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杂阿含
1 2 3 4 5 末页 (共10页)
t******g
发帖数: 17520
1
http://www.jcedu.org/dispfile.php?id=1801
转这个作为我的忏悔, 于大家共勉
释普性
内容提要:六根是连接众生心识与外界的门户,众生之所以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
之中,就是因为六根的不清净,从无始以来的一切业报皆是由六根杂染所造成,比如眼
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而贪,是与瞋、
痴紧密相关联的。我们修行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断除贪、瞋、痴“三毒”的过程,
而守护根门是断除贪、瞋、痴“三毒”、趋向解脱的根本门径。《杂阿含经》是原始佛
教的根本经典之一,本文就《杂阿含经》中佛陀开示的有关守护根门的问题试加以探讨
,以便我们从守护自己的根门中体悟佛法的旨趣。
关键词:六根、六尘、守护根门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虚妄、颠倒的自我的作怪,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顺著自己
的爱好而选择自己的东西:眼喜欢见自己喜爱的颜色,耳喜欢听自己爱好的音乐,舌喜
欢尝适合自己口味的饭菜等等,不一而足。当现实生活不能满足自我无尽的要求时,我
们就会不断地起惑、造业,产生或大或小的诸多烦恼,正如印顺法师所言:“依佛法说
,有情的生死流转,世间的苦...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


=================
http://baike.baidu.com/view/13867282.htm?fr=aladdin

如果在更大的背景中考察,《杂含》在经藏中的地位就显得更加突出。据义净《南海寄
归传》所述,佛灭后一千多年,印度(包括周边国家)佛教大小乘并存,其中上座部、
有部势力最大,分传南北。然其大小乘的差别仅在于是否礼拜菩萨、读大乘经,行斯事
者名大,否则号小,馀皆同也,所谓“律捡不殊、齐制五篇、通修四谛”[7]者是。《
瑜伽论》的体例、内容恰应此说,《菩萨地》仅在原始经、律基础上别出一门[8],并
无脱离三藏另立新宗之事。此在早期大乘作品《大智度论》中亦有迹可循,论中安立“
修多罗”为阿含、大乘二分,而以大乘经为三藏外别说者,同时将自宗“空门”与“阿
毗昙”等并提[10]。又,玄奘除了翻译《瑜伽论》等大乘经论之外,还翻译了大量有部
论着,从古论到注释书,这也是当时佛教实况在文献上留下的一个注脚。即此遍观,足
知即使在大乘分支以后,一切法义不离三藏,三藏要义摄归《杂含》。所以,印顺法师
的断语是十分允当的:“无边的甚深法义,都从此根源而流衍出来”。...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
我同意 cpath 的看法。
此经在杂阿含经中,分类属于「只夜」,「只夜」的性质是不了义的。如『瑜伽师地论
』等说,杂阿含经的经文,分为三大类∶修多罗、只夜、记说。『杂阿含经』的蕴 、
处、因缘、道品四个相应,是原始的「相应修多罗」,性质是了义的,是原始佛法的根
本。结集时的三个标准之一,「修多罗相应」,应该是指以杂阿含经「相应修多罗」的
部分,来抉择是否佛法。
『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 说∶
「如是一切相应,略由三相。何等为三?一是能说,二是所说,三是所为说。若
如来、若如来弟子,是能说,如弟子所说、佛所说分。若所了知·若能了知,是所说,
如五取蕴、六处、因缘相应分(──所了知),及道品分(──能了知)。若诸苾刍、
天、魔等众, 是所为说,如结集品」。
『瑜伽师地论』,对「记说」的解说,如卷二五(大正三0·四一八下)说∶
「云何记别?谓于是中,记别弟子命过已后当生等事」。 「或复宣说未了义经,
是名应颂。云何记别?……或复宣说已了义经」。
瑜伽系论典,以显了分别,记别未来──二义,解说十二分教的「记说」。记别弟
子未来当 生等事,与 『大毘婆沙论』 的「所...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4
杂阿含的“空”,应该以杂阿含的立场去解释,有杂阿含的经文中提到,空,是指空我
,空我所。并非是印度初期大乘,中观的“空”的概念。你要是看空之研究,很有可能
会掉入哲思的陷阱,很难出来。既然在研究杂阿含,就恭喜你,千万不要放开世尊教法
的精髓,而选择后世祖师的论著。
S**U
发帖数: 7025
5
<西藏大藏经>中没有完整的译出整部<杂阿含经>,只有单经。依德格版<西藏大藏
经>,宇井伯寿等人的对照,略列内容∶
经号 内容
379 转法轮经
403 四圣谛无间等
583 月天子
726 善知识
980 六随念
981 六随念
1226 四种虽小不可轻
1299 十种业迹
经号是大正藏<杂阿含经>对应经经号。
汉译<杂阿含经>有几千经,<西藏大藏经>中译出的,不到汉译<杂阿含经>的百分
之一。其中的<转法轮经>,不知道有没有译成中文或英文,可以与各译本对比。
c***h
发帖数: 2262
6
也有人认为,杂阿含中的确有说咒(护蛇咒),可以持咒。
而有所讨论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7%A0%94%E8
-----------------
《杂阿含经》卷九第252经有对蛇的护咒。在对应的南传『相应部尼柯耶』没有,因此
曾见有些人推论认为是北传加的,认为《杂阿含经》没有咒。
而我却发现南传大藏经『律藏』【小品.5 小事犍度】Vinaya. Cullavagga. V. No.6
(对蛇之护咒),是这一段的对应护咒,也就是说这段经文并非北传所特有,而是在南
传中护咒被归为律藏中
----------
学长你好,仅提供一点知道的讯息~
首先,香光庄严曾有一篇文章谈到此事,网址如下: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v1/2005/73/73bs1.htm
但就我在缅甸时的观察,这些护咒似乎应用不普遍。他们比较喜欢用改编后的巴利文祝
愿,去过几个不同派别的寺院,早晚课也都是诵一样的祝愿。
至于蛇护咒,其实整个东南亚地区蛇之多是我们很难想象的,以缅甸为例,因为湿热气
候的关...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7
感谢法友提供讯息,我先想想,看看杂阿含,再看空之研究。
昨天看了杂阿含一经我发现我搞错了,我把”空”说得太伟大
应该先有空三昧,才有无相三昧、无所有三昧。
空三昧应该还没到稳定的无我,应该只体会到无常,因缘集灭。不只是生灭。
---------------------
发信人: SeeU (See you),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请教这段杂阿含的‘味’和‘患’是什么意思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y 13 21:55:04 2012, 美东)
印顺法师『空之探究』,对『阿含』的空,有详细论证。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30/yinshun30-02.html
r****n
发帖数: 8253
8
来自主题: _Arahan版 - 杂阿含无我相经里面的"无我"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杂阿含无我相经里面的"无我"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Dec 26 20:20:01 2009, 北京)
杂阿含34经,也就是无我相经是阿含经典当中阐述无我非常好的经典之一,佛陀证悟后
,第一次讲经是向包括憍陈如在内的五比丘讲述《转法轮经》,五比丘因此而证悟初果
,人间第一次出现四双八辈弟子。在五天之后,佛陀向五比丘开示了第二部经典,就是
无我相经,在这部经典里面,佛陀准确阐述了无我的深义,憍陈如等五比丘因此而证悟
阿罗汉。深入理解这部无我相经,很有助于搞清楚佛法说的无我到底是什么意思。
末法时代,像法邪师大量出现,很多似是而非的伪佛法混入佛教,连佛法非常关键的无
我的定义也被篡改得面目全非。比如这里的邪师waichi将"无我"错误的弄成"无人我对立
","能所不二"等,作为学习佛法的人,应该明辨这些邪说,树立真正的无我正见。
无我相经(北传杂阿含34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尔时、世尊告余五比丘:‘色
非有我,若色有我
t******g
发帖数: 17520
9
我记得这人好像说了会写个review啥的
庄的基于尼迦耶的对读杂阿含是很不错的, 也参照菩提比丘的英文翻译
这部《杂阿含经校释》的似乎重在校,也就是勘误数多版本, 也参照巴利文杂尼迦耶
,力求还原经文本色, “注释”要比庄的详细的多,而且不是用白话而是参照
经书本身, 比方说如果有谈到四食, 直接用某段经文直接解释, 而且有
经文编号方便查询。。。
如果看过杂阿含经, 我觉得可以当作工具书来用
S**U
发帖数: 7025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阿含经的涅盘观
杂阿含经对涅盘的形容词∶
无所至趣,寂灭、清凉、清净、真实、心善解脱,甚深、广大、无量、无数。
如来,若有,若无,若有无,若非有非无后生死,不可记说。
杂阿含经的修多罗部分对涅盘不形容为常。
杂阿含905经
尊者摩诃迦叶语舍利弗言∶「若说如来后有生死者,是则为色。若说如来无后生死,是
则为色。若说如来有后生死、无后生死,是则为色。若说如来非有后、非无后生死,是
则为色。
如来者,色已尽,心善解脱,言有后生死者,此则不然;无后生死,有后无后,非有后
、非无后生死,此亦不然。
如来者,色已尽,心善解脱,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盘。
舍利弗!若说如来有后生死者,是则为受,为想,为行,为识,为动,为虑,为虚诳,
为有为,为爱;乃至非有非无后有,亦如是说。
如来者,爱已尽,心善解脱,是故说后有者不然;后无,后有无,后非有非无者不然。
如来者,爱已尽,心善解脱,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盘。
舍利弗!如是因、如是缘故,有问世尊如来,若有,若无,若有无,若非有非无后生死
,不可记说」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8/yinshun38
S**U
发帖数: 7025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阿含经的涅盘观
涅盘是世间空,世间灭。
世间没有常、恒 、不变易法。
杂阿含230经
佛告三弥离提∶「谓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
乐。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
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名世间。
杂阿含232经
白佛言∶「世尊!所谓世间空,云何名为世间空」?
佛告三弥离提∶「眼空,常、恒 、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
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空,常、恒、不变
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空世间」。
杂阿含233经
世尊告诸比丘∶「...
云何为世间?谓六内入处。
......
云何世间灭?谓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乐著无余断∶已舍、已吐、已尽、离欲、灭、
止、没。
云何世间灭道迹?谓八圣道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6/yinshun36-13.html
i********7
发帖数: 808
12
至于集灭是否是刹那生灭之前已经讨论过:
集灭是观察原因,不是看现象的生灭生灭。
在杂阿含经中,不管是生灭还是集灭
都不是指刹那生灭生灭
而相应部大概只有两篇经文提到生灭法的定义
(可能有漏掉,请法友们补充)
一篇与杂阿含共说,一篇讲刹那生灭
从杂阿含与相应部的对照中,我发现
集灭是共说,生灭是共说,而刹那生灭却不是共说
那一篇讲生灭为刹那生灭的相应部经文似乎很有可能是根据
阿毗达磨后加入的,用来支持部派的部义,看来那个时候的佛弟子
还是蛮看重经的,好歹也知道用经文来支持自己的论,虽然手法有点…,
但是大家都这么做,也难苛责谁了
S**U
发帖数: 7025
13
从结集的过程来看,杂阿含本身就表现出经与律的分别结集,律藏本身也是如此说。将
某篇经文归类到律藏或经藏,在原始结集应该就已经确立。经与律也是分别传诵的。
杂阿含252经的咒,在南传出现于律,而不是四尼柯耶,这是值得注意的。
如果各部律都有此咒,则此咒结集时原本应该属于律藏,杂阿含是将律藏中此咒与经文
结合了。
如果仅有某些律有此咒,则此咒更可能并非原始结集所有,而是在部派时代结集到律藏
或经藏中。
S**U
发帖数: 7025
14
《长阿含经》卷12第19经类似的经文出现在杂阿含1192经,别译杂阿含105经,南传长
部20经,相应部1相应37经。这4个对应经文都无咒语,所以《长阿含经》咒语部分应该
是部派时代才加入而非原有。
http://agama.buddhason.org/DA/DA19.htm
r****n
发帖数: 8253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阿含无我相经里面的"无我"
杂阿含34经,也就是无我相经是阿含经典当中阐述无我非常好的经典之一,佛陀证悟后
,第一次讲经是向包括憍陈如在内的五比丘讲述《转法轮经》,五比丘因此而证悟初果
,人间第一次出现四双八辈弟子。在五天之后,佛陀向五比丘开示了第二部经典,就是
无我相经,在这部经典里面,佛陀准确阐述了无我的深义,憍陈如等五比丘因此而证悟
阿罗汉。深入理解这部无我相经,很有助于搞清楚佛法说的无我到底是什么意思。
末法时代,像法邪师大量出现,很多似是而非的伪佛法混入佛教,连佛法非常关键的无
我的定义也被篡改得面目全非。比如这里的邪师waichi将"无我"错误的弄成"无人我对立
","能所不二"等,作为学习佛法的人,应该明辨这些邪说,树立真正的无我正见。
无我相经(北传杂阿含34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尔时、世尊告余五比丘:‘色
非有我,若色有我者,于色不应病、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
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不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比丘!于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无常耶’?比丘白佛:‘无常,世尊’!‘比丘!若
无常者,是苦耶’?比丘白佛:
c***h
发帖数: 2262
16

再说一段
最近我对空的看法是由有染无染(有我无我)解释起,
看起来又似乎符合杂阿含中佛陀对空的说明。
我也不知这样解释对不对,请妳和对南北传都有研究的SeeU法友参详参详。
解释的角度是
1以往缘起法,是解释有染(有我)的五蕴(内在五受阴)与外部环境接触,引发忧悲恼苦
的情况。
2空,是解释,无我之后,纯净无染的五蕴的状况。
所以,佛陀在阿含中说,空与缘起法不同。
(也有人对阿含中古文的诠释是,空就是缘起法。可我总觉得不是)
缘起法
当内观,会暸知缘起法中,缘生是怎么样情况,会往哪里走下去。
对色的贪染,缘起于何处,会往哪里走。(缘起法中, 一步一步往忧悲恼苦走去)
对受的贪染,缘起于何处(受污染的触,无明触),会往哪里走。(缘起法中, 一步一步
往忧悲恼苦走去)
对想的贪染,缘起于何处(受污染的识),会往哪里走。(缘起法中, 一步一步往忧悲恼
苦走去)
对行的贪染,缘起于何处(无明),会往哪里走。(缘起法中, 一步一步往忧悲恼苦走去)
对识的贪染,缘起于何处(受污染的行),会往哪里走。(缘起法中, 一步一步往忧悲恼
苦走去)
无我之后,
当没有”我”支撑着,诠释着你以往对有染的色... 阅读全帖
r*****e
发帖数: 1196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阿含经中的灭尽定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elief 讨论区 】
发信人: reverie (缘生世间), 信区: Belief
标 题: 杂阿含经中的灭尽定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18 16:48:03 2009, 美东)
杂阿含经里面提到“灭尽定”的经文只有一篇,568经,而且与其它谈涅槃的经文大有
不同,显然不是一回事——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庵罗聚落庵罗林中。与诸上座比丘俱。
时。有质多罗长者诣诸上座比丘所。礼诸上座已。诣尊者伽摩比丘所。稽首礼足。
退坐一面。白尊者伽摩比丘。所谓行者。云何名行。
伽摩比丘言。行者。谓三行。身行.口行.意行。
复问。云何身行。云何口行。云何意行。
答言。长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有觉.有观名为口行。想.思名为意行。
复问。何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有觉.有观名为口行。想.思名为意行。
答。长者。出息.入息是身法。依于身.属于身.依身转。是故出息.入息名为身
行。有觉.有观故则口语。是故有觉.有观是口行。想.思是意行。依于心.属于心.
依心转。是故想.思是意行。
复问。尊者。觉.观已。发口语。是觉.观名为口行。想.思是心数法。依于心.
属于
S**U
发帖数: 7025
18
有人说《杂阿含经》焰摩伽经允许\如来藏。我们读一下经文,就知道这是断章取义,只读一段经文就发挥自己的见解,而忽视佛陀的教导。
经文很明白的说,在五蕴中没有如来,离开五蕴也没有如来。不管把如来藏跟五蕴的关系定成是一还是异,焰摩伽经都不允许\。SN 22.85
http://www.ahan.tk/view/5/22/
《仙尼经》更开示正见∶「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亦复不见命终之后真实是我」,是佛所说。又说∶「仙尼!如是(阿罗汉)弟子,我不说彼舍此阴已,生彼彼处。所以者何?无因缘可记说故。欲令我记说者,当记说彼∶断诸爱欲,永离有结,正意解脱,究竟苦边。」和焰摩伽经一起读,则意义非常明确。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6/yinshun36-10.html
焰摩伽比丘的见解为何是邪见呢?南传此经的注释说∶
如果焰摩伽比丘认为诸行灭而不再起,此是正见。但是焰摩伽比丘是认为(凡夫继续轮回永生,而证阿罗汉的)有情(i.e. 如来),生命被摧毁而不再轮回,所以是断灭邪见。这是因为焰摩伽比丘以身见去思考解脱。所以佛陀的问话,以破除焰摩伽比丘的身见为主。... 阅读全帖
p****y
发帖数: 23737
19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Re: 杂阿含470经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aichi 俱乐部 】
发信人: winter (白兔), 信区: waichi
标 题: Re: 杂阿含470经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Nov 4 18:25:51 2009, 美东)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杂阿含470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Nov 4 01:59:11 2009, 美东)
你完全搞错, 一个真实的大乘者, 并非追求涅磐, 而是到最
后, 找到真相, 证实整个佛教及佛和佛法, 都是假的, 真实
的是另一回事, 亦是很开心, 因为已找到了真相了.
S**U
发帖数: 7025
20
<杂阿含经>是原始佛教的根本经典。
看到有人转「大乘佛教的现代意义──索达吉堪布浙江大学演讲」,提到了<长阿含经
>,就想了解一下藏传佛教中保留了多少阿含经。
藏传的三藏对原始佛教的佛经保存不多,对声闻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俱舍论、瑜伽论等
论书吧,而且看来是以有部为主。
我这么说,并不是要批评藏传。现存的南传、汉传、藏传,各有所长,也有所短。南传
的特色在比较单纯保守,完整保留了一个声闻部派的传统。汉传长于简洁又圆融。藏传
长于繁复与神通,教法与寺院有系统。
i********7
发帖数: 808
21
法友,你把五阴当做是我,所以觉得五阴在,就是我还在那里,而阿含经的立场是,空
我,空我所,就是五阴,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拥有的。
“我”是一个概念,是妄想出来的,不管你见法与否,这个概念中的“我”只在想法中
存在,而非真实存在。就像我们讲的麟麒,这种动物只存在于我们的想法当中,在实际
上,它并不存在。
观五阴,也就是观现实是什么,
然后因此而升起正见,五阴为缘生法,
再破除妄见,原来没有常 -- 无常,没有我 --- 无我。
无我之后,就是去除了概念中的“我”,五阴当然还是五阴,为因缘法,是因缘法,当
然必然会有生理性的苦。
所以在杂阿含经里,佛陀说,他得解脱,但并没有说自己已经涅磐,因为涅磐的定义是
,所有的苦的止息,显然身体的苦,只要还有五阴,就还会有,不能说所有的苦都已经
息止。
纯净无染的五阴的状况,不是空,用这个词真的有点不好,空是个否定词,后面要跟一
个要否定的对象,这样才清楚,空,空什么?空我,空我所,那之前怎么知道没有我,
通过观察五阴到底是什么,得到正见,五阴为因缘法,所以纯净无染的五阴的状况是只
见因缘,不见有我的状态。

,
罗汉
r****n
发帖数: 8253
22
网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index.htm
这个相当不错,列出了南北传杂阿含经的对照,还辅助白话文解释,英文翻译,以及原
版巴利文
巴利文部分,可以利用以下软件进行翻译
http://sss2002.51.net/pali-course/Pali-Chinese-English%20Dictionary.html
这个巴利文翻译的软件功能还是相当强大的,里面也包括了巴利文所有的三藏经论
a**u
发帖数: 8107
23
☆─────────────────────────────────────☆
reverie (缘生世间) 于 (Mon Oct 19 15:25:19 2009, 美东) 提到:
发信人: reverie (缘生世间), 信区: Belief
标 题: Re: 杂阿含经中的灭尽定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Oct 19 15:23:43 2009, 美东)

你不是已经了解了,就等下一步证涅磐了嘛,怎么还要继续了解啊?
呵呵,灭尽定不就是被某些部派或者你这样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当成了涅磐嘛,所以才
会被人骂“小乘”啊,因为不究竟啊
我查到的佛经里的证据清清楚楚的说明了“想受灭尽”的定境并非佛陀所说之涅磐,可
是你就可以假装没看见而断章取义牵强的在名相文字上把两者扯到一起,就通过这种极
其低级的逻辑——
拜托,灭尽不是“灭尽定”
大有
足。
☆─────────────────────────────────────☆
runsun (runsun) 于 (Mon Oct 19 15:31:57 2009, 美东) 提到:
No!大乘骂小乘是自了汉,
S**U
发帖数: 7025
24
<西藏大藏经>中有两部经,南传的<相应部>有对应经,而北传<杂阿含经>没有。
SN 2.9 Candima Sutta: The Moon Deity's Prayer for Protection. SN 2.10 Suriya
Sutta: The Sun Deity's Prayer for Protection。两部经性质属于「护经」。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sn/sn02/sn02.009.piya.h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sn/sn02/sn02.010.piya.h
i********7
发帖数: 808
25
我是这么听 佛陀说的。当时 佛陀住在舍卫国
的祇树给孤独园。
佛陀对比丘谈到:「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
畏与有母、有子的恐惧与怖畏,是没有智慧与不曾听
闻正法的凡夫所说。他们却不知失去母、失去子的恐
惧与怖畏,事实上是有母、有子的恐惧与怖畏。
比丘!凡夫所谈论的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
畏有三种。是哪三种呢?
比丘!战乱发生,刀兵四起,百姓受害,因此造
成孩子失去母亲与母亲失去孩子。这就是一般凡夫所
谈论的第一种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畏。
还有一种情况,当大火发生,而焚毁聚落城镇,
人们四散奔走,因此造成孩子与母亲失散。这就是不
曾听闻正法的凡夫所谈论的的第二种失去母、失去子
的恐惧与怖畏。
还有,有时山洪暴发,大水淹没聚落,人们四处
奔逃,造成母子失散。这是不曾听闻正法的凡夫所谈
论的第三种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畏。
然而,这些恐怖与畏惧,虽然不曾听闻正法的凡
夫以为是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畏;智者而见,
这都是因为有母、有子的恐惧与怖畏。
当发生战争,刀兵四起,百姓遭到残害,为了逃
难而流离失所,因此造成孩子与母亲失散;过些时
候,或许母子又会相见。这是第一种因为有母、有子...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6
南传:相应部41相应6经
「但,大德!如何有想受灭等至?」
「屋主!当比丘入想受灭时,不这么想∶『我将入想受灭。』或『我正入想受灭中
。』或『我已入想受灭。』而是先前心已这样修习,导引他到那样的情况。」
「好!大德!」……(中略)更进一步问尊者迦摩浮问题∶
「但,大德!当比丘入想受灭时,什么法第一个被灭?身行或语行或心行?」
「屋主!当比丘入想受灭时,语行第一个被灭,然后身行,然后心行。」
「好!大德!」……(中略)更进一步问尊者迦摩浮问题∶
「大德!当这死者死时,与这已入想受灭的比丘,他们的差异是什么呢?」
「屋主!当死者死时,他的身行已灭、已安息;语行已灭、已安息;心行已灭、已
安息,寿命已灭尽,热已平息,诸根已完全破坏。
但,屋主!这已入想受灭的比丘,他的身行虽也已灭、已安息;语行已灭、已安息
;心行已灭、已安息,寿命未灭尽,热未平息,诸根是明净的。
屋主!当这死者死时,与这已入想受灭的比丘,这是他们的差异。」
北传:杂阿含568经
「长者!出息入息是身法,依于身,属于身,依身转,是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
有觉、有观故,则口语,是故,有觉、有观是口行。
想、思是意行,依于心,属于...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7
How about this one?
Does it not mean
想受灭尽定->有身灭
杂阿含456经
佛告比丘∶
「彼光界者,缘闇故可知;净界[者],缘不净故可知;无量空入处界者,缘色故可
知;无量识入处界者,缘{内}[空]故可知;无所有入处界者,缘所有[故]可知;非想非
非想入处界者,缘有第一故可知;灭界者,缘有身[故]可知。」
诸比丘白佛言∶
「世尊!彼光界……乃至灭界,以何正受而得?」
佛告比丘∶
「彼光界、净界、无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有入处界,此诸界于自行正
受而得;非想非非想入处界于第一有正受而得;灭界者于有身灭正受而得。」
相应部14相应11经
「比丘们!有这七界,哪七个呢?光界、净界、虚空无边处界、识无边处界、无所
有处界、非想非非想处界、想受灭界。比丘们!有这七界。」
当这么说时,某位比丘对世尊这么说∶
「但,大德!这光界、净界、虚空无边处界、识无边处界、无所有处界、非想非非
想处界、想受灭界,这些界缘于什么而被了知呢?」
「比丘!这光界,此界缘黑暗而被了知。比丘!这净界,此界缘不净而被了知。比
丘!这虚空无边处界,此界缘色而被了知。比丘!这识无边处...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28

不过根据这两篇,确实像你说的这样,有身灭为想受灭定
这个想受灭尽定,和杂阿含474经,确实有矛盾。与相应部受相应11经,15经也矛盾。
i********7
发帖数: 808
29
应该共外道的禅定,
想受灭尽定,不是灭尽定?
都是听说九次第定,并没有听说十次第定。。。
不过每个人了解的内容都有限,
如果法友有这方面的杂阿含和相应部的经文,能和我们分享一些吗?
i********7
发帖数: 808
30
杂阿含经中的观五阴的生灭,是观集灭还是观刹那生灭?
集灭是指观如何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止息的原因
而刹那生灭是指现象快速地生灭生灭
我们来看几段经文
59经:
观生灭法就是观集灭(多加一项知“色”)
“觀此五受陰是生滅法,
所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此]識、此識集、此識滅。”
103经:
观生灭法就是观集灭(多加一项知“色”)
“觀察生滅:
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於五受陰如是觀
生滅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實正觀。」”
相应部22.89经:
也指出五阴的生灭是指: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灭
“過些時候,他在五取蘊上住於生滅隨觀:
『像這樣是色,像這樣是色的集,像這樣是色的滅沒”
i********7
发帖数: 808
31
是与不是,都不是你说了算啦
还是回到经文的研究上比较靠谱
谁在乎你的意见是什么,谁在乎我的意见是什么
大家应该比较有兴趣佛陀说了什么吧
而杂阿含和相应部对照里面或许可以找到,所以还是回到那里比较务实
c***h
发帖数: 2262
32

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insight 的态度很严谨,都要找到经典的依据,且是杂阿含相应部
这点我实在赞赏。
虽然他的解释,有一些我不见得认同,可这世界应该多几个这样的人,再次赞赏。
跑日虽然较偏南传,也是看很多书,经过很多思考与体验,非随便说说,
也一并赞赏。
i********7
发帖数: 808
33

你的意思是,南传中的阿罗汉出了涅磐定,回到现实的世界就没有解脱了?
阿罗汉没有从痴中解脱?没有从贪中解脱?没有从嗔中解脱?
“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便修厭;厭已,離欲;離欲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五阴灭尽不起,是为涅磐。
你认为解脱就是涅磐,这样说并不符合现实也不符合经文
另外你认为那些观刹那生灭的
那是他们的系统,要解释就要按他们的系统去解释,我没有什么意见
在杂阿含与相应部的系统,观现象生灭,连明都还没有,更谈不上解脱
断无明是通过观五阴的集灭法而成就的
相应部22.126,我在其他帖子里面引了很多次,你可以自己看
不过似乎你不看经文,好像不太吊经文的,所以。。。。
我也不知道对你说什么,只能说你当然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我没有意见啦:)
i********7
发帖数: 808
34
谢谢你,不过这种赞美实在。。。。,俺承受不起啦:)
我是因为随佛法师才开始读杂阿含和相应部
如果只是自己的话,我哪里有什么深入的见解
S**U
发帖数: 7025
35
我还没看到《杂阿含经校释》,不知价值如何,是否比庄春江的工作更进一步。
一位法友还没拿到书,从有限资讯很快批评了一些缺失,但也说这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4/10/blog-post_13.html
t******g
发帖数: 17520
36
我看到的网站 庄的应该是对读, 如果有南传相应部的对应才会有
对照, 但似乎不是对杂阿含的白话
台大狮子吼的相关也是很不错的
t******g
发帖数: 17520
3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Inspiration_from_Nagarjuna 俱乐部 】
发信人: tuziwang (a.k.a. 毛兔, 兔子, Kaiju), 信区: Inspiration_from_
Nagarjuna
标 题: 杂阿含 和 中观论的 组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Feb 20 21:11:15 2016, 美东)
世界观的modeling
蕴, 界, 处, 因缘, 食, 谛, 受
修习modeling
念处, 正勤, 神足, 根, 力, 觉支
圣道分, 安那般那念, 学集, 四不坏净
+
修行过程中的对治 modeling
弟子说, 佛说, 伽他分
===========中观论============================================
┌標宗…………………………(最初二頌)……………┐
│  ┌總觀┬觀集無生…………………………………┴觀 因 緣品
│  │  └觀滅不去……………………………………觀 去 來品
│  │      ┌……………………………………觀 六 情品
│  │  ┌觀世間┼………………………...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17566
38
来自主题: _waichi版 - Re: 杂阿含470经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杂阿含470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Nov 4 01:59:11 2009, 美东)
你完全搞错, 一个真实的大乘者, 并非追求涅磐, 而是到最
后, 找到真相, 证实整个佛教及佛和佛法, 都是假的, 真实
的是另一回事, 亦是很开心, 因为已找到了真相了.
c***h
发帖数: 2262
39
远离邪命非法:《阿含经》里释迦牟尼佛对出家众所示占相、咒术的态度
──兼论他对神通的看法(注1)──
罗正心
国立政治大学、私立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师
页次:9-28页
东方宗教讨论会论集新3期(1993.10出版)
一、前言
占相、咒术与神通似乎一直是人类感兴趣的,而在传统与习惯的
认知里,它与宗教有某种关连 (注2)。由于宗教与神通方术若即若离
,在佛教一般性介绍或入门的书籍,常有针对两者关系的澄清 (注3)
。其实从佛典中看,占相、咒术自为一范畴,神通另为一范畴;而佛
教徒有在家与出家人之分,佛陀允许在家人做的,不一定同意出家人
做。本文仅探讨佛陀对出家人表示有关占相、咒术的态度,兼论他对
神通的看法。简单地说,佛陀明白地反对出家人从事占相、咒术,而
有条件地许可神通的表现。但如果以它们为手段,于身外有所希求,
或满足现世利益(如名闻利养)为目的,则皆在释迦牟尼佛反对摒斥之
列。在后文可以发现,它们与调伏自身贪、瞋、痴,以解决世间烦恼
(如老、病、死、无常诸苦),达到涅盘或心解脱为目的之佛法有别。
本文系以《大正新修大藏经》里的《阿含经》 (长、中、杂、增
一、别...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0
☆─────────────────────────────────────☆
SeeU (See you) 于 (Thu Sep 20 00:08:27 2012, 美东) 提到:
涅盘是什么?初果是否体验了涅盘?本文从北传杂阿含351经,南传相应部12相应68经
「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结合十二支缘起,提出一种解释。
SA 351, SN12.68 都说∶涅盘就是「有之灭」。本经也提到了十二支缘起,『以取灭而
有灭』等。十二支缘起的「有」支,是指来世的「后有」,而不是这一生的五蕴。阿罗
汉断尽烦恼,取灭而有灭,虽然还有这一生的五蕴,而能体验到来世的「后有」灭,也
就是触证涅盘。阿含经中阿罗汉证果的定型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后有。」,是因为阿罗汉已经体验到后有的灭,所以才能肯定我生已尽。
与此对比,有学圣者虽能现观「以取为缘而有后有」,但是还不能断「取」,也就无法
灭「后有」,所以经文有「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知道而作不到,也就是知道涅盘
的法则如此,但还无法体验涅盘。
不知道如此解释,是否与其他阿含经文抵触?欢迎大家讨论。
Ref:
http:/...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41
☆─────────────────────────────────────☆
runsun (runsun) 于 (Thu Dec 2 01:19:37 2010, 美东) 提到:
无我法门是佛教中重要的教义,被列为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
。在佛教中,判断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法印来衡量。若是与三法印相违,即使是佛
亲口所说,也不是了义之法;反之,若能契合三法印,即使不是佛陀所说,也可认为是
纯正的佛法。因此,对于学佛者来说,正确地把握三法印的含义,对整个修行来说是极
为关键的。本文将通过对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的考察,来探讨佛教无我法门
的内涵。
一、佛陀提出无我法门的思想背景
在佛陀出现的时代,印度的思想界极为活跃,各种宗教团体和哲学学派林立,在佛
典中有九十六种外道的记载。这些不同的学派和宗教团体各自提出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的
看法。《阿含经》中佛陀曾把当时思想界关于“我”的认识总结归纳为三大类:
其第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而无能知命终后事)者,名曰断见;彼第
二师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则是常见;彼第三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含经》中的无我观zt
无我法门是佛教中重要的教义,被列为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
。在佛教中,判断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法印来衡量。若是与三法印相违,即使是佛
亲口所说,也不是了义之法;反之,若能契合三法印,即使不是佛陀所说,也可认为是
纯正的佛法。因此,对于学佛者来说,正确地把握三法印的含义,对整个修行来说是极
为关键的。本文将通过对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的考察,来探讨佛教无我法门
的内涵。
一、佛陀提出无我法门的思想背景
在佛陀出现的时代,印度的思想界极为活跃,各种宗教团体和哲学学派林立,在佛
典中有九十六种外道的记载。这些不同的学派和宗教团体各自提出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的
看法。《阿含经》中佛陀曾把当时思想界关于“我”的认识总结归纳为三大类:
其第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而无能知命终后事)者,名曰断见;彼第
二师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则是常见;彼第三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
命终之后亦不见我,是则如来、应、等正觉说,现法爱断、离欲、灭尽、涅磐。(杂阿
含105经)
佛陀在这里所说的第一师相当于现在的唯物论者,他们认为现在活着的就是“我”
,死后一切消散,“我”也不...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含经在佛法中之定位(一)
那在讲到《阿含经》在佛法中的定位之前的时候,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阿含经》
总共有几部呢?《阿含经》各自在说些什么样的内容呢?《阿含经》总共有四大部,《
阿含经》有《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还有《杂阿含》,叫作四阿含、四
大部。那四大部的阿含其实已经总述三乘佛法了,这个我们在后面再来作一个详细的一
个说明。
我们现在大约说明一下,《长阿含》是在说明什么呢?《长阿含》最主要是以四圣
谛还有八正道,还有十二因缘法等等二乘法为主,而且兼破六十二外道见。那《中阿含
》呢?《中阿含》所说的与《长阿含》大略相同,这两部经都兼说“世界悉檀”、“为
人悉檀”、“对治悉檀”,而且这个当中其实 佛已经隐含“第一义悉檀”。因为第一
义隐覆难知,所以没有具有法眼的人并不能够了知,但是 佛其实已经在这个地方隐含
第一义悉檀,在阿含里面已经埋下伏笔,作了说明了。
另外一部叫作《杂阿含》。《杂阿含》所说的大部分都说什么呢?其实《杂阿含》
所说的,大部分都是叙述第一义谛。《杂阿含》虽然偏说二乘菩提,但是在这个中间其
实 佛已经处处隐覆密意而说有如来藏;在这个时候其实在阿含里面已经有说“如来藏
”,还有...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杂含读记:舍断五蕴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Mon Aug 22 00:58:36 2011, 美东) 提到:
(二)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当正思惟
。色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
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于识
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
。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是正思惟无常。苦.
空.非我亦复如是。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石记:观色无常,则于色贪欲断。观受想行识无常,则于受想行识欲贪断。
问题:是欲贪断,还是五蕴断? 还是两者是一回事?
☆─────────────────────────────────────☆
runsun (runsun) 于 (Mon Aug 22 01:14:46 2011, 美东) 提到:
☆────────────────...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杂含读记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Tue Aug 9 12:20:14 2011, 美东) 提到:
(一五)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
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今当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修
不放逸。修不放逸已。当复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法服。信家.非家
.出家。为究竟无上梵行。现法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快说此言。云当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
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如是说耶。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比
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比丘。若随使使者。即随使死。若随死者。为
取所缚。比丘。若不随使使。则不随使死。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比丘白佛。知已
。世尊。知已。善逝。佛告比丘。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比丘白佛言。世尊
。色随使使.色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如是受.想.行.识。随使
使.随...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6
☆─────────────────────────────────────☆
Psoliton (Psoliton) 于 (Mon Aug 8 08:57:17 2011, 美东) 提到:
在这个版看了很久的贴,学了不少。最近读杂阿含,感觉这段讲的比较透。请师兄们指
教。
(一○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有外道出家名仙尼。来诣佛所。恭敬问讯。于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先一日时
。若沙门.若婆罗门.若遮罗迦.若出家。集于希有讲堂。如是义称。富兰那迦叶为大
众主。五百弟子前后围绕。其中有极聪慧者.有钝根者。及其命终。悉不记说其所往生
处。复有末迦梨瞿舍利子为大众主。五百弟子前后围绕。其诸弟子有聪慧者.有钝根者
。及其命终。悉不记说所往生处。如是先阇那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拘陀
迦栴延.尼揵陀若提子等。各与五百弟子前后围绕。亦如前者。沙门瞿昙尔时亦在彼论
中言。沙门瞿昙为大众主。其诸弟子。有命终者。即记说言。某生彼处.某生此处。我
先生疑。云何沙门瞿昙。得如此法
佛告仙尼。汝莫生疑。以有惑故。彼则生疑。仙尼当知。有三种师。何等为三。有一师
。见现...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家说的阿含经有哪些?
四部阿含经有南、北传之分。
北传∶
杂阿含
中阿含
长阿含
增一阿含
南传∶
相应部
中部
长部
增支部
四部阿含经中,以<杂阿含经>,<相应部>为根本。结集佛法时判断的标准之一∶「
修多罗相应」,指的是<杂阿含经>,<相应部>中的「修多罗」部分。
南传的觉音论师有四部的注释,从注释的书名中,表现了「四阿含」(四部)的特色。
相应部注∶显扬真义
中部注∶ 破斥犹豫
长部注∶ 吉祥悦意
增支部注∶满足希求
『萨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一说∶
「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集为增一,是劝化人所习。
为利根众生说诸深义,名中阿含,是学问者所习。
说种种禅法,名杂阿含,是坐禅人所习。
破诸外道,是长阿含」。
Ref.
http://cbs.ntu.edu.tw/gem_browse.php/fpath=gem/brd/BudaDigest/T
c***h
发帖数: 2262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含读记:舍断五蕴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杂含读记:舍断五蕴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ug 27 00:31:03 2011, 美东)
你把重点搞错了。那群阿罗汉说的是自己是慧解脱,强调的是慧解脱不需要经历禅定,
重点在于“慧解脱”上。
佛经本身对禅定也是相当重视的,有很多涉及禅定的经文,而且正定还是八正道的一个
,而没有禅定,就证阿罗汉果,确实很奇怪,自然会引起疑问。
因为重点在于慧解脱上,所以回答就应该是围绕为什么慧解脱不需要禅定。
而佛陀的答案是“先有法住智,后有涅盘智”,法住指的是对缘起的认识,涅盘智是对
涅盘的认识。
这个回答,不太好理解。也很难关联上。
因为这个法住智和涅盘智的先后顺序,是通用的。看不出慧解脱的特殊性。
===
通常我们对杂阿含347须深经的注意重点--慧解脱不需禅定。
而后世就很奇怪,为何慧解脱不需禅定? 怪。
妤是焦点就放在 --------是”先有法住智,后有涅盘智”,这很特别,这是慧解脱阿
罗汉的特色? 慧解脱到底是什么?
还有就是,禅定不重要吗?
一般讨论焦点可能如此。
这是很有名,很...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含经在佛法中之定位(二)
上有说到,其实三转法轮唯识诸经的经旨,佛其实早已经在阿含中密意宣说了,而
且有一部分其实已经是显说了,并不是没有说过。而初转法轮一直到三转法轮的这些经
典,其实是由浅至深、前后贯串的,并没有丝毫的抵触矛盾。而二转、三转法轮所要说
的,佛其实都已经预先埋伏伏笔在四阿含中,等待后来缘熟,再于二转、三转法轮中逐
渐地细说,是愈说愈了义,愈说愈究竟,愈说愈胜妙。然后,佛才以《大般涅槃经》宣
示见性成佛的义理,以《法华经》收圆总成,五时三教到这个时候已经圆满。所以,当
佛以法华收圆总成的时候,这个时候法华就叫作终教;后来出现的密宗经续,除《楞
严经》以外,其实都不是佛法,因为佛法到这个时候,已经圆满具足宣说了。
所以,佛法是 佛在世的时候,讲华严的时候就已经顿说出来了,就已经把所有的
佛法就已经一次的开显出来了;但是因为众生的根性,所以必须依著众生的根性次第而
说,为了开引众生回入大乘,所以次第而说。其实 佛所说的这些法,乃至于 佛所证悟
的这些证量,是在 佛成佛的时候就已经究竟圆满了,并不是后时才圆满的;所以如果
说佛法是必须要等到后面才越来越圆满,那这样子的话就表示说 佛是没有成佛的。...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50
☆─────────────────────────────────────☆
jazztech (铁爵士) 于 (Wed Sep 29 10:09:58 2010, 美东) 提到:
好东西没有理由藏着不说吧
在人界不提到天界说更没有道理了吧
☆─────────────────────────────────────☆
Yisu (yisnotme) 于 (Wed Sep 29 10:14:50 2010, 美东) 提到:
高等数学挺牛的, 为啥小学课本里居然没讲, 好东西没有理由藏着不说吧?

☆─────────────────────────────────────☆
purity (purity) 于 (Wed Sep 29 10:19:59 2010, 美东) 提到:
哈哈,口才不错。
☆─────────────────────────────────────☆
jazztech (铁爵士) 于 (Wed Sep 29 11:35:55 2010, 美东) 提到:
原来佛陀时代的人包括阿罗汉都是念小学的,现在大家都是大学生菩萨满地走... 阅读全帖
1 2 3 4 5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