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 发帖数: 1007 | 1 这个版最近似乎来了一些新人,看样子是初学近体诗的爱好者。对他们我有一些建议。
我在这里的诗版和古典文学版常驻有些年头了。国内一些古诗论坛,我也常去看看。这
些网上诗歌板块有个通病,就是良莠不齐。这对新人来说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初学者
往往很难分辨谁的水平高,谁的水平低;谁说的在理,谁是在扯淡。所以我认为,真想
要提高水平,上网络板块是不行的。
其实应该怎么做早有定论。想学律绝,就看唐诗。想学填词,就读宋词。细品一篇经典
之作,胜过在网上读各种龙蛇作品百篇。经典之篇过百,就会开始有感觉,过五百,就
可以开始学习写作。这已是最快捷的方法。
这里引用古人的话勉励各位,也勉励自己:“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
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及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
|
l*****d 发帖数: 7963 | 2 王力诗词格律
第一章 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一节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
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
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
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拚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
lóng,“宗”zōn 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
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凈无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遶,
两山排闼送青来(l... 阅读全帖 |
|
l*******u 发帖数: 2496 | 3 把王力先生的这部分书贴在这里
古体诗: 不喜欢格律束缚的可以这样写(有例子哦)
【第六节 古体诗】
第六节 古体诗
古体诗除了押韵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这是一种半自由体的诗。现在把古体诗的韵
、平仄、对仗等,并在一节里叙述。
(一)古体诗的韵
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
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我们在本章第二节讲律诗的韵是时候,
已经把平声30韵交代过了;现在再把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开列在下面:
上声29韵: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
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
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
[63]
去声30韵:
一送、二宋、三绛、四寘、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
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
十二禡、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
、三十陷... 阅读全帖 |
|
N********e 发帖数: 3048 | 4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2015-11-04 历史重读
“丰碑”自古不是碑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
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
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
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和现在工地上上楼板所
用的叼板机的工作原理很相似)。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
“丰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三
家视桓楹。”所谓“公室视丰碑”,就是公室成员死后,要用以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
上设辘轳,用以下棺于圹。该规格本来为天子之制,后来诸侯也僭用之。即使到了春秋
战国时代,对于丰碑的使用范围仍然有着严格的限制。季康子的母亲去世之后,公输般
劝说季康子用丰碑来下棺,结果就遭到了别人的一番挖苦(事见《周礼·檀弓》)。
显然,所谓的丰碑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就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先是只有天子才可使
用,后来发展到公... 阅读全帖 |
|
C***r 发帖数: 759 | 5
弟之所谓近体诗即此也。文中提到“今人好旧体诗亦寻常事”
实际暗指旧体诗含古体近体词曲小令等,而新诗非我国传统,
未在讨论之列。然近体诗之起源,近年梅祖麟与
梅维恒(Victor Mair)二人有新作指或受梵文影响。近体诗
重律,非中国故事。古体如十九首乐府皆不重格律,此
citi兄已论。另古体诗之语言特色似以口语见长,此亦近体诗
所不备,如木兰诗,乐府类之梅花落等。我国语言音律颇得梵
文文学刺激,如强化注音之手段:反切 即来自梵文;四声
亦不无梵文刺激。盖若近代白话文运动,即外来语言文学翻译
之刺激盛也,后汉以来佛教文学之千年翻译运动亦大变中华
传统布局。举凡音韵语词皆入其制,近体诗或即一例。
清词,余专好纳兰性德。其情词,意境多超迈先贤。
近体诗若西洋之交响乐,乐思如一,结构严谨,
未可轻易于他种制度。唐人尚有多样化趋势,而
宋人则以理以史入诗,过于严肃。
未料一篇陋评引出citi兄之创作史,倒为后人整理学术史
留下珍贵史料。鄙论之作用似不在评文,乃在不经意间引出
citi兄之创作史,一叹! |
|
S*********e 发帖数: 3006 | 6 中文古诗算不上一种“文学形式”,诗歌整体才算一种“文学形式”。中文古诗只是诗歌里中文诗歌这一块里的一个子类。
好比如果评论足球这种“运动形式”作为整体是否女性化或者是否最高尚,属于无聊。但是如果评论足球里的拉美风格、意大利风格等等在何种情况下特性如何优劣如何,难道不很正常吗?跟“极度不自信”或者“极度自负”没有关系。
我没有恶意“贬低”某种诗体的意思,随性评论而已。正好这种诗体你很喜欢而我评价不高。如此而已。其实我上大学的时候以写古体诗为主。现在这么说,更是对我自己以前的否定呢。
另外“马桶”这个比喻确实比较引起误会。修改一下:我认为近体诗好似雕花山药,不能上炉蒸 -- 我自然知道近体诗写什么方面的都有,不就是写嘛,这确实是近体诗的“长处”:能够以整齐的形式掩盖诗意的缺乏。同样缺乏诗意,写成现代诗就是梨花体,人人得以笑之;写成近体诗,笑的就少不少。所以没有诗意的近体诗(还有很多古体诗)比没有诗意的现代诗的生命力顽强得多。
总的来说,愿意为诗歌而浪费时间的人已经很少了。大家各自保重吧。希望你能长久保持对诗歌(不限于某种诗体)的热爱。 |
|
S*********e 发帖数: 3006 | 7 中文古诗算不上一种“文学形式”,诗歌整体才算一种“文学形式”。中文古诗只是诗歌里中文诗歌这一块里的一个子类。
好比如果评论足球这种“运动形式”作为整体是否女性化或者是否最高尚,属于无聊。但是如果评论足球里的拉美风格、意大利风格等等在何种情况下特性如何优劣如何,难道不很正常吗?跟“极度不自信”或者“极度自负”没有关系。
我没有恶意“贬低”某种诗体的意思,随性评论而已。正好这种诗体你很喜欢而我评价不高。如此而已。其实我上大学的时候以写古体诗为主。现在这么说,更是对我自己以前的否定呢。
另外“马桶”这个比喻确实比较引起误会。修改一下:我认为近体诗好似雕花山药,不能上炉蒸 -- 我自然知道近体诗写什么方面的都有,不就是写嘛,这确实是近体诗的“长处”:能够以整齐的形式掩盖诗意的缺乏。同样缺乏诗意,写成现代诗就是梨花体,人人得以笑之;写成近体诗,笑的就少不少。所以没有诗意的近体诗(还有很多古体诗)比没有诗意的现代诗的生命力顽强得多。
总的来说,愿意为诗歌而浪费时间的人已经很少了。大家各自保重吧。希望你能长久保持对诗歌(不限于某种诗体)的热爱。 |
|
M****H 发帖数: 98 | 8 版主要考我啊? 我就是半瓶醋的水平, 尽力回答。
对联是随着近体诗的兴起,而来的。 尽管叫近体诗, 实际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 近体诗, 也称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起于唐朝。 之所以称为近体诗, 是相
对于之前的古体诗, 也称古风。 近体诗的格式, 平仄有严格的要求。 律诗 (八句
)要求3 句 对 4 句, 5 句 对 6 句必须对仗。 绝句 (四句),3 句 和 4 决可以
对仗, 也可以不对。 因为对仗的句子读起来,很容易上口, 这样, 把这些对仗抽出
来,变成对联了。 开始的字数,是 5 字 (五律) 和 7 字 (七律). 后来就不限字数
了, 但上下字数一定对等。 因为, 律诗的4 , 6句 总是韵脚, 只可能是平声, 所
以,作为下联, 永远是平声收尾, 自然,上联永远是仄声收尾。
对仗有工对, 就是每一字都必须是平仄相对。 但是这样难度太大。 所以, 又有1, 3
, 5, 不论, 2, 4, 6, 分明一说, 就是说, 在第2, 4 ,6 位置 对上平仄就行了。
都是个人理解, 答错了,不负责任啊, 版主。 |
|
T****r 发帖数: 22092 | 9 我就看不得半吊子们一拍脑袋张嘴就来,而且拿这个炫耀,还“我就喜欢李白的对
仗”多么可笑了,你知道李白吗?
我老也不愿意多花力气,直接来个顺手牵羊的网上资料打打你们的脸得了:
http://www.cs.iastate.edu/~jia/articles/libai-dufu4.txt
摘自《李杜比较论札记》
2、近体诗
两人的近体诗也有着非凡的成就。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
句的统称,在字数、句数、声韵和对仗上都有严格的规定。唐代的近体诗按体裁可
分为律诗、律排和绝句,每体都有五言、七言之分,偶有六言律绝和六句三韵的律
诗出现。
李白律诗创作合计约一百三十多首,其中五律一百二十余首,七律八首(《李
白新论》中统计李白律诗约百首,其中五律九十多首,七律九首),而杜甫仅七律
便有一百五十余首,他的五言排律的数目已经和李白律诗总数目相当了。因此,如
胡应璘在《诗薮》中说:“唐人特长近体,青莲缺焉。”
读李白律诗,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李白的律诗处处体现着李白的个性特征,他
的律诗内容涵盖面广,感情强烈而意境高远,少精细雕琢而多浑厚古朴。此外,李
白似乎也不严格遵循格律要求,比如... 阅读全帖 |
|
M*********m 发帖数: 2024 | 10 (一) 什么是‘格律诗’?
来源:清谈天地
我们说‘古诗’,应该是相对于‘新诗’来说的。有的朋友喜欢研究各种名称的严格定
义,网上这方面的讨论甚至争论都很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索,这里我们只提
一下古诗的简单分类。
古诗可以简单分成两种:
1、古风。
2、近体诗(格律诗)。
古风种类很多,如《诗经》、《楚辞》、汉魏乐府、歌行、杂言等都可以划分在里面。
这些诗看上去好像不太讲究句式、韵脚等等,其实里面学问大了。古风我还没有开始学
习,这里只说说近体诗。
讲究句式、韵脚且每一句的字数都一样的叫近体诗。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正式产生于唐
代。在唐朝前几乎都是非格律诗,到了南朝齐永明末期,沈约等发现了汉语四声规律,
为格律诗的成型打下了基础。到了唐代,格律诗成型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格律诗的诗体:
格律诗一般分五言、七言两大类,(六言诗非常少,故不列为主流。)每类又分绝句、
律诗、排律等体裁。这里只简单介绍绝句和律诗。
1、绝句:
绝句的体裁: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五绝是五言四句,七绝是
七言四句。
绝句的要求:偶句(第二句、第四句)押平声韵,第三句最后一个字用仄声,第一句 |
|
M*********m 发帖数: 2024 | 11 (五) 格律诗(近体诗)的平仄组合及规律(2)
(2) 格律诗的四个基本句式
格律诗格律诗,所谓‘格’是指格式;那么‘律’就是指规律啦。格律诗的‘格式’和
‘规律’,主要就是指唐代以后逐渐形成的绝句和律诗的字数规定,押韵规则,对仗要
求以及每个句子的平仄交替和句子间的组合规律。
让我们再复习一遍格律诗(近体诗)的分类:绝句包括五言和七言;律诗包括五律、七律
和排律(排律我还没学,不在此篇范围)。
汉语有四声(虽然古代和现代的分法不太一样),填词写曲若要音律和谐,也需要分辨四
声。好在我们学写近体诗时,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就可以了。而每一个诗句,若要造成
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会单调。汉语基
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所以我们让单句诗里的
‘平/仄’两两交错,就构成了格律诗(近体诗)的‘格’,也就是所谓的‘基本句型’
又称为律句。我们先来看字数少的五言,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
字移到前面去,变成: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
|
p******e 发帖数: 5174 | 12 90 标题 诗律(一)
Thu Oct 26 20:57:53 2000
整理的一些东东...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
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用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
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一般只用平
声韵。近体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
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
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四声平仄:近体诗和古体诗最大的区别就是有平仄. 汉语声调有四声:平上去入.
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但是古今音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写诗时需要注意.
(阿大补注:此篇为网友ljyh整理)
91 标题 诗律(二)
Thu Oct 26 20:58:56 2000
句法: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
为排律,也叫长律。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
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 |
|
M*********m 发帖数: 2024 | 13 写一个简洁的手册,可以随时补充。
按古音,汉字的读音分为平上去入,平分为阴平阳平,对应于现在的一声二声,上去是
三声四声。入呢,发音即发即收,是一个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的读法,不过还保留在方
言之中。阴平阳平属于平部,上去入属于仄部。由于古音和现在的音不一样,如果要严
格地按古音做诗,就要查一下平水韵。
古诗分为古体诗或古风和近体诗(律诗绝句),以唐朝作为时间的划分点。唐朝以前,
近体诗还没有成熟,所以诗歌的平仄没有严格的要求。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平声或三
仄声出现在句子尾,比方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大雅久不作”。而唐朝以
后,近体诗一般都是符合固定的格式,称之为近体诗的入韵式。关于平水韵和入韵式,
可以到我家的藏经阁去查。
那位客官说了,你举的例子不好,都是唐朝李白的诗,那时律诗不是都已经成熟了,为
什么他还违背格律呢?呵呵,李白一生很少写律诗,诗歌随意舒卷,由此可以看出他的
桀骜不驯。这也就是为什么学律诗要向杜甫去学的原因。下面是杜甫最受人推崇最精准
的一首七言律诗。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
p*******n 发帖数: 1928 | 14
诗歌里中文诗歌这一块里的一个子类。
你这是搞文字辩论偷换概念么?古诗的文字基础是文言文。中文古诗和中文新诗可以互
相借鉴,但体裁文字手法都截然不同。
。但是如果评论足球里的拉美风格、意大利风格等等在何种情况下特性如何优劣如何,
难道不很正常吗?跟“极度不自信”或者“极度自负”没有关系。
价不高。如此而已。其实我上大学的时候以写古体诗为主。现在这么说,更是对我自己
以前的否定呢。
说句不客气的,你的古诗作品及为一般。
不能上炉蒸 -- 我自然知道近体诗写什么方面的都有,不就是写嘛,这确实是近体诗的
“长处”:能够以整齐的形式掩盖诗意的缺乏。同样缺乏诗意,写成现代诗就是梨花体
,人人得以笑之;写成近体诗,笑的就少不少。所以没有诗意的近体诗(还有很多古体
诗)比没有诗意的现代诗的生命力顽强得多。
随便吧。无非是你的个人感受。
保持对诗歌(不限于某种诗体)的热爱。
还好吧。可以感到高兴的一点是,我从来没贬低过新诗:)甚至还创作过。人与人还是
有区别的。 |
|
p*******n 发帖数: 1928 | 15
诗歌里中文诗歌这一块里的一个子类。
你这是搞文字辩论偷换概念么?古诗的文字基础是文言文。中文古诗和中文新诗可以互
相借鉴,但体裁文字手法都截然不同。
。但是如果评论足球里的拉美风格、意大利风格等等在何种情况下特性如何优劣如何,
难道不很正常吗?跟“极度不自信”或者“极度自负”没有关系。
价不高。如此而已。其实我上大学的时候以写古体诗为主。现在这么说,更是对我自己
以前的否定呢。
说句不客气的,你的古诗作品及为一般。
不能上炉蒸 -- 我自然知道近体诗写什么方面的都有,不就是写嘛,这确实是近体诗的
“长处”:能够以整齐的形式掩盖诗意的缺乏。同样缺乏诗意,写成现代诗就是梨花体
,人人得以笑之;写成近体诗,笑的就少不少。所以没有诗意的近体诗(还有很多古体
诗)比没有诗意的现代诗的生命力顽强得多。
随便吧。无非是你的个人感受。
保持对诗歌(不限于某种诗体)的热爱。
还好吧。可以感到高兴的一点是,我从来没贬低过新诗:)甚至还创作过。人与人还是
有区别的。 |
|
x*****u 发帖数: 3419 | 16
五言诗中“仄仄仄平平”为什么不算孤平?
孤平是清代学者归纳前人 (主要指唐朝以后) 的近体诗的格式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
念。最早见之于李汝襄的《广声调谱》。这是我所能查阅到的最早关于孤平的论述,这
究竟是不是最早的我就不知道了,但是无关宏旨,至少宋唐时期是没有这个说法的。现
在,犯孤平现在成了平韵近体诗歌的一个主要忌讳之一,而且也是对联之中的主要忌讳
之一。自然,押仄韵的近体诗 (以及对联之中) 有相应的“孤仄”的概念,不过仄韵近
体诗因为较少出现,而且原理和结论和“孤平”类似,所以这里就不讨论。七言是在五
言基础上拓展而成的,有争议的地方更多,例如涉及到句式:
仄仄仄平仄仄平
对较严格的孤平定义而言,将首字改为平音后,亦即“平仄仄平仄仄平”,它仍然
是犯孤平的,其原因是,尽管这句除了韵角外有两个平音,但是七言的第一个字实在太
不重要了,所以除去这个不重要的字,这句七言还是犯孤平。学者王力就是持这个观点
(如果按照董文涣的定义----见下文-----“仄仄仄平仄仄平”是典型的孤平)。通常情
况下,七言的情形比五言复杂,这里也不讨论。据称,整个数万唐诗里, |
|
c*********v 发帖数: 252 | 17
诗词用语是有特点的,一般而言要雅。
陈毅请毛泽东对其诗词提建议时,毛说(大意,原文不记得了): 近体诗是讲格律的,否
则不是近体诗。
这话其实是重话轻说。
我要加一点点,诗词用语是要雅的。太白话,不精练,不对仗 ,就不叫近体诗了。
当然,还有其他方面(此处暂不提)。
这不叫刻意,而是习惯。习惯了诗词的修辞特点,一读某些诗词就能感觉拗口,或者不
顺, 虽然意思相同。
这里是论坛,大家都是学习交流。楼主贴出来,相信本意也带点征询意见的意思。故聊
聊而已,呵呵。 |
|
M*********m 发帖数: 2024 | 18 先写一下旧体诗的格律,然后再来分析毛泽东的诗。
写一个简洁的手册,可以随时补充。
按古音,汉字的读音分为平上去入,平分为阴平阳平,对应于现在的一声二声,上去是
三声四声。入呢,发音即发即收,是一个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的读法,不过还保留在方
言之中。阴平阳平属于平部,上去入属于仄部。由于古音和现在的音不一样,如果要严
格地按古音做诗,就要查一下平水韵。
古诗分为古体诗或古风和近体诗(律诗绝句),以唐朝作为时间的划分点。唐朝以前,
近体诗还没有成熟,所以诗歌的平仄没有严格的要求。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平声出现
在句子里,比方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明月出天山”。而唐朝以后,近体
诗一般都是符合固定的格式,称之为近体诗的入韵式。关于平水韵和入韵式,可以到我
家的藏经阁去查。
那位客官说了,你举的例子不好,都是唐朝李白的诗,那时律诗不是都已经成熟了,为
什么他还违背格律呢?呵呵,李白一生很少写律诗,诗歌随意舒卷,由此可以看出他的
桀骜不驯。这也就是为什么学律诗要向杜甫去学的原因。下面是杜甫最受人推崇最精准
的一首七言律诗。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
|
p******e 发帖数: 5174 | 19 http://www.mitbbs.com/pc/pccon.php?id=1891&nid=31207
写一个简洁的手册,可以随时补充。
按古音,汉字的读音分为平上去入,平分为阴平阳平,对应于现在的一声二声,上去是
三声四声。入呢,发音即发即收,是一个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的读法,不过还保留在方
言之中。阴平阳平属于平部,上去入属于仄部。由于古音和现在的音不一样,如果要严
格地按古音做诗,就要查一下平水韵。
古诗分为古体诗或古风和近体诗(律诗绝句),以唐朝作为时间的划分点。唐朝以前,
近体诗还没有成熟,所以诗歌的平仄没有严格的要求。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平声出现
在句子里,比方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明月出天山”。而唐朝以后,近体
诗一般都是符合固定的格式,称之为近体诗的入韵式。关于平水韵和入韵式,可以到我
家的藏经阁去查。
那位客官说了,你举的例子不好,都是唐朝李白的诗,那时律诗不是都已经成熟了,为
什么他还违背格律呢?呵呵,李白一生很少写律诗,诗歌随意舒卷,由此可以看出他的
桀骜不驯。这也就是为什么学律诗要向杜甫去学的原因。下面是杜甫最受人推崇最精准
的一首七言律诗。
登高
风 |
|
M******8 发帖数: 8425 | 20 90 标题 诗律(一)
Thu Oct 26 20:57:53 2000
整理的一些东东...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
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用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
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一般只用平
声韵。近体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
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
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四声平仄:近体诗和古体诗最大的区别就是有平仄. 汉语声调有四声:平上去入.
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但是古今音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写诗时需要注意.
(阿大补注:此篇为网友ljyh整理) |
|
u**b 发帖数: 5366 | 21 ☆─────────────────────────────────────☆
ucsb (ucsb) 于 (Wed Feb 16 13:19:25 2011, 美东) 提到:
受ladyred的启发,现在举办“2011新春‘佳人影'诗社”。共同探讨学习诗歌的格律。
规则如下,限五律,第一句仄起仄收,以“佳人影”为结尾。
韵限下平一先
下平一先:
先前千阡笺天坚肩贤弦烟燕[地名]莲怜连田填巅鬈宣年颠牵妍研[研究]眠渊涓捐娟
边编悬泉迁仙鲜[新鲜]钱煎然延筵毡旃蝉缠廛联篇偏绵全镌穿川缘鸢旋船涎鞭专圆员乾
[乾坤]虔愆权拳椽传焉嫣鞯褰搴铅舷跹鹃筌痊诠悛先邅禅婵躔颛燃涟琏便[安也]翩骈癫
阗钿[霰韵同]沿蜒胭芊鳊胼滇佃畋咽湮狷蠲蔫骞膻扇棉拴荃籼砖挛儇璇卷[曲也]扁[扁
舟]单[单于]溅[溅溅]犍
例:
ladyred
照水佳人影,寒塘渡鹤翩。
魂溶秋月里,魄聚落花前。
玉断原应叹,钗横更可怜。
朱楼参聚散,梦醒化云烟。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cattywh
楚楚佳人影,香襟水袖翩。(仄...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1928 | 22 在我看来,贬低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是思想极不成熟的体现。原因乃是对自己写作的极
度不自信或者自负。
任何文学形式都难免会有其所擅长表现的内容,但写作范围绝不仅限于其所擅。就近体
诗而言,也就是楼主所言的“马桶”。历代诗人都曾尝试拓展其写作内容。相比于其他
诗体(包括你眼中的词),并不逊色,甚至有所过之。早期的格律诗风格近于乐府,多
用比兴。到了杜甫,写作形式和内容截然一变,多直赋其事。文字运用的范围也逐渐扩
大,从早期的求雅逐步过度到更为本质的音韵上的求稳。其结果是拓展了近体诗的写作
范围,直到现代,还有不少议论时事的近体诗出现。(当然这种转变也导致了一些备受
争议的副产品,如典故的大量运用)。另外的例子,格律诗写爱情,也是更多地出现在
后期诗人的作品中间。
至于心灵的触动,我个人不觉得英文诗有什么过人之处。人类的感情在很多方面都是相
通的,我曾经给老外介绍汉语诗歌,顺口解释,词句没有经过组织,换来的同样是惊叹
。至于为什么楼主读了这几句我看来平淡的英文,就觉得远胜于中文。不过是因人而异
罢了。如今的时代,在选择诗体没有任何外来压力的情况下。近体诗写作者并没有减少
,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1928 | 23 在我看来,贬低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是思想极不成熟的体现。原因乃是对自己写作的极
度不自信或者自负。
任何文学形式都难免会有其所擅长表现的内容,但写作范围绝不仅限于其所擅。就近体
诗而言,也就是楼主所言的“马桶”。历代诗人都曾尝试拓展其写作内容。相比于其他
诗体(包括你眼中的词),并不逊色,甚至有所过之。早期的格律诗风格近于乐府,多
用比兴。到了杜甫,写作形式和内容截然一变,多直赋其事。文字运用的范围也逐渐扩
大,从早期的求雅逐步过度到更为本质的音韵上的求稳。其结果是拓展了近体诗的写作
范围,直到现代,还有不少议论时事的近体诗出现。(当然这种转变也导致了一些备受
争议的副产品,如典故的大量运用)。另外的例子,格律诗写爱情,也是更多地出现在
后期诗人的作品中间。
至于心灵的触动,我个人不觉得英文诗有什么过人之处。人类的感情在很多方面都是相
通的,我曾经给老外介绍汉语诗歌,顺口解释,词句没有经过组织,换来的同样是惊叹
。至于为什么楼主读了这几句我看来平淡的英文,就觉得远胜于中文。不过是因人而异
罢了。如今的时代,在选择诗体没有任何外来压力的情况下。近体诗写作者并没有减少
,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 阅读全帖 |
|
s***r 发帖数: 1121 | 24 可别叫俺大诗人, 以后一定加注解。 你也可以写的,
From:
http://www.ewqs.net/user1/lyzs/archives/2007/14902.html
by 西江月
一、 诗体
关于诗歌的种类,问题是相当复杂的,这里只是根据王力先生〈诗词格律〉书中说法简
要讲讲。
古代诗歌按格律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风或古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近体诗以外的古典诗歌通称古体诗。律诗只能押平韵,古诗则还可以押仄韵。
古代诗歌以字数分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
诗集都分为五言诗,七言诗。这是古典诗歌的基本结构,为什么要这样分,因为这和古
诗的“节奏”有关,至于古诗节奏是什么,会在以后的章节中讲到。古风按字数分为五
古、七古。律诗也可分为五律和七律。律诗中也有长篇,称为排律。除了五言、七言之
外,古诗还有杂言体。杂言指长短句杂在一起,比如李白的〈蜀道难〉就是杂言。杂言
诗歌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
归入七古。这是习惯上的分法,没有什么理论根据。
古代诗歌还有一种绝句,过去把绝句算为律诗,但 |
|
c*****g 发帖数: 1856 | 25
妄受Camer兄谬赞。余涂鸦之笔得此殊品,愧不敢当。
余少时作文中中, 不得要法,此习延之至今, 依旧
不得章法。 少习古文,偶为旧体, 后常忽略对新诗
(此有惑,盖近体诗之所指,古指唐以前的"齐梁体“
为古体诗, 而格律诗,称为近体诗。余揣摩Camer君
之意,约指现代诗体, 且暂称新诗,不知Camer兄是否
此意。) 甚而数年前,见新诗即随手抛开,以为新诗
往往内容琐碎, 且过度追求意识流,用词勇而无素,
文风或颓或暧昧, 盖标新立意崔之而至致。与先人
之豁达之心背向驰之, 且以为容。 余尝窃语友朋曰:
越是用诡异之词, 越显苍白浅底。
盖读者,为文者, 大约是可以洞而悉之。
后见经朋友极力推荐,接触一些新诗,仍难全然赞成。
好的自然还是有一些的, 但是比例太底,不过十之
一二也。
余常以为诗之盛在唐前, 后少有佳作。 词之盛在唐,
宋, 清偶有佳作, 不成气候。
余习近体虽有些时日, 但非专攻之人, 成效甚微。
然不顾陋浅, 与君论辩。
且以为为近体诗,所须甚多, 曰文, 曰韵,曰史。
其诗在修养, 在感受, 在工经, 在乐理。短短几十
字便可以体现出作者的文工感受, 字字皆 |
|
A*******s 发帖数: 3942 | 26 1. 可以押邻韵?这种想当然了。好的近体诗不存在着押邻韵的情况。
2. em发音的是针和阴。这人压根就没明白人家在说啥。
3. 从来没听说过近体诗单数句需要押韵的。 |
|
v****g 发帖数: 11080 | 27 呵呵,维基没收录的多了。这个不能看维基,要看专业书籍。
音乐名词很多都是从意大利文来的(所以学音乐的都要学一点意大利文,不然连乐谱表
情标记都看不懂),Symphonia music这个词出现得比Symphony要晚,是18世纪已经有
了Symphony这种体裁后,才派生的称谓。大约就等于我们说中国古典诗歌,可古诗里面
有古体诗、近体诗之分,唐代人还把自己称为近体诗了,古典诗歌(古诗)是到了近代
才有的说法。
symphony |
|
a*********7 发帖数: 30080 | 28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李敖的诗 几乎没怎么读过李敖。对于他,印象最深的自然是他著名的狂言: 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
,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李敖李敖李敖。他以杂文见称,我也许零星读过一些,也
许没有读过——大概应该读过一些罢? 还慕名读过他的"小说"法源寺,翻了十几页,
下决心人生苦短男人何苦为难男人?于是也就扔下了。
近日听说原传为朱令译作的《大麦歌》实为李敖译作(略有不同),不经意与人由该译
诗讨论到了李敖的古/近体诗水平。从一开始我就认为:如果《大麦歌》是朱令高中所
作,作为一个高中理科生的习作,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堪称优秀; 但如果不计作者年龄
身份,专看作品,那么作为译诗,有不“信”之嫌; 如果撇开翻译中的“信”光看这
首诗本身,倒可以称得上诗词爱好者中的佳作。现在知道了作者是李敖,要从这首诗判
断李敖的诗词水平,那得看这首诗在李敖作品中地位如何,是他的上上之作还是普通作
品,甚至只是年轻时候的劣作 -- 这将决定李敖的诗词水平相当于普通诗词爱好者
、高水平的诗词爱好者还是顶尖的诗词爱好者。
所以我以为光凭一首诗不好下断语,须多读几首——一时好奇,便四处寻李敖的诗读。
于是一生中的数小时光阴就这么浪费。
网上搜... 阅读全帖 |
|
j*****x 发帖数: 18139 | 29 你。。。
太祖的诗当然是近体诗啊
绝句啊律诗啥的都属于近体诗 |
|
l*****f 发帖数: 13466 | 30 LOL 难为你辛苦把这么长一篇歌行平仄敲出来。我们常说的旧诗,本就分古体与近体,
格律诗是近体诗,从来没听说过拿近体格律去套古体。所以我真心不懂你敲歌行做啥。
近体诗,格律是基本。既然你都把五美吟也敲出来比对了,刚好,我们拿律绝平仄来看
,实际上就是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平收,仄起仄收这几种。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再加上平仄对,加上粘对,加上押
平声韵,这是基本。入门来说,流行口诀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二四六一般需
要分明,但是一三五不论也要看情况,有的可以,有的不可以,比如不可犯孤平。这么
看五美吟,很清楚它们格律基本是符合的。你敲的平仄,颇多关键地方搞错了,不知道
是疏忽还是怎样。比如第一首,头白西边尚浣纱,白在平水是仄声,不是平声。所以这
里根本不出律。再比如第三首,绝艳惊人出汉宫,出在平水也是仄声,非平声。这句也
合律。再第四首,何曾石尉重娇娆,石在平水也是仄声,非平。都缘顽福前生造,福也
是仄,非平。第五首,长揖雄谈态自殊,揖也是仄声,非平。岂得羁縻女丈夫,得是仄
声。这些字都是入声字。对一遍就知道,五美吟格律基本符合,而且... 阅读全帖 |
|
l*****f 发帖数: 13466 | 31 LOL 难为你辛苦把这么长一篇歌行平仄敲出来。我们常说的旧诗,本就分古体与近体,
格律诗是近体诗,从来没听说过拿近体格律去套古体。所以我真心不懂你敲歌行做啥。
近体诗,格律是基本。既然你都把五美吟也敲出来比对了,刚好,我们拿律绝平仄来看
,实际上就是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平收,仄起仄收这几种。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再加上平仄对,加上粘对,加上押
平声韵,这是基本。入门来说,流行口诀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二四六一般需
要分明,但是一三五不论也要看情况,有的可以,有的不可以,比如不可犯孤平。这么
看五美吟,很清楚它们格律基本是符合的。你敲的平仄,颇多关键地方搞错了,不知道
是疏忽还是怎样。比如第一首,头白西边尚浣纱,白在平水是仄声,不是平声。所以这
里根本不出律。再比如第三首,绝艳惊人出汉宫,出在平水也是仄声,非平声。这句也
合律。再第四首,何曾石尉重娇娆,石在平水也是仄声,非平。都缘顽福前生造,福也
是仄,非平。第五首,长揖雄谈态自殊,揖也是仄声,非平。岂得羁縻女丈夫,得是仄
声。这些字都是入声字。对一遍就知道,五美吟格律基本符合,而且... 阅读全帖 |
|
C***Y 发帖数: 1323 | 32 ----
兩首詩歌都中規中矩。但是,都比老毛的一堆狗屁不通的七律好多了。
=================================================================
什么叫中规中矩?
他恐怕连近体诗同一句一三五字平仄要相间、邻句平仄需要相反的规律都不知道。
“未得河梁一握手,何堪风雨共伤神。”
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得、梁”都是平声。而且“得”、“堪”平仄需要相反,如果是写律诗。
再来看老毛的低层次的诗: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同一句的一三五字是不是平仄相间,一二、三四句(的一三五字)平仄相对,二三句(的一三五字)平仄相粘(同)?
近体诗是梁齐之后,发展到唐朝三百多年形成这个律诗的平仄规则。符合规则的读起来语音就铿锵上口有美感。 |
|
z*****n 发帖数: 7639 | 33 我来简单说说吧。
首先,唐诗宋词是两个概念。宋人也写不出“唐诗”,只好另开
一门写宋词。宋诗在整体水平上远不如唐诗,不是因为宋人的文
学水平太差,实际上宋朝是文人之国,文学文字水平比唐朝只强
不差。
唐诗的主要成就,当归于新诗也就是近体诗。新诗有严格的格律。
押韵是最基础的,其他的包括对仗,平仄粘对等等,限制很多。
唐朝的韵书也将韵部分的很细,导致在用字上选择不是太宽。而
唐人写诗又疯狂,不写个一两千首诗,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
呼。这么一趟下来,留给后人折腾的余地就很小了。
所谓诗意词情,诗,尤其是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起承转合下来最
合适用来直抒胸臆。而词由于句子的长短错落,很适合表达细微
的感情。而唐宋这两朝的气象就决定了唐人开放进取写诗,宋人
被北方蛮族压迫无处抒发,军事上又软蛋一逼,只好玩纤小细腻
了。
到了我朝,我老还没看出来气象如何,啥文学体裁最适合,只看
到大家都玩BBS,微博,打屁聊天的功夫,讲段子的功夫大概前无
古人。哈哈。间或有几个打油诗人吐个泡泡,都可以引来一阵无
知妹的葱白。 |
|
g***e 发帖数: 1168 | 34 我不仅文盲,而且定力差,,,汗,没忍住来回帖了,,,@___@,,,见笑了。
凭我中学时代的印象胡和实证主义关系密切;他同侪当中有一个我很讨厌,但是最近令
我很仰慕国文修养的人:鲁迅。同时看的书一堆,拆东补西,导致,我也没有认真看,
没有印象周的观点是否有可喜奇脱处。出于乡巴佬的心情,单纯被文字功夫惊讶了。
关于“诗”你下文所述,也是直接导致我按奈不住上來雷人的:这个描述,恐怕太简单
--简单到粗暴而既不能在抽象的层次脱离积累而在在认识上有所突破(所谓拾人唾余
,而且依我一孔愚见,恐怕還是那些无趣的鱼目),也没有多少审美上的余裕。总之,
我简直看不到一点值得写(或者说重抄上來)的地方:今日信息检索这样方便,知识性
积累实在无益,尤其bbs上;更需洞见;何况在我看来,你重复的这些称不上“知识”
。日久积渍的庸见吧。
文學发展如此复杂,在中国尤其如此;哪有这么简单清晰的几句话好讲的清楚的?我们
工程学科,最近三四十年积累下的人造系统(所谓Internet),尚不能找到简单的模型
描慕其发展,何况积中华精粹,前贤前赴后继,灿烂壮阔的三千年诗之发展?我虽然憎
恨自己无知,但在学习中一些孤陋想法... 阅读全帖 |
|
M*********m 发帖数: 2024 | 35 (四) 关于平仄
1)。什么是平仄
现在你知道什么是格律诗(近体诗)了吧~~~不就是五个或者七个字一句,四句放在一起
是‘绝句’,再塞两付对子在绝句中间就成律诗了嘛。
且慢哪,这些‘五个或者七个字’的句子,还不是随心所欲的凑够数就行的。像我学生
时代躲在蚊帐里涂进日记本里的那些,说好听点也就是个‘仿古诗’。你说我就喜欢这
么写不行吗?我没说不行啊!赫,我自己不就这么写了好多年嘛~~~秋菱一向认为‘诗
乃心言’,只要你的诗写出真情,总会引起共鸣找到知音的。只是咱们这篇文字题目就
是要‘闯’平仄‘关’,如果你无意‘闯关’,做为知识性读物略微了解一下也无妨,
我只是觉得没必要浪费时间来讨论‘该不该’守律的问题 ~~~前面已经提过:学习的决
定权永远在我们自己手中:))
一首‘基本’符合要求的格律诗(近体诗),除了前面说过的‘五个或者七个字一句,四
句或者八句组成’,最基本的要求是这28或56个字,大多数都还需要符合严格的‘平仄
’排列组合‘规律’!
之所以把最基本的平仄放到最后讲,主要是因为‘平仄’正是让初学者头疼不已的‘拦
路虎’。再就是说完‘平仄’,乘着热乎劲儿我们就可以动手啦。
那么到 |
|
x*****u 发帖数: 3419 | 36 论诗学门径
朱自清
本文所谓诗,专指中国旧体诗而言;所谓诗学,专指关于旧诗的理解与鉴赏而言。
据我数年来对于大学一年生的观察,推测高中学生学习国文的情形,觉得他们理解
与鉴赏旧诗比一般文言困难,但对于诗的兴味却比文大。这似乎是一个矛盾,其实不然
。他们的困难在意义,他们的兴味在声调;声调是诗的原始的也是主要的效用,所以他
们虽觉难懂,还是乐意。他们更乐意读近体诗;近体诗比古体诗大体上更难理解,可是
声调也更谐和,便于吟诵,他们的兴味显然在此。
这儿可以看出吟诵的重要来。这是诗的兴味的发端,也是诗学的第一步。但偶然的
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或成学。那得下一番切实的苦工夫,便是
记诵。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
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诗虽少,是你自己
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就还了别人。我不是说他们不应该读十部诗集,我是说他们
若不能仔仔细细读这些诗集,读了还不和没读一样!
中国人学诗向来注重背诵。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现在并不劝高中的学生作旧诗,但这句话却有道 |
|
f*********s 发帖数: 986 | 37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
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
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
长)。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
,主要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
“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
3、一韵到底的平声韵。 |
|
a*********7 发帖数: 30080 | 38 这个我不甚了了,不过方舟子是这么说的: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poetry_rules.txt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
中极少见到。前引杜诗“臂悬两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叫
作拗句。老杜有意写过不少拗体近体诗,这种探索另当别论。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怎么办呢?可以同时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
仄平平仄平
这样就避免了孤平。这种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
你引的例子有可能是犯了孤平(不代表是好事),也有可能是其中某个字今音是仄,古
音却是平,所以并没犯孤平? |
|
a*********7 发帖数: 30080 | 39 你再仔细看看? 按方舟子的说法(他要是错了另当别论),孤平并不是一句中只有一
个平音字,而是“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他举的例子是“仄平仄仄平”--
臂悬两角弓,就是除了平音韵脚,只有一个平。
【孤平和三平调】
前面讲到“一三五不论”并不完全正确,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须论。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
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三个字是可以不论的,用平声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声,
就成了:
仄平仄仄平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
中极少见到。前引杜诗“臂悬两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叫
作拗句。老杜有意写过不少拗体近体诗,这种探索另当别论。 |
|
M******8 发帖数: 8425 | 40 小小吐槽一下:
“古体诗”你用的不准确。
名词解释:现代诗——大家都知道;相对于现代诗的是“旧体诗”。
旧体诗分“近体诗”和“古体诗”。
近体诗比如律诗,绝句,对押韵平仄对仗有很多要求。
古体诗又叫古风,古诗。这类诗对押韵平仄的要求宽松多了,但相对于“现代诗”而言
,押韵,句式整齐都是很显著的特征。。。。 |
|
M******8 发帖数: 8425 | 41 91 标题 诗律(二)
Thu Oct 26 20:58:56 2000
句法: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
为排律,也叫长律。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
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
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
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对于五言来说,
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仄
也可以这样: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 仄仄平平
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
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
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
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
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 |
|
M******8 发帖数: 8425 | 42 92 标题 诗律(三)
Thu Oct 26 20:59:31 2000
粘对: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
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
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
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
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七言的
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
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其形式也不
外两种:
平起: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
仄起: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
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
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为什么邻句必须 |
|
M******8 发帖数: 8425 | 43 93 标题 诗律(四)
Thu Oct 26 20:59:57 2000
对仗: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
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
对。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
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
对仗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绝不允许。实际上,除非
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
对仗的第三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
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
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
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
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义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平
”对“大”,“阔”对“流”,也 |
|
R*****g 发帖数: 682 | 44 中国的诗歌到了唐代真正进入了青壮年时期,诗仙诗圣如同两座无法逾越的高峰,
而它的四周也是高峰林立,一大批优秀的诗人灿若星河,每位诗人都以独树一帜的姿态
青史留名。王昌龄被人誉为“七绝圣手”,于是,刘长卿便自诩为“五言长城”,刘长
卿为何如此底气十足,是孤高自傲还是确有才名。
刘长卿在唐代诗人群中名号算不上响亮,大多数人只是依稀还记得小学学过的他的
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后两句写
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全诗语言朴实浅显,写景如画,叙事虽然简朴,含意十分
深刻。此诗表面看似乎字字“明白”,实则言简意约,含而不露,“情在景中,事在景
中”,而情非直抒、事不明写,体现了刘长卿五言诗不俗的思想和意境。那刘长卿未必
就像张若虚一样能以一首《春江花月夜》而“以孤篇压全唐”,他的这种自傲,与他的
身世和经历有什么关系吗?
刘长卿,字文房,宣城人,后迁居洛阳。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论年辈和杜甫相若,
是由盛唐转中唐的过度诗人。安史之乱之后,太子李亨继皇帝位,刘长卿被安排为监察
御史... 阅读全帖 |
|
c*****g 发帖数: 1856 | 45
本来我是不打算辩解的, 诗吗, 写给自己看看, 遣烦闷而已。 至于之中的所用
所谓“香”和“吴州”二词, 实在是有点原由, 但是不想在此解释, 反正说了, 你
也不是当事人。 这首小诗自己写罢也觉得不和。 但是并没有想把它归到律师的范畴,
不过是刚好八句而已。 先告罪一声。
至于于律方面,倒是想讨教一下。
首先“律”作何解?“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
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
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
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不知阁下的律做何解?
次者, 于“韵”字:
不知用在句中的“绿”字应为何韵? 有无必要压?
不懂。 大概我所读甚少, 还未有见到有曰句中字要压韵的说法,
可否指点一个去处。
其他的也就不想多解释。 反正人也走了, 事也变了, 他年或有可能再见, 又是另种
昨是今非的心情。 本就不想让所有人都明白其中等琐碎。 |
|
u**b 发帖数: 5366 | 46 受ladyred的启发,现在举办“2011新春‘佳人影'诗社”。共同探讨学习诗歌的格律。
规则如下,限五律,第一句仄起仄收,以“佳人影”为结尾。
韵限下平一先
下平一先:
先前千阡笺天坚肩贤弦烟燕[地名]莲怜连田填巅鬈宣年颠牵妍研[研究]眠渊涓捐娟
边编悬泉迁仙鲜[新鲜]钱煎然延筵毡旃蝉缠廛联篇偏绵全镌穿川缘鸢旋船涎鞭专圆员乾
[乾坤]虔愆权拳椽传焉嫣鞯褰搴铅舷跹鹃筌痊诠悛先邅禅婵躔颛燃涟琏便[安也]翩骈癫
阗钿[霰韵同]沿蜒胭芊鳊胼滇佃畋咽湮狷蠲蔫骞膻扇棉拴荃籼砖挛儇璇卷[曲也]扁[扁
舟]单[单于]溅[溅溅]犍
例:
ladyred
碧袖佳人影,长裙舞韵翩。
妆成娥黛里,眉写菱镜前。
玉口出兰调,明肌衬管弦。
愁肠难唱尽,对酒忆绮年。
cattywh
楚楚佳人影,香襟水袖翩。(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冰肌凝皓月,玉骨展幽莲。(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素手开金斝,清歌绕绣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风华惊贵胄,殿阙锁娇妍。(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还是投票评选
设头奖两名,奖励500各伪币
二将十名,奖励各100伪币
三将20名,奖励各50伪币
投稿,评论各发一个包...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15215 | 47 没有前辈出马,那我来吧~~
平水韵是写近体诗常用的韵表。共有106个韵,下平六麻是其中一个,其中的字如下:
下平:六麻
麻花霞家茶华沙车牙蛇瓜斜邪芽嘉瑕纱鸦遮叉奢涯巴耶嗟遐加笳赊槎差蟆骅虾葭袈裟砂
衙呀琶耙芭杷笆疤爬葩些佘鲨查楂渣爹挝咤拿椰珈跏枷迦痂茄桠丫哑划哗夸胯抓洼呱
讲近体诗的书里都有平水韵的解释,网上也有。 |
|
i*****s 发帖数: 15215 | 48 最近连写“调笑令”,从挣扎到顺手,写的过程中明白了一些东西,可能有普遍性,拿
出来与新手分享一下,也请老手指点。
我本来是按“白香词谱”填的,后来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同是唐朝王建的作品,“团扇
”符合“白香词谱”,而“蝴蝶”则不符 (见第三句中的“飞”和“玉”)。我找到诗
词吾爱网上的“钦定词谱”,这个词谱平仄要求宽松,但是又太宽松了,比如第四句,
前五个字都是可平可仄,让我无所适从。
想起最近读的书中说过,词的句子都是律句,节奏和平仄与近体诗相似,因此提倡先学
写近体诗,再学填词。按这个规则再看“调笑令”作品,果然,全词四个六字句,每个
都是二二二结构,基本的平仄似乎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在这个基础上,填词时稍有变化,句子仍然朗朗上口。如果没有这个基
础,即使符合词谱,读起来可能会很别扭。
调笑令•团扇
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
断。
白香词谱(诗版精华区)
平仄,平仄,仄中中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中仄中平中
仄。
调笑令•蝴蝶
蝴蝶,蝴蝶,飞上... 阅读全帖 |
|
f********o 发帖数: 1163 | 49 我觉得你本身对喜欢古体的人就有偏见
诗歌本来就有多种形式,大家喜好肯定也不会相同。就跟食物一样,有的人喜欢吃素有
的人喜欢吃肉。没有哪个可以被比喻成香水和韭菜盒子这么差距颇大,档次明显不同的
两个事物,用来讽刺。
如果真的现代诗写得好,我相信金子哪里都会发光,放在华人、文学城,whatever都可
以。
我不知道版主最近去哪里了,我回来本来还想找找她最近大作,也没看到。
所谓诗歌,本身有句意,又有音律。我并没有批判近体诗,你倒是先对讲求合辙押韵的
文体表示起不满了。押韵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一种创作方式,你想有创新有改革,大
家没有反对的。但你要是想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这个事可就没有个头了。我竞选不是
为了克制近体诗,阁下请收起你无谓的担心。 |
|
l*******u 发帖数: 2496 | 50 陈子昂写的是主要古体诗, 他是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关键人物.
沈佺期, 宋之问, 杜审言主要是在形式上完善了近体诗的格律,陈子昂则在诗风引领了
盛唐的风气.
陈子昂的一些诗已经很接近严格的律诗, 如这首
【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悬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用以后的格律来卡,"离堂思琴瑟" "悠悠洛阳去"用了两个拗句,
一般后世的律诗不超过一句.
此诗为唐诗的名篇, "明月悬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气象高远, 为人称道.
【送魏大从军】似乎开辟了边塞诗的先河: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帐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这首已经是严格的近体律诗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