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定稿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共10页)
s*******w
发帖数: 2257
1
季羡林六四事件投案自首始末 称“不想活了”(图)
文章来源: 史海钩沉 于 2014-05-08 20:30:09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
不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本新闻 (被阅读 13677 次)
2
更多新闻请进入文学城“六四事件”专题页面
1989年六四事件期间,78岁的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两度前往天安门探望绝食学子。季羡
林门生、作家张曼菱在《季羡林——追念与思考》一文中披露,季羡林坐在三轮车上,
高扬“一级教授季羡林”白幅,学生蹬车前行。另外,他还与荣毅仁联手为广场学子滋
补身体。当局开枪镇压后,季羡林不改其道。任何会议不发言,一发言就是:“别问我
,问我就是爱国民主运动。”某日,季只身坐上出租车到海淀公安局去投案自首。他说
,“我是北大教授季羡林,我两到天安门。广场上的学生是受我指使。把我和他们关到
一起吧,我已经七十多岁,也不想活了。”公安局不知就里,打电话到北大。北大去人
把他硬接了回来。
晚年季羡林在寓所留影
每一位逝者的位置,由岁月和人格构成。
人走了,历史的本质会渐显露出,世态炎凉左右不了。
季羡林是值得追思的。
像《浮生六记》
2007年7月,秋凉初透...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2
戴晴忆养父叶剑英:对女性总是兴致勃勃 不知厌倦(图)
本帖最后由 dove 于 2014-8-26 09:49 编辑
戴晴
我一直认为我没有父亲,而一个女孩子没有父亲是很残酷的。现在,当他们一一离
开人世之后,我才知道,我有。我有四个父亲,四名知识分子,四位共产党人 ——我
的生父、养父、继父,还有公爹。
严格地说,我没有叫过他们,没有象别的女孩子一样嘹亮地、全心全意地、带着全
部的爱与信赖大声地喊过“爸爸”——对生父可能喊过,但他离开的时候我还不满三岁
,从小小的、细嫩的喉咙里呼出的“爸爸”二字,对他说来或许很惬意,但对我说来可
能完全是无意义的喃喃儿语。所以,严格地说,我从没有叫过他们。
叶剑英元帅,我原是遵奉着当时流行的风习,喊过他“叶爸爸”的。但大约在我1
0岁的时候,他听烦了:“爸爸就是爸爸,什么叶不叶的。”从此,我也就随着他的亲
生孩子一般喊爸爸了。当然,总是在不得不叫的时候,才吞着声音含含煳煳地喊一声。
而当我已成年,知道再喊他“爸爸”,不但意味着某种优势,且在优势之余又有了点沾
光的嫌疑的时候,我基本就不再喊,而以“委员长”或“副主席”代之。到了他已经去
世一周年,我写... 阅读全帖
m******r
发帖数: 4351
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历史版举办中秋推书活动!
一千字太多了,京东500字我从来都写不满。所以把我最近半年看过的书罗列一下,不
过都是我的个人主观评价,读后感也称不上,算是片毛鳞爪吧。
杨国桢<明史>
本书为作者继承自己老师的未完之作,补充而成的。胜在图文并茂。有很多独到的见解
,比如关于明朝为什么从明初的文武并重转到中后期的中文轻武。比如萨尔浒之惨败的
更多的原因。缺点也有,对一些学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尽量回避关键问题,
比如袁崇焕,张献忠之类。
南明史略
书的内容是五十年代的写的;有意思的是那时候对明末的看法。那时范文程还是大汉奸
,吴三桂是超级大汉奸,袁崇焕还没走上神台,只是被冤枉的一个有能力的人。
万历野获编
小书一本,作者的意图是想当史料来着. 比如有一段,明英烈这个评书的起源,是嘉靖时
期的武定侯郭勋,为了自己升官,就找人写了这么一个,天天在皇帝面前说书, 把自己的
祖先郭英吹捧为和徐达常遇春一样的英雄, 日久天长,皇帝也觉得郭英功大赏薄, 于是
找机会封郭勋为国公. 要知道那年月别说国公或侯爵,能搞个伯当,就很了不起了。
张献忠剿四川实录
里面汇集了若干原始史料,只是不包括圣教入川记和五马先生纪年。不过读的时候... 阅读全帖
m***r
发帖数: 798
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itor (mitor),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湘西剿匪不为人知的血腥大屠杀真相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Oct 8 11:34:13 2014, 美东)
湘西,是指湖南的西部。镇反,是镇压反革命的简称。反革命,凡属反对共产党、无产
阶级专政以及它所宣称的社会主义制度者,都是反革命。 镇压即是处决,枪毙。
中国封建时代改朝换代之初,统治者常实施怀柔政策,并大赦天下,意在缓和矛盾,取
得民心。中共一九四九年十 月取得政权后,则反其道而行之。只是在初期,环境所限
,提出“不要四面出击”,镇反尚未大放手。到了一九五○年六月朝鲜战争爆发,志愿
军出国作战。此时毛泽东认为,镇压反革命的大好时机到来,十月十日,毛泽东主持通
过了新的《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他认为必须抓住这个“千载一逢之机”,立
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镇压反革命运动。
毛定样板:湘西一月杀人四千六百
一九五一年一月十七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中南局转来第47军关于镇压反革命的报告
中,发现一个小小的湘西,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就处决了四...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5
托孤之臣叶剑英在文革崛起的重要本钱
大中小2014-10-15 21:27:38
多维历史
中共元老叶剑英在文革前,一直处于政治核心边缘。然而在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后不
久,叶剑英即跃升成为解放军主要领导之一,又在毛泽东的政治高压下两度“幸存”,
并发动“怀仁堂政变”最终将“四人帮”送上审判台,结束十年浩劫。叶剑英为何能在
文革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崛起,2002年12月《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九期,刊发广东省社
会科学院研究员单世联的文章《眼底吴钩看不休──叶剑英与“文革”》,作者在文中
分析指出,一贯谨慎的叶剑英之所以能够拂逆毛泽东的意愿,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此时的
毛泽东虽雄心不已却也力有难及。不但江青等人无法取得军队的领导权,毛也没有实现
他限制叶剑英的愿望。毛是否真的向叶“托孤”、“后主”究竟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
是毛已经看出,在他身后,叶将是最有力的人物。
1966年11月26日,毛泽东在叶剑英等陪同下第八次检阅红卫兵
叶剑英是党史、军史上的大人物”;“文革”更是影响深创、足供千秋论说的大事件。
由于档案尚未解密而当代史研究又禁忌甚多,“叶剑英与‘文革’”目前还不能成为学
术论题。包括...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6
托孤之臣叶剑英在文革崛起的重要本钱
大中小2014-10-15 21:27:38
多维历史
中共元老叶剑英在文革前,一直处于政治核心边缘。然而在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后不
久,叶剑英即跃升成为解放军主要领导之一,又在毛泽东的政治高压下两度“幸存”,
并发动“怀仁堂政变”最终将“四人帮”送上审判台,结束十年浩劫。叶剑英为何能在
文革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崛起,2002年12月《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九期,刊发广东省社
会科学院研究员单世联的文章《眼底吴钩看不休──叶剑英与“文革”》,作者在文中
分析指出,一贯谨慎的叶剑英之所以能够拂逆毛泽东的意愿,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此时的
毛泽东虽雄心不已却也力有难及。不但江青等人无法取得军队的领导权,毛也没有实现
他限制叶剑英的愿望。毛是否真的向叶“托孤”、“后主”究竟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
是毛已经看出,在他身后,叶将是最有力的人物。
1966年11月26日,毛泽东在叶剑英等陪同下第八次检阅红卫兵
叶剑英是党史、军史上的大人物”;“文革”更是影响深创、足供千秋论说的大事件。
由于档案尚未解密而当代史研究又禁忌甚多,“叶剑英与‘文革’”目前还不能成为学
术论题。包括...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7
文章来源: 多维历史 于 2014-11-05 07:13:26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
不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本新闻 (被阅读 23312 次)
4
更多新闻请进入文学城“历史求真”专题页面
1976年9月9日,中共领袖毛泽东逝世。毛泽东如何熬过生命的最后时刻?在他逝世前后
,中共高层发生过怎样密不可宣的政治斗争?华国锋、江青、汪东兴等人对毛泽东的死
作何反应?《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作者李志绥在书中的序言部分,对毛泽东逝世之
前的历史有详细记述。在李志绥看来,在中南海旁观二十七年后,早就了悟了人生变换
莫测的道理。做了毛泽东二十二年的专任医生,历经毛的病危和死亡,李志绥知道他自
己永远不会安全。以下为书中相关章节全文摘录。
1984年初夏,李志绥与妻子吴慎娴在中南海南船坞合影留念
自序
一九六零年中国青年杂志社通过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向我征求稿件。田在中南海南楼
的宿舍,和我贴邻。他平时知道我喜欢作点杂记,其中个别篇章,他还看过,这是他劝
我选一、二篇刊登出去。
自从一九五四年,我被任命为毛泽东的保健医生以后,空下来我将平日的所见所闻记录
下来,一者为了消磨时间,二者...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8
老实人陈云:精于算计 力推邓小平登顶
大中小2014-11-23 20:17:27
多维历史
陈云是个极端稳重成熟而内敛的人,用他自己跟于若木求婚时的话说是“我是个老实人
”。陈云此前的政治轨迹是从地方到中央一步一个脚印,跟邓小平有着很大的区别,他
的仕途升迁平淡到几乎没有任何波折的地步,就跟是人为规划的一样,这也从一个侧面
反映了他踏实的作风。因此,他是最不惹人注意的,也是个比周恩来还纯粹的官僚,派
性色彩极为淡薄。陈云是个没有故事的人,他的影响力完全是日积月累中建立起来的,
他不像中共其他很多人一样有着轰轰烈烈的历史,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所有的一切都显
得那么平静。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有意无意的忽视了这个党史上占有极大分量的人物
,但是陈云是个让人感觉踏实放心的领导者,他可能不会力挽狂澜,但是他能保证航船
的舵向不过于偏离。本文选自凯迪社区,作者佚名。
陈云与邓小平
陈云和毛泽东
陈云在毛泽东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是一个特别突出的人物,但是,陈云沉默寡言
的习惯很是让毛泽东感兴趣,而且,陈云从来不组织所谓的派系,搞所谓的山头,他是
党内工人出身的几位中难得的比较有主见的人。陈云和康... 阅读全帖
l*****f
发帖数: 13466
9
这些互相引用,看着蛮吓人,其实可靠性大大存疑。清史稿本来就是满清遗老编的,又
草率,根本就是未定稿。源头不知道为何,可能是一本东莞县志,但是此志说的明明是
“相传“, 相传袁有一妾,与遗腹子后为一满人所得,遂入旗云云。所谓查无实据姑妄
听之而已。再袁氏本来就是关外汉军旗已有的老姓,姓袁的本就不少。再,辑录袁督师
遗事的东莞张伯桢张江裁父子,还编辑东莞袁氏家谱,把袁世凯算成袁崇焕哥哥还是谁
的后裔,很得袁世凯欢心,而时人以为笑,所谓糊涂最是张沧海,乱替别人认祖宗……
s*******w
发帖数: 2257
10
八九一代回忆:六四事件后中国高校大清洗(图)
文章来源: 综合新闻 于 2015-02-05 09:41:10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本新闻 (被阅读 14282 次)
更多新闻请进入文学城“六四事件”专题页面
编者按:中国教育部长袁贵仁的言论正在网络中持续发酵。回溯历史,意识形态问题一
直是中共严守的阵地,每逢西方价值观起势之时,中共宣传部门便如临大敌。1989年六
四事件平息后,中共高层即开始着手对高校师生“政治审查”,加强思想管控。《北京
之春》2009年6月号刊发署名“天爱”,自称1989年后入校的中国大学生撰写的文章《
六四后北京高校学生运动纪实》,作者在文中披露,六四以后入校的学生,都要接受“
政治审查”,一大批成绩优秀的青年因此失去了入学的资格。侥幸入学者等待他们的是
痛苦的“洗脑”过程,集中学习文件;高校的教师队伍也被严格清洗。思想敏锐、知识
新颖、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观念陈腐、思想僵化、在前些年根本没有市场的冬烘先生代
替。青年学生们报效祖国的热情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也受到限制
,因此在很长时期内,出现了普遍的意志消... 阅读全帖
q*****k
发帖数: 586
1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顺治皇帝出家迷雾zz
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顺治皇帝,于
1661年驾崩时,还不满24周岁。
正当盛年的顺治皇帝突然驾崩,不免令人生疑。很快,另一种说法就在民间流传开
来——顺治皇帝实际上并没有“驾崩”,在他的清东陵孝陵中,只有一副空棺,而真正
的顺治帝,却是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了。
关于“顺治出家”的传闻,从一开始就甚为流行,后来又不断地被“添加”新的“
内容”和“证据”。
(一)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的《清凉山赞佛诗》有“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一句
,相传就是隐喻董鄂妃去世后顺治皇帝因过度伤心而看破红尘、“西行”到清凉山(五
台山)出家的故事。
(二)据说顺治皇帝的儿子玄烨也就是康熙皇帝后来六次西巡,其中有五次都去了五
台山,其目的就是为了去寻找和探望父亲。
(三)“庚子之变”时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西狩”(逃难)至五台山,五台山和尚找
出了许多贵重的器皿来招待他们,而这些器皿都是宫廷的御用之物。由此有人猜测,这
些御用之物可能就是顺治出家时带到五台山来的。
(四)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在日记里记载了他在北京西山见到的一首题板诗,此诗
出语真率,不事雕琢,口吻很像传说中念...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12
八九一代回忆:六四事件后中国高校大清洗
大中小2015-02-03 20:31:12
多维历史
编者按:中国教育部长袁贵仁的言论正在网络中持续发酵。回溯历史,意识形态问题一
直是中共严守的阵地,每逢西方价值观起势之时,中共宣传部门便如临大敌。1989年六
四事件平息后,中共高层即开始着手对高校师生“政治审查”,加强思想管控。《北京
之春》2009年6月号刊发署名“天爱”,自称1989年后入校的中国大学生撰写的文章《
六四后北京高校学生运动纪实》,作者在文中披露,六四以后入校的学生,都要接受“
政治审查”,一大批成绩优秀的青年因此失去了入学的资格。侥幸入学者等待他们的是
痛苦的“洗脑”过程,集中学习文件;高校的教师队伍也被严格清洗。思想敏锐、知识
新颖、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观念陈腐、思想僵化、在前些年根本没有市场的冬烘先生代
替。青年学生们报效祖国的热情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也受到限制
,因此在很长时期内,出现了普遍的意志消沉;国家的前途蒙上了阴影,个人生命也就
黯淡无光。
作者按:纪念六四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中国后一代的高校学生能够继承1989年运动的无
畏精神,像20年前...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1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柴静:顾准逝世35年祭
易中天:走近顾准
2015-07-15 15:53:33
来源:凤凰读书 作者:易中天
0人参与 0评论
三、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现在想来,少年得志的顾准,确实是天真了点。他只知道天亮了,解放了,革命成功了
,人民胜利了,却不知道夺取全国政权,这才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后面的路还长得
很、尤其是改造国民性,建设新文化,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那可真是任重
而道远。事实上,正是顾准所受的这些无妄之灾,促使他认真思考”娜拉走后怎样“(
即革命成功后该怎么办),但这是后话。
1957年以前的顾准,却是书生气十足。照他看,参加共产党闹革命,就是为了争取民主
自由。现在革命胜利了,还不能随便说话吗?他哪里知道,他的那些仗义执言甚至半开
玩笑的话,后来统统成了罪状。比如,刚到中科院时,顾准曾说过:我当官当不好,来
庙里当个坐得住的和尚总行吧?这是玩笑话,至多也就是发牢骚,却被认为是反党。因
为这话明摆着就是对1952年的处分不满,而这个处分是组织上给的。因此,对处分不满
,就是对组织不满,也就是反党。看来,
依照这些批判者的逻辑,一个人无论受了什么处分,也无论这处分是否正确,都应该跪
下来... 阅读全帖
a****t
发帖数: 7049
14
现在看得到的论语最早也是汉代定稿的,不能完全算先秦文献。
几处可疑的“我”,定州竹简里找不到,比如我不欲这段,很可疑,因为前后还不统一:
http://gj.zdic.net/archive.php?aid=2768
竹简残存的是:“……欲人之加諸□也,吾亦欲毋加諸人。” 正好没有这两个我字。
其余的也是。“孟孙问孝”竹简里:“告之曰:“孟孫……對曰:”。“三人行”竹简
里:“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師]焉”,这段究竟确切哪几个字都不清楚。
i******s
发帖数: 359
15
上世纪40年代,作为驻美大使的胡适得到了美国民众欢迎,自然引起日本人的惊恐与愤恨。特别注意收集资料的胡适,在日记中保存了一份1940年10月31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内中转述了东京英文《日本时报》的评论。这篇评论对美国国务院在幕后支持胡适大使于北美各地巡回演讲极表愤怒,指责胡适以大使身份到处演讲,是刻意激起民众对日本的仇恨,并将美国引入和日本可怕的战争之中。
对于这篇恨意咄咄的文章,史家余英时评论说:“这至少说明,在日本政府的眼中,胡适的演讲活动已构成美、日关系的一大威胁。可以想像,胡适平时与罗斯福和国务院高层领导人物之间的交谈,也必然强调与日本谈判并不可持,因为它决不讲信义,这是他一贯坚持的看法。无论如何,1941年11月26日美日最后谈判的破裂,与胡适在最后一分钟的强烈争持是有关系的。”
胡适在最后一分钟争持的是什么,为何世界两个强大帝国由于胡适的争持而导致谈判破裂并爆发大战。
据美国新近解密的档案透露,当时的具体情形大致是:1941年9月,美日两国政府开始秘密谈判中国与西南太平洋的局势,为了挟击胡适,日方果然派了两位高手——野村与来栖大使在华盛顿执行谈判任务。胡适闻讯,立即上...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16
华夏文摘】林木:方励之学长点滴及其他
发表于 2015 年 06 月 09 日 由 baichuan
方励之学长(1936–2012)过世将及贰载,作文以纪念之。方励之是“北大物理百年”
的杰出代表,生前担任了ICRA(国际相对论天体物理中心)指导委员会主席,北大物理
百年来有几人担当过物理学国际学术机构的领头人?1956年从北大毕业的方励之夫妇是
“院系调整”后第一代青年学子,作为学生干部更是处处带头响应党的号召听党的话,
又红又专。方励之猝死前的办公桌上还摆放着下半年要来随他作研究的中国学生的资料
,至死不忘服务中国。方励之那一代人是最虔诚最热烈的爱国者!但是,国爱他们吗?
作为“六四”精神领袖,方励之夫妇在1990年6月25日无奈去国后,可怜再也没有踏上
故土,有国难投,他们被剥夺了回来的权利,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方励之已仙去,让
他魂兮归来吧!
方励之学长高我二个年级
方励之长我半岁(6个月零3天)却高我二个年级,16岁时他已读大学。“解放”前方励
之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同盟”,后来,参加该组织者都享受到了“离休
”待遇。1954年我入学北京大学物理系时,方励之和李... 阅读全帖
x********n
发帖数: 398
17
中国人的名字问题很复杂,但人人都有的是小名,又称乳名。在过去,女子的小名雅称
闺名或小字,是不足为外人道说的,许多丈夫往往一辈子也不知妻子在娘家时的小名。
咸丰帝知道慈禧(1835~1908年)的小名吗?我们不清楚。可是慈禧的小名至今仍喧腾于
万人之口,却是不争的事实。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关于慈禧小名的各种说法。
“兰儿”说很流行
慈禧小名是“兰儿”,这种说法很流行,现在难以讲清楚它的记载源头。1916年蔡东藩
写成《清史演义》,此时离清亡只有五年时间。该书第六十三回“那拉氏初次承恩 圆
明园四春争宠”就明确说:“那拉氏幼名兰儿,父亲叫做惠征,是安徽候补道员。”
民国时期有的演义小说对此描述得更是绘声绘色,如李伯通《西太后艳史演义》说:道
光十六年(1836年),惠征的佟佳夫人又怀孕了,“到得十月初十这天,夫人坐蓐临盆,
忽梦着大大月亮入怀,一阵异香,还带些兰麝气味,当时产下一位千金,因取个乳名,
叫做兰儿”。该演义还写道:“不上两年,这兰儿又添个妹子,名叫蓉儿。”
慈禧出生在道光十五年,李伯通误作十六年了。但这些演义的说法应予重视,毕竟清朝
官书是不记载慈禧的名字的。当然,慈禧的小名也不...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18
季羡林六四事件投案自首始末 称“不想活了”
文章来源:史海钩沉/2014.5.8.
1989年六四事件期间,78岁的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两度前往天安门探望绝食学子。季羡
林门生、作家张曼菱在《季羡林──追念与思考》一文中披露:季羡林坐在三轮车上,
高扬“一级教授季羡林”白幅,学生蹬车前行。另外,他还与荣毅仁联手为广场学子滋
补身体。当局开枪镇压后,季羡林不改其道。任何会议不发言,一发言就是:“别问我
,问我就是爱国民主运动。”某日,季只身坐上出租车到海淀公安局去投案自首。他说
,“我是北大教授季羡林,我两到天安门。广场上的学生是受我指使。把我和他们关到
一起吧,我已经七十多岁,也不想活了。”公安局不知就里,打电话到北大。北大去人
把他硬接了回来。
每一位逝者的位置,由岁月和人格构成。人走了,历史的本质会渐显露出,世态炎凉左
右不了。季羡林是值得追思的。
像《浮生六记》
2007年7月,秋凉初透。我到301医院病房探望季羡林。他毫无龙钟之态,白衣凝神,端
坐案前。
送上一套我编撰的《西南联大人物访谈录》,他讲了几句,说:“这事很有意义”。静
默片刻,我俩有一段对话:
季:“你有没有写《北大... 阅读全帖
k******l
发帖数: 71
19
第一次西安事变中与宋子文
精力充沛、才华横溢、智慧超群。这是中国人民给周恩来的评价,不仅国人如此,
就连马歇尔这位美军五星级上将,也竖起大拇指,称他这位谈判对手是世界上最出色的
交涉家。
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被扣留,周恩来受张学良、杨虎城之邀参与处理事变。就国共整
体实力而言,共产党显然处于劣势,但从当时的具体情形来说,中共和西安方面又居于
优势,或者说是局部的优势,而南京方面因急于营救蒋介石而处于被动和劣势地位。
1936年12月24日,西北三方与南京的谈判正式开始。南京方面的代表是宋子文,而
西北三方的代表是张学良、杨虎城和周恩来。有鉴于当时的情形,周恩来率先代表中共
提出解决西安事变的六项主张:(一)停战,南京方面撤军至潼关外;(二)改组南京政府
,驱逐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三)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四)停止“剿共”,
联合红军抗日,允许中共公开活动;(五)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六)与同情抗
日的国家合作。随后,双方围绕周恩来提出的六项主张进行商谈。宋子文提议由蒋下令
撤军,蒋即回南京,到达后便释放爱国七君子,而周恩来则坚持中央军先撤走、爱国七
君子先释放后再放蒋。...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2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李锐:庐山会议实录
李锐:庐山会议实录
2015-08-28 11:57:10
几十年来,1959年庐山会议史料文献浩如烟海,各界公认李锐著《庐山会议实录》贡献
最巨。湖南教育出版社在1989年那个特殊而敏感的年代推出李锐所著《庐山会议实录》
,不仅填补了再现庐山会议这段真实历史的空白,还让世人见识了湖南出版人敢为人先
的胆略。此书发行以后被抢购一空,随即被禁。
查了一下好像回首论坛还没有这个资料,网络上也没有在线阅读版本。把我的PDF转成
文字,换行没有换好,大家将就着看吧:)
前言
1959年的庐山会议,已经过去
30多年了。
庐山之变影响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至深且巨,阶级斗争的理论与实
践从此升级,引入党内,直到中央领导层,终于导致十年动乱的到来。
1980年秋,讨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稿时,
关于庐山会议,我曾作过一个较长的发言(《简报》刊出两万余字)。当时
就有中央领导同志催我,将这段史实尽快详细写出,否则,许多真相后代
难以弄清。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者,自己也觉得义不容辞。但由于工作繁忙
及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动笔。现在利用在青岛消夏的时间,将已经收集和
整理过的资料编写出来。... 阅读全帖
n*********e
发帖数: 10
21
1941年9月,美日两国政府开始秘密谈判中国与西南太平洋的局势,为了挟击胡适,日
方果然派了两位高手——野村与来栖大使在华盛顿执行谈判任务。胡适闻讯,立即上阵
应战,在美国总统罗斯福与国务卿赫尔两位决策者之间展开攻势,防其在关健时刻做出
有损于中国的举动。但美国为了自身利益,还是决定与日本妥协,无情地把中国抛了出
去。此时中国与日本血战已达四年之久,“苦撑待变”几乎达到极限,若无外力介入,
后果不堪设想。美国与日本的妥协,无疑将把中国推向崩溃的边缘。
9月24日,由于胡适的坚决请求,赫尔约见了胡适等中、英四国大使,极不情愿地出示
了临时妥协草案的美方定稿。胡适看罢,极为震怒,当场向赫尔提出严正抗议。就当时
胡适的怒容,如果不是自己个头矮小,打起架来不是对手,他会当场给赫尔几个耳光,
然后将其按倒在地一顿暴打。危急之中,胡适立即求见罗斯福总统,请求对方出面阻止
这一有害中国利益的方案,同时请求英国方面共同对这一决策提出抗议。
英国首相丘吉尔经过反复权衡,采纳了胡适的建议,致电罗斯福总统,明确反对美国于
历史的紧要转折关头与日本妥协、利己害华的做法。丘吉尔极富政治远见地指出:“中
国如果崩... 阅读全帖
g*****p
发帖数: 790
22
美国史学家毕尔认为:美日之战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而罗斯福总统为了维护美国资本家在亚洲的利益,不幸地上了那位颇为干练的中国大使胡适的圈套,才惹起日军前来偷袭珍珠港,最终把美国拖入了可怕的世界大战。
胡适得到了美国民众欢迎,自然引起日本人的惊恐与愤恨。特别注意收集资料的胡适,在日记中保存了1940年10月31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内中转述了东京英文《日本时报》的评论。这篇评论对美国国务院在幕后支持胡适大使于北美各地巡回演讲极表愤怒,指责胡适以大使身份到处演讲,是刻意激起民众对日本的仇恨,并将美国引入与日本可怕的战争之中。
对于这篇恨意咄咄的文章,史家余英时评论说:“这至少说明,在日本政府的眼中,胡适的演讲活动已构成美、日关系的一大威胁。可以想象,胡适平时与罗斯福和国务院高层领导人物之间的交谈,也必然强调与日本谈判并不可持,因为它绝不讲信义,这是他一贯坚持的看法。无论如何,1941年11月26日美日最后谈判的破裂,与胡适在最后一分钟的强烈争持是有关系的。”
胡适在最后一分钟争持的是什么,为何世界两个强大帝国由于胡适的争持而导致谈判破裂并爆发大战。
据美国新近解密的档案透露,当时的具体情形大...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23
手握推翻毛泽东两大法宝 彭罗陆杨倒台真相
大中小2016-01-30 20:36:20
多维历史
搞政变要抓两个东西:一是“抓笔杆子”,造舆论;二是“抓枪杆子”,搞军队。“彭
罗陆杨反党集团”正是抓了这两个东西:“罗瑞卿是掌军权的。彭真在中央书记处抓去
了很多权。罗长子的手长,彭真的手更长。文化战线、思想战线的一个指挥官是陆定一
。搞机要、情报、联络的是杨尚昆。”本文摘自单少杰所著《毛泽东执政春秋》一书。
1967年1月4日,因跳楼摔断腿的罗瑞卿被红卫兵装进箩筐抬到批斗大会现场
1966年5月4日至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
毛泽东此时仍滞留南方,但事先对会议作出许多安排,并最终从会上获得他最初想获得
的许多东西。
会议最重要成果,是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1966.5.16)》,即人们习惯
上说的《5·16通知》。此件在会前就已由陈伯达起草并经毛泽东反复修改而成定稿了
,在会上主要是供人们学习领会,并履行组织通过手续。
《通知》有三方面内容:
其一,宣布两条决定:一是撤销1966年2月12日彭真以中央名义批转的《文化革命五人
小组关於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24
陆德:陆定一晚年十大反思曝光
发表于 2016 年 03 月 13 日 由 lixindai
中共开国元老陆定一(1906-1996)生前担任中宣部长职务长达22年。陆定一去世10周
年前夕,陆定一之子陆德整理出父亲的十大反思上呈胡锦涛等中共领导人,摘发其中五
大反思。
《炎黄春秋》编者按:由陆定一同志长子陆德整理的《陆定一晚年的几个反思》,一共
十部分,这十部分的标题是:
一、如何对待历史问题;
二、毛主席犯的错误,我也有份;
三、对林彪提出“四个念念不忘”的反思;
四、惩治党内腐败问题,要有外力;
五、党的“双百”方针,应该用“二元论”来解释;
六、对自由、民主的认识;
七、共产主义事业是个漫长的历史进程,我们过去理解得过于幼稚,犯了急躁病;
八、共产主义事业必定会胜利;
九、中国应该走一条不同于欧美“自由市场原教宗”理论的第三条路,来创建自己的改
革发展模式;
十、最终遗言。
经作者同意定稿,本刊先摘发其中五部分,以飨读者。
前言
2000年6月9日,是父亲诞辰100周年,中央开会纪念了他。
父亲多年负责党的文化教育和宣传工作,他提出了“新闻定义”、“教育方针”,并积
极推动形成...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25
司马光为什么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
送交者: 维尔德 2016年04月25日20:24:04
于 [五 味 斋] 发送悄悄话
说起王安石和司马光,可谓家喻户晓。两人同为一个时代的佼佼者,本来惺惺相惜,是
一对好朋友,但司马光为什么要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呢?难道真的是因为两人的政见不
同吗?笔者认为,司马光是个聪明人,他反对王安石变法纯粹是一场骗局。
司马光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七岁时
,“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他“手不释书,至不知
饥渴寒暑”。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从小就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他的志向在
于编修史书,而非政治。
司马光22岁的时候中了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途。但时间不长,他的父母便先后去世,
他只得辞去官职,回家守丧。在守丧的几年时间里,他充分了解了下层社会生活的实际
情况,读了许多史书,对其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认真总结和评论,为以后编著《
资治通鉴》奠定了坚实基础。治平元年(1064年),他还修成了《历年图》一书,献给英
宗皇帝,这实际上就是《资治通鉴》的雏形。两年后,他又撰成战国迄秦的《通志》...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26
杰出历史学家高华若活到今天,整整60岁
送交者: 高伐林 2014年05月11日16:21:15
[史地人物]
高华在接受独立导演胡杰采访时披露心境说:我感觉到,我应该写。第一,我认为这件
事很重要。第二,我自己有些想法。第三,我是研究历史的,可以把这部分感受先写下
来,至于写得怎么样,将来能不能出版,当时都没有考虑。我当时告诉自己:你应该写
,你要摆脱一种内心的恐惧,摆脱各种各样的禁忌
老高注:今天,5月12日,是中国杰出的历史学家高华诞辰60周年。天妒英才,他
的生命,猝然定格在57岁半!读到中国財新网的长篇报导,从一个侧面介绍了他如何“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作出振聋发聩的成果。目前我们看到的只是长篇报导的上篇,耐
心等待中篇与下篇刊出。
我碰到不少人不理解为什么竟有这样一些人,固执地将目光盯着毛泽东时代(或者
如高华所称的“革命时代”),要揭露它、研究它。在我们万维上也有些人,或者热诚
地规劝,或者不屑地鄙弃,甚至“恨铁不成钢”地训斥:为什么不让那过去的就永远过
去,而老是孜孜不倦地、乐此不疲地翻弄那些浸透了血、泪和汗的发黄史页?
他们不明白,就像数学家...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2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谢盛友:文革是什么?
千古浩劫 —— 五十年后谈文革 2016-05-16 19:33:26
6401.jpg
千古浩劫 —— 五十年后谈文革
解滨
上个世纪,我们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发生了三场惨绝人寰的大浩劫。 第一场,死了3500
万人。第二场,死了7000万人。 第三场,死了2000万人。 这三场大浩劫分别是:第
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文革。
对! 文革是上个世纪人类的三大浩劫之一。 虽然其死亡人数没有另外两场浩劫那么多
,但其对人类文明的破坏丝毫不亚于另外两场大浩劫。 二次大战结束后,战犯被国际
法庭审判,被摧毁的城市很快被修复,人们心灵的创伤慢慢被医治,法西斯主义被世人
所唾弃,成百上千个纪念碑被竖立起来以悼念不幸受难的人们以及记住那场悲剧。 而
文革不但杀了那么多人,而且对于人类的摧残不仅是肉体和心理的,更严重的是对历史
遗迹的毁灭,对人类文明的亵渎,对中国人民思想的毒害,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灭绝。
这些,有的已经永远无法恢复,有的需要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才能恢复。
文革结束后,至今没有任何一座文革纪念碑被竖立起来以悼念千百万冤魂,文革中摧残
生灵杀人害命的侩子手和恶魔们全部...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8
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著名艺术作品,油画《开国大典》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同时也是世界上翻印出版次数最多的一张油画。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与此同时,《开国大典》也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在定稿后经过了四次前后达四十年的修改魅力依旧的艺术作品。堪称“空前绝后”。
与前两次修改分因为“政治大局”别抹掉高岗和刘少奇,第四次修改“恢复原貌”不同的是,《开国大典》的第三次修改原因和过程及结果都非常“小家子气”而且内情鲜为人知。
1972年,中国美术院突然接到通知,要求将《开国大典》中位于画作最左边的人物林伯渠抹去。林伯渠已经在1960年去世,而且长期与世无争,是个“好好先生”。这一要求到底是谁提出的呢?原来在江青与毛泽东结婚的时候,作为边去主席的林伯渠表示过反对,这次修改是江青下达的命令。
原作者董希文面对之前已经修改了两次的画作选择了托病。但接受了任务的中国美术院却不能托病,只好指派另外两位画家,董希文的学生来修改,而这两位画家不忍心老师的画作“再受摧残”,于是临摹了一幅,并且将临摹的画作中林伯渠的形象改为一个穿着军装的人。使得原作者笔下的林伯渠被保留了下来。
因为普遍没有特别说明,取代...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9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述评
毫无疑问,金文研究在郭沫若先生(1892—1978)的旅日中国古代史研究活动中占有极
其重要的地位。如何历史和公正地评价郭老在20世纪中国历史学领域的地位和突出贡献
,这肯定不是本文所能完成的大任。特别是在清末民初之际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罗振
玉老先生的《贞松堂集古遗文》、《贞松堂集古遗文补遗》、《贞松堂集古遗文续编》
、《殷文存》、《殷文存续》等名著接连出版,直至最后出现的《三代吉金文存》一书
成了中国古代金文研究图录类著作千古难得的经典文集,而他的学生、儿女亲家和友人
-----传统历史学的最后一位大师级学者王国维先生,却以横空出世的气魄,贡献给学
术界《观堂古金文考释》、《观堂集林》、《宋朝金文著录表》和《国朝金文著录表》
等惊世名作之后,两座丰碑竖立在那里,金文研究几乎成了当时学术界难于上青天的蜀
道、还有几个人愿意问津于此呢?!正是在这一冷酷的环境下,加之旅居日本的寂寞和
无奈,郭老开始了利用甲骨文、金文史料对中国古代社会和历史展开全新研究的治学里
程。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一书,就是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古文字学家郭沫若先生
研究两...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0
1912年来京的孙中山受到退位清室的礼遇
孙中山的一生主要在南方和海外策划组织革命,北上的次数屈指可数,但每一次都是他
人生的转折。1894年,28岁的孙中山怀揣改良思想北上天津向李鸿章上书,但却未能如
愿见到李鸿章,于是又到北京做了短暂的考察,改良无望,失意南归的孙中山于次年选
择了在广州武装革命,立志推翻清朝统治。他第二次到北京,是1912年夏,北上与袁世
凯会谈,在京居留近一个月,但离京后的一年间,国内时局突变,孙中山成了袁世凯的
通缉犯。1924年冬,孙中山第三次来北京,却因病在京去世。
孙中山第一次进入清廷的视野是在1895年,孙中山及其兴中会在广州发动第一次反清武
装起义,但因事机不密而失败。12月7日,广东悬赏缉拿起义在逃要员,孙中山名列榜
首,赏格花红银一千元。清宫档案中关于孙中山的第一条记载,就是接到孙中山等广州
试图起事的奏报后,清廷下旨要两广总督谭钟麟等“严密购拏孙文、杨衢云,务获到案
”。清廷的通缉,使孙中山被迫离开祖国,开始了长期的海外流亡,但也使其名字开始
为国人所知。孙中山本名孙文,1897年旅居日本时才改名中山。不过,在清廷的官书报
纸以及宫廷档案中,我...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1
从反蒋英雄到毛的叭儿狗
——关于文化班头郭沫若的若干问题透视
郭沫若,四川乐山人,与宋代文豪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的老家眉山相距不远,可
算大同乡。四川自古人才辈出,特别是文人,以李白、苏轼为代表可谓名冠千古。“蜀
江水碧峨眉秀,幻出文君与相如”,也许这与四川的山水灵气有关。应该说郭沫若也沾
了一点山水灵气,他有点才,可总体看来,更多地则是“缺德”,这就让他的才黯然失
色了。关于郭沫若的人品,鲁迅曾以“流氓才子”概括之,那主要是指其生活品性方面
的问题。但那时郭政治上的品性、投机小丑和流氓本质尚未充分暴露,所以我们在此主
要展示一下他后来、主要是在毛统治下这些方面的表现。
本来郭沫若确也可算当时中国一个文化方面的人才,中共就封给他诗人、剧作家、翻译
家、历史学家、金石考古学家、书法家以及“社会活动家”等一大堆头衔和官衔。他的
官衔一般人不大清楚,只是其中两个最基本的头衔:中国文联主席和中国科学院院长,
人尽皆知。通俗地说,他是当时官、民双方都认可的毛政权下的“文化班头”。
郭这个文化班头在毛泽东当政时代可谓中国文化界的不倒翁。这一现象是很奇特的,因
为在毛统治下的中国,文化精英几乎被...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钱学森先生二三事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去世,中国大陆一片怀念声。1959年,中科院物理所从城里搬到
中关村,旁边的力学所大楼尚未峻工,那时钱先生是力学所所长,刚入党的共产党员,
笔者则为进入物理所仅一年的科研小卒,政治贱民。虽然我们曾在北大清华旁的中关村
同躭过好些年,但从无交往,业务上也没有交集,只是听过他的报告。钱先生住宅楼前
有军人守卫到是目睹了的。本文讲述些笔者看到的钱学森。
初识钱学森
1955年10月28日,钱学森归国到达北京,很快就来北大物理系作报告,听得我这个初进
京城的毛孩子一楞一楞的。不久前我才升入物理专业二年级,极少知晓外部世界的事物
。虽然他没有多讲自己的学术成就,但钱先生“冲破美帝国主义的重重阻挠、毅然回来
”的爱国主义事迹和精神,叫人敬佩得五体投地。
钱先生的专业领域是空气动力学,空气动力学是流体力学的一个分支,流体力学是力学
的一个分支,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说他是物理学家也不为过。事实上,
1939年钱学森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得的就是物理学博士学位。我为有这样一位同行学
长而自豪。于是就千方百计搜寻钱先生的学历、成就和事迹。
1934年,24岁的钱学森毕业...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3
今天,四十岁以下的人,说起“统购统销”可能已感到有些陌生,甚至不知为何物。而
当年它确是悬在亿万农民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剑,一条缠在亿万农民颈上的绳索。也
是毛泽东开始把亿万农民“农奴化”的第一步措施。更可悲的是此“绳索”在农民身上
一套就是半个世纪。“套”得农民有苦难言,欲哭无泪。直到十年前,在农村的“群体
性事件”已成燎原之势时,官方才终于将此“绳”从农民身上解了下来。
1953年4、5月间的一天中午放学走出校门,准备去买点吃的东西。由于当时我们这些所
谓“剥削阶级”的家庭,已被伟大的党“清算”得一贫如洗了,而学校离我家又较远,
所以中午只能在街上去买点锅魁一类的便宜食品来充饥。“锅魁”是一种用面粉烘烤而
成的饼状食物。价廉物美,充饥很实在,颇受低层劳动者的青睐。而且我的家乡成都市
卖锅魁的店铺又很多,所以购买也很方面。可是那天不知怎么的,我一连走了几家,平
日并不热闹的锅魁店,那天却“购销两旺”围了一大堆人要争着买。我急了,便拚命往
里挤,看见他刚出炉的锅魁,顾不得烫手,便用手帕包着去抓了两个。旁边的人见了便
大声责备我“这娃娃怎么不讲理,不守次序,你还是个学生呢”!我边抓着锅魁...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4
毛泽东称赞美国的民主和天赋人权
李 凌
炎黄春秋2010年第2期
核心提示:在交谈中,毛主席表示中共坚持国共合作和反对分裂的立场,同时,也谈到
对美国的民主的肯定和向往。毛主席说:“每一个在中国的美国士兵都应当成为民主的
活广告。他应当对他遇到的每一个中国人谈论民主。美国官员应当对中国官员谈论民主
。总之,中国人尊重你们美国人民主的理想。”
看了这个题目,有的同志可能提出疑问:“你这个提法有根据吗?”回答:有根据,有
大量史料为据。这是历史,是毛泽东的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先看胡乔木为1944年7月4日《解放日报》写的题为《祝美国国庆日——自由民主的伟
大斗争日》的社论:
今天是美国国庆日。1776年7月4日,美国人民在华盛顿,杰斐逊等民主主义伟大先驱的
领导下,宣布了民族的独立。美国的独立是处于这样的历史条件:它不但代表美国的民
族利益,而且代表美国的民主利益,代表美国要求自由的多数人民而与美国当时的保皇
党——大地主、大商人、职业宗教家的集团相对立,这样,领导独立战争的华盛顿就不
但完成了民族任务,同时也完成了政治上经济上的民主任务,而被选举为人类历史上破
天荒第一次的...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5
“年度深度报道”:胡适开启新红学百年骗局(版本篇上)
我们读的《红楼梦》和《石头记》都是假的错的?
——陈林认为“通灵宝玉图”和“辟邪金锁图”证明现今流传的各种《红楼梦》和《石
头记》版本都出自篡改伪造
本报讯 陈林在论文中提出,《石头记》原著中没有任何绘图,“通灵宝玉图”和“辟
邪金锁图”并非小说作者绘制,而是作为新绘的插图首先出现在1899年上海书局出版的
石印本《增评补图石头记》卷首;我们现在读到的各种《红楼梦》和《石头记》小说版
本在第8回正文或夹评中出现的“通灵宝玉图”和“辟邪金锁图”,都是根据上海书局
《增评补图石头记》卷首附录的新绘插图“仿画”或“简化”而来。陈林认为,“通灵
宝玉图”和“辟邪金锁图”是“简单易验的铁证”,轻而易举地证明现今流传的各种《
红楼梦》和《石头记》版本都是在1899年之后伪造的假古籍,而胡适乃至当今红学界的
高层人物早就知道这一点。
(小标题)《增评补图石头记》新绘插图
陈林认为,《增评补图石头记》长期以来被误认为是上海“广百宋斋铅版书局”于1885
年出版的铅印绘图本《石头记》,实际上其出版方是清末民初“著名报人”和“鸳鸯蝴
蝶派作家”孙家振开...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6
“年度深度报道”:胡适开启新红学百年骗局(作者篇下)
胡适伪造证据论证“曹雪芹”生平?
——陈林认为陶洙伪造多种“曹雪芹生平资料”,胡适论证“曹雪芹”生平即杂拼了两
种假材料
本报讯 有关曹雪芹生平的资料,主要是《四松堂集》稿本和刻本、《随园诗话》、《
懋斋诗钞》、《绿烟琐窗集》、《枣窗闲笔》、《延芬室集》和《春柳堂诗稿》等,其
中《四松堂集》和《随园诗话》等资料最早被胡适引用来考证曹雪芹生平。
陈林认为《石头记》的真正作者是生于1706年的曹頫,曹雪芹只是曹頫虚拟的小说人物
,并不曾实际存在过,因此多种“曹雪芹生平资料”都是伪造的假材料;由于曹雪芹的
字或者号为“芹溪”这一提法首先出现在陶洙亲笔伪造的“脂评本”“甲戌本”上,陈
林因此断言多种“曹雪芹生平资料”全部是陶洙伪造的,他认为对多种资料的笔迹鉴定
也能证明这一论断。
陈林认为,胡适引用的《四松堂集》稿本是陶洙亲笔抄录,胡适不可能不知道这一事实
;胡适引用《随园诗话》考证“曹雪芹生平”时,杂拼了袁祖志的原版谎言和陶洙篡改
伪造的假材料,是典型的伪造证据的不端行为,而红学界高层早就知道这一事实。
(小标题)袁祖志炮制曹雪芹赠妓女诗...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7
在社会层面,今天的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意识形态乱象,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无论是
进口的还是本土的,纷纷涌现。尽管意识形态的多元是常态,但各种意识形态之间互相
争吵和敌视,并没有一点点共识。同时,官方本身更缺少能够让多数老百姓接受和相信
的有效意识形态。官方也有自己的意识形态,但因为这是一种极其精英的意识形态,并
不为老百姓所理解。尽管近年来官方也试图拓展其意识形态的社会性,但并没有显著的
效果。
这绝非好现象。有效的意识形态为治国理政所需,社会稳定所需,国家发展方向所需。
这里首先要厘清什么是意识形态。为什么说中国充满意识形态,但又缺少有效的意识形
态?有人说,就治国理政而言,有效的意识形态就是没有意识形态。这种说法很有道理
。治国理政所需要的是经验,不是外国的经验,而是本国的经验。外国的经验可以借鉴
,因为大家都是人类社会,可以共享经验,尤其是在近代以来,一波又一波的全球化把
世界各国都连接在一起,并且互相影响,治国理政更需要考量到国际因素。但外国的经
验必须融合本国的经验才会有效;如果不能有机融合或消化不良,将适得其反。治国理
政的意识形态和学界所讨论的意识形态,并非同一件事情。实际... 阅读全帖
t*****a
发帖数: 5180
3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aculty 讨论区 】
发信人: haolin (我想QJ社会,却被社会整YW了), 信区: Faculty
标 题: 美国终身教授的海归全记录(二)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ug 27 02:41:22 2017, 美东)
事业与家庭,前途与发展,环境和空气......到底是留在海外,还是回国发展?让我们
共同领略一位美国终身教授的心路历程(二)。前半篇文章请关注今日头条内容。
南科大湖畔的书院
第八回
大学与书院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
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双城记》开场白的经典在于它捕捉的两面性
在任何迅速发展变革的时期都适用。它可以来描述法国大革命,可以形容互联网时代,
甚至可以概括大学生涯。而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涯更是良机和危机共同四伏的时期。互
联网给高等教育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变革的压力,但我从不担心在线教育会取代
真正的大学,因为大学远远不是录播一些公开课视频那么简单。大学(以及党校和商学
院)最大的附加值是使人有机会和一群有才华有梦想的同龄人用人... 阅读全帖
s**********e
发帖数: 33562
39
有些事情其实是介于真假之间。我怀疑瓦西里可能的确是击毙了对方一个很牛的狙击手
,但是在确认身份方面出了一些岔子,然后文人一渲染就定稿了。这个跟莫斯科保卫战
里面的“伟大的俄罗斯无路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有些相似,那个指导员的确是英勇
的战死了(那25勇士其实没有全部战死,有几个人活下来了),但是这句话没准就是文
人加工了,因为几天后这个团的团长打电话给报社问说他怎么都没听说过这句话。
另外,苏联作家格罗斯曼曾经采访过瓦西里,在个人笔记里面有一些纪录,这个应该是
比较真实的,因为是苏联解体后才发表的。我回头看看,发一些相关的信息上来。

hope

发帖数: 1
4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造反派,真的反了吗?”
(1/4)——“奉旨”、“请旨”、“探旨”与“假旨”
作者: 朱学勤
50年后检讨文革,不难发现一“异象”——群众性“造反”一开始都要求“被造反者”
承认其正当,遭拒绝,方有游行、绝食、乃至卧轨,最后列队进京,请求“圣旨恩准”
。如此“造反”,与汉语本义相去甚远,确实“史无前例”。或如毛泽东所问:“造反
派,真的反了吗?”[1]
李逊嘱我为其新著作序,我即从此处说起。[2]
奉旨造反的开始
曾获毛泽东高度评价的“上海工总司”,是从“奉旨造反”开始。
王洪文现已去世,人们只记得他是“上海工总司”发起人,文革后下狱,罪名为“造反
起家”。查1966年6月12日王洪文第一份大字报,即文革“起家”第一步,是批判厂党
委不抓阶级斗争,执行修正主义路线,群众意见当耳边风。可见他并不是“造反”,而
是“紧跟”1962年以后毛泽东突然拔高“阶级斗争”,切合王当年本身是保卫科干部这
一红色身份。“工总司”另一领袖王秀珍也是以同一罪名“造反起家”下狱,但她参加
文革时的身份并不是工人,属干部编制,是“技术员”、“劳动模范”,与王洪文类似
,政治身份很“红”。查1966年王秀珍第一份大字报,也与王洪文类似,... 阅读全帖
p***a
发帖数: 203
4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攻击高度4000米!- 2
德国空军到底拥有多大实力呢?波兰战役之后不久,普遍流传的一种说法是:德国空军的
力量是压倒一切同时也是震撼世界的。德国宣传机构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抓住不放,并
取得了成功。不仅战时,就是在德国垮台以后,甚至在今天,这种传说仍然广为流传。
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一是美国西点陆军军官学校一九四五年出版的战史研究《波兰
之战》,该书曾这样写道:“一九三九年夏季,德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空军。由
民航和军队培训的预备飞行员近十万人。飞机平均月产量为二千架。第一线飞机有七千架
,装备四个航空队。”
另一个是最近才定稿出版的《一九三九年一九四五年的英国空军》,该书公布了一个
详细数字:“一九三九年九月三日,也就是英国参战的那一天,德国空军的实力是四千一
百六十一架第一线飞机。”
而真实的飞机是多少呢?德军空军兵站总监每天呈送给空军总司令的实力报告是证明
可作战飞机数目的唯一可靠文件,它所记载的数字与流传的有相当大的出入:在波兰战役
中,参战的空军部队有阿尔贝特·凯塞林将军的第一航空队(东部)和亚历山大·勒尔将
军的第四航空队(东南部)。截止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两个航空队合计,飞机总数不超
过一千
m****m
发帖数: 44
42
对于方慰先总设计师,记者早有耳闻,他是我国著名的二代坦克设计师,曾先后主持
和参与设计过69--2、80--2、85--1/2/2M/3等系列坦克的研制。对于这样一位坦克
专家,记者的景仰之情由来已久,采访的想法也一直在酝酿之中。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
,记者得到方总同意,就我国二代外贸坦克的研制情况进行了长达一整天的专访。方总
衣装朴素,为人随和,整个采访相当顺利。采访录音整理完后记者发现竟有2万余字,
由于种种原因,记者不得不痛下杀手,大量删减。尽管如此,定稿后仍保留了近万字的
长文。希望这篇坦克采访的文章,能让读者从中领悟到我国老一代坦克设计师的那种不
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开拓精神。
记者:首先想问一下方总,您都设计了哪些外贸坦克?
方总:除59之外,其它外贸坦克我都参与过,像69-2、 80-2、85-1/2/2M/3等。我
国的坦克编号有个规律,凡是带2的,都是外贸型,像69-2、80-2、90-2,国内装备的
一般是带1的,像 59-1、69-1等。
记者:能否谈谈69-2外贸坦克的研制背景?
方总:这得从我国的二代坦克69式谈起。69式的研制始于1963年,由60研究所和617
c*****d
发帖数: 858
43
王晓明 北京报道
在漫长的等待之后,我国下一阶段的能源发展规划终于纷纷浮出水面。
7月20日,在2010年上半年能源经济形势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规划发展司司长江
冰表示,目前,国家能源局正在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其制定重点将围绕非化石能源比重和碳减排两个目标展开。
同时,业界期待已久的“新能源发展规划”的面纱也终于掀开,并更名为“新兴能
源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据相关人士介绍,该规划经过多次的修改
,完善,目前已经形成定稿,并已通过发改委的审批,将按照有关程序上报国务院。
江冰对本报记者表示,“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和“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规
划纲要一脉相承,但规划实施时限不同,“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在内容的制定上也
更为细化。两份规划将共同搭建起今后10年我国的能源发展框架。
但是,在能源发展路径逐渐清晰的同时,能否顺利完成“两个目标”还存在着一些
不确定因素。
两个发展目标
“两个目标”是未来十年我国能源发展目标的关键词。
2009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
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
c********g
发帖数: 15629
44
再来补充一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ac=next&id=361431
[转载]麻疹普种缺乏科学
【寻正按:遵作者要求,隐去个人信息按其最终定稿重发。已经从我博客上转载的,请
依照修改,拜托。】
【寻正原按:我接收到来自国内的一位专业人员的来信,现公布于下。这位先生的说法
跟我此前的猜测不谋而合,中国麻疹免疫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到了不需要卫生部一刀
切的程度了,卫生部的这次普种,在流行病学数据面前显示极为幼稚。卫生部应当立即
转换工作方式,把此次运动的控制权,交由各省及市的相关部门,由他们采取更为科学
合理的推广免疫措施,针对不同地方不同的目标人群。大家不要忘记了,中国是一个很
大很大的国家,麻疹的流行趋势在各地有很大的不同,在广泛有了免疫力的地区强行要
求所有儿童普种既浪费,又增加不必要的风险。】
b*******k
发帖数: 16989
4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小平生前每年必看的一部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在《大决战》剧本写作,还是在拍摄过程中,解放军总政治
部主任杨白冰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大决战》剧本写作先后八易其稿,杨白冰对每一次
打印稿都要认真审阅,并提出具体要求。当样片定稿后,杨白冰高兴地对摄制组说:“
请江主席题写个影片名吧。”
what the fuck
江泽民恨死杨白冰他们哥俩了
l*w
发帖数: 3758
4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胡乔木学诗
上个世纪60年代初,胡乔木因工作不当受到主席严厉的批评,既内疚,又委屈,加上长
期超负荷工作,结果神经衰弱症越来越重,只得长期休养。主席得知乔木病情相当重,
给他写信,要他长期休养,为他设计休养方式:“你似以迁地疗养为宜,随气候转移,
从事游山玩水,专看闲书,不看正书,也不管时事,如此可能好得快些。作一、二、三
年休养打算,不要只作几个月打算。” 胡乔木在休养期间,开始学写古诗词,他回顾此
事时说,试写旧体诗词,坦白地说,是由于一时风尚。这个时尚就是主席好诗,善写诗
。胡乔木将每次习作呈送给毛泽东审阅,主席忙中偷闲,对胡每次送来的诗词“终日把
玩推敲,帮他逐句修改”,并亲自批示送《诗刊》发表。乔木致函主席,表示“这对我
是极大的鼓励,非常感激”,说主席有些词句的修改“实有点铁成金、出奇制胜之妙。
”11月,胡乔木又续作三首。以后毛与胡在京杭两地又多次通过书信或电话交换意见,
反复推敲。胡乔木的《词十六首》于1964年岁末最终由毛泽东定稿,1965年元旦在《人
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第一期上同时登出。在全国政治界和文化知识界引起极大的注
意和兴趣。正如胡乔木所说的那样:“《词十六首》都是
x*********g
发帖数: 11508
47
既然是利益均沾,自然不能让中国吃亏。上次联合国制裁伊朗的协议,其实就是美国和
中国关着门讨论出来定稿的。那时候没说利益均沾,但是实际操作上就是利益均沾。
s****c
发帖数: 11300
4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方舟子打科大量子通信就打错了
1.李嘉诚不是搞学术的 或者说起码没有在学术方面造假
2.你才是不懂出版流程,任何出版物在最终定稿以后都要给作者审阅之后才能出版。
另外这件事情不管在地球的那个部分都是作者负责,在美国更是这样。唐最后的解释跟
你差不多,就是
说编辑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擅自写入了。你看公众答应么?
你的问题已经在变相扭曲公众道德观了。确实国内有些东西已经成了大众化的东西,但
是不能因为这样
就觉得这是对的,就觉得这样就不需要改变。
w********t
发帖数: 12853
49
粟裕得罪彭德怀蒙冤始末:去世10年洗清冤情(图) 新华网
[导读]毛泽东也几次到会和座谈,把军内出现的所谓教条主义问题,上升到两条军事路
线斗争的高度,同时激烈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在这种情况下,粟裕不得不一次次地
在大会小会做检讨。
资料图:粟裕大将
《百年潮》杂志1997年第2期曾发表过萧克同志的一篇文章,回忆1958年军队反“
教条主义”斗争及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文章提到,当时令人震惊地在军内高层揪出一
个所谓“以萧克为主帅、李达为副帅的反党宗派集团”,包括刘伯承元帅在内的一批高
级将帅及高中级干部因此受到错误批判和错误处理。而实际上,处理这一问题的那次军
委扩大会,还有另外一个议题,那就是把粟裕作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代表人物进
行了批判。会后,粟裕被撤销了总参谋长职务。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人不了解在1958年
那次风波中粟裕大将曾蒙冤。
风起于青萍之末
195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提出:“军队落后于形势
,落后于地方”,提议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用整风的方式检查总结建国以来的军事
工作。这之后,在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彭德怀的主持下,研究确定了军委... 阅读全帖
x***u
发帖数: 6421
5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xiumu (朽木☀江湖夜雨十年灯),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刘思齐:毛岸英死得太惨 做炒饭暴露目标纯属信口胡诌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31 22:18:06 2010, 美东)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1/01/c_12722486.htm
刘思齐:毛岸英死得太惨 做炒饭暴露目标纯属信口胡诌
2010年11月01日 07:12:50  来源: 北京晚报
毛泽东和毛岸英。 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长篇电视剧《毛岸英》本月20日起在央视黄金档推出,剧中鲜活的人物塑造、真挚
的情感流露不光令很多有着一定历史记忆的观众动容,同时也激活了不少80、90观众的
心灵感触。趁着电视剧热播之际,身为80后的记者崇敬夹杂一丝疑惑地走近毛岸英的遗
孀刘思齐,端坐在八旬老人身边,听她追忆那些最刻骨铭心的往事——
记得在半月前《毛岸英》的开播会上,刘思齐老人就难掩激动心情,数度泪洒现场
。她说:“我是不幸的,18岁与毛岸英结婚,不到一年他就离我而...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