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攀缘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共10页)
p******1
发帖数: 177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旅途脚印 (看 破)
作者:索达吉堪布
看 破
这所位于沿海城市近郊的佛学院环境幽雅,气候宜人。这里远离都市之喧嚣,小溪潺潺
,流过草地和碎石;林木繁茂,长满翠绿的山坡。攀缘植物与灌木丛中,各种不知名的
花朵竞相开放、香气袭人。鸟儿在林间婉转地鸣叫着,刹时穿过树梢,飞入云霄。令人
想起藏传佛教那些伟大的大成就者们修行的圣地。若看破世间、闭关修行之人在此搭建
茅棚,实乃惬意之事。
记得阿底峡尊者在印藏弘法事业圆满,即将示现圆寂之时。弟子中一位叫恰彻却的瑜珈
师启禀尊者:“上师圆寂后,我将好好修法。”上师并不满意,回答说:“希望你能放
下杂事。”弟子又说:“那讲经说法呢?”上师态度也如前。弟子再问:“边修边讲如
何?”上师仍如前面一样回答。“那么,弟子应当如何行事?”尊者回答说:“应当舍
弃今世一切琐事。”
恰彻却将上师教言牢牢记在心间,抛弃尘世间的一切,去往热振的寂静山林。那里山峰
逶迤,气势雄伟,山顶上是一片积雪,无数条以融雪积成的瀑布从岩石的缝隙中奔腾而
下,滋润了山间的树木和草地,养育了林间和睦相处的飞禽走兽。
清晨,太阳越过山顶,将它温暖的光辉投射下来,照耀着修行者和他的动物伙伴们;夜
晚,微风吹拂,...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旅途脚印 (看 破)
作者:索达吉堪布
看 破
这所位于沿海城市近郊的佛学院环境幽雅,气候宜人。这里远离都市之喧嚣,小溪潺潺
,流过草地和碎石;林木繁茂,长满翠绿的山坡。攀缘植物与灌木丛中,各种不知名的
花朵竞相开放、香气袭人。鸟儿在林间婉转地鸣叫着,刹时穿过树梢,飞入云霄。令人
想起藏传佛教那些伟大的大成就者们修行的圣地。若看破世间、闭关修行之人在此搭建
茅棚,实乃惬意之事。
记得阿底峡尊者在印藏弘法事业圆满,即将示现圆寂之时。弟子中一位叫恰彻却的瑜珈
师启禀尊者:“上师圆寂后,我将好好修法。”上师并不满意,回答说:“希望你能放
下杂事。”弟子又说:“那讲经说法呢?”上师态度也如前。弟子再问:“边修边讲如
何?”上师仍如前面一样回答。“那么,弟子应当如何行事?”尊者回答说:“应当舍
弃今世一切琐事。”
恰彻却将上师教言牢牢记在心间,抛弃尘世间的一切,去往热振的寂静山林。那里山峰
逶迤,气势雄伟,山顶上是一片积雪,无数条以融雪积成的瀑布从岩石的缝隙中奔腾而
下,滋润了山间的树木和草地,养育了林间和睦相处的飞禽走兽。
清晨,太阳越过山顶,将它温暖的光辉投射下来,照耀着修行者和他的动物伙伴们;夜
晚,微风吹拂,...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3
基于佛教哲学来审视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
崔维成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无锡。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10月23日
摘要:爱因斯坦和玻尔关于对量子力学现象的解释的争论是20世纪物理学界的一个重大
事件,尽管目前的量子力学基本上是采用了玻尔的所谓“哥本哈根解释”,但仍有不少
人对于他放弃微观世界的因果律而感到不满意。本文基于佛教哲学来重新审视爱因斯坦
与玻尔的争论,简要介绍了他们争论的过程和本质以及佛教哲学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
上,用佛教哲学来重新解释量子力学的现象,并比较了它与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观点的差
别。同时,对当代多名顶级物理学家有关解释量子现象的哲学观点进行了剖析。通过这
一审视,本文作者认为,基于佛教哲学,我们完全可以在坚守因果律的前提下解释微观
世界的各种现象,同时,也发现了爱因斯坦、玻尔以及其他几名物理学家哲学观点中需
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可能对当今的前沿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推动
作用。
关键词:佛教哲学、爱因斯坦、玻尔、量子力学、因果律、概率性、可知论、不可知论
1 引言
在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中,爱因斯坦和玻尔是两位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他们都创...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4
基于佛教哲学来审视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
崔维成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无锡。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10月23日
摘要:爱因斯坦和玻尔关于对量子力学现象的解释的争论是20世纪物理学界的一个重大
事件,尽管目前的量子力学基本上是采用了玻尔的所谓“哥本哈根解释”,但仍有不少
人对于他放弃微观世界的因果律而感到不满意。本文基于佛教哲学来重新审视爱因斯坦
与玻尔的争论,简要介绍了他们争论的过程和本质以及佛教哲学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
上,用佛教哲学来重新解释量子力学的现象,并比较了它与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观点的差
别。同时,对当代多名顶级物理学家有关解释量子现象的哲学观点进行了剖析。通过这
一审视,本文作者认为,基于佛教哲学,我们完全可以在坚守因果律的前提下解释微观
世界的各种现象,同时,也发现了爱因斯坦、玻尔以及其他几名物理学家哲学观点中需
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可能对当今的前沿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推动
作用。
关键词:佛教哲学、爱因斯坦、玻尔、量子力学、因果律、概率性、可知论、不可知论
1 引言
在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中,爱因斯坦和玻尔是两位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他们都创... 阅读全帖
f*******7
发帖数: 44
5
(一)修道就是要【倒过来——什么意思呢?】既是【好事给他人,坏事予自己。】舍
弃小我,完成大我。
(二)修道人切记!不要和任何人有污染的因缘,这样会纠缠不清,令你堕落。
(三)修行就是要【养拙】,【拙】就是很笨的意思,修行要越笨越好,笨的什么也不
知,一点妄想也无。
(四)我们修行,群居防口,独坐防心。
(五)吃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六)真正修道人,【举动行为管自己,行住坐卧不离家】。不要做镜子,专照人家,
不照自己。
(七)有所执著,就是人心。无所执著就是道心。
(八)欲要人不死,先做活死人,现在把自己当做死了一样,也就是不贪、不瞋、不痴。
(九)切记!不要一天到晚,想神通,想开悟,那是修道的绊脚石。
(十)我们在修道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不争】,不争是不和任何人争长论短,争是争
非。
(十一)修道人就是不为自己讲道理,不狡辩,不谈是非。
(十二)修行更不要争权夺利,争做领袖,支配别人,在师父前求表现。
(十三)修道人住在一起要少讲话······修行人的秘诀,就是要少吃,为什么?
因为少吃少生欲念,少欲就能知足,知足就能常乐。
(十四)凡有所求,即是污染。
(十五)【一切是考验,看...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6

一般来说是这样,但这也不一定,
杂阿含第一0九一经、相应部第四相应第二三经 记载
尊者瞿低迦 以定力达到“意解脱”,六次退还,
第七次时举刀自杀,魔王遍寻不着识,
佛陀也来到他自杀的地方,告诉弟子,
尊者瞿低迦自杀时心中没有丝毫的贪爱与执着,已涅盘,他的识已经涅盘,不再有安住
处了。
(也就是不再有”四识住”,识不会攀缘色受想行而生)
当然,这不是”正常”的方法。
n****t
发帖数: 182
7
得先给这个“实” 下个定义。
我的理解,大乘说如幻,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个是缘起如幻,这个是说一切法刹那
生灭,不常住,所以“如露亦如电”。另一个方面是凡夫心的心意意识,只不过是执“
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对世界的认识,只不过是第六识在前五识攀缘的基础上的虚妄分
别,所以“妄想识灭名为涅盘“.
看看你的这个”实“跟他的这个”幻“还冲突不冲突。
就象心经说色不异空,这个空也不是做龟毛兔角的“无所有”。 而是说”因缘所生法
,我说既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为中道。“

体看
z**n
发帖数: 22303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自由的迷思》

《自由的迷思》是根据丘扬·创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 Rinpoche),于一九
七一至一九七三年间,在美国各地所作的演讲结集成书的。由于仁波切的前一本书《突
破修道上的唯物(Cutting Through Spiritual Materalism)》引起热烈的回响,因此
我们决定将这一组演讲稿也付梓刊行。《自由的迷思》可以视为《突破》一书之姊妹作
,也可单独当作一本介绍佛教心理学与西藏禅修的书来阅读。
本书在正文前,是仁波切写来描述修行历程的一首诗歌;书的最后是由仁波切英译
的一篇古典经文——帝洛巴(Tilopa)对弟子那诺巴(Naropa)口授之大手印教法。帝
洛巴乃仁波切所属历时一千一百年的噶举传承之祖师,故将该篇古典经文收录书尾,格
外适切。
|序曲|
登极
修行是努力汲取心灵的滋养,淬砺智慧的剑锋。

父母是非常慈爱的,
而我太年少未能体会。
高原的崇山与深谷美丽无比,
未曾见过低地的我,何其愚昧。

努力汲取心灵的滋养,
淬砺智慧的剑锋,
我寻得永恒的父母
令我再也难忘。

无人左右我的思想,
我显露本我的自性
现出少年王子的风仪。
此皆唯一上师之...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9
其实净空法师应该也不是全盘否定的:
问:弟子修学密宗,发现有许多学习净宗的同修,对密宗有很强烈的排斥感,甚至於出
言不敬。请问密宗不也是佛陀传下来的法门吗?净宗讲念佛往生,而密宗也讲念六字大
明咒可以往生。为什麼人们有那麼大的分别心?
答: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凡是有分别执著的都不能往生,为什麼?往生的条件,经上讲
得很清楚,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的名号,目的就是要把清净心念出来,
把烦恼习气念掉。昨天我们在《华严经》上讲到的,夏威夷古老的传统,清洁心地秽垢
的方法,是用「我爱你、谢谢」,永远不断的对一切人事物,都用这种心态,把烦恼习
气渐渐就洗乾净。
佛法里面这句阿弥陀佛比它这句话更管用,更有效果。所以法门都是佛传的,《金
刚经》上说得很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只能选一种学习。选
择的标准必须要看自己的根性,根性利的可以修学一切大乘法门,根性普通的最好学念
佛法门,非常可靠。所以对於不同的法门要尊敬,不能够排斥、不能够毁谤,毁谤那就
是谤佛,排斥就是排斥正法,这非常重要。
我的接引老师是 章嘉大师,这是密宗的大德,我跟他三年,他没传给我密法,他
认为我的条件... 阅读全帖
z*******a
发帖数: 57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放下包袱 - 智海浪花
智海浪花
索达吉堪布 著
放下包袱
释净意,今年三十七岁,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前年冬天他初次来学院的时候,突患重病
,生命垂危,后被送往县医院急救方得以脱险。后来学院创办为僧众服务的扶贫医院时
,从生死关头捡回一命的他便主动发心当了医院的大夫,于紧张的闻法之外,又开始了
救死扶伤的行医生涯。本来以他的中西医功底,无论国内外都有医疗机构邀请其加盟,
但他还是选择了留在这里,因他自己觉得只有在这,才能因闻思佛法而再续慧命。
来就医的患者无论贫富及身份,他一律待之如亲人。由于条件所限,他常常又当医生又
当护士还兼药剂师。特别是冬天,由于气候恶劣,他有时收治的病人,每天都高达上百
人。以他精湛的医术,许多疑难杂症患者都死里逃生,与当年的他一样,在这喇荣圣地
又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
我比较了解释净意这个人,因他曾有一次和我详细谈起过他的过去和现在:
我家就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记得上学时我并不是很用功,但因家教甚严,祖父乃一
儒士,父亲又威严有加,这才管教得我考上了大学。在大学勤学了五年后,毕业时被分
配到市立医院工作。在神经科工作的两年让我感触很多,脑部血管病变是我临床遇到的
主要病症,患者大... 阅读全帖
I*******6
发帖数: 361
11
有一定道理。
佛陀自忆往生曾做过大梵天主,当生也是生在帝王之家。只有拥有了才有资格说放弃。
对凡人而言,儒家的目标都够修行一辈子了。
了解佛经,只能帮助自己站在更高的立场上更好的修行,不随便攀缘,保持一颗安定的
心。随喜。
n********n
发帖数: 8336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M 请教六道轮回的问题
从十二因缘说起: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
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这12种因缘是轮回的原因(推动力),都是从人的方面来说的。按照道理,断掉其中任
何一个,都可以脱离生死。当然爱取有(贪爱,贪嗔痴)这种执着和攀缘是脱离的最大
的障碍。
之后发展起来的四缘,六因和五果,则逊色太多,可以说是多此一举。例如关于六因的
学说,是有部的一个创作。其他部派不但没有此说,就连名目也没有。分类混乱,大多
也不是从人的方面来谈的,而是从外部来谈的。仅仅是作为学术上的分类,对因果的阐
述没有帮助,反而有画蛇添足之嫌。
http://www.bodhiinstitute.org/forums/index.php?topic=5138.0;wap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b3e1d70101arso.html
十二因缘没有善恶之分,而六因和五果中的异熟因和异熟果是谈论善恶因果的。对我1
楼的问题没有涉及。业力是从善恶来说的,这与十二因缘脱节。如果说业力是轮回的动
力,不如说是贪爱,这符合十二因缘。不过这与轮回没有直...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佩玛·丘卓的《当生命陷落时——与逆境共处的智慧》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l 20 12:28:24 2014, 美东)
佩玛·丘卓是创巴仁波切最杰出的大第子之一,是西藏金刚乘比丘尼,同时也是甘波修
道院院长,该修道院是北美第一座藏密修道院。
佩玛·丘卓的书有许多有用的建议,她告诉我们佛法如何帮助读者面对现代生活的
严峻现实——包括恐惧、绝望、愤怒,还有控制不了的自己的生活感觉。
内容简介
本书能打开你的慧眼,让生活更踏实、喜乐。它是西藏金刚乘比丘尼佩玛t丘卓对弟子
的开示记录,全书共22篇,看起来是一篇篇独立的开示,实际上是一盏盏精神生活的明
灯,能照亮你心中的晦暗,打开无名的心结,是最具启发性的现代实修经典。
佩玛·丘卓以信手拈来、才华横溢的弘法风格,将藏密大手印直下透视的立断智慧,融
合西方心理学对内在现象的诠释技法,帮助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以平和、慈悲而又充满
着幽默的无求之智,勇敢而... 阅读全帖
j********0
发帖数: 47
14
意识是什么?
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72中解释:「问:意识界云何?答:意及法为缘所生意识
,是名意识界。」(CBETA, T27, no. 1545, p. 371,a8-9)
意识心不管多么细腻都是意识范畴,因为佛陀在圣教经典上就说过:「诸所有意识,彼
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也就是「根、尘、触」而生,都是所生法,有生则必定会灭
故,所以是无常。 《杂阿含经》卷9也说:【佛告比丘:「眼因缘色,眼识生。所以者
何?若眼识生,一切眼色因缘故。耳声因缘、鼻香因缘、舌味因缘、意法因缘意识生。
所以者何?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是名比丘眼识因缘生,乃至意识因缘
生。」】(CBETA, T02, no. 99, p. 57, c17-22)所以说,眼根与色尘接触为因缘,而
出生了眼识……,乃至意根与法尘接触的因缘而出生意识,所有各种各类的意识,包含
细意识、极细意识等,都是以意根与法尘接触为因缘而出生的。 《大宝积经》卷73〈
25 界差别品〉说:「如是,若知声、若知香、若知味、若知触、若知法,或知六根所
缘、所知,是名意识界。 」(CBETA, T11, no. 310, p. ... 阅读全帖
l***o
发帖数: 1111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
我理解的“闻”,是听闻,“机”,是机能,“闻机”,就是我们的闻性通过耳根听声
音的这种机能。因为我们的“闻机”随时随刻都在攀缘外边的声音,向外听,而忘了向
内听自性,本末颠倒,所以是“倒闻机”了。不知和你理解的是否有出入啊?
这是楞严经卷六里的一句话。顺便贴一段法师的解释:
“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眾生把本有的聞性迷昧了,他沒能反聞聞自性,都是向
外馳求,向外去聞了。「循聲」,就是順著聲。因為你這個耳根順著聲音去跑,沒有能
反聞聞自性,所以就受流轉了。這個「流轉」,也就是生死,也就是那個「結」。之所
以就受生死了,之所以就有了結,為什麼?因為你跟著聲塵跑,沒有能返回來。
“旋流獲無妄”:如果你能旋流──這個「旋流」也就是「反聞」,你若能反聞聞自性
,自然就無妄,沒有這個妄了!為什麼他受了妄?就因為他盡往外跑。學這個東西、學
那個東西,這個經典、那個經典,他都會了!他沒有迴光返照,沒有反聞聞自性,始終
他沒有想一想:他自己要怎麼樣子?就學了,都向外馳求;學這個、學那個,學得太多
了,把自己本身忘了。
S***n
发帖数: 1281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个信息熵的问题
你说的心不再攀缘了,就是我说的下一刹那心的意识不做旧的作用了。你说得虚玄,我
说得更象小朋友讲解故事。呵呵。:)
你说的五蕴实相,我认为还依然是现象,只是属于现在还观察不到的,更加细微的现象
。在那个更细微的层面,还是有“你”“我”的分别的,因为我们在讨论的,就是意识
是如何在那个层面对现实进行作用的,那些作用包括映照,吸纳,互补,关联等作用。
我们知道刹那是重新生的,前面的刹那形态灭了,在“时间”上讨论得也很细微了。
最终目的先别讲了,免得又回到老问题,讲不了细节了。妄念也是有规律的,我们就是
要说清楚那个规律,说清楚繁复的是怎样就简的呀。
共业,是因为我们既有分离,也有相连呀。就象社交网站的信息一样的,外在事物的形
态成立属于公开贴完后被大部分别人(通过重复认同或者否定性认存而)转贴了的,私
密事物属于不公开所以没有转贴的,还有对朋友圈公开所以被别人转贴很少的。跟社交
网站不同的是,现实中大部分人看过了都进行了是否认同的投票(行使了现实的选择权
),只有修道的人投了弃权票(正反都无所谓)。
我要打破你那种什么都是公理的说法,你要在公理是如何成立的细节描述中添砖加瓦。
接下来,就要讨...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281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个信息熵的问题
你说的心不再攀缘了,就是我说的下一刹那心的意识不做旧的作用了。你说得虚玄,我
说得更象小朋友讲解故事。呵呵。:)
你说的五蕴实相,我认为还依然是现象,只是属于现在还观察不到的,更加细微的现象
。在那个更细微的层面,还是有“你”“我”的分别的,因为我们在讨论的,就是意识
是如何在那个层面对现实进行作用的,那些作用包括映照,吸纳,互补,关联等作用。
我们知道刹那是重新生的,前面的刹那形态灭了,在“时间”上讨论得也很细微了。
最终目的先别讲了,免得又回到老问题,讲不了细节了。妄念也是有规律的,我们就是
要说清楚那个规律,说清楚繁复的是怎样就简的呀。
共业,是因为我们既有分离,也有相连呀。就象社交网站的信息一样的,外在事物的形
态成立属于公开贴完后被大部分别人(通过重复认同或者否定性认存而)转贴了的,私
密事物属于不公开所以没有转贴的,还有对朋友圈公开所以被别人转贴很少的。跟社交
网站不同的是,现实中大部分人看过了都进行了是否认同的投票(行使了现实的选择权
),只有修道的人投了弃权票(正反都无所谓)。
我要打破你那种什么都是公理的说法,你要在公理是如何成立的细节描述中添砖加瓦。
接下来,就要讨...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8
ZZ
七种层次的学佛人,您是那一种 ?
在我学佛的经历中,佛教中有七种层次的学佛人:
第一种层次的学佛人,是以求有的心态去学佛。
就好像是民间信仰一样,拿着一盘水果,二串香蕉,三柱清香,四处找庙,五体投拜的
向佛菩萨求升官丶求发财丶求婚姻丶求身体安康丶求事业发达丶求学业进步丶求生男生
女丶丶丶等。
第二种层次的学佛人
是有一种想要逃避现实生活的心态,认为人间一切皆苦,希望来世不再投胎转世来这世
间受苦,想要往生佛国净土,或者能受生于欲界天享乐之人。
第三种层次的学佛人
是逛道场、在道场中做义工及发心布施,尤其是钱财布施,做善事等,以为这样就是在
学佛,但是常在道场中到处与人攀缘,又贪瞋痴慢疑,样样皆不离。
第四种层次的学佛人
认为佛法是一种哲学,是一种思想,如同西洋的哲学思想一样,本身也不皈依,也没受
戒,更不修行的来对治贪瞋痴等烦恼,只是把佛法当成世间学问来研究,以为这样就是
在学佛。乃至更有一些佛学研究者,以学者自居,用以演译丶推理丶考据等方式来研究
佛法的历史丶宗派丶人物及表面教义...等等而发表论文来博取世间的名闻利养及社会
地位。
第五种层次的学佛人 是发现以前也很努力布施及...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本着学习的心问一个
心的本性是清明与觉知。在究竟的意义上轮回与涅磐都是心的投射,并不存在真正实有
的世界:
顶果钦哲法王:圆满次第
38、
所显皆妄是故非真谛;
轮涅唯分别心无有他。
了悟妄念立解圆十地;
娴习解脱诀窍诵嘛呢。
心之本性
现在谈到的法教属于大圆满部分修持法教中的一种,超越任何概念的圆满次第修持。
在《三摩地王经》中说:『我们应该了解,从无生的见地来看,我们觉知的所有事
物――我们的身体、房子、车子等,没有一样是真实存在的。』如果你仔细观察每件事
物,你将找不到它开始存在的那一点,或它继续存在的那一刻,乃至停止存在的时间点
。一个特殊现象的产生,纯粹是由于一连串因缘的连结,如同阳光和夏日雷雨的结合产
生了彩虹。如果你能够全盘确信整个不断显现的外在幻相其本性为空时,就是最终的圆
满次第。
我们凡夫相信轮涅的一切现象是先有开始,然后以某种方式存在一段时间,最终停
止存在。但如果我们运用中观的逻辑来深入分析事物,在任何现象中连最微小的粒子都
不复存在。一旦我们了解这点,就很容易放下轮回,亦不受涅磐吸引,因为这两者也不
过是分别心的投射罢了。以佛的眼光来看,即使是功德的累积和六度的修行都没有任何
本...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0
上面经文的白话
佛陀告诉目犍连说:「如果眼根看见适意的,令人可爱念的,能长养人的欲乐的,能使
人缘着的,等等之色境时,那位比丘见后,应该不生喜、不赞叹、不攀缘、不执着,不
止住在那好境里。如果眼根看见不适意的,不可爱念的,顺益于苦觉之色境时,诸比丘
看见后,应该不畏、不恶、不嫌、不恚。对于那些好的色境,起眼去见后,则永不缘着
,对于不好的色境时,起眼见后,也永不缘着。内心安住而不动,善修解脱,心不懈倦
(不懈怠)。耳、鼻、舌、身、意识,之对于法境,也是如此。像如是的对六触入,去
修习,多多的修习的话,就能满足三妙行。
l**o
发帖数: 491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无缘大慈释义
佛具大慈心,虽与众生无缘,但是也发大慈心而救渡之。
同体大悲释义
指观一切众生与自己同一体,视他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而生起拔苦与乐、平
等绝对之悲心。(出自《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教何谓“无缘大慈”?何谓“同体大悲”?
佛具足大慈悲心,虽与众生无缘,但也发大慈心而救度之,此慈心尽虚空遍法界,
是名无缘大慈。
佛陀之悲心,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乃至圣凡同俱佛性,又其悲心
广大无尽,无有更广、更大、更上于此悲者,故称同体大悲。(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
自从我学佛以来,四周的人不断障碍我,我该如何是好?
学佛者,菩提道心要坚固,稳如泰山,锻炼八风吹不动的意念,外面一切风吹草动
在所难免,一心向佛道,向佛道是根本,其它都是枝末。无始劫来的生死洪流在今生一
齐了办,不要对自己的生死客气,更应鼓起勇气,为解脱生死而努力。会障碍你的人,
乃过去生中你与他彼此互为恩怨,今生相遇,你要出离生死(梵语生死samsara),当然
他不肯放你罢休!软硬兼施的对付你,使你重重障碍,这时候,你应该更理智的感激他
给你的逆增上缘,使你更能觉悟人生的无常,生死轮回的痛苦,发起坚...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2
http://www.jcedu.org/dispfile.php?id=1801
转这个作为我的忏悔, 于大家共勉
释普性
内容提要:六根是连接众生心识与外界的门户,众生之所以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
之中,就是因为六根的不清净,从无始以来的一切业报皆是由六根杂染所造成,比如眼
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而贪,是与瞋、
痴紧密相关联的。我们修行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断除贪、瞋、痴“三毒”的过程,
而守护根门是断除贪、瞋、痴“三毒”、趋向解脱的根本门径。《杂阿含经》是原始佛
教的根本经典之一,本文就《杂阿含经》中佛陀开示的有关守护根门的问题试加以探讨
,以便我们从守护自己的根门中体悟佛法的旨趣。
关键词:六根、六尘、守护根门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虚妄、颠倒的自我的作怪,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顺著自己
的爱好而选择自己的东西:眼喜欢见自己喜爱的颜色,耳喜欢听自己爱好的音乐,舌喜
欢尝适合自己口味的饭菜等等,不一而足。当现实生活不能满足自我无尽的要求时,我
们就会不断地起惑、造业,产生或大或小的诸多烦恼,正如印顺法师所言:“依佛法说
,有情的生死流转,世间的苦... 阅读全帖
l****u
发帖数: 2166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法华经》的三车喻
倒着推 - 这个跟‘思维攀缘’有什么区别,
推出来的结果,你落入相信, 跟‘无明’有区别捏?
G**W
发帖数: 1865
24
「人死后如果没有投胎的话,是否就变為鬼?」
在国人的传统文化裡面,有一部分的人有人死為鬼的观念。例如:在古代《説文解字》
这本书裡面,鬼有「人所归为鬼」这样的意思。因此认為人死后的归趣就是鬼道,这样
的说法是古人对於生死现象的一种观察与推论而得到的结论;但是因為缺乏正确的佛法
知见,也没有办法对於六道轮迴现象有完整的观察,因此便有人死為鬼这种观念的產生
。如果有正确的佛法知见,就会知道有六道轮迴;因此人在捨报之后,依据他的业力与
愿力等力量,就会出生到与他相应的六道之一,而不一定是会出生在鬼道中。有一部分
的鬼道眾生,与人类的生活空间是在一起的,因此有少部分能够与鬼道眾生相应或沟通
的人便能接触到他们。
譬如在《正法念处经》卷16中的开示:「观诸饿鬼,略有二种。何等為二?一者、人中
住。二者、住於饿鬼世界。是人中鬼,若人夜行则有见者。饿鬼世界者,住於阎浮提下
五百由旬。」因此,人类是有机会可以接触鬼道眾生。但是因為对於鬼道的真实状况,
一般人不容易完全了知,因此就会產生想像与敬畏之心。為了使大家能够比较容易瞭解
,我们先要知道,眾生在出生到下一世之前,都要经过一个中间的阶段,叫作「中阴...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5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自心取自心”这一句,一般的善知识,他们可能会这样解说:“我们这个离念灵知出
现以后,都是在执著自己这个离念灵知,所以就是在六尘里面去打转。”说老实话,能
够这么讲的人,虽然只是依文解义,却已经很难得了!纵使只是似是而非的说法,我还
是要赞叹的。因为他至少不落入意识中,不会把意识认定为常住无染的心。
那么“自心取自心”的真正意思是怎么说的呢?意思是说,其实都是如来藏在取如来藏
自己。譬如说,从如来藏心中出生了六根,接著以六根为缘而从如来藏心中又出生了六
尘;再由如来藏将自已所出生的六根与六尘为缘,如来藏因此又出生了六识;当六根、
六尘、六识都从如来藏心中出生了以后,接著是由如来藏出生的六识觉知心以及六根中
的意根,来执取如来藏所出生的五色根及六尘诸法,这不是如来藏心取如来藏心自己吗
?这就是“自心取自心”。
如来藏自己不取六尘,却出生了意根与六识觉知心,来共同执取如来藏自己所出生的六
尘,这才是自心取自心的的真正意思。当六根与六尘相触的时候就有六识生起,六识生
起了就会攀缘六根来执取六尘。请问六根是谁所生的呢?是如来藏生...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037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下的力量
问: 河山老师好,有个问题咨询您:学佛之人如果家人想养鱼该怎么办?老公一直喜
欢养鱼,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念叨了好多次,他认为养鱼和养猫养狗一样会给孩子多一个
乐趣和陪伴。他也征求了我的意见,我吃素两年多,家人也一直少量吃肉,我只要求他
们吃三净肉,所以这次他提起来想养鱼,我想学佛之人也要变通随顺家人,如果一味用
佛理要求家人会让他们觉得学佛之人不可理喻。现在家里买了一个小鱼缸买了五条特别
好样的小鱼,有佛友说:让我给小鱼做三皈依,以后我诵读地藏经的时候再回向给他们
,这样养鱼是否会有罪过?
。。。。。
答: 心态摆正,敞开心怀。他养,你教,共同救,他做娱乐,你做育乐,他养护身命
,你救护性命,他索取快乐,你给予法喜。养畜生宠物,总比养小鬼古曼童要好。没正
信的教徒养小鬼为了从处索取利乐自己,有正信的佛子施舍孤鬼为了无私利他脱离恶道
。他养鱼亦无害她之心,你有利他之心,随他随缘即可。
学佛者面对周围的人,面对六道众生,首要无分别心。无分别心,但要培养识别心
。无分别心,度化周围时会更加圆满的做到有教无类;有识别心,度化周围时会更好的
做到因材施教。修行人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佛菩萨对众生...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037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下的力量
问: 河山老师好,有个问题咨询您:学佛之人如果家人想养鱼该怎么办?老公一直喜
欢养鱼,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念叨了好多次,他认为养鱼和养猫养狗一样会给孩子多一个
乐趣和陪伴。他也征求了我的意见,我吃素两年多,家人也一直少量吃肉,我只要求他
们吃三净肉,所以这次他提起来想养鱼,我想学佛之人也要变通随顺家人,如果一味用
佛理要求家人会让他们觉得学佛之人不可理喻。现在家里买了一个小鱼缸买了五条特别
好样的小鱼,有佛友说:让我给小鱼做三皈依,以后我诵读地藏经的时候再回向给他们
,这样养鱼是否会有罪过?
。。。。。
答: 心态摆正,敞开心怀。他养,你教,共同救,他做娱乐,你做育乐,他养护身命
,你救护性命,他索取快乐,你给予法喜。养畜生宠物,总比养小鬼古曼童要好。没正
信的教徒养小鬼为了从处索取利乐自己,有正信的佛子施舍孤鬼为了无私利他脱离恶道
。他养鱼亦无害她之心,你有利他之心,随他随缘即可。
学佛者面对周围的人,面对六道众生,首要无分别心。无分别心,但要培养识别心
。无分别心,度化周围时会更加圆满的做到有教无类;有识别心,度化周围时会更好的
做到因材施教。修行人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佛菩萨对众生... 阅读全帖
G********l
发帖数: 574
28
1、“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这是自度,佛法讲自度度他,自行化他,换句话说,
自度、自行就是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我们自己生活的态度应该要怎么做法。佛在此地教
给我们,“于一切万物”,无论是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随意就自在”。
2、随意就是随缘,不要去攀缘,我们中国人常讲“随遇而安”,这样的想法、做法是
不是太消极?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消极,其实不是消极,因为平安就是福。今天大家认
为什么叫福报?有财富、有地位,这叫福报,这是大家看错了。
3、财富跟地位决定不是福报,为什么?很操劳,很辛苦,烦恼多,那有什么福?真正
的福报是什么?身没事,心也没事,身心无事是真正的福报。真正的福报一般凡夫不能
享受,为什么?他觉得无事就感到无聊,他不晓得那是真正福报,所以说那个福他不能
享。
4、身心无事是真正的福报,心里面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再告诉诸位,如
果你心真正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你不会生病。病从哪里来的,病从烦恼、
忧虑、牵挂来的,你要是没有这些东西,心地清净,你就长生不老,这多幸福!
i*******e
发帖数: 50
29
本解序文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一卷
壹、前言
贰、概要
一、教起因缘
二、本经体性
三、一经宗趣
四、方便力用
五、所被根器
六、藏教所摄
七、部类差别
八、译会校释
九、总释名题
叁、正释经义
(壹)序分(第一至第三品)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二卷
(贰)正宗分(第四至第四十二品)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第十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三卷
国界严净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寿众无量第十三
宝树遍国第十四
菩提道场第十五
堂舍楼观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风华雨第二十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四卷
菩萨修持第三十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边地疑城第四十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阅读全帖
a*******2
发帖数: 465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解脱妙道
头顶着大恩上师达真堪布仁波切的慈悲加持,背负着自己的多劫罪障,心怀着深深
的感恩,我来到了上师身边,来到了大圆满坛城。能参加上师亲自举办的百日共修,是
我久远的梦想。本来去年我就有机会上山参加“供灯法会”,但同一时间另一位上师举
办“十轮金刚大灌顶”法会,权衡之后我选择了放弃“供灯法会”。
当初,我对恩师的慈悲没有正确认识,觉得“万盏法会”每年都举办,而“十轮金
刚灌顶”几年才一次,若是错过了可能就没机会了。当时我对接受灌顶的真实意义一无
所知,听别人说好就去接受,也不管自己的相续是否成熟。现在才知道,用攀缘心和对
法的贪执去接受灌顶是得不到灌顶的,不仅没有功德,还有罪过。
为了今年的百日共修,上师把一切都放下了,全力以赴,百般努力,战胜了一切违
缘障碍,终于使百日共修得以圆满。能参加这次百日共修,是自己宿世修来的福报!上
师的慈悲无与伦比,为我们创造了各种提升的机会。但是与师兄们的进步和变化相比,
我感到非常惭愧。
以前听师兄们讲上师像严父慈母,自己却不以为然。现在我深深体会到,上师的慈
悲、博爱胜过父母无数倍;上师的功德、恩德好似佛陀,在解脱的道路上...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说说我的疑吧

有点杂乱 各家说法有些微出入
大致就是lingsu rapier 说的
盯着你要观察的目标(选五蕴其中一)不放  没经过思维、想
经过思维、想, 就是正知
杂阿含第 1028 经
云何为正念?谓比丘内身身观念 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 间贪忧。外身身观
念处,内外身身 观念处。内受,外受,内外受。内 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
内外法法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 正智,调伏世间贪忧。是名比丘正 忆念。
例如  观察呼吸
当下  就是这样 这样 这样 这样 这样 这样 这样
没有想过去  没有想未来  很精、深的体会当下就是这样
叫正念
--"念"(观察所缘(目标)),通常开始都很杂乱 攀缘 模糊 昏沉 常 我,与
烦恼相应
能称为正念,是后来观察得很细微、专精、清明、
非常透彻到清楚看到无常、无我,与慧相应。 因此,正念能生定、慧。
(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这么简单)
知道  这样叫呼  这样叫吸  这样呼的长一些  这样呼的短一些
叫正知
(但其中依然没有伦理道德、价值、是非等判断,就是了知而已)
通常"四念处"修行法中提到的"正念"会涵盖"正知"
也就是正念= “正... 阅读全帖
l****u
发帖数: 2166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某人的密集禅的亲密感受
同意哈。
如果因为没有老师指导而不修, 就有些可惜了。
开始修必然是concentration或者是jhana/shamatha. 就是要把攀缘的思想静止到一定
的程度。
这个非常简单的任务, 就是用功。 一直到进行定。或者即刻定。
这两个都没有危险,中间出现任何现象, 都不要在乎, 回到所缘就可。
如果进行定或者即刻定熟练了,随时可入,就可以内观了。
l****u
发帖数: 2166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某人的密集禅的亲密感受
没注意到你问过 - 如果你问了, 我很高兴分享我的经验。
你具体想知道哪方面? 如果问题越精确,回答就更到点子上。
我基本就是观呼吸, 中间碰到啥情况,都是let go, go back to breath.
这样基本就可以到了思想不攀缘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 就可以观无常,观苦。
l****u
发帖数: 2166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某人的密集禅的亲密感受
同意哈。
如果因为没有老师指导而不修, 就有些可惜了。
开始修必然是concentration或者是jhana/shamatha. 就是要把攀缘的思想静止到一定
的程度。
这个非常简单的任务, 就是用功。 一直到进行定。或者即刻定。
这两个都没有危险,中间出现任何现象, 都不要在乎, 回到所缘就可。
如果进行定或者即刻定熟练了,随时可入,就可以内观了。
l****u
发帖数: 2166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某人的密集禅的亲密感受
没注意到你问过 - 如果你问了, 我很高兴分享我的经验。
你具体想知道哪方面? 如果问题越精确,回答就更到点子上。
我基本就是观呼吸, 中间碰到啥情况,都是let go, go back to breath.
这样基本就可以到了思想不攀缘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 就可以观无常,观苦。
W**N
发帖数: 1037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儒道佛]求憨山大师书读
憨山大师《般若心经直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f18eb0100nxmw.html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此经题称般若者何?乃梵语也,此云智慧。
称波罗蜜多者何?亦梵语也,此云到彼岸。
谓生死苦趣,犹如大海,而众生情想无涯,无明不觉,识浪奔腾,起惑造业,流转
生死,苦果无穷,不能得度,故云此岸。惟吾佛以大智慧光明,照破情尘,烦恼永断,
诸苦皆尽,二死永亡,直超苦海,高证涅槃,故云彼岸。
所言心者,正是大智慧到彼岸之心,殆非世人肉团妄想之心也。
良由世人不知本有智慧光明之心,但认妄想攀缘影子,而以依附血肉之团者为真心
,所以执此血肉之躯以为我有,故依之造作种种恶业,念念流浪,曾无一念回光返照而
自觉者。日积月累,从生至死,从死至生,无非是业,无非是苦,何由得度?
惟吾佛圣人,能自觉本真智慧,照破五蕴身心,本来不有,当体全空,故顿超彼岸
,直渡苦海。因愍迷者,而复以此自证法门而开导之,欲使人人皆自觉悟,智慧本有,
妄想元虚,身心皆空,世界如化,不造众恶,远离生死,咸出苦海,至涅槃乐。
故说此经,经即圣人之言教,所谓终古之常法也。
【观自在菩萨...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037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叫修行?
恭谢!
学习了。
http://fo.sina.com.cn/o/2013-08-05/150812094.shtml
净业行人如何勤修戒定慧,戒定慧有次第吗?
2013年07月16日 15:59 新浪佛学 微博
问:净业行人如何勤修戒定慧,戒定慧有次第吗?
答: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乃一代时教之总纲。戒又叫毗尼、波罗提木叉,戒律针
对凡夫众生的烦恼、习气所施设戒条。最基本是五戒杀、盗、淫、妄、酒。戒定慧三者
钩锁相连,不杀生是仁,不偷盗为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为信,不饮酒为智,是故佛
教的五戒相当于儒家的五常。由戒生定,由定开慧。戒如捉烦恼贼,定如缚烦恼贼,慧
即杀烦恼贼,三者缺一不可。就好像三层楼,戒律是第一层楼,禅定是第二层楼,般若
智慧是第三层楼。是故戒为基础,持戒不精严,便不可能有禅定,更不可能开显智慧。
是故亟须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净业三福就体现着戒定慧的内涵。目前须谨防两种误区
:一是说末法众生是持不了戒的,阿弥陀佛对五逆十恶的罪人都能救,所以我不持戒,
也能往生;二是认为净业行人持戒不清净,如果他没有禅定功夫,就不能往生。这两种
观点都有偏激。应知净业行人信愿持名...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8
Z.T.
作者:宽镜
我叫宽镜。
近现代中国佛教中出现了重新注重原始佛教的倾向,同时伴随著一部分人对大乘的怀疑
。大小乘的关系、净土的他力特征等等也造成我的困惑。我想我的经历对于当今佛教界
的这种动向也许有一些参考价值,这篇文字也是我对菩萨僧团的公开忏悔。
让我从头说起:一九九七年六月我到智者大师讲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的玉泉寺出家。寺
院中的情况和我在家时想像的不太一样,人人都只是念佛,没有人去探讨理论。对佛法
义理,我几乎是一张白张,过去零零散散读过几本经论,老实说,没读懂,不过对佛法
有一个模糊印像,大致是,佛法要取消事物的对立面,世界没有一个实质核心,一切意
义价值都是人类的虚构。虽然还有许多疑点,但我有一种信念,我所苦苦追求的终极真
理将在佛法中得到答案。
刚出家,到大寮干活儿,时间很紧,深奥的经论读不出头绪,何况没有时间坐下来读。
出家得修行啊,那就念佛,念得十分精进。但我有疑惑,觉得求佛救度似乎与基督教等
区别不大,我当然不敢表露,只好姑且念下去吧。我非常想弄清净土的理论证明。从大
寮调到流通处,读了许多浅显的佛书,同时念佛不辍。
大约在出家的第五个月,读某居士的无量寿经白话...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尊者阿姜查: 解脱之钥 (转载)
一天贴一段
-----------------------------------------------------------------------
理论与实践
佛陀并没有教导我们学习心与心所之后对它们执着起来,他只是教我们了解它们是无常
、苦、非我。因此佛教修持的根本目的,是把它们放下、放到一边。你必须对心与升起
的心所确立和保持觉知。实际上心在过去早已习惯于远离觉知这个天然状态,习惯于产
生行蕴(sankhara),行蕴又作进一步的虚构与造作。因此心已经习惯于思维的不断繁殖
,再加上各种善恶概念的影响。佛陀教导我们把这一切放下,但是你能够放下之前,必
须学习与修行。
考虑八圣道,它是以智慧或者说正见为基础的。有了正见,接下来就有了正志、正语、
正行、正业等等。这些都需要心所,心所又从那个觉知升起。觉知好比一盏灯,有了正
确的觉知,会贯彻整个正道,产生正志、正语等等,好比灯光照亮你行走的路。无论心
经历什么,终究得从觉知中升起。如果这个心不存在,那么觉知也不存在。这些是心与
心所的根本特点。
这一切都是心的现象。佛陀教导说,心就是心,它不是一个活着的个体、一个人、一个
自我、...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乘佛法說的 "能取所取空"
《楞严经讲记》第八辑31-38页 簫平实先生著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自心取自心”这一句,如果是会外的善知识,他们可能会这样解说:“我们这个离念
灵知出现以后,都是在执著自己这个离念灵知,所以就是在六尘里面去打转。”说老实
话,能够这么讲的人,虽然只是依文解义,却已经很难得了!纵使只是似是而非的说法
,我还是要赞叹的。因为他至少不落入意识中,不会把意识认定为常住无染的心。那么
“自心取自心”的真正意思是怎么说的呢?意思是说,其实都是如来藏在取如来藏自己
。譬如说,从如来藏心中出生了六根,接著以六根为缘而从如来藏心中又出生了六尘;
再由如来藏将自已所出生的六根与六尘为缘,如来藏因此又出生了六识;当六根、六尘
、六识都从如来藏心中出生了以后,接著是由如来藏出生的六识觉知心以及六根中的意
根,来执取如来藏所出生的五色根及六尘诸法,这不是如来藏心取如来藏心自己吗?这
就是“自心取自心”。
如来藏自己不取六尘,却出生了意根与六识觉知心,来共同执取如来藏自己所出生的六
尘,这才是自心取自心的的真正意思。当六根与六尘相触的时候就有六识生起,六识生
... 阅读全帖
B**M
发帖数: 74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抉隐
http://www.yxjs.org/wenji/02_wxlasl/01_wxljsqj/06_yjjjy/01_yjjj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
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
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佛说法四十九年,只说圆觉二字,但始终无法说圆,因圆觉无相,乃生佛平等共具
之心德,非可言说。觉是本性,圆乃德义,性非觉不显,觉非修不圆,圆不圆,在汝自
己,不在佛,不在法,何况文字?惟依文释义,用资印证,如镜照鉴,考证自己觉地如
何,遂假名圆觉。圆觉者,一总持法门也,由此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妙用恒沙,无不
从此流出,所以达体启用也,故曰大陀罗尼门,名曰圆觉。觉相无相,此相乃指觉体,
亦即如实知自心之体相,至打成一片时,方名曰圆。但必以起照为用,至事障断,则烦
恼尽,理障断,所知尽,人法两...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2
发信人: GWZW (GWZW),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请教 : 佛陀于《华严经》开示 "无有一法能造作"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ug 3 14:37:26 2015, 美东)
人死后的详细解释,例如有没有”识”,有没有”想”,
或有没有”色”或某形式,是怎样的”色”的形式?
佛陀几乎不提(可能是无记吧?),所以这也是历代一个有争议的题目
记得佛陀有说一次”神识”离身之类,
也说过很多次根尘触生识,识是攀缘于色受想行而存在(四识住)。
意思是,”色受想行”活动了,”触”了,然后生识。
也就是心理(或身体)开始活动了,有另一个机制(识)会感知、辨识到这些活动的存在。
也就是 识与名色 是三枝芦苇互依而存在, 一支倒下,其他也倒下,无法独立存在。
我认为,(不一定对,也未必合于历史上南北传一些论师的看法)
”神识”离身的”神识”,应该是不同于人活着的身心(五蕴:色受想行识)
死后就是的另一种形式,我认为不该与人活着时的五蕴或五蕴里的”识”一起讨论。
一刀划分
不知历代论师是否有人这样认为,也许与历代论师观点不同吧,也许我是错的,这可以
...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自信大丈夫 - 临济录
师又说:今天学道的人, 一定要自信,不要念念向外, 总被各种境界牵引, 而不能
辨别邪正。 就像说有佛有祖, 也都是方便。 见到有人举一句话,或显意或隐意, 就
开始琢磨起来, 望天看地, 到处找人来问, 忙的不行。做一个有志气的大丈夫 吧,
不要再去讨论什么是主人贼人, 什么是非,以急色财等闲话来打发日子。 我这里,
不管是僧是俗, 只要来的人, 我都能识破他的想法, 不管是为什么目的而来,只要
有声名文句, 都犹如梦幻。做一个能够超越见解这一境界的人,才是各种禅机来往交
换的要点。有佛境界的人, 不会说我有佛境界,因为根本就是这个无依道人, 依境界
的化现。 如果有人来向我问佛, 我就展现给他清净的境界, 如果有人向我问菩萨,
我就给他展现慈悲的境界, 如果有人问菩提, 我就回应净妙的境界, 如果有人问涅
槃, 我就回以寂静。 境界有千差万别, 而人却还是那一个。我用不同的物来展示不
同的形, 就好像水中的月亮一样。 求道的人啊, 你要想得到这个法, 就必须做一个
有志气的大丈夫,如果是萎萎琐琐的样子,就算了吧。 这就好像普通的容器不能用来
盛放醍醐。 如果是大根器的人,就应该不被...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2449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行的第一步是忏悔
我第一不喜欢讲佛法,明明在网上,人就是一种炫耀心态。
我要讲佛法了,很难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至于度人,自己修为还不行。
以这里的历史,我第二不想攀缘,我吃过苦头,有记性。
我只有好好精进实修,你们要有善心,祝愿我好好修就好了。
Y**u
发帖数: 5466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意根略說
多谢师兄, 你纠正的很对。。我又把瑜伽师地论相关部分读了一下, 感觉你说的是有
道理的。 人如胎后, 因为前五根还没有形成, 所以以前五识为依的识就还没有, 但
是这个时候意识有,了因为有了意根。 这个识应该就是第六识, 是识缘名色里的名里
的识蕴。。
"由此随业识,乃至命终流转不绝,能为后有相续识因", 意根, 大概就是这个随业
识, 虽然也是阿赖耶里的种子, 但是它能再攀缘阿赖耶成相续识, 形成下一个生命
。。。
M*******A
发帖数: 14451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精进
其实就是攀缘和业力的干扰,怎么能够去除吧
j***n
发帖数: 71
47
不是很喜欢”白痴“这个名字,因为有歧视的感觉。如果你把这种人定义为比一般人更
笨的人,他们的忧虑应该比一般人更重,所以才更愚痴,只是可能表现不同于一般人。
听说圣人已经无我相,不会因为自己的需要而起思虑。“有作思惟从有心起 皆是六尘
妄想缘气”。圣人在世间的种种作为只是一种“应”,众生有感,圣人有应。就象有人
来叩钟,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至于明年要种什么,也是他们对于众生需求的一种
“应”,而不是出于对自己生活的考虑。当然他们也会吃,但仍然是一种“应”,因为
这个世界还需要他们,该帮助的人仍然在等待他们的帮助,而为了帮助大家,他们示现
的和别人一样,所以不能不吃。但是再没有众生叩怎么办?那就“冻死不攀缘,饿死不
化缘,穷死不求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缘尽了就离开这个世界。
q****u
发帖数: 1421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求WAICHI联系方式,最好是电话
不管你外相上采取何种方式,能否真正了解或接近问题的根源,在于你能否敏锐的觉
知更底层的情况,比如要把自己逼得很苦,并通过此来迫使自己修行,这个情况究竟
为什么会“迫使”你去修呢?因为恐惧死亡,或因为没得什么过于吸引你攀缘了的,
等等,究竟为何?这决定了你这个方式是否应机。
离开你的问题,泛泛而言,我认为有时候之突破在于对“爱”之理解,“爱”意味着
接纳自己,乃至宽恕与接纳一切,这样的“爱”能真正让自己放松下来,放松下来后
,比较能否一步步觉知与舍弃所执取的,心灵越发柔软。这些必定会与禅定发生关系
t******g
发帖数: 17520
49
禅修前行
我现在解说如何修习禅定。开始前,跪下来,双手合十置于心前,虔诚礼敬三
宝,口诵下文:
Arahaṃ sammā-sambuddho bhagavā:
Buddhaṃ bhagavantṃ abhivādemi
薄伽梵[7]是阿罗汉、正自觉者:
我顶礼佛陀、薄伽梵。(一拜)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Dhammaṃ namassāmi.
法由薄伽梵善说:
我崇敬法。(一拜)
Su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Saṅghaṃ namāmi.
薄伽梵的僧伽弟子行道正善:
我礼敬僧伽。(一拜)
以你的意、语、行表达对佛陀的敬意: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a.
礼敬薄伽梵、阿罗汉、正自觉者。 (三遍)
归依三宝:
Buddhaṃ saranaṃ gacchāmi.
Dhammă...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50
禅那
禅那[jhāna] 意谓全神贯注、聚焦于单一对象或所缘,譬如观呼吸。
一. 初禅有五要素[五禅支][16]。
(1) 寻想[vitakka,寻]: 默想呼吸,直到能够使心连续想着呼吸,不受干扰。
(2) 一所缘性[ekaggatārammaṇa,一境性]: 心系呼吸。不让它偏离,
去追逐其它概念或所缘。监督你的思维,使之专意调息,直至气息舒顺。( 心合一、随
气安憩。)
(3) 评估[vicāra,伺]: 对如何让这股舒顺的呼吸感[气感] 传播开来,与体
内其它的气感相连,有所领会。让这些气感传播开来,直到它们在全身相互贯通。一旦
身体得到呼吸[气] 的安抚,痛感将平息下来。身体将充满良好的气能。(心只关注与呼
吸相关的事件。)
为了升起初禅,必须把上述三要素汇合起来、作用于同一道呼吸流。这道呼吸
流接着能把你一路带到第四禅。
寻想、一所缘性、评估,此三者为因。因缘俱熟之时,显现以下果报——
(4) 喜[pīti ]: 为身与心一种强烈的满足...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