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 发帖数: 9656 | 1 送交者: LuZhiShen2011年08月10日10:04:02于[史地人物]
1959年庐山会议发言记录
1966年12月27日,彭德怀同志被纠回北京。
这就是那位被毛泽东写诗称颂的彭德怀元帅:“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1959年7月31日常委会
时间:7月31日上午10点50分开到下午5点。
地点:毛泽东住处的楼上。
主持:毛泽东
参加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林彪、彭德怀、彭真、贺龙。
旁听:黄克诚、周小舟、周惠、李锐。
前一部分,毛泽东漫谈上井冈山以后,几次历史路线,军事斗争情况。然后说:李锐的
信已收到,转发常委看了。现在是保护群众革命性问题,要反右倾机会主义。
彭德怀:出乱子时担忧。有个思想方法、立场、屁股坐在哪面的问题。信中所反映的是
局部问题。
毛泽东:失、得之说,反映灵魂深处如何?(又回顾了党的历史上的几条路线。)小土
群方针,不伤心。9000万人上阵炼钢,比6000万人要好。有一点损失,我也一点不痛心
,横直没有经验。从根本上说,是得多于失。没有失,哪来的得?总的失少得大。9000
万人上阵,表明了它的全民性,建设速度大大提高了。
军队靠纪律化。每个单位都... 阅读全帖 |
|
|
|
F*******t 发帖数: 2186 | 4 《中美关系史(1911-1949)》(上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第一节 战争第一年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在卢沟桥挑起事端,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事变之初,蒋介石一面下令就地抵抗,一面企图谋求事变的和平解决。国民政府除
直接与日本交涉外,还促请英、美等国调解。7月12日,国民政府向美国政府作出试探
,但国务院却认为,现今美国“以调处者的身份采取任何措施都为时过早,都是不明智
的”,美国既已向中、日两国表明它对远东的敌对行动“极不赞成”,这就足够了。7
月13日,英国向美国提出英、美、法三国联合调停中日冲突的建议。国务卿赫尔与副国
务卿韦尔斯、远东司司长亨培克商量后拟出了答复,并征得了总统的同意。
这份答复说,美国国务院已经对中、日两国使节强调了保持和平的重要性,两国可
以通过“平行的但各自独立的”做法保持合作。7月16日,中国驻美大使王正廷再次向
赫尔表示,希望《九国公约》缔约国采取行动,并称,大国代表如能亲临现场将有利于
制止日本进一步的军事行动。赫尔依旧不置可否。①
同日,赫尔在与总统商量后发表了一项正式声明。声明显然是针对日本侵华而发的,但
赫尔却不敢公开道明,... 阅读全帖 |
|
N*****e 发帖数: 1094 | 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NewNote (新天地),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留在大陆的中华民国院士之大结局(四)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an 13 16:35:45 2017, 美东)
1948年3月25日至27日,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代院长兼评议会议长朱家骅在南京主持召
开了最后一轮院士选举会。经过与会者五轮无记名投票,原定要选出的100名院士最后
只有81人通过。这81人也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批院士。
在国民政府1948年3月选出的81名院士中,1949年后,到台湾的只有9位,占院士总数的
11.9%;去美国的有13人,占院士总数的15%;而留在大陆有59人之多,占院士总数
的74%。
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留在大陆,以及后来大批留学欧美的科学家放弃
舒适的环境和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其原因很多。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都满怀着对这片
苦难深重的土地无法自拔地爱,都怀抱着对国计民生地殷切关怀,或是深深眷恋着这片
土地,或是对国民党统治感到失望等。但是,促成他们留守大陆或是回国的一个很大的
原因,就是他... 阅读全帖 |
|
n******u 发帖数: 4271 | 6 看新闻,跟看回复,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故事啊。。
啊,真的是被颠覆了三观。中国共产党的舆论报道太厉害了!
史上今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沛瑶遇害(图)
文章来源: 人民政协报 于 2013-02-02 00:06:3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
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本新闻(被阅读 31298 次)
1996年2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李沛瑶被其警卫
杀害,终年63岁。这一事件引起人们对社会治安问题及安全感的极大关注。(来源:人
民网)图为李沛瑶。
1996年2月2日晚,我外出回来,刚入家门,就听到电话铃响,中央统战部一局副局长在
电话里说:你赶快来部里,兆国同志在礼堂等你,有急事!(来源:人民政协报2004年
5月27日《春秋周刊》,口述:胡治安,主持人:刘仰东)图为李沛瑶生前照片。
我不及多想,马上出门叫了一辆出租车,赶到部里,直奔礼堂。一进门,看到王兆国部
长等多人已在,大家神色凝重,气氛肃然,心想一定有大事发生。王兆国说,李沛瑶同
志今晨四点到六点之间被人杀害。图为李沛瑶生前考察照片。
李沛瑶长期在江西工作,是南昌飞机制造厂的高级工程... 阅读全帖 |
|
w*****n 发帖数: 937 | 7 时间:2012年3月1日
主题:北京与昆曲
主讲人:陈均(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
谢谢大家在这个寒冷的春夜,“杜丽娘夜不能寐”的夜晚来听这次昆曲课。首先,自我
介绍一下,基本的履历课件上面有,我来说一下我为什么来到这个课堂的缘由?我是
2005年从北大中文系博士毕业,当时我到了中国传媒大学工作,在那个学校开了一门昆
曲欣赏课程,也是一门公选课,过了两年之后我去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去年5月份的
时候,我在一次研讨会碰到了白先勇老师,跟白先勇老师聊起来,他说既然你不坐班,
又主要从事昆曲研究,那么就到我们这门课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关于昆曲的一些
知识。和白老师一起聊天的时候,他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同学们”,比如说上一年的课
里面同学们反映,虽然听了很多很好的讲座,觉得有很多问题没有人交流,没有老师交
流。再比如说演戏,他说同学们想看戏,他就让苏州昆剧院来北大演戏,所以一个关键
词就是“同学们”,为了白老师的一片好意,也请同学们不吝赐教,有问题尽管问我。
今天我的题目是《北京与昆曲》。
我做的课件上的这幅图是当时乾隆为崇庆皇太后祝寿的万寿盛典,当时的北京城到处建
了很多经棚戏台,戏台上...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8 【文献号】1-403
【原文出处】鲁迅研究月刊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910
【原刊页号】56~60
【分类号】J3
【分类名】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0001
【标题】关于一条注释和一篇附录
【作者】朱正
【正文】
1
1980年,我借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鲁迅全
集》第六卷的责任编辑。第六卷包括《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三个集子。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这篇,就在《末
编》里面。这一篇的注〔1〕,在发稿时有过一些曲折。
这篇涉及当年左翼文艺运动内部许多人事纠纷的文
章,其注〔1〕即题注本来是容易引起是非的。五十年
代出版的十卷本《鲁迅全集》的这一条注释,说:
徐懋庸给鲁迅写那封信,完全是他个人的错误行动,
当时处于地下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文化界的组织
事前并不知道。鲁迅当时在病中,他的答复是冯雪峰执
笔拟稿的,他在这篇文章中对于当时领导“左联”工作
的一些党员作家采取了宗派主义的态度,做了一些不符
合事实的指责。由于当时环境关系,鲁迅在定稿时不可
能对那些事实进行调查和对证。
就这样否定了这篇文章,却也注意...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9 第十章电线电报业的创办与发展
一、适应了时势的需要
如果说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是为了适应商业的发展和机器局、军务的运
输需要的话,那么,电线电报业的举办亦负有满足商务军务需要的相同任务;
如果说轮船航运局的创办,是因为洋轮充斥沿海沿江,而有争回利权分洋商
之利以致富的目的的话,那么,电线电报业的举办亦有相同的意日。因此,
架设电线、创办电报局,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要求。
电线电报既为近代商务、军务所必需,它就像铁路、矿务、航运一样,
必为外国资本主义所垂涎。早在同治元年(1862年)初,沙俄侵略者把留捷
克向清政府“屡次言及本国为通信便捷,欲由都城至天津造用发铜线法。”
清政府以“中华未能保其永固,且不免常有损坏,以致缘此生隙”为由,而
加以拒绝。但把留捷克留有“酌定以后如有允许他国于贵国设立此法,必须
先准俄国以为始”③的话。接着,英国卜鲁士于1863年照会清政府,说英国
电报企业家“因闻俄国飞线之设,经过俄国将及恰克图地界,该民意欲添设
飞线,与俄国所设相联合”,也就是要由恰克图经北京城至海口设立电线①。
美国也不甘落后,它的公使于1864年“备具照会,请置铜线”②。同年...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10 第十三章近代海军的筹建
一、水师的历史溯源
近代海军海防建设,是与以求富为目的办近代工矿企业同时提出的,同
是由于日本侵略台湾“海防议起”而于1875年提到实践日程的。显然是与鸦
片战前清王朝设水师的目的不同。这里首先叙述清政府设水师的历史渊源。
清代自康乾以还,在沿海和长江北起东三省,南至两广,西至两湖等十
二个省区没有水师,这些水师,“仅为防守海口、缉捕海盗之用”①。它不仅
“官制同于内地”,军事技术水平也与陆军一样,当然够不上海军的称号,
而且很多地方的水师还有时建时废的现象。1839年英国进犯广东,先进的炮
火船舰教训了清政府统治者们,“始有购舰外洋以辅水军之议”①。敢于面对
现实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林则徐,积极筹办海防。他认识到军火技术与洋人
的差距,认识到“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的真理。乃谋赶造西洋先
进的船炮,因制造时间来不及“且不如法”,于是只好“先雇船”和“先购
买夷炮”以应急需。他在所谓“获咎之后”犹念念不忘此事说:“要之船炮
水军断非可已之务。即使逆夷逃归海外,此事亦不可不亟为筹画,以为海疆
久远之谋。”②这表明林则徐充分认识到建设先进的海军的重要性。在他的倡...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11 前言
曾国藩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然而对他的评价却大毁大誉,
差之天渊,正如章太炎所论:「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在改革开放的当今,又一次出现研究、评论、仿效曾国藩的热潮。不仅
是史学界、文化界、士农工商无不关心死去百余年的曾国藩。有人称之为「曾
国藩现象」。
曾国藩毕竟是历史人物,这本《曾国藩本传》旨在如实反映曾国藩的一
生史实,帮助大家研究了解,或能透视「曾国藩现象」的本质。
总序
从90年代开始,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一个研究、评论曾国藩的热
潮。当前,这个热潮已波及到历史学、哲学、文学、艺术等各领域,并广泛
影响到政界和工商界。被人们称之为「曾国藩热」或「曾国藩现象」。
对这一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出现的历史文化现象,有人作
了比较系统的分析考察。认为其基本原因是:世界范围的儒学复兴热潮,
为「曾国藩热」的产生准备了良好土壤;新形势下新道德重建的社会呼声,
为「曾国藩热」创造了必要前提;领袖崇拜的自然延伸和向纵深发展,推动
了「曾国藩「热」的出现和形成;长篇文学作品《曾国藩》的出现,促使「曾
国藩热」由学术热潮转为社会热潮,等等。
上述分析无疑是有道理的。但... 阅读全帖 |
|
c*****t 发帖数: 520 | 12 一九六八年七月二十七号上午,我来到北京大学俄文楼,这是首都红卫兵代表大会总部
办公地点。午饭后我就顺便在工作人员宿舍睡个午觉。当时我担任北京航空院会革命委
员会主任和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常委职务。我也是首都红代会核心组的副组长。对于大学
红代会的日常工作由我校陈良同学,常驻红代会代表我处理。大部分时间忙于北航的运
动。
熟睡之中,我被陈良叫醒,他很激动地说:“快、快起来,清华出事啦!多少万人把
清华包围了,工人要强行拆除武斗工事,!”
我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拍手叫道,“那太好了,那太好了!”
陈良问:“怎么好?
我说:“这样不就把武斗问题解决了吗?”
陈良说:“还搞不清怎么回事!”
我下了床说:“走,我们去看看。”
我们就赶紧从北大往清华走。清华大学围墙外面的路上人声鼎沸,停靠着许多卡车、
吉普、大轿车……我们走近看,车上贴着“北京针织总厂”“、新华印刷厂”等字样。
路边、树下、河坡到处是密集的工人。他们处在热烈而有组织的状况。
我看着这样少见的情景,想起谢富治在北京市革委员会跟我们讲过的话:“我可没你
们那么大的胆子,一声令下,随便就在北京开十万、二十万人... 阅读全帖 |
|
M******8 发帖数: 10589 | 1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_CHN_Hist 讨论区 】
发信人: Math1978 (数学),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邓新华:用文献和逻辑破解莫干山“罗生门”——张维迎提供的是证据,华生提供的是“记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l 12 12:01:34 2019, 美东)
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 微信号 jingjixue_yuanli
功能介绍
本公众号为《经济学原理》课程的配套微信,也是《经济学原理》教材的移动端配套。
本文来源:经济学家圈。
用文献和逻辑破解莫干山“罗生门”——张维迎提供的是证据,华生提供的是“记忆”
作者丨邓新华
最近,人文经济学会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分别举办了张维迎价格双轨制论文发表
35周年研讨会,这两个正常的学术活动引发了张学军、边勇壮写作《诺贝尔经济学奖传
言引发的躁动——双轨制发明权之争的历史考证》。张学军、边勇壮认为,价格双轨制
理论首创权并不归属于张维迎,而是归属于莫干山会议的多位参与者——华生、何家成
、蒋跃、高粱、张少杰等。
诺贝尔经济学奖?想多了!
早在十年前,华生、高粱、张少杰(已因病去世... 阅读全帖 |
|
i*********t 发帖数: 5873 | 14 想了解储安平,看章诒和不行。
储安平与“党天下”。
戴晴
1.
【帽子】(mao•zi)①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作装饰的
用品:一顿~。②比喻罪名或坏名义:不必用~压人;批评应该切合实际、有内容
,不要光扣大~。
——《现代汉语词典》
帽子这字眼,如果不考虑它的第一个含义,在中国近现代(可能也只在中国近现代
)以来最风光的一次,要算是1978年了。那年,从春天到秋天,至少有两则关于帽子的
文字,扰动了中国(恐怕还不只中国)上百万人的心。它们是:
《关于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请示报告》,统战部上报,1978年4月5日,中共中央批
复。
《贯彻中央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决定的实施方案》,1978年9月17日。
一年半之后,1980年5月8日,55万余顶右派帽子已全部摘去——它们是在1957年夏
天和以后的几个月里被陆续制作出并扣在别人头上的。如果不考虑其中一部分人已在
1959-1964年间陆续获摘,到了1980年,真正以皮肉俱全的头顶享受到大自然的空气与
阳光,并且还享受到那帽子压出的凹痕已不再被人视为种性表记的快乐的,只剩下10余
万了。
帽子已不复存在,对当初“戴帽”...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15 第九章由求强到求富的过渡——轮船招商局
一、创办轮船航运局的目的和“公局”成立
洋务派求富活动正式开始,是1874年海防议起之后,但其序幕却是1873
年1月开办轮船招商公局时开始的。因此,轮船招商局可看作是洋务运动从
举办求强的军用工业到举办求富的民用工业企业过渡性的一着。
为什么创办轮船招商局,这个问题要先从当时的轮船航运背景谈起。
早在鸦片战后不久,即有洋商船只航行于沿海。1842年英船“美达萨”
号首抵上海;1844年,怡和洋行派“哥萨尔”号作香港、广州间的定期航行;
1850年,大英火轮船公司派“玛丽乌德”号开辟香港、上海间航线。1853
年美轮“孔晓修”号亦开抵上海。1858年《天津条约》和1860年《北京条
约》签订后,在五口开放之外,又开了南至琼州、潮州北至牛庄、天津西至
汉口等多处为商埠。于是外轮得以直入长江、大沽口。各国闻风而至,英、
法轮船公司和在华洋行,纷纷自行其是地派轮航行于各埠。60年代的10年
间,外商在港、沪、津等处设立的轮船公司,主要有:美国的旗昌,英国的
会德丰、上海拖驳、大沽驳船、太古洋行,以及英葡合营的省港澳轮船公司、
德国的美最时等等。到70年...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16 清样校毕,心情极为愉快。经过三十余年研究,较为全百体现我的研究
体系的《洋务运动史》,终于要问世了。著述时间虽长,但出版却是快的,
从交稿到见书还不到一年时间。这在当前学术著作的出版上可说是高速度
了。这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首先是陈丽菲同志在我尚未定稿时,即积极向我索稿,促使我加快了定
稿的步伐。交稿之后,她和陈长华同志又抓紧时间审稿,提出不少修订意见。
例如,大到体系论述上的某些重复或是前后矛盾,小到一个数字的错漏,他
们都审查出来加以修改。尤为可贵的,他们对我的研究体系知之甚透,故所
提意见颇为中肯,这可说是我的学术知音。
另外,著名书法家顾廷龙教授,以年近九旬高龄,为我题写了《洋务运
动史》书名,是非常难得的。
我在此一并致谢。
夏东元
1992年1月于华东师范大学寓所
②③④⑤《光绪朝东华录》(四),第4755、7454、7469、4771页。
附录:我和洋务运动史研究
一、洋务运动发展论
我对洋务运动史的研究,如果将酝酿时期算在内,已整整40年了。在长
期从事此项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看法。这套看法最扼要他说,就是把洋
务运动置于历史长河的发展规律中进行考察... 阅读全帖 |
|
k******k 发帖数: 6800 | 17 秦晖:专政、民主与所谓“恩格斯转变”
——19 世纪后半期社会主义政治理念评述
《炎黄春秋》2008年第01期
马恩讲“专政”: 内战状态, 只能以暴抗暴
众所周知, 马克思强调阶级斗争, 在当时欧洲各国尚未完成民主化、无产阶级没
有民主权利的情况下也主张以暴力革命对抗统治者的镇压,但是所谓他倡导“无产阶级
专政”的说法是怎么回事,却值得研究。例如《共产党宣言》主张阶级斗争, 也有暴
力革命的色彩。但对革命以后无产阶级应该如何治理、采取什么政治方式则语焉不详,
其中不但没有“专政”之说, 而且“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无产阶级自身”这句名
言,显然表明“无产阶级”不会像他所认为的以往统治阶级那样得势后就要镇压异己。
众所周知西文“解放”与“自由”二词同根,“解放”即“使自由”。因此这句话显然
与后来的阶级专政论( 即解放了的无产阶级至少要对人类的一部分实行专政, 而不能
允许他们“解放”) 是矛盾的。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 自马克思有了明确的“主义”后就是以“自由个性”为核心
价值的,从早期马克思文稿中对“完成的个人”的论述,《宣言》中对“每个人的自由
”的关注以及... 阅读全帖 |
|
k******k 发帖数: 6800 | 18 北洋,乃至晚清的历史,是国共两党同时抹黑的重灾区。
现在发现,学界对这一段的真相清理做的越来越好了!
加油!
北京政府对旧俄条约权益的清理,1917—1922
唐启华
原文出处:《文史哲》2009年第5期
摘要:旧俄于清末民初在华取得许多条约特权。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北京政府及东北
、新疆地方当局,于1917至1922年间相机收回大部分旧俄在华条约权益,造成既定事实
,为日后《中俄协定》苏联原则上放弃条约特权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北京
政府与东北、新疆地方当局的协力合作,值得注意。北京外交团担心条约权益受损,常
干涉中方的清理行动,北京政府虽作了部分让步,但在主权攸关部分,则能坚持立场。
藉由对北京政府清理旧俄条约权益之考察,可增进学界对北洋外交的理解,并可对苏俄
“主动”广自愿”放弃旧俄在华条约特权之旧说,作适度的修正。
关键词:中俄协定;不平等条约;外交档案;中外关系
以往学界多认为,旧俄(或称帝俄、沙俄)在华条约特权系苏俄“主动”、“自愿”放
弃,先于1919、1920年两度宣言,后在1924年5月《中俄协定》中正式承认:“将中国
政府与前俄帝国政府所订立之一切公约、... 阅读全帖 |
|
K*K 发帖数: 193 | 19 那篇记者的文章背后推手多半就是文章里提到过的吴锐。吴锐跟刘起釪关系好,不过他本人也很有意思。
抄一篇刘起釪的文章,学术上不评价,不过这里面的
“遵循备受党中央、社科院领导、学术界尊重的顾学之路”
“应该首先把先行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党的社会科学领导同志对待顾先生学术的态
度告诉大家,当然更重要的是党中央始终尊重顾先生学术也都要告诉大家,以见出我们
从事社会科学的人,对顾先生应持什么态度才是正确的。”
“特别是他作为历史研究所所长,直接违抗胡乔木、胡绳先后两位院长重视顾学的指示
,顶着干而来的”
学术界还有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也就算了,提党中央、社科院领导,拉周恩来,胡绳,
周扬,胡乔木的大旗,有意思吗?要批李学勤应当从学术上批判,扯到“中央”,“领
导”上面,甚至有一些人身攻击,这难道就是“顶尖史学大家”应该有的风范?而且如
果这篇文章发表在60,70的文革年代,在时代的背景下,也就算了,到现在还扯这
些东西,就没意思了。还有文章后面对李学勤连一些不适合的话都出来了,这不是硬生
生地把学术研究自我贬低为江湖恩怨的水平么?
当然,一种可能是刘起釪过去曾经受到李学勤的打压,不过就算这样,阐... 阅读全帖 |
|
k******k 发帖数: 6800 | 2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kirklook (Ni),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秦晖:专政、民主与所谓“恩格斯转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9 18:01:19 2012, 美东)
秦晖:专政、民主与所谓“恩格斯转变”
——19 世纪后半期社会主义政治理念评述
《炎黄春秋》2008年第01期
马恩讲“专政”: 内战状态, 只能以暴抗暴
众所周知, 马克思强调阶级斗争, 在当时欧洲各国尚未完成民主化、无产阶级没
有民主权利的情况下也主张以暴力革命对抗统治者的镇压,但是所谓他倡导“无产阶级
专政”的说法是怎么回事,却值得研究。例如《共产党宣言》主张阶级斗争, 也有暴
力革命的色彩。但对革命以后无产阶级应该如何治理、采取什么政治方式则语焉不详,
其中不但没有“专政”之说, 而且“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无产阶级自身”这句名
言,显然表明“无产阶级”不会像他所认为的以往统治阶级那样得势后就要镇压异己。
众所周知西文“解放”与“自由”二词同根,“解放”即“使自由”。因此这句话显然
与后来的阶级专政论( ... 阅读全帖 |
|
k******k 发帖数: 6800 | 2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kirklook (海日克星哈哈哈!),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政大牛人唐启华老师的论文! 北洋修约史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3 18:27:14 2012, 美东)
北洋,乃至晚清的历史,是国共两党同时抹黑的重灾区。
现在发现,学界对这一段的真相清理做的越来越好了!
加油!
北京政府对旧俄条约权益的清理,1917—1922
唐启华
原文出处:《文史哲》2009年第5期
摘要:旧俄于清末民初在华取得许多条约特权。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北京政府及东北
、新疆地方当局,于1917至1922年间相机收回大部分旧俄在华条约权益,造成既定事实
,为日后《中俄协定》苏联原则上放弃条约特权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北京
政府与东北、新疆地方当局的协力合作,值得注意。北京外交团担心条约权益受损,常
干涉中方的清理行动,北京政府虽作了部分让步,但在主权攸关部分,则能坚持立场。
藉由对北京政府清理旧俄条约权益之考察,可增进学界对北洋外交的理解,并可对苏俄
“主动”广自愿”放弃旧俄在华条约特权之... 阅读全帖 |
|
k******k 发帖数: 6800 | 2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kirklook (海日克星哈哈哈!),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政大牛人唐启华老师的论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3 18:15:39 2012, 美东)
北京政府对旧俄条约权益的清理,1917—1922
唐启华
原文出处:《文史哲》2009年第5期
摘要:旧俄于清末民初在华取得许多条约特权。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北京政府及东北
、新疆地方当局,于1917至1922年间相机收回大部分旧俄在华条约权益,造成既定事实
,为日后《中俄协定》苏联原则上放弃条约特权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北京
政府与东北、新疆地方当局的协力合作,值得注意。北京外交团担心条约权益受损,常
干涉中方的清理行动,北京政府虽作了部分让步,但在主权攸关部分,则能坚持立场。
藉由对北京政府清理旧俄条约权益之考察,可增进学界对北洋外交的理解,并可对苏俄
“主动”广自愿”放弃旧俄在华条约特权之旧说,作适度的修正。
关键词:中俄协定;不平等条约;外交档案;中外关系
以往学界多认为,旧俄(或称帝俄、沙俄)在华条约特权系苏俄“... 阅读全帖 |
|
d*****g 发帖数: 1616 | 23 http://iwr.cass.cn/zjymz/201109/t20110923_8254.htm
摩尼教是3世纪在波斯兴起的一种宗教,因其创始人为摩尼(216-277?)而得名。
中国旧译明教、明尊教、二尊教、末尼教、牟尼教等。该教在拜火教的理论基础上,吸
收了基督教、诺斯替教和佛教等教义思想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其主要思想是世上光明与
黑暗斗争的二元论。摩尼教在波斯曾盛极一时,后来因受波斯王瓦拉姆一世(274=277
)的残酷迫害,教徒流徙四方。其中向东的一支传入河中地区,以后逐渐东传进入中国
,于762/763年再传入回纥。8-9世纪时,在回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久便替代了原来
盛行的萨满教,一跃成为回纥的国教。在漠北回纥汗国(744-840)的推动下,摩尼教
在中原地区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除了伊朗、中亚、中国之外,摩尼教还曾流行于叙利
亚、埃及、巴勒斯坦、北非、欧洲、小亚细亚乃至南亚次大陆等许多地方。摩尼教的经
典也曾由叙利亚文先后译成拉丁文、希腊文、亚美尼亚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突
厥文、粟特文、汉文、大夏文、回鹘文、阿拉伯文等十余种文字。
摩尼教由于屡受迫...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24 文章来源: 多维历史 于 2014-11-05 07:13:26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
不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本新闻 (被阅读 23312 次)
4
更多新闻请进入文学城“历史求真”专题页面
1976年9月9日,中共领袖毛泽东逝世。毛泽东如何熬过生命的最后时刻?在他逝世前后
,中共高层发生过怎样密不可宣的政治斗争?华国锋、江青、汪东兴等人对毛泽东的死
作何反应?《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作者李志绥在书中的序言部分,对毛泽东逝世之
前的历史有详细记述。在李志绥看来,在中南海旁观二十七年后,早就了悟了人生变换
莫测的道理。做了毛泽东二十二年的专任医生,历经毛的病危和死亡,李志绥知道他自
己永远不会安全。以下为书中相关章节全文摘录。
1984年初夏,李志绥与妻子吴慎娴在中南海南船坞合影留念
自序
一九六零年中国青年杂志社通过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向我征求稿件。田在中南海南楼
的宿舍,和我贴邻。他平时知道我喜欢作点杂记,其中个别篇章,他还看过,这是他劝
我选一、二篇刊登出去。
自从一九五四年,我被任命为毛泽东的保健医生以后,空下来我将平日的所见所闻记录
下来,一者为了消磨时间,二者... 阅读全帖 |
|
d*******3 发帖数: 8598 | 2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milhaNew (ha),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李志绥回忆录曝光毛泽东死前重要细节(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Nov 5 14:03:02 2014, 美东)
文章来源: 多维历史 于 2014-11-05 07:13:26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
不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本新闻 (被阅读 23312 次)
4
更多新闻请进入文学城“历史求真”专题页面
1976年9月9日,中共领袖毛泽东逝世。毛泽东如何熬过生命的最后时刻?在他逝世前后
,中共高层发生过怎样密不可宣的政治斗争?华国锋、江青、汪东兴等人对毛泽东的死
作何反应?《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作者李志绥在书中的序言部分,对毛泽东逝世之
前的历史有详细记述。在李志绥看来,在中南海旁观二十七年后,早就了悟了人生变换
莫测的道理。做了毛泽东二十二年的专任医生,历经毛的病危和死亡,李志绥知道他自
己永远不会安全。以下为书中相关章节全文摘录。
1984年初夏,李志绥与妻子吴慎娴在中南海南船坞合影留念
自序
一九六零年中国青年杂志社通... 阅读全帖 |
|
g******n 发帖数: 53185 | 26 付了钱之后,我关照他要一包一包代为包好,写明第一包第二包字样,而且还要重做一
个目录。到第二天,他们已经全部包好,目录也做好,掌柜还在店铺里请我吃了一餐丰
富的午餐,北平首席名医萧龙友已七十余岁也请来作陪,几杯酒落肚之后,大家很高兴
,掌柜忽然说:“现在北平学术界倡议要保存北方古物,这些书恐怕寄不出去,要是真
的寄不出的话,这批书全部可以退还,只是佣银不能退。”这话一出,我就呆了半天,
心想托曹润老可能还有办法,我当场就打电话给润老,润老说:“你付了钱没有?”我
说:“我已付了。”他说:“这一次你上了一个大当,这批书,寄三包五包还有可能,
整批的运走,恐怕毫无办法。”他这样一讲,我面如土色,连酒也饮不下去了。
萧龙友不仅是名医,而且是北平数一数二的大书法家,因为他的藏书很久没人过问
,这次能够脱手,他很得意,所以当堂取了一张宣纸,为我写一副对联,他正在写得得
意时,忽然见到我这般为难神情,他也着急起来,轻轻地对我作耳语说:“陈先生你不
要急,后天到我的诊所来,我自有办法,你安心好了。”隔了一天,我就到他诊所去,
当时病人很多,他诊病又慢,看了三个病人之后,他取出三百张纸条,原来... 阅读全帖 |
|
L****o 发帖数: 1642 | 27 3月27日23点多,一位网名衰老经的网友在自己的新浪博客发布了博文:《一个诗歌嫩
模的横空出世》,该文用详实的文本对照曝光了80后“女诗人”代雨映大量抄袭的惊人
事实。28日上午,该博文很快被其他诗人发现、继而引发集体围观,众诗人及网友纷纷
留言,几乎一面倒地批评代雨映抄袭事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fbb9a4101010z7j.html
一个“诗歌嫩模”的横空出世
2年不过三十手诗,手手都有抄袭~
◆第一色:
小可尊敬的老师曾不屑道,中国诗歌是病态的,诗刊多,诗人多,诗歌新星多但多得
名儿都难记准了。这话俺当时只觉不太明了。2012年3月,读《诗选刊》的第3期发布了
2011•中国年度诗歌奖获奖名单,代雨映获2011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诗选刊
》是嘛刊?俺老师说了,不是核心就甭理它啦。
今有几多正规的刊呵,千儿八百份,可销售,但“可”不给被转载的作者稿费,这年
头,啥都在涨价不过大伙儿都不好再去要那劳什子稿费了,百儿八十的赠给编辑评奖用
罢,他们为了诗歌事业辛苦。
搜百度代雨映简介:代雨映,1988年生,贵州遵义人。笔名代雨...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28 7月
12日上午,毛泽东找我们三人谈话后的第二天,小
舟体会毛泽东是愿意听人谈缺点的。周惠鼓动小舟再去找彭德怀谈一次,
告知毛泽东跟我们谈话的精神。小舟于是向彭德怀介绍了这次谈话的情况,
关于会议多谈缺点还是有压力;“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国乱思良将,家
贫思贤妻”;以及蒋干故事等等,双方都谈了。说我们讲话很随便,毛泽东
都听进去了,希望他能去找主席谈谈。彭德怀说怕谈不好,有些意见还不
成熟,在西北小组会上没有谈。有些谈了,《简报》上也没有登,因此想写
一封信。小舟很赞成写信,说将那些发言加以整理充实,就很好了。彭欣
然同意,还对小舟说:“你当了我的参谋。”
在庐山时,张闻天的住处同彭德怀很近,早晚散步常见面。由于观点相
同,张闻天到彭德怀的住处交谈过多次。张闻天对小土做炼铁特别不满,
认为浪费人力、物力太多,并影响秋收,归结为“得不偿失或损失很大”。
彭德怀则认为,“有得有失或有失有得”,搞得太多,有很大浪费,但也发
动了群众,取得了经验,还普查了地质。中国大落后,他赞成大中小并举
和土洋结合的方针。张闻天认为今年钢产
1300万吨很难完成。造假报告,
夸大成绩现象仍然严重。报纸上...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1610 | 29 此文大谈逻辑和分析,转给各位在GRE or GMAT的逻辑题身经百战的各位佛爷瞅瞅~
============分割线===================
(觉得本文实在太长又没有时间的,可以只看倒数第二章节)
本文由新浪@破破的桥撰写,欢迎大家指正。文章篇幅很长,很长,仔细读完大概需要
一个小时,不太适合网络上的快餐式阅读。但读完这篇,天涯凯迪那种几十个马甲水军
们使吃奶劲儿刷版盖楼的帖子就不必看了。如果你的智力正常,又比较理性。本文大致
可以回应(当然不是说服)绝大部分的质疑。但是,本文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回应质疑
,而是说明这些质疑产生的原理,为什么会有人信有人不信。所以,如果你是个关注方
韩大战的人,花这点时间还是值得的。由于本文图片很多,建议大家看博客而不是长微
博。鸣谢@密商 整理证据证人。
按理,传播至此,阵营应该不会有啥变化了。首先回应方也没有什么新证据出来了,质
疑方也没啥新手段了。依靠不断地自我暗示和心理反馈,信者恒信,疑者恒疑,人们对
反向信息应该早已完全油盐不进。所以如果有哪些朋友不同意我观点,却能读完本篇,
我在此额外表示感谢。
在讨论之前,首先分离问题,讨论的... 阅读全帖 |
|
p********r 发帖数: 1465 | 30 忽悠的原理和技巧——以对韩寒《求医》一文的分析为例
(觉得本文实在太长又没有时间的,可以只看倒数第二章节)
本文由新浪@破破的桥撰写,欢迎大家指正。文章篇幅很长,很长,仔细读完大概需要
一个小时,不太适合网络上的快餐式阅读。但读完这篇,天涯凯迪那种几十个马甲水军
们使吃奶劲儿刷版盖楼的帖子就不必看了。如果你的智力正常,又比较理性。本文大致
可以回应(当然不是说服)绝大部分的质疑。但是,本文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回应质疑
,而是说明这些质疑产生的原理,为什么会有人信有人不信。所以,如果你是个关注方
韩大战的人,花这点时间还是值得的。由于本文图片很多,建议大家看博客而不是长微
博。鸣谢@密商 整理证据证人。
按理,传播至此,阵营应该不会有啥变化了。首先回应方也没有什么新证据出来了,质
疑方也没啥新手段了。依靠不断地自我暗示和心理反馈,信者恒信,疑者恒疑,人们对
反向信息应该早已完全油盐不进。所以如果有哪些朋友不同意我观点,却能读完本篇,
我在此额外表示感谢。
在讨论之前,首先分离问题,讨论的是“韩寒的作品有人代笔”,而不是“韩三篇和时
政评论写得很臭”,“媒体过度拔高或消费韩寒”,“韩寒被神话... 阅读全帖 |
|
j**n 发帖数: 13789 | 31 2010年1月29日,我们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
开征求意见。对此,社会高度关注、讨论热烈。截至3月3日,共收到意见和建议65601
条。根据各方面的意见,我们对征求意见稿作了进一步修改,形成了《国有土地上房屋
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稿)》。现将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稿及其说明全
文公布,再次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并对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可以在2010年12月30日前,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提出意见:
(一)登陆“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网址:http://www.chinalaw.gov.cn),通过网站首页左侧的《法规规章草案意见征集系统》,对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
(二)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寄至:北京市1750信箱(邮政编码:100017)
,并请在信封上注明“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字样。
(三)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f**[email protected]。
国务院法制
办公室
... 阅读全帖 |
|
w****2 发帖数: 12072 | 3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ao_and_Deng 俱乐部 】
发信人: wlwl12 (戒网), 信区: Mao_and_Deng
标 题: 经典回顾:《三重门》代笔的铁证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Aug 22 16:34:27 2018, 美东)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697&articleId=78823 多图
下文的图见上面链接
戴英马
什么是韩寒《三重门》代笔的铁证呢?现在是不是有了铁证呢?已经有了!铁证的
基础材料是由韩寒本人提供的!这就是韩寒出版的《三重门》手稿本(名为《光明
与磊落》)。《三重门》手稿本与此前流行的印刷本,有数量很大的文字差异,这些文
字差异的特殊性质,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三重门》不可能是韩寒的作品。
韩寒抄写的习惯之一:两个字两个字地抄,完全没理解所抄的内容
作者scientificlaw 2012-04-08 01:22:43
抄写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该抄的整句看一遍理解了再抄,这样做的好处是准
确度高,坏处是速度慢。第二种... 阅读全帖 |
|
c****t 发帖数: 19049 | 33 楔子
罗府后花园的回廊里,十娘揪着十一娘的衣襟,满脸愤恨:“你给我脱下来!你给我脱
下来!”小小的十一娘被揪得趄趄趔趔,大大的眼睛噙着晶莹的泪水,却嘴角紧抿,不
发一言。 十娘身边的丫鬟碧桃和红桃,一个低头望着自己脚下的青石砖,一个侧脸
望着台阶旁那株光秃秃的玉兰树,都装没有看见。 十一娘身边的丫鬟水苏看着就叹
一口气,上前抱住了十一娘,笑着对十娘道:“十小姐,十一小姐没皮袄,几件棉袄都
做得薄,这天气一冷,可不就连门都不敢出了。杨姨娘就把您的皮袄借十一小姐穿穿,
等会去给大太太请了安,立刻就还给您。” 十娘听说是生母杨姨娘把自己的皮袄借
给十一娘的,满脸狐惑地望向碧桃。 碧桃在水苏开口的时候已抬起头来观察十一娘
的神色,见十一娘望着她,她立刻笑着点了点头:“十小姐,您的皮袄是杨姨娘借给十
一小姐的。” 十小姐闻言,脸上的表情有所舒缓,揪着十一娘的衣襟的手渐渐放松
:“姨娘借给你的你也不许得意,给母亲请了安,立刻给脱还给我。” 水苏见这个
混世魔王松了口,她也松口气,笑着保证:“十小姐放心,请完安,立刻把皮袄还了。
” 十娘很满意这样的回答,微微点头,松了手。 水苏也站... 阅读全帖 |
|
w****2 发帖数: 12072 | 34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697&articleId=78823 多图
下文的图见上面链接
戴英马
什么是韩寒《三重门》代笔的铁证呢?现在是不是有了铁证呢?已经有了!铁证的
基础材料是由韩寒本人提供的!这就是韩寒出版的《三重门》手稿本(名为《光明
与磊落》)。《三重门》手稿本与此前流行的印刷本,有数量很大的文字差异,这些文
字差异的特殊性质,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三重门》不可能是韩寒的作品。
韩寒抄写的习惯之一:两个字两个字地抄,完全没理解所抄的内容
作者scientificlaw 2012-04-08 01:22:43
抄写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该抄的整句看一遍理解了再抄,这样做的好处是准
确度高,坏处是速度慢。第二种是对着抄,压根不看要抄的整句,只看接下来要抄的头
几个字,几个字几个字地抄,这样做的好处是速度快,坏处当然是没理解内容,容易抄
错,而且以韩寒的不学无术,一犯就是低级错误。韩寒常用的是后者,而且往往只看头
两个字就开始抄。不胜枚举,仅举6例说明:
(1)“...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35 汉传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漢傳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是佛教的三大地理分支之一。另外两个为南
传佛教(即上座部佛教)和藏传佛教。佛教經由兩條路徑傳入中國,一支由古印度經西域
傳入中原地区,爾後傳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故汉传佛教又称北传佛教[1]。
传入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則由南印度經海路傳至中國南方,为南传佛教,并不包括在漢傳
佛教中。
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同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传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
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藏傳佛教。實質上,漢傳佛
教可以說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有別於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漢傳佛
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另外,尽管漢傳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当年經西域傳入中原地区
的佛教也包括了流传远不如大乘佛教广泛的小乘佛教。
目录
[隐藏]
* 1 詞語釋義
* 2 发展过程
o 2.1 秦漢
o 2.2 三國時期
o 2.3 晋朝
o 2.4 南北朝时期
+ 2.4.1...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36 第六章近代军用工业之三——金陵、天津及各省机器局
一、金陵、天津及各省机器局的创办目的及其概况
1864年,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虽然被镇压了,但太平军余部、东、西捻军
和连绵不绝的少数民族反抗斗争依然严重地威胁着清朝统治;外国侵略者也
在“中外和好”幌子下俟隙而动,以1870年天津教案为起点,武装侵略的战
火,又复不断燃起。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提高“安内”并进而“攘外”的能
力,清政府在兴建江南制造局和马尾船政局之外,还直接拨款筹建了金陵机
器制造局和天津机器制造局。各省督抚为了强化本辖区内的武装力量,在清
王朝的同意下,也纷纷自筹经费创办机器局,于是中小型机器局相继出现。
在江南、马尾、金陵、天津四大军工厂之外,各省机器局大致情况如表(见
下页)。
各省督抚筹资创办的中小型机器局,限于经费不足和技术水平不高,一
般设备均较简陋,大都只能制造枪枝弹药,供本省防营
各省军用工业概况表*(1869—1894年)
*资料来源:《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上册,第565、566页;另
参考其他有关文献。
使用,其中一部份地方机器局在中法战争等对外战争中也发挥了一定的
御侮作用。从各省机器局创办和发展...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7 陈寅恪辉煌的清华时代
1925 年2月,清华研究院筹备委员会成立,制定了相关章程,决定先开国学门一科。清
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又称清华研究院国学门,是清华大学为大学毕业和有一定国学根柢
者专设的学术研究机构。清华国学研究院自筹建之日起,便委托有关人士自国内外网罗
寻求国学界德高望重的学术泰斗来担任研究院导师。“导师”是当时中国二、三十年代
清华教职中一个特殊的称谓,这使它有别于其他一般教授。当时的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就
职演说中就曾说过这样的话: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句话至今也是至理名言。
拥有一批高质、稳定的一流教师队伍,是一所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此,清
华国学研究院自筹建之日起,便委托有关人士自国内外网罗寻求国学界德高望重的泰山
北斗来研究院担任教职,专门聘为导师。
同年3月,经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先生特别推荐,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正式聘
请陈寅恪先生回国,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三先生一起出任国学研究院教授。
关于聘请陈寅恪先生为国学研究院一事,以前大家过分相信陈哲三先生文章中的那段“
传说”。在陈哲三先生的《陈寅恪先生轶事及其著作》一文中,自...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8 陈寅恪辉煌的清华时代
1925 年2月,清华研究院筹备委员会成立,制定了相关章程,决定先开国学门一科。清
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又称清华研究院国学门,是清华大学为大学毕业和有一定国学根柢
者专设的学术研究机构。清华国学研究院自筹建之日起,便委托有关人士自国内外网罗
寻求国学界德高望重的学术泰斗来担任研究院导师。“导师”是当时中国二、三十年代
清华教职中一个特殊的称谓,这使它有别于其他一般教授。当时的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就
职演说中就曾说过这样的话: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句话至今也是至理名言。
拥有一批高质、稳定的一流教师队伍,是一所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此,清
华国学研究院自筹建之日起,便委托有关人士自国内外网罗寻求国学界德高望重的泰山
北斗来研究院担任教职,专门聘为导师。
同年3月,经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先生特别推荐,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正式聘
请陈寅恪先生回国,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三先生一起出任国学研究院教授。
关于聘请陈寅恪先生为国学研究院一事,以前大家过分相信陈哲三先生文章中的那段“
传说”。在陈哲三先生的《陈寅恪先生轶事及其著作》一文中,自... 阅读全帖 |
|
p**u 发帖数: 61 | 39 2017/1/1 新年快乐
祝你新年快乐,亲爱的肚肚。
2017/1/2 恍恍惚惚的一天
想起鲁迅写过的一首古体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黯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查,
我以我血荐轩辕。
我记忆力差强人意,但这首诗读过好些年头了,一直记得。
要命的是,记了这么些年,却不懂得。
2017/1/3 恐惧还是孤独
一连在外面跑了两三天,实在累得要瘫掉的样子,日志也马马虎虎只是应付,
昨晚上一回到家,靠着沙发就想睡死过去,被逮起来吃饭,又强忍着洗了锅
碗,一脱衣服,就睡得啥也不知道了。
平时我们睡得都比较晚,偶尔看看书, 偶尔说说话,大部分时候各玩各的手
机,但基本上都是同时入睡的。昨天实在太累,就没理她,所以不知道她竟然
一直盯着我看。天亮后她说她看着看着,就浑身发抖,直出汗,因为太害怕
了,太孤独了。
我以为她的意思是看我的脸太可怕了,再问,才明白她在说生小孩的事。她说
她看着呼呼大睡的我,却在想预产期马上要来了,她要一个人面对那疼痛,和
医生们恶劣的态度。网上全是产妇们惊心动魄的生产贴,她看太多了,有些没
信心了。其实从一开始就没信心,买了七八本书来壮胆,到头来还是怕得出
汗。
恐惧可... 阅读全帖 |
|
M******8 发帖数: 10589 | 40 http://history.people.com.cn/GB/205396/17754753.html
2012-05-07 10:34:21 人民网
摘要:在追查「政治谣言」的风波中,江青把这一记录稿在钓鱼台进行了销毁。好
在当时广州方面还保留有一份,江青与维特克夫人的谈话记录遂得以保存下来。由此可
见,周恩来处理「维特克事件」是谨慎和克制的,也是经过毛泽东授意的,他不可能会
借此去「策划离间毛泽东与江青」……
延安时的毛泽东和江青(资料图)
张颖女士曾先后著有两本回忆录:《风雨往事:维特克采访江青实录》(河南人民
出版社出版的「沧桑文丛」之一,1979年版)、《走在西花厅的小路上--忆在恩来同志
领导下工作的日子》(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以及在香港凤凰电视台的《口述
历史》节目中作了一场关于「《红都女皇》事件」的采访谈话。
由于张颖曾长期在周恩来身边工作(如战争年代的中共南方局以及新中国的外交部
。在外交部时,她曾任外交部新闻司、西欧司副司长,她还是周恩来手下著名外交人士
章文晋的夫人,并以大使夫人的身份随同章文晋赴美履新),遂能够以事件见证人的身
份披露和辨析一些历史...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41 http://history.dwnews.com/news/2014-04-04/59463061.html
【多维历史】2014年04月04日 06:16
专述文革经历的高干回忆录,近年极之罕见。故此,副标题为“在‘一月风暴’的中心
”的《陈丕显回忆录》年初在境内外同时高调推出,各地报刊又争相转载推介,就显得
有点儿特别而不寻常。〔1〕
陈丕显文革前夕官至华东局书记、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是中共建国以降继陈毅、柯庆施
后中国这一最大都会的一把手。文革后,曾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陈自
述写该书的目的,“是想从一个角度揭露林彪、四人帮祸国殃民的罪行”。作者特别引
述了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革的定
性——“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
重灾难的内乱”,并称,他的这部书稿,就是“遵循这个决议所阐明的原则,以我在‘
文革’中的经历来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探索和研究”。〔2〕
那末,我们还是看一看,作为典型的官式文革史观——“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
团利用”这一所谓“原则”,究竟谬误何在?而陈丕显... 阅读全帖 |
|
R****a 发帖数: 6858 | 42 中国正陷入三方“交叉博弈”的动荡期
作者: yingsu2161(伊.城.赤.果) [2000931:11422], 21:28:50 08/20/2012:
- 论剑谈棋 豪杰尽聚 -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1、倒薄行动使高层一分为三
2012年8月9日谷开来案审判(下简称“89审判”),疑点多到惊人,连极右派网站博讯
、多维、文学城等,都不得不刊登“假谷开来说”。其实,薄案真正最大的疑点是:早
在去年上半年,薄就得知高层开始查王立军铁岭之事,矛头所指昭然,而薄居然还会犯
“指使杀人”如此超级低幼错误。这种用阴谋搞掉一个多数常委支持过的政敌的阴毒手
法,令人人自危,成为高层分化最初导因。
高层一度以“路线斗争”名义倒薄,引起重庆公众愤怒,反过来帮助薄宣传了打黑除腐
、缩差共富的新改革路线及其效果,致使民心向背剧变,西方又乘乱深度介入,使国家
陷入建国以来最危险的时期。引起高层中一些一度跟风倒薄者心怀不满,别具怀抱。
薄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命运,拒绝俯首,放手一博,激化矛盾,也加速了对手分化。
于是,自温某的314讲话开始,高层便一分为三,展开了一场影响着...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26222 | 43 ZT自亦明
方舟子生于福建省云霄县。据方舟子后来回忆说:“我小时候我家住在一家大院里。这
座大院是原来当地首富的住宅,三层的楼房,非常的气派,当街的墙上有守卫用的枪眼
,护家的大门则足足有三寸厚。一九四九年当地首富全家乘自己的汽船逃到台湾,房子
便充了公,分给三户干部,每户一层,我家住二楼。”(方舟子:《公安局长与父亲》
,见1994年4月26日《中央日报》,http://www.xys.org/fang/doc/prose/wusheng/gongan.txt)
亦明注:这样的生活经历,为他后来无所顾忌地偷、抢别人的东西打下了牢固的思
想基础。
【1974-1980年左右】
上小学。据方舟子后来回忆说:“据说我小时候长得人见人爱,是真心喜欢呢,还
是看在父母面子上的假意应承,早熟的孩子最清楚不过了。”(方舟子:《汤经理》,
见《方舟子诗文集》,http://www.xys.org/fang/doc/prose/wusheng/tang.txt)
亦明注:被人哄着、捧着,至今被方舟子视为“理所当然”。
【1980年-1983年】
上初中。据方舟子后来回忆说:“上了初中,文学才能开始显露... 阅读全帖 |
|
C********g 发帖数: 9656 | 44 陈小雅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总结30年来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反思中国未来的发
展道路,成为近期思想界和民众热议的话题之一。中国大陆独立学者陈小雅早有研究中
国“解冻史”“改革史”的计划,为此搜集了大量资料并访问了许多当事人。她的父亲
方克也是她的采访对象之一。方克“文革”后复出,从1978年4月到中共中央机关刊物
《红旗》杂志,以主管哲、史、科教的副总编辑的身份,亲身经历那段岁月,对高层领
导人在真理标准讨论中的复杂互动过程有直接的观察。陈小雅用回答我提问的方式,介
绍了父亲亲身经历的这一段风波和相关历史背景。
—————————————
高伐林(以下简称“高”):最近,中共第四代领导重提“思想解放”的口号,把它与
政治民主、国家富强、和谐共处一道,作为新时期的奋斗纲领。2008年恰好是《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30周年,由它而引发的一场声势空前的“真理标准”大讨论
,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你一直关注这方面的研究,
能不能与读者交流一下心得?
陈小雅(以下简称“陈”):肇始于1978年的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的第一回合
,实际上是由“...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5 什么是陈寅恪所谓的不古不今之学
陈寅恪先生在1933年时曾说:“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
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诚为他自己思想的最为真实的自述。
“不古不今之学”,依傅璇琮先生解释,是指陈寅恪先生的中古史研究,自可得通。但
“不古不今之学”之前有“平生”二字,据蒋天枢先生《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中关于
陈寅恪先生早年求学条目及回国之初期为学取向及同时人回忆可知,他的主攻方向先是
语言学及西北史地之学以及佛学,回国后因国内研究条件所限,才毅然转向中古史研究
,则此处的盖棺论定性质的“平生”二字,实无着落。
我们认为,这三句话句式相同、语气连贯,且语意上“咸丰、同治之世”与“湘乡、南
皮之间”正处于对应修饰与说明关系,则“不古不今之学”必与此二者有关。其实质是
指由张之洞总结而出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之体用论引出的中国文化本位论。蔡美彪
先生在《陈寅恪对蒙古学的贡献及其治学方法》一文中说:“据我们的理解,这是表明
他不同于曾国藩对封建文化的顽固守旧,但比提倡西为中用的张之洞,更加强调继承和
发扬民族文化传统。”这一分析是恰当的。
曾国藩及张之洞与陈寅恪先生的祖辈、...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46 真正的苹果,在古代叫“蘋婆”,不过现在的“频婆”已经指另外一种热带水果了。
http://agri-history.ihns.ac.cn/scholars/zhangfan1.htm
频婆果考——中国苹果栽培史之一斑
张帆,《国学研究》第1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内容提要】本文从考察频婆果到苹果名称的演变入手,从一个侧面讨论了中国古
代苹果栽培史的发展线索。文章认为:汉语中苹果一名,源于佛经中的“频婆果”。两
果原非一物,其名称的混同,属于中印文化交流中的“误读”现象。元朝后期,中国绵
苹果的一个新品种由西域输入内地,时人开始借用佛经中的“频婆果”一名来称呼它,
到明朝后期正式出现了苹果这一名称。岭南地区原有一种亚热带坚果,很早也被称为频
婆果,但它与苹果没有任何关系。李时珍《本草纲目》等书认为频婆果是柰的别称,这
一说法是不准确的。
我们今天日常食用的水果,大多数在中国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其名称也很早就见
于史载,苹果的情况则是一个例外。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种属与其十分接近的水果,
但苹果这一名称却到明朝才正式出现。究其渊源,苹果是“苹婆果”的简称,“苹婆”
起初写作... 阅读全帖 |
|
w*******e 发帖数: 15912 | 47 43年前的9月13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被写入党章的“毛主席接班人
”林彪及其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等人乘坐一架256号“三叉戟”飞机从山海关机场强
行起飞,凌晨2点25分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毁,机上9人全部死亡。40多年来,九一三事件
一直迷雾重重,林彪为什么要出逃?历史上真的存在所谓的林彪反革命集团?飞机失事是
事故还是人为安排?这些问题在学界一直众说纷纭。
共识网特邀林彪传作者、《解放军文艺》资深编辑、《炎黄春秋》原副主编刘家驹老师
做客共识演播厅,与网友畅谈“林彪与九一三”之谜,欢迎大家踊跃提问并发表看法。
时间:2014年9月12日,下午14:30——16:30
[主持人]:刘老师,我想知道您对林彪的评价,您说他是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蠢材
,您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09-12 14:30:54]
[刘家驹]:我先说几句开场白,共识网邀请我来谈“九一三”,我很感动,你们有胆有
识,敢于在今天来讲林彪的问题,这在我们国家当前来说是件难事,但你们非常好,没
有顾虑。 [09-12 14:38:21]
[主持人]:谢谢刘老师。 [09-12 14:40:06]
[刘家驹...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48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0353866&boardid=1
[灌水]九一三事件四十三周年(有内容添加)
老牧 于 2014-9-13 0:18:21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九一三事件】
四十三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人总是要死的,也得死出个章法来;军事家玩政治,为什
么就不能悠着点玩?再牛B的家伙,摔下去也会很痛啊。【林彪,1971年9月13日摔死在
蒙古温度尔汗;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曾用名育容、育荣、尤勇、李进】完
【编辑添加】
【共识网《问学》】
刘家驹:林彪与“九一三”之谜
43年前的9月13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被写入党章的“毛主席接班人
”林彪及其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等人乘坐一架256号“三叉戟”飞机从山海关机场强
行起飞,凌晨2点25分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毁,机上9人全部死亡。40多年来,九一三事件
一直迷雾重重,林彪为什么要出逃?历史上真的存在所谓的林彪反革命集团?飞机失事是
事故还是人为安排?这些问题在学界一直众说纷纭。
共识网特邀林彪传作者、《解放军文艺》资深编辑、《炎黄春秋》原副主编刘家驹... 阅读全帖 |
|
n*****w 发帖数: 1325 | 49 ☆─────────────────────────────────────☆
Quaker (Oatmeal) 于 (Mon Jun 28 23:44:48 2010, 美东) 提到:
我觉得我都在尽量调整心态,接受完全不同的红楼了,但是实在忍受不了了
1. 背景音乐,就听到娘~~啊,娘啊~~~~,简直是噪声。如果说个别时候出现,还行,结果从头娘
到尾,非常干扰我看电视
2. 快进,看着眼晕,想甩电脑。只要是人物走动都是快进,我还以为是我自己不耐烦了,拉快进一
样。让我感觉,导演想从头拍到尾,但是又嫌太慢,就快进了之。连人物探头都要快进以下,也就一
秒钟的动作,快进也节约不了多少时间。个别时候,使用快进时可以理解的,比如刚开始描写姑苏的
时候,各个场景都是快进,然后短时间看到不同的图面,不过快进得太快,有点没看清就模糊了
3. 旁白太多,有些本来就是看看演员演得,都要旁白出来,贾雨村看上了甑士隐的丫环,都要旁白
出来,当观众是傻子阿。后来名明白了,导演是要拍成听觉视觉连环画,听旁白,看画面。算是标新
立异吧。可以理解,可以慢慢去接受。
4. 再说演员了,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5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Re: 苹果在古文里叫什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y 12 09:56:14 2014, 美东)
真正的苹果,在古代叫“蘋婆”,不过现在的“频婆”已经指另外一种热带水果了。
http://agri-history.ihns.ac.cn/scholars/zhangfan1.htm
频婆果考——中国苹果栽培史之一斑
张帆,《国学研究》第1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内容提要】本文从考察频婆果到苹果名称的演变入手,从一个侧面讨论了中国古
代苹果栽培史的发展线索。文章认为:汉语中苹果一名,源于佛经中的“频婆果”。两
果原非一物,其名称的混同,属于中印文化交流中的“误读”现象。元朝后期,中国绵
苹果的一个新品种由西域输入内地,时人开始借用佛经中的“频婆果”一名来称呼它,
到明朝后期正式出现了苹果这一名称。岭南地区原有一种亚热带坚果,很早也被称为频
婆果,但它与苹果没有任何关系。李时珍《本草纲目》等书认为频婆果是柰的别称,这...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