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阿尔希波夫
1 (共1页)
z**********e
发帖数: 22064
1
原题为《听阿尔希波夫谈中苏关系》
阿尔希波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斯大林任命的在华总顾问,从1950年到1958年在中国工作
了8年。我同阿尔希波夫第一次接触是在1955年夏。当时李富春副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
团去苏联商谈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草案,阿尔希波夫负责安排李富春和中国代表团的活
动。我当时为李富春当翻译,同阿尔希波夫接触较多。特别是有一段时间李富春身体不
适,搬到莫斯科郊区原斯大林的别墅休息,阿尔希波夫更是经常去看望,关怀备至。
1957年我调到中央办公厅翻译组工作以后,在中央领导同志会见苏联同志的场合下时常
见到阿尔希波夫。1958年,阿尔希波夫奉调回国,此后直到“文化大革命”我一直没有
听到他的消息。
1984年冬,我已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正陪同20多位人大常委到四川、湖北视察。刚
到重庆,当地人大的同志告诉我,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打来电话叫我立即返京,陈云
有事找我。我当天就回到北京,第二天到陈云住所。陈云对我说,阿尔希波夫将要访华
,他希望会会老朋友。陈云要见他,所以要我谈谈他的情况。我说,中苏关系恶化以来
,阿尔希波夫从未发表过反华言论,最近又主动来华访问,显然是为了改善中...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阎明复:赫鲁晓夫如何评价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共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28 13:10:41 2016, 美东)
原题为《听阿尔希波夫谈中苏关系》
阿尔希波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斯大林任命的在华总顾问,从1950年到1958年在中国工作
了8年。我同阿尔希波夫第一次接触是在1955年夏。当时李富春副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
团去苏联商谈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草案,阿尔希波夫负责安排李富春和中国代表团的活
动。我当时为李富春当翻译,同阿尔希波夫接触较多。特别是有一段时间李富春身体不
适,搬到莫斯科郊区原斯大林的别墅休息,阿尔希波夫更是经常去看望,关怀备至。
1957年我调到中央办公厅翻译组工作以后,在中央领导同志会见苏联同志的场合下时常
见到阿尔希波夫。1958年,阿尔希波夫奉调回国,此后直到“文化大革命”我一直没有
听到他的消息。
1984年冬,我已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正陪同20多位人大常委到四川、湖北视察。刚
到重庆,当地人大的同志告诉我... 阅读全帖
k****n
发帖数: 780
3
昔日的英雄Arkhipov已在1998年因为辐射中毒而逝世,在古巴危机40周年纪念之际他的遗孀Olga仍旧为丈夫感到自豪,认为丈夫清楚知道当年发射核鱼雷是件疯狂的事。
阿尔希波夫.1962年10月27日,苏联B一59号潜艇正在古巴海域潜航。突然,海面上的美国「比勒」号驱逐舰向潜艇投下了一连串的深水炸弹。美国人的意图很明显:潜艇要么浮出水面,要么葬身海底。但美国人显然没意识到,受他们攻击的这艘苏联潜艇,和另外三艘在古巴海域游弋的苏联潜艇一样,都装载看带有核弹头的鱼雷。
深水炸弹在B一59号潜艇附近爆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猛烈地冲击看潜艇,潜艇上乱作一团,潜艇员被巨大的爆炸声震得头痛欲裂,潜艇内的氧气几乎消耗殆尽,有的人已经昏迷不醒。惊慌中的苏联水兵认为战争已经开始了,马上要求发射潜艇上的核鱼雷还击。
根据当时的授权,发射核鱼雷需要经艇上三名军官的同意。而当时的情形是,其中两人已经同意,只等第三人一点头或举手,带给苏联、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将是毁灭性的灾难。但那个名叫阿尔希波夫的苏联军官,关键时刻头脑十分清醒,正确地行使了属于自己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权力,他对发射核鱼雷的提议大声说:「不!」
45...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
(转自人民网文史频道 http://www.people.com.cn/GB/198221/198974/199957/12798933.html
援助与限制: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1949-1960)
沈志华
尽管和平利用原子能可以成为研制核武器的技术基础,但是要实现这一步跨越却绝
非易事,这不仅需要具有各种特殊的设施、设备和仪器,更需要掌握从铀分离、提纯到
核爆炸的一系列专门技术和工艺。美国和苏联跨出这一步用了5-7年,以中国当时的工
业基础和工艺技术水平,以及当时西方进行经济技术封锁的冷战环境,要在同等时间里
试制出原子弹,只能依靠苏联的帮助。事实也是如此,中国能够以震惊西方的速度成功
地爆炸原子弹,无论如何是离不开苏联援助的,虽然是不完全的援助。
有关核问题的历史--包括各大国核技术的发展、核政策和核战略的演变以及超级大
国之间的核军备控制和禁止核试验谈判等,无疑是冷战史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要
讨论的是其中一个侧面:1950年代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1)所采取的方针。对这个
问题,可以从苏联的核政策、中国的核发展以及中苏关系三个角度来考察现有的研究成
果。在近年冷战国际... 阅读全帖
l***s
发帖数: 436
5
很多人可能认为现在处在一个充满战乱和杀戮的时代,然而与20多年前结束的冷战相比
,如今的世界其实已经安全太多了。在近50年的冷战期间,东西方的核大战一触即发,
人类好几次濒临毁灭的边缘。而在所有的冷战危机中,苏联人瓦西里-阿尔希波夫是最
值得铭记和感恩的勇者,这个坐在核潜艇中的普通军官,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全人类从
互相毁灭的核大战门槛上拉回来,或许,每个在看这篇文章的人,都应该感谢他拯救了
这个星球。
1962年可能是人类最后的一年。
中国的历史书并没有告诉我们“1962年”的重要性,也许因为这主要是美国和苏联之间
发生的事。但“古巴导弹危机”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关键的13天,1962年10月15日到10
月18日,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围绕着在古巴部署核武器展开了强硬的对抗。历史学家们
认为这是冷战期间最接近爆发核大战的时刻。
当时的古巴经历了卡斯特罗领导的革命,赶走了美国的势力,开始向苏联靠拢。随着美
国在苏联邻国土耳其部署核导弹,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决定针锋相对,在古巴
秘密部署瞄准美国的核导弹,想“一劳永逸”地确保西方不再成为苏联的麻烦。
1962年10月份,一架美国间谍飞机发... 阅读全帖
f****o
发帖数: 8105
6
一个曾拯救全世界幸免于核弹毁灭的士兵,遭他的国家冷遇。
1962年美苏冷战期间,一艘B59潜水艇载着和落在日本原子弹同样威力的核弹悄悄从莫
斯科驶向古巴。由于美军以飞机、战船和直升机严格监控附近海域,这艘苏联核子潜艇
被迫紧急下沉以躲避美军攻击,然而美军紧追不放,并投下深水炸弹……
美苏冷战期间人心惶惶。那个时期每户人家都会准备好粮食和躲藏地点,随时准备应对
核战发生。而当古巴与苏联结盟后,美国更为紧张,因为从古巴发射核弹只要10分钟就
能完全摧毁华盛顿和纽约。
苏联一艘核子潜艇出海古巴。
在这样的紧绷氛围中,苏联一艘核子潜艇出海古巴,见美军追逼不放、紧急沉入水下,
驻守在上方的美军并不知道这艘潜水艇载有足以毁掉整个美军军队的核弹。大家在水面
上守株待兔,等敌军受不了后自动浮出水面投降。当时舰艇内闷热难受,这群苏联士兵
面临断粮及氧气用尽的危机,每个人都处于极度恶劣的身心状况。当时的美军讯号士盖
瑞(Gary Slaughter)表示,当时他们刻意给B59压力,希望逼他们快点投降,由于对
方是敌军,因此他们并没有太多怜悯的想法。
为了施加更多压力,美军决定发射深水炸弹以威吓这艘苏联潜水... 阅读全帖
l*****9
发帖数: 9501
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fuxeto (富士德),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记住这个英雄!他曾拯救全世界幸免于核弹毁灭(组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n 9 07:46:33 2016, 美东)
一个曾拯救全世界幸免于核弹毁灭的士兵,遭他的国家冷遇。
1962年美苏冷战期间,一艘B59潜水艇载着和落在日本原子弹同样威力的核弹悄悄从莫
斯科驶向古巴。由于美军以飞机、战船和直升机严格监控附近海域,这艘苏联核子潜艇
被迫紧急下沉以躲避美军攻击,然而美军紧追不放,并投下深水炸弹……
美苏冷战期间人心惶惶。那个时期每户人家都会准备好粮食和躲藏地点,随时准备应对
核战发生。而当古巴与苏联结盟后,美国更为紧张,因为从古巴发射核弹只要10分钟就
能完全摧毁华盛顿和纽约。
苏联一艘核子潜艇出海古巴。
在这样的紧绷氛围中,苏联一艘核子潜艇出海古巴,见美军追逼不放、紧急沉入水下,
驻守在上方的美军并不知道这艘潜水艇载有足以毁掉整个美军军队的核弹。大家在水面
上守株待兔,等敌军受不了后自动浮出水面投降。当时舰艇内闷热难受,这群苏联士... 阅读全帖
l*****9
发帖数: 9501
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fuxeto (富士德),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记住这个英雄!他曾拯救全世界幸免于核弹毁灭(组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n 9 07:46:33 2016, 美东)
一个曾拯救全世界幸免于核弹毁灭的士兵,遭他的国家冷遇。
1962年美苏冷战期间,一艘B59潜水艇载着和落在日本原子弹同样威力的核弹悄悄从莫
斯科驶向古巴。由于美军以飞机、战船和直升机严格监控附近海域,这艘苏联核子潜艇
被迫紧急下沉以躲避美军攻击,然而美军紧追不放,并投下深水炸弹……
美苏冷战期间人心惶惶。那个时期每户人家都会准备好粮食和躲藏地点,随时准备应对
核战发生。而当古巴与苏联结盟后,美国更为紧张,因为从古巴发射核弹只要10分钟就
能完全摧毁华盛顿和纽约。
苏联一艘核子潜艇出海古巴。
在这样的紧绷氛围中,苏联一艘核子潜艇出海古巴,见美军追逼不放、紧急沉入水下,
驻守在上方的美军并不知道这艘潜水艇载有足以毁掉整个美军军队的核弹。大家在水面
上守株待兔,等敌军受不了后自动浮出水面投降。当时舰艇内闷热难受,这群苏联士... 阅读全帖
n**********r
发帖数: 4
9
【学习进行时】习近平担任中国国家主席以来多次访问俄罗斯,不管是出席第四届东方
经济论坛、索契冬奥会开幕式,还是出席红场阅兵仪式、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习近
平都爱讲些动人的小故事。这些故事是中俄两国友好往来的生动例证。新华社《学习进
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撷取其中的几则故事,与大家分享品味。
习近平主席多次访问俄罗斯。在发表重要讲话、重要文章和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常深情
地讲述一些动人的小故事。这些故事,是昨天和今天两国关系的缩影,更昭示了两国人
民友谊的地久天长。
战火纷飞的年代,中俄两国人民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习近平讲的这几个故事表明,鲜血
凝成的友谊坚不可摧。
2013年3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
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他动情地说:“我
像体验我的祖国的灾难一样,体验着中国劳动人民正在遭受的灾难。”他英勇牺牲在中
国大地上。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英雄,一对普通的中国母子已为他守陵半个多世纪。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 阅读全帖
f****o
发帖数: 8105
1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fuxeto (富士德),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记住这个英雄!他曾拯救全世界幸免于核弹毁灭(组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n 9 07:46:33 2016, 美东)
一个曾拯救全世界幸免于核弹毁灭的士兵,遭他的国家冷遇。
1962年美苏冷战期间,一艘B59潜水艇载着和落在日本原子弹同样威力的核弹悄悄从莫
斯科驶向古巴。由于美军以飞机、战船和直升机严格监控附近海域,这艘苏联核子潜艇
被迫紧急下沉以躲避美军攻击,然而美军紧追不放,并投下深水炸弹……
美苏冷战期间人心惶惶。那个时期每户人家都会准备好粮食和躲藏地点,随时准备应对
核战发生。而当古巴与苏联结盟后,美国更为紧张,因为从古巴发射核弹只要10分钟就
能完全摧毁华盛顿和纽约。
苏联一艘核子潜艇出海古巴。
在这样的紧绷氛围中,苏联一艘核子潜艇出海古巴,见美军追逼不放、紧急沉入水下,
驻守在上方的美军并不知道这艘潜水艇载有足以毁掉整个美军军队的核弹。大家在水面
上守株待兔,等敌军受不了后自动浮出水面投降。当时舰艇内闷热难受,这群苏联士...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11
[本文是胡德平在《阎明复回忆录》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时间:6月25日,地点:
全国政协礼堂。经作者授权,胡耀邦史料信息网整理发布。]
以下是发言内容:
尊敬的明复老部长,各位来宾,我做个发言。明复同志这本96万字的回忆录内容充
实,他感人的家庭历史和书中丰富的史料,都极大地提高了这部回忆录的历史价值,尤
其是其中对中苏关系、十年文革和改革初期的历史回顾,值得人们仔细研读。
1986年-1989年,统战部是最活跃的部门之一
我是在1986年调到统战部的,在明复同志的领导下工作三年。那时统战部的工作是
全国党政部门中最活跃的部门之一。今天我们当年在统战部工作到会的就有五个人,刚
才斯亮大姐说的话非常好,我本来想对统战部的事再说一点,为了节约时间就不说了。
当时各界的统战对象列为十类,统战部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为统战朋友平反冤假错案,
落实政策,给工商界人士摘下资本家的帽子,真是拨乱反正,视民如伤。同时,围绕着
党的基本路线、经济建设中心、一国两制等问题,统战部还团结了大量的港澳台朋友及
海外侨胞,真正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为振兴中华而全力奋斗!当时工作最投入、最繁
忙的人非阎明复同志莫属。我记...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2
作者:沈志华
有关核问题的历史──包括各大国核技术的发展、核政策和核战略的演变以及超级大国
之间的核军备控制和禁止核试验谈判等,无疑是冷战史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要讨
论的是其中一个侧面:1950年代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所采取的方针。本文使用的材料
,除了中国的公开出版物外,还有一些俄国的档案文件和当事人口述史料,而这些是很
多中国研究者没有看到或引用过的重要资料。在研读这些史料的基础上,笔者拟考察
1950年代苏联对中国研制原子弹和导弹的方针及其形成的基础、变化的原因,以求对这
一课题。
一、赫鲁晓夫开启了中国原子能和平利用之窗
斯大林绝对没有想到,还在苏联第一次核试验之前,中共就知道莫斯科已经掌握了核技
术,甚至提出了参观核设施的要求。斯大林拒绝了刘少奇在1949年8月秘密访苏期间提
出的这一要求,作为补偿,苏联人请中共代表团观看了有关核试验的记录片。不仅如此
,斯大林甚至表示出苏联可以向中国提供核保护的意愿。苏联外交部起草的中苏同盟条
约(第二稿)信心十足地提到,当缔约国的一方被迫采取军事行动时,“另一方即尽其
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在苏联刚刚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这种说法无...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632
13
斯大林去世以后,苏联领导层接连不断地发生激烈的权力斗争。赫鲁晓夫为了战胜其政
治对手,积极调整对华政策,并一再讨好毛泽东。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再次考虑研制核
武器的问题。1954年10月赫鲁晓夫访华时,主动问中方还有什么要求,毛泽东趁此机会
提出对原子能、核武器感兴趣,并希望苏联在这方面给予帮助。赫鲁晓夫对这个突如其
来的问题没有准备,稍做迟疑后他劝说毛泽东应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不要搞这个耗费
巨资的东西,并表示只要有苏联的核保护伞就行了。赫鲁晓夫最后建议,由苏联帮助中
国建立一个小型实验性核反应堆,以进行原子物理的科学研究和培训技术力量。
赫鲁晓夫强调核试验耗资巨大,中国国力难以承受,确属实情。不过,莫斯科的主要忧
虑并不在此。同斯大林一样,赫鲁晓夫对毛泽东领导的中国也心存疑虑。此外,赫鲁晓
夫还有一个不便明言的理由,即当时美苏正在谈判防止核扩散问题。实际上,早在苏联
成功进行核试验之前很久,美国就试图禁止核试验,从而垄断核武器。1946年6月14日
,美国驻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代表团团长巴鲁克(BernardBaruch)提出一项由国际组
织控制核试验的方案,史称“巴鲁克计划”,而苏联...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632
1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于敏构型比美帝这边牛十倍
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帮助与制约
有关核问题的历史──包括各大国核技术的发展、核政策
和核战略的演变以及超级大国之间的核军备控制和禁止核试验谈判等,无疑是冷战史研
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要讨论的是其中一个侧面:1950年代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所
采取的方针。本文使用的材料,除了中国的公开出版物外,还有一些俄国的档案文件和
当事人口述史料,而这些是很多中国研究者没有看到或引用过的重要资料。在研读这些
史料的基础上,笔者拟考察1950年代苏联对中国研制原子弹和导弹的方针及其形成的基
础、变化的原因,以求对这一课题。
一、赫鲁晓夫开启了中国原子能和平利用之窗
斯大林绝对没有想到,还在苏联第一次核试验之前,中共就知道莫斯科已经掌握了核技
术,甚至提出了参观核设施的要求。斯大林拒绝了刘少奇在1949年8月秘密访苏期间提
出的这一要求,作为补偿,苏联人请中共代表团观看了有关核试验的记录片。不仅如此
,斯大林甚至表示出苏联可以向中国提供核保护的意愿。苏联外交部起草的中苏同盟条
约(第二稿)信心十足地提到,当缔约国的一方被迫采取军事行动时,“另一方即尽其
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在苏联刚刚拥有核武器... 阅读全帖
t******e
发帖数: 2504
1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史版还是有水平的 (转载)
要分清中苏分裂的原因和后果, 这是有区别的。
阿尔希波夫是50年代苏联驻华总顾问,后来做了苏联部长联席会议副主席,他对于分裂
的原因有个谈话,在阎明复回忆录有详细记载,阿尔希波夫本人是个对华友好派,据说
中苏分裂后,对于中国没说过一句“坏”话, 苏联把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扩展到国家关
系的层面,就是他说的,如果阎明复的记载是可靠的。 但是,即使他的谈话,也是各
打50板。
这是阿尔希波夫谈话中的另外一段: 1960年我访问成都时,听说陈云也在那里,于是
提出希望会见他。双方谈话很坦率、真诚。陈云说,苏联应当采取一切可能的步骤来防
止决裂,要修补好两国关系上已经出现的裂痕尚为时不晚。我指出,问题不只在苏方,
必须双方作出努力。
至于其它人,比如后来的谢瓦尔德纳泽, 他说中苏交恶是苏联最大的战略错误, 这是
后果,与什么理亏没有任何关系。 关于理亏与后果,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吧,个人与国
家机器对抗,可能你个人是有充分理由,但并不妨碍国家机器抓你,这就是个是理不亏
但后果严重的例子。
p***r
发帖数: 20570
1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史版还是有水平的 (转载)
你根本没读明白阿尔希波夫的总结是怎么回事。这个表达的不是他个人的意见,这是戈
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决策层的内部意见。这种意见也是中苏日后改善关系的一个基础。
“上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下决心改善中苏关系。他委托苏联部长会议原第
一副主席阿尔希波夫组织研究苏中关系的历史,特别是研究两国关系破裂的原因,以便
为苏共中央制定新的对华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阿尔希波夫不负重托,组织众多苏联学
者和当事人进行讨论和研究,最后形成一个《总结》报告。”
“《总结》报告的基本观点是:苏中关系破裂的主要责任在苏联,是赫鲁晓夫把意识形
态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对中国施加压力造成的。”
苏联在处理和各国共产党的关系时候,基本都是老子党的态度,相当简单粗暴的。沈志
华利用苏联解密的档案,对中苏分裂做了不少研究,比如下面这件事情也是苏联这种做
派的一个明显的事例:
“1955年9月,苏联国防部再次提出外贝加尔军区与沈阳军区订立协同防空协定的问题
。沈阳军区空军司令周赤萍受命同苏方进行商谈。行前,总参谋长粟裕和空军司令刘亚
楼向周赤萍交代,此行谈判仅限于双方在防空情报方面的合作问题。但周赤萍于9月23
日到达赤塔... 阅读全帖
w*******s
发帖数: 3417
17
岁月如歌:李肇星追忆江泽民总书记生前轶事
李肇星
我第一次见到江主席,是在1989年的秋天
。他在中南海会见外宾后,我作为当时的外交部发言人拿着写好的新闻吹风稿请他审批
。他说:
“你定吧,我不看了。”我不由得想起,几年前我第一次为小平同志会见外宾写吹风稿
向他汇报
时,他说:“这是你的事!我不管了。再见吧,不拉手了……”
两位老领导
,一样宽厚。只不过一位是四川口音,一位是江苏口音;一位告别时点点头,一位告别
时握握手
。真想不到历史在一些细节上也会有这样生动的相似之处。
自那以后,如果
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打比方,我作为下级,陪同江主席走的路何止万里,从他的
言谈举止
中学到的更不是通常读书所能得到的。
打开这本书,我的思绪就像出闸的波
涛,对人生的感悟也得到一次洗礼。
祖国永恒人民至上

出访途中,江主席不管是和往访国领导人正式会谈,还是与普通百姓交流,都会流露出
他对祖国
和人民的忠诚。
在乌克兰参观作家契诃夫故居时,他激动地说:“生命不在
于长短,而在于为国家、为民族做... 阅读全帖
w*******s
发帖数: 3417
1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wamgjames (天天谈首席侦探真三木唯一指定正牌马甲),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岁月如歌:李肇星追忆江泽民总书记生前轶事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l 7 10:12:03 2011, 美东)
岁月如歌:李肇星追忆江泽民总书记生前轶事
李肇星
我第一次见到江主席,是在1989年的秋天
。他在中南海会见外宾后,我作为当时的外交部发言人拿着写好的新闻吹风稿请他审批
。他说:
“你定吧,我不看了。”我不由得想起,几年前我第一次为小平同志会见外宾写吹风稿
向他汇报
时,他说:“这是你的事!我不管了。再见吧,不拉手了……”
两位老领导
,一样宽厚。只不过一位是四川口音,一位是江苏口音;一位告别时点点头,一位告别
时握握手
。真想不到历史在一些细节上也会有这样生动的相似之处。
自那以后,如果
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打比方,我作为下级,陪同江主席走的路何止万里,从他的
言谈举止
中学到的更不是通常读书所能得到的。
打开这本书,我的思绪就像... 阅读全帖
J*V
发帖数: 3150
19
发信人: wamgjames (天天谈首席侦探真三木唯一指定正牌马甲),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岁月如歌:李肇星追忆江泽民总书记生前轶事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l 7 10:12:30 2011, 美东)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wamgjames (天天谈首席侦探真三木唯一指定正牌马甲),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岁月如歌:李肇星追忆江泽民总书记生前轶事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l 7 10:12:03 2011, 美东)
岁月如歌:李肇星追忆江泽民总书记生前轶事
李肇星
我第一次见到江主席,是在1989年的秋天
。他在中南海会见外宾后,我作为当时的外交部发言人拿着写好的新闻吹风稿请他审批
。他说:
“你定吧,我不看了。”我不由得想起,几年前我第一次为小平同志会见外宾写吹风稿
向他汇报
时,他说:“这是你的事!我不管了。再见吧,不拉手了……”
两位老领导
,一样宽厚。只不过一位是四川口音,一位是江苏口音;一位告别时点点头,一位告别
时握握手
。真想不到历史在一些细节上也会有这...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2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其主要领导人和高级官员
褒称长期对华友好的重要外国人士的
正式用语。他们中的一些人曾多次访华。
据媒体统计,在《人民日报》上,从最早获此称号的加拿大人文幼章算起,截至2010年
,先后有六百余人被称为“中国人民
的老朋友”[1]。这一称呼出现的频率,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改革开放初期、六四天
安門事件结束后、邓小平逝世后分别达
到了高峰。不过,从胡温时期起,这一称号在《人民日报》上使用的频次已从每年50次
左右降低至20次左右[1]。
下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媒体的报道文本,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国家领导人
在正式场合的讲话,列出被评价
为“中国人民的(……的)老朋友”的人,并注明他们获得这个评价的时间、出处、背
景及主要涉华事迹。
1 美洲
1.1 加拿大人
1.2 美国人
1.3 墨西哥人
1.4 古巴人
1.5 委内瑞拉人
1.6 哥伦比亚人
1.7 巴西人
1.8 阿根廷人
1.9 乌拉圭人
2 非洲
2.1 刚果(金)... 阅读全帖
f*******l
发帖数: 8811
21
新华网深圳11月7日电(记者肖思思 周强)“新中国60年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评选
结果7日在深圳揭晓,伊万·瓦里耶维奇·阿尔希波夫、平松守彦、李约瑟、艾德文
·马厄、罗伯特·蒙代尔、原正市、霍震寰、威尔纳·格里希、李政道、伊斯雷尔
·爱泼斯坦等10位海外专家获评该称号。
在7日于深圳举行的2009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大会组委会宣布了“新中国
60年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的评选结果。组委会从新中国成立60年内为共和国辛勤
工作的数百万名海外专家中,确定了63名候选专家。根据被评专家的贡献力和影响
力两大标准投票评选,最终产生了这10位“新中国60年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
组委会透露,这些专家的入选理由是:阿尔希波夫在华工作期间,为帮助新中
国恢复国民经济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作出巨大贡献,为维护中苏两国人民友谊,
改善中苏关系作出不懈努力;爱泼斯坦用一生的精力,向世界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
,为中国对外传播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格里希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聘请的第一位“
洋厂长”,在1984年至1986年受聘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被海外舆论称作是中国
对外开放和改革进程中“一件令人吃惊的新闻和成功的
u**c
发帖数: 17972
22
http://www.popyard.com/cgi-mod/newspage.cgi?num=1293238&r=0&v=0
一个历史事件冠名的改变,往往表示社会共识对这个历史事件认知的改变。在共和国的
历史上,大体上从1959年下半年到1962年上半年这3年时间,经济严重衰退,人民生活困
苦,许多地方出现大量“非正常死亡”。这是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历史,是中国肌肤上
曾经严重创伤而留下的不可消去的疤痕。长期以来,这段时间被官定通称为“三年自然
灾害时期”;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已将这段时间明示为“三年困难时期”
。困难,是对一种状况的总称,造成的原因可能不止一个,需要具体分析,这其中可能
也包括“自然灾害”;而只以“自然灾害”来为这种状况冠名,就会掩饰其他原因,而就
其“掩饰”的动因,所谓“自然灾害”这个冠名的真假都值得怀疑。将“三年自然灾害
时期”改称为“三年困难时期”,表明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历史,表明敢于扯去
遮羞布。这需要良知,需要责任,还需要勇气。
史实确实如此,专家研究了那3...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3
http://hx.cnd.org/?p=103603
一个历史事件冠名的改变,往往表示社会共识对这个历史事件认知的改变。在共和国的
历史上,大体上从1959年下半年到1962年上半年这3年时间,经济严重衰退,人民生活
困苦,许多地方出现大量“非正常死亡”。这是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历史,是中国肌肤
上曾经严重创伤而留下的不可消去的疤痕。长期以来,这段时间被官定通称为“三年自
然灾害时期”;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
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已将这段时间明示为“三年困难时
期”。困难,是对一种状况的总称,造成的原因可能不止一个,需要具体分析,这其中
可能也包括“自然灾害”;而只以“自然灾害”来为这种状况冠名,就会掩饰其他原因
,而就其“掩饰”的动因,所谓“自然灾害”这个冠名的真假都值得怀疑。将“三年自
然灾害时期”改称为“三年困难时期”,表明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历史,表明敢
于扯去遮羞布。这需要良知,需要责任,还需要勇气。
史实确实如此,专家研究了那3年的水文地质及气象资料,得出的结论是:就全国来讲
自然条件属于中等偏上,... 阅读全帖
u**c
发帖数: 17972
24
http://www.popyard.com/cgi-mod/newspage.cgi?num=1293238&r=0&v=0
一个历史事件冠名的改变,往往表示社会共识对这个历史事件认知的改变。在共和国的
历史上,大体上从1959年下半年到1962年上半年这3年时间,经济严重衰退,人民生活困
苦,许多地方出现大量“非正常死亡”。这是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历史,是中国肌肤上
曾经严重创伤而留下的不可消去的疤痕。长期以来,这段时间被官定通称为“三年自然
灾害时期”;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已将这段时间明示为“三年困难时期”
。困难,是对一种状况的总称,造成的原因可能不止一个,需要具体分析,这其中可能
也包括“自然灾害”;而只以“自然灾害”来为这种状况冠名,就会掩饰其他原因,而就
其“掩饰”的动因,所谓“自然灾害”这个冠名的真假都值得怀疑。将“三年自然灾害
时期”改称为“三年困难时期”,表明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历史,表明敢于扯去
遮羞布。这需要良知,需要责任,还需要勇气。
史实确实如此,专家研究了那3...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郑建明:“苏联逼债”是怎么回事?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7 18:03:41 2014, 美东)
http://hx.cnd.org/?p=103603
一个历史事件冠名的改变,往往表示社会共识对这个历史事件认知的改变。在共和国的
历史上,大体上从1959年下半年到1962年上半年这3年时间,经济严重衰退,人民生活
困苦,许多地方出现大量“非正常死亡”。这是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历史,是中国肌肤
上曾经严重创伤而留下的不可消去的疤痕。长期以来,这段时间被官定通称为“三年自
然灾害时期”;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
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已将这段时间明示为“三年困难时
期”。困难,是对一种状况的总称,造成的原因可能不止一个,需要具体分析,这其中
可能也包括“自然灾害”;而只以“自然灾害”来为这种状况冠名,就会掩饰其他原因
,而就其“掩饰”的动因,所谓“自然灾害”这... 阅读全帖
l**k
发帖数: 45267
26
小心老布什扇你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大荟萃:
--------------------
美国
马海德(乔治·海德姆),黎巴嫩裔美国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第一位原外国籍中华
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美国女记者和作家。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长期报道中国的美国女记者和作家。
埃德加·斯诺,以报道中国闻名的美国记者和作家。
美军驻延安观察组。1940年代中后期美国派驻延安的观察组。
史迪威将军,二战期间美军驻华负责援助、观察与参谋的军事代表。
陈纳德及飞虎队成员,抗日战争期间援华作战。
赛缪尔·罗森,美国耳科医生,长期对中国进行医疗援助。
司徒雷登,美国前驻华大使。【耄你说你是不是傲娇,是不是!】
特德·史蒂文斯,美国前临时参议长,飞虎队成员。
亨利·基辛格博士,美国前国务卿。1971年7月和10月两度秘密访华,促成尼克松访华
和中美建交。
赛勒斯·罗伯茨·万斯,美国前国务卿。与基辛格一起牵头成立了“美中协会”,共同
担任主席。
黑格,美国前国务卿。
理查德·尼克松,美国前总统。
杰拉德·福特,美国前总统。
吉米·卡特,美国前总统。
老布什,美国前总统。
... 阅读全帖
H******7
发帖数: 34403
27
来自主题: Joke版 - twittr笑话:危险的称号zz
美国人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大荟萃:
--------------------
马海德(乔治·海德姆),黎巴嫩裔美国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第一位原外国籍中华
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美国女记者和作家。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长期报道中国的美国女记者和作家。
埃德加·斯诺,以报道中国闻名的美国记者和作家。
美军驻延安观察组。1940年代中后期美国派驻延安的观察组。
史迪威将军,二战期间美军驻华负责援助、观察与参谋的军事代表。
陈纳德及飞虎队成员,抗日战争期间援华作战。
赛缪尔·罗森,美国耳科医生,长期对中国进行医疗援助。
司徒雷登,美国前驻华大使。【耄你说你是不是傲娇,是不是!】
特德·史蒂文斯,美国前临时参议长,飞虎队成员。
亨利·基辛格博士,美国前国务卿。1971年7月和10月两度秘密访华,促成尼克松访华
和中美建交。
赛勒斯·罗伯茨·万斯,美国前国务卿。与基辛格一起牵头成立了“美中协会”,共同
担任主席。
黑格,美国前国务卿。
理查德·尼克松,美国前总统。
杰拉德·福特,美国前总统。
吉米·卡特,美国前总统。
老布什,美国前总统。
比尔·克林顿,...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2946
2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http://zh.wikipedia.org/wiki/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其领导人和官员褒称长期对
华友好的重要外国人士的正式用语,他们中的一些人曾多次访华。
下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媒体的报道文本,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国家领导人
在正式场合的讲话,列出不同国籍的获得此评价的人,并注明他们首次获得这个评价的
时间、出处、背景,主要涉华事迹以及历次访华的情况。
美国人
马海德(乔治·海德姆),黎巴嫩裔美国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第一位原外国籍中华
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
[编辑]“3S”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美国女记者和作家。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长期为中国服务的美国女记者和作家。
1929年初,作为《法兰克福日报》的记者来到中国,采访、报道了民间疾苦。
抗日战争期间,为中国伤员在西方募捐,促成中国红十字会的成立,动员并组织白求恩
、柯棣华等外国医生来华支援抗战。
采访并著书向西方介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
1940年返回美国。1950年在英国逝世,骨灰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中国官方评价:“杰出的国际主义... 阅读全帖
x*******1
发帖数: 28835
29
* 埃德加·斯诺,美国记者和作家。
o 名著:《红星照耀中国》
o 多次访华:
1. 1960年
2. 1964年10月至1965年1月,作为法国《新直言》周刊记者访华。
3. 1970年8月至1971年2月,1971年4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发表与毛泽东
的重要谈话,向美再次发出中国示好讯息,但当时未引起美国重视。
o 尼克松访华时,斯诺患癌症病危不能随同,中国向瑞士派出医疗组。
o 1972年2月15日病逝于日内瓦,部分骨灰葬于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编辑] 美军驻延安观察组
[编辑] 美国政要
* 亨利·基辛格博士,美国犹太人,尼克松内阁和福特内阁的美国国务卿。
o 1971年7月和10月两度秘密访华,促成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建交。
* 理查德·尼克松,美国前总统,任内访问中国,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
* 吉拉德·福特,美国前总统。
* 吉米·卡特,美国前总统, 任内与中国建交。
... 阅读全帖
M*******o
发帖数: 632
30
毛泽东政权是如何向农民开战的? (反思中共之二, 转自沙龙版)
发信人: MonkeyBro (猴哥), 信区: Salon
标 题: 毛泽东政权是如何向农民开战的? (反思中共之二)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y 2 04:10:30 2011, 美东)

为了挤出农产品以供出口,毛政权在一九五三年秋制定了“统筹统销”政策。中共宣传
说这是为了粮食分配更公平合理,以免有人食不果腹,有人囤积居奇。还说国家只是购
买余粮,农民会有基本口粮留下。这一政策实际上是把农民的产品全部拿走,只留下维
持生存和再生产的部分。毛政权定了个人均“口粮”标准,依据的是传统南方农村“不
饥不饱”的水准:四百斤“贸易粮”。但这个标准很少达到。毛去世的那年,人均口粮
仅为三百八十一斤。对农民的口粮,毛说:“有些地方只要二百八十斤粮食就够了,有
的只要二百二十斤粮食”。
民盟中央的周鲸文下乡调查,问起北京西郊一位老农民收获的情形。老农说:“收成还
不错,那有什么用,收了多少自己也吃不饱。”“土改分地以后,我分了这块地,一年
忙到死,也混不了一家几口人的生活。未等秋收先把你的粮叫政府号下了。...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15629
3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oarsening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给苏联援助及专家以应有地位——看《奠基者》有感之六 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ug 28 14:50:05 2012, 美东)
http://liutiancheng.wordpress.com/2010/07/20/%E7%BB%99%E8%8B%8F
给苏联援助及专家以应有地位——看《奠基者》有感之六
Posted on 2010年07月20日
《奠基者》是几十年来我所看到的有关苏联专家援华情节最多的影视剧,也是比较
客观反映苏联专家在华工作的影视剧。尽管在我国工业领域中,与钢铁、煤矿、铁路交
通、电力、航空、机械、化工、军工、纺织、电子等行业相比,苏联对油田开发的援助
是微不足道的,156个大型援助项目中,一个油田项目都没有,但在《奠基者》中,导
演仍然突出了剧中重要人物——苏联驻石油部专家组长邱可夫的作用,力图重现上世纪
五十年代的历史:苏联援助及其专家的技术帮助,在新中国诞生的头十年里发挥了相当
重...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32
[导读]国内曾出现一种传说,即称斯大林时期援华慷慨热情,赫鲁晓夫则扮演了撕毁援助合同和“逼债”的角色。其实,在苏联历届领导人中,对华提供援助最多且质量最高者恰恰是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访华
抗美援朝时苏联以半价对华提供武器,留下13亿美元军火债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建立起,便接受共产国际的经济支援(实际由苏联出钱)。
刚刚建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购买武器缺少现汇。毛泽东访问莫斯科时,中苏双方于1950年2月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宣布对华提供3亿美元贷款用以购买机器等物资,实际上内部议定这笔钱大部用于对苏联提供的海空装备付款。
1950年10月,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出兵抗美援朝,并派周恩来、林彪赴苏联洽商武器问题。斯大林急切地希望中国参战,表示可提供所需各种武器。
中国入朝部队出发前,10月13日毛泽东致电在莫斯科的周恩来,希望他向斯大林交涉,所取得的武器最好采用租借方式,苏方却要将装备折价算作对华贷款。1951年2月,周恩来与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扎哈罗夫大将在北京签订了关于苏联向中国政府提供军事贷款的协定,规定以1950年10月19日中国出兵抗美援朝为界,此前订货以全价付款,此后... 阅读全帖
s******8
发帖数: 7105
33

苏联领导人中赫鲁晓夫对华援助最多质量最高
在苏联历届领导人中,对华提供援助最多且质量最高者是赫鲁晓夫。
1953年3月斯大林突然去世,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急需得到中国党的
支持。据俄罗斯解密的档案记载,1954年9月赫鲁晓夫首次来华前主持召开苏共中央主
席团会议,决定对华大幅增加援助
作为礼物。果然,在这次来华参加新中国成立5周年庆典期间,赫鲁晓夫改变了斯大林
过去的大国沙文主义做法,废除了中苏关系中一些不平等约定,议定从旅顺撤军和交还
基地。对于提供常规武器,苏联也改变了斯大林时期主要提供已淘汰的旧品的做法,改
为提供现役新装备样品和生产技术。
在中国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援华的重点是称为“156项”的基础工业设施
建设。这些项目的机器设备,主要是以货物贸易而不是以贷款交付的,而提供技术是免
费的。1952年中国制定“一五”计划时,斯大林同意帮助建设141项重点工程,1954年
赫鲁晓夫又追加15项并提升质量,成为奠定中国工业化基础的著名的“156项”。后来
落实的工程共150项,其中44项是军工企业,包括陆海空三军各种主战装备的制造厂。
这样,在不到10年...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61690
34
梅德韦杰夫解除俄国防部18名高层军官职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4日13:08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宋华报道,据俄罗斯报业网11月23日报道,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
夫再次调整国防部高层人事,解除了以第一副总参谋长布鲁京中将为首的18名高级军官
的职务。俄国防部和总统办公厅11月23日暂时拒绝就此次大规模人事调整的原因发表任
何官方评论。
据悉,此次被梅德韦杰夫总统免除职务的军方高官以俄武装力量第一副总参谋长亚
历山大•布鲁京中将为首,他主要负责武器供应、船舶制造以及战略进攻性武器
削减问题,近期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就是负责和议会协调审批俄美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新
条约。其他被免职的高官多数同样负责和武器装备采购、供应有关的事务,其中包括俄
武装力量组织计划局局长兼武器装备管理总局副局长古利亚耶夫少将、武器装备管理总
局武器和军事装备发展和批量采购局局长阿尔希波夫上校、武器装备管理总局武器和军
事装备使用、维修和销毁局局长瓦西里耶夫上校、航天兵副司令兼武器装备局长伊万诺
夫上校、北高加索军区火箭兵炮兵武器装备局长奥斯特林上校、第58...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15629
35
http://liutiancheng.wordpress.com/2010/07/20/%E7%BB%99%E8%8B%8F
给苏联援助及专家以应有地位——看《奠基者》有感之六
Posted on 2010年07月20日
《奠基者》是几十年来我所看到的有关苏联专家援华情节最多的影视剧,也是比较
客观反映苏联专家在华工作的影视剧。尽管在我国工业领域中,与钢铁、煤矿、铁路交
通、电力、航空、机械、化工、军工、纺织、电子等行业相比,苏联对油田开发的援助
是微不足道的,156个大型援助项目中,一个油田项目都没有,但在《奠基者》中,导
演仍然突出了剧中重要人物——苏联驻石油部专家组长邱可夫的作用,力图重现上世纪
五十年代的历史:苏联援助及其专家的技术帮助,在新中国诞生的头十年里发挥了相当
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从国民党那里接收下来的工程师和专家总共只有2万人,以最
大的鞍山钢铁企业为例,那里的70名工程师中竟有62名是日本人,他们在心理上仇视中
国人。在各工业领域中,只有78个设计单位,而最大单位的设计人员不超过500人。如
此单薄的力量根本无法满足新中国全面恢... 阅读全帖
k**********4
发帖数: 16092
36
毛泽东知道他搞大跃进,中国会死多少人。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毛对中共高层
讲,除了“大办水利”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任务,钢铁、铜、铝、煤碳、运输、加
工工业、化学工业,需要人很多,这样一来,我看搞起来,中国非死一半人不可,不死
一半也要死三分之一或者十分之一,死五千万人。”毛甚至还大讲死人的实用价值。一
九五八年十二月九日,他在八届六中全会说:“人要不灭亡那不得了。灭亡有好处,可
以做肥料。”据《乡村三十年》记载,有地方人死了埋在田里,上面种上庄稼。本文摘
自《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作者张戎、乔·哈利戴,香港开放出版社出版。
1958年大跃进中毛泽东在李井泉陪同下视察亩产4万斤的郫县(图源:维基百科公有领
域)
有了精心培植的个人崇拜,有了中共领导的集体就范,有了反右造成的万马齐喑,毛终
于得以加速他的军事工业化进程。一九五三年他首次推出这个纲领时,曾把实现的时间
定为“十年到十五年”,现在他把期限缩短到八年,七年,五年,甚至三年。这个过程
他叫作“大跃进”,于一九五八年五月“八大”二次会议拉开序幕。
毛政权宣传说,大跃进是为了中国“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632
37
1954年赫鲁晓夫来华时,毛泽东曾提出过是否能在核弹、导弹技术方面提供帮助,苏方
采取了婉拒态度。1956年东欧出现反对苏联控制的波兰、匈牙利事件,1957年6月苏共
党内莫洛托夫等元老又要求推翻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在掌握军队的朱可夫主持下打倒了
多数中央主席团成员,却未摆脱内外交困的处境。同年7月上旬,赫鲁晓夫派主席团委
员米高扬来华介绍情况,希望中共中央对他表示支持。毛泽东连夜主持开会研究,中共
中央最后决定为照顾中苏关系,并考虑到赫鲁晓夫是当时苏共领导中比较好打交道的一
位,公开表态支持苏共中央的决定。鉴于赫鲁晓夫在政治上有求于中国,7月18日聂荣
臻提出,应利用这一机会交涉核技术援助,周恩来请示毛泽东后马上做出安排。此次苏
方反应空前迅速,7月20日苏联驻华总顾问阿尔希波夫代表政府做出同意答复。据前些
年已经解密的俄罗斯档案记载,赫鲁晓夫不顾军方坚决反对,决定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生
产技术,帮助建立核工厂。
1957年9月,聂荣臻所率的中国代表团访苏,赫鲁晓夫在确认毛泽东同意访苏的消息后
,同意签订了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同年11月,毛泽东到莫斯科参加了六十一国共产党
、工人党会议,在... 阅读全帖
p***r
发帖数: 20570
3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史版还是有水平的 (转载)
断交是笔误。
苏联这边的明白人你都不知道就好意思在那儿喷。
自己去google google 阿尔希波夫,谢瓦尔德纳泽,葛罗米柯这些苏联的高官对中苏交
恶一系列问题的评价。
t******e
发帖数: 2504
3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史版还是有水平的 (转载)
哦,原作者出现了, 我说的话重了一点,但不是针对你,你可能就是闲聊聊,但历史
版版主居然赞叹不断,这就不得不把批评标准提高了。
阿尔希波夫,谢瓦尔德纳泽,葛罗米柯这些人是怎么说中苏破裂是苏联理亏的? 我没
听说过,如果你有证据,给出来就是了,何必虚晃一枪呢?
T*******x
发帖数: 8565
4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史版还是有水平的 (转载)
你关于阿尔希波夫谈话的描述,是在支持贴主的论点。
T*******x
发帖数: 8565
4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史版还是有水平的 (转载)
关于中苏分裂,你持的观点是,主要怪中国。没错吧?贴主是指出,中苏各有责任,甚
至有苏联的“明白人”把很大责任归于苏联自己。没错吧?而你那个关于阿尔希波夫谈
话的描述,不正是从苏联人的嘴里说出中苏各有责任吗?
t******e
发帖数: 2504
4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史版还是有水平的 (转载)
赫,真是服了侬了,各有责任与负主要责任, 这个区别你不懂?
贴主不是说中苏各有责任, 而是说苏联内部有人认为苏联理亏,就是负主要责任的。
这个阿尔希波夫, 当时还不是上层决策者, 也被认为是苏联最温和的,对华最友好的
,就是这样的人,都把责任各打50板, 可见其他人的态度了。
比如米高扬在64年跟周恩来和贺龙就说过,“在同中共的思想分歧上,我们同赫鲁晓夫
完全没有分歧,甚至没有细微的差别"。
t******e
发帖数: 2504
4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史版还是有水平的 (转载)
听阿尔希波夫谈中苏关系 by 阎明复
http://m.aisixiang.com/data/44893-2.html
否认苏联方面提出共同舰队, 长波电台是中国提出建造自己用的,苏联方面想共同使
用,后来也是这样使用的。
在分裂原因上,认为双方领导人主观因素起了极重要的作用, 中国领导人对赫鲁晓夫
采取的否定态度上,同样也表现在赫鲁晓夫对中国领导人(尤其是对毛泽东)采取的否
定态度。
他同意中国人的方面是,苏联人最先把意识形态的分歧扩大到国家间的关系上,但我再
说一遍,老毛在意识形态上骂人家,赫鲁晓夫可没有哪个好涵养,断了援助,对他来讲
,也是很自然的事。
通篇没有什么“苏中关系破裂的主要责任在苏联” 之类的话。
t******e
发帖数: 2504
4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史版还是有水平的 (转载)
无语了。
国家和党,在中苏都是一体的,党层面老毛挑衅在先,国家层面赫鲁晓夫反击在后。
这么明显的事实,你还要绕圈子,说什么苏联内部有人明白苏联理亏?
从来就没有苏联内部人说苏联负主要责任,包括最亲华的阿尔希波夫。
我引的老邓和戈尔巴乔夫的对话,两人各说各话,都是一个意思: 自己的党国没全对
,还是负有一定责任, 但不负主要责任。过去了就过去了,不用绞缠了,要向前看。
M*******o
发帖数: 632
45
毛泽东政权是如何向农民开战的? (反思中共之二)
为了挤出农产品以供出口,毛政权在一九五三年秋制定了“统筹统销”政策。中共宣传
说这是为了粮食分配更公平合理,以免有人食不果腹,有人囤积居奇。还说国家只是购
买余粮,农民会有基本口粮留下。这一政策实际上是把农民的产品全部拿走,只留下维
持生存和再生产的部分。毛政权定了个人均“口粮”标准,依据的是传统南方农村“不
饥不饱”的水准:四百斤“贸易粮”。但这个标准很少达到。毛去世的那年,人均口粮
仅为三百八十一斤。对农民的口粮,毛说:“有些地方只要二百八十斤粮食就够了,有
的只要二百二十斤粮食”。
民盟中央的周鲸文下乡调查,问起北京西郊一位老农民收获的情形。老农说:“收成还
不错,那有什么用,收了多少自己也吃不饱。”“土改分地以后,我分了这块地,一年
忙到死,也混不了一家几口人的生活。未等秋收先把你的粮叫政府号下了。先交公粮,
然后统购,给你剩下的粮食简直不够一家人吃,一年至少缺三个月的粮,全家是吃稀粥
,煮点野菜,杂七杂八混吃一顿。统购卖粮所得的那点钱,还不够完杂税,和各样官派
的开销,什么冬学费、清洁费、村公所办公费、报纸费、买公债等等,这些... 阅读全帖
x*******g
发帖数: 3602
46
来自主题: NewJersey版 - 10.5 大家早~~
新泽西早
·1900年10月5日女作家冰心诞生(图文)
·1910年10月5日一九一0年墨西哥革命爆发
·1934年10月5日红军与陈济棠达成秘密协议(图文)
·1938年10月5日希特勒的军队接收苏台德地区(图文)
·1958年10月5日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宣告成立(图文)
·1970年10月5日萨达特接替纳赛尔出任埃及总统(图文)
·1974年10月5日爱尔兰共和军接连制造爆炸事件
·1986年10月5日第十届亚运会圣火熄灭(图文)
·1986年10月5日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阿尔希波夫被解职
·1989年10月5日汉城法院重判一秘密访北朝鲜者
·1993年10月5日香港“周大福劫案”首犯在粤落网
·1994年10月5日瑞士“太阳圣殿”教成员集体自杀
·1994年10月5日我国澄清一飞蛾引发的历史错案
·1998年10月5日我国在联合国总部签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1998年10月5日桑兰首次公开露面(图文)
c********g
发帖数: 15629
4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oarsening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给苏联援助及专家以应有地位——看《奠基者》有感之六 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ug 28 14:50:05 2012, 美东)
http://liutiancheng.wordpress.com/2010/07/20/%E7%BB%99%E8%8B%8F
给苏联援助及专家以应有地位——看《奠基者》有感之六
Posted on 2010年07月20日
《奠基者》是几十年来我所看到的有关苏联专家援华情节最多的影视剧,也是比较
客观反映苏联专家在华工作的影视剧。尽管在我国工业领域中,与钢铁、煤矿、铁路交
通、电力、航空、机械、化工、军工、纺织、电子等行业相比,苏联对油田开发的援助
是微不足道的,156个大型援助项目中,一个油田项目都没有,但在《奠基者》中,导
演仍然突出了剧中重要人物——苏联驻石油部专家组长邱可夫的作用,力图重现上世纪
五十年代的历史:苏联援助及其专家的技术帮助,在新中国诞生的头十年里发挥了相当
重...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48
本文摘自《炎黄春秋》2009年第12期
作者:赵家梁(曾担任高岗秘书)口述
张晓霁整理
原题为:对《回忆高饶事件》的质疑
读了《党的文献》2001年第一、二期上登载的杨尚昆《回忆高饶事件》(以下简称杨文
),发现有不少内容严重失实,有些内容似是而非。恐怕,这篇文章不是杨尚昆同志亲
笔写的。现择其要点加以说明。
杨文至少有以下内容明显失实
(一)关于高岗自杀未遂
杨文说,高岗“触电自杀未遂,使座谈会中断过一天”(2001年第2期,17页)。
这短短一句话,就严重失实。
其一,在座谈会期间,高岗只有一次自杀未遂,那是开枪,而不是“触电”。
其二,高岗开枪自杀事件,发生在他自己家里,不是发生在会场上;而且时间是在中午
1点左右。揭批高岗的座谈会从2月15日开始,每天下午3点在周总理办公处西华厅进行
;自杀未遂事件发生时并没有开会。
其三,1954年的2月17日下午3点钟,座谈会照常由周总理主持召开。会间,周总理和与
会者一起,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听我和安志文汇报关于高岗自杀未遂的情况,然后
会议继续进行,并没有因此事而“中断”,更没有“中断一天”。
(二)、关于高岗“停职反省”
杨文说:“... 阅读全帖
1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