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4 发帖数: 228 | 1 一日,以前的同学在同学录里留言:庆祝偶们又老了十年,莞尔,随后便是感慨,十
年了,一转眼又过了一个十年。
第一年,长江边上,千僖钟敲响的时候, 武汉三镇升起了满天的烟花,朋友们在外面
嘻笑着,天空中雪花夹着硝烟的味道,我拿起酒,晃了晃,杯底我的脸,映着灯光,流光溢彩。朋友说:不醉不归吧。我说:好,人不疯狂不少年。
第二年,在剧场后阴暗的储藏室里,我翻看着箱子底那放置了百年的戏衣,戏衣上淡
淡的虫痕,破碎的花朵,我伸出手,抖落一地陈年的旧气。看着戏子缓缓的将戏衣披在
身上,腐朽裹着青葱,也许是一种极致。突然很伤感,多少年后,我们都会尘归尘,土
归土。
第三年,我以为我爱了,我以为我可以跟那个人过一生,拉着他的手,我的眼里波光
淋离,我的霸道,他的浅笑,曾几赋,年华豆蔻。风流占断小瑶楼?
第四年,在江南的小城里,每天早上,我背着包,走在充溢着茉莉花香的街头,坐轮
渡过江,到城里最高的那幢楼里的某个格子间去,学习,我要充实自已,工作,我要养
活自已,没有时间想起谁,我一定得忘记!
第五年,武汉,是个燥热的城市,秋风初起的时候,珞珈山上梧叶纷飞,金桂满园,
我坐在长满青苔的古阶上,念几句独负平 |
|
n****e 发帖数: 1677 | 2 ☆─────────────────────────────────────☆
nao1234 (采尘) 于 (Mon Jun 7 00:03:39 2010, 美东) 提到:
一日,以前的同学在同学录里留言:庆祝偶们又老了十年,莞尔,随后便是感慨,十
年了,一转眼又过了一个十年。
第一年,长江边上,千僖钟敲响的时候, 武汉三镇升起了满天的烟花,朋友们在外面
嘻笑着,天空中雪花夹着硝烟的味道,我拿起酒,晃了晃,杯底我的脸,映着灯光,流光溢彩。朋友说:不醉不归吧。我说:好,人不疯狂不少年。
第二年,在剧场后阴暗的储藏室里,我翻看着箱子底那放置了百年的戏衣,戏衣上淡
淡的虫痕,破碎的花朵,我伸出手,抖落一地陈年的旧气。看着戏子缓缓的将戏衣披在
身上,腐朽裹着青葱,也许是一种极致。突然很伤感,多少年后,我们都会尘归尘,土
归土。
第三年,我以为我爱了,我以为我可以跟那个人过一生,拉着他的手,我的眼里波光
淋离,我的霸道,他的浅笑,曾几赋,年华豆蔻。风流占断小瑶楼?
第四年,在江南的小城里,每天早上,我背着包,走在充溢着茉莉花香的街头,坐轮
渡过江,到城里最高的那幢楼里的某个格子间 |
|
k***r 发帖数: 77 | 3 by 西岭雪
1、 离魂衣
戏衣,斑斓缤纷的戏衣拥塞在狭而幽暗的屋子里,发出不知年代的氤氲气息——旧
的脂粉寒香混着重叠的尘土味儿,是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纠缠。
虽然只是一件衣裳,可是附了人身,沾了血脉,经了故事,便不同了。又多半没机会出
现在阳光下,只是戏园子里舞台上下风光片刻,风光也真风光,幽怨也真幽怨,件件都
是情意的壳,假的真的,台上的台下的,隔了岁月看回去,总有几分暧昧的缠绵。
这是一个关于戏衣的故事。
它发生在今天的北京一间戏班子——哦不,应该叫——剧团里。
剧院是旧式庭院,有高高的墙,墙外有车水马龙,高楼大厦,地铁已经修到家门口来,
麦当劳和肯德基对峙而立,到处是世纪初的兴盛与活泛。
但是墙内……
墙内的时间是静止的,百多年的故事和人物荟萃一炉,真假都已混淆,哪里还分得清古
今?
只知道是七月十四,阴历,空气里有雨意,可是一直未下;人们拥在锦帐纱屏的服装间
大厅里,请出半个世纪前的旧衣箱,好奇而不耐烦地等待。
等待是一种仪式,就好像开箱是一种仪式一样,老辈子戏人传下来的规矩——凡动用
故去名伶的戏装,都要祭香火行礼告扰后才可以开箱取衣的,不是拿,是请。
龙套的戏装叫随衣, |
|
n*****4 发帖数: 228 | 4 夏日,闲来无事,看到以前的同学在同学录里留言:庆祝偶们又老了十年,莞尔,随后便是感慨,十年了,一转眼又过了一个十年。
第一年,长江边上,千僖钟敲响的时候, 武汉三镇升起了满天的烟花,朋友们在外面
嘻笑着,天空中雪花夹着硝烟的味道,我拿起酒,晃了晃,杯底我的脸,映着灯光,流光溢彩。朋友说:不醉不归吧。我说:好,人不疯狂不少年。
第二年,在剧场后阴暗的储藏室里,我翻看着箱子底那放置了百年的戏衣,戏衣上淡
淡的虫痕,破碎的花朵,我伸出手,抖落一地陈年的旧气。看着戏子缓缓的将戏衣披在
身上,腐朽裹着青葱,也许是一种极致。突然很伤感,多少年后,我们都会尘归尘,土
归土。
第三年,我以为我爱了,我以为我可以跟那个人过一生,拉着他的手,我的眼里波光
淋离,我的霸道,他的浅笑,曾几赋,年华豆蔻。风流占断小瑶楼?
第四年,在江南的小城里,每天早上,我背着包,走在充溢着茉莉花香的街头,坐轮
渡过江,到城里最高的那幢楼里的某个格子间去,学习,我要充实自已,工作,我要养
活自已,没有时间想起谁,我一定得忘记!
第五年,武汉,是个燥热的城市,秋风初起的时候,珞珈山上梧叶纷飞,金桂满园,
我坐在长满青苔的古阶上, |
|
r********n 发帖数: 7441 | 5 “四大名旦”结局:除早逝者外 文革均遭迫害(图) 读书文摘
核心提示:此后,荀的心脏病严重发作了,但他不仅得不到治疗,而且还被勒令写“交
待材料”。夜晚,他一个人孤凄地蜷缩在小黑屋里,家人都受牵连失去了自由,他还是
苦苦地撑持着,相信党和人民会对他作出公正评价。
本文摘自《读书文摘》2004年第03期 作者: 叔楔 原题为:“四大名旦”的最后归宿
程砚秋鞠躬尽瘁殉艺术
解放后,面对国内戏曲百花园的万紫千红,程砚秋也不甘人后地要为她增色添彩。1952
年10月,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上,程砚秋献出了自己的成名作之一《三击掌》,获得了
荣誉奖。1956年,他拍摄完成了《荒山泪》一片,尤表现了他艺术追求的决心和毅力。
可惜,这是他最后的一次艺术创作。
1957年春天,不满足于仅是一个党的追随者的程砚秋,渴望成为这伟大行列中的一员,
他正式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而国内的政治形势却一时突然出现了变化,院党组
织暂时顾不及讨论,程砚秋就找党内联系人倾吐了自己的想法。当时在莫斯科举行的世
界青年联欢节艺术大赛即将拉开帷幕,程砚秋作为评委之一也将出席。这时正好周总理
也在那里访问,这位联系人便建议... 阅读全帖 |
|
r*****3 发帖数: 6442 | 6 美院附中毕业生作品,非常传神
该画人物共39名,排成一队,模仿古代县官出巡的队伍。自画面右下方起始为队首,经
画面左方至画面右上方止为队尾。现将该画中的人物及其手举道具按从前到后的顺序按
组列出:
队伍正在向标有“资本主义”路标的深渊走去,路标上停有一只乌鸦。
陆定一:举槌敲打标有“阎王殿”字样的铜锣,铜锣发出“教条主义”、“简单化
”、“庸俗化”、“实用主义”的响声。
吴晗(三家村之一):身穿带有“先锋”字样的褂子,手举顶有带“彭”字将军盔
的《海瑞罢官》
邓拓(三家村之一):身穿带有“先锋”字样的褂子,手举《燕山夜话》
廖沫沙(三家村之一):身穿带有“先锋”字样的褂子,手举《有鬼无害》
夏衍(四条汉子之一):用喇叭吹出“三十年代”
周扬(四条汉子之一):用喇叭吹出“王明路线”、“国防文学”、“反对鲁迅”
,并敲鼓
林默涵:吹喇叭
齐燕铭:扛着装鬼戏的箱子
田汉(四条汉子之一):穿着写有“反党”字样的戏衣,手举《谢瑶环》
阳翰笙(四条汉子之一):打着写有“李秀成之死”的招魂幡,夹着《北国江南》
... 阅读全帖 |
|
S*********e 发帖数: 4 | 7 1949年后,梅兰芳不同意戏曲改革的那一套,但这件事让他碰了钉子,差点被组织批判
。当时,他在家里说,“敢情49年后咱还是不能随便说话。”
他在新社会第一瓢冷水中清醒,看透了。
戏改运动十几年依然轰轰烈烈,梅兰芳却再也没有说过话了。但一些政治讲话,他是必
须要应形势发言的。他成了一种符号,不得不亮相。
1961年,梅兰芳去世,京城万人空巷为他送行。送他,不是因为他的官衔,而是因为他
是戏曲瑰宝,艺品超群的艺人。
戏改局不如改为戏宰局
49年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名旦,无一不光芒大减。程砚秋的上百
个剧目,被一一停演。1957年春,在中央文化部整风大会上,程砚秋发言,批评禁戏太
多,使各地方剧团几乎无戏可演,气愤地说“戏改局不如改为戏宰局”。
1958年3月,在他疾病缠身、去世的前两天,中国戏曲研究院的党支部书记到病房探视
。极其衰弱的程砚秋又动情地提到了程派代表作《锁麟囊》,面对着满脸的病容和满心
的恳切,党支部书记一点没客气,斩钉截铁道:“《锁麟囊》这出戏是不能再唱了。”
如此慰问无异于催命。(《伶人往事》中如此描述)
批斗 屈死 在劫难逃
四大名旦中,程砚秋和梅兰芳... 阅读全帖 |
|
j******n 发帖数: 21641 | 8 抄几段:
魏晋之时服散成风,据说是何晏首先倡导,继而魏晋上流社会普遍流行。“五石散”本
是汉代医学家张仲景为治疗伤寒病而拟的方药,内中主要成分是石钟乳、紫石英、白石
英、硫磺和赤石脂之类的矿物质药物,制成散剂,功效燥热,对伤寒病人有一定补益和
发散功能。但魏晋上层士人并不是用来治伤寒,他们服用五石散的目的在于兴奋神经,
获飘飘欲仙之感,这也是魏晋重玄学、尚清谈、思想放荡不羁的体现。服用这种金石类
药物后,即会浑身燥热不安,有五内俱焚之感。除了需要寒食、寒饮、寒卧,还要疾走
行散,于是当时的名士多不修边幅,或登高而歌,或戏衣而走,处于一种发神经的状态
。魏晋时的衣着也多宽衣博带,又常常借酒发散药力,豪饮无度,陶渊明所说的“登东
皋以舒啸”大约也是服散后的一种发泄方式。服散之风可以视为一种吸毒,带来的只能
是一时的飘然恍惚,最终是会要了性命的。
服用丹石类药物又与道教的炼丹术结合起来,其风气一直持续到唐代。李唐王朝死于服
用丹药的皇帝有四五位之多,就连李白、韩愈这样的文人也不能脱离丹石药物的诱惑。
正如白居易晚年《思旧》诗中所说:“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微之炼秋石,未老身
溘然;杜子得丹 |
|
j******n 发帖数: 21641 | 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jsolomon (风行文海),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古代艺术家之喝药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Feb 18 19:05:19 2010, 美东)
抄几段:
魏晋之时服散成风,据说是何晏首先倡导,继而魏晋上流社会普遍流行。“五石散”本
是汉代医学家张仲景为治疗伤寒病而拟的方药,内中主要成分是石钟乳、紫石英、白石
英、硫磺和赤石脂之类的矿物质药物,制成散剂,功效燥热,对伤寒病人有一定补益和
发散功能。但魏晋上层士人并不是用来治伤寒,他们服用五石散的目的在于兴奋神经,
获飘飘欲仙之感,这也是魏晋重玄学、尚清谈、思想放荡不羁的体现。服用这种金石类
药物后,即会浑身燥热不安,有五内俱焚之感。除了需要寒食、寒饮、寒卧,还要疾走
行散,于是当时的名士多不修边幅,或登高而歌,或戏衣而走,处于一种发神经的状态
。魏晋时的衣着也多宽衣博带,又常常借酒发散药力,豪饮无度,陶渊明所说的“登东
皋以舒啸”大约也是服散后的一种发泄方式。服散之风可以视为一种吸毒,带来的只能
是一时的飘然恍惚,最终是会要了性命 |
|
H********s 发帖数: 761 | 10 姨妈的后现代罗漫史,不过是和爱谈诗歌文艺的"表弟",来了一次真假难分的恋爱.老房
子失了火,一发不可收拾.最后人财两空.再后来,就是一头花白乱发,被迫投奔当年抛弃
的丈夫和女儿,吵吵闹闹之中,安静,麻木得生活着.
斯琴高娃扮演的姨妈,和周润发扮演的"表弟",都很让人意料.开始,让人觉得滑稽地想笑
.后来,让人觉得辛酸地想哭.这样一场真假难分的恋爱,也有温情脉脉的片段.比如,姨妈
和"表弟",兴之所至,披了戏衣,相对起舞.花团锦簇,锣鼓铿锵--真是一个,人生如戏.
赵薇演姨妈的女儿,一口东北话,泼辣,吵闹,土气的时髦,但是又是我觉得她演过的电影
角色里最有生命力的一个.
大量的,上海小弄堂的生活和上海方言.每个异乡人眼中的上海,都是不一样的.
电影的海报上有一句话说 :"最忧伤的的生活不过如此.最幸福的生活也不过如此".看完
以后才觉得,其实幸福和忧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自个儿登台,唱,念,做,打,谢
幕,没准儿还要自己给自己来点热泪,临去秋波那一转,甚至掌声.--边上人等,一统都是
配角.
然后突然因此联想起多年以前看过的 <站台>.很多感觉,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或者说,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