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8 发帖数: 2977 | 1 烧钱误人子弟 尤其是贫寒人家考出来的 版上无数被陈蟑螂忽悠去养孩子养晶体的苦主
还不够多?
这几十年大力宣传的陈恐龙蛋 施晶体 对国家的贡献远远不如西北工大学士杨伟同学 |
|
f*********h 发帖数: 10 | 2 对于东西方文明的比较,看到很多人都说我们的祖先不如西方人的祖先,但我们祖国的
未来的强大是在于我们自己,我们不应该抱怨祖先。
看到这个,我就又有一个问题了:同样是生到人世走一遭,为啥我们中国人的的祖先不
如西方人的祖先呀?这也太没有天理了,我们中国人差啥呀?人生下来不都是平等的吗
?为啥我们中国的祖先就要差呢?没道理呀?凭啥呀?
同样,人生下来有生在富贵人家的,也有生在贫寒人家的。以前俺就在想,如果确定有
轮回的话,咱一生下来就看看,一看是在贫寒人家,就马上自杀,转世再重生,贫寒人
家,再自杀再重生,一直到生在富贵人家为止.............. |
|
g******4 发帖数: 6339 | 3 我曾经服务的移民社区的图书馆,社区居民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孩子的学习,移民无论族
裔,虽然贫穷忙碌,都还是重视孩子的教育的。所以就让孩子放学后,到图书馆读书做
功课,既安全又有人辅导功课。最高峰时,小小一个社区图书馆有超过60-70名孩
子。专业负责咨询服务的图书馆员最多一般也就2-3个人轮班在岗,单单帮孩子找资
料就忙不过来,有时还要给来图书馆的孩子辅导功课。这部分不是图书馆员的义务,但
是又有谁能对那些渴望求知的孩子说不呢?
老美图书馆员,几乎全都是文科出身,甚至小学生的数学,他们有时也帮不了忙,结果
辅导孩子的数学功课的活只有我做,其实也就刚刚用到初中的数学知识而已。有些孩子
成为我的忘年交,“老”朋友,甚至口耳相传图书馆有个数学天才,常带他们的同学朋
友来图书馆找我问功课。
有个孩子数学得了满分,第二天还专门来找我,说是没有要问的功课,但是过去数学从
来没得过满分,今天是专门来谢我的。
那时,下午孩子放学后,我的身后总是跟着一串大大小小的孩子,排着队等着找资料,
问功课。图书馆新馆员培训时有规矩,“领读者找资料时,自己不能走得太快”。那是
办公室老爷和总馆那帮闲的发慌的图书馆员们想... 阅读全帖 |
|
g******4 发帖数: 6339 | 4 好文章推荐
-----------
My frined wrote:
而我此生至今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也是在那段日子里,因缘际会地帮一个有天分的
贫寒人家的孩子参加了美国科学基金会的少年学者项目,那孩子后来对我说:“YOU
CHANGED MY LIFE。”
那时,我注意到有一个孩子一个星期每天下午到图书馆,自己独自读微积分,十分讶异
。问她读得懂读不懂,她说读不懂。她从中国越南华侨的难民农场中学,移民转学美国
没有几年,数理化基础比美国同学好,上数学课根本就是浪费时间,又没有别的自己发
展的机会,就想读读微积分。
我那时在兼职读电脑。系里有个教授手上有个美国科学基金会的YOUNG SCHO
LAR暑期项目,专门教授贫寒的优秀中学生高水平数理化和电脑课程。并赠送一台参
加者自己安装的电脑和数百美元零用钱。我把那孩子推荐给教授,教授接纳那孩子进了
YOUNG SCHOLAR项目,那赠送的电脑就成了这孩子和她姐姐的第一台电脑。
后来,这孩子去申请转学到本城最好的名牌中学,中学校长问她,你有什么资格可以申
请我们学校。她说,我暑假参加过某大学的YOUNG SCHOLAR暑期项目。这
项目居... 阅读全帖 |
|
b****n 发帖数: 97 | 5 中国是一个贫富差距及其巨大的国家,有的很多人已经过上了奢靡的“土豪”生活的同时,仍然有不少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过着及其贫寒的生活,甚至还在为了一日三餐而发愁。那么这些贫困人家想要改变现状,最好的 方法就是高考。
很多人在抱怨高考充斥着不公平,确实是这样。前两天看了一个报道,说上海某中学参加高考的人数不足100人,因为还有400多人,不是报送就是出国,这让很多还在为了参加高考而苦苦奋斗的贫寒学子而感到“眼红”。还有一点能体现高考的不公平性,就是中国教育的不公平性,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其教育水平就相对较好,而很多贫困地区,孩子上学都存在困难。
但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导致很多东西要维持其公平性就比较困难,只能说是尽量保证公平性。那么,成千上万的学子来挤高考这座“独木桥”的时候,就难免会有成功和失败。从社会上充斥着“不公平”的今天来看,高考还是算相对公平的,所以,希望众多的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子,不要抱怨,努力奋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自证明自己。 |
|
m*********y 发帖数: 1890 | 6 这个和马工们刷题一个道理,
同时,仍然有不少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过着及其贫寒的生活,甚至还在为
了一日三餐而发愁。那么这些贫困人家想要改变现状,最好的 方法就是高考。
参加高考的人数不足100人,因为还有400多人,不是报送就是出国,这让很多还在为了
参加高考而苦苦奋斗的贫寒学子而感到“眼红”。还有一点能体现高考的不公平性,就
是中国教育的不公平性,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其教育水平就相对较好,而很多贫困地区
,孩子上学都存在困难。
较困难,只能说是尽量保证公平性。那么,成千上万的学子来挤高考这座“独木桥”的
时候,就难免会有成功和失败。从社会上充斥着“不公平”的今天来看,高考还是算相
对公平的,所以,希望众多的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子,不要抱怨,努力奋斗,用自己的实
际行动来自证明自己。 |
|
b****n 发帖数: 97 | 7 中国是一个贫富差距及其巨大的国家,有的很多人已经过上了奢靡的“土豪”生活的同时,仍然有不少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过着及其贫寒的生活,甚至还在为了一日三餐而发愁。那么这些贫困人家想要改变现状,最好的 方法就是高考。
很多人在抱怨高考充斥着不公平,确实是这样。前两天看了一个报道,说上海某中学参加高考的人数不足100人,因为还有400多人,不是报送就是出国,这让很多还在为了参加高考而苦苦奋斗的贫寒学子而感到“眼红”。还有一点能体现高考的不公平性,就是中国教育的不公平性,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其教育水平就相对较好,而很多贫困地区,孩子上学都存在困难。
但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导致很多东西要维持其公平性就比较困难,只能说是尽量保证公平性。那么,成千上万的学子来挤高考这座“独木桥”的时候,就难免会有成功和失败。从社会上充斥着“不公平”的今天来看,高考还是算相对公平的,所以,希望众多的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子,不要抱怨,努力奋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自证明自己。 |
|
m*********y 发帖数: 1890 | 8 这个和马工们刷题一个道理,
同时,仍然有不少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过着及其贫寒的生活,甚至还在为
了一日三餐而发愁。那么这些贫困人家想要改变现状,最好的 方法就是高考。
参加高考的人数不足100人,因为还有400多人,不是报送就是出国,这让很多还在为了
参加高考而苦苦奋斗的贫寒学子而感到“眼红”。还有一点能体现高考的不公平性,就
是中国教育的不公平性,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其教育水平就相对较好,而很多贫困地区
,孩子上学都存在困难。
较困难,只能说是尽量保证公平性。那么,成千上万的学子来挤高考这座“独木桥”的
时候,就难免会有成功和失败。从社会上充斥着“不公平”的今天来看,高考还是算相
对公平的,所以,希望众多的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子,不要抱怨,努力奋斗,用自己的实
际行动来自证明自己。 |
|
p****u 发帖数: 1940 | 9 你这帖子让我这曾经高考复读的人 痛啊。。
中国农村,确实就这一条容易上升的道路。当兵曾经是另外一条。剩下就是啃老了。
同时,仍然有不少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过着及其贫寒的生活,甚至还在为
了一日三餐而发愁。那么这些贫困人家想要改变现状,最好的 方法就是高考。
参加高考的人数不足100人,因为还有400多人,不是报送就是出国,这让很多还在为了
参加高考而苦苦奋斗的贫寒学子而感到“眼红”。还有一点能体现高考的不公平性,就
是中国教育的不公平性,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其教育水平就相对较好,而很多贫困地区
,孩子上学都存在困难。
较困难,只能说是尽量保证公平性。那么,成千上万的学子来挤高考这座“独木桥”的
时候,就难免会有成功和失败。从社会上充斥着“不公平”的今天来看,高考还是算相
对公平的,所以,希望众多的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子,不要抱怨,努力奋斗,用自己的实
际行动来自证明自己。 |
|
o***s 发帖数: 42149 | 10 陈昊苏是陈毅元帅的长子。陈毅曾经担任过新中国的外交部长,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做出了贡献,而陈昊苏曾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工作了24年,直到退休,长期从事“民间外交”工作,用“子承父业”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
低调、谦虚、善谈、有些文艺风,是陈昊苏给人的第一印象。现在的陈昊苏是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的会长,他坦言,这一段时间很忙,因为各种纪念活动很多。
对于广为流传的毛泽东曾经说过的“陈毅是个好同志”,陈昊苏证实,在父亲逝世后的追悼会上,毛泽东确实说了“陈毅是个好同志”。
在职时,陈昊苏一直坐公车上下班。退休后,专车取消,陈昊苏就开始自己打车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了。
▲1964年2月,在成都的全家合影(照片后排中间为陈昊苏)
“电视剧《闯关东》描述的场景和我们的经历很相似”
陈昊苏是在父亲陈毅身边出生的,当时已经年过40的陈毅对于陈昊苏的出生感到非常高兴。陈昊苏2岁的时候,中央电召陈毅去延安参加七大,他就离开了。直到1945年,才又回到陈昊苏母子身边。
实际上,即使是在一起生活,陈昊苏能见到父亲陈毅的时间也很有限。陈昊苏说,整个解放战争时期,父亲陈毅都在前方打仗,母亲带着他们几个孩子在后方,还曾经带...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11 季羡林六四事件投案自首始末 称“不想活了”(图)
文章来源: 史海钩沉 于 2014-05-08 20:30:09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
不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本新闻 (被阅读 13677 次)
2
更多新闻请进入文学城“六四事件”专题页面
1989年六四事件期间,78岁的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两度前往天安门探望绝食学子。季羡
林门生、作家张曼菱在《季羡林——追念与思考》一文中披露,季羡林坐在三轮车上,
高扬“一级教授季羡林”白幅,学生蹬车前行。另外,他还与荣毅仁联手为广场学子滋
补身体。当局开枪镇压后,季羡林不改其道。任何会议不发言,一发言就是:“别问我
,问我就是爱国民主运动。”某日,季只身坐上出租车到海淀公安局去投案自首。他说
,“我是北大教授季羡林,我两到天安门。广场上的学生是受我指使。把我和他们关到
一起吧,我已经七十多岁,也不想活了。”公安局不知就里,打电话到北大。北大去人
把他硬接了回来。
晚年季羡林在寓所留影
每一位逝者的位置,由岁月和人格构成。
人走了,历史的本质会渐显露出,世态炎凉左右不了。
季羡林是值得追思的。
像《浮生六记》
2007年7月,秋凉初透...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12 季羡林六四事件投案自首始末 称“不想活了”
文章来源:史海钩沉/2014.5.8.
1989年六四事件期间,78岁的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两度前往天安门探望绝食学子。季羡
林门生、作家张曼菱在《季羡林──追念与思考》一文中披露:季羡林坐在三轮车上,
高扬“一级教授季羡林”白幅,学生蹬车前行。另外,他还与荣毅仁联手为广场学子滋
补身体。当局开枪镇压后,季羡林不改其道。任何会议不发言,一发言就是:“别问我
,问我就是爱国民主运动。”某日,季只身坐上出租车到海淀公安局去投案自首。他说
,“我是北大教授季羡林,我两到天安门。广场上的学生是受我指使。把我和他们关到
一起吧,我已经七十多岁,也不想活了。”公安局不知就里,打电话到北大。北大去人
把他硬接了回来。
每一位逝者的位置,由岁月和人格构成。人走了,历史的本质会渐显露出,世态炎凉左
右不了。季羡林是值得追思的。
像《浮生六记》
2007年7月,秋凉初透。我到301医院病房探望季羡林。他毫无龙钟之态,白衣凝神,端
坐案前。
送上一套我编撰的《西南联大人物访谈录》,他讲了几句,说:“这事很有意义”。静
默片刻,我俩有一段对话:
季:“你有没有写《北大... 阅读全帖 |
|
s*****g 发帖数: 7857 | 13 贫寒人家的儿子有好的.没错!可你的这个不是.
贫寒人家的儿子也有急功近利,势利的.你的这个就是...否则就不会存自己的钱,而用你
partner的钱了.那是拿买房当借口.防着你呢.随时甩你没商量.多方便啊,还没有任何损
失!
你爸爸妈妈要是知道你这样该多难受啊!傻,傻傻!将来过不好还拖累父母.真是不孝!
世界上带把的男人多的是...挑个好的--至少是对你和你父母好的.不要认为上进就是第一要素.要道德品质好才是第一要素.然后再罗列1,2,3... |
|
d**********l 发帖数: 647 | 14 俗眼观佛门:我拜见了证严法师
作者:航 鹰
关于对出家人的称谓:我注意到所有报导证严法师的文章都以“他”字冠称。佛门只有
“弟子”、“师父”、“师兄师弟”的称呼,而没有“女弟子”、“师姑”、“师姐师
妹”一说。从现象上看去所有的尼姑都归于男性称谓,似乎失去了“女权”,有“大男
子主义”之嫌。天主教还保留了修女的性别地位,佛教怎么就以一个“他”字概之呢?
我的慧根有限,悟性浮浅,暗自揣摩从佛学的“四大皆空”(尤其是“色空”)观念出
发,“他”字也只是一种代称,这一代称对僧人和尼姑都是平等的,并无把女性归属于
男性之意。即使对于和尚来说,“他”也不是像俗家一样用来标明其性别的。既然是“
四大皆空”,出家人不管原来的俗身是男是女,入了佛门便都是无性别的了。依我个人
理解,这应该是出家人与俗家人的最大区别。
我和证严法师同席用斋
我因职业之便出席过各种宴会,走到哪里都有朋友招待。然而,令我终生难忘的却
是几顿素斋——和证严法师同席用的斋饭。自从有幸食过佛门雅餐之后,我的整个人生
态度都改变了。
起初,我并没有意识到证严法师允许我这个俗人同桌用斋是一种特殊礼遇,还以为
因我是来自内地北方的远客,... 阅读全帖 |
|
T*****y 发帖数: 18592 | 1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milhaNew (ha), 信区: History
标 题: zt 季羡林六四事件投案自首始末 称“不想活了”(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y 9 02:56:52 2014, 美东)
季羡林六四事件投案自首始末 称“不想活了”(图)
文章来源: 史海钩沉 于 2014-05-08 20:30:09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
不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本新闻 (被阅读 13677 次)
2
更多新闻请进入文学城“六四事件”专题页面
1989年六四事件期间,78岁的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两度前往天安门探望绝食学子。季羡
林门生、作家张曼菱在《季羡林——追念与思考》一文中披露,季羡林坐在三轮车上,
高扬“一级教授季羡林”白幅,学生蹬车前行。另外,他还与荣毅仁联手为广场学子滋
补身体。当局开枪镇压后,季羡林不改其道。任何会议不发言,一发言就是:“别问我
,问我就是爱国民主运动。”某日,季只身坐上出租车到海淀公安局去投案自首。他说
,“我是北大教授季羡林,我两到天安门。广场上的学生是受我指使。把我和他们关... 阅读全帖 |
|
z****t 发帖数: 106 | 16 书名:《六朝清羽记》27
作者:弄玉X龙璇
出版:河图文化有限公司
出处:红领巾手打团
监制:小怪兽
简介:
借由云家牵线,程宗扬在筠州逐步搜购米粮,同时又是施粥以得人心、又是深入荆
溪蛮地探勘。不料立足未稳,小紫和梦娘的惊人美貌已引来地头蛇的觊觎……
浮凌江南方的沐羽城传诵“云中仙子现神迹”,程宗扬却怒上心头:一名拜过妓馆
祖师、做过娼妓的贱奴也敢托称仙子!他正愁找不到施加焚血诀的始作俑者,如今得遇
,岂能让其再次逃出自己的手掌心!
目录:
第一章粮战之始
第二章荆溪寻仓
第三章齐聚一堂
第四章灵镜候问
第五章携美同游
第六章云中有仙
第七章掌教伏威
第八章师徒同堕
第一章粮战之始
筠州位于宋国西南,在宋国的政治版图中并不醒目,然而江州之战爆发,使筠州成
为西线军事运输的中枢,由临安运来的大批物资从沅水上岸,经陆路转运至筠州城南的
仓库,再由民夫送往前线。
四百余里的路程和烈山的阻隔,使刘平军战败的消息对远在后方的筠州几乎没有影
响,反而由于军资、人员汇集,市面愈显繁华,来自各地的输粮官、押运官、督军官不
下数百人,一到午间,城中的酒肆便高朋满座,一片喧哗。
程宗扬凭栏而坐,对面是筠... 阅读全帖 |
|
c****t 发帖数: 19049 | 1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ladin 讨论区 】
发信人: zenoat (citium), 信区: paladin
标 题: 《六朝清羽记》27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Oct 10 12:29:53 2011, 美东)
书名:《六朝清羽记》27
作者:弄玉X龙璇
出版:河图文化有限公司
出处:红领巾手打团
监制:小怪兽
简介:
借由云家牵线,程宗扬在筠州逐步搜购米粮,同时又是施粥以得人心、又是深入荆
溪蛮地探勘。不料立足未稳,小紫和梦娘的惊人美貌已引来地头蛇的觊觎……
浮凌江南方的沐羽城传诵“云中仙子现神迹”,程宗扬却怒上心头:一名拜过妓馆
祖师、做过娼妓的贱奴也敢托称仙子!他正愁找不到施加焚血诀的始作俑者,如今得遇
,岂能让其再次逃出自己的手掌心!
目录:
第一章粮战之始
第二章荆溪寻仓
第三章齐聚一堂
第四章灵镜候问
第五章携美同游
第六章云中有仙
第七章掌教伏威
第八章师徒同堕
第一章粮战之始
筠州位于宋国西南,在宋国的政治版图中并不醒目,然而江州之战爆发,使筠州成
为西线军事运输的中枢,由临安运来的大批物资从沅水上岸,经陆路转运至筠州城南的
仓库,再由民夫送...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459 | 18 终于说到一直传说闹鬼的罗马花园了:
=====================================
5.人鬼不宁永安街
http://zhuanlan.zhihu.com/tianjinsushiqitan/19786448
第五个故事,人鬼不宁永安街。地点,永安街。
鸡猪鱼蒜,逢着就吃。生老病死,时至则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自古以来的天
津人,与全国其他地方的人没什么不同,都是会死的。也就是偶尔有那嘴巴特别碎的,
临走时得多戴上套嚼子。虽然临了都是一趟车,不过送行的这套仪式,还是要讲究讲究。
老天津的红白喜寿事从来习惯大操大办,一家人砸锅卖铁,不为图个高兴,也得解个心
疼。普通人家的白事办着还简单,无非更衣入殓、停尸举哀。然后破土下葬,出殃出殡
。有大户人家的办起来往往要闹上十天半月,吹吹打打,三棚五棚,七日奉经。老话说
,穷人不可富葬,富人不可穷埋,就是这么个理儿。
说起来容易,折腾起来可就麻烦了。有俏皮的人就编段子,说这个红白喜寿事,没有内
行办,你是白费钱办不好,连坟地都找不着。那具体怎么操持呢?
头里第一件事儿算是最重要的,家里人没了,先不能忙着哭,得赶紧出... 阅读全帖 |
|
T**********l 发帖数: 12149 | 19 贫寒出身的农村人两手空空,本来就是穷光蛋,读书读漂亮了,去新加坡读书也好回清
华做千老也好人家还给你丫钱。 |
|
c****h 发帖数: 4968 | 20 顶尖高校里的贫寒学子越来越少了。不是没有助学金支持,而是贫寒人家孩子的分数越
来越不够了。再加上tmd自主招生,考察nmd素质,老少边穷地区的孩子更吃亏。 |
|
j*j 发帖数: 5564 | 21 我觉得,虽然中国是举国体制搞一些运动项目,花的钱虽然不少,但比起被贪官们
贪污腐败掉的钱,那点钱算花得很有意义了
中国的文化和经济状态,决定了很多艰苦的项目只有贫寒人家的子女才愿意出去
练,这也无形中给下层人民多一条奋斗的出路。象这次奥运会的好几个得奖者,如果
没有国家支持的举国体制,他们大概一辈子只是民工。
举国体制的体育,运动员虽然辛苦;但对于贫寒子弟来说,要有出息,干什么不辛苦,
打工,当兵,读书高考都辛苦;体育这点辛苦算什么。他们走上这条也许能让出人头
地的出路,总的来说,还是向往的。
因此,看到西方人热衷宣传中国举国体制的无人性,对小孩训练的残酷,我觉得实在
可笑,那是典型的"何不食肉糜"式的幼稚。 |
|
b*****t 发帖数: 9671 | 22 上午12:05(19 小时前)200多年前的一个英国人就看透了中国从 人人都是艺术家 作
者:梁萧“中国人没有宗教,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做官。”
这是200年前英国公使马戛尔尼说的一句话,这是令人振聋发聩的一句话,其意义胜过
无数研究中国人煌煌巨著的总和。
闲来无事读闲书,近期看了一些关于英国使团第一次觐见乾隆的趣闻,联想到当下的中
国,联想到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拆迁、高房价、高物价、跨省、上访、抢尸、李
刚,不由得生出无数感慨,且看今日之中国,谁之胜景,谁之天下?
【1】
乾隆仅仅为了自己的面子就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说劳民伤财太轻,简直是祸国殃民。
当时的中国正值”乾隆盛世”,中国人是好面子的,乾隆帝更是好面子的。对这次英国
人的来访,乾隆皇帝不但在接待工作上做了精心准备。
皇帝确定的接待工作方针是,一要隆重热烈,照顾好外国友人的衣食住行,保证他们的
心情愉快。二是利用这个机会,充分展示中国的富庶强大。
据估算,英国人一行使北京花费了五十多万两白银,即十七万三千多镑白银。折成今天
的币值,为一亿零三百八十万元人民币。这其中当然不包括皇帝赏赐的礼品,这些礼品
价值要远远高于此数。
... 阅读全帖 |
|
a********e 发帖数: 5251 | 23 http://bbs.wenxuecity.com/mychina/546757.html
“中国人没有宗教,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做官。”
这是200年前英国公使马戛尔尼说的一句话,这是令人振聋发聩的一句话,其意义
胜过无数研究中国人煌煌巨著的总和。
闲来无事读闲书,近期看了一些关于英国使团第一次觐见乾隆的趣闻,联想到当下
的中国,联想到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拆迁、高房价、高物价、跨省、上访、抢尸
、李刚,不由得生出无数感慨,且看今日之中国,谁之胜景,谁之天下?
【1】
乾隆仅仅为了自己的面子就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说劳民伤财太轻,简直是祸国殃
民。
当时的中国正值”乾隆盛世”,中国人是好面子的,乾隆帝更是好面子的。对这次
英国人的来访,乾隆皇帝不但在接待工作上做了精心准备。
皇帝确定的接待工作方针是,一要隆重热烈,照顾好外国友人的衣食住行,保证他
们的心情愉快。二是利用这个机会,充分展示中国的富庶强大。
据估算,英国人一行使北京花费了五十多万两白银,即十七万三千多镑白银。折成
今天的币值,为一亿零三百八十万元人民币。这其中当然不包括皇帝赏赐的礼品,这些
礼品价值要远远高于此数。... 阅读全帖 |
|
z****0 发帖数: 3942 | 24 古今惊人的相似 300年前英国人早就看透了中国
“中国人没有宗教,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做官。”这是200年前英国公使马戛尔尼说
的一句话,200多年前的一个英国人就看透了中国。
比照今天的社会,应该说是“中国人没有宗教,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考公务员。”
1、盛世下极端贫困的中国人
当时正处于所谓的”乾隆盛世”,而当时中国百姓的真实生活如何呢?对此英国人也有
详细记载。马可·波罗惊叹中国是“尘世可以想见的最繁华的地方”。十八世纪末来到
中国的英国人却惊讶地发现,与黄金遍地的传说相反,中国的大部分普通人都生活在穷
困之中。
中国官员送来的食物过多,并且“有些猪和家禽已经在路上碰撞而死”,所以英国人把
一些死猪死鸡从“狮子号”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见,争先恐后跳下海
,去捞这些英国人的弃物。“但中国人马上把它们捞起来,洗干净后腌在盐里”。
官员贯彻皇帝旨意,在一切环节中全力展示帝国的富强。但这一旨意毕竟没有被每一位
普通百姓所领会,他们关心自己的胃更甚于国家的尊严,这个细节一下子暴露了中国的
尴尬。
事实上,在登陆中国后,英国使团一再震惊的,是繁华表象下的贫穷。中国人一向处于
半...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25 “中国人没有宗教,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做官。”这是200年前英国公使马戛尔尼说的一句话,200多年前的一个英国人就看透了中国。
比照今天的社会,应该说是“中国人没有宗教,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考公务员。”
1、盛世下极端贫困的中国人
当时正处于所谓的”乾隆盛世”,而当时中国百姓的真实生活如何呢?对此英国人也有详细记载。马可·波罗惊叹中国是“尘世可以想见的最繁华的地方”。十八世纪末来到中国的英国人却惊讶地发现,与黄金遍地的传说相反,中国的大部分普通人都生活在穷困之中。
中国官员送来的食物过多,并且“有些猪和家禽已经在路上碰撞而死”,所以英国人把一些死猪死鸡从“狮子号”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见,争先恐后跳下海,去捞这些英国人的弃物。“但中国人马上把它们捞起来,洗干净后腌在盐里”。
官员贯彻皇帝旨意,在一切环节中全力展示帝国的富强。但这一旨意毕竟没有被每一位普通百姓所领会,他们关心自己的胃更甚于国家的尊严,这个细节一下子暴露了中国的尴尬。
事实上,在登陆中国后,英国使团一再震惊的,是繁华表象下的贫穷。中国人一向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乐于以任何食物为食,即使是腐烂了的也不放过。还有随处... 阅读全帖 |
|
C********g 发帖数: 9656 | 2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alwaystrue (nicheng),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转贴)200多年前的一个英国人的一句话让我震惊不已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pr 23 20:35:47 2011, 美东)
http://bbs.wenxuecity.com/mychina/546757.html
“中国人没有宗教,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做官。”
这是200年前英国公使马戛尔尼说的一句话,这是令人振聋发聩的一句话,其意义
胜过无数研究中国人煌煌巨著的总和。
闲来无事读闲书,近期看了一些关于英国使团第一次觐见乾隆的趣闻,联想到当下
的中国,联想到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拆迁、高房价、高物价、跨省、上访、抢尸
、李刚,不由得生出无数感慨,且看今日之中国,谁之胜景,谁之天下?
【1】
乾隆仅仅为了自己的面子就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说劳民伤财太轻,简直是祸国殃
民。
当时的中国正值”乾隆盛世”,中国人是好面子的,乾隆帝更是好面子的。对这次
英国人的来访,乾隆皇帝不但在接待工作上做了精心准备。
皇帝确定的接待工... 阅读全帖 |
|
g*c 发帖数: 4510 | 27 200多年前英国人就看透了中国
2014-03-29喜欢就点一一MBA
线上分享,线下圈子,尽在微信:EMBACLUB
===================================
“中国人没有宗教,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做官。”
这是200年前英国公使马戛尔尼说的一句话,这是令人振聋发聩的一句话,其意义胜过
无数研究中国人煌煌巨著的总和。
闲来无事读闲书,近期看了一些关于英国使团第一次觐见乾隆的趣闻,联想到当下的中
国,联想到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拆迁、高房价、高物价、跨省、上访、抢尸、李
刚,不由得生出无数感慨,且看今日之中国,谁之胜景,谁之天下?
【1】乾隆仅仅为了自己的面子就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说劳民伤财太轻,简直是祸国
殃民。
当时的中国正值”乾隆盛世”,中国人是好面子的,乾隆帝更是好面子的。对这次英国
人的来访,乾隆皇帝不但在接待工作上做了精心准备。
皇帝确定的接待工作方针是,一要隆重热烈,照顾好外国友人的衣食住行,保证他们的
心情愉快。二是利用这个机会,充分展示中国的富庶强大。
据估算,英国人一行使北京花费了五十多万两白银,即十七万三千多镑白银。折成今天
的币值... 阅读全帖 |
|
x***0 发帖数: 149 | 2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alwaystrue (nicheng),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转贴)200多年前的一个英国人的一句话让我震惊不已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pr 23 20:35:47 2011, 美东)
http://bbs.wenxuecity.com/mychina/546757.html
“中国人没有宗教,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做官。”
这是200年前英国公使马戛尔尼说的一句话,这是令人振聋发聩的一句话,其意义
胜过无数研究中国人煌煌巨著的总和。
闲来无事读闲书,近期看了一些关于英国使团第一次觐见乾隆的趣闻,联想到当下
的中国,联想到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拆迁、高房价、高物价、跨省、上访、抢尸
、李刚,不由得生出无数感慨,且看今日之中国,谁之胜景,谁之天下?
【1】
乾隆仅仅为了自己的面子就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说劳民伤财太轻,简直是祸国殃
民。
当时的中国正值”乾隆盛世”,中国人是好面子的,乾隆帝更是好面子的。对这次
英国人的来访,乾隆皇帝不但在接待工作上做了精心准备。
皇帝确定的接待工... 阅读全帖 |
|
b******y 发帖数: 2729 | 2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ommunipig (共产猪),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转贴)200多年前的一个英国人的一句话让我震惊不已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pr 24 00:27:56 2011, 美东)
发信人: alwaystrue (nicheng),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转贴)200多年前的一个英国人的一句话让我震惊不已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pr 23 20:35:47 2011, 美东)
http://bbs.wenxuecity.com/mychina/546757.html
“中国人没有宗教,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做官。”
这是200年前英国公使马戛尔尼说的一句话,这是令人振聋发聩的一句话,其意义
胜过无数研究中国人煌煌巨著的总和。
闲来无事读闲书,近期看了一些关于英国使团第一次觐见乾隆的趣闻,联想到当下
的中国,联想到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拆迁、高房价、高物价、跨省、上访、抢尸
、李刚,不由得生出无数感慨,且看今日之中国,谁之胜景,谁之天下?... 阅读全帖 |
|
f***a 发帖数: 7286 | 30 事实上,在登陆中国后,英国使团一再震惊的,是繁华表象下的贫穷。
他们首次注意到中国人吃狗肉。当然,不只是狗肉,只要是肉,中国人就吃:“狗
肉是他们惯用的食物。生活在水上的悲惨的中国人一向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乐于以任
何食物为食,即使是腐烂了的也不放过。”
还有随处可见的弃婴。道路两旁、河道中央、垃圾堆上,随时都有可能露出一只苍
白的小手。弃婴在基督教国家中是不可饶恕的大罪,但是中国人却视为平常。巴罗说:
“在京城一地每年就有近9000弃婴……我曾经看见过一个死婴的尸体,身上没有系葫芦
,漂流在珠江的船只当中。人们对此熟视无睹,仿佛那只是一条狗的尸体。而事实上如
果真的是一条狗的话,也许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
很明显,这是人口压力和贫困所致。“极端的贫穷,无助的困苦,连年不断的饥馑
,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悲惨景象,恐怕更有可能影响到那些感情脆弱的人,并导致这一为
习俗所鼓励、又不为法律所禁止的惨无人道的罪行。”
比经济上的贫困更令英国人惊讶的,是政治上的贫困。
斯当东和巴罗都注意到:“中国官员对于吃饭真是过于奢侈了。他们每天吃几顿饭
,每顿都有荤菜许多道。”与底层的普遍贫困强烈对照的,则是上... 阅读全帖 |
|
z**c 发帖数: 7595 | 31 古今惊人的相似 300年前英国人早就看透了中国
“中国人没有宗教,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做官。” 这是200年前英国公使马戛尔
尼说的一句话,200多年前的一个英国人就看透了中国。
比照今天的社会,应该说是“中国人没有宗教,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考公务员。
”
1、 盛世下极端贫困的中国人
当时正处于所谓的”乾隆盛世”,而当时中国百姓的真实生活如何呢?对此英国人
也有详细记载。马可·波罗惊叹中国是“尘世可以想见的最繁华的地方”。十八世纪末
来到中国的英国人却惊讶地发现,与黄金遍地的传说相反,中国的大部分普通人都生活
在穷困之中。
中国官员送来的食物过多,并且“有些猪和家禽已经在路上碰撞而死”,所以英国
人把一些死猪死鸡从“狮子号”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见,争先恐后跳
下海,去捞这些英国人的弃物。“但中国人马上把它们捞起来,洗干净后腌在盐里”。
官员贯彻皇帝旨意,在一切环节中全力展示帝国的富强。但这一旨意毕竟没有被每
一位普通百姓所领会,他们关心自己的胃更甚于国家的尊严,这个细节一下子暴露了中
国的尴尬。
事实上,在登陆中国后,英国使团一再震惊的,是繁华表象下的贫穷。中国人一向
... 阅读全帖 |
|
k*******d 发帖数: 500 | 32 你是来美国了,但中国更多的家庭贫困的, 来不了美国的。
如果你90年代上大学的,恭喜,还有毛泽东时代的余光,大学便宜
现在上大学一年两三万,农村的还就是很多上不起的。
拿奖学金出来的F1一年不过两万,加上自费的F1也不过10几万,
中国一年大学毕业生多少?你属于1% 的幸运儿。
第二,教育与家庭有关系,小老黑他爹天天在麦当劳干活,不督促,他儿子能学习吗?
再就是个传统,过去中国尊重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社会普通人家想出
人头地
只有科举
读书一条路。如今,价值观也变了,我老家不穷,但很多孩子高中毕业也不读了,
为什么?因为很多人大学毕业没工作,找工作拼爹,拼关系,拼送礼,农村家庭没有这
些的,
大学毕业也是扫大街做生意。
所以人家干脆不读了,直接干别的。
07年前美国就业容易,现在难了,也是靠networking, connection, 穷老黑的子女自然
赶不上
人家父辈就是大学毕业的 |
|
z**********e 发帖数: 22064 | 33 我之所以被邀请到这里来讲话,可能是因为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中国人应该首
先学好中文》。那是2008年,为了迎奥运,媒体大肆宣传学外文。打开电视,在记者的
诱导下,街头各行各业的百姓似乎都在积极学外文,连在公园晨练的老大妈也说学了外
文便于出国探亲云云。与此同时,电视的字幕充满错别字,广告乱改成语成风,所谓“
历史剧”中半通不通的对话,人物的称谓混乱:称对方父亲为“家父”,自己的妹妹为
“令妹”,把自己家叫做“府上”等等,不一而足,惨不忍睹。所以我有感而发写了那
篇文章。
现在似乎忽然走到另一个极端,强调学中文、弘扬传统文化了,就要压缩外文,在
高考中降低外文的分量。似乎学中文和学外文互不相容。我必须首先声明,我主张学好
中文绝不是与外文相对立,也与现在以传统文化抵制所谓的“西化”无关。更不赞成那
种让小孩子穿着古装读《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做法。现在讲讲我对学中文的看
法,并且与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学中文的经历。
中国人为什么要学好中文?
我们每个人都是用母语思考的。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和他的母语的程度有很大关系。
一个中国人除非生长在外国,从小就学那一国文字,自然就以那一国的文字为母...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2367 | 3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boycott (haha),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200多年前的一个英国人就看透了中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r 19 19:17:50 2011, 美东)
上午12:05(19 小时前)200多年前的一个英国人就看透了中国从 人人都是艺术家 作
者:梁萧“中国人没有宗教,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做官。”
这是200年前英国公使马戛尔尼说的一句话,这是令人振聋发聩的一句话,其意义胜过
无数研究中国人煌煌巨著的总和。
闲来无事读闲书,近期看了一些关于英国使团第一次觐见乾隆的趣闻,联想到当下的中
国,联想到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拆迁、高房价、高物价、跨省、上访、抢尸、李
刚,不由得生出无数感慨,且看今日之中国,谁之胜景,谁之天下?
【1】
乾隆仅仅为了自己的面子就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说劳民伤财太轻,简直是祸国殃民。
当时的中国正值”乾隆盛世”,中国人是好面子的,乾隆帝更是好面子的。对这次英国
人的来访,乾隆皇帝不但在接待工作上做了精心准备。
皇帝确定的接待工作方针是,一要隆重热烈,照顾好...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18158 | 35 事实上,在登陆中国后,英国使团一再震惊的,是中国繁华表象下的贫穷。
马戛尔尼一行人觐见乾隆皇帝(1793)
18世纪末,国势蒸蒸日上的英国人认为他们有充分的底气来与东方巨人中国握握手
了,于是,他们派出一个以著名外交家马戛尔尼勋爵为团长的、成员多达700人的庞大
使团,浩浩荡荡来到中国。
使团一路上享受的是乾隆皇帝最慷慨的礼遇。刚到大沽口,两名中国官员带着大量
作为礼物的食品在此迎候。这个见面礼出乎英国人意料。过于丰盛的礼物似乎证明了马
可·波罗笔下中国的超级富庶。然而,运送食物的中国船只刚刚离开,一个意想不到的
场面出现了:因为中国人送来的食物过多,并且“有些猪和家禽已经在路上碰撞而死”
,所以英国人把一些死猪死鸡从使船“狮子号”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
见,争先恐后跳下海,去捞英国人的弃物。这个细节一下子暴露了中国的尴尬。事实上
,在登陆中国后,英国使团一再震惊的,是中国繁华表象下的贫穷。
土地的唯一使命就是生产粮食
土地稀缺,人口密布——这是展现在英国人面前的典型的中国国情。英国人完全没
有预料到,这个东方大国的人口压力已经大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中国的全部土地,主
要是... 阅读全帖 |
|
w****j 发帖数: 6262 | 36 搜了一下,原来中华田园犬是一类总称。原来吃狗肉从周礼中就有记载了,是中国的传
统文化一部分呀。《周礼》的一段论述:一者田犬,二者吠犬,三者食犬。
中华田园犬并非一种犬的名称,其所囊括的品种非常庞杂,包含尚未被动物学界分类和
命名的品种,如广西猎犬;也包括基本上已经灭绝中国细犬。所以,“中华田园犬”并
非科学和系统的概念,因而尚未被动物学界认可,其认知程度也非常有限。
首先,必须是中华地区土生土长的犬类;其次,必须是猎犬或具备猎犬的潜质。这两个
原则是必须的,它基于《周礼》的一段论述:一者田犬,二者吠犬,三者食犬。“吠犬
”就是叫声脆而大的犬,用于护院;“食犬”不善狩猎和护院,然而体形肥大,肉多,
可供食用;而“田犬”就是在田园林间狩猎的猎犬,所以“中华田园犬”仅指土生中国
的猎犬。其他“土狗”“柴狗”“菜狗”皆不准确。其中“柴狗”的概念本身就存争议
。古时乡下的劳苦大众用天然柴火简单构筑家门,柴门就特指贫寒人家的院门,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柴狗就是被这些人家饲养来看
家护院的狗。逻辑而言,能够看家的狗多少就具备猎犬的潜质,现实中也存在由于饲养
者的喜... 阅读全帖 |
|
c****3 发帖数: 10787 | 37 CS不一样吧,人家是应用,为社会创造价值。真正程序写的特别好的,公司花大价钱也
难找,人家还可以自己干。
千老这种基础学科,其实最坑爹,没法为社会创造价值,只能拿文章衡量。就算顶尖杂
志的文章,还是可能啥用也没有,对社会没有价值 |
|
M******a 发帖数: 6723 | 38 ·秦 晖·
五,“知青下乡是巩固专政的需要”?——在意识形态话语的背后
其实,有很多的事都标榜同样的意识形态理由,细看却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就
以“十年文革”期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而论,现在无论称赞的还是反对的,
都把它与1950年代“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以来的知青史相联系,1968年关于知青接受贫
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12·22“最高指示”发表后,“大有作为,很有必要”
更常被连成简明的口号,认为这都是基于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改造世界观、培养革
命接班人、解决“三大差别”等意识形态动机。甚至连近年否定上山下乡的著作,也是
把这些“极左思想”当作主要归咎对象的〔43〕。
但史实却是:1955年“大有作为”的那些人并非城市知青,甚至也不是乡村“小资
”。按原资料的叙述,其实是郏县大李庄乡因为搞合作化,“全乡在贫农和下中农里面
,有7个没升学的中学生和25个高小毕业生,把两个中学生分配到老社,其余的全部分
配到7个‘社架子’去,以便解决会计和记工员不够的困难”〔44〕。人家原来就是有
点文化的“贫下中农”(其时去土改未远,“贫下中农子弟”尚未长成,贫下中农本身
有人读过书... 阅读全帖 |
|
k*******d 发帖数: 500 | 39 我们老家,建筑工,大工,就是贴墙有技术的,一天180
小工,就是脑子很笨只能和水泥的,一天150.
中午管一顿饭,给一包烟。
这点钱,不够一个老板一顿饭的,
我们老家低于1000的席面都见不到牛肉. 饭店里随便一顿都几百块
县城商店里没有低于400 的裤子,就是在walmart 15块的休闲裤在我县城都
500块。
他们的孩子,就算上了大学,拼爹送礼比不过人家,
人家现在也不上了,不是10年前了,大家都看清楚了,
很多高宗毕业就不上了
跟劳模老黑一样,没抓住乡镇企业机会的,没做生意死干活的,没亲戚是贪官的
以后世代不能翻身了 |
|
Q****r 发帖数: 7340 | 40 你智商真有问题,你举例说中国大学读书贵,穷人读不起,翻身难
结果人家告诉你了,学费10年没变,奖学金,贷款机会很多,也有同学在旁印证了,你
华丽的无视
你的论据不成立
即便你的论据成立,可美国和中国的国情差距甚远,基本免费读书,黑人劳模读大学很
容易,你不会没听说过AA吧,他们拿奖学金或者国家贷款非常容易的,前面也有人说了
,华人家庭的孩子反而拿不到贷款,就是因为父母收入太高。
即便同样的学校,每个学生花的钱都不一样,你用你邻居家孩子用钱来说明上学贵,你
算过他生活费一个月2000左右么?所以不能用有钱人家的孩子的标准去衡量穷人家孩子
读书需要钱的标准。所以我才举例说有人上中学光学费就20万,来反驳你。我认识不少
我本科学校的家长,他们给孩子每个月生活费,大约在800到1600之间。
我从来不觉得穷人翻身难,我的同学有穷得靠同学救济的,也有工人家庭出身的,工作
不到10年,赚了几百万的不少。有些人迷恋穷二代翻不了身,富二代永远富有,其实这
是一种自卑的想法。富不过3代,再富有也有挥霍尽的一天。穷人的孩子和中产的孩子
有何区别?都了读书,靠努力都有可能。 |
|
r********r 发帖数: 11248 | 41 富贵人家一般都对养生之道比较有心得吧
贫寒人家没这个条件讲究,暴富难安
王天后家里是寒门吧 |
|
b*s 发帖数: 82482 | 42 不是瑯琊王氏?
富贵人家一般都对养生之道比较有心得吧
贫寒人家没这个条件讲究,暴富难安
王天后家里是寒门吧 |
|
t******n 发帖数: 2939 | 43 ☆─────────────────────────────────────☆
lvus (lvus) 于 (Thu Jun 27 21:46:59 2013, 美东) 提到:
作者:il22222222 时间:2013-06-27 15:17:35
作者:yanyanlele2009
我觉得以下这段话表达了很多人的心声,这应该是为什么许许多多的人如同打了鸡
血一般激昂奋战,其中也包括我。 转: 朱令 案之所以受到如此高的舆论关注,不仅
仅是法律问题,更是人性问题, 朱令 案颠覆了公平正义,颠覆了良知道德,并且长达
十九年之久未破,犯罪分子及包庇分子逍遥法外,当局态度冷漠, 朱令 事件所产生的
社会危害是不可估量的,这种危害随着时间的延续案件的未破将会不断的加深。
大家为 朱令 案件奔走呼应,都只是仅仅想保护一种简单的社会公正,要不然,随
便一个高官的亲戚,看我们不顺眼都可以把我们弄死了?昨天是 朱令 ,明天就可能是
你我,既然你想从法律角度说,说什么根据法律程序不能公开,说什么舆论绑架司法,
那我们就谈谈法律,如果不公开的后果可能会毁了一代人的信念,在他们看来我们的司
法被... 阅读全帖 |
|
k****n 发帖数: 780 | 44 母亲是一个一字不识的农村妇女。父亲一生对母亲这样一个农村妇女,始终不离不弃,两人相守60年。
从十二圩出来,父亲第二次去了安庆。
他听说安庆测绘学堂招考。但是,他到了安庆之后发现并没有招考。无奈之下,父亲决定去参加安徽新军。当时要成立一个“混成协”,“混成协”是清代军队的编制单位,相当于后来的旅。
可是,父亲投新军并没有成功。那时候,当兵也是要有一套手续的,征兵是由地方保送的,父亲没有这些手续,无法去办,当兵又是没有当成。
无奈之下,父亲只好去寻找些小事情做,但是小事情也找不到。最后,他不得已补上了个测绘学堂的一名传达。
父亲住在测绘学堂的门房里,一面当传达,一面等待测绘学堂招考的机会。负责引导宾客或学生,登记收发分转公文信件,这个“听差”的工作对父亲来说是个非常苦闷的差事。
他想,新兵当不成也就罢了,现在当起了一个类似听差的传达,还不如去当一个警察呢。但是,按照当时的警察制,要想当一名正式警察,先要经过备补警察的阶段。人家请假不站岗的时候,你去替他站岗。
在这两三个月里,他还是没能补上一名正式警察,测绘学堂招考的消息仍然遥遥无期。
这时,父亲的一个同学来信,说扬州有个巡警教练所在招考... 阅读全帖 |
|
M******a 发帖数: 6723 | 4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吳鐘學),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手段”比“目的”更重要(下)——从毛泽东发动文革的“思想史研究”谈起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Sep 6 16:47:10 2016, 美东)
·秦 晖·
五,“知青下乡是巩固专政的需要”?——在意识形态话语的背后
其实,有很多的事都标榜同样的意识形态理由,细看却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就
以“十年文革”期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而论,现在无论称赞的还是反对的,
都把它与1950年代“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以来的知青史相联系,1968年关于知青接受贫
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12·22“最高指示”发表后,“大有作为,很有必要”
更常被连成简明的口号,认为这都是基于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改造世界观、培养革
命接班人、解决“三大差别”等意识形态动机。甚至连近年否定上山下乡的著作,也是
把这些“极左思想”当作主要归咎对象的〔43〕。
但史实却是:1955年“大有作为”的那些人并非城市知青,甚至也不是乡村“小资
”。按原资料的叙述,其实是郏县大... 阅读全帖 |
|
f****o 发帖数: 8105 | 4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oldMiscNews 俱乐部 】
发信人: fuxeto (富士德), 信区: WoldMiscNews
标 题: 独孤行:中国遍地都是“一国两制”!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r 30 12:02:53 2015, 美东)
原以为,我国只在港澳实行的是一国两制,后来才慢慢醒悟,我们的生活中竟处处存在
“一国 两制”。从某种意义上讲,遍地都是“一国 两制”。
工资是“一国 两制”。民工“起得比鸡都早,干得比驴都累,吃得比猪都差”,但他
们却拿着微薄而又可怜的工资。而一个垄断企业的“白领”,即便上班只在办公室里吐
吐烟圈儿,但其薪水仍要超过他们的数倍,福利及各种待遇就更不用说了。
退休是“一国两制”。企业一位工程师退休,其退休金远比不上行政事业单位的一个炊
事员的退休金高。
改革是“一国两制”。比如需要工人下岗,其改革气势如山洪海啸,力度如利剑削泥。
一夜之间,不管男女老少,成千上万人下了岗。发财也好,饿肚也罢,企业不管了,自
谋生路去吧。而轮到“公务员”,改革则成了大象的屁股,谁也推不动了,“剑”也变
成了木头剑。至今,从没有听说公务员有下岗...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47 懂事的吴巧锋总是抢着做家务,帮妈妈减轻负担
一座破旧的砖头房,院子里杂草丛生,地面上堆满了杂物、碎砖头,满地狼藉;院子里几间屋子的窗户上连一块完整的玻璃都没有……就是这样一个贫穷的家庭,却走出了3个闻名乡里的大学生。
昨日上午,记者同郑州慈善总会周周行工作组一行人来到了登封市徐庄镇关湾村这3个大学生家中。
父亲去世:母亲打零工培养出三个大学生
“家里之前不是这样子的,村子前面有家工厂就是我家开的,那时候我们家有电视,有大床,还有一些简单的家电。”这个家中最小的孩子吴巧锋告诉记者。
“那时,我们家贷款开了个工厂。1993年,第一批货物做出来,巧锋她爹去送货的途中出车祸去世了,工厂没了主心骨就倒闭了。为了把贷款和欠工人的工资还上,我们把能卖的东西都卖了,就成了现在这个模样。”吴巧锋的母亲王梅双眼通红地说。
吴巧锋今年以544分的成绩被东北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录取,虽然接到了录取通知书,但在她的脸上却看不到喜悦。
“我妈为了我的学费和今后的生活费,拖着生病的身体,天天去给人家刷碗。”说到这里,吴巧锋的眼泪不住地流了下来。
“巧锋这孩子懂事,知道家里穷……她是家里的第三个大学生了,她二哥在北京... 阅读全帖 |
|
|
m*****o 发帖数: 408 | 49 人们常说,科举乃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最大程度地选拔了有用之才,使得贫寒人家之子
能够凭自己的本事进入仕途,也对西方的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既为考试,就有作弊。咱在网上看过的当年的手段,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最出奇者,
莫过于将小抄夹于菊花之中,被查出之后,居然诬赖是旁边的举子扔过来的……后来的
事,哎,三俗啊,写不下去了……
科场弊案若发,处理极为严重。
咸丰八年,顺天乡试考举人。主考,是已63岁的柏葰。此人乃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
士、户部尚书、协办大学术,官从一品。快到退休之年,还得了个美差,自是喜不自禁
——为何是美差?并非说可捞钱,而是可以收很多徒弟啊,凡录取的,不都得感谢他么?
然乐极生悲。科举虽一定程度上公平,但仍有歧视。比如倡优之人——也就是戏子——
不准考。但那年,第七年却是个戏子平龄。这下,不满之声一哄而起。士子不能得罪啊
。于是,免不了要派人来查。钦差们的来头可真不小——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兵
部尚书陈孚恩和全庆——查出的问题更不少。什么卷不符啊、什么送礼啊……反正一堆。
皇帝大怒啊。顺天就在我眼皮子底下,你们竟敢如此欺我?于是,一品大员柏葰——考
后,刚升了正...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