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8 发帖数: 3612 | 1 这是冯达庵的著作中的一段,给出佛教发展大概的轮廓。
------------------------------
第三节 小乘发展期
释尊在世,三乘一乘虽无所不谈,总以小乘摄机至众。当时学风一若小乘为
无上正法;习大乘者甚属希有。五种法藏,亦以小乘部之经律论三藏最为需要。
实践此中教法,全仗导师之力。佛将涅盘,诸比丘相率哀求留寿,职是之故。
然佛则付嘱摩诃迦叶继承领导之位,以其洞达佛教真面目;且"头陀"第一为
大众素所景仰,足资矜式也。
佛示灭时,诸比丘再三请佛住世,佛言:"汝等不应作如是语。我今所有无上
正法,悉以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此《涅盘经》卷二之言
也。头陀者,抖擞之义;谓振刷精神与烦恼奋斗也。必自刻苦始:衣粪扫衣;食
不过午;住在冢间,长坐不卧;以此为基,日常不觉其苦,庶能不被烦恼制伏云
尔。
佛教以一乘为正宗;三乘为预科。与一乘宗旨真实相应,即达佛教真面目。
习之精熟,能接十方如来法流转加持一切众生,使三乘学人皆得实证果位;否则
不足为三界导师。是故小乘领导之人,亦须先自明宗,乃有实力。灵山会上佛对
百万人天证明迦叶默... 阅读全帖 |
|
q****n 发帖数: 4574 | 2 正在学习心经。看到一篇注解(无名氏所做),感觉非常好, 推荐一下。
摘自 http://www.hudong.com/wiki/%E5%BF%83%E7%BB%8F
顺便一句,前面有人对“色受想行识”中“行”的意思,有疑问。这里也是解释为“行
为”,宣化上人也是解释为“行为,去做”等等意思。
******************************************************************
心经 - 概述
心经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 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 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 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
卷中的一节。 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
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经》共有八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
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
品般若》。
...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3
在禅师的论证里面,基本上他讲了两种识,名,色的关系
在第一种识,色,名的关系中,讲识是心,名为心所,色指心依色法
心,心所生起,然后心依色法生起,
在第二种识,色,名的关系中,讲识,不同与心,而是六识,
色,不是心依色法,而是指六净色
然后说什么呢?
说六净色生起,六识生起
所以第二个色(六净色)不同与第一个色(心依色法),
生起的是第二个识,也不是第一个识的定义,心。
等于是“A缘B,C缘D”
只是介绍A与B关系
然后再介绍C与D的关系
所以禅师论述的“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并不是束芦相依的关系
束芦相依喻在经文中是用来解释“识缘名色”与“名色缘识”
讲识与名色两者的[相互]关系,名色成就识,识成就名色
两者相依相持,相互牵缠
如果论与经有相左的,个人会选择走杂阿含和相应部的共说路线
并且认为如果先读论,容易用论的角度去看经,感觉是对读经的一种杂染
站在经的立场去读经比较好,读完之后,有时间与精力可以再去核对论的思想
这样比较保险 |
|
b*****n 发帖数: 662 | 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elief 讨论区 】
发信人: baofoen (喜悦), 信区: Belief
标 题: 转:放生感应奇迹记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y 20 01:26:40 2013, 美东)
原文在: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66.htm
---
放生感应奇迹记
莲子居士编述
前言
念佛放生,舍报安详
放生感应二则
不杀为诸戒之首,而放生为众善之先也
放生—放慈悲心生,放自己重生
孝心·诚心·佛心
常行放生,众难解脱
杀生果报,如影随形
心路拾掇
历劫重生忆观音
至仁所感,惠及群生
悲心济物,自感业消
背觉合尘,悯众生八苦交煎,放生得度
梦境成真
火焰化红莲
一根小蜡烛,点燃家人法身慧命
落尽繁华忏前愆
挨两刀,免震灾
起心动念皆是业
婚嫁不宜杀生
呒通钓鱼,钓鱼会破病(台语)
只将此心,推及物类
放生而后重生
闻访嘉义
夫妻本是同林鸟,病苦来时相扶持
视仇如亲系于心
久病,非片刻之法药能愈
放生,真的很好
蠢动含灵,皆具佛性
观音慈,普贤行
佛为大医王,放生念佛治绝症
家,就是修行道场
慈心所致,广被有情
...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5 四大菩萨
(无边的愿行—普贤菩萨)
文珠法师讲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六日于香港九龙政府文化中心
一、普通众生的愿行
二、出家修行的愿行
三、普贤菩萨的愿行—普贤菩萨的故事
三、普贤菩萨的愿行—普贤行愿的德目
三、普贤菩萨的愿行—普贤行愿的功德
无边的愿行—普贤菩萨
今天讲的题目,是无边的愿行。愿是愿望,志愿;行是行为,作为。由个人的志愿,策
动个人的行为;由个人行为造作的实践,去完成个人的愿望,名之为愿行。
没有实践的愿望,类于空谈,没有理解的实践,变为盲从。盲从与空谈,皆是偏差,无
法获得学佛的真实利益。因此,昨晚劝导各位勤求佛的智慧,目的在理解佛所说的真理
;今晚讲无边的愿行,是希望各位,由愿行的实践,亲证佛所说的真理。如是以智慧的
理解力,策动愿行的实践;以愿行的实践,亲证智慧的理解。以智导行,以行证智,解
行并进,始可完成学佛的志愿,达到成佛的愿望。否则,说甚么即生成佛,一生解脱,
皆是欺世妄语,魔鬼技俩,除了急功好利愚痴的人,盲从附和外,智者诚应审察谛观,
洞悉真伪,免堕魔眷。现在,将一般人的愿行,出家人的愿行,及普贤菩萨的愿行分三
点说明。同时介绍普贤菩萨的故事及其功德。
...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6 五、节孝延寿 先曾祖妣毛母李太夫人,世居湖北通城之马港,虔奉观音菩萨。先曾祖
端元公积学早逝,先高祖盛周公,高祖妣张太夫人,金太夫人均在堂,时甫三十二岁,
守节抚孤,以母兼父,孝养翁姑,以媳代子,周旋于两姑之间,曲尽孝道。且豪侠好义
,有丈夫气,急人之难,抚人之儿,亦劳怨不辞。清末洪杨之乱,湘军屡战于此,某日
闻寇警,急奉翁姑奔于前,襁负三子随于后,仓皇逃避,见侄被弃哀号,即禀翁姑:‘
媳有三子,弃一可也,兄惟此子,忍令绝嗣耶?’乃弃长子于途,携侄同逃。子追不及
,寇至欲兵之,询知其情,义而舍之,寇退,仍获团聚焉。迄翁姑先后弃养,家虽中落
,皆葬祭尽礼。而哀毁过甚,及次子先逝,孙曾多夭,积忧愁而生乳癌,溃痛甚剧,医
谓无救。吾祖躬率吾父祷于观音菩萨座前,忽梦大士教以青丝瓜捣敷而痊愈,延寿两纪
。四代同堂,晚景欢娱,精神矍铄,无疾而终,享寿八十有五。沔阳夏少平钟武先生为
立节孝传,刊入家谱。
六、孝延双寿 余岳父郑公文成老先生,岳母吴太夫人,世居湖北通城南区郑家岭,迁
何婆桥之何家垄。佛神并信,尤敬奉观音菩萨。父早死,事母极孝,定省必敬,葬祭尽
礼。性均仁慈,无所矜饰,好善乐施,不使... 阅读全帖 |
|
j********p 发帖数: 9680 | 7 【不杀放生】第一等功德:历代高僧说放生百种大福
学佛修行必读宝典,如何少走弯路、速得利益,适合每一位新老同修!
救一命胜造七层宝塔
一切有漏善法中. 没有比放生功德大的
也没有罪障比杀生更大, 活活烹死一命削二十禄
怎样放生:
放生福善积得最深, 可以圆满人天七德: 出身高贵、形色端严、长寿、无病、缘分优异
、财势富足和智能广大, 还可以获得如下福报: 眷属团聚、长寿健康、无灾无病、善神
为友、众人恭敬、家门幸福、动物喜欢你、众人恭敬、增长慈悲平等心、未来世证菩提
、不受战乱病苦、子孙昌、官禄盛、福常随身、睡梦安乐、天护人爱
“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大智度论》
放生可以圆满人天七德:
——种姓高贵、形色端严、长寿、无病、缘分优异、财势富足和智能广大。
“一切众生因杀生故,现在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横罹其殃。”
——《优婆塞戒经》
救一命,功德胜造七层宝塔,没有比放生更大的功德。
菜市场待宰杀,待救济的物命太多了,救一条命,都是不可思议的,因为生命高于一切。
功德够,愿望就一定求得应!
放生能满一切愿!能救一切苦难,化一切灾劫。
举凡求福慧子孙、求财富、求... 阅读全帖 |
|
W**N 发帖数: 1037 | 8 憨山大师《般若心经直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f18eb0100nxmw.html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此经题称般若者何?乃梵语也,此云智慧。
称波罗蜜多者何?亦梵语也,此云到彼岸。
谓生死苦趣,犹如大海,而众生情想无涯,无明不觉,识浪奔腾,起惑造业,流转
生死,苦果无穷,不能得度,故云此岸。惟吾佛以大智慧光明,照破情尘,烦恼永断,
诸苦皆尽,二死永亡,直超苦海,高证涅槃,故云彼岸。
所言心者,正是大智慧到彼岸之心,殆非世人肉团妄想之心也。
良由世人不知本有智慧光明之心,但认妄想攀缘影子,而以依附血肉之团者为真心
,所以执此血肉之躯以为我有,故依之造作种种恶业,念念流浪,曾无一念回光返照而
自觉者。日积月累,从生至死,从死至生,无非是业,无非是苦,何由得度?
惟吾佛圣人,能自觉本真智慧,照破五蕴身心,本来不有,当体全空,故顿超彼岸
,直渡苦海。因愍迷者,而复以此自证法门而开导之,欲使人人皆自觉悟,智慧本有,
妄想元虚,身心皆空,世界如化,不造众恶,远离生死,咸出苦海,至涅槃乐。
故说此经,经即圣人之言教,所谓终古之常法也。
【观自在菩萨...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311 | 9 米拉日巴尊者在《山居满意歌》中说:“既无亲朋为挂念,亦无仇怨相牵缠,如是死于
崖洞里,无悔无恨心满意。”又云:“洞内死尸无血痕,洞外杳然绝人迹,如是死于崖
洞里,无悔无恨心满意。”的确,死在寂静地方非常吉祥,没有其他的干扰,修行也会
圆满成功。
以前学院有一个沃色多吉喇嘛(光明金刚),当时他生了一场大病,但在生病期间也从
来不断传承。有一次他听完课回来,坐在自己的床上,背后没有靠任何东西,身体端坐
而安详圆寂了。那种死相非常吉祥,如果在一些城市里,可能有很多新闻记者前来报道
。当时很多道友都看见了,他圆寂之后,一直端直地坐在那里,头都没有垂下来。
汉地也有这种情况。五代后周时期,有一位行因大师,隐居在庐山佛手岩。每天夜深时
,就有一只麋鹿、一只山鸡来睡在他石屋的旁边,一点也不惊怕。大师平生不收弟子,
但附近寺庙的僧人自动供养他、服侍他。有一天大师对他们说:“把窗帘卷上,我要走
了。”窗帘才刚卷起钩上,大师下床走了几步,就站立着圆寂了。
莲池大师对此大加赞叹道:“贪欲多的人,临终时更加厉害,甚至争夺遗产,对世
上的财物人事眷念不已。不但是在家人如此,连出家人也有这样的。如果每个出... 阅读全帖 |
|
x**s 发帖数: 534 | 10 世俗的孝道,虽有导人向善的增上力量,但当这一行为的形式愈发被看重以后,也会逐
渐形成重形式、轻实质的教条理解。禅门超迈夺俗的出离修为,当然要从偏俗的情执或
形式中解放出来,宋代禅门便曾发生这样一桩惊世骇俗的公案。
宋代有一个渔民家庭,世代以捕鱼为业,十分贫寒,全家以渔船为家产。渔夫有一妻一
子,生活在船上,船至何方,家到何方。渔夫的儿子宿具善根,受邻人影响,暗自信佛
,其父母并不理解。小儿每每将所捕活鱼放生,父母发现则每每痛加斥责。
岁月如梭,小儿很快长成少年,因宿具善根,对于佛法的虔信愈加迫切。父母捕鱼为业
的生计和对其信仰的反对,使他倍感苦恼。在俗甚难修行,出家修行的志愿一直深藏在
心底。但以当时的世道民风,渔人生活的现况使他难以获得修行佛法的自在。终有一天
,他向父亲提出了出家修行的请求,自然遭遇强烈反对,水上的交谈使少年越来越绝望
,他用猛厉的方式为自己争求出路,父亲仍旧全力反对其出家。少年痛念生死无常,命
光有限,相互牵缠,不如求一解脱,在一再哀求仍遭拒绝之后,为了求得生命的自由,
他推开父亲,打算夺路出行。未曾想,父亲不慎落水,抢救之下,全无结果,愤愤离世
。返回家中,于母... 阅读全帖 |
|
H******3 发帖数: 169 | 11 作者教诫我们理当依止寂静地方,时间是还没有死亡之前,如果你已经被四个人抬到尸
陀林,那时候已经迟了。倘若能死在山洞里、森林间或寺院中,这是最好的一种选择,
自己死时也会很安详、很宁静。
无亲亦无怨,只身隐山林,
先若视同死,殁已无人忧。
我在大限来临之前,应及早前往寂静的地方,独自一人精进修持。在那里,没有亲人的
挂念,也没有怨敌的危害,亲朋好友认为我早已不在人世,那么纵然真正死亡,也不会
有人为我哀伤痛苦。
米拉日巴尊者在《山居满意歌》中说:“既无亲朋为挂念,亦无仇怨相牵缠,如是死于
崖洞里,无悔无恨心满意。”又云:“洞内死尸无血痕,洞外杳然绝人迹,如是死于崖
洞里,无悔无恨心满意。”的确,死在寂静地方非常吉祥,没有其他的干扰,修行也会
圆满成功。
每个人对死亡都应有所准备---索达吉堪布
以前学院有一个沃色多吉喇嘛(光明金刚),当时他生了一场大病,但在生病期间也从
来不断传承。有一次他听完课回来,坐在自己的床上,背后没有靠任何东西,身体端坐
而安详圆寂了。那种死相非常吉祥,如果在一些城市里,可能有很多新闻记者前来报道
。当时很多道友都看见了,他圆寂之后,一直端直地坐在那里,头都没有... 阅读全帖 |
|
H******3 发帖数: 169 | 12 圆寂像游戏般轻松愉悦
米拉日巴尊者在《山居满意歌》中说:“既无亲朋为挂念,亦无仇怨相牵缠,如是死于
崖洞里,无悔无恨心满意。”又云:“洞内死尸无血痕,洞外杳然绝人迹,如是死于崖
洞里,无悔无恨心满意。”的确,死在寂静地方非常吉祥,没有其他的干扰,修行也会
圆满成功。
以前学院有一个沃色多吉喇嘛(光明金刚),当时他生了一场大病,但在生病期间也从
来不断传承。有一次他听完课回来,坐在自己的床上,背后没有靠任何东西,身体端坐
而安详圆寂了。那种死相非常吉祥,如果在一些城市里,可能有很多新闻记者前来报道
。当时很多道友都看见了,他圆寂之后,一直端直地坐在那里,头都没有垂下来。
汉地也有这种情况。五代后周时期,有一位行因大师,隐居在庐山佛手岩。每天夜深时
,就有一只麋鹿、一只山鸡来睡在他石屋的旁边,一点也不惊怕。大师平生不收弟子,
但附近寺庙的僧人自动供养他、服侍他。有一天大师对他们说:“把窗帘卷上,我要走
了。”窗帘才刚卷起钩上,大师下床走了几步,就站立着圆寂了。
莲池大师对此大加赞叹道:“贪欲多的人,临终时更加厉害,甚至争夺遗产,对世
上的财物人事眷念不已。不但是在家人如此,连出家人...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13 (二)深妙禅偈
有大福德始念佛 发菩提心修十善
佛说无上深妙禅 浅人当作浅法看
四仪庄严三业净 坚守重戒勿少犯
打破人我是非关 放下生平闲知见
谈玄说妙不相干 三字真传老实念
只此即是长夜灯 苦海慈航斩魔剑
要拔多劫生死根 直拼此身作呆汉
五宗八教一句收 切莫念外觅方便
过缓过急同是病 强想一心心愈乱
志坚如钢气如绵 不间不杂自成片
因心果佛互感应 根身器界潜转换
烦恼未伏念不一 习气不除佛不现
千万句如一句时 何愁不见弥陀面
此事非易亦非难 三昧全凭信行愿
第二个内容是深妙禅。怎么又谈到禅了,这是《大集经》的话:‘若人但念阿弥陀,是
名无上深妙禅。’不但是禅,而且是深的禅,妙的禅,而且是无上的深妙的禅。中国旧
日的知识份子(士大夫阶级)欣赏禅宗,鄙视净土,认为唯有禅宗才是高深玄妙之法,
至于净土只是愚夫愚妇的行径,其实他本人正堕在颠倒见之中,如大富盲儿身在宝中为
宝所伤。另外一种,目前有许多人,久修无功,
产生消极情绪,自认什么都不行,我看经不能深入,参禅更不是根器,学密还有许多怀
疑的地方,我什么也不行。所以我没有办法就只好念念佛吧!这个说法,表示这个人虽
然习净,但对于净宗缺乏正... 阅读全帖 |
|
l*******e 发帖数: 121 | 14 发信人: Minbari (踏雪寻梅), 信区: Salon
标 题: 江绪林:这是何等可怕的罪恶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hu Jun1 17:20:38 2000), 站内信
件
【多维新闻社1日电】江绪林5月30日在《大家论坛》发表文章,标题
是《北大学生,江绪林系列文篇》:
五月19日,邱庆枫遇害,校方封锁消息被BBS公布,二十三日、二十
四日出现游行,三角地出现小字报,其中四篇连载引起较大反响,随
即被封杀、、、悼念学妹邱庆枫----为正义作证
一、良知与罪
圣经新约福音书中耶稣基督告诉我们:"凡看见女性动淫念的,这人
心
里已经犯奸淫了。"(马太福音5:28)而在旧约中约伯则在从律法主
义向虔信的跳跃中呼告:"我与眼睛立约,怎能恋恋瞻望处女呢 ?"
(约伯记31:1)。这些延伸至内心品质和动机的伦理要求,实际上
表
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件罪、残忍与邪恶,我们自己常常 不是
清
白的,不是无涉的。我们虽未参与,却早已被卷入,因为正义 不仅
在
于避免罪之行为,更在于心灵之正义。
然而,就我们的实际境遇看来,人的悲剧和高贵不仅仅在于罪之牵缠
,
更 |
|
c*c 发帖数: 2397 | 15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不过一般地说,“反
智论”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关涉的部分:一是对于“智性”(intellect)本身的憎恨和怀
疑,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抱着这种态度的
人我们可以叫他做“反智性论者”(anti-intellectualist)。但是在西方,“反... 阅读全帖 |
|
G*******9 发帖数: 4371 | 16 出售几棵健康成长的栀子花苗,照片见后面的帖子,有意者请回站内信箱,请附上你的电话和Email。
10刀一棵。
并出售专门为栀子花配的营养液,保证每一片叶子都青翠欲滴。5刀足够一颗苗用一年。
如果你有比较好的果树苗,我们可以交换。
诗歌
南朝梁•萧纲《咏栀子花》:“素华偏可喜,的的半临池。疑为霜裹叶,复类雪封枝。 日斜光隐见,风还影合离。”
唐•杜甫《栀子》:“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于身色有用,与道气相和。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
唐•刘禹锡《和令狐相公咏栀子花》:“蜀国花已尽,越桃今已开。色疑琼树倚,香似玉京来。且赏同心处,那忧别叶催。佳人如拟咏,何必待寒梅。”
宋•朱淑真《水栀子》:“一根曾寄小峰峦,苫葡香清水影寒。玉质自然无暑意,更宜移就月中看。”
宋•杨万里《栀子花》:“树恰人来短,花将雪样年。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有朵篸瓶子,无风忽鼻端。如何山谷老,只为赋山矾。”
宋•苏籀《栀子花一首》:“镂裁雪羽元同质,合辑龙沈更一家。气袭禅僧鼻端白,葩敷溪女鬓唇斜。牵缠芗色诚虚幻,结习因缘... 阅读全帖 |
|
m**c 发帖数: 7299 | 17 本文为“新历史合作社”新推出的数字杂志——《我们的历史》第二期内容。感谢“新
历史合作社”赐稿。
1952年2月8日,在从香港返回大陆的两年之后,民生公司创始人卢作孚在重庆的家
中自杀身亡。而他蹊跷的死因,或许可以追溯到一年多之前。
那时,卢作孚为了解决民生公司所面临的困境,向政府提出了公私合营的请求。而
中共对此也表现出足够的善意,在新政权看来,民生公司是公私合营的一个标本,希望
它的模式将成为今后大规模公私合营的一个范例。然而,当一段表面上看似融洽的关系
开始以后,始料未及的变故却一一来临了。船王之死,正表现了资本家们在新时代里的
不安,同时也为即将来临的一场风暴拉开了序幕。
事实上,几乎与此同时,上海的一些资本家纷纷以新任上海市长陈毅戏称“空降部
队”的方式告别自己的企业。“据上海从1月25日至4月1日的不完全统计,因运动而自
杀者就达到了876人,平均每天的自杀人数几乎都在10人以上。而且,有不少资本家更
选择夫妻一同自尽,甚或带着孩子一同自杀,更足以见这场运动之激烈和对资本家精神
冲击之巨大。”
在度过短暂的蜜月期后,新政权开始与旧阶级分道扬镳。1953年,伴随着“过渡时
期...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1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王克明:可以给上山下乡运动盖棺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27 22:00:03 2015, 美东)
http://bbs.voc.com.cn/topic-6444968-1-1.html
作者: 姜太公的小岛 时间: 2015-3-18 15:01
王克明:可以给上山下乡运动盖棺了
王克明:知青,农业文明的亲历者
史铁生说,他想不清楚是什么原因,使知识青年记住了插队的日子。在他,插队的
日子是“无边的黄土连着天”,“深褐色的犁迹在走”,“歌声吹散开在高原上”,“
他们还在窑里睡着懒觉”……史铁生所记,是黄土高原、传统农业、山间窑洞、古老民
歌,是插队在陕北的北京知青,对一段往日经历的苦苦感受,对一种古老文明的深深记
忆。在那种文明里,知青曾经的生活方式,或与之融洽,或形成反差,苦心劳骨,饿体
乏身,动心忍性,增益不能,刻写了独特的上山下乡时代印记。
今天,当文明发生变迁的时候,我们在回首间已经看清,那是传统农业文明的一个
...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566 | 19 终南茅棚听故事系列二
作者:惭愧道人
二
野兽哪去了?
这个故事是听终南最年长的一位长老讲述的。长老号称终南活化石,除了一些不为人知
,极为隐秘的隐修者以外,在所有大家知晓的隐修者里边,最为年长,住山时间最长,
对于终南的各种历史掌故,如数家珍。
这位长老后来被拍摄了视频,可能很多道友看到过,一个地道的禅宗风范,举止自然而
放松,言语幽默而朴实。他那浓郁的陕北方言使人想起佟湘玉,最经典是讲的那句:我
师父去世的时候,啥也没说,就说教我好好劳动,人的价值还是要劳动的么!人劳动时
,这也不思量,那也不思量,在那个地方,他就稳当。。。!朴实平和的话语,道出了
世出世间的一切真谛!人其实很简单,什么贪嗔痴,其实还是饱暖思淫逸,一饿一冻,
啥玩意儿也想不起来,所以富贵学道难啊!很多道友都抱怨自己的境遇不佳,身心困顿
,活着比较辛苦,觉得能够有舒适的环境,自己才能够修行有力,其实啊!恰恰相反,
横逆困穷就是成就你的菩萨!古今圣贤皆是逆境中得来的。就比如你的婚姻不如意,那
么你正好无牵挂的修行,正如你的配偶不如意,那么你正好干干脆脆,不必恩怨牵缠。
凡事都有正反两面,何苦只想一面呢?人有这样的好,就 |
|
f*******8 发帖数: 3612 | 20 我觉得抱怨没用,唯有真实智慧、能透视一切的智慧,
能透视人、我、内、外的智慧,能让人解脱层层的牵缠羁绊,
脱离苦的迷坑。
这些绊马索不是靠定力强行拉断的,是靠冷静的智慧观察解开的。
得鸡 |
|
f*******8 发帖数: 3612 | 21 我觉得抱怨没用,唯有真实智慧、能透视一切的智慧,
能透视人、我、内、外的智慧,能让人解脱层层的牵缠羁绊,
脱离苦的迷坑。
这些绊马索不是靠定力强行拉断的,是靠冷静的智慧观察解开的。
得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