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 发帖数: 5601 | 1 原文化部部长、作家王蒙在其自传《大块文章》中提到参加第四届文代会的所见所
闻,对阮铭进行了描写。原文摘录如下:(用=号隔开)
====================
此次会上还有一个插曲,值得一忆。会议中间,一位先生以受领导同志委托的名义
找几个作家谈话,其中有上海的李子云和我,好像还有刘心武等。我一看,却原来是阮
铭。看来他正受到欣赏和重用。谈完,我乃告诉李子云,这是阮君啊,“文革”初期是
他以《鲁迅文集》的某个注释有问题为由,发难攻的周扬啊。
这里顺便介绍一下阮先生:1931年出生,1946年入党,解放后历任燕京大学、清华
大学团委书记,如前所述,在尚未定论之前率先宣布王蒙是右派的就是他。他1957年任
团中央候补委员。后在北京日报社与中宣部做事。“文革”结束后在中央党校,任理论
部副主任。1983年在中央党校期间被开除党籍(因“三种人”问题)。1988年后留在美
国一些大学。1997年任台湾淡江大学客座教授。2004年任陈水扁的“总统府国策顾问”。
波谲云诡,变化莫测,人,命运,历史与我们中国,匪夷所思的事情真是太多太多
了。我在一篇小说中说过,中国人的戏路子好宽啊!有一朋友读... 阅读全帖 |
|
h******y 发帖数: 2025 | 2 我与《格萨尔》
文/降边嘉措
1984年8月的一个下午,我们的所长王平凡带着文学所的刘魁立、民间文艺家协会的
杨亮才、我所《格萨尔》办公室主任王克勤和我,到周扬同志家去汇报《格萨尔》工作。
我是第一次到周扬同志家,那时又是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因此印象特别深。
周扬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宣传、文化部门
的领导。听老同志们讲,周扬同志对少数民族文学事业非常关心和重视。建国以来我国在
少数民族文学事业方面的每一个重要活动、每一个重大成就,都与他的关心和支持分不开
,都凝结着他的心血。社科院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作家协会的《民族文学》杂志
,都是在他的关怀和支持下建立和创办的。从1958年开始的对《格萨尔》的搜集整理就是
他发起、并直接领导的。这一工作从1964年“四清”时受到严重干扰,到了“文化大革命
”时,就把《格萨尔》打成“大毒草”遭到严重破坏。1978年,在召开第四次文代会期间
,又是周扬同志,他遵照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广大民间文学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
积极推动《格萨尔》的搜集整理。首先是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彻底为《格萨尔》平反,
在政治上为《 |
|
t***h 发帖数: 5601 | 3 原文化部部长、作家王蒙在其自传《大块文章》中提到参加第四届文代会的所见所
闻,对阮铭进行了描写。原文摘录如下:(用=号隔开)
====================
此次会上还有一个插曲,值得一忆。会议中间,一位先生以受领导同志委托的名义
找几个作家谈话,其中有上海的李子云和我,好像还有刘心武等。我一看,却原来是阮
铭。看来他正受到欣赏和重用。谈完,我乃告诉李子云,这是阮君啊,“文革”初期是
他以《鲁迅文集》的某个注释有问题为由,发难攻的周扬啊。
这里顺便介绍一下阮先生:1931年出生,1946年入党,解放后历任燕京大学、清华
大学团委书记,如前所述,在尚未定论之前率先宣布王蒙是右派的就是他。他1957年任
团中央候补委员。后在北京日报社与中宣部做事。“文革”结束后在中央党校,任理论
部副主任。1983年在中央党校期间被开除党籍(因“三种人”问题)。1988年后留在美
国一些大学。1997年任台湾淡江大学客座教授。2004年任陈水扁的“总统府国策顾问”。
波谲云诡,变化莫测,人,命运,历史与我们中国,匪夷所思的事情真是太多太多
了。我在一篇小说中说过,中国人的戏路子好宽啊!有一朋友读... 阅读全帖 |
|
g***r 发帖数: 6820 | 4 转贴一个文给你们文青们看:
来源:http://book.douban.com/review/1224346/
她们曾仰望同一片星空:冰心、丁玲、萧红人生交往纪事
1、鲁迅的预言
1936年5月,埃德加·斯诺在去延安前最后一次拜访了鲁迅。当时斯诺夫人海伦·
福斯特正在为斯诺编选的小说集《活的中国》撰写题为《现代中国文学运动》的长篇论
文,受其委托,斯诺向鲁迅询问了23个大问题。其中第三个问题是:包括诗人和戏剧作
家在内,最优秀的左翼作家有哪些?鲁迅在提到茅盾、丁玲、田军等人后接着说,“田
军的妻子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有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
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这大概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有人
将冰心、丁玲、萧红作为三代女作家的领军人物并提。是年,冰心36岁,自1919年9月
发表第一篇小说开始,已经踏入文坛18年;丁玲32岁,1927年12月以《梦珂》登上文坛
以来,从文也近10年;而萧红这时刚刚25岁,初涉文坛不过3年,她的受重视,实在是
鲁迅独具慧眼。
三位女作家生活于动荡飘摇的时代——即便是共和国时期也并不安定,客观原因
严重妨碍...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5 贴苏秀写邱岳峰、毕克和童自荣的三篇文章,都来自这个网页:
http://www.sinotimes.com/306/up_art/peiyinyanyuan306.htm
我当年在上影厂做配音演员的时光
苏秀
每当我遇到陌生人,对方知道我是配音演员时,就会说一句“你们厂邱岳峰的声音真好
听”。其实邱岳峰的声音一点也不好听,可是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他的声音好听呢?
我想,可能因为他配的人物都那么贴切、那么鲜活,给人一种艺术上的美感,让人觉得
他声音好听吧?
邱岳峰
邱岳峰无疑是我们配音演员中最受观众受戴的了。父亲是福建人,母亲是白俄。他自幼
被送回福建老家,没有在母亲身边生活过,所以他不会俄文。但是他中文水平却很不错
,知识面也很广。解放前,他在北京、天津一带演过话剧,被称为“表情圣手”。所以
他也是我们演员组中最有表演基础的。
他配的人物鲜活、有灵气,所以能引人入胜。他在《警察与小偷》中配的小偷,为了养
活一家老小,不得不骗人,不得不讨好别人,但又不甘示弱……于是就有了影片中那种
令人心酸的幽默。老邱把原片演员那种语速很快、说话脱口而出的感觉配得那么入味。
我跟朋友们说:“邱岳峰的小...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6 毕克——装龙像龙,装虎像虎
这是老舍称赞赵丹的话,借此转赠毕克
毕克是一九五二年考进翻译片组的,开始并没有大放光彩,他杂七杂八地配了两三年群
众,好像是悄悄地成长起来的。我开始对他有印象的,是他在《孤星血泪》中配的铁匠
。他把铁匠的老实、正派、宽厚以及乡下人的手足无措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了。
一九五九年,他在我们给文代会的献礼片《阴谋与爱情》中,配男主角菲迪南。那是我
作为导演跟他的首次合作。那时才发现他的声音是那么好听而富有魅力。他配的爱情戏
,感情细腻又深沉多情,因此,他几乎成了六七十年代大多数爱情片的男主角。
六十年代初,我曾在影片《索拿大》中配他的初恋情人,那是首次和他配对手戏。在“
文革”中,他配了多部内参片,都是各种类型的爱情片。其中有后来公开放映过的《音
乐之声》。他配这部戏的男主人公男爵。影片中有很多插曲,唱与对白的衔接就显得尤
为重要了。
我特别欣赏为男女主角配音的毕克和李梓,都掌握得那么好,简直就像是他们自己唱的
一样天衣无缝。这一点,我认为也是这部译制片成功的一个关键。
随着“四人帮”的倒台,上译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毕克也迎来了自己事业的辉煌。
他成了日本影星...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7 贴苏秀写邱岳峰、毕克和童自荣的三篇文章,都来自这个网页:
http://www.sinotimes.com/306/up_art/peiyinyanyuan306.htm
我当年在上影厂做配音演员的时光
苏秀
每当我遇到陌生人,对方知道我是配音演员时,就会说一句“你们厂邱岳峰的声音真好
听”。其实邱岳峰的声音一点也不好听,可是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他的声音好听呢?
我想,可能因为他配的人物都那么贴切、那么鲜活,给人一种艺术上的美感,让人觉得
他声音好听吧?
邱岳峰
邱岳峰无疑是我们配音演员中最受观众受戴的了。父亲是福建人,母亲是白俄。他自幼
被送回福建老家,没有在母亲身边生活过,所以他不会俄文。但是他中文水平却很不错
,知识面也很广。解放前,他在北京、天津一带演过话剧,被称为“表情圣手”。所以
他也是我们演员组中最有表演基础的。
他配的人物鲜活、有灵气,所以能引人入胜。他在《警察与小偷》中配的小偷,为了养
活一家老小,不得不骗人,不得不讨好别人,但又不甘示弱……于是就有了影片中那种
令人心酸的幽默。老邱把原片演员那种语速很快、说话脱口而出的感觉配得那么入味。
我跟朋友们说:“邱岳峰的小...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8 毕克——装龙像龙,装虎像虎
这是老舍称赞赵丹的话,借此转赠毕克
毕克是一九五二年考进翻译片组的,开始并没有大放光彩,他杂七杂八地配了两三年群
众,好像是悄悄地成长起来的。我开始对他有印象的,是他在《孤星血泪》中配的铁匠
。他把铁匠的老实、正派、宽厚以及乡下人的手足无措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了。
一九五九年,他在我们给文代会的献礼片《阴谋与爱情》中,配男主角菲迪南。那是我
作为导演跟他的首次合作。那时才发现他的声音是那么好听而富有魅力。他配的爱情戏
,感情细腻又深沉多情,因此,他几乎成了六七十年代大多数爱情片的男主角。
六十年代初,我曾在影片《索拿大》中配他的初恋情人,那是首次和他配对手戏。在“
文革”中,他配了多部内参片,都是各种类型的爱情片。其中有后来公开放映过的《音
乐之声》。他配这部戏的男主人公男爵。影片中有很多插曲,唱与对白的衔接就显得尤
为重要了。
我特别欣赏为男女主角配音的毕克和李梓,都掌握得那么好,简直就像是他们自己唱的
一样天衣无缝。这一点,我认为也是这部译制片成功的一个关键。
随着“四人帮”的倒台,上译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毕克也迎来了自己事业的辉煌。
他成了日本影星... 阅读全帖 |
|
k***n 发帖数: 313 | 9 其实我是不愿意给张爱玲做辩解的,毕竟她不是我的那杯茶。(我更喜欢三毛的浪漫、
席慕容的细腻和毕淑敏的真实。)可我倒是很欣赏她的才华,绝对是个奇女子。
如果,google 张爱玲,下乡,可以找到不少关于张下乡的论据,例如她以“梁京”的
笔名参加下乡之前的文代会等等。
我也不认为土改、三反五反和抗美援朝完全是张写的那样。我只觉得对土改和三反五反
,张真实的描写了一个侧面,一个通常不被承认的侧面。本来,小说里的世界就是作家
眼里脑海里的世界,是被过滤过解释过的“扭曲”的画面。张在赤地之恋里已经有了明
显的欧美二十世纪的文学影响,人物思维更加跳跃,故事转场像意识流,里面还有一点
儿淡淡的海明威的味道。所以我觉得张确实比之前的文笔更流畅凝练了。相比之下,我
觉得她对土改的那几章的描写最可看,比较白描,有生气(开始下乡),有困惑迷茫(
看不惯土改政策的有些执行方式),有漠然(大学生本来就不懂农民),有惯会投机翻
身革命的无赖,有热血却懦弱的大学生,有老实肯干的农民,有精明打探先机的地主。
我最不喜后面的抗美援朝,实在感觉有点儿假。中间写陈毅的那段,我还没真想成陈毅
(虽然他确实曾是上海市长),只是... 阅读全帖 |
|
r***u 发帖数: 1272 | 10 “漫长的革命”——毛泽东与文化领导权问题
韩毓海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再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感觉那好像是一出长
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
旧世界,我们还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人人需要改造,剥削者要改造,劳动者也要改造
,谁说工人阶级不要改造?――工人阶级要在阶级斗争中和向自然界的斗争中改造整个
社会,同时改造自己。工人阶级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学习,逐步克服自己的缺点,永远也
不能停止。――后退是没有出路的。"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爱无疑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但是,对于一个博学善思的民族而言,爱一个人不
是指爱他给我们留下和提供的结论,而在于爱他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包括他对我们的批
评。毛泽东提出的那些问题依然困扰着现代人类,他的批评今天依然有力量。自这个伟
人逝世后中国与世界所发生的变化已经表明: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当代就不可
能不是一个毛主义者,无论'葛兰西派'(Gramscian...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1 小米是一位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还是一位活得漂亮的姑娘,不熟悉的人都认为,
她是靠美貌上位的。
小米从来不解释,因为她知道所有的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她只是努力活成自己想
成为的样子。
天生丽质的她,十分讲究穿着打扮,出席不同的场合,她会选择不同的衣着和妆容
,力求衣着得体、妆容精致,又合乎身份。
她从来不追逐名牌,只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她能把一两百块的衣服穿得高贵又大气
,能把一两块钱的耳环戴得知性又优雅。
无论什么场合,她都又美又攻,气场十足,让人印象深刻,无法忽视。
她勤于阅读,手不释卷,从诗词歌赋,到财经书籍,都有涉猎。
她兴趣广泛,弹琴、写词虽然偶尔为之,但不失水准,她肚子里有货,脑袋里有料。
这使得她无论与什么样的人交流,都能够谈笑风生,应对自如,所以,很多牛人都
喜欢跟她结交,从而拓展了人脉。
她特别注重饮食和健身,一日三餐定时定量,绝不胡吃海塞,健身更是持之以恒,
即便是出差在外也绝不偷赖。
所以,身材苗条,身体强健。这使得她即便面对一系列高强度的工作,也能够hold
住。
她逻辑性强,思维活跃,反应迅速,所以在遇到难题时,能第一时间想出对策。
她很有经商头脑,也极具投资...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1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ridgway (ridgway),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胡锦涛:文艺工作者要德艺双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Nov 23 14:34:15 2011, 美东)
本报北京11月22日电 (记者温红彦、李舫、张烁)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家艺术家,
伟大的人民期盼伟大的文艺作品。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
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2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清时代和人民赋予的
神圣使命,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贴近实
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创作生产更多无愧
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奋力开创文艺发展新局面,为推动社会
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党和国家领导人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
永康出席开幕式。
花团锦簇,灯火辉煌,人民大会堂大... 阅读全帖 |
|
o**a 发帖数: 472 | 13 作者:韩三洲
闲时读了一些新文学史料,印象中的沈从文先生一如他笔下的湘西风景那样,宁静淡泊,
遗世独立,有时候甚至还有些胆小怕事、处处与世无争的样子。比如他与老朋友丁玲之间
的恩怨沧桑,就是明显的一例。建国以后,作为"地主阶级的弄臣"、"清客文丐"、"反动
文人"和"带着桃红色"的沈从文,尽管著作等身,但一看到第一届文代会上没有他的名字
,立刻从徘徊迷惘中惊醒,又陷入更可怕的孤独落寞之中。他惶惶不可终日,原指望能从
解放区来的、现已当上文艺界高官的老朋友丁玲能帮上他一把,没想到事与愿违,丁玲对
过去的旧友根本就不屑一顾。在孤立无援、惊恐不安中,这位"五四"时期的名作家选择过
割腕自杀,幸而被救活,但留下的心灵伤害却是永久的。从此,他辞别文坛,远离政治,
大隐于市,到历史博物馆去默默潜心古代服饰研究了。今年已百岁诞辰的沈从文先生有一
句名言,即"人生是一本大书",他的一生,可谓是兢兢业业、谨小慎微的一本大书。
即便如此,沈从文在文革期间却依旧摆脱不了政治的困扰和人事的的纷争,据陈徒手
《午门下的沈从文》一文所述,当时,写大字报揭发他最多的居然是自己曾经帮助过的画
家范曾,他在大字报 |
|
C********g 发帖数: 9656 | 14 http://blog.creaders.net/Gao-falin/user_blog_diary.php?did=7060
2010-10-04 18:16:44
整整三十年前,1980年,中国冒出一份十三所大学学生文艺社团联合主办、自编
自印、自己发行的刊物《这一代》,虽然出了第一期就夭折了,但说得蝎虎一点,這一
期“震动朝野”。我有幸参与其筹备和出笼的全过程。当年搭档张桦写了一份关于此事
的回忆文稿,纪念那段如火如荼的岁月
高伐林按:1980年,北大、人大、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十三校的学生
文艺刊物《这一代》创刊号,是激动人心年代的一个浪花。记得刊物办了第一期就夭折
之后的那年夏天,我去北京参加《诗刊》社举办的第一届“青春诗会”,抽空去未名湖
畔见北京大学学生会主席张炜,张炜告诉我,他那年元月16日参加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党
政干部大会,邓小平在会上长篇演讲。讲话中间,邓小平批评民办刊物时,声色俱厉,
手中还拿起了一本刊物——他在会场中间坐着,看得很清楚,那本刊物,就是一本《这
一代》创刊号!
当时我听张炜讲也听得心惊肉跳。事后我找出邓小平那篇讲话,已经经过了中央许
多大... 阅读全帖 |
|
M******8 发帖数: 10589 | 15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
蒯乐昊
1978年上半年的一天,卢新华就读的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宿舍4号楼的拐角处,男男女
女的学生里三层外三层地拥挤着,互相争看墙上贴着的小说。
这就是那年卢新华创作的小说《伤痕》。
小说内容是个很简单的故事。“文革”时期,一个叫王晓华的女生,看到母亲被康
生等人诬为女叛徒后,认为母亲是可耻的,于是与母亲毅然决裂。为了改造自己,也为
了能够脱离“叛徒”母亲,她选择了上山下乡,到渤海湾畔的一个农村扎下了根。只是
,在她的改造过程中,尽管作了最大的努力,但始终不能融合到当时的主流的“上进”
行列。终于,一个原本朝气蓬勃,脸上还有些许红润的年轻女生,成为了一个“沉默寡
言,表情近乎麻木”的年轻知青。母亲来信,讲述自己被“四人帮”陷害,已病入膏肓
,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再看女儿一面。但对组织充满崇拜的女儿怎会相信母亲的一纸信函
,最终还是母亲单位通过公函形式,才使女儿走上了回家探望母亲之路。但一切都晚了
,母亲走了,她至死也没有看到她深爱着的女儿。
小说《伤痕》自贴上宿舍... 阅读全帖 |
|
x****d 发帖数: 2239 | 16 “习大大文代会说四个反对,第一条是观念上,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不能用无
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 |
|
w********h 发帖数: 12367 | 17 两个沈从文
作者:韩三洲
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沈从文(1902-1988)是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大家。他并没
有受过多少学校教育,却以一个下层士兵的身份,成为使全世界为之瞩目的著名作家,
并且到西南联大教写作、在北京大学当教授。他的一部中篇《边城》,便足以令他在中
国新文学史上留名,《湘西》和《湘行散记》至今依然脍炙人口,何况他还有长篇《长
河》和许许多多的中短篇和散文,而他的一篇《记丁玲》,不仅引发了两个好朋友之间
的是非恩怨,也成了一桩难了的文坛公案。
闲时读了一些与沈从文有关的新文学史料,印象中的沈先生一如他笔下的湘西风景
那样,宁静淡泊,遗世独立,有时候甚至还有些胆小怕事、处处与世无争的样子。1947
年10月,他写完了自己的最后一篇小说《传奇不奇》,一看见形势对自己不利,就封笔
了。解放以后,作为“地主阶级的弄臣”、“清客文丐”、“反动文人”和“带着桃红
色”的沈从文,尽管著作等身,但一看到第一届文代会上没有他的名字,立刻从徘徊迷
惘中惊醒,又陷入更可怕的孤独落寞之中。他惶惶不可终日,原指望能从解放区来的、
现已当上文艺界高官的老朋友丁玲能帮上他一把,没想到事与愿违... 阅读全帖 |
|
f*******a 发帖数: 2662 | 18 新中国文学51年关键词
□刘川鄂
每一年说得最多、叫得最响的词汇凝聚着这一年的走向。不过,事过境
迁回头再来咀嚼这些词汇,味道可就难说得很了!
1949年:笫一次文代会
两支文艺“大军”“会师”了。一支趾高气扬,一支灰溜溜。
1951年:《武训传》批判
讲当代文学的人最怕讲当代文艺思潮。永远的三步曲:一、某年某月开
展了关于某人某作的讨论(争论);二、伟人讲话,论争升级为批判斗争,当
事人受到严肃处理;三、若干年后,证明批判是错误的,予以平反昭雪。从
批判《武训传》到批判……,都是这样。
1953年:“抗美援朝”文学
这一题材中最有影响的是《谁是最可爱的人》,最有人性含量的是《洼
地上的战役》。两部作品在历史上的待遇有霄壤之别。
1954年:合作化文学
一批诚实的有生活底蕴的作家,创作了一批反映非走××道路不可的作
品。但由于那条路错了,他们也跟着错 |
|
wh 发帖数: 141625 | 1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terature 讨论区 】
发信人: Math1978 (数学),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卢新华:伤痕文学注定是短命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an 9 08:20:36 2014, 美东)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
蒯乐昊
1978年上半年的一天,卢新华就读的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宿舍4号楼的拐角处,男男女
女的学生里三层外三层地拥挤着,互相争看墙上贴着的小说。
这就是那年卢新华创作的小说《伤痕》。
小说内容是个很简单的故事。“文革”时期,一个叫王晓华的女生,看到母亲被康
生等人诬为女叛徒后,认为母亲是可耻的,于是与母亲毅然决裂。为了改造自己,也为
了能够脱离“叛徒”母亲,她选择了上山下乡,到渤海湾畔的一个农村扎下了根。只是
,在她的改造过程中,尽管作了最大的努力,但始终不能融合到当时的主流的“上进”
行列。终于,一个原本朝气蓬勃,脸上还有些许红润的年轻女生,成为了一个“沉默寡
言,表情近乎麻木”的年轻知青。母亲来信,讲述... 阅读全帖 |
|
d*****l 发帖数: 8441 | 20
除了毕业歌,还有每天的告别歌。1996年江泽民在第六次文代会上演唱的《夕会歌》
,现已刊入国内出版的各种歌集。这首歌是依民音乐曲《老六板》填词的,抗战前,江
苏省立扬州实验小学师生每天放晚学前,学校规定各班级首先由老师作当天的小结后师
生高声齐唱校歌《夕会歌》,颇受学生和家长欢迎。
光阴似流水,不一会,落日向西垂。
落日向西垂,同学们,课毕放学归。
我们仔细想一想,今天功课明白未?
先生讲的话,可曾有违背?
父母望儿归,我们一路莫徘徊。
回家问候长辈,温课勿荒废。
大家努力呀!
同学们,明天再会。
但是,今天我们该唱什么毕业歌呢?现在的音乐“极大丰富”(“垃圾遍地”
?),但是就找不到一首合乎这个时代的毕业歌——我就不奢望带有永恒生命力的毕业
歌了。 |
|
w****2 发帖数: 12072 | 21 在和平村,有个无儿无女的瞎老太太。她分得周扒皮家几亩地的青苗。为了活命,她请
人帮忙从地里弄了些嫩苞米充饥。
一天半响,周扒皮带人赶着马车来到老太太家,要老太太交钱交粮。老太太说,没有。
周扒皮就要手下的帮凶搬老太太的东西,什么破被子、破衣服、破锅破盆、破坛子,破
罐子、破碗破瓢,一遭装到了车上,抢劫一空。
老太太向周扒皮作揖求情、跪地磕头,周扒皮坐在车上呲牙咧嘴,装着什么也没听见,
铁石心肠一般。老太太抓着大车对周扒皮说:“我再也不要你家的地,再也不动你家的
青苗了,你就放过我这一回吧!来生我给你当牛当马……”
“去你的,还想要我的地!做梦去吧!”周扒皮说着说着,照着老太太的头上就是一脚
。老太太被踢倒了,头倒在车轮子底下。车轮咔嚓一下,老太太就当场给压死了。
这一年已经学木匠回到村上的高玉宝,当上了民兵和土改积极分子。当他得知瞎老太太
被周扒皮害死后,痛恨之余找了几个人弄来木板,“叮叮哐哐”地钉了副棺材把老太太
给葬了。
周扒皮和还乡团对群众是这样,对乡村干部和他们的家属,他们的手段更是毒辣。
有一次,他们要抓一位乡干部没抓着,就把老太太抓了去出气。他们把老太太倒吊在房
梁上,用辣...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22 再贴苏秀写邱岳峰、毕克和童自荣的三篇文章,都来自这个网页:
http://www.sinotimes.com/306/up_art/peiyinyanyuan306.htm
我当年在上影厂做配音演员的时光
苏秀
每当我遇到陌生人,对方知道我是配音演员时,就会说一句“你们厂邱岳峰的声音真好
听”。其实邱岳峰的声音一点也不好听,可是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他的声音好听呢?
我想,可能因为他配的人物都那么贴切、那么鲜活,给人一种艺术上的美感,让人觉得
他声音好听吧?
邱岳峰
邱岳峰无疑是我们配音演员中最受观众受戴的了。父亲是福建人,母亲是白俄。他自幼
被送回福建老家,没有在母亲身边生活过,所以他不会俄文。但是他中文水平却很不错
,知识面也很广。解放前,他在北京、天津一带演过话剧,被称为“表情圣手”。所以
他也是我们演员组中最有表演基础的。
他配的人物鲜活、有灵气,所以能引人入胜。他在《警察与小偷》中配的小偷,为了养
活一家老小,不得不骗人,不得不讨好别人,但又不甘示弱……于是就有了影片中那种
令人心酸的幽默。老邱把原片演员那种语速很快、说话脱口而出的感觉配得那么入味。
我跟朋友们说:“邱岳峰的...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23 毕克——装龙像龙,装虎像虎
这是老舍称赞赵丹的话,借此转赠毕克
毕克是一九五二年考进翻译片组的,开始并没有大放光彩,他杂七杂八地配了两三年群
众,好像是悄悄地成长起来的。我开始对他有印象的,是他在《孤星血泪》中配的铁匠
。他把铁匠的老实、正派、宽厚以及乡下人的手足无措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了。
一九五九年,他在我们给文代会的献礼片《阴谋与爱情》中,配男主角菲迪南。那是我
作为导演跟他的首次合作。那时才发现他的声音是那么好听而富有魅力。他配的爱情戏
,感情细腻又深沉多情,因此,他几乎成了六七十年代大多数爱情片的男主角。
六十年代初,我曾在影片《索拿大》中配他的初恋情人,那是首次和他配对手戏。在“
文革”中,他配了多部内参片,都是各种类型的爱情片。其中有后来公开放映过的《音
乐之声》。他配这部戏的男主人公男爵。影片中有很多插曲,唱与对白的衔接就显得尤
为重要了。
我特别欣赏为男女主角配音的毕克和李梓,都掌握得那么好,简直就像是他们自己唱的
一样天衣无缝。这一点,我认为也是这部译制片成功的一个关键。
随着“四人帮”的倒台,上译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毕克也迎来了自己事业的辉煌。
他成了日本影星...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24 再贴苏秀写邱岳峰、毕克和童自荣的三篇文章,都来自这个网页:
http://www.sinotimes.com/306/up_art/peiyinyanyuan306.htm
我当年在上影厂做配音演员的时光
苏秀
每当我遇到陌生人,对方知道我是配音演员时,就会说一句“你们厂邱岳峰的声音真好
听”。其实邱岳峰的声音一点也不好听,可是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他的声音好听呢?
我想,可能因为他配的人物都那么贴切、那么鲜活,给人一种艺术上的美感,让人觉得
他声音好听吧?
邱岳峰
邱岳峰无疑是我们配音演员中最受观众受戴的了。父亲是福建人,母亲是白俄。他自幼
被送回福建老家,没有在母亲身边生活过,所以他不会俄文。但是他中文水平却很不错
,知识面也很广。解放前,他在北京、天津一带演过话剧,被称为“表情圣手”。所以
他也是我们演员组中最有表演基础的。
他配的人物鲜活、有灵气,所以能引人入胜。他在《警察与小偷》中配的小偷,为了养
活一家老小,不得不骗人,不得不讨好别人,但又不甘示弱……于是就有了影片中那种
令人心酸的幽默。老邱把原片演员那种语速很快、说话脱口而出的感觉配得那么入味。
我跟朋友们说:“邱岳峰的...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25 毕克——装龙像龙,装虎像虎
这是老舍称赞赵丹的话,借此转赠毕克
毕克是一九五二年考进翻译片组的,开始并没有大放光彩,他杂七杂八地配了两三年群
众,好像是悄悄地成长起来的。我开始对他有印象的,是他在《孤星血泪》中配的铁匠
。他把铁匠的老实、正派、宽厚以及乡下人的手足无措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了。
一九五九年,他在我们给文代会的献礼片《阴谋与爱情》中,配男主角菲迪南。那是我
作为导演跟他的首次合作。那时才发现他的声音是那么好听而富有魅力。他配的爱情戏
,感情细腻又深沉多情,因此,他几乎成了六七十年代大多数爱情片的男主角。
六十年代初,我曾在影片《索拿大》中配他的初恋情人,那是首次和他配对手戏。在“
文革”中,他配了多部内参片,都是各种类型的爱情片。其中有后来公开放映过的《音
乐之声》。他配这部戏的男主人公男爵。影片中有很多插曲,唱与对白的衔接就显得尤
为重要了。
我特别欣赏为男女主角配音的毕克和李梓,都掌握得那么好,简直就像是他们自己唱的
一样天衣无缝。这一点,我认为也是这部译制片成功的一个关键。
随着“四人帮”的倒台,上译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毕克也迎来了自己事业的辉煌。
他成了日本影星...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