出生。二十岁出家;早年亲近上海下仁老法师。一生专研三
藏,致力弘扬佛法,兴办佛教教育,培植人材。历任宝觉佛学院院长、住持,香港佛教
联合会义务司库。教学之余,常于海内外弘法,讲经说法四十年,辩才无碍,为教界所
称誉。对《楞严经》造诣尤深,曾讲述《楞严经》先后达十三次之多。今以法师精研《
楞严》之心得,驳斥吕澄作“楞严百伪”之谬说,堪称护法卫教之雄辩。

佛本无法可说,以有四悉檀因缘故,随机应说。若以无法可说而言,佛于四十九年
未说一字,以名言无实故。如以有法可说而言,离经一字使同魔说,以藉假修真故。无
论有说无说,主旨欲令众生,入佛知见也。由此可知,一切皆是佛法,又复皆非佛法,
以法无自性,故法不定法。《金刚经》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又云:“法尚
应舍,何况非法?”若明此理,何需于鸡蛋里挑刺?
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理,即证其说。诸小乘经,以三法印,印定无误。试问《楞
严》何处乖违大小乘印?吕澄全以是非之心、庸俗之念、妄想分别,刻意制造过失,引
人随落深渊,诚乃罪过无边!况经四依说:“依...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50
9
本解序文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一卷
壹、前言
贰、概要
一、教起因缘
二、本经体性
三、一经宗趣
四、方便力用
五、所被根器
六、藏教所摄
七、部类差别
八、译会校释
九、总释名题
叁、正释经义
(壹)序分(第一至第三品)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二卷
(贰)正宗分(第四至第四十二品)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第十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三卷
国界严净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寿众无量第十三
宝树遍国第十四
菩提道场第十五
堂舍楼观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风华雨第二十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四卷
菩萨修持第三十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边地疑城第四十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活中的缘起》佛使比丘
《生活中的缘起》
前言
佛说“缘起甚深”,正因其深奥,致使大部分的人无法洞悉因缘法则。二千五百多
年前佛陀对阿难的开示,至今依然真实如昔。佛教的核心──缘起,是如此难以理解,
因而成为人们严重误解与扭曲佛法的症结。本书中,佛使尊者将这些误解的根源挖掘出
来,并将其置于严谨的慧光下细察分析。这些根源虽可回溯到原始佛教时代,然而最早
的文献记载,却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觉音(Buddhaghosa)的论集中发现的。
许多上座部的正统教说,可说是建立在觉音解说的基础上,且把觉音对缘起的误解
当作标准,因此使真理变得混淆不清。简言之,觉音是从亘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
立场来解说缘起。过去世的无明与行(意志性的活动)引生现在世,在现在世中承受过
去所作所为的果报。这种过程决定了我们现世的烦恼(爱与取),且不断轮回而导致未
来世中的生与苦。佛使尊者仔细检查这种解说,并提出重大疑问:如果佛陀教导无我(
anatta),那么自一世转移到另一世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苦的因在某一世,而其果却在
另一世,那么我们要如何践行在此生此世即可获得利益的方法呢?
正确地了解缘起非常重要,它会使我们认识到“我”这个观念,是...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11
文章来源:多识仁波切
我们从萧平实的《狂密与真密》一书可以看出,用吃奶的功夫所使出的招数也只是“信
口开河”四个字。可笑之处是,评头论足别人时,却完全暴露了自己孤陋寡闻的致命弱
点;使出的杀人武器,却成了自杀性的武器,对别人毫毛未损,对自己伤得十分狼狈。
——摘自本书
序言
他们把藏汉佛教界善知识的宽容忍耐的高风亮节,变成他变本加厉、推销谬论的商机,
竟然大言不惭地叫嚣:“没有一个人敢和我对辩,印顺等人不敢和我对辩,藏传佛教的
喇嘛、法王、活佛没有一人敢和我辩论。”
——题记一
世界上只有最愚蠢的蚊蝇,才会把自己想象成展翅遮天的大鹏
——题记二
本来我想多做一些理论研究和经典精品的译介工作,不愿把宝贵精力浪费在和邪魔外道
的无聊的辩论上,但这个保护圣教理论环境的“清洁工”的工作得有人来做,在这种情
况下只好见义勇为了。
——题记三
我在2001年写的《密乘是非分辨论》中说了如下这样一段话:“本来显宗般若乘和密宗
金刚乘是大乘教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密宗是显宗理论的进一步升华,走向更透
彻的必然产物。犹如从小乘有部的诸法实有,逐步走向大乘唯识的境空识有、到中观的
万法性空一样...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与不二论 ZZ

我也没说天台华严论疏属于阿毗达磨。你说阿毗达磨是论的一种而已,又说汉传佛教没
有论师传统。那么台贤论疏尽管不属于阿毗达磨,但属于其它类型的论啊。他们当然也
是论师了。你不是自相矛盾么。
走阿毗达磨路线的就小乘和唯识,中观和如来藏都不这么干。所以中国只有法相宗的喜
欢做阿毗达磨式的论。阿毗达磨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佛法不能通过用不用阿毗达磨来判
断。还是那句话,佛陀时代有阿毗达磨么?
你跑题了。我举的禅宗是说有宗镜录这样的论,谁说公案了。
再说,禅师们什么时候解读公案了?禅师最忌讳解读公案了。禅师都是看时机启发学人
,让学人自己去参究,学人不悟,绝不为他说破。
那你怎么知道佛陀亲证的不是错的?
禅宗本来就不追求“说”清楚,是教外别传,论说本来就和禅宗理念背道而驰。你非要
看说的,那就看教下的东西。
你又跑题了。我说大乘经典大部分讲法义,是回应你以偏概全地说大乘经典艺术性信仰
性强。这里面没有汉传佛教什么关系。即使中国没有佛教,大乘经典还是那样。
至于结合经论实修,有天台。禅宗不依赖经论,那是人家的理念,你要求他们结合经论
实修是缘木求鱼。
总之,无论中印,都不是各派都用阿毗达磨的。印度用阿...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13
作者:楼宇烈 [2001-9-29 17:38:48]

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
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
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和最上乘禅。在这五等禅中,宗密最为推尊的是
最上乘禅,亦即达磨所传之禅,中国禅宗所传之禅。对此最上乘禅之要旨,宗密概述说

“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
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
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磨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1

宗密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来概括达磨所传之禅法(其实主要是慧能以后禅宗南宗所传之禅法)的特点,应当说
是很准确的。试以《坛经》中所记述的慧能思想考之,他最强调也正是这几点。如慧能
的得法偈,即针对神秀的...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4
一、前言
根源于佛陀自觉的佛法,自印度南北分传,为了有益于人心,为了(部分或澈底)解决世间的苦痛,法门竞出∶或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或说「世间一切善法皆是佛法」;或说「不净观是甘露门」;或说「无我我所离贪瞠痴」,真是波澜壮阔、浩瀚无涯。
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即在契机(适应不同根机)的原则下,将一切法门(不论是主张空或有)以四种悉檀(宗趣、教法)加以统摄,并以「第一义悉檀」许\为真实而不可破坏的究竟了义。
与佛有缘的朋友,不论是新学或老参,假如他是真诚的关注生命,而且不一味的「信仰增上」(以信仰为先,不重视理性的分别观察力,致缺乏适当的简择批判精神)应当含触及一个终极关怀的问题∶「法海汪洋,固然是法书无量,在遍尝法味云深不知处时,到底洲褚(彼岸)在何方?」本篇习作除尝试会通三法印与一实相印外,更愿意与道友们共同探讨、寻找并归向那「清净解脱宁静」的「第一义洲褚」。
二、世代圣典的启示
面对多方面传出的经与律,应如何的不轻信、不诽毁,古来在南北传阿含及各部律典中(如《增壹阿含》「声闻品」及《长阿含》「游行经」等)即有「四大教说」的提示。
四大教说的大意为∶各处传来的经律,如果与固有经律之...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玄奘法师所译经典目录
阿毗达磨俱舍论是理解部派佛教必读,藏传考格西的五论之一。
阿毗达磨发智论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说一切有部的论称为「一身六足」,「一身」是指「发智论」。南传佛教论典也是七部
。七部论应该出于上座部的共同传说。
大毗婆沙论是说一切有部集大成的论书,是俱舍论评破的对象。
玄奘译出说一切有部所有重要的论书,是了解法相的重要参考资料,加上异部宗轮论,
让我们更能看出部派佛教对唯识、中观的影响。
西游记受到大唐西域记的影响。不过西游记里对佛法的描述错误太多了。
玄奘译出的唯识论典改变了汉传佛教对唯识的理解。成唯识论是玄奘编译,对十家说法
加以抉择,不是纯粹翻译。
唯识最大的问题是修观的方法没有传下来,看无著、世亲的论,当初应该有相当止观经
验才可能写的出来。后代即使思想不是唯识的修行人,还是会引用唯识论典,就是因为
唯识论典把难以说明的止观状况说清楚。
「说无垢称经」是「维摩诘经」的别译,不过通行本是鸠摩罗什翻的。
【唐 玄奘译】“宝库”录校版本
S**U
发帖数: 7025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与不二论 ZZ
阿毗达磨是论的一种而已,以分析法相为主,了解现观的内容。如阿毗达磨俱舍论,摄
阿毗达磨义论。
你举的天台华严论疏不属于阿毗达磨,所以论名都不包括阿毗达磨。
举禅宗就可笑了,一个禅宗公案,禅师们解读就有很多种,这在阿毗达磨传统是不会发
生的。对于不同的现观过程,论师传统就用不同方式说明,如马哈希系统的说法,就不
同于帕奥,因为他们的现观过程不同。
现量亲证的是什么东西?阿毗达磨是说明现量亲证的一种方式。这不是唯一的方式,不
过中国禅宗是说得不清楚的。
外道也讲现量亲证。你怎么知道你认为的现量亲证不是错的?
说不清楚就推给实修,这招很好用。
大乘经典里谈的法义,你懂得如何修观嘛?宗喀巴主张一切大经大论都是用来指导修行
的,可是现在的汉传未必如此,法义与修观之间脱节,所以才离开经论谈实修。
f*******8
发帖数: 3612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识--百度百科
相宗的根本经典与传承
综述
以下内容皆取自成观大法师撰写之“相宗系列”书籍
要了解相宗(即法相宗,又称瑜伽宗,或唯识宗),也必须稍微了解一下中观派;
因为正如唐代义净三藏在其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所言:“所云大乘,无过二
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化;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
”由是可知,大乘佛法有两大法脉或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二是瑜伽学派。
中观学派是尊龙树菩萨为始祖,以其《中观论》及《十二门论》为根本论典,其后
传至提婆菩萨,着有百论,即与龙树之二论合称“三论”其传承者为罗睺罗跋多罗、青
目、婆薮、佛护、青辩等。在中国之弘传者则为鸠摩罗什,至唐,吉藏大师而集其大成
,因而开创“三论宗”。此处所说的中观学派是狭义的中观派;此派虽名“中观”实是
以空观(第一义空、一切法空)而涵摄空、假、中三观,故名:中观,又称“空宗”。
其根本经典为般若诸经与三论。
广义的中观学或空宗则包括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因为这些宗派都以中观学派
的创始者及其经典为立宗之主要根据,故在大乘八大宗中,除法相宗与律宗外,其余诸
宗基本上都属于性宗(空宗)所摄(以其相对于“相宗”,切研习之本...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传佛教萨迦派
藏传佛教萨迦派
刘立千著 (王小军提供)
一、萨迦派的传承
萨迦派的派名,是来源于萨迦寺名。萨迦寺是公元11世纪时衮却杰布所创建。衮却
杰布(1034-1102)是吐蕃贵族昆氏的后裔。初学旧派【1】法门,后往莫古隆【2】,依
卓弥?释迦耶协【3】大译师学法,不久又去往依桂?枯巴拉孜【4】已得新译密乘法要
的传授,尚不满足,又往莫古隆请求卓弥传授《道果语教宝法》【5】,卓弥为他分期
传授。四十岁时,在奔波日山【6】灰白土上建立寺院,灰白土藏语为萨迦,遂名萨迦
寺。他住持该寺广传新派密法,但当时萨迦派的派名还不显著。
衮却杰布长子名衮噶宁布(1092-1158),又称萨钦【7】。他是住持萨迦教法的法
座第一人,但他并未出家,衣白衣,故认他为白衣【8】初祖。父死时年尚幼,遂请八
日译师【9】 (1040-1111)住持萨迦寺,并依之学法。十二岁时依仗底?达玛宁布【10
】和琼仁钦扎【11】等学习对法、中论、因明等显教经典,从朗?卡乌巴【12】昆
仲学《密集》、《胜乐》、《大黑天》等密法,后在向敦?却八【13】大师处尽学《道
果法门》。此后印度成就大德毗瓦巴【14】亲来萨迦为...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50
19
阿赖耶识与修行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华夏出版社,2010年)
作为心体的第八阿赖耶识,在《阿含经》中已见提到。如唐译《本事经》 卷三、卷六
佛说“害阿赖耶”、“灭阿赖耶”;《增一阿含经﹒如来出现四德经》中佛说世间众生
爱、乐、欣、熹阿赖耶。此阿赖耶,释为着落处、依处、窟宅、家、藏,指被末那识执
为内在自我的深层心识或心体。
到部派佛学,对深层心识的探讨,成为重大理论问题之一,建立了“细意识”、“有分
心”、“根本识”、“一味蕴”、“穷生死蕴”、“果报识”、“实法我”、“胜义补
特伽罗”、“异熟果识”、“根本蕴”、“非即蕴非离蕴补特伽罗”等深层心识,以解
释仅用六识说难以说清的轮回主体和随眠(潜在的烦恼)等问题,实际上都是阿赖耶识
的“密意说”。但其说法较显粗糙,与诸法无我之佛法核心义较难调和,不足以圆满解
释心识及轮回现象,互相之间也争议不决。后来大乘唯识学依据《解深密经》、《阿毗
达磨大乘经》、《楞伽经》、《密严经》等,用第八阿赖耶识来代替部派佛学所立细意
识、有分心等,对此识作了精致的论述,建立了以阿赖耶识为本的阿赖耶识缘起论。
阿赖耶(梵ālaya),亦译阿梨耶、...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20
第三节 种子说
在隋唐佛教诸宗中,一反“众生皆有佛性”思潮而倡“五姓各别”、“一分无性”说的
,唯有法相唯识宗。传说玄奘离印回国前曾担心言“一阐提”不能成佛无人仰信,因此
“愿于所将论之内略去无佛性之语”[①]。这个想法遭到其师戒贤的斥责,玄奘于是忠
实地将其学说传播于中土。其实,戒贤的斥责是有道理的,玄奘之所以遵从其语并非仅
仅慑于师威。殆至瑜伽行派发展到护法时代,第八识之妄染性已经确立,“五种姓”说
已经成为这一学派理论体系的有机部分。在此情况下,若欲完整地、忠实地弘扬其说,
当然不能舍去“五种姓”的说法。至于慈恩宗的传宗非久,则是另外一个问题。果然,
“五种姓”说一经传入就引发了激烈的争论。首先发难的是曾充任玄奘译场证义的灵润
,其后玄奘弟子神泰主“五姓”说救慈恩义,驳斥灵润;法宝又造《一乘佛性究竟论》
批“五姓”说,主“一性”说;慧沼则撰《能显中边慧日论》救“五姓”说。争论双方
各据经论,站在各自的立场立说,很难说服对方。为弘扬、维护己说,除了大量引证利
于己说的佛教经论(即教证)之外,法相唯识宗还着力强调两方面的理据:其一,以种
子说判定种姓之别;其二,倡理佛性、行佛性之分,...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21
随佛法师Bhikkhu Vūpasama著
选录自 《原始佛法与佛教之流变》© 2010
一、云何是生、灭法
生、灭法的说法,在佛教界是多数学人都听过的讲法,最让人耳熟能详的说法,是
记载在《大般涅盘经》1卷下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
释迦佛陀在入灭前,提醒弟子们的教导。
甚么是生、灭法?根据《相应阿含》的说法,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是生法、
灭法。见《相应阿含》256经:
「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名为明。又问:何所知?谓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
知;色无常,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知。(受……;想……;行……
;)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知;识(无常),识无常如实知;识磨灭法,识磨灭
法如实知。」
除此以外,在《相应阿含》与《相应部》的说法中,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
生法、灭法,也说是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集法、灭法。见《相应阿含》103经
、《相应部》『蕴相应』89经:
《相应阿含》103经:「于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此色,此色集,此色
灭;此受……。想……。行……。(此)识,此识集,此识灭。于五受阴如是观生、灭
...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2
巴利《分别论·谛分别·经分别》译注
谢美霜 中华佛学研究所
提要
佛陀的一切教说中,「四谛说」是至为核心的教义。在统贯佛陀教说的佛教典籍——阿
毗达磨中,深通经义的祖师们如何疏解四谛,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主题。本文选定巴利论
书《分别论》(Vibhaṅga)的第四品〈谛分别〉(Saccavibhaṅga)为译
注主体,主要基于两点理由∶一、南传论书的研究在国内仍处于摇篮阶段,有待研究者
的投入。二、《分别论》依十八个主题来论究法义,每个主题可独立探讨,四谛即为其
中的一个主题。目前国内虽已有《分别论》的汉译,唯系转译自日文《南传大藏经》,
文辞艰涩,又少附注说明,不对照巴利原本则难理解,有重加翻译的必要。因篇幅的限
制,本文的译注仅包括〈谛分别〉中的「经分别」。
初期佛教的圣典,包括了经(sutta)、律(vinaya)、论(abhidhamma)三藏。经藏
集结佛陀教说的要义,不同部派各有其编纂的经藏,现存且完整者有南传上座部(
Theravāda)五部《尼柯耶》(Nikāya)及北传汉译的四部《阿含经》。律
藏是出家教团之生活规则的集成。论藏... 阅读全帖
q****u
发帖数: 1421
23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楞严经(卷五)
卷五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
信是人。终不能解。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
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
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作是语已。普
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
。以阎浮檀紫光金手。摩阿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振动。微尘如来住世界
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
未曾有。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
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惟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
提。令汝速登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
。更非他物。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花。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
。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醉心巴利经藏的英国学者
■ 采访整理/越建东、黄文玲
Lance Cousins是欧洲颇负盛名的佛教学者,曾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二十多年及
佛教研究协会主席,现任巴利圣典协会主席。
专精于印度佛教、阿毗达磨、巴利三藏及梵文、巴利文、俚语等,也注重禅修。喜欢
撰写论文,不喜著书。论文作品可分为五类:1.南传阿毗达磨2.专题(教理、教史)3.
佛学概论4.佛教禅修5.书评。
问∶请您谈谈研究佛学的因缘?
答:我是在十六、七岁时,开始对佛教产生好奇。那时,我所念的大学预备班课程,有
一门比较宗教学,介绍世界上各种宗教,当时老师强调“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好的宗教”
,但是当时他提出的论点,却无法说服我,因此,我开始探索自己想要的宗教。为了更
广泛地了解,我到了一个佛教学会,此一学会举办很多佛法讨论与座谈,讲座的师资大
部分来自于南传的上座部老师。学会的课程多偏重于修行讨论,我吸收了很多,并且开
启了对佛法的兴趣。
后来进入剑桥大学攻读历史与东方语文,对佛法的兴趣依然不减。同时为了对佛学有
进一步的研究,我努力学习梵文与巴利文。因为我有了语文这项利器,能直接阅读巴利
经藏,对佛法的了解又进入更高层次。
问∶您研究的领域为...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唐西域记中的两个故事
大唐西域记
.....
话说玄奘大师曾来到秣底补罗国,这里是小乘佛教的聚集地。三宝弟子都知道,「
俱舍论」的作者就是世亲菩萨,且俱舍论在当时也是广为流通、为世人所称颂的。可是
,有一位以修学小乘宗派为主的众贤论师,对於世亲菩萨的大作「俱舍论」却很不以为
然。於是众贤论师苦心钻研,历经十二年的努力,终於写成了二万五千颂、八十万言的
「俱舍雹论」。而这部论著,就是专门用来批驳世亲菩萨之俱舍论的。众贤论师对徒子
徒孙们很自豪的说:「凭我的聪明才智以及正确的见解,一定能驳倒世亲,挫他的锋锐
,不能让这老头独占鼇头。」於是他选了三位小乘派最精锐的弟子,向世亲菩萨常住的
佛寺下战书。世亲菩萨接到战书之後向弟子们说:「我已年迈体衰了,不想再为这种无
聊的争辩浪费口舌。我要远游中印度,不想跟这种年轻人争辩,大乘佛法是无诤且心胸
宽广的。」
当世亲菩萨离开佛寺後的第一天,众贤论师的人马即到来,当众贤论师才踏进世亲
菩萨的本庙山门时,忽然全身瘫痪,不支倒地(这是三宝报应的一种症状)。於是众贤
论师心有所悟,便写了一封信向世亲菩萨说道:「如来涅盘以後,佛弟子分成许多宗派
,各有门户之见,排斥其他部派...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探討一下什麽是谤佛谤法
我很高兴您能引出 世亲菩萨 《俱舍论》
因近几十年来, 不断有所谓修习佛法的弟子诽谤大乘妙法, 诸如大乘非佛说啦, 如来藏
是外道等. 然这些人并不知道世亲菩萨修行着书立论的两个过程,希望您能花点时间看
看末学以下回覆,不要把这些当成唾沬之争,
在第一因中, 常有人引用世亲菩萨所着《俱舍论》中的论点抨击大乘法所述如来藏。
如引用《俱舍论》卷六所说:“一因生法,决定无有。” 来说于佛法中并没有如来藏
这样的一切法等依因, 没有第一因.
您会这样引用, 其实不了解 世亲菩萨回心大乘前所造《俱舍论》的時候,并未完全符
于佛陀三乘圣教,彼时只知只信二乘罗汉蕴处界法而不信大乘法,所以曾毁谤大乘法中
的主轴-如来藏。后来其兄圣无着菩萨施设方便而令知大乘法的殊胜,才知小乘法并非
是究竟,所以后来回心大乘。
世亲菩萨在了解诽谤大乘的极大过失后,欲割舌以谢其罪。圣 无着菩萨乃劝其言:「
你用口舌谤法,难道将舌割去就能消去此地狱罪业吗?你应该以谤法的口舌用来赞叹你
先前所诽谤的大乘法,并加以注释丶弘传,用这样的方法来忏悔先前的罪过」。
世亲菩萨听从圣无着菩萨的建议,所以不断注释且弘传大乘妙法,终成「千部论...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空间和时间问题 ZZ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Inspiration_from_Nagarjuna 俱乐部 】
发信人: tuziwang (a.k.a. 毛兔, 兔子, Kaiju), 信区: Inspiration_from_Nagarjuna
标 题: 空间和时间问题 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r 17 18:36:41 2015, 美东)
http://hk.plm.org.cn/qikan/xdfx/6301-034A.htm
期 刊 号:6301
作 者:常仁
文章名称:空间和时间问题
空间和时间问题
常仁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是佛教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基本看法。但是一切事物
的生灭无常,决不能离开空间和时间。因此,佛教在分析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同时,也谈
到空间和时间问题,并有其独特的见解。佛教有大乘和小乘派系,它们对空间和时间问
题的看法基本槪念虽然相同,但在解释上也有所争论。这是因为空间和时间问题同各派
的整个思想体系有密切的联系。这些思想体系各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对空间和时间问题
的看法有分歧,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一 关于空间问题
关于空间问题的解释,在佛典中分... 阅读全帖
d******y
发帖数: 3668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玄奘法师所译经典目录

两个阿毗达磨说的不是一个对象,这词本身就是“论”的意思
玄奘翻译的阿毗达磨是北方上座说一切有部的论藏
南传巴利文三藏里面的阿毗达磨是南方上座分别说部的论藏
都是佛灭后110年僧团分裂后部派佛教的传诵(有很多新增),都不能算“原始佛法”
,虽然大乘把两者都称之为“小乘”
严格来讲佛灭后第一次结集的内容才算原始佛法,因为只有那个时候僧团还没分裂
这就是为什么探求原始佛法不能单看北传的《阿含经》也不能单看南传的巴利文三藏经
,所以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就做了很多比对的工作,寻找两者的共说,尤其是最早的《杂
阿含经》和南传《相应部》,其他的修多罗(sutra)多为第一次结集后的新增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8%97%8F
北方上座因为是阿难的传承,所以重经,南方上座因为是优波离的传承,所以重律
我还没仔细看这方面的历史,稍微听闻了一些而已
S**U
发帖数: 7025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开印法师讲佛随念
廖翎而(廖果文)整理
编按∶
开印法师简历∶马来西亚寂静禅林住持、曾随继程法师、修静长老、圣严长老、葛印卡老师及帕奥禅师修习止观禅法, 专研《阿含》、《清净道论》、《大智度论》等。
今天向大家介绍的「佛随念」(念佛),是采用古印度佛教早期的念佛方法,与中国佛教后来流行的「持名念佛」法门,有关系但不尽相同。早期佛教的念佛,如阿含(南传尼柯耶)、阿毗达磨,乃至大乘佛教《大智度论》里谈的,皆侧重于忆念佛陀的诸种功\德为主,内容是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或多加一个如来。
佛随念的功\德
有两种人不堕恶道∶第一种人是至少证得初果或以上的圣人,第二种人是因福业生善趣而不堕恶道者。
如果我们无法决定今生是否能证初果,至少也须具备第二条件,即平时多修福业布施、持戒、慈心禅、佛随念乃至毗婆舍那(观)智等善业而生起强大喜悦、信念及不退堕恶道。
佛随念也能令修行人提起正念,有对治恐惧的疗效。
时常念佛的人,成就时可证得欲界最高的定─近行定。由于他对佛陀的功\德了解愈深,信心愈稳,对世间的一切善恶、因果也愈加肯定,如此也可生起世间正见,免堕恶道。
...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0
只要是组合的,一定是概念法,这个是南传阿毗达磨当中明确说的。
石头是组合法,这是很显然的。
为什么组合法是不存在的概念法呢?这个很多人不明白的。
大部分人以为自己看到的石头和任何宏观物体,组合型的物体都是真实客观存在的,这
其实根本就是错误,它实际也并不符合缘起法,连现代科学理论都难以支持。
根据佛陀所说的缘起法,包括三芦相依的道理,可以知道名法,色法是一种互相依赖的
关系,不存在独立存在的色法。
如果你将石头当成真实的色法,将违背佛陀所说的缘起法,甚至变成常见。
如果组合法是真实存在,那么就意味着心识必须在N个刹那一直持续保留存在,才可以
维持石头整体性的真实存在。
但实际这是不可能的,没有什么心识能够持续哪怕超过亿万分之一秒。
我们观察到石头的过程,是亿万次心识不断以构成石头的究竟色法为所缘,不断导致构
成石头的色法现起,进而在大脑当中拼凑出一幅完整的图像,而实际上,所谓的完整的
石头,根本就是虚假的影像,是并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当下现起的构成石头的究竟色
法。它实际也小的可怜。
如果用现代科学理论进行解释,就是构成石头的微观粒子的波函数需要不断坍塌,而且
还必须得有亿亿万个同时存...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31
27.十字路口的禅坐者——乍南达日巴
在阿阇黎中恩扎布德和拉瓦巴面前,乍南达日巴尊者听授了光明大乐教言。
尊者降生在西方圣达一个叫绕拓扎的城市里,虽然为贫民种姓,却福报巨大,家财万贯
。后来他出家,在一家寺院受比丘戒。他在拉瓦巴尊者面前听授教言时,虚空传来声音
说道:“你应该到邬金地区去修持,在那里你会得到所欲的成就。”
到了邬金,尊者在中恩扎布德、明妃拉吉嘎拉和阿阇黎嘎扎巴塔面前,听取了如海的续
部教言。有一次,他在大尸陀林修行时,现量目睹了黑鲁嘎坛城,许多金刚空行母赐予
他灌顶,他当下获证大手印成就。之后,他长期住在邬金地区,饶益了无量众生。
后来,尊者来到果登巴绕城,人们把他与众不同的行径当作饭后茶余的笑料,在很长时
间里,尊者未作任何表示。
有一天,城中三个地位显赫的人物挺胸凸肚地走过一个十字路口,见阿阇黎在那里坐禅
,他们不由得瞠目结舌。
“这个瑜伽士是一个盲人。”三人中的一个说道。
“这不是瑜伽士,他是个哑巴。”另一个说。
“不,”第三位说,“这只是一具死尸。”
尊者不动声色地说道:“愿你们成为你们所说的那样。”
话音刚落,那个说尊者是盲人的人眼睛瞎了;说尊者是哑巴的人发不... 阅读全帖
r******3
发帖数: 586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教如何回应佛教的挑战

世界和自我是一刹那一刹那,其实就是佛法所说的五蕴刹那刹那的生灭相续的过程,这
个我后来通过南传的阿毗达摩获得确认。这里面涉及到了佛法重要的无常,无我乃至苦
的本质含义,但是我当时并不明白苦,是在后来一次密集禅修当中,借助于定力和自己
的慧,而获得了对于苦的完整认识。也发现了它的无比重要。
这个一刹那一刹那也和量子力学里面所说的量子特征有关,物理量,时间,空间都是一
份一份的,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单位,我后来在接触量子力学后看到了这个,引发了
我对量子力学的强烈学习兴趣。同时阿毗达摩也揭示了这个,这是我后来喜爱上阿毗达
摩的原因,我也确实一直反对学习原始佛法的大部分人对于阿毗达摩的整体否定。
世界只存在一刹那,也就是识生起驻留维持的那一刹那,极为短暂,短暂的让人难以想
象。这其实就是佛法所说的当下有体,过未无体以及识缘名色。也是量子力学哥本哈根
解释的物理存只在被观察测量才是真实的。因为佛法所说的识只有一刹那,则存在也实
际只有一刹那。这打破了世界和自我是恒常的错误认识。所谓的恒常,并不是维持永久
不变,实际如果认为诸法存在哪怕超过一秒,即是恒常之见,不了解真正的无常是什么。
尽管我当...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代南传大师及其教法
正念必须奠基于我们自己的经验,
我们的心与身。
分析身体构成部分,
显示没有永远的「灵魂」或「自我」;
注意到这一事实,
则基于迷惑的「自我」或「身见」,
将自然消灭,
使我们自痛苦轮回的世界中脱离。
佛教是一个完美的心灵教育或禅修系统。心是佛教最重要的因素,必须善加训练;祇有
训练的心才能
开发出洞察光明与实相的智能。
整个佛教教学是以四圣谛为基础,它们是:一、不完美或苦的圣谛,二、苦因的圣谛,
三、苦灭的圣
谛,四、通往苦灭的道路的圣谛。这四种圣谛告诉我们,每个有情的存在是五蕴的身心
和合,是所有烦恼
与痛苦的根源,存在是执取或贪求不可避免的结果。
存在(有)也是对实相不了解的结果,贪造成无止息的存在,祇有摧毁贪才得以止息存
在或苦。要止
息人类的贪或苦,可透过修习八正道达到,包括: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
四、正业,五、正
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依此止息苦会得到四个阶段的解脱,一步一步
走向涅盘,没有经
过这种解脱,涅盘便无法实现或获得。
佛陀的基本教义视「生」是「无明」与「贪」的结果,而「无明」与「贪」则来自需要
保护与满足「我」
或「自我」的错误认识,因...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34
第四节 转依论
在玄奘所传唯识学中,心体与理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体即清净法界,亦即真如、法
性;心体即第八阿赖耶识,即藏识、种子识。第八识之中蕴藏的无漏种子既是众生解脱
的根据,也是连接心体和理体的中介。唯识学的“三性”、“三无性”学说,一方面是
对“识”之体性的描述,另一方面又具有联结心体与理体的特别意义。“三性”中依他
起性最为关键,在某种意义上依他起之最终的根据是阿赖耶识,此识体所蕴藏的有漏、
无漏种子正是遍计所执性与圆成实性之所以形成的根源。通过依他起性,唯识宗将心体
与离言之心性(真如)之转依关系揭示了出来。同样,“相名五法”,一方面是对世间
诸法所作的一种分类说明,另一方面此五法之间的关系也蕴含了心体与理体之间的差别
与联系。与中土的“性宗”相同,唯识宗同持不可言诠的“离言真如”立场,窥基创发
的“四重二谛”,其目的正是试图以此将心体与理体紧密地联系起来。
“转识成智”是唯识宗将其心性论落实于解脱论层面的必然结果。凡夫不知外境非实、
离心无境的道理,若明了“唯识无境”之理,并且转变所依,就可实现“转识成智”而
解脱成佛。唯识宗以四缘论证“转识成智”如何可能,前二属于主观方...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35
27.十字路口的禅坐者——乍南达日巴
在阿阇黎中恩扎布德和拉瓦巴面前,乍南达日巴尊者听授了光明大乐教言。
尊者降生在西方圣达一个叫绕拓扎的城市里,虽然为贫民种姓,却福报巨大,家财万贯
。后来他出家,在一家寺院受比丘戒。他在拉瓦巴尊者面前听授教言时,虚空传来声音
说道:“你应该到邬金地区去修持,在那里你会得到所欲的成就。”
到了邬金,尊者在中恩扎布德、明妃拉吉嘎拉和阿阇黎嘎扎巴塔面前,听取了如海的续
部教言。有一次,他在大尸陀林修行时,现量目睹了黑鲁嘎坛城,许多金刚空行母赐予
他灌顶,他当下获证大手印成就。之后,他长期住在邬金地区,饶益了无量众生。
后来,尊者来到果登巴绕城,人们把他与众不同的行径当作饭后茶余的笑料,在很长时
间里,尊者未作任何表示。
有一天,城中三个地位显赫的人物挺胸凸肚地走过一个十字路口,见阿阇黎在那里坐禅
,他们不由得瞠目结舌。
“这个瑜伽士是一个盲人。”三人中的一个说道。
“这不是瑜伽士,他是个哑巴。”另一个说。
“不,”第三位说,“这只是一具死尸。”
尊者不动声色地说道:“愿你们成为你们所说的那样。”
话音刚落,那个说尊者是盲人的人眼睛瞎了;说尊者是哑巴的人发不...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部大论
不少人把藏传密宗和藏传佛教混为一谈,实际上,前者仅是后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密法,藏地盛行的佛法还含有极为庞大、周全的显教体系。因此可以说,藏传佛教
是一个显密圆融的佛法宝库。下面就对藏传教法的基本常识做点概略介绍。
释尊在印度圣地初中后三转法轮,其中初转谓四谛法轮,二转谓般若无相法轮,三
转谓善抉择法轮,主要宣说光明如来藏。由于佛经深奥,难以悟入,为使后世学人能够
善解佛意,许多印度圣祖遂谨承如来密意,造论释经。藏人极为推崇的瞻洲“二圣六庄
严”(“二圣”指宏律大德释迦光和功德光;“六庄严”是:精通中观学的龙树、圣天
论师,精通对法学的无著、世亲论师,精通因明学的陈那、法称论师),就是当时的代
表人物。随着佛法传入西藏,印度大班智达和藏族大译师将印土流传的大量殊胜经论译
成藏文,之后于不断讲闻抉择、善加弘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五部大论”为核心
的显宗教法体系。
名闻遐迩的“五部大论”,究竟何所指呢?它们是:戒律、俱舍、因明、中观和般
若。此为总的分类,在每类之下还含有若干具体的教典。下面逐一介绍:
一、戒律。总的来说,包含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和密乘三昧耶戒。藏地盛行
的...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7
按:许多藏传佛教在家弟子在学了一些基本佛学知识,从五加行开始实修(包括学习《
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后,不知道如何进一步闻思佛法,本文将为此提供重要
指导。不少显宗弟子错误地以为藏密就是男女双修加咒语神通,然后对之大肆诋毁,有
的附佛外道也是恶毒攻击藏传佛教,造下堕金刚地狱之恶因,真是可悲可叹!但愿他们
看了本文再看看《般若锋兮金刚焰》,能猛烈忏悔!
特别提示:本文全文摘自《般若锋兮金刚焰》(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释智诚、秋吉
彭措著作)
不少人把藏传密宗和藏传佛教混为一谈,实际上,前者仅是后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除了密法,藏地盛行的佛法还含有极为庞大、周全的显教体系。因此可以说,藏传
佛教是一个显密圆融的佛法宝库。下面就对藏传教法的基本常识做点概略介绍。
释尊在印度圣地初中后三转法轮,其中初转谓四谛法轮,二转谓般若无相法轮,三
转谓善抉择法轮,主要宣说光明如来藏。由于佛经深奥,难以悟入,为使后世学人能够
善解佛意,许多印度圣祖遂谨承如来密意,造论释经。藏人极为推崇的瞻洲“二圣六庄
严”(“二圣”指宏律大德释迦光和功德光;“六庄严”是:精通中观学的龙树、圣天
论师,...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玄奘法师所译经典目录
玄奘翻译的经典,大部分是唯识宗的。
上面列的不是很清楚吗?
所译印度瑜伽行派(唯识)论著
瑜伽师地论(100卷)〖唐 玄奘译〗
瑜伽师地论释(1卷)〖唐 玄奘译〗
成唯识论(10卷)〖唐 玄奘译〗
唯识三十论颂(1卷)〖唐 玄奘译〗
唯识二十论(1卷)〖唐 玄奘译〗
摄大乘论本(3卷)〖唐 玄奘译〗
摄大乘论释(10卷)〖世亲菩萨释 唐 玄奘译〗
摄大乘论释(10卷)〖无性菩萨释 唐 玄奘译〗
辩中边论(3卷)〖唐 玄奘译〗
辩中边论颂(1卷)〖唐 玄奘译〗
显扬圣教论(20卷)〖唐 玄奘译〗
显扬圣教论颂(1卷)〖唐 玄奘译〗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7卷)〖唐 玄奘译〗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16卷)〖唐 玄奘译〗
大乘成业论(1卷)〖唐 玄奘译〗
大乘五蕴论(1卷)〖唐 玄奘译〗
大乘百法明门论(1卷)〖唐 玄奘译〗“宝库”录校版本
王法正理论(1卷)〖陈 玄奘译〗
观所缘缘论(1卷)〖唐 玄奘译〗
因明正理门论本(1卷)〖唐 玄奘译〗
因明入正理论(1卷)〖唐 玄奘译〗
另外前面的解密深经也肯定是唯识宗的,还有所有的的阿毗达摩其实也是和唯识宗密切
相关的。不过这个算争议吧。

这个很荒
a***n
发帖数: 1993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传佛教噶举派
藏传佛教噶举派
刘立千 著

(一)噶举派的传承
(二)噶举派的法要
(三)噶举派的教义
(四)噶举派的特点
(一)传承系统
藏 派
甲 派
(1)穹布噶举──香派七宝传 桑定派
日贡派
噶玛 止贡
蔡巴 达隆 上主巴
(2)达布噶举 鲍绒 主巴─ 中主巴
帕竹─ 亚桑 下主巴
超普
修赛
叶巴
玛仓
(二)噶举派的法要(经续和教授)
幻身
...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0
我的皮毛知识是没有能力回答你的问题的,看这个帖子吧:
五部大论的汉译名为:《释量论》、《现观庄严论》、《中观论》、《俱舍论》、《律
宗论》。这五部大论,包括了藏传佛教显宗基础原理。一般僧人全部学完需十五年左右。
下面,略加介绍五部大论:
(1)《释量论》
《释量论》是古代印度的因明学名著,此处的“因”指推理的依据,“明”为通常
之学。顾名思义,因明学就是关于推理的学说。现代逻辑学将印度因明学列为古逻辑学
之一种,是专门研究思维和思维规律的一门学问。因明学深奥难学,极费时间,当代的
汉地僧众很少有舍得花时间去研习的。有的学者甚至非议因明学,将印度佛教衰微之原
因也归于因明唯识等学问的日趋学术化,每一门学问非穷一生之功而不能精通,一与百
姓越来越远。这种责难也不无道理。汉地净土宗大弘的原由之一,便是其修证简单,目
的明确,易为百姓接受。但有一个事实是,许多跟外道辩论而取得最终胜利之大德,多
是因明学大师。千年来,佛教就是在与外道的辩论中渐为更多的人所理解,进而信仰。
一个仅想自己往生净土者固然可以不必学习因明,而一个大德便不能不学习因明。我看
过不少佛学著作,有许多...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1
—修习七觉支的方法
班迪达尊者 著 钟苑文 译
若能充分发展七觉支,便可止息轮回之苦,由名色所组成的有情生死,得以完全停
止;
觉支同时能完全击垮十魔军──系缚我们于苦轮与轮回的内在破坏力量。
为此,佛陀与觉悟者发展七觉支,因而能超越欲界、色界与所有的无色界。
第 1 觉支 念
第一个觉支是「念」(sati ),此字多少有些让人误解的消极涵意。「念」必须
是充满活力与直接面对的,在密集禅修时,我教导「念」应跳到所缘上,完全地覆盖、
穿透,不错过任何部分。为了表达这积极的感觉,我常将之译成「观察力」(
observing power),而非「念」(mindfulness)。然而,为了简化的缘故,在此我仍
会继续使用「念」一字,但我希望读者们记住它应有的积极特质。
要充分了解「念」,可由特相、功能与现起等三方面来检视,这三者阿毗达磨──
佛教的描述──用来描写心所的传统分类。我们在此会运用它们来学习每个觉支。
念的特相、功能、现起与近因
﹝特相──非表面的﹞
念的特相是非表面的,意指念是很深刻且深奥的。如果我们丢个软木塞到河里,它
会在河面上下摆动漂浮,顺流而下;假如丢的是块石头,它立...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42
佛陀入灭将近百年时,发生了一件轰动教界的大事,东西两方的比丘,因对戒律的不同
诠释而引起严重诤执。为了整合僧众的知见,法与律的再整理势在必行,终于酝酿出第
二次结集。
 
第二次结集的地点选定毗舍离城,总共七百位比丘参与其事。引起诤议的戒律问题决议
从严处分(十事非法),并为《戒经》作了详尽的解说及附录僧伽规制的细节。这便是
所谓的《广律》。
 
法的方面,由于被认可而流传的佛法,在数量上已远远超过当初阿罗汉们结集的《契经
》,是以法的整编同样不容忽视。在毗舍离结集中,佛法从原来的《契经》大幅扩编为
《四阿含》:属于究竟义的《杂阿含》﹝南传称为相应部﹞、重于论议的《中阿含》
﹝中部﹞、解说世间法的《长阿含》﹝长部﹞、及依法数列增的《增一阿含》﹝增支部
﹞。 〈契经〉则与〈偈诵〉〈记说〉这两类佛灭初期便流传于僧团中的佛法,共同辑
入《杂阿含》﹝相应部﹞中。
 
所谓阿含,义为辗转传来。以佛灭已近百年,佛陀的亲传弟子皆不复在人世,不再有人
亲承佛陀教授、教诫,甚至也鲜有人仍是直接受教于诸大声闻圣众了,比丘们所闻所学
的佛法,皆由一代一代的僧众辗转传诵而来,故结...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43
剛剛看到的 :
關於中陰身有無的討論, 在此就不提大乘經典中的論說了,
謹就阿含经及部派佛教說明有中陰身(中有)的经典论说才提出參考 :
===
阿含经
《中阿含经·大品·嗏帝经》:
复次三事合会入於母胎。父母聚集一处。母满精堪耐。香阴已至。此三事合会入於母
胎。[22]

《中阿含经·七法品·善人往经》:
『佛言。云何为七。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
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如是行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
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如烧麸。缠燃便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
结已断。得中般涅盘[23]。是谓第一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24]』
《杂阿含经·九五七经》:
『婆蹉白佛。众生於此命终。乘意生身往生馀处。云何有馀。佛告婆蹉。众生於此处
命终。乘意生身生於馀处。当於尔时。因爱故取。因爱而住。故说有馀。[25]』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26]记述了十七中阴有。如:
『复次诸天子。云何名曰第八中阴有道相续。若欝单越人临命终时。则有相现。诸天
子。其人见於园林行列游戏之处。香洁可爱。闻之悦乐。不多苦恼。无苦恼...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怎么看待死亡和投胎?
阿含,在南傳就是尼柯耶,以下有沒有您想看的東西 ?
===
阿含经
《中阿含经·大品·嗏帝经》:
复次三事合会入於母胎。父母聚集一处。母满精堪耐。香阴已至。此三事合会入於母
胎。[22]

《中阿含经·七法品·善人往经》:
『佛言。云何为七。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
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如是行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
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如烧麸。缠燃便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
结已断。得中般涅盘[23]。是谓第一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24]』
《杂阿含经·九五七经》:
『婆蹉白佛。众生於此命终。乘意生身往生馀处。云何有馀。佛告婆蹉。众生於此处
命终。乘意生身生於馀处。当於尔时。因爱故取。因爱而住。故说有馀。[25]』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26]记述了十七中阴有。如:
『复次诸天子。云何名曰第八中阴有道相续。若欝单越人临命终时。则有相现。诸天
子。其人见於园林行列游戏之处。香洁可爱。闻之悦乐。不多苦恼。无苦恼故。其心不
浊。以清净心。舍其寿命。受中阴身。见天宫殿。
作如是念。我当升此宫殿游戏。...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不昧因果
百丈禅师每上堂,有一老人随众听法;一日众退,唯老人不去。师问:“汝是何人
?”老人曰:“某非人也。于过去 迦业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
因果也无?’某对曰:‘不落因果’,遂五百世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
狐身。”师曰:“汝问。”老人曰:“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师曰:“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曰:“某已脱狐身,住在山后,敢请依亡僧律送。”次日,师
令维那白椎告众,食后送亡僧。大众聚议:“一众皆安,涅槃堂又无病人,何故如此?
”食后,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法火葬;师至晚上堂,举前因缘。
1.索达吉堪布言
索达吉堪布言:
“萧平实说:以观想之法消除罪障及供养诸佛,实乃密宗独有之妄想也……若观想
还债即可真正还债,则一切人造恶业已,如是观想之后,债即可还清,如是简易消除业
障之法门,释迦世尊绝无可能吝惜而不宣说,然终未见世尊曾说此法。若观想之事即是
真实,可以成真,则观想能力较强者,亦可藉观想之法,将他人之福德据为己有;则诸
佛亦可观想其一切弟子皆成究竟佛,则诸弟子不须勤苦修行,只须多多供养于佛,讨佛
喜欢,由佛观想弟子已成...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46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 - 鬼魔观
在多数宗教中,鬼魔是一种恶灵,危害人类,与善为敌。但在佛教中的鬼神却是有善有
恶,且是神鬼不分。本篇中,我们要看看基佛两教的鬼魔观区别何在?
基督教的鬼魔观
一、旧约圣经记载的鬼魔至少有两类:1、鬼魔。2、撒但。
鬼魔--又分两种:一种是指身有长毛,住于旷野的公山羊动物,英文为The Hairy
One,日文圣经译成「魑魅」。经文:「他们不可再献祭给他们行邪淫所随从的鬼魔,
这就作他们世世代代的定例」(利十七7)。「耶罗波安为邱坛为鬼魔,为自己所铸造
的牛犊设立祭司」(代下十一15)。此两处「鬼魔」,原文均作「公山羊」。无疑地,公
山羊是犹太人的一种民间信仰,与阿拉伯人的魔神Jinn,希腊人的半人半一羊神
Satolos十分相近。在我我国,也有狐狸作怪的动物鬼魔信仰。
鬼魔的第二种,是一种具有高度破坏力的恶魔,能使人国破家亡,牠们是「伤害者」、
「掠夺者」(Spoiler),「破坏者」(Destroyer),日文圣经将此类鬼魔译成「鬼」。经
文记载:「所祭祀的鬼魔并非真神,是素不认识的神,是近来新兴的,是你列祖所不畏
惧的。」(申卅二17)把自己的儿女祭祀鬼魔」(诗一○六37)
撒但-...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第十九章 业是什么

  诸法心先导,心主心造作,若以清净心,或语或行业,是则乐随从,如影不
离形。
——《法句经》

业在巴利语,原意为行为或造作。一切身口意所造作的有意念的活动统统称之为
业。它包罗了“思想、语言和行为”中的方方面面。一般来说,一切善恶活动构造了业
的全部。但是从最高意义上讲。业是所有善恶意念活动的总称,非自觉,无作意,缺意
念的行为,虽也可被称为动作,但不构造成为业,因为,决定业的至关重要因素意念没
有参与其中。
佛说:“诸比丘,我说行(cetana)为业。众生通过意念,由身口意作业。”(1)
除了佛陀和阿罗汉以外,所有众生的一切有意念的行为皆称作为业。佛陀和诸阿
罗汉不列在其中,这是因为他们已从善恶之中得到解脱,根除了业的根源。即无明和贪
欲。《宝积经》说:“被断除的是他们的(再生)种子。自私之欲不再生长”。但这并不
是说佛陀和阿罗汉是消极无为,他们为了一切有情众生的福祉和快乐不知疲倦地积极行
化。他们的行为,在一般众生的眼里被认为完善尽美,但就它们本身而言缺乏再生的功
能。他们如实了知事物的本质,最终砸碎了世俗规律的枷锁,因果的锁...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 中 庸 》- 道不远人
☆─────────────────────────────────────☆
waterer (快义恩仇之灌水山寨王) 于 (Tue Apr 26 22:40:08 2011, 美东) 提到:
【原文】
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1)’执柯以伐柯,睨(2)而视之,犹以
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3),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
;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4)德之行,庸言之谨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5)?”(
第13章)
【注释】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引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砍削斧柄。柯,
斧柄。则,法则,这里指斧柄的式样。(2)睨:斜视。(3)违道:离道。违,离。(
4)庸:平常。(5)胡:何、怎么。慥慥(zao),忠厚诚实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
“《诗经》说:...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 中 庸 》- 道不远人
☆─────────────────────────────────────☆
waterer (快义恩仇之灌水山寨王) 于 (Tue Apr 26 22:40:08 2011, 美东) 提到:
【原文】
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1)’执柯以伐柯,睨(2)而视之,犹以
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3),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
;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4)德之行,庸言之谨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5)?”(
第13章)
【注释】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引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砍削斧柄。柯,
斧柄。则,法则,这里指斧柄的式样。(2)睨:斜视。(3)违道:离道。违,离。(
4)庸:平常。(5)胡:何、怎么。慥慥(zao),忠厚诚实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
“《诗经》说:... 阅读全帖
r**m
发帖数: 1825
50
实际上后期的论典直到清净道论之前,这些修习细节应该还是都比较偏向《解脱道论》
的,我看了阿比达摩同期的有部论藏《大毗婆沙论 》中入出息念的部分,也是说的风
相增大,遍满全身入出息,并且说全身息是关键。
我个人认为直到清净道论前的大部分论藏,止和观都应该不是像现在这么割裂开的,都
是比较类似《解脱道论》的方法,当然现在由于看不到阿比达摩原文,所以无从知晓,
我预计阿比达摩原文也应该是《解脱道论》,《大毗婆沙论 》这种修法。
我认为阿比达摩原文很有必要去看,现在虽然大家都崇尚阿比达摩,但是估计还没人看
过阿比达摩原典。
大毗婆沙论中全身息的段落:
故入出息先短后长。问此观息风从鼻而入还从鼻出。何故乃说我觉遍身入出息耶。答息
念未成观入出息从鼻入出。息念成已观身毛孔犹如藕根息风周遍于中入出。
第二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http://www.jingshu.org/dzj-new/article-4230-1.html
1 2 3 4 5 6 7 8 9 下页 末页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