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读书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发帖数: 1
1
2016-02-23 13:00
作者: 钱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源。(网络图片)
编者按:中共在1949年以武力夺去了中国大陆的政权之后,最大的罪恶不只是使数千万
中国人非正常死亡,而是毁灭了承传数千年、以释、道、儒三教为基础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共推行的所谓“文字改革”把几千年承传下来的正体字改成了残体字,现代的年轻
人大多无法直接阅读古书,形成难以愈合的文化断层,即使是能阅读的人也无法理解其
真正的含义。
现在的中国大陆的年轻人与古代的中国人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信神、不敬天,不知
道忠孝节义与仁义礼智信,不理解诚信的重要性。还有一些愚昧的人甚至不辨是非,把
中共等同于中国,这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悲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源,没有文化的
人等同于没有灵魂的躯壳,是世界上最可悲的人。对此,一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香港
的讲演《读书与做人》中,向听众推荐了七本书。全面涵盖了佛家、道家和儒家的文化
,对有志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人非常有益。
本网站的宗旨在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此除全文刊登钱穆先生的讲演稿之外,也将邀
请看中国专栏作家云中君、乙欣和李晓径等人定期发表诠释中华传统文化的专稿,...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2
本主题共有 5 篇文章,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返回讨论区]
[回复本文][原帖] 发信人: tulsi(蓝袜子), 信区: masterpiece
标 题: 葛岩:七十年代:记忆中的西安地下读书活动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12年09月03日08:52:35 星期一)
http://www.yantan.cc/bbs/thread-112637-1-1.html
[转帖] 七十年代:记忆中的西安地下读书活动
作者:葛 岩
从1960年末期开始,不少曾积极参于文革的大中学生失意于现实。其中的一些人开始阅读
禁书,形成今人所说的地下读书活动。这种时为禁忌的活动分布广泛,参与者众多,在某
种程度上,是19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在民间的序幕,是催生日后许多理想主义文化精英的
摇篮。《今天》杂志的诗人中、“星星画派”的艺术家中,《走向未来》丛书的编辑中和
参与改革设计的策士中,不少人是在地下读书活动时开始了其知识和文化的准备。对此,
坊间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回忆和评论。
不过,从1968年上山下乡开始至 1977年恢复高考,地下读书活动延续十年之久。
其间
,“老三届”中学毕业生,...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马英八:我弟弟要滚蛋鸟),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转帖] 七十年代:记忆中的西安地下读书活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5 23:44:09 2016, 美东)
本主题共有 5 篇文章,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返回讨论区]
[回复本文][原帖] 发信人: tulsi(蓝袜子), 信区: masterpiece
标 题: 葛岩:七十年代:记忆中的西安地下读书活动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12年09月03日08:52:35 星期一)
http://www.yantan.cc/bbs/thread-112637-1-1.html
[转帖] 七十年代:记忆中的西安地下读书活动
作者:葛 岩
从1960年末期开始,不少曾积极参于文革的大中学生失意于现实。其中的一些人开始阅读
禁书,形成今人所说的地下读书活动。这种时为禁忌的活动分布广泛,参与者众多,在某
种程度上,是19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在民间的序幕,是催生日后许多理想主义文化精英的
摇篮。《今天》杂志的诗人...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中国人为什么不爱读书?ZZ
“只有诗书传家,才能保证一个家族世代兴旺发达,物质财富的传承是靠不住的。”著
名文学家、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王立群9日向中新社记者谈及中国人越来越不爱读
书的问题时指出,读书兴趣的养成,是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共同责任。(《中国人为何
越来越不爱读书? 众学者支招内外兼修》2016-04-09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国人越来越不爱读书”,这样的话题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而是出现了N次之多
了。在此不妨随便举几个例子:①“有人统计,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
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国人阅读现状
令人担忧,我们真的低智商?》2012-10-09 来源:雅虎读书)②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发布了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
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
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
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在8.4~8.5本之间。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
,平均...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57
5
2011年1月27日 来源:农业部
新年伊始,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四川、陕西、山西、辽宁等省相继举办大型
送科技下乡活动和“农民读书月”启动仪式,力争在去冬今春农闲期间,开展一场全国
农村的“农民读书月”活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常务副校长曾一春亲自带队下乡指
导地方开展“农民读书月”活动,并要求全国农广校在开展“农民读书月”活动中深入
农村、深入实际。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央农广校共派出六个专家服务组帮助基层
开展“农民读书月”活动。
此次“农民读书月”活动是落实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2010年12月在中央农广校建校
三十周年暨“农民读书月”活动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响应30位优秀农广校学员在座谈会
上发起“农民读书月”活动倡议而开展起来的。为办好首届“农民读书月”活动,中央
农广校制定了“农民读书月”活动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农广校积极宣传和推
动“农民读书月”活动,激发广大农民的读书学习热情,促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大发
展,为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建设农村学习型社会,特别是为保粮增收
作出应有的贡献。通知还要求各级农广校高度重视开展“农民读书月”活动,认真...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6
个仅有22.85平方公里的浦东小镇,曾成立上海市首家乡镇读书协会,如今已有114个读
书小组、4200余位读书骨干,2个社区实体书房,还让一年一度的“读书节”成为当地
的文化品牌。据2016年的阅读指数调查结果,高行镇成年人阅读率达到75.05%,高于全
国58.4%的平均水平。
在高行镇的未来蓝图中,“书香小镇”也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高行人是喜欢阅读的
,我们希望高行能给老百姓提供便捷的阅读场所,并让大家了解阅读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4月26日,上海浦东高行镇党委委员聂影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拥有114个读书小组的浦东小镇如何做全民阅读推广
在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一天,上海高行镇举办了第11届读书节。主办方供图
延续二十年的读书小组
在二十年前,高行镇就成立了首个农民读书小组。
“那时改革开放已有一段时间了,农村里不少年轻人已经进城务工,村镇上住着的多是
一些老年人。他们有人不识字,文化水平比较低,所以村里就成立了一个读书小组。”
聂影说,当时村民定期聚集在村委会,会有一个领头人读书读报,并传达村镇里的讯息。
后来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住进商品房小区的乡亲们依然有这样的相聚需...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7
“90后”“00后”学霸都弱爆了,天津大学这位“30后”81岁“超级学霸”已经毕业啦!
近日,网友@学历证资格证 爆料,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完成天津大学本科进修。这位
81岁“学霸奶奶”叫薛敏修,她这次拿到的毕业证书上显示是天津大学电子商务专业。
她从2014年进入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攻读本科,全部修完所有学分。而
最让人惊掉下巴的是:她会五门语言(中文、英语、法语、俄语、拉丁语),还会制作
Excel表格,用Photoshop后期处理照片......
这毫无疑问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型。对于这位老奶奶,挑剔的网友也无嘈可吐,大
多给予点赞。以前,媒体也曾报道五六十岁的爷爷奶奶参加高考,考上大学,圆大学梦
的故事,可在有人点赞的同时,也有人质疑,这是浪费国家资源,挤占年轻人的高考机
会,读完大学后,也不找工作,为什么还要读大学?
比如,媒体曾报道“花甲状元”李文超的故事。2001年,时年59岁的李文超参加了当年
高考,以总成绩286分获得全国大龄考生第一名,被网友称为“花甲状元”,贵州师范
大学将其破格录取;本科毕业后,他又连续5年旁听该校研究生课程;2010年11月,李... 阅读全帖
t********r
发帖数: 4908
8
来自主题: _K12版 - [合集] 摆个读书的歪龙门阵
☆─────────────────────────────────────☆
tigerhead (虎虎生风) 于 (Mon Jul 5 19:42:06 2010, 美东) 提到:
在我摆龙门阵之前,请允许我引用一句鬼才晓得的名人说的一句名言:“我不同意你说
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所以,就算你对我将要说的话恨得牙痒痒,你还
是要再咬紧牙关,让我接到说下去哈。
看了很多同修(Parenting进修班),发了很多关于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和鼓励阅读的经
验帖子,我也受惠很多,非常感谢你们的分享,因为这些对培养我家四肢发达,头脑简
单的儿子的阅读习惯绝对有帮助。不过,我还是想唱一下反调,阅读是好,但是不是有
那么好,我们要把它放到如此重要的位置,如此的强调,难道书越早读越好,书读得越
多就越好?
咱先掰扯, 掰扯读得早。万物皆有其时节,孩子的成长也一样。当年我们问儿子的儿
医啥时候可以开始Potty Train时,医生给我们说,他认为给两岁半以下的孩子Potty
Train是不人道的。所以我们顶住来至上面的压力,一直把尿布带到两岁半。在孩子还
在用感性(用手,用眼,用... 阅读全帖
d*****g
发帖数: 518
9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读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我喜欢读书,无庸置疑,读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诸如近年来我重读《红楼梦》, 读一句笑一次,读二句笑二次,读三句笑无数次
,无数快乐围绕着我。书里三、四百个人物形象在我脑子里清晰可见,他们的喜怒哀乐
仿佛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到那里把书带到那里,一天没读,仿佛一件重要事情没有完成。
仲夏的阳光,正是灿烂的前奏,一个充满活力的日子,饶平县文联、团委及新华书
店在文化中心门口共同举办了首届“‘书香饶平’全民读书节赠书活动”,同日,又在
县人大礼堂举办“‘书香饶平’全民读书节学术研讨会”,与会者三十多人,热烈讨论
,畅所欲言,围绕“读书有用论”展开辩论,其矛头直指“读书无用论”。这是一件很
有意义的事情,不仅是对读书者的肯定和荣誉,而且也是对不读书者的一种鞭策和否定

鲁迅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伏尔泰说,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
我喜欢读书,尤其在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后,农忙之余,读文学类及社科类的书籍可
以说如饥似渴。我扑在文字堆里如痴如醉,疯狂补充自己的先天不足,经常忘记了吃饭
时间。记得我读第一部文学类书籍是陈残云先生的《香飘四季》,书中广州、深圳及香
...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0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读书的确是一种浪费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既然有这么个日子,就说明读书不是一件人人在做的事。要不然,
怎么没有世界吃饭日呢?
吃不上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要体验一下好像不难,一天不吃或者三天不吃,就能知
道什么叫“人是铁,饭是钢”;但其实,你根本没体验到吃不上饭的精髓,因为你对饥
荒的忆苦思甜,随时可以喊停,而在真实的饥荒年代,真正可怕的是,根本不知道下一
顿在哪里。
与吃饭相比,读不上书问题就小多了。很长一段时间,读书为贵族社会所独享,读书是
很昂贵的,一般人没有机会识字读书。现在呢,读不上书倒不需要专门去体验,很多人
生活的常态就是如此。区别在于,过去想读书而不得,现在图书唾手可得,但实在没那
份闲情。
不吃饭会饿死,不读书不会咋地,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当然是生活的非必需品。
关于读书,最常见的质疑是:读书有什么用?
说实话,真没什么用。可能你读过一本书,就只是读过了而已,或者只是满足了自己“
终于看过某某书”的感觉,书的内容是什么,读过没多久也许就忘光了。
这种没用的感觉是对的。
那种一看书名,就让你觉得非常有用,除了字典词典以及各种旅游指南,其他基本都是
骗人的,尤其是那种号称几天就能让你掌握一门学问...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1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马英八:我弟弟要滚蛋鸟),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读书运动(1)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Feb 6 00:07:53 2016, 美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f61420100bq5h.html
夏冬红 http://blog.sina.com.cn/davidxiadh 2008-11-20 22:32:39
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读书运动(1)
以其反文化特征闻名於世的中国文化大革命,常常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焚书坑
儒”的比喻流传於文字记载之中。其实,这是一种并不全面的历史错觉。就其全过程而
言,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顺从与抗争,幻灭与追寻,疯狂与觉醒错综交织,相互转化的政
治思想运动。颇具讽刺意义的是:“焚书”的结果是激起了一代青年人倍增的读书欲望
;反文化的悖论是造就了他们对人类全部文明,尤其是异质文化如饥似渴的汲取。与熟
为人知的狂热的红卫兵运动相伴相随的,文革中的中国还有过一场不为人知的冷静的地
下读书...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1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读书运动(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f61420100bq5h.html
夏冬红 http://blog.sina.com.cn/davidxiadh 2008-11-20 22:32:39
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读书运动(1)
以其反文化特征闻名於世的中国文化大革命,常常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焚书坑
儒”的比喻流传於文字记载之中。其实,这是一种并不全面的历史错觉。就其全过程而
言,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顺从与抗争,幻灭与追寻,疯狂与觉醒错综交织,相互转化的政
治思想运动。颇具讽刺意义的是:“焚书”的结果是激起了一代青年人倍增的读书欲望
;反文化的悖论是造就了他们对人类全部文明,尤其是异质文化如饥似渴的汲取。与熟
为人知的狂热的红卫兵运动相伴相随的,文革中的中国还有过一场不为人知的冷静的地
下读书运动。
学会的兴起:读书运动的初次尝试
这场自发地蔓延於全国,自觉地发自一代人心底的读书运动,滥觞於一九六七年全
面内战中。经历了“一月革命”,“二月逆流”和六,七,八月的全国大武斗的文革,
已成了一场全民族的“革命”与“被革命”的循环混战。曾经是运动主力的青年红卫兵
此...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329
13
来自主题: Parenting版 - 鲁迅谈读书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xinzhai (abao),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鲁迅谈读书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l 9 12:42:47 2015, 美东)
读书杂谈
——七月十六日在广州知用中学讲
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不过我也
没有什么东西可讲。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是我个人的意见,
姑且供诸君的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
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
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
,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坐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
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
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
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
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 阅读全帖
b**********7
发帖数: 814
14
来自主题: Travel版 - 写在世界读书日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但是真正知道毎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的人不多,我也是
13年前的世界读书日这天才知道的。那天一位书友告诉我,说市的一间书店到了一批新
版的连环画,我赶紧地打车过去,一走进书店门口,就见到一幅宣传广告牌,上面写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世界读书日期间读者购书九折。我急忙问售书小姐,什么
时候是世界读书日,售书小姐见我是老客户,热情地告诉我毎年的4月23日就是世界读
书日。我“哦”的一声直奔连环画书柜,一口气挑选了八十多本新版连环画,售书小姐
见我无法拎,就赶紧跑过来,帮我把书拎着去收银台结账,乖乖!一结账书款达985元。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设立“世界读书日”?我想大概是提醒人们;现代社会,人们虽
然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工作繁忙没有时间读书,于是,某个专家或者组织就建议设立这
个读书日。后来我请教一位学者他告诉我世界读书日的由来,我才知道自己原来的理解
是错误的。“世界读书日”的由来是这样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的灵感来
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
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939
1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愚蠢小猪:《刷盘子读书》
愚蠢小猪写的《刷盘子读书》 2005-05-30 22:38:58
第一节 从西班牙衰落看俄罗斯2003年亮丽的经济表现
强国上有好事者贴了俄罗斯2003年的经济数据,数据是多么好,成长多么快,自由市场
经济如何有成效,引得自由市场经济崇拜者惊叹不已。愚是数字游戏门出生,擅长把黄
金说成稻草,或把稻草说成黄金,而且还不说谎。俄罗斯如此好的表现,愚偏说不好,
还说俄罗斯更加衰落。各位看官,让愚慢慢道来。
要说俄罗斯,先说西班牙。西班牙离俄罗斯远着呢,但数字游戏门不管,先把人绕晕。
西班牙曾经是超级大国。西班牙当时出产一种羊,羊毛质量非常好,通过圈地运动和羊
吃人,西班牙率先实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当时羊毛与其自己纺织,还不如出口卖的钱
多。羊毛主要用来出口,使纺织业及相关技术发展缓慢,产业革命没有在西班牙产生。
后来,在南美发现金山,与其养羊纺织,还不如去淘金,金山把勤勉精神消灭了。大量
金银流入,而生产并没有相应增长,引发通货膨胀,使西班牙的羊毛和毛织物比其它欧
洲国家贵好几倍,与其自己做还不如买,这样金山把资本主义的芽给淹没了。到了1820
年代,西班牙已经是欧洲的穷国。为了保护自己的...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1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读书运动(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f61420100bq5j.html
夏冬红 http://blog.sina.com.cn/davidxiadh 2008-11-20 22:37:47
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读书运动(2)
六八年人:思想史上的开先河者
自1968年下半年起,一场当代中国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镇青年的下放/流放运动在毛
泽东的倡导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其名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自至1978年底,
大约1623万人被下放到农村,农场和基层,其中包括“老三届”(66,67,68届)中学毕
业生近460万人和“老五届”大学毕业生近67,5万多人。【21】不管目下学界如何解释
这场运动的最终动因,但曾被毛泽东器重与信赖的红卫兵此时已被划为应当接收改造的
“知识分子”范畴和应当“接收再教育”的革命对象已是路人皆知的事实。因此,不管
主观愿望如何,在客观上,“上山下乡”的发动都是毛收回给青年学生的结社自由权并
企图从组织上作为一个整体彻底打散他们的运动。然而,事与愿违。这场运动使所有的
青年学生的地位直降到水平线下,从而使他们抛弃前嫌,消弭派性,如同...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1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文革知青中的读书风气
http://www.hxzq.net/aspshow/showarticle.asp?id=2311

文革知青中的读书风气
作者:老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陆一般城镇里学校的读书风气就比较好,六十年代初读毛选(*
选集)、中苏论战等政治因素进一步助长了这种风气。文革初期,更是因应大批判与派
性斗争,以及对文革乱象困惑而进行的思考,到六十年代末期,以老三届学生为主的(
地下)读书自学风气达到高潮,尔后这些老红卫兵自然也将读书风气带到乡村及边疆。
另一方面,客观来说,无论是老三届知青还是七十年代下乡的知青,在学校接受的教育
确实有限;然而,或许正是意识到这个缺憾,当时不少知青都坚持了阅读、自学的良好
习惯,读书风气在各地知青中十分盛行。甚至可以说,几乎是伴随着上山下乡行程的开
始,知青们的读书生活也就开始了。
到黑龙江插队的上海知青刘琪(1954-)回忆说:“刚满十六岁的我去黑龙江呼玛
插队时,行李中最重的一个木板箱里装满了我的主要藏书。……外国文学类有狄更斯的
《大卫.科伯菲尔》和《双城记》、勃朗特的《简爱》、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和《欧
也妮.葛朗台》、雨果的《九三年》...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8
刘项原来不读书,所以国家领导人读不读书,并不太重要。但是,进入近现代,完全不
读书也是不行的。既然不重要,咱们就可以胡扯一番无伤大雅。
读书指数呢,必要分两种:一种是读书绝对数量;一种是理解程度。反正这些也没有个
绝对标准,所以我大致和近代以来的著名领袖们之间比比。数量指数是和总平均数相比
,理解程度也和平均数比比,以百分比为单位。
第一我们谈谈毛泽东:数量指数360,理解指数200。首先是读书量,说他读的书是领袖
们平均数的三倍多,应该是个保守估计。他读书年龄长,又特别嗜好。到老了眼睛看不
见,还让别人读给他听,可谓不可一日无书。古代也就昭明太子可以一比,可惜太子生
年太短。世界上那个杰佛逊总统也博览群书。但是从他的图书目录来看,该总统的数量
指数应该在200左右(同时代比)。也是殖民地条件限制,他不像毛这样古今中外,文
史哲科技都读。
毛泽东的理解指数是200,也是极限了。他不仅读出作者言里言外之意,还能发前人所
未省之意。翻用别人文句都能出新意和更高远的意旨与境界。从他自己写的文章和书籍
,更可以看出他站在旧书作者们的肩上,更高明一层。
邓小平:数量指数90,理解100。邓小平也...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329
19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鲁迅谈读书
读书杂谈
鲁迅
——七月十六日在广州知用中学讲
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不过我也
没有什么东西可讲。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是我个人的意见,
姑且供诸君的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
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
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
,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坐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
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
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
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
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
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
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
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 阅读全帖
R*****g
发帖数: 682
20
如果说“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那么,“一个国家的兴衰史
也就是一个国家国民的读书史”,在这中间,一个国家官员的读书兴趣和持久力会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前者的。中国古代官员普遍好读书,这是一个悠久的良性传统。大凡古代
历朝的官员,大多是自幼入学,随之开始读书(经、史、子、集),目的是秉持“达则兼
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士子的价值理念,经过若干年严格的训练和伏案阅读的习成
,在入仕时方能知晓为人处世之理和感悟治乱兴衰之道。
同时,为官者通过读书提升了自我的品格,高远者更会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所
谓“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造就、成就了官员,这是不言而喻的。
在中国古代,官员的读书是持续性的现象,大凡为官一生,“致仕”(退休)时一般也要
“刻部稿”(与“讨个小”并列),企盼给后世留下一点雪泥鸿爪。
如果要追寻一下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大致可以有以下的解诠:
一、这是官员日常行为方式和士大夫儒家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古代官员的选拔,依
靠的是入仕制度,即所谓“学而优则仕”,没有若干年寒窗下读书经历的人、没有对儒
家学问有一定造诣的人,是不可能通过严格的科举考试进入官场...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2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马英八:我弟弟要滚蛋鸟),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读书运动(2)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Feb 6 00:10:58 2016, 美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f61420100bq5j.html
夏冬红 http://blog.sina.com.cn/davidxiadh 2008-11-20 22:37:47
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读书运动(2)
六八年人:思想史上的开先河者
自1968年下半年起,一场当代中国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镇青年的下放/流放运动在毛
泽东的倡导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其名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自至1978年底,
大约1623万人被下放到农村,农场和基层,其中包括“老三届”(66,67,68届)中学毕
业生近460万人和“老五届”大学毕业生近67,5万多人。【21】不管目下学界如何解释
这场运动的最终动因,但曾被毛泽东器重与信赖的红卫兵此时已被划为应当接收改造的
“知识分子”范畴和应当“接...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22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文革知青中的读书风气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吳鐘學),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文革知青中的读书风气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ug 15 13:36:22 2016, 美东)
http://www.hxzq.net/aspshow/showarticle.asp?id=2311

文革知青中的读书风气
作者:老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陆一般城镇里学校的读书风气就比较好,六十年代初读毛选(*
选集)、中苏论战等政治因素进一步助长了这种风气。文革初期,更是因应大批判与派
性斗争,以及对文革乱象困惑而进行的思考,到六十年代末期,以老三届学生为主的(
地下)读书自学风气达到高潮,尔后这些老红卫兵自然也将读书风气带到乡村及边疆。
另一方面,客观来说,无论是老三届知青还是七十年代下乡的知青,在学校接受的教育
确实有限;然而,或许正是意识到这个缺憾,当时不少知青都坚持了阅读、自学的良好
习惯,读书风气在各地知青中十分盛行。甚至可以说,几乎是伴随着上山下乡行程的开
始,知青们的读书生活也就开始了。
到黑龙江插队的上海知青...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23
女生手绘的读书笔记
女生手绘的读书笔记
女生手绘的读书笔记
女生手绘的读书笔记
耗时两个月,几乎每日一首,手抄中国古代诗歌总集之一的《玉台新咏》,并在每首诗歌旁手绘配图,最终附上读诗感悟……这样的读书笔记,你见过吗?
16日,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古代文学专业教授王红在个人微博上,晒出了她的一位学生的读书笔记,工整的软毛笔楷体字,飘逸脱俗的手绘画配上诗歌,惊呆了众多网友,大家纷纷赞叹。原来这本作业的主人叫杨航月,是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大二的一位女生。
“披阅这样的学生作业有种愉快的感觉。”16日中午,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古代文学专业教授王红在个人微博“记得918”上发布了6张图片,并附上了这样一句话。图片的内容是一组学生的读书笔记,引起众多网友转发点赞,纷纷称这完全是“才女之作”,为其折服。
然而,一组读书笔记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是其中图片上的一首汉代宫廷音乐家李延年的小诗《北方有佳人》。楷体字手写的诗句位于整页纸的右下方,贴近诗句的是一位绝世独立正在纺纱的女子,秀丽的发髻上搭配着简单的头饰,墨色描绘的婀娜长裙尽显古代女子的柔美,左下角...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24
近日一则名为《妈妈公共场所跪地五分钟 只为求女儿用功读书》的帖子在各大论坛流传。据发帖者称,事情发生在深圳。一为母亲在公共场所跪倒在女儿面前五分钟,只为求女儿用功读书。
深圳妈妈公共场所跪地五分钟 只为求女儿用功读书
跪地五分钟求女儿读书帖子原文:
这事发生在深圳
跪出孝子?跪出忠臣?跪出清官?-----一个民族的振兴,得从每个人站立起来开始
任何一个孩子在思想独立之前,一定会沿着父母的足迹行进的。在路上,父母看到什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妈妈公共场所跪地五分钟 只为求女儿用功读书
网友评论:
四眼天鸡2012:#跪地五分钟求女儿读书,事件不明。不好随意批判谁是谁非,估计不是为了用功读书那么简单
ScorLeo:#跪地五分钟求女儿读书,还有更离谱的,偶亲眼所见。到一学姐家做客中文就餐,她5,6岁的儿子要便便,此儿子从小大便时就让学姐时刻站立一旁盯着闻着过后擦屁,不仅如此,他便便时绝对不许关卫生间的内门和外门,即使全家都在旁边的餐厅用餐也要闻他拉臭...。。所以,每个让人讨厌的小孩背后,都有一家反常的成人
jucce:#跪地五分钟求女儿读书,我见过妈妈给儿子磕头求他不... 阅读全帖
s*****r
发帖数: 43070
25
成都一父亲反对女儿上大学:捡垃圾强过读书
2013年09月02日 01:03:52 来源: 中青网
4
今日是很多大学的开学日,在新生们忙着开始迎接大学生活时,家住槐树店路的玲玲,
却在为上大学的事和父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虽然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
通知书,但玲玲的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
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
19岁的玲玲出生在川北的一个小村子。父母和所有的亲戚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父母都只读完了小学,就开始自己做小生意。5年前,觉得成都是大城市,更好赚钱,
父母带着玲玲和弟弟举家搬到了成都,在槐树店路附近全款买了套房还买了个小铺面,
靠着这个铺面做着小生意。“我们家经济条件不错,不缺上大学的钱。”玲玲说,父亲
反对主要是认为上大学没什么用。
焦点
她想读大学
出路在哪里
还有一个星期,录取玲玲的大学就要报到了。由于得不到父亲的支持,玲玲也曾尝试其
他的办法来筹大学学费。
她先是想申请助学贷款,但是仔细研究了相关政策之后,她发现自己根本够不上贫困的
资格,无法申请贷款。她想借钱,但是和家里的亲戚关系一般,加上亲戚和父亲的观...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329
26
来自主题: Parenting版 - 冯友兰 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 zz
http://m.news.cctv.com/2016/11/25/ARTIqpYLXtvyGfZrBmIHuukA161125.shtml
26年前的11月26日,中国哲学家冯友兰逝世。提起自己80年的读书经验,先生点出:精
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即把死书读活,得
其“弦外音,味外味”,令书为我所用,这才算读书读到家了。穿透岁月阻隔,向先生
取经,再反观自身的阅读习惯,不知你会不会豁然开朗。
《我的读书经验》
作者/冯友兰
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
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
点:一精其选,二解其言,三知其意,四明其理。
一精其选,读经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
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真是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
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
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所谓泛读,就是可以粗枝
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27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zt论读书
论读书 2014-10-22 06:42:16
我读书漫无计划。 每到想读时,就到书堆里或书架上,抽几本顺眼的看。 我很少只挑
一本书,除非我已经读开了,放不下。 我吃饭时,并不很贪,绝不会眼馋的在面前堆
了一盘子。打饱嗝了,还要再加一个。 为什么读书时,会变得贪心?而且,每每如此
,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小时候是穷,但毕竟是书香门第,除了纸做的,打酱油的票子
没有外,犄角嘎啦里总能捡出几张不能打酱油,兑豆油的皱巴纸。皱巴归皱巴,可白纸
黑字不皱巴,吞进去的,还都个顶个地饱满,所以不算太饿过。也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
,老想洁身自好。赵普说,半部论语平天下。 可我不行。别说半部,就是整部,我也
总怕翻来覆去读一本书,用时太长,用情太深。无形中,在字里行间,嗅出了花香,看
到了芳草地和晨曦中,溪水边洗衣的女子,长发飘飘。进去容易,出来难。不小心,在
记忆里被人植入了概念。 落得必恭必敬秉烛读书,最后却变成了别人手中放飞的风筝
。没了左盼右顾或盘石独坐的可能,了无生趣。 当然,本性中也有沾花惹草的倾向,
不东翻一眼,西瞟一下,实在看不出哪个眉目清秀,哪个嘴角漂亮...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329
28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冯友兰 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 zz
http://m.news.cctv.com/2016/11/25/ARTIqpYLXtvyGfZrBmIHuukA161125.shtml
26年前的11月26日,中国哲学家冯友兰逝世。提起自己80年的读书经验,先生点出:精
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即把死书读活,得
其“弦外音,味外味”,令书为我所用,这才算读书读到家了。穿透岁月阻隔,向先生
取经,再反观自身的阅读习惯,不知你会不会豁然开朗。
《我的读书经验》
作者/冯友兰
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
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
点:一精其选,二解其言,三知其意,四明其理。
一精其选,读经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
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真是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
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
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所谓泛读,就是可以粗枝
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 阅读全帖
i******k
发帖数: 185
29
书中自有颜如玉,好的女人就如同一本书。岁月雕琢了她的细腻与处事,读书升华了她
的气质与庄重。
从《欢乐颂》第一季开始,安迪就是知书达理、成功女性的代表。当你走进她家的时候
就知道她和其他几个姑娘的区别。
无论是卧室还是工作的地方,你都可以看见满满一柜子的书。反观樊胜美、邱莹莹、关
雎尔,一屋子的化妆品、衣服、包包,其实她们不是没有书,只是对她们来说,书这种
物件出场的概率少之又少。
当然,我们可以把一部分的原因归咎为另外三个姑娘没有这样的条件,但是能不能反过
来理解,正是因为安迪更加热衷于学习,才获得了她今天的生活和地位?
你看,同样是遇到麻烦,樊胜美纠结、邱莹莹抱怨、关雎尔软弱,只有安迪冷静地向知
识寻求帮助。
有一次奇点提到安迪在论坛上与人吵架,头一天还不知道的事情到第二天就可以很好的
解释说明,并整理了自己一套对这件事情的认识。安迪做了什么?很简单的四个字:学
习+总结。
这样的场景发生过不止一次。
安迪本身是金融领域的好手,长期在国外工作让她在回国之后还要重新学习国内的税务
和法律。她不但没有觉得吃力,还拿出了最清晰的认知和最准确的判断,让新下属心服
口服。
甚至在被邻居骚扰的... 阅读全帖
R*****g
发帖数: 682
30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曾国藩十二条值得借鉴的读书规矩
曾国藩,清代名臣,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将士的刽子手,又是一个治学严谨、博览
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一个穷山僻
谷的耕读人家。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谓“百
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
们是: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读书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做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
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 阅读全帖
R*****g
发帖数: 682
31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曾国藩十二条值得借鉴的读书规矩
曾国藩,清代名臣,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将士的刽子手,又是一个治学严谨、博览
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一个穷山僻
谷的耕读人家。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谓“百
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
们是: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读书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做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
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 阅读全帖
n******g
发帖数: 17225
32
原标题:充电 | 读书正当时!跟习近平学高效阅读
平日里忙于工作,不少领导干部感叹:挺想读书,就是没时间。
烈日炎炎,不妨趁此机会在室内静下心来读一些书。今天笔记君就带大家一起学习
习近平的读书心得,看看比我们忙一万倍还坚持读书的他,如何高效率读书学习?
1
1
“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
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讲到:“谈到爱好,
我个人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你知道,承担我这样的工作,基本上没有自己
的时间。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
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
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
养浩然之气。”
2013年,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总
书记说:“经常听有的同志说自己想学习,但‘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学习’。听上去好
像有些道理,但这绝不是放松学习的理由。”习近平表示,“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即
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1267
33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做美丽女人--读书的女人最美丽 zt
做美丽女人--读书的女人最美丽
日期: [2010-12-18]
人的灵魂不喜欢浅薄,庸俗,无聊,它永远在追求最高尚的东西。使之高尚的重要渠道
就是读书。书是使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智慧的殿堂,珍藏着人生思想的精英,是金玉
良言的宝库。
读书的女人有丰富的内涵,读书的女人有一种韵味,读书的女人最美丽。读书的女人淡
淡香。
读书的女人有自信的笑容,有着为人母的慈爱,为人妻的贤淑。懂得事业,家庭,亲朋
好友间的关系。出得厅堂,入得厨房。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温温迩雅,雍容大度。言
谈举止里透出涵养、聪慧与贤达。知道如何奉献爱,把爱的阳光洒象大地。
读书的女人独处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行走人海亦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虽春意盎然,魅力
无限。但明白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读书的女人淡雅秀丽,媚俗不染,有竹之清骨
,梅之高洁;如菡萏任脚下污泥无数;任耳边流言无穷,却纯洁依然;如空谷兰草绕开
世俗的馥郁,隔绝百花丛艳丽的侵袭,以坦然的姿态悄然绽开在阳光下,向世间献美妙
神奇之幽香。
读书的女人是身心健康的女人,女人在家庭里承上启下影响着几代人,要具备积极向上
乐观豁达的心态。善于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面对...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59
34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静中读书滋味长
书非静不能读,读非静不能进,进非静不能悟。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安静是滋生成熟果实的唯一土壤。读书如果是一粒能化生万物的种子,那么唯有土壤的滋养,才能使之开出鲜花,结出硕果。
当今世界,红尘滚滚,度日匆匆,诱惑多多,要静心读书并非易事。但是,读书实在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学问、见识、器度、修养等,皆能从读书中来;入世的雄心,出世的勇气,也需要在读书中酝酿和培育。
读书实是修身之途、进身之阶、移风易俗之根由、经世实用之基础。因此,古今中外大凡想做点事业的人,无不静心于书海之中,苦苦追索,以此作为走向更大天地和更高境界的发轫。
王国维曾经精辟地指出读书(其实也是追寻真理)的三重境界,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细细品味,的确如此。即使在矢志不移、奋发进取的人生追求中,仍然离不开心灵的平心静气。或许,在更深的意味和更广的时序上,读书正是一种不断发现静,追求静,抵达静的历程。
心静得下来,则身处闹市里、孤寂处、得意际、失意时、忙碌中,皆能读书;静得下来,则读而生思,读而能悟,读而有得;静得下来,...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5
看到刚才有人说读书无法改变命运,成绩很优秀,可是毕业后还很苦逼上班,不敢请假。
而闺密是不怎么读书可以满天下旅游。
其实觉得读书对少数人是很有用的,这些人很聪明,天生适合读书,出来后能做科研,
能做学问。那么这些人是读书有用的。
对一般的人,普通人来说,读书读得辛苦,成绩一般,累死累活,在学校里白白浪费了
时间和精力,毕业后还要从头学起。
那么对这些人来说,读书没什么大用,不如早点出来,学技工技巧,做金领,比所谓白
领强多了。
至于穷人是更加不适合读书,因为读书需要很多成本,穷人本来就家庭困难,眼界不行
,整体而言综合素质不行,那么努力读书也没多大用处,反而让家里更加穷。
所以穷人是最不适合读书。
读书也像做生意,那些人适合做哪行,都是主动的。
穷人去做适合自己的哪行去。
这里说的读书是当谋生手段的读书,而不是爱好。作为增加自己修养的读书爱好,那是
需要随时随地学些的。
活到老,学到老,是古人的感叹,不会骗我们的,特别是近来科技发展速度太快,几天
不学习就会感叹被时间抛弃了。
K**********n
发帖数: 10466
3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KingOfMaoLun (毛轮之王),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俺泼点冷水:读书没有用,读书让人痛苦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26 18:58:11 2015, 美东)
小孩子们没有书读也无所谓,可以去经商、打工或是以军功报国。
汉文化是一个以读书为使命的文化,但是十年甚至百年寒窗苦,照样挡不住滚滚而来的
蛮族铁骑和西洋文化。明宋那些寒人苦读出身的书生们,最后跟着帝国悲愤地被埋葬;
或是投靠异族,欣喜而残忍地亲手埋葬帝国。这些证明了,读书,不应该是唯一的出路
;没有书读,照样靠武勇和勤劳成为栋梁。
文学、历史、地理、算数、自然科学这些,不需要所有人都掌握,只需要精英阶层和上
层社会掌握即可。《红楼梦》只需要精英看得懂,精英能欣赏就行,若期望农民也懂得
《红楼》,是徒劳的。
以前觉得美国的华人地位太低而学历太高。后来渐渐明白,死读书、只会读书真的是无
用——一个白人红脖,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没有出过本州没有见识没有文化不懂得
读书,但拥有枪支、忠诚,可以在最关键的时候应征,挺... 阅读全帖
f*********t
发帖数: 11092
37
三种目的:
1.为了读书而读书:取得学历,进入社会就业的敲门砖(有了不增添多少优势,但是没
有寸步难行)
2.为了赚钱而读书:家里太穷或父母养家太不易,自己发奋读书,出来赚多一些钱改变
家庭命运,这个往往也有风险,万一没选对专业,浪费了十几年青春,比方说坐上了生
物千老这种坑,那的确赚不到啥钱,还耽误了时间。。。
3.为了兴趣而读书,这种人数最少,最适合读书,视读书为乐趣,读书有瘾,哪怕不给
钱也不愿意离开书本,如果给他一些钱的话,他会更加无后顾之忧的钻研,这种人天生
适合读书,但是比例也很少。带有这种层次的读书风险性最少,也最容易视钱财为身外
之物!
我们要承认绝大部分人都是俗人,绝大部分读书的目的就是前两种,菌斑的各位将军整
天叫嚣“读书无用论”,其实就是因为自己都不是第三种人,都是为了赚钱或读书而读
书,最终结果要么是没赚到钱大失所望,要么是空耗了青春,啥都没有。。。
l********o
发帖数: 5629
38
马云:成功与情商有关 与读书多少关系不大
成功与否跟情商有关系,成功不成功跟读书多少没关系。但是跟你成功以后很有关系,
成功人士他不读书他一定往下滑,而且会滑的很惨
我创业永远挑自己最开心的事情做,挑最容易的事情做,挑大家都喜欢干的事情干。最
重要的事情,最难做的事情,留给别人
我不是说假话,我书读的真不太多。我跟书院邀请我说我书读的真不太多,做成功不成
功跟读书多少没关系,但是跟你成功以后很有关系。我看到很多人成功跟读书没有关系
,都很成功。但是成功人士他不读书他一定往下滑,而且会滑的很惨,我们看了太多这
样的案例。我觉得读书要会读,我不算会读书的人,但是我争取做一个会读书的人。因
为有时候我在公司里碰上很多人特能读书,属于智商很高,情商极低,成功与否跟情商
有关系。我把人当书看,我碰上任何一个人,不管他怎么样一个人,我都很欣赏他。我
总是从,这哥们挺逗的,还有这样的想法。而且绝大部分的书,我看了前面 几页我基
本上能猜出后面几页,后面故事基本上我能猜出来,所以我大部分看了会扔掉,当然金
庸的书我是永远猜不出来,我觉得特别好玩儿。
人生你是很能看,我自己觉得我们公司至少240... 阅读全帖
t**********k
发帖数: 511
39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母亲的故事(教我读书)
母亲的故事(教我读书)
我曾经讲过自己不知道小时候是非常淘气的,其实还有一件事我也不知道,那就是我读
了很多书。我明白这一点的时候是已经读大学了,才发现很难找到和我一样读过那么多
书的人。我没有一点点自夸的意思,说实话,我并不认为读太多的书是一件好事,人活
着世界上最重要的是快乐,而读书并不能保证人就可以快乐。实际上,也不能保证能赚
大钱,做大官,找一个漂亮的太太,等等等,很难说有什么实际用处。
我为什么不知道自己读了很多书,那是因为我们家的人读书都很多,是一种习惯。人读
书都是受人影响的结果,父母亲,哥哥姐姐,老师,同学等等。我则是主要是母亲,再
就是姐姐,她们读的书都比我多,我开始读的书都是她们给我的。
结果就是我读的书有些女性化,没有打打杀杀,描写细腻感情的居多,这一点对我影响
非常大,我到现在仍然更喜欢这一类的小说。
母亲当然希望我能安安静静在家里读书,她是那种老式妈妈,自然认为读书是一件好事
,再则我在外面野,总是把身上弄得脏脏的,有时还会把哪里弄伤一下,她肯定不会高
兴。我那时候感到非常委屈,你喜欢读书,当然认为读书好,但我...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2273
40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30个包子关于读书速度求建议
update:
很高兴在这个版199个包子得到一次很好的brain storm.已经联系买包子了,过几
天就发。
我根据我自己的读书经验和感悟,还有大家给的建议,总结如下。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很高兴在自己不是在垂老之年开始重
视这个问题。

首先弄清楚读书的目的是为了用这本书,驾驭这本书,如果书无用,就是一堆废纸
而已。所以拿到一本书,一定不要怕书。如果这本书实在太厚太难,就把它先扔在地上
,然后上去再踩两脚,证明自己不怕它。有些夸张了,就是要这种心理。
我把读书分为横面和纵面。
横面:
横1, follow the traffic (这本书),态度就是毕恭毕敬,俯耳恭听,跟着作者的思
路去follow作者的一切。感觉就是心沉下去。
横2,deeply follow the traffic (这本书),态度就是平起平坐,互相交流。感觉就
是心沉得厉害,把心渗透到这本书里,跟着作者同呼吸共命运,深深的去理解作者和这
本书。
横3,improve or reform the trafic(这本书),态度就是恭敬中带着睥... 阅读全帖
l********o
发帖数: 5629
4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liyuanchao (李源潮),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越是穷的地方越认为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Sep 3 11:55:35 2012, 美东)
大家发现没有,沿海地区早就不屌读书了。
现在还在搞吊瓶高中的,都是一些没有开化的穷地方,
那里的基层老百姓,与世隔绝了,胆子小,认为读书还能改变命运。
我观察了一下,比如河北衡水,比如有人说的四川一些地方,
还有湖北那个孝感吊瓶高中,都是一些经济非常落后的地方。
这些地方的人,我比较了解,我就是那种地方出来的。
这些地方的人,有如下的特征:
1.把读书当成宗教,你去问那些家长读书好在哪里?他也说不出所以然,
但是就是认为读书好。如果小孩要去做生意,那就跟杀人放火一样,是
不允许的,但是如果小孩读一辈子书,那没问题,这样的地方,是愚昧还是
文明?
2。这些地方都是内地,害怕风险,喜欢稳定,我其实是说轻了。这些地方的人
无法容忍任何不确定的东西,他们希望社会和80年代以前一样,考上大学,
然后有个稳定的工作,关键字是稳定!!一定要稳...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2
有这么一种人:自己不怎么读书,对读书这件事很为轻蔑,是读书无用论的忠实拥趸,
经常嘲笑、讽刺和孤立读书多者,并经常对身边的孩子灌输:“书读那么多干什么?书
读多了会成书呆子。”之类的“先进理念”。
且看“书呆子”获得了世人什么待遇吧。毛主席专门写了文章批判“书呆子”、“本本
主义者”、“教条主义者”;书呆子被迫与这些词语挂钩: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死脑筋,不会变通,不懂人情世故,百无一用,书生气等等;我们雷州话有一句经典的
俗语:照着书吃东西,扶着墙行路。说的是一个书呆子按照书本的指示吃饭、吃东西,
结果弄得自己半死不活,要扶着墙走路。
“书呆子”这个词的杀伤力这么大,谁愿意跟它沾边啊?没有判断力或判断力不成熟的
的小孩子就更不愿意了,一个个急欲远之而后快。在“书读多了会成书呆子”观念的威
慑下,部分孩子选择了尽量少读书,甚至不读书。一些本来有很好读书天赋的孩子因为
远离书本,逐渐泯然于众人,永远失去了攀登学问高峰、创造学术成就的机会,如一棵
棵本可长成参天大树的幼苗,因为受了嘲笑的荼毒,终其一生竟高不过半米。在他们的
眼中,除了脚下的谋生路外,还能看见其他的路吗?
诸君,咱们身边... 阅读全帖
t**********k
发帖数: 511
43
来自主题: Prose版 - 母亲的故事(教我读书)
母亲的故事(教我读书)
我曾经讲过自己不知道小时候是非常淘气的,其实还有一件事我也不知道,那就是我读
了很多书。我明白这一点的时候是已经读大学了,才发现很难找到和我一样读过那么多
书的人。我没有一点点自夸的意思,说实话,我并不认为读太多的书是一件好事,人活
着世界上最重要的是快乐,而读书并不能保证人就可以快乐。实际上,也不能保证能赚
大钱,做大官,找一个漂亮的太太,等等等,很难说有什么实际用处。
我为什么不知道自己读了很多书,那是因为我们家的人读书都很多,是一种习惯。人读
书都是受人影响的结果,父母亲,哥哥姐姐,老师,同学等等。我则是主要是母亲,再
就是姐姐,她们读的书都比我多,我开始读的书都是她们给我的。
结果就是我读的书有些女性化,没有打打杀杀,描写细腻感情的居多,这一点对我影响
非常大,我到现在仍然更喜欢这一类的小说。
母亲当然希望我能安安静静在家里读书,她是那种老式妈妈,自然认为读书是一件好事
,再则我在外面野,总是把身上弄得脏脏的,有时还会把哪里弄伤一下,她肯定不会高
兴。我那时候感到非常委屈,你喜欢读书,当然认为读书好,但我...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44
江西省九江县江州镇位于长江九江段的中心。团洲中学是江州镇的一所民办初中,在这里上学的大都是附近村里的孩子。2012年9月秋季开学,学校突然多了一名英语教师,还带来了15名来自贵州的学生。
这名带着贵州孩子来读书的老师叫周玉阳,是江州镇本地人,从小就会读书,后来工作去了深圳,做了房产经纪人,很快就有房有车,房子最多的时候有六七套。在乡亲们眼中,周玉阳是有出息的人。
2010年,周玉阳突然放下一切,来到贵州的一个穷山区支教两年,支教结束后又带着这些山区的孩子回到了老家,供他们读初中。
当初支教,家里人就不理解。而现在的行为,亲戚朋友更觉匪夷所思,劝他三思而行。周玉阳的母亲担心:这么多孩子,万一生病了怎么办?父亲劝他:做事要量力而行。还有人猜测周玉阳这么做一定有什么图谋。
放下一切去贵州支教
周玉阳执意辞职前往支教的地方,是贵州省赫章县石板村,要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进村。村里唯一的学校只有一到四年级。来到石板村,周玉阳身兼数职,办起了五六年级,他一心想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想改变石板村的教育现状。实在分身乏术,他就动员妻子来帮忙。之前一直反对丈夫支教的妻子最终拗不过,“担心他一个人不会照顾... 阅读全帖
n********g
发帖数: 6504
45
去年这个时候,半夜,我接到陌生网友的电话。她从某个编辑手里要到我的号码,想向
我倾述她的人生,似乎把我当成了午夜电台的主持人。
她的故事没完没了,但很简单:没考上好大学,在家找不到工作,来北京,找了份待遇
很低的临时工作,很快被辞退了,每天去图书馆读书。她说想考研。我说别考了,先养
活自己吧。
简单粗暴地说,读书更适宜有钱有闲的人。真正的读书是一件回报期很长的事。要做好
三五年不会带来任何收益的准备。孩子应该从小读书,因为小时候可以许多年不考虑回
报,没有承担责任的压力。一旦错过那个阶段,就应当意识到,当务之急是承担责任。
这时候再把脑袋缩到书堆里,是一种逃避,是不愿对自己负责。
不是所有的读书都不会带来眼前的回报。读玄幻小说当时就会很爽。但爽完就完了,智
识不会有任何增进,阅历不会有任何改变。那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读书,只能算消遣。
比这个层次高一点,是读盗版书摊上这些书:《营销宝典XXX》、《和上司沟通的XXX个
技巧》、《怎样养好老母猪》。其实,要想学养老母猪,与其买本书,不如到乡下农户
那里,递上两根烟,听他聊聊。而且这种打交道的经历会比养母猪更有意思。
但很多人不会如此。可能因... 阅读全帖
K**********n
发帖数: 10466
46
小孩子们没有书读也无所谓,可以去经商、打工或是以军功报国。
汉文化是一个以读书为使命的文化,但是十年甚至百年寒窗苦,照样挡不住滚滚而来的
蛮族铁骑和西洋文化。明宋那些寒人苦读出身的书生们,最后跟着帝国悲愤地被埋葬;
或是投靠异族,欣喜而残忍地亲手埋葬帝国。这些证明了,读书,不应该是唯一的出路
;没有书读,照样靠武勇和勤劳成为栋梁。
文学、历史、地理、算数、自然科学这些,不需要所有人都掌握,只需要精英阶层和上
层社会掌握即可。《红楼梦》只需要精英看得懂,精英能欣赏就行,若期望农民也懂得
《红楼》,是徒劳的。
以前觉得美国的华人地位太低而学历太高。后来渐渐明白,死读书、只会读书真的是无
用——一个白人红脖,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没有出过本州没有见识没有文化不懂得
读书,但拥有枪支、忠诚,可以在最关键的时候应征,挺身保卫这个国家,他的贡献其
实远远大于那些之乎者也、满腹经纶的摇笔杆子的文人,因为他们可以为几千人民币月
薪就信口开河、胡言乱语,他们可以为邓艾惨绝人寰的屠杀辩护、找借口,他们可以在
任何事情上造假,读了书也是废物。
所谓读书有用,无非是历代统治阶层用资源分配不公的方式,来人为造成...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1267
47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贺麟: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 zt
贺麟: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
就读书而言,则不同学科的书籍,应有不同的读法。如读自然科学书籍的方法与读
社会科学书籍的方法,必有不同处。又如读文学书的方法,与读史学书、哲学书的方法
,亦不尽相同。从前梁任公著《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一书,选出中国几种重要的经书和
子书,提示其内容大旨,指出读每一种书的特殊方法,更足见读书的方法,不但随人而
异,而且随书而异。
因此,一人既有一人读书的方法,一书也有一书的特别读法。所以贵在每人自己根
据他平日读书的经验,去为他自己寻求一个最适宜、最有效率的读书方法。而每遇一种
新书,我们也要贵能考查此书的特殊性质,用一种新的读书方法去把握它,理解它。
故本文不能精密的就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书,指示特殊的、不同的读书方法。此事
须有个别的指导,只能概括的就广义的读书的方法,略说几句。
读书,若不是读死书的话,即是追求真实学问的工作,所谓真实学问即是活的真理
,真的知识。而真理或知识即是对于实在或真实事物的理智的了解,思想的把握。换言
之,应用思想或理智的活动,以把握或理解真实事物,所得即为知识、真理、学问。故
读书即所以训练思想,应用理智,以求得真实学问。读书并不是
h******i
发帖数: 21077
4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haibugui (昵称太短!),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其实偶说句实话:黄继光就是不读书的结果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21 20:28:41 2015, 美东)
你们天天说读书无用读书无用,真到这时候就看出来读书有用了。
读书多了可以发展科技、多生产,工业能力上去了,就不需要用肉体抵挡枪炮了。而是
逼得对方用肉体抵挡我们的枪炮。
如果读书好,工业强,黄继光呼叫空中支援或是炮击就直接解决了地堡;
如果读书好,工业强,黄继光直接变身喷火兵,地堡里的哭都哭不出来;
如果读书好,工业强,黄继光就不是步兵,而是装甲兵,坦克直接轰塌了地堡;
偶不是说这种精神不对,而是说,有堵枪眼的勇气,不如去读书,学知识,更加有效,
还更容易。
什么自杀攻击,埋伏,近战,礼拜攻势,都是实在拼不过物资和技术,就只好老老实实
地发挥低人权、高数量的优势,自然会惨些。
我认为,读书是有用的,美国没有黄继光,就是因为他们的黄继光不能死,打完仗了黄
继光们还得回家老老实实地读书,然后发展技术。
索南看不起读书的,是错的。... 阅读全帖
h***e
发帖数: 20195
4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hellowhy (夹死do it),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人民日报评贪官读书:胡长清爱看肉蒲团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r 18 21:35:13 2012, 美东)
2012-03-19 04:44:00 来源: 人民日报(北京) 有4141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45)
核心提示:3月19日人民日报刊文《领导干部该读什么书》,称干部读书不仅是爱好问
题,更是严肃的价值观问题。文章称胡长清爱看《肉蒲团》、《金瓶梅》,结果荒淫无
度沦为阶下囚。辽宁沈阳原副市长马向东随身携带《赌术精选》、《赌术实战108招》
,结果赌博成性输掉了人生。
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和一些领导干部打交道。在少数为官者的办公室,书橱内确实放了
不少书,却是精装版的《官经》、《厚黑学》、《中国历代君臣权谋大观》、《古代帝
王驭人术》、《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等等,甚至如《阴阳风水学》、《八字与官运》也
堂而皇之摆在那里。由此看来,为官读书重要,但读什么书更为重要。
“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养性,要在读书...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61690
5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nengneng (能能),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央视网新闻:习近平最大爱好是读书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r 26 00:37:09 2018, 美东)
习近平最大的爱好是什么?他曾多次提到
“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读书修
身的重要性。
“我们读书最多的时候就是在农村,十年寒窗,读书知识的基础是在农村打下了。”
2003年,习近平接受央视采访时这样说。
“读书知识的基础是在农村打下了”
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赴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梁家河村村民王宪平说
,“当时我们村里人去把他的行李拉回来,有一个箱子很重,那时候也不知道是习近平
的,后来才知道他那个箱子里装的全是书。”
从此,七年的日日夜夜,梁家河村多了一个秉烛夜读的身影。
资料图
打开百度App
窑洞里的读书人
提起习近平的插队生涯,梁家河村村民武晖颇有感触:“你问我们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
,习近平插队期间最爱好什么?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习近平最爱看书。”
2015年2月,习...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