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孔孟之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z**c
发帖数: 625
1
来自主题: Faculty版 - 孔孟之乡
若干年前,有幸相识一位山东女孩。长相端庄,举止优雅,颇有大家之气。一日,吾问
其为何千里迢迢来美国读书,答曰“我来自孔孟之乡。”
如今,她已是教书育人的教授,我对其印象最深的依然是她口中的“孔孟”二字。可惜
,我之所以印象深,是因为她的一系列行为让我很难理解她是以“孔孟”为尊的。我仔
细一想,那些破事居然没有一件是我可以启齿的。这篇文章也就无从写起了。。。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l*****i
发帖数: 20533
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山东有啥脸自称孔孟之乡
历史上是孔孟之乡,但是近现代以来经过满清统治以及历次革命还留了多少成色?这就
不知道了。

发帖数: 1
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山东有啥脸自称孔孟之乡
nonono,满蒙可是特别喜欢并且把儒教发扬的淋漓尽致的


: 历史上是孔孟之乡,但是近现代以来经过满清统治以及历次革命还留了多少成色
?这就

: 不知道了。


发帖数: 1
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山东有啥脸自称孔孟之乡
孔孟之乡还好
偷鸡摸狗,男盗女娼的少。
m*****n
发帖数: 1513
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哎唷喔擦,孔孟之乡
哎唷喔擦,孔孟之乡,还不如满意之地唷
b****r
发帖数: 219
6
孔孟之乡——儒教灾难的重灾区
k*****r
发帖数: 21039
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怀仁堂之变和沙丘之变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2 讨论区 】
发信人: kayaker (霜晨の月), 信区: Military2
标 题: 怀仁堂之变和沙丘之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Nov 4 21:26:05 2013, 美东)
怀仁堂之变和沙丘之变
国际关系学院 胡晓涛
1976年先主席去世,尸骨未寒,即发生了党内走资右派发动的怀仁堂政变,新中国的蓬
勃发展,噶然而止。一个黑暗时代来临。这悲惨的一幕和我国历史上另外一个悲剧是多
么的类似。
两千一百多年前,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地上,出现了一个生气勃勃的初步统一的封建国
家,这就是秦始皇领导建立的秦王朝。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进行了大刀阔
斧的革新,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然而,这样一个颇有新兴阶级革命朝气的王朝,
在统一中国之后不久就灭亡了。
这样一个历史现象是怎样发生的?
历代的孔孟之徒,在这个问题上制造了大量的谎言。他们把秦王朝灭亡的原因,统
统归罪于秦始皇,归罪于秦始皇的法家路线。
这全然是对历史的歪曲!
“一种社会制度被另一种社会制度所代替,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革命过程。”①在
我... 阅读全帖
k*****r
发帖数: 21039
8
怀仁堂之变和沙丘之变
国际关系学院 胡晓涛
1976年先主席去世,尸骨未寒,即发生了党内走资右派发动的怀仁堂政变,新中国的蓬
勃发展,噶然而止。一个黑暗时代来临。这悲惨的一幕和我国历史上另外一个悲剧是多
么的类似。
两千一百多年前,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地上,出现了一个生气勃勃的初步统一的封建国
家,这就是秦始皇领导建立的秦王朝。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进行了大刀阔
斧的革新,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然而,这样一个颇有新兴阶级革命朝气的王朝,
在统一中国之后不久就灭亡了。
这样一个历史现象是怎样发生的?
历代的孔孟之徒,在这个问题上制造了大量的谎言。他们把秦王朝灭亡的原因,统
统归罪于秦始皇,归罪于秦始皇的法家路线。
这全然是对历史的歪曲!
“一种社会制度被另一种社会制度所代替,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革命过程。”①在
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朝建立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复辟反复辟的
激烈斗争。
统一以后,这种斗争并没有结束。奴隶主阶级复辟势力采取种种手段,进行拚死的
挣扎。他们有的在朝廷和宴会上公开跳出来鼓吹分封制,反对郡县制;有的“入则心非
,... 阅读全帖
k*****r
发帖数: 21039
9
来自主题: Military2版 - 怀仁堂之变和沙丘之变
怀仁堂之变和沙丘之变
国际关系学院 胡晓涛
1976年先主席去世,尸骨未寒,即发生了党内走资右派发动的怀仁堂政变,新中国的蓬
勃发展,噶然而止。一个黑暗时代来临。这悲惨的一幕和我国历史上另外一个悲剧是多
么的类似。
两千一百多年前,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地上,出现了一个生气勃勃的初步统一的封建国
家,这就是秦始皇领导建立的秦王朝。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进行了大刀阔
斧的革新,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然而,这样一个颇有新兴阶级革命朝气的王朝,
在统一中国之后不久就灭亡了。
这样一个历史现象是怎样发生的?
历代的孔孟之徒,在这个问题上制造了大量的谎言。他们把秦王朝灭亡的原因,统
统归罪于秦始皇,归罪于秦始皇的法家路线。
这全然是对历史的歪曲!
“一种社会制度被另一种社会制度所代替,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革命过程。”①在
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朝建立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复辟反复辟的
激烈斗争。
统一以后,这种斗争并没有结束。奴隶主阶级复辟势力采取种种手段,进行拚死的
挣扎。他们有的在朝廷和宴会上公开跳出来鼓吹分封制,反对郡县制;有的“入则心非
,... 阅读全帖
t******o
发帖数: 2792
1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我说孔孟之道和秦汉以后的体制格格不入就和谭嗣同的“两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
盗也”一个意思。
百代行秦法,汉承秦制,而秦代表的中央统一大帝国显然不是孔孟为代表的古儒期望
见到的。
古儒向往的三代之治是温情脉脉的熟人社会,伦理道德是行动的准则,秦制则是编户
齐民的陌生人社会,需要的是严刑峻法。
儒家对大宗族往往是奖励有加的,而秦制对族居则是天然警惕,明初"浦江郑氏九世
同居"被疑忌为"以此众叛,何事不成?"险遭不测。
孔孟是特殊主义的,小圈子里长幼有序,每个人的位置都是特别的;
秦制是普遍主义的,帝王希望每个臣民都是螺丝钉。
孔孟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有条件的,君不君时,臣就可以不臣,所以辕固说汤武受
命是顺天应民。
而体制中的景帝和黄生则认为君权至上是无条件的,君不君时,臣也不能不臣,所以
反对汤武革命。
辕固和黄生景帝之争当然表现出了古儒精神和秦制现实的冲突。
我说孔子问礼的时代儒道关系密切是因为老子和孔子一样热爱西周那个时代,只
不过两者的表达不同。
孔子是有为,要兴灭继绝,积极恢复礼乐传统,
老子是无为,他强调过去已经很好了,小国寡民挺合适,干嘛要争霸图强,实现所谓
的雄心壮志呢。
t******o
发帖数: 2792
1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孟子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怎么是天方夜谭呢。
本来人性中就是有善有恶。
荀子看到人性中恶的一面,孟子强调善的一面,认为人人可以为圣贤。说的是人的可塑
性,有什么不对么?
具体到行政,我理解的孔孟之道,就是他们向往三代之治,人人亲其亲、长其长。他们
说的完全不是那个大一统的中央帝国,而是真正的西周封建制。他们的行政伦理适应的
是小共同体社会,比如村落,宗族。这个范围内人和人的关系是多次博弈,所以孔孟
认为起作用的应该是伦理道德,是一种温情脉脉的关系。这种环境说白了就是熟人社会,
当然是性善引出来的伦理亲情睦邻关系起主要作用。而大一统的帝国,是一个陌生人社
会,一次博弈,人与人的关系不再是亲情邻里,自然是靠法,性恶论有他的用武之地。
从这个意义上说,你说的利益均衡,三权分立和性恶论同根没错。
但真理多走一步就是谬误,先不说当年的中国是大一统专制有利还是沿袭封建有利,法
家之法的核心就是如何让君权稳固,他普遍主义的赏罚分明不是出于人人平等,而是编
户齐民,让所有的人都当最高统治者的“螺丝钉”。其核心思想和儒家的小圈子共同体
的存在格格不入,孔孟喜欢的小共同体赖以维系的亲情伦理对专制君
t******o
发帖数: 2792
1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
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
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於首;履虽新,必关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
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
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
子之位,非邪?”於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
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这个好像是古儒家和黄老相争的一个很有名的典故。
孟子说闻诛一夫纣亦,未闻弑君也。承认了在特定条件下革命的正当性,辕固显然
是其的继承者。
黄生是黄老之说的代表,他认为认为革命就是犯上作乱。
辕固反问高祖反秦算什么-弄得景帝很尴尬,说学者不研究汤武受命这档子事也不算
笨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争论,no Z-turn。
其实这个故事说明在君主专制走向确立的汉代,真正的孔孟
b******l
发帖数: 1632
1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这是两码事了。两人的话题不同。孔子涉及的话题更究竟。
孔孟的一个差别,在于对“士”的态度。这个也反映了不同的时代,士的地位的变化。
先王之法是个筐。尤其是孟子及更晚的儒家,那就是个代词而已。孔子对先王之法还有
几分认真,后世还信这个的,可能也就王莽那倒霉孩子了吧。
孟子早期的地位很一般,到后期地位如此隆重,亚圣,封王,更反映了,一切历史,都
是当代史。
s******g
发帖数: 5074
14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说文解字 之 仁
十七世纪的一天,日本学者山崎闇斋向他的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饶有趣味
的问题:“我们天天读孔孟之书,学孔孟之道。如果有一天,孔子、孟子
作为正副统帅打到日本,我们该怎么办?”学生们被问得满头大汗,统统
不能回答。山崎先生说:“万一不幸遇到这种场面,我们要拿起武器,做
殊死之战,把孔孟抓起来,以报国恩。此即孔孟之道也!”
w**t
发帖数: 3247
1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汉初儒生大致算不上很得意吧。高祖就不把儒生当回事。后面的文帝景帝也基本上no z
-turn,虽然政治斗争还是很激烈,甚至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但帝国的基本方针是对外
和亲避战,对内勤俭持家。但要提一下的是文帝时的新恒平。话还得从儒生在汉初的地
位说起。儒家在汉出也不是一无所用。最开始都是些表面文章。从叔孙通搞礼乐朝仪开
始: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但显然儒家是有
政治主张的,显然并不甘心于表面文章。所以就有后面的陆贾: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
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秦始皇,皆以极武而亡。乡使秦已并天下,行
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帝有惭色,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
得之者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帝未尝不称善
,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此时的儒家,虽然说不上是像后世那样的统治地位,但也还是在最高统治者的视野范围
内。到文帝,大部分时间还都是无为而治,但到
O****X
发帖数: 24292
1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孔孟不是一回事,孔是中庸的儒,中间派,有一点偏右,孟是儒家的左派,甚至有点极左
汉儒被独尊,是因为儒家的极右派人物和言论,其极右思想贯穿了整个汉代的儒学,直
到宋朝孟学作为对极右的反动才被民间大力推崇。
所谓"真正的孔孟之道已经和体制格格不入"不知从何谈起
景帝的话也谈不上是下位者的角度,恰恰相反,是非常高位的看法,虽然口气温和,但
是意思是狠明确的,这个问题超出了你们理论应用的范围,你们闭嘴吧。
儒道是同源,但是谈不上有共同的目标,即使在孔子问礼的时代
m********5
发帖数: 17667
17
不让女人上桌
野蛮闹洞房
骚扰强奸伴娘
男人暴打女人
...
这种孔孟礼教,有绿教风范
z******4
发帖数: 4716
18
这计谋,实在不战而屈人,还能留下外国人的精华,大有当年日本人渡唐留种的风采
也只有山东人有这样的胸怀,不亏是孔孟的后人啊
建议山东大学以后写到校训里,每个留学生陪三个女学生,必须德才貌兼备,而且还得
多生,这样才不浪费啊
s***r
发帖数: 1121
19
史記:草根列傳《朱之文》
和諧八年,盛世呈祥。九原諸台,遍尋歌者,實東施效西夷之嫌也。今忽得其一,朱者
之文,驚為神馬。 其本布衣,忝生與孔孟之鄉,躬耕與貧土之陌。 歲俸五錢,非曰食
薄; 戎袍七尺,不謂衣單。 觀其立與高台之上,霓虹之下,不卑不亢,有儒者之風。
聞其撫節悲歌,響遏行雲,聲振林木,實天籟之音也。凡術業專攻,廟堂歌舞,亦鮮有
出其右者。
太史公曰:吾嘗聞數分流人物,還看今朝。 信夫!詩亦有之,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是謂也。今與惶惶市肆之狹,得其聲,慕其行,震人耳聵,盡滌心塵,可謂至勝矣!
3/14/2011
h**********8
发帖数: 650
2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whct这个话题俺喜欢。劈里啪啦写了一堆才看到tongxiao 和superphage的回帖, 受益
匪浅.不过既然写了,就发上来吧,权当总结陈词了. 还请高人指正.
黄老之道往往重柔弱,重出世,上善若水,与儒家共同看到了问题阴阳两面。对于统治
者而言,黄老之道是有益的,就是不折腾,不要动不动就搞大跃进,办奥运办世博,教
育产业化,住房产业化等等,不搞还好,至少不出乱子,搞不好就是遗臭万年。
儒道并非天生适合中央集权,倒是适合一些有雄心大志的君主,尤其是有资本折腾的,
就比如刘彻。黄老也并非天生不适合中央集权,汉朝前四代君主都是靠的黄老之道。就
是韬光养晦装孙子攒家底等着刘彻来折腾的。福祸相倚,刘彻晚年的罪己
诏也是对儒家思想的一个侧面反省吧。他老人家要是过点头,也和始皇帝相差不远了.
扯远一点,孔子的堕三都就是瞎折腾,大致相当于咱们现在的拆了盖,盖了拆。不过,
他老人家也是想表忠心嘛,结果欲速则不达。孟夫子是个辩论高手,文者武备这一点比
不上孔先生.恻隐之心那一段都是大实话,也很有感染力.但是人性本善,如水之就下,这
真的立不住脚.
法家原本于黄老,看看法字怎么写,就是以水去之。有趣
b******l
发帖数: 1632
2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呵呵,我党的终极目标还是共产主义呢,现在不也在资本主义大道上狂奔么?
说到这个从张载到王阳明的“一体之仁”,则不能不提到心学的佛学和老庄的背景。无
缘大慈,同体大悲,庄子的万物一体,恐怕和这个一体之仁颇有些渊源啊。
这个“万物一体”与原本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还是有明显差异的。天人合一指的是天
地间的万象象征了天命和天示,也反映了“天”对人事的意见,而人要观天命来调整自
己的行为,这个叫天人相应。万物一体,则是本体论的问题了。这个不是儒家的目标,
而是儒家的一个学派(心学)对世界的一种解释。理学的解释则不同,认为先天之理本
就有次第和差异的规律蕴含其中,虽然赞同仁是天理,但依然坚持“纲纪”,并不认同
一体之仁。
或者,姑妄言之,理学更偏向于哲学,心学更偏向于宗教吧。
t******o
发帖数: 2792
2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利他是善,维护自己正当的利益也是善。
谁说律己一定要有一个终极目标的。
两个人在孤岛上,一方要是欺凌一方,欺凌的一方是恶, 甘心当奴隶也是恶。
反抗则是善。
这就是最简版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善和利他乃至集体主义有什么关系?
当然两人共孤岛是极端环境,现代心理学会有不同的解读,但孟子的这几句显然是高标准要求。
孔子说的“可以终生行之者”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而不是己所欲施与人。前者正己,后者利他。
孔子也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利他的想法是自然的,是善。但这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己所欲而人亦欲,固当施之。若己所欲人不欲而强施之,亦如己所不欲而人强施于我,岂我所愿哉?我不愿而施之于人,则置圣道于何地耶!故曰:己所欲、施于人而不能必也,立人达人而不能强也,济天下而必先请于天下也。”
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绝对的,而"己所欲施于人"是相对的;
独善其身是无条件的,兼及天下是有条件的。正己是根本,利他是衍生。与其说律己是为了利他,还不如说利他的目的是为了利己,助人为乐而不是为苦,虽说不是助人就要回报,但
e********s
发帖数: 452
23
本人也算是半个红卫兵,对红卫兵的批判,也是对自身的批判。明明知道是精卫填海,
却还是乐此不疲;纵然是以卵击石,总觉得也比被踩成泥泞来得精彩。前三十年活在谎
言中,后三十年当然要与谎言较真。不然的话,我的子孙后代还要活在谎言中,我有何
面目去见我的祖先?
今天的中国,各个领域,各行各业,真正掌握话事权的人几乎都是50以上岁数的人,大
到国家政局,小到民间私企,甚或一个家庭,真正掌握决策权的大多属于这个岁数层的
人,而这个岁数层的人恰恰就是三十前的红卫兵红小兵。当年的红卫兵司令,而今已成
党国栋梁;当年的红小兵小将,而今至小也当了家长;也就是说,整个中国从上到下几乎
都是红卫兵出身的人掌控。显然,红卫兵已经全面接掌中国,今日之中国才真正进入红
卫兵时代。
红卫兵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希望呢?这话题还真不好说,不妨先回过头来看看红卫兵的本
性,或许会有些少启迪。
这要从红卫兵的成长过程说起。人的品性基本上取决于他成长过程的两个主要因素:一
是成长环境,二是思想教育。
先说红卫兵的成长环境。红卫兵真正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这一代人的整
个成长期,中国正陷入一场接一场的政治运动,无休止的阶级... 阅读全帖
w**t
发帖数: 3247
2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法家名声在汉代很臭啊,看看董仲舒的话:至秦则不然,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
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诛名而不察实,为善者不必免而犯恶者未必刑也。痛骂秦法
,那是汉代的政治正确。当然,儒法合流也有道理,内法外儒么,不过谁也不敢披法家
的外衣了。
t******o
发帖数: 2792
2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人性本恶,所以需要道德约束。也可以说人性本善,所以才有道德产生。
麦迪逊一句名言,说人类的非理性和欲望冲动使成立权力政府成为必然,而人的理性和
对公正的渴求使成立自治政府成为可能(很早以前看到的,大意如此,记不起具体出处
了。)
我理解是差不多的意思,人本来就是善恶两面的矛盾体。
比如说助人为乐,按照性恶论,应该是助人为苦,乐是装出来的。但如果真的是助
人而感到快乐的话,那岂不是说明了性善也站得住脚。
至于自然界,人和动物还是不一样的,人之为人就是有非动物性的东西。自保不一定就
要害人。弱肉强食是自然之态,共生互利更是自然之态。
我理解自私的基因的基本观点就是认为进化的目的在于基因的繁衍,而人或其他生物不过是
基因的宿主而已。基因是极端自利的,为了自己能被延续下去不择手段,甚至不会考虑
宿主的安危。
如果确实如此,那人的意识岂不是和进化方向有冲突,人不择手段要长寿,基因不care这个。
基因想繁衍越多越好,人类社会随着成熟却越发把性看作愉悦活动,繁衍的目的被弱化。
所以基因是无意识的,人是有意识的,不好比较。
人的道德意识究竟有先验部分还是完全后天被训练出来的很难定论。这牵扯太多,伦理
b******l
发帖数: 1632
2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而儒家的这个利他,与墨家的利他的最大的不同,是带有点儿老庄的分寸。
儒家的利他,最重要的在于“节”和“度”。墨家的利他,和基督教有些相似,所以被
儒家骂为“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墨子的兼爱,是种宗教情怀,但是“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
,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只是种理想,缺乏可行的落实方法;孔子的仁爱,是现实社会
的法则,是可行的,因为其有层次,有分寸,有进退。
这个节度反映在哪里呢?孔子的那句名言:“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格外有味道。扩
展到仁爱,不妨问一声:爱人如己,爱你的敌人如爱你的朋友,又拿什么来区别人己和
敌我呢?所以,仁爱为本,但形式上必须有亲疏远近的差别,这个差别,叫做“礼”。
因有差别,故有次第,故而人性可以被因势利导,仁爱才能在现实中扎根。
墨子的博爱思想的感人之处在于其宗教情怀;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可贵在于现实。
对了,再补充一句,儒家骂墨家禽兽,墨家也有骂儒家是猪狗的妙语。见《墨子·耕柱
》:
子夏之徒问于子墨子曰: “君子有斗乎?”子墨子曰:“君子无斗。”子夏之徒
曰:“狗豨犹有斗,恶有士而无斗矣?”子墨子曰:“伤矣哉!言则
b******l
发帖数: 1632
2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呵呵,说到一流二流,就不能不 8g 一下子夏了,因为吃瘪的毕竟是“子夏之徒”。
子夏这个家伙呢,孔门修为相当出色的,号称文学第一,但为人狭隘,在仁学上颇有些
参差之处。儒学中的经学据传是子夏传承下来的,但子夏这一派,常常被当作儒家的非
主流,甚至被作为接近法家的一脉 -- 儒法斗争是另一个大话题了,先略过。孔子评价
子夏和子张谁更贤德时,说,“子张也过,子夏也不及”,朱熹集注:“子夏笃信遵守
,而规模狭隘”。所以才有论语中很有名的那句告诫:“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
无为小人儒!’”
连贯起来看关键字:文学第一,规模狭隘,小人儒,言则称于汤文,行则譬于狗豨。呵
呵,也难怪子夏之徒被墨子嘲笑了。
之所以肯有闲心挖苦一下子子夏的小人儒,倒也主要是在自嘲,呵呵。
H****S
发帖数: 1359
2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太祖引的是汉宣帝骂太子也就是后来汉元帝的话。
法家虽然名声臭了,但是只是从台前走到了幕后。帝王之术很多时候都是来源于法家那
些权术。诸如什么法者,国之利器也,不可轻示于人。这个实际应用在宋朝的时候富弼
对刚登基的赵顼说,皇帝应该隐藏起自己的好恶,让臣子猜不透,这样才能杜绝小人靠
揣摩上意迅速上位。近的和陈云当年讲新闻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陈老大致说的是,国名
党过去搞新闻法,让我们有很多漏洞可以转。今天我们CCP就不搞什么新闻法,我们怎
么说怎么算,别人就没法转空子了。
a****h
发帖数: 6153
2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哎唷喔擦,孔孟之乡
山东人如果像其他地方一样赖皮,早就会把
稷下学宫当成山东大学的前身了。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
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官学为黄
老之学。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在此期间,学术著作相继问世。有《宋子》、《田子》、《蜗子》、《捷子》等,今已
亡佚。另《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书之编撰,亦有稷下之士
的参与。由于不少人是善于把学术和政治结合起来游说当权者的能手,故在宣王时受上
大夫称号之稷下士多达七十六人。稷下学宫的存在,曾为当时百家争鸣开创了良好的社
会环境,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
O****X
发帖数: 24292
3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这个周礼首先是君臣之礼,分封制还是次要的,如果分封制妨害了君臣之礼,那么变通
也不是不可以的,这是到孔子时候的儒家修正主义了
t******o
发帖数: 2792
3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黄老之术有几种说法,多数说指黄帝,也有说黄指黄生。
史记中清楚说黄生 好黄老之术。
所以说黄生是道家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至于这段话是不是道家思想可以讨论。
你说因循为用,在我理解因循不仅是守旧的意思,更深层的意思是承认现实,接受现实
,享受现实。和生活就像强奸一个意思。
汤武受命,在事前,道家应该是不容易接受的,事后,实际是能够接受的,只要汤武是
现在的主子。
道家的圆融通透再进一步可以理解为庄子的“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
法家是指鹿为马
古儒是这是鹿。
道家是这马也可以鹿,鹿也可以是马。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法家为行政之本,儒家高高供起来,道家是其中最好的润滑剂。
这就是古代中国的和谐社会。
s********e
发帖数: 13723
3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先王之法,儒家也就是拿来说说,但是什么是先王之法,就是他们自己想象中的理想国
。说啥是啥,就说禅让吧,明明竹书纪年说的就是夺权了,不知道后来怎么改着改着就
三代禅让了。
t******o
发帖数: 2792
3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呵呵,所以儒家是特殊主义的,亲疏有别,各安其位。
从家庭推到社会,从伦理推到行政就是
在社会的角色不同位置不同,那权利义务也就不同。
于私是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于公则是君君臣臣,有序有义。
扎根于现实,但是理想主义的也很多,总体上理论还是颇能自洽的。
s*****r
发帖数: 43070
3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山东有啥脸自称孔孟之乡
打死人,把人往死里逼,都不当回事
官匪流氓横行,叫做愚昧之乡,垃圾之乡,还差不多
O****X
发帖数: 24292
3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黄老之术可算是小政府自由主义那套
到武帝我大汉开始走向帝国
原来那套被放弃也是正常的
与时俱进嘛

z
O****X
发帖数: 24292
3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书生之言,未必可以当真,汉行的就是秦法
而偏于哲学的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样的原理讨论在汉已经不存,所以儒法即使想分,也
狠难分开了
s********e
发帖数: 13723
3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儒家擅长搞虚的,当年齐王请教孟子执政之道,孟子高谈阔论了一阵,很是雄辩。但是
真正出了具体的事情,比如该不该攻打燕国,打了能不能占,这种问题的时候,孟子给
的意见几乎毫无用处。
t******o
发帖数: 2792
3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多半还是伪托,不过当时人由黄生之黄联想到黄帝,然后无可无不可的混在一起也有
可能。
法家三个大杀器是法(普遍主义的赏罚规定)、术(分权制衡驾驭群臣的权术)、势
(天子权威严刑峻法形成的高压),指鹿为马的典故不正是三大杀器的一次表现,当然
这里谈不上分权,天子,但法术势都在指鹿为马的过程中运用到淋漓尽致。
另外,赵高虽不是理论家,但也是法家的一个实践者吧,和李斯篡改遗诏也是一种指
鹿为马吧。

意。
w**t
发帖数: 3247
3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hoho...
w**t
发帖数: 3247
4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那么,正当与否是什么决定的呢?基督教的答案很简单,圣经。中国这边稍微复杂点,
但基本上说到先王/先贤之法大家也就闭嘴了。我以为,这些都是不可靠的答案。不过
再深挖,就是伦理哲学的范畴了,我不是专家,不敢乱讲了。
H****S
发帖数: 1359
4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汉代武帝以降治国从来都是明儒阴法,这也是酷吏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汉宣帝时期,
太子刘奭看不惯刀笔吏整治大臣的手段,向汉宣帝打小报告。后者在训斥前者讲出一句
名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
,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先秦大儒中孟子是旗帜鲜明反对霸道的,但是另外一位代表性人物荀子则认为,王、霸
虽有差别,但也可以相通。荀子对霸道的理解间接或直接的促成了后来法家思想的形成
。说法家脱胎于儒家是很有道理的。
b******l
发帖数: 1632
4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呵呵,我都点出了墨家了,你要是熟悉,自然知道我说的是儒墨之争;你要是不熟悉,建议 google 一下,看个大略。你说的“利他即善”,恰是儒家深恶痛绝的东西。
当然了,哪位大牛要是有心专门科普一下,也是好事,呵呵。
b******l
发帖数: 1632
4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孔仁,孟义,汉儒天人合一,宋儒中的理学基于先天之理。
若从左右来分,孔子讲人本,孟子讲民本,其实孔子更究竟。当然了,孟子更合 8 区
的胃口。
对了,大家有没有觉得荀子很穿越啊?

极左
O****X
发帖数: 24292
4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孔子的人是有其阶级性的,后人望文生义,总是以为孔子更酒精,其实孔子的人比孟子
的民集合要小
孟子讲人权高于主权讲过了头,其主张过于空想,其理论框架最后回归于被淘汰的先王
之法就更是其原罪了,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说,孟子太被酸儒们高抬了
s********e
发帖数: 13723
4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像你说的
恻隐之心,次让之心是利他的,
羞恶之心可是律己的,律己的目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利他。
穷者独善其身显然是对自己,达则兼善天下。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条件利他的时候保存自己,一有条件就利他。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这种完全就是牺牲自己的利益,保存某种集体的利
益。
所以仔细看来,所谓的善就是要求人牺牲自己的部分利益,而达到某种集体或他人的利
益。
所谓的善恶就是一种利益的宏观调控的学说。 人作为个体,本来最重要的目的是保存
自己。但是由于有些利益是具有全局性的,必须有全局性的调控才能保证群体的利益最
大化。在人类社会里,有两种,一种调控是法律,一种是道德。
法律惩罚犯罪,维护社会的执行,保护大部分利益。
道德也是一样,为什么要母慈子孝,就是要保证群体的传承和发展。 让父母在青年时
代投入大量精力来生育教育下一代。 孝道由仪式的形式来纪念父辈的牺牲,来教化人
坚持这一传统。
我觉得从本质上来说,人性本恶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说性善论也有一定可取之处就是人
是可以教化的。 如果找一只狼来,怎么用道德,用法律也不行。至少在1,2代里面不行,要把狼驯化成狗,估计也要个几百代吧。
l**s
发帖数: 9490
4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虽然儒家是从自己出发,到亲人,再到外人,强调出发点,强调次序
但是毕竟儒家也是要推的,而不能停下来说,我爱自己就够了,爱家人就够了
儒家的终极目标依然是万物与我为一体之仁,这和墨家兼爱是没有区别的
n*******4
发帖数: 2285
4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好像我朝太祖引用过汉元帝的说法,汉家的治术就是霸王道杂之。
b******l
发帖数: 1632
4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拜托,你说得这种帝王之术不是法家,是黄老好不好。完全和法家的思想对立啊。
t******o
发帖数: 2792
4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不管在哪个位面,贴了标签就开骂都是“不值一驳”的。
至于“仁义出,大道废”,强调儒道分歧的大有人在,但像这样特意把话颠倒过来的倒是不寻常。
通行本道德经是“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而看到出土的郭店简本,才知“智慧出,有大伪”在古本中就没有,多半是后人添的。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是说当家庭失和、国家生乱的时候,就开始强调“孝慈”和“忠臣”。这和“大道废而有仁义”完全是并列关系。仁义、孝慈、忠臣都是蕴含于大道之中的。 在大道不行时,仁义、孝慈、忠诚尤为珍贵。
陈鼓应认为,老子的观点是仁自然地融合在大道之中,如鱼之“相忘于江湖”因此无须将仁义、孝慈的伦理关系予以外化而特别加以彰显,并不是要否定仁义,孝慈。
同样的,通行本中“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在韩非解老中是“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今本中脱了四个“失”。不说真假,就是按今本解释,无论如何老子也不会把道和德对立起来,意思无非是道为德之本,德为仁之本。层次关系就是“道-德-仁-义-礼”,道是本礼是末,而不是说道和德
O****X
发帖数: 24292
5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代的黄老与孔孟之争
先假设儒家的仁爱的爱和墨家的兼爱的爱是一个意思,又这个爱和宗教比如基督教的爱
是可比的
儒家把"天"作为主宰万物万事的最高存在、作为生命的本源;把"尽性知天"作为最高理
想,也强调一种天人感通的超验直觉;与天道相联系之"仁爱"可以类比西方宗教里人有
神性的特征。
儒家的仁爱是非功利性的,不是为了死后上天堂,也不是像墨家那样世俗性地或者说唯
物地强调互利。我认为墨家强调的互利性才是被批为无父的原因,狠简单的体验就是对
孩子父母,血缘的爱很大部分是没有功利,没有道理的;墨家过于强调爱的功利性,反
而显得世俗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