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明代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m***e
发帖数: 428
1
《史学月刊》2014年第10期 作者:万明
【内容提要】迄 今对明代中国财政史最重要而且也是最流行的成说之一,是黄仁宇
的“洪武型财政”说,由此将明代中国视为“不能在数目上管理的国家”的典型。“洪
武型财政” 说滥觞于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一书,其中对明代财政
史的基本评价是保守、僵化与倒退。这种评价有失公允。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学术理路
出 发,结合近年对于明代赋役与财政改革的实证研究,特别是对《万历会计录》整理与
研究的结论,可以看出,“洪武型财政”说不仅受到西方中心论史观的影响,而 且忽视了
明朝中央大型财政数据文献的利用,致使立论根据严重不足,对一些基本史实存在误解。
实际上,晚明中国已处在由传统赋役国家向近代赋税国家转型的过 渡期。
【关键词】16世纪;明代财政史;洪武型财政;史观;方法论;重新检讨
一、引言
财 政改革历来是惊心动魄的,处于社会转型、制度变迁、世界巨变关键时期的16世
纪明代财政史,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在研究史的回顾中,我们看到一个二律悖反的 现象:
一方面对于张居正改革和一条鞭法的高度评价基本成为学界的共识,另一方面对于16世
纪明代财政乃至整... 阅读全帖
d******a
发帖数: 32122
2
摘 要: 中国传统数学曾一度辉煌,呈现出鲜明的“东方数学”色彩,而且其对于世界
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到了明代却逐步走向衰落。作者从社会、教育
制度和数学自身发展条件的缺陷等方面展开叙述,分析中国明代数学衰落的原因,特别
从当时中国明代的教育制度致使数学衰落的几方面原因来阐述它给当今中学数学教育的
启示。
关键词: 中国明代数学 衰落 原因 启示
作为古代文明发源地区之一,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3―13世
纪,中国持续发展着,特别是从汉代到13世纪,数学研究从未间断,宋、元年间,数学
发展盛况空前;在金元之际可以说是达到了全盛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全
盛时期之后,中国传统数学骤转衰落,整个明代不仅没有再产生出能与《算术九章》、
《四元玉监》相媲美的数学杰作,而且至清朝中期以前这样一些数学的精髓,竟失传,
无人通晓。明初开始长达三百余年的时期内,除了珠算的发展及与之相关的著作(如陈
大位《算法统宗》,1592)外,中国传统数学研究没有其他重要创作,数学的一般论著
也是凤毛麟角,中国传统数学出现了明显的衰退现象,几乎是处于停滞状态。至于衰退
或中断的... 阅读全帖
d*****l
发帖数: 8441
3
赖建诚 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
《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有一句值得回味的名言:“衰落帝国的财政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确实,历来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帝国,虽然导致其衰落的原因往往众说纷纭,但财政
状况恶化伴随其衰落的整个过程,则是历史上反复出现的教训。财政恶化往往是一系列
行为(超额战争开支、经济衰败、政治控制削弱以至于无法征到税收等等)的结果,但
同时又是推动下一轮恶性循环的原因——理由很简单,恶化的财政将使帝国在军事、政
治控制、社会等所有层面都出现漏洞,直到最后无法维持下去而轰然崩塌。
这样的个案在古今中外都不鲜见,除了突然的军事征服外,多数大帝国的的崩溃都伴随
着财政崩溃。罗马帝国晚期持续数百年、始终无法治愈的恶性通货膨胀使它的崩溃看起
来反倒像是解脱;Joseph Stiglitz的《三万亿美元的战争》也是基于同一个出发点:
过度军事扩张和不负责任的中央财政的结合,可能拖累美利坚帝国重蹈罗马的覆辙。中
国东汉、唐、金、元、明、清,乃至民国末年,都有令当时政治家为之头痛的财政危机
如影随形。这个问题十分普遍而严重,但令人困惑不解的是:以往中国史学家在探讨王
朝衰落原因时...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4
广汉南兴镇出土的明代青花瓷
广汉南兴镇出土的明代青花瓷
近日,广汉市南兴镇仁寿一村民在地里挖土时,一锄头下去挖出一个陶缸,包括碗、碟、高足杯等24件明代嘉靖年间烧制的青花瓷重见天日,这一消息不胫而走。
接到报警后,广汉警方和文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赶往现场,收回了这批明代青花瓷。这些瓷器上有牡丹、仕女、山水、龙纹等精美图案,还有大明嘉靖年制等文字,属于明代民窑上品。昨日,这批文物已被转交至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收藏。
村民挖坑 挖出青花瓷
挖出瓷器的是南兴镇仁寿村5社村民冯立根。5月3日,村民孟某家中有人去世,在组长麦某的自留地里选了墓地,冯立根应邀与另外3人负责挖坑,当挖到地下40厘米深处时,冯立根感觉到土里有硬东西。“当时,我们挖出了一个40厘米深的坑,突然被一块大石头卡住了。”冯立根介绍,他费力用锄头把石头移开,“结果发现下面竟然有些空,里面放了一个陶缸。”或许是用力过猛,陶缸已有所破坏,一批青花瓷器跃然眼前。
“一些碗碟整齐地放在一个陶缸里。”冯立根说,“我们没意识到是宝贝,取完土后就各自回家了,东西被主人家拿走了。”不过,孟家在地里挖出“宝贝”的消息不胫而走。后来,有村民报了警。22日... 阅读全帖
A*******s
发帖数: 85
5
猪肉价格又疯涨了,而且比2011年更凶猛。今年以来,国内猪肉价格一反过去三年
的跌势,大幅反弹,多地均出现“一天一价,人人喊贵”的现象。这不但抬高了CPI指
数,更是触动了国人的钱包,毕竟猪肉是国人的主要肉食。但是,今天这样猪肉占领中
国人餐桌的局面,却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
魏晋:羊肉开始统治中国人的餐桌
关于人类畜养家畜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遥远的先秦时代,那时就已有了包括马、牛
、羊、猪、狗、鸡的“六畜”之说,并常以“六畜兴旺”来形容国富民安的盛世之景。
除了古代日常骑行使用的马匹外,六畜和江海湖海中的各种鱼类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人
的肉食链,而其中牛羊猪三者又独居鳌头,称为人们日常饮食的宠儿。
古代的人们虽对以牛羊猪为主的各类肉食也爱得深沉,但无奈经济条件和生产能力
的限制让他们常常与各类肉食无缘,只得在节日庆典上才能浅尝辄止般地满足一下味蕾
。因此周代的《礼记》中将牛、羊、猪称为“大牢”,并记述道此为只有国君及卿大夫
才有资格享用的佳品。而底层百姓们只能逢年过节或大型庆典时才能和肉类们来个亲密
接触。
牛肉虽贵为“大牢”之一,但自从春秋后期推行铁犁牛耕的农耕政策后,牛作为劳...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6
第四讲 明代
一、明代的政府组织
甲、明代之中央政府
明代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时期,同时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始时期。从明迄今,六个
世纪,五百多年,西方欧洲走上一个新的近代史阶段,中国也复如是。明以后接着就是
清,我们要了解清代,该先了解明代,现代中国大体是由明开始的。可惜的是西方历史
这一阶段是进步的,而中国这一阶段则退步了,至少就政治制度来讲,是大大退步了。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
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
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到了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据正史记载,因
宰相胡维庸造反,明太祖受了这个教训,从此就废止宰相,不再设立。他并说以后他的
子孙也永远不准再立宰相。所以明代政府是没有宰相的,清代也没有。所以我们说,中
国传统政治,到明代有一大改变,即是宰相之废止。
没有宰相了,又怎样办呢?从前唐代是三省分职制。一个中书省,一个门下省,一
个尚书省。到了宋代,门下省退处无权,给事中大体也如谏官般,变成和宰相对立,很
少能对诏谏行使封驳权。其时的宰相,则只是一中书省。自
a***s
发帖数: 12296
7
这两名太监是谁
发小
两人分别叫魏玉、阮英,结缘于成化十四年。当时,8岁的魏玉和6岁的阮英同时进入蜀王府。
相约
正德十年,年过五旬的两人相约要“同堂共穴,兄弟永愿”,并共同选定成都东郊金象寺作为死后安葬之地。
罕见
考古人员称,像这样将两人合葬在一起的前因后果刻在墓志铭里,并保存至今的,却不多。
22日,在成都市锦江区金象寺四组地铁7号线川师车辆段工地上,数名工人正忙着把土堆里的“碎片”装箱。它们可不是一般的砖瓦碎石,而是价值很高的文物,此次装箱,正是为了将它们异地搬迁,准备之后在新址进行复原。
2014年3月,地铁施工的工人在此挖出了一块彩色墓砖,43座明代宦官墓葬出现在考古队员眼前。
在成都发现的宦官墓葬群中,这一处,墓主品级相对较高。有趣的是,考古队员还发现了一组双室合葬墓,墓主是一对好友,两人生前相约要“同堂共穴,兄弟永愿”。
墓志铭,记载“深厚”友情
这处宦官墓群约2300平方米,发掘清理出的墓葬有43座。考古队员将墓葬分为了A、B、C三个区域。B区12号、13号,是一组双室合葬墓。从这两号墓中出土的瓷俑,除了釉色有所不同,人物造型、服饰、面部表情都如出一辙。
墓主为何会合... 阅读全帖
d******a
发帖数: 32122
8
中国古代的很多数学典籍到了明代,因为明粉吹嘘的几位明代数学家看不懂,实际等于
是暂时失传了。
zz
明代数学家对一些古典数学名著却缺乏深入的研究,明代数学的总体水平并不高。例如
宋元时所取得的诸如天元术、四元术、招差术、垛积术、大衍求一术、增乘开方法等重
大数学成就,在明朝统治时期已大都少人理解,因而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明代数学家程大位(著有《算法统宗》)看到开方作法本源图,说是“注释不明”,“
不云如何作用”。
顾应祥(著有《勾股算术》、《弧矢算术》、《测圆算术》、《测圆海镜分类释术》)
看到《测圆海镜》里的天元术,说是“反复合之,无下手之处”,感到“茫然无门路可
入”,只好在《测圆海镜分类释术》中舍弃了原著有关天元术的内容。这种情况反映了
当时中国传统数学后继乏人和数学研究几乎停滞不前的严重程度。现在所说的明代数学
的衰落也主要是指这一方面而言的。
c*x
发帖数: 555
9
十)由宋元上追晋唐的明代书法
明代自朱元璋崛起草莽。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至李自成攻克北京朱由
检自缢煤山,历二百七十七年。在这近三个世纪中,朝廷诸皇帝都很喜欢书法。
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即着手文治,诏求四方善书之士,充实宫廷,缮写诏令文
书等。明代帝王如仁宗,宣宗也极爱书法,尤其喜摹“兰亭”,神宗自幼工书,
不离王献之的《鸭头丸帖》,虞世南临写的《乐毅传》和米芾的《文赋》。所以
,朝野士大夫重视帖学,皆喜欢姿态雅丽的楷书,行书,几乎完全继承了赵孟俯
的格调。
明代象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法帖传刻十分活跃。其中著名的有常
姓翻刻《淳化阁帖》于泉州的《泉州帖》;董其昌刻的《戏鸿堂帖》;文征明刻
的《停云馆帖》;华东沙刻《真赏斋帖》;陈眉公刻苏东坡书为《晚香堂帖》等
。其中《真赏斋帖》可谓明代法帖的代表。《停云馆帖》收有从晋至明历代名家
的墨宝,可谓从帖之大成。
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影响书法创作,所以,整个明代书体以
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
纤巧秀丽为美。至永乐、正统年间,杨士奇、杨荣和杨溥先后入直
w**********5
发帖数: 1741
10
来自主题: Joke版 - 元素周期表上的明代藩王
更新烷烯炔烃:
既然大家都如此感兴趣,本人也就耐着性子又去查了一下火字旁,还真找到了……而且
烷烯炔烃齐全。只可惜老朱家最终还是没有发明出“焓”、“熵”这些高级词汇……
一、太祖派
1、周系 临安王 朱勤烷(7)
2、楚系 楚王 朱孟烷(2)
3、蜀系 永川王 朱悦烯(2)
4、岷系 安昌王 朱定烷(7)
5、唐系 唐王 朱琼烃(2)
6、伊系 伊王 朱颙炔(2)
二、仁宗派
郑系 郑王 朱厚烷(7)
三、宪宗派
衡系 玉田王 朱厚烃(7)
回应
销魂红唇拆克闹
销魂红唇拆克闹 (wo在北纬43) 2012-08-25 13:01:35
老朱家打油诗辈分字
太子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后来的字都白取了
,没用上)(刚才看回复说太子系有后人,但的确正史中没有记载。比如那个徐王朱允
熙,《明史》里写的是“(永乐)四年卒。无子,除。”不知道关于太子后人的消息真
实否?与诸君共探讨之。)
秦王家: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
晋王家: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家: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 阅读全帖
x**b
发帖数: 290
11
历史上清廉的官员,大多工作上克己奉公,生活上节俭清贫。
首先是吃上,他们极不讲究。宋代的姚希得,累官参知政事,后以资政殿学士、潼川郡公致仕。史书上说他“日唯啖菜,一介不妄取也”。明代黄岩人符验,官至广西按察司佥事,他任常州太守时,不带家眷,只带着一个仆人、两个破箱子赴任,由于一天到头吃的只是青菜,被人们称为“符青菜”。
再说穿的和用的,清官极其简朴,甚至可以说有些寒酸。明代刘崧,官至吏部尚书,但生活却极为俭朴。他家里的一床被子用了十年,被老鼠咬坏后才换了一床新的。换下的旧被,缝缝补补,又给儿子做了衣服。明代南雄知府刘实,有一次外出办事,正赶上下雪,他的身上没有多少御寒的衣服,冷得实在受不了,只好找了些蒿草点着取暖。
古代清官还大多不置产业,不修建宅舍。宋朝人杨砺,曾任工部侍郎等职,可他一直在一个小巷里租房居祝他死后,宋真宗去参加他的丧礼,因小巷太狭窄,车驾进不去,皇帝只好下车步行。目睹杨砺居住的地方后,宋真宗感慨地对宰相说:“没想到杨砺如此清苦。”
古代不少清官在任时生活清苦,退职后更是清贫如水。南陈河南阳翟人褚,因廉洁自守、才干过人被委任山阴县令。他在任一年多,清正廉洁,只靠俸禄为生... 阅读全帖
d*********o
发帖数: 6388
1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江苏泰州发现明代不腐女尸(图)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index.html
新华网江苏频道南京3月1日电 3月1日,江苏省泰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将明代不腐女尸
抬出棺外。 3月1日,江苏省泰州市发现明代不腐女尸。2月24日晚,在该市市区春兰路
延伸工程施工工地发现三副明代棺木,棺木木质优良,均系浇浆墓,墓葬距地表都在 2
米以上。2月28日,泰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其中两副棺木进行清理,只发现木枕、明代
服饰、陶罐、尸骨等,未出土有文字的文物。
3月1日开棺的这副棺木外层浇浆保存非常好。开棺时女尸紧缠于裹尸布、被子和衣服之
中,几乎全部浸在黄褐色的棺液里。尸体僵硬、皮肤完整,五官、毛发、睫毛等清晰可
见,女尸长在1.5米左右。 (顾祥忠摄)
c***s
发帖数: 70028
13
2011年8月16日深夜,江西上饶市广丰县洋口镇一村民在拓宽自家后院时,挖出了一座明代古墓,内有3副棺材,但只有一具男尸。据当地文物部门考证,这是明朝嘉靖年代的古墓,尸体保存完好。
村民拓宽后院挖出古墓
“我们村里挖出一个明代古墓,现场村民一哄而上,把棺材里的宝贝都‘抢’回家了。”17日,接到此报料。
当日中午,在广丰县洋口镇蔡村淳塘自然村一个自建房的在建工地上,一位林姓村民指着一处空地告诉记者:“那个棺材就是在这儿发现的。”顺着他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大片黄土。在工地一角,被破坏的棺材就丢在一边,里面只有一堆黑纱,棺材板已不见踪影,工地上没有一个人。除了一具被破坏的棺木及一块残破的青石板,古墓没剩下其他东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建房的村民姓林,前一天晚上,林某找来挖掘机对自家后院进行拓宽,在挖后院的一个山坡时挖到古墓,借着灯光看到了墓碑上的文字记载,原来是明代嘉靖年间的古墓。古墓里面有三副棺材,但只有一副棺木里有尸体。后来,村民看到石碑上刻着“程”字,猜想是程家的祖坟。裘真/CFP
古尸被被单裹着!
一具男尸保存完好
烈日下,站在距离棺材不远处,伴随着阵阵山风,记者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檀...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14
被发掘的古尸完整性让人讶异。(资料图片)
500年前的男尸,出土后居然连一片趾甲都不少,而且胡须也没有脱落?记者从南京博物院考古专家处获悉,几天前,考古队在南京博物院句容茅山的考古实验室中将这具古尸从棺木中取出后,其完整性让人讶异。据了解,去年12月起,南博、泰州博物馆和泰兴博物馆在黄桥镇一处房地产工地共发掘了17座明代家族墓,均属于当地望族何氏,其中保存最好的就是两座浇浆墓——张氏墓和何嵩墓于今年春节前被运到了茅山考古实验室。
古尸皮肤完整,眉毛和胡须都在
据了解,当时这两座墓葬保存如此完好,而泰州地区又曾多次出土古尸,考古人员认为墓主尸体有可能未腐朽,便决定将其整体运回考古实验室内开棺。首先被打开的是张氏墓,虽然这座墓完好坚固,张氏全身5层衣物也完整无缺,但尸身只剩下一堆骸骨。而随后打开的何嵩墓,却让考古人员惊呆了。
墓主何嵩穿衣戴帽平躺在棺材里,脸部成了木乃伊一样的黑褐色,虽然脂肪肌肉都已消失,但皮肤完整,眉毛和胡须都在。棉布做的长袍、夹袄和裤子等韧性很好,解开系扣毫无问题,就连纸钱都可以整沓取出。
据介绍,何嵩穿戴整齐后身高接近1.8米,然而因为棺材仅能容身,操作空间狭小,怎么... 阅读全帖
z**********3
发帖数: 11979
1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Torasan (真辛苦),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我看过的明代历史剧最佳作品:《大明王朝1566》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Mar 26 19:16:38 2014, 美东)
(我也随手写几笔,来参加一下这个活动吧,虽说征文主题貌似说“西方的书歌影”,
但是我看诗人shot写了一个“东方的影”混入了活动,我也来趟一下浑水了,哈哈,不
行就算了。)
最近看了《1566大明王朝》,是我看过的最佳明代历史剧了。虽然说这部电视剧还有不
少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过分美化了嘉靖皇帝的行为艺术表演;把浙直总督胡宗宪塑造
地无比高大上;在浙江改稻为桑这件事情上着了太大篇幅,而严嵩内阁倒台只是短短半
集待过;另外一个龙套哥“齐大柱”像神一样无时不刻地存在,从浙东农民到戚继光牙
将到锦衣卫十三太保,永远存在在剧情里——不过总得来说,和别的同类型明代历史剧
比起来,我觉得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视剧啦,把明朝的那种感觉给拍出来啦。
这片子最重要的情节就是浙江改稻为桑的事情。起因是明朝财政危机,入不敷出,于是...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686
16
独裁中共 打压广州话升级,明代名将雕像成牺牲品
http://tieba.baidu.com/f?kz=828296285
,打压广州话升级,明代名将雕像成牺牲品
sg998
0位粉丝
1楼
2010年07月14日
率先由广州燃起的广东话捍衞战越演越烈。「掉 哪 妈!顶硬上!」这句据称是明代名
将袁崇焕打仗时的口头禅,当局亦容不下!袁在东莞石碣故乡纪念园中的雕像基座上,
原刻有一句袁带兵打仗时脱口而出,具鲜明岭南文化特色、生动反映一代名将热血性格
的方言,近日竟遭东莞文化部门下令铲除。事件引起舆论和民众强烈不满,令广东话捍
衞战火上加油。
石碣袁崇焕纪念园是当地村民多年前在袁的故居旧址上修建的,其中一座袁崇焕骑马跃
前的雕像基座上,镶有一块金色铭牌,上面刻有一句据称是袁带兵打仗时的口头禅:「
掉哪妈!顶硬上!」下配英文翻译「 x x x H I S M OM! HIT THE HARD!」旁边还有
一段中英文解释,意指「顶硬上」是袁当年保护京城的主旋律,而「掉哪妈」是骂昏君
的助语词。
由於这句口头禅极具特色,深得游客欢迎,被视为是该景区最大亮点。有保安坦言,不
少游客就是冲着这句口头
j****e
发帖数: 12067
1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eadline 讨论区 】
发信人: inews (inews), 信区: Headline
标 题: 工程实在太浩大了!明代考生原来这样作弊(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Nov 16 21:12:15 2010, 美东)
宋先生收藏的明代马褂
昨天,山东烟台莱州市民宋先生展示了他收藏的明代殿试作弊“马褂”,该衣服的正反两面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将直径为1.5厘米的5角钱硬币放到该衣服上,上下足足写了8个字,平均一个字长仅为1.8毫米。
《山东商报》报道,“这件衣服原来的主人姓任,家住东宋,出身书香门第。”该物品现在的主人宋先生透露,26年前,他在姓任的主人家里第一次见到这件衣服,当时立即被衣服上工整、清秀的蝇头小楷吸引。“足足有四五万字呢,正反两面抄录了《四书五经》的必考题材,并在主要部分加注了点记和目录,可见考生的用心良苦。”
“写满这样一件衣服,得用三四年的时间吧,工程太庞大了。”莱州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称,笔迹从一而终,相当工整,而且可以看出当时全国“统考”的重要内容。目前莱州市出土的类似以衣服作为作弊的物品仅此一件。
记者随后电话...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1856
18
来自主题: Arts版 - 明代的绘画概况
明代初期,统治者为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采取了
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促使了经济的发展。处于封建社会
后期的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对外商业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资本主义有所萌芽,加速了封建制度解体。处于新旧社会制
度交替的前夜,封建统治者更加专制,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干
涉也更为粗暴,使艺术家的创造性受到压抑。
####城市工商业日益发展,尤其是江浙一带,出现了新兴工
商业城市,画家也多集中在这些地区,他们的绘画作品,可
以在市场上买卖,为广大市民阶层所喜爱。这一时期画家们
受到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制约,以及各自所崇尚的画风及
艺术风格的不同,在中国画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画派,著名
的画派有:戴进为代表的“浙派”;吴伟为代表的“江夏派”
;沈周、文徽明为代表的“吴门派”;董其昌为代表的“松
江派”;徐渭、陈淳为代表的“水墨写意派”以及周之冕为
代表的“勾花点叶派”等等。就近三百年的明代绘画各派,
其消长盛衰的变化大致是:初期“浙派”势力强盛,中晚期
则是“吴派”天下。
R*****g
发帖数: 682
19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真实的明代“江南四大才子”
江南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是指在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
建王朝——明代时,生活在江苏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这就是唐伯
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真实历史的唐伯虎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
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汉族,吴县(今
江苏苏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历史上的唐伯虎尽管才华出众,
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他一生坎
坷,最后潦倒而死,年仅54岁。
唐寅足迹遍布名川大山,胸中充满千山万壑,这使其诗画具有吴地诗画家所无的雄
浑之气,并化浑厚为潇洒。 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以表达狂放和孤
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
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
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优闲的生活。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
材面貌丰富多样。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 阅读全帖
r*****g
发帖数: 478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明代佛教
明代佛教
明代佛教是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至毅宗崇祯十七年(1644)前后二百
七十六年间朱明一代的佛教。
明代政权建立之初,有鉴于元代崇奉喇嘛教的流弊,转而支持汉地传统的佛
教各宗派,因此喇嘛教在内地渐衰,而禅、净、律、天台、贤首诸宗逐渐恢复发
展。太祖早年出身于僧侣,对于佛教有意加以整顿。洪武元年(1368)即在南京
天界寺设立善世院,命僧慧昙管领佛教,又置统领、副统领、赞教、纪化等员,
以掌全国名山大刹住持的任免。三年(1370)又召集各地僧耆,规定寺院为禅、
讲、教(包括依瑜伽教修行及应赴佛事等)三类,要求僧众分别专业。随后又召
集江南名僧至南京,启建“广荐法会”及点校藏经,进行刻版。对于僧人普给度
牒,废除过去计僧卖牒的免丁钱,并命各地沙门讲习《心经》、《金刚》、《楞
伽》三经。到了洪武十五年(1382),对于佛教的整顿更为积极,仿照宋制设各
级僧司、僧官[其制在京设僧录司,各府设僧纲司,州设僧正司,县设僧会司。
僧录司诸僧官由礼部任命,有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左、右觉
义等职。主要任务是监督僧众行仪及主管考试等。从洪武二十五年(1392)起,
僧录司务僧
T*****n
发帖数: 18811
2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unsAndGears 讨论区 】
发信人: Taliban (大老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信区: GunsAndGears
标 题: Re: 奔新藏品:明代戚家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Dec 1 22:45:17 2009, 美东)
本贴照片是一柄俺新收的戚家刀。
到底什么是戚家刀呢?图中这把就是。坊间所说戚家刀,始自清代王懿荣一首诗中“昔
年曾刻《南塘集》,今朝喜得戚家刀。刀轻如纸光如水,两行款识秋芒豪。”一句。相
传戚继光抗倭时候,发现中国军队刀的质量大不如日刀,所以仿制日刀,才有所谓戚家
刀。
但是明朝并没有戚家刀的称呼。大家把所有这种镐造起脊长刀身,外观仿造日本刀(倭
刀)的中国军刀都称为“戚家刀”,只是约定俗成而已。后来不仅仅是明朝,清朝也有
同样形制的刀,现在古玩届也称戚家刀,和戚继光当然没有什么关系了。
其实,戚继光仿造日刀的说法只是传言。他确实曾经改造中国兵器,但是并不是仿制日
刀,就刀剑来讲,主要是改造设计,提高质量和威力。早在倭乱之前,明代就有大量日
本进贡的军刀,就开始了仿制日刀。明代军用腰刀形式多样。也不仅仅是
T*****n
发帖数: 18811
2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unsAndGears 讨论区 】
发信人: Taliban (大老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信区: GunsAndGears
标 题: Re: 奔新藏品:明代戚家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Dec 1 22:45:17 2009, 美东)
本贴照片是一柄俺新收的戚家刀。
到底什么是戚家刀呢?图中这把就是。坊间所说戚家刀,始自清代王懿荣一首诗中“昔
年曾刻《南塘集》,今朝喜得戚家刀。刀轻如纸光如水,两行款识秋芒豪。”一句。相
传戚继光抗倭时候,发现中国军队刀的质量大不如日刀,所以仿制日刀,才有所谓戚家
刀。
但是明朝并没有戚家刀的称呼。大家把所有这种镐造起脊长刀身,外观仿造日本刀(倭
刀)的中国军刀都称为“戚家刀”,只是约定俗成而已。后来不仅仅是明朝,清朝也有
同样形制的刀,现在古玩届也称戚家刀,和戚继光当然没有什么关系了。
其实,戚继光仿造日刀的说法只是传言。他确实曾经改造中国兵器,但是并不是仿制日
刀,就刀剑来讲,主要是改造设计,提高质量和威力。早在倭乱之前,明代就有大量日
本进贡的军刀,就开始了仿制日刀。明代军用腰刀形式多样。也不仅仅是
i***s
发帖数: 39120
23
宋先生收藏的明代马褂
昨天,山东烟台莱州市民宋先生展示了他收藏的明代殿试作弊“马褂”,该衣服的正反两面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将直径为1.5厘米的5角钱硬币放到该衣服上,上下足足写了8个字,平均一个字长仅为1.8毫米。
《山东商报》报道,“这件衣服原来的主人姓任,家住东宋,出身书香门第。”该物品现在的主人宋先生透露,26年前,他在姓任的主人家里第一次见到这件衣服,当时立即被衣服上工整、清秀的蝇头小楷吸引。“足足有四五万字呢,正反两面抄录了《四书五经》的必考题材,并在主要部分加注了点记和目录,可见考生的用心良苦。”
“写满这样一件衣服,得用三四年的时间吧,工程太庞大了。”莱州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称,笔迹从一而终,相当工整,而且可以看出当时全国“统考”的重要内容。目前莱州市出土的类似以衣服作为作弊的物品仅此一件。
记者随后电话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魏坚,他说:“虽然文物陈列中,作弊的物品并不少见,但是这么煞费苦心的还是比较令人震惊的。”
“在我们熟悉的小说当中,范进不就是中举后发疯了吗,那是古代科举制度下部分书生的缩影。”工作人员说,科举考试是每三年一次,而每次能够考中的只有...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24
明代国师龙文渊墓碑。张子平摄
怀化会同县城南的豆地冲有一座明代国师墓,至今仍有不少游人慕名前来凭吊。近日,会同县文物局正着手将此墓申报为省级文物。昨日,记者看到了这座国师墓。整座墓呈圆形,用火石砌筑,高约2米,直径3米,墓碑上刻有“奉旨钦赐翰林院侍读燕府纪善国师龙公讳文渊字公器号云轩之墓”等字。碑文显示,清嘉庆三年(1798年),龙文渊的后裔重修了此墓。
朱元璋封他为侍读学士 专教四皇子朱棣
据《会同县志》记载:明永乐年间,一名骑着高头白马的朝廷官员,在二十多名卫士的簇拥下,抬着一顶大红官轿,来到会同县城北门外庄坪的龙家大院。官员下马,毕恭毕敬地朝屋内喊道:“有请龙太师!”
官员所喊的龙太师就是龙文渊,字公器,号文轩,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生于会同县城。小时勤学,取秀才,中举人,后任陕西学官。不久,他进京考教,明太祖朱元璋封他为翰林院侍读学士,专教四皇子朱棣。
龙文渊忠于职守,要求严格,务使四皇子有所成就,但当时朱棣年幼,怠惰顽皮,龙文渊就责打了朱棣三板。朱棣又哭又骂地说:“我登基做了皇上后,必报这三板之恨。”龙文渊听后,气愤不过。他想:虽娃儿不知天命,但此地不能久留,恐异日性命不...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25
明代国师龙文渊墓碑。张子平摄
怀化会同县城南的豆地冲有一座明代国师墓,至今仍有不少游人慕名前来凭吊。近日,会同县文物局正着手将此墓申报为省级文物。昨日,记者看到了这座国师墓。整座墓呈圆形,用火石砌筑,高约2米,直径3米,墓碑上刻有“奉旨钦赐翰林院侍读燕府纪善国师龙公讳文渊字公器号云轩之墓”等字。碑文显示,清嘉庆三年(1798年),龙文渊的后裔重修了此墓。
朱元璋封他为侍读学士 专教四皇子朱棣
据《会同县志》记载:明永乐年间,一名骑着高头白马的朝廷官员,在二十多名卫士的簇拥下,抬着一顶大红官轿,来到会同县城北门外庄坪的龙家大院。官员下马,毕恭毕敬地朝屋内喊道:“有请龙太师!”
官员所喊的龙太师就是龙文渊,字公器,号文轩,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生于会同县城。小时勤学,取秀才,中举人,后任陕西学官。不久,他进京考教,明太祖朱元璋封他为翰林院侍读学士,专教四皇子朱棣。
龙文渊忠于职守,要求严格,务使四皇子有所成就,但当时朱棣年幼,怠惰顽皮,龙文渊就责打了朱棣三板。朱棣又哭又骂地说:“我登基做了皇上后,必报这三板之恨。”龙文渊听后,气愤不过。他想:虽娃儿不知天命,但此地不能久留,恐异日性命不...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26
中国留学生汪潇
发自荷兰海牙 今年是中国留学生汪潇在荷兰学习的第二年。2月底的一天,他忽然收到一封来自荷兰王室发来的邮件。这封荷兰语的邮件开启了他此前未曾预料到的国宴之旅。
在国宴上,汪潇正好有机会与荷兰国王短暂交谈,在交谈中,荷兰国王对汪潇表示,习近平主席是一位“热情、思维开阔”的人,国王还表示,他与习近平在宴会上还聊起了中国明代的历史。
打电话确定这是真的
汪潇在荷兰学习商学,2013年参加当地的歌唱节目后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许是因为我给这里带来了好听的歌声吧。”汪潇这样向南都介绍自己能够受邀参加国宴的原因。
由于收到的是荷兰语的邮件,汪潇不太能确定这封参加国宴的邀请是不是真的,于是他叫来当地的朋友帮忙打电话去确定“这是不是真的”。当得知他真的受邀参加国宴后,汪潇专门按照邀请函的着装要求购买了一套燕尾服。汪潇解释,邀请函上所列出的“白领结”着装要求,即指男士需要着燕尾服扎白色领结。
“不知道到时候会遇到什么人,看到什么样的场景”,汪潇对于即将参加的国宴非常好奇。
国宴地点附近全戒严
国宴当日,汪潇与很多受邀者一起来到王宫,当时周围广场已经全部戒严,他与其他受邀者于当地时间17:4...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27
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11日在京公布一项研究成果,日前对慈宁宫广场长信门西北侧基建勘探坑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一处明代早期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这是紫禁城内首次发现明代大型宫殿建筑的墙基和建筑基槽遗迹。
据介绍,在东西向宽2.5米、南北向长5.4米的探坑内,考古工作者在距地表深0.3米以下发现整个慈宁宫区域大面积存在明后期的砖铺地面和厚约0.3米的夯土层。在探坑南壁上可以看到明后期的夯土层下为残存20层、残高2.8米的砖砌墙基。墙基的北侧是起加固作用的厚约2.8米的15层夯土夯砖层。墙基的底部是生土上直接下挖的斗型基槽。在探坑底部北侧距墙基约3米、距地表深约4.4米的基槽内发现东西向4根木质地钉(竖桩),地钉之上为东西向一组排木和南北向一组排木(卧桩)组成的桩承台。桩承台向南延伸在墙基之下,桩承台周边基槽内夯筑厚约0.8米的碎砖层,使整个墙基更为坚实牢固。
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处大体量墙基在层位关系、施工工艺、出土遗物等方面与慈宁宫花园东侧发现的明早期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基本一致,可以判定其始建年代为明早期,废弃年代为明后期。
虽然这段墙基的东西向长度和南北向宽度目前暂不明确...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2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th1978 (数学),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同时代洋人眼中的明代中国——大明见闻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28 07:24:43 2013, 美东)
【阿波罗新闻网2013-01-23讯】
这是门多萨写的《中华大帝国史》,他做的工作实质上是资料的整理和汇编。他依据的
材料主要有如下几种:葡萄牙人加列奥特的《中国见闻录》克鲁兹的《中国情况记》马
丁.德.拉达的出使中国记录。这三个人都是亲自到中国,并且居住了一长段时间,在中
国的史书也都有明确的记载。
同时代洋人眼中的明代中国——大明见闻录
神思者(Sens)-龙(The Dragon)
“在这个大国,……,人们食品丰富,讲究穿着,家里陈设华丽,尤其是,他们努力工
作劳动,是大商人和买卖人,所有这些人,连同上述国土的肥沃,使它可以正当地被称
做全世界最富饶的国家。”
“这个国家各地都有大量的糖,这是糖价奇贱的原因。……有丰富的蜜,因为他们喜欢
养蜂,连蜡都十分便宜:产量大到你可以装船,甚至船队。”“他们产大量的丝,质量
优等,色彩... 阅读全帖
h***i
发帖数: 24
2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中国明代军队“坦克”发展回顾
中国明代军队“坦克”发展回顾
坦克在二十世纪的战争中有“陆战之王”的美誉。如果作个不恰当的类比,冷兵器时
代的战车可称是现代坦克的鼻祖。春秋时,中国人就曾有过大规模战车作战的历史,战车
曾经广泛使用于战场,是主要的战争工具。
可惜战车这种古代“坦克”,上面配的是长矛弓箭,没有强大的火力作依托,也没有
厚重的装甲作掩护,且驭马而行,不能随心所欲,如履平地越过堑壕,冲破敌军的防御工
事,除了笨重这一点相似外,和现代坦克不具可比性。正因为战车受地形,战斗队形,成
本等因素的局限,在战场上的作用逐渐降低。从赵武灵王胡服射骑开始,春秋诸侯逐渐认
识到了车战的局限和不足,车战被放弃。从游牧民族那儿学来的迅捷如风,侵掠如火的骑
兵战术取代了局限性较大战车而成为战争中主要突击力量。到战国时,战车已渐渐退出了
战争舞台,除作战指挥和一些特殊活动,如检阅、出巡等,或粮草辎重运输,基本已无用
武之地。
自明代开始,火器从西方流入中国,在军队中开始被大量使用。《明史志68》载:“
至明成祖平交阯,得神机枪砲法,特置神机营肄习”。而京军三营中的这个“神机营”就
成了一支“洋枪队”。火器的威力让朝廷且喜且惧,喜的

发帖数: 1
30
中国文物学会会员、高级园艺师蔡吉吾切割下一块木头鉴定后认为,这是一根来自明代
的金丝楠阴沉木,前身来自四川雅安,属小叶桢楠,生长期200年以上,沉在水下有400
年。收藏专家初步估算,这根木头价值在2000万元左右。
来自四川雅安的金丝楠木怎么会到湖北呢?专家初步分析,可能是明代修建故宫时,从
四川调运金丝楠木漕运至北京,不慎滚落到长江里,漂到簰洲湾回旋处沉下来。蔡吉吾
告诉记者,金丝楠阴沉木十分罕见,在中国几乎绝迹。金丝楠木是楠木中的精品,古代
主要用于制作皇宫的房梁房柱以及家具、棺木等。比如北京故宫许多房梁都是金丝楠木。
“我平时看新闻,中国不少文物流失到海外,十分可惜,这根金丝楠木本来是属于国家
的,应该回到北京故宫的家中。”雷军对记者说。
得知雷军的想法,北京市文物局鉴定组专家表示,她将联系故宫博物院相关人员做进一
步鉴定和接收工作。
H****r
发帖数: 16240
31
来自主题: GunsAndGears版 - 奔藏品:明代袖锤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Taliban (大老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奔藏品:明代袖锤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l 3 22:39:57 2009, 美东)
发信人: Taliban (大老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信区: Collectibles
标 题: 奔藏品:明代袖锤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l 3 21:39:05 2009, 美东)
长31公分。锤头最大直径3.8公分。重量470克。铁杆木柄。该袖锤品相十分出众。保存
十分完好。形制是开门明晚金瓜锤形制。
袖锤为防身武器,并非战场上的主战兵器或者辅助兵器,一般称之为袖锤,主要因为古
代袍袖较现代宽大,可以隐藏防身武器,锤子也可藏匿其中,并非正式称呼,也并非一
定要藏在袖中。刀剑中的防身武器有短刀匕首,相应的,打砸类钝器兵器中,也就有短
锏、袖锤。
原包浆为黑锈。从前手玩家购入时,包浆已经失去大部分,索性俺清洗到底,原包浆现
仍存于瓜瓣缝隙,很坚固难以清洗。对于清洗兵器包浆,包括古代刀剑、枪矛的研磨,
是个
T*****n
发帖数: 18811
32
来自主题: GunsAndGears版 - 奔新藏品:明代戚家刀

本贴照片是一柄俺新收的戚家刀。
到底什么是戚家刀呢?图中这把就是。坊间所说戚家刀,始自清代王懿荣一首诗中“昔
年曾刻《南塘集》,今朝喜得戚家刀。刀轻如纸光如水,两行款识秋芒豪。”一句。相
传戚继光抗倭时候,发现中国军队刀的质量大不如日刀,所以仿制日刀,才有所谓戚家
刀。
但是明朝并没有戚家刀的称呼。大家把所有这种镐造起脊长刀身,外观仿造日本刀(倭
刀)的中国军刀都称为“戚家刀”,只是约定俗成而已。后来不仅仅是明朝,清朝也有
同样形制的刀,现在古玩届也称戚家刀,和戚继光当然没有什么关系了。
其实,戚继光仿造日刀的说法只是传言。他确实曾经改造中国兵器,但是并不是仿制日
刀,就刀剑来讲,主要是改造设计,提高质量和威力。早在倭乱之前,明代就有大量日
本进贡的军刀,就开始了仿制日刀。明代军用腰刀形式多样。也不仅仅是仿造日刀,来
自元朝遗产的西亚印度风格和来自宋代遗产的中国刀都有继承。但是中国仿制日刀和日
刀最大的区别,在于日刀的包钢做法和中国的夹钢做法。此刀夹钢到尖,非常清晰。
上面这把刀,原本已经变体锈迹,刀装和鞘装都已经腐朽遗失。现在刀条经过名家研磨
,配上手工制作的刀装鞘装,焕发新的生命
T*****n
发帖数: 18811
33
来自主题: Collectibles版 - 奔新藏品:明代戚家刀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aliban 俱乐部 】
发信人: Taliban (大老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信区: Taliban
标 题: 奔新藏品:明代戚家刀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2 01:46:09 2009, 美东)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unsAndGears 讨论区 】
发信人: Taliban (大老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信区: GunsAndGears
标 题: 奔新藏品:明代戚家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Dec 1 22:26:01 2009, 美东)
先发图,故事慢慢讲。
T*****n
发帖数: 18811
34
来自主题: Collectibles版 - Re: 奔新藏品:明代戚家刀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aliban 俱乐部 】
发信人: Taliban (大老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信区: Taliban
标 题: Re: 奔新藏品:明代戚家刀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2 01:48:32 2009, 美东)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unsAndGears 讨论区 】
发信人: Taliban (大老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信区: GunsAndGears
标 题: Re: 奔新藏品:明代戚家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Dec 1 22:29:27 2009, 美东)
继续。
T*****n
发帖数: 18811
35
来自主题: Collectibles版 - Re: 奔新藏品:明代戚家刀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aliban 俱乐部 】
发信人: Taliban (大老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信区: Taliban
标 题: Re: 奔新藏品:明代戚家刀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2 01:51:19 2009, 美东)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unsAndGears 讨论区 】
发信人: Taliban (大老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信区: GunsAndGears
标 题: Re: 奔新藏品:明代戚家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Dec 1 22:45:17 2009, 美东)
本贴照片是一柄俺新收的戚家刀。
到底什么是戚家刀呢?图中这把就是。坊间所说戚家刀,始自清代王懿荣一首诗中“昔
年曾刻《南塘集》,今朝喜得戚家刀。刀轻如纸光如水,两行款识秋芒豪。”一句。相
传戚继光抗倭时候,发现中国军队刀的质量大不如日刀,所以仿制日刀,才有所谓戚家
刀。
但是明朝并没有戚家刀的称呼。大家把所有这种镐造起脊长刀身,外观仿造日本刀(倭
刀)的中国军刀都称为“戚家刀”,只是约定俗成而已。后来不仅仅是明朝,清朝也有
同样形制的
T*****n
发帖数: 2456
36
(我也随手写几笔,来参加一下这个活动吧,虽说征文主题貌似说“西方的书歌影”,
但是我看诗人shot写了一个“东方的影”混入了活动,我也来趟一下浑水了,哈哈,不
行就算了。)
最近看了《1566大明王朝》,是我看过的最佳明代历史剧了。虽然说这部电视剧还有不
少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过分美化了嘉靖皇帝的行为艺术表演;把浙直总督胡宗宪塑造
地无比高大上;在浙江改稻为桑这件事情上着了太大篇幅,而严嵩内阁倒台只是短短半
集待过;另外一个龙套哥“齐大柱”像神一样无时不刻地存在,从浙东农民到戚继光牙
将到锦衣卫十三太保,永远存在在剧情里——不过总得来说,和别的同类型明代历史剧
比起来,我觉得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视剧啦,把明朝的那种感觉给拍出来啦。
这片子最重要的情节就是浙江改稻为桑的事情。起因是明朝财政危机,入不敷出,于是
乎就打浙江的主意,让浙江农人把稻田改种桑田,养蝉,多出丝,多织布,然后可以展
开对外贸易。本来听起来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结果搞得极为复杂。因为这个意见是严
嵩严党想出来的,得不到政敌徐阶等人的支持,结果在朝廷展开了权力斗争拉锯战,把
一把大火烧到了浙江。农民们不肯改稻为桑,搞得怨... 阅读全帖
l*******r
发帖数: 39279
3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terature 讨论区 】
发信人: danceking (舞王),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明代一哥王阳明才是真牛逼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18 20:48:07 2016, 美东)
谈到明朝,大部分脑海里想到的几个词儿就是太监多、皇帝短命、乱的要死,哦,应该还有唐伯虎,那也是被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强推的。
其实真正的大神是王阳明。
王阳明这一生经历的事情,随便说一件都很传奇。
他才气过人又正直不阿,惹怒当时的太监刘瑾被贬官到去贵州龙场当个九品芝麻官。龙场当时那地方就是蛮荒之地,人都还茹毛饮血呢,派他过去就是想让他死那儿,而且刘瑾在他出发前先把他打了个半死,等她走在路上还派人追杀,王阳明是假装跳水自尽才躲过一劫的。
一般人遇到这事儿都想死了,但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王阳明心性十分坚毅,就这样拖着半条命来到鸟不拉屎的龙场,开始了他的芝麻官生涯。在这个穷乡僻壤之中,完成了心学的创立。核心就是大名鼎鼎的那句话,知行合一,以致良知。意思就是说你心性强大了,就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为圣贤。
靠着这股精神力量,王阳明顶过了人... 阅读全帖
T*****n
发帖数: 18811
38
来自主题: _Taliban版 - 奔藏品:明代袖锤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Taliban (大老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奔藏品:明代袖锤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l 3 22:39:57 2009, 美东)
发信人: Taliban (大老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信区: Collectibles
标 题: 奔藏品:明代袖锤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l 3 21:39:05 2009, 美东)
长31公分。锤头最大直径3.8公分。重量470克。铁杆木柄。该袖锤品相十分出众。保存
十分完好。形制是开门明晚金瓜锤形制。
袖锤为防身武器,并非战场上的主战兵器或者辅助兵器,一般称之为袖锤,主要因为古
代袍袖较现代宽大,可以隐藏防身武器,锤子也可藏匿其中,并非正式称呼,也并非一
定要藏在袖中。刀剑中的防身武器有短刀匕首,相应的,打砸类钝器兵器中,也就有短
锏、袖锤。
原包浆为黑锈。从前手玩家购入时,包浆已经失去大部分,索性俺清洗到底,原包浆现
仍存于瓜瓣缝隙,很坚固难以清洗。对于清洗兵器包浆,包括古代刀剑、枪矛的研磨,
是个
b********c
发帖数: 1
39
近日有媒体报道,日本有人为明代倭寇王直在其家乡修建墓碑。就在网络和舆论仍对王直
的功过是非激烈争论的时候,浙江丽水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的两名教师用自己的行动表明
了自己的态度,1月31日晚,这两位老师带着自备的斧头和榔头来到了安徽歙县,在找到
了王直的墓后,将刻有王直名字的墓碑和刻有日本人名字的“芳名塔”砸毁。

此事件使本已沸沸扬扬的“日本人为民族败类修墓”事件再添波澜,并在此事关联各
方中激起轩然大波。记者 王仁奎
-事件
“王直”全砸了
昨天,记者联系到了刚刚回到南京的郭泉。当时郭泉正在送自己的孩子到医院挂盐水
,“出发时(到安徽歙县),孩子就不舒服了”。
关于砸墓,郭泉是这样向记者描述的。“从我得知日本人在歙县为王直立碑的消息时
,我就萌生了去砸墓的想法。”郭泉直接地对记者说。1月22日,从网上得知此消息后,
郭泉就开始搜集关于王直的历史资料:“经过研究我认为王直不仅是一个倭寇还是个汉奸
。这墓就算我现在不砸将来还会有人去砸!”此后郭便与好友——浙江丽水学院的老师邬
伟民联系砸墓一事,郭泉称与邬伟民联系是通过网络和电话,两人相约1月31日去歙县砸
墓。
1月31日上午8点30
o***s
发帖数: 42149
40
央视《寻宝》栏目惊现青花热水瓶
网友晒出青花冲锋枪、青花电视机和咬了一口的青花苹果
上周六晚上播出的《寻宝——走进晋江》中,一位藏友展示了让人震惊的明永乐青花热水瓶,他说:“明代的时候没有胆,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个工艺,装开水进去用棉被包起来(用以保温)。”他还称这是郑和下西洋装开水用的。
该藏友的证据,是青花热水瓶底的文字:“明成祖内阁司礼太监御宝、大明永乐六年戊子秋。”他觉得如果这是真品的话,市场价值应该至少在一百万元以上。但青花热水瓶把现场的专家和观众都逗乐了。专家认为破绽就在瓶底的字上,“一般来说,没有把皇帝的帝号(写上去的),明成祖,清世宗,没有这么写的。”专家还调侃说:“感谢陶瓷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如果郑和地下有知,肯定打喷嚏”“对中国历史和中国陶瓷史全方位的突破,太有才了”……
现代快报记者顾然
@唐门首毒河豚鱼:昨天看见青花电视机,今天就看见热水瓶,明天会不会来辆青花桑塔纳?
@北卡阳光:这太监竟然知道现任皇帝的庙号,很有来头啊?
@东哥_改个名:想起初中历史老师吐槽电视剧康熙大帝,斯琴高娃常常说话时是我“孝庄”怎么怎么样。
@黑白蔷薇_torrent:求朱元璋用过的热得...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41
3.6米长明代圣旨
“俺还是头一回见到这么长的圣旨,以前只在博物馆或者电视里见过短的,真没想到这么长的圣旨保存得又这么好,真稀罕!”近日,邱县宣传部工作人员在走访调查中,在孙登选老人家中,发现一道明万历年间的圣旨。该圣旨距今已有410多年,整体长度达360余厘米,保存大致完好,非常罕见。
该圣旨原件为青黄两色绢本,通体有织锦云纹,长度达到360余厘米,宽度约为33厘米。两头无轴,略有破损,但字迹清晰可辨。圣旨前端为青色绢布,上有银色双龙围绕“奉天诰命”四字。正文内容大意为皇帝感激这位名叫孙维城的官员及其家人为国尽心尽力,赞扬孙维城为国事日夜操劳,表扬其成绩显著,敕封其为山西布政使。文中列举出孙维城历经十三任官职。颁旨时间为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
圣旨全文700余字,字体为风格端庄的小楷,气度雍容,圆润飘逸,圣旨整篇布局工整严谨,跌宕有致,字迹笔画突兀。圣旨中段及末端均盖有皇家“制诰之宝”和“广运之宝”的方形印章。
作为孙维城的后人,孙登选老人说,家中原本还有几道孙维城的圣旨,但大部分都在“文革”中遗失了,只有这道最长的圣旨保存了下来。
人物简介·孙维城
孙维城(1539—1602),...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42
1月25日,一个小男孩在拈花寺前玩耍。钉在寺庙墙上的晾衣架上挂着被子、衣服,旁边还有不少搭建的平房。
由于长期缺乏保护,拈花寺石雕上的花纹已变得十分模糊,损坏情况严重。
记者昨日获悉,在被占用了60年后,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古寺拈花寺将在下个月完成人民大学印刷厂厂房腾退工作,并启动60年来首次大修,随后重新恢复为宗教场所。
交涉腾退
政协委员连提10年提案
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雍和宫住持胡雪峰大喇嘛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介绍,解放初期,雍和宫被人民大学印刷厂占用,作为厂房使用,随后拈花寺大殿被拆除,用于建设厂房;天王殿、藏经楼等寺庙原有建筑还尚存。60年来拈花寺没有进行过大修,损坏情况比较严重,“破烂不堪”。
此外在2007年和2011年,北京市文物局两次因拈花寺未落实隐患整改的要求,申请法院行政强制执行。但此后因人民大学印刷厂配合整改未予执行。
据了解,佛教界与人民大学印刷厂就拈花寺的腾退问题展开长达10余年的交涉,佛教界通过政协等机构提出相关要求,市政协委员传印法师在市政协会议上连续10年提出腾退拈花寺的提案。而文物部门则因为隐患严重而不断对人大印刷厂施加压力要求整改。
...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43
据悉,尼姑,又称比丘尼,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之后便慢慢的延续了下来。在世人眼中,她们往往是看破红尘,无欲无求,心怀慈悲的一个群体。青灯古佛,吃斋念经,过着清幽恬静的生活。但在明代,尼姑这个群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们忍受不住内心的孤寂与欲望,做出了许多伤风败俗的事情。
永乐年间,有个工匠在修理一座尼寺时,在寺里发现了缠棕帽,帽上还有水晶缨珠。工匠于是将其拿到市上出售,不料被主家发现而告到衙门。经审问后才得知,原来有一少年因为偷入尼寺,而为纵欲尼姑所留,最后死于色欲。为了隐瞒事实,尼姑只好将其肢解,埋在墙下。
弘治年间,饶州有一女尼,与士人张生私通,最后还嫁给了张生。有人专门就此事赠一诗,云:“短发蓬松绿未匀,袈裟脱却着红裙。于今嫁与张郎去,羸得僧敲月下门。”
天顺年间,常熟有一位到京城参加会试的举人,闲来出游,七天没有回家,却是到了一所尼寺,被群尼所留。每天早上,尼姑开门出去,到了晚上再偷偷携带酒肴回到寺中,与这位举人饮酒取乐,所以根本无人知晓。一天,举人起了惧怕之心,于是跳墙出来,已是“臞然一躯矣”,身子瘦的只剩皮包骨。
诸如此类的事件还有许多,尤其是每当遇到令节或每月的朔望,女尼们... 阅读全帖
s***s
发帖数: 107
44
http://www.frchina.net/data/detail.php?id=8538
明代国史与野史的生态关系
——以《明实录》的禁藏与流传为线索


作者:谢贵安
文章来源:学术月刊
浏览:238 次




史学生态是指史学“群落”中不同层次的史学类别的共生状态。史学群落依据史学类别
的不同功用,而达到主次分明的生态平衡。现代史学群落由宏观的历史哲学、通史,中
观的断代史、专门史和微观的史实考据及个案研究所构成。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史学
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叙事史学,史学群落主要是由依据史料来源不同而划分的各种类别的
记事史书所构成,如正史、国史、野史、稗史等,它们反映在体裁上则为纪传、编年、
纪事本末和典章制度等。中国古代史学群落的特征在中国传统的目录分类上可以得到印
证,如《四库全书》中史部的分类,分为正史(纪传)、编年、纪事本末、别史(纪传
、国别等)、杂史(野史、稗史等)、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
官、政书、目录、史评诸类,就既反映了史料来源的差别,又反映了体裁的不同。由于
m******r
发帖数: 4351
4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明代八股状元卷zz
問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  [明]趙秉忠狀元卷 (目前僅存的一份明代八股狀元卷)
原卷
臣對:臣聞帝王之臨馭宇內也,必有經理之實政,而後可以約束人群,錯綜萬機,有以
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實心,而後可以淬勵百工,振刷庶務,有以臻郅隆之理。
何謂實政?立紀綱,飭法度,懸諸象魏之表,著乎令甲之中,首於巖廊朝寧,散於諸司
百府,暨及於郡國海隅,經之緯之,鴻巨纖悉,莫不備具,充周嚴密,毫無滲漏者是也
。何謂實心?振怠惰,勵精明,發乎淵微之內,起於宥密之間,始於宮闈穆清,風於輦
轂邦畿,灌注於邊疆遐陬,淪之洽之,精神意慮,無不暢達,肌膚形骸,毫無壅閼者是
也。
實政陳,則臣下有所稟受,黎氓有所法程,耳目以一,視聽不亂,無散漫飄離之憂,而
治具彰;實心立,則職司有所默契,蒼赤有所潛孚,意氣以承,軌度不逾,無叢脞惰窳
之患,而治本固。有此治具,則不徒馭天下以勢,而且示天下以守,相維相制,而雍熙
以漸而臻。有此治本,則不徒操天下以文,而且喻天下以神,相率相勖,而郅隆不勞而
至。自古帝王,所為不下堂階而化行於風馳,不出廟廊而令應於桴答,用此道耳。厥後
,崇清淨者深居而九官效職,固以實心行實政也。
後世語精明
T*****n
发帖数: 18811
4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奔藏品:明代袖锤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ollectibles 讨论区 】
发信人: Taliban (大老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信区: Collectibles
标 题: 奔藏品:明代袖锤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l 3 21:39:05 2009, 美东)
长31公分。锤头最大直径3.8公分。重量470克。铁杆木柄。该袖锤品相十分出众。保存
十分完好。形制是开门明晚金瓜锤形制。
袖锤为防身武器,并非战场上的主战兵器或者辅助兵器,一般称之为袖锤,主要因为古
代袍袖较现代宽大,可以隐藏防身武器,锤子也可藏匿其中,并非正式称呼,也并非一
定要藏在袖中。刀剑中的防身武器有短刀匕首,相应的,打砸类钝器兵器中,也就有短
锏、袖锤。
原包浆为黑锈。从前手玩家购入时,包浆已经失去大部分,索性俺清洗到底,原包浆现
仍存于瓜瓣缝隙,很坚固难以清洗。对于清洗兵器包浆,包括古代刀剑、枪矛的研磨,
是个兵器收藏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俺个人看法:在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的情况下,可
以清洗包浆:一不损害器物本身或其运载的历史信息、二不妨碍断代、三无包浆不如有
包浆好看。
w****j
发帖数: 5581
4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农政全书看明代马政
哈哈,起个大标题。
翻了一下农政全书的牧养一卷,发现马的饲养占了1/3强的篇幅,很受重视。然后是牛
羊猪狗鹅鸭鸡鱼,最后是蜜蜂。这应该囊括了明代所有常见的饲养动物了。
w********s
发帖数: 343
4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windywings (jellyfish),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求科普:缅甸的 果敢和明代的八关是什么关系?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1 20:59:15 2012, 美东)
问问
Y******u
发帖数: 1090
49
较个真
“在该国有许多河流,人们种植稻米,这是全国人的普通食物和粮食。……他们收获如
此之多,以至在米价最贵的时候,你用一个里亚尔钱币可购买一法捏格。”
1 fanega = 55 liter
1 real = 3.43 gram
明代,1石 约为 100 liter
1两银子约为 37.3 gram
1 real = 0.092 两。
1 fanega = 55/100 = 0.55
0.092/0.55 = 0.167
那这个米价就是约为 1又2/3钱银子买一石米。这还是据说"米价最贵的时候"。
这不扯么?
K*****2
发帖数: 9308
5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pacific (hh),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河北发现3.6米长明代万历年间圣旨(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Oct 30 19:16:52 2013, 美东)
字写得真好,像印刷体
http://i0.sinaimg.cn/dy/c/p/2013-10-31/1383160216_q8yJ9x.jpg
本报邯郸电(记者邢云 通讯员李建伟、杨勇) “俺还是头一回见到这么长的圣旨,以前
只在博物馆或者电视里见过短的,真没想到这么长的圣旨保存得又这么好,真稀罕!”
近日,邱县宣传部工作人员在走访调查中,在孙登选老人家中,发现一道明万历年间的
圣旨。该圣旨距今已有410多年,整体长度达360余厘米,保存大致完好,非常罕见。
该圣旨原件为青黄两色绢本,通体有织锦云纹,长度达到360余厘米,宽度约为33
厘米。两头无轴,略有破损,但字迹清晰可辨。圣旨前端为青色绢布,上有银色双龙围
绕“奉天诰命”四字。正文内容大意为皇帝感激这位名叫孙维城的官员及其家人为国尽
心尽力,赞扬孙维城为国事日夜操劳,表扬其成...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