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动力学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发帖数: 1
1
这个宋英杰是个精神病
[在 Dower (Historian) 的大作中提到:]
:央视主持人,气象学院天气动力学专业毕业的
:多半还是党员
a******9
发帖数: 20431
2
灵魂不灭不能用物理解释?

:央视主持人,气象学院天气动力学专业毕业的
:多半还是党员
l***a
发帖数: 198
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混沌动力学
纯碎是动力学的话,如果没有碰撞,造成的混沌不够混沌。熵会不变。
l***a
发帖数: 198
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混沌动力学
纯碎是动力学的话,如果没有碰撞,造成的混沌不够混沌。熵会不变。
a**t
发帖数: 157
5
来自主题: Military2版 - 发达的日本空气动力学
日本的空气动力学一直是亚洲第一,除了中国FF们以外没有人会相信中国超过日本了.
近些年中国设备建造了不少,但测试精度和设备利用率没法和日本比
中国人去日本拿航空气动学博士,有几个日本人来中国学理科/
世界上最大的三音速风洞就在日本
两米跨音速风洞日本比中国早完成了30年
h****l
发帖数: 7290
6
来自主题: Military2版 - 发达的日本空气动力学
日本的空气动力学水平确实比较高。
不过论实验设备他们比中国还是有差距的。
z*******5
发帖数: 55
7
来自主题: Postdoc版 - 酶动力学数据处理问题请教
现在在做人工模拟酶动力学研究,数据处理总是与文献值差1~3个数量级,不知问题出
在那里,如果那个xdjm愿意帮忙,我把原始数据及我处理的过程结果发过去帮忙看看,
不胜感激,站内信箱联系
P*B
发帖数: 2876
8
股票 & 动力学
G*******m
发帖数: 16326
9
最好写一个动力学方程(组)出来。
起尸的运动方程,初始条件,等等。
比如死后几个小时之内的蛇头,可以咬住离蛇口足够近的任何物体,这个死蛇咬物的动
作已经被证明了是不受蛇脑控制,只受神经控制的机械(本能)动作。
x****o
发帖数: 140
10
大类是机械类 小类是计算流体动力学专业 办理EB1或者EB2
请大家给推荐几个在纽约比较靠谱的律师
多谢
h*********2
发帖数: 397
11
是关于用QCM研究小分子在金属-有机膜上的吸附动力学的
有兴趣的请站内回信,附简单的研究背景和联系方式,要有详细的工作单位,名字,最
好已经是博士学位,邮箱电话等,要不然怎么推荐
B*****g
发帖数: 6
1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emistry 讨论区 】
发信人: BinTang (冰糖), 信区: Chemistry
标 题: 求审稿机会 (超分子体系,动力学,荧光光谱,瞬态光谱,表面修饰与表征)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Feb 25 20:55:38 2015, 美东)
如果各位大牛有多余的审稿机会,请联系:btang819 AT gmail.com ,会马上发简历以
供参考。
日后有审稿机会,也一定回馈版面。
不胜感激!
f******i
发帖数: 120
1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uang_Xi 讨论区 】
发信人: feidunzi (肥顿子), 信区: Guang_Xi
标 题: 别了,休士顿。别了,MD...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pr 3 22:26:27 2014, 美东)
很多年前当我还在纽约读博士的时候,在纽约布鲁克林区某地下室蜗居的我偶然之间,
读到了文学城某一位耆老前辈的文章。这位网名叫做“围观生活”的前辈(以下简称围
观)在他的签名档里面这样写到:“如果站在安全距离之外围观生活,生活就变得十分
搞笑。”
当时还在当mitbbs传说中的“下室索男”的我仅仅对这句话一笑了之。显然涉
世未深的楼主此时仅仅感叹于"围观生活“前辈的精妙文笔和诙谐,但是对文字后面的
妻离子散,事业处处碰壁的辛酸却是不以为然。最搞笑的情节莫过于”围观“在他妻子
嫌弃他做无钱又无房的物理千老离他而去的时候,才华横溢却又身处火坑专业的“围观
”在院子里烧掉他所有四大力学的教科书,用熊熊的火焰烤牛肉请客的画面。
当时的楼主初到纽约读全奖PhD,因自己本科学校尚可。虽属于化学物理专业,但是
四大力学,四大化学早已在本科阶段... 阅读全帖
J*******A
发帖数: 8401
14
住brooklyn?分子动力学?莫非是 洛克菲勒大学?
s****u
发帖数: 504
15
同恭喜,休士顿和分子动力学都没啥可留恋的,早日回纽约才是王道
b**k
发帖数: 1219
16
有没有专门从这个人体动力学角度来研究格斗的资料或者录像?
b*****e
发帖数: 1264
17
十几年前学过气动力学,不过忘得差不多了
c*******i
发帖数: 828
18
揭幕站之后,雷诺意识到自己赛车的速度比想象还要糟糕。R27竟然不及迈凯轮MP4-22
和宝马-索伯F1.07,对此,车队工程主管帕特-西蒙兹(Pat Symonds)也表示感到惊讶。
“我认为这周对我们来讲最大的惊讶是,我们的车在结束巴林的最后一次季前测试
后,与迈凯轮和宝马的差距比预期的要大。”西蒙兹说道。
“当我们前往第一场比赛的时候,我们已意识到自己的速度不够,距领头的法拉利
有很大的差距。然而,我们相信自己可以和宝马比,而且在比赛速度上与迈凯轮的差距
也会不大。但最终的现实是,我们落后了,不论是排位赛还是整个比赛中。”
不过尽管
赛车的差距让车队惊讶,但是西蒙兹仍表示,他们已经开始集中精力解决问题了。“第
一场比赛也许检测了性能差异的赤子,但是我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速度不过。因此,我
们已经开始检查我们的差距到底出在哪里好几周了。”
“我们没有处理基础的操控缺陷问题,因为两位车手都反应赛车的平衡性非常好。
我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如何发挥轮胎的性能上。但是第一位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是,集
中在赛车侵略性的空气动力学发展上。”西蒙兹说道。
按照计划,F1车队将在雪邦举行为期三天的季中测试
Q****n
发帖数: 1351
19
下室索男:住地下室的猥琐男
MD:分子动力学
PI:教授老板,忘了英文是啥了:-)
wh
发帖数: 141625
20
噢。看到很多跟帖的人说自己也是md,这个分子动力学那么多人学啊,我还以为是
doctor of medicine...
wh
发帖数: 141625
21
嗯。我一个刚被炒鱿鱼的药厂朋友说他学的是大分子,现在不吃香,找不到工作;小分
子容易找。这个分子动力学算小分子?学理论的人放弃科研还是很痛苦的。他有美国老
婆,不会回国吧。
p***r
发帖数: 20570
22
分子动力学就是求解多体的牛顿方程,理论上说什么体系都能做,无非是force field
好坏而已。美国有老婆也不是不可以带回去。
p***r
发帖数: 20570
23
分子动力学如果不做第一原理的MD那也用不着量子力学,就是纯经典框架。这么说吧,
没几人敢说自己完全搞明白了量子力学的物理意义,但是没搞明白不代表不能用这套理
论来解决实际问题。
p***r
发帖数: 20570
24
按说把这几样搞纯属了,要做的不是分子动力学模拟,而是量子蒙特卡洛。。。
g****d
发帖数: 3461
25
土人,这么多问题
分子动力学算可以算很大分子,
工作其实可以找到,这个人POSTDOC还没做够。
V******9
发帖数: 1281
2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iology 讨论区 】
发信人: wsbioguy (postdog), 信区: Biology
标 题: Re: 做分子动力学模拟有没有前途?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y 18 21:50:18 2010, 美东)
深不见底
m**d
发帖数: 21441
2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Detective 讨论区 】
发信人: littlemind (littlemind), 信区: Detective
标 题: 这俩个在空气动力学上如何解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Dec 3 09:26:20 2011, 美东)
M********t
发帖数: 5032
28
来自主题: Joke版 - 引力波 带人类倾听星辰大海之声 新浪科技 ugmbbc 8小时9分钟前 在一波又一波传言后,终于!北京时间2016年2月11日23:40左右,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负责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David Reitze宣布,人类首次发现了引力波。发布会上究竟揭开了哪些谜团?与之前的传言有何不同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黑洞来客团队(团队主要成员苟利军 研究员为国家天文台恒星级黑洞研究创新小组负责人,而这次被探测到的引力波正是来自双黑洞系统),全面解读这场激动人心的发布会。 正如发布会所言,在被预言将近百年、苦苦追寻几十年之后,首个位于地球之外13亿光年的引力波源GW150914被人类直接探测到,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伟大时刻,一个新时代的序幕正在拉开——地球人,欢迎你来到引力波时代! 激动人心的发布会结束了,其重点内容可以被简单归纳为三点: (1)引力波终于被探测到了。 (2)引力波产生于两个恒星量级黑洞的合并(merger)。 (3)引力波是美国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英文简称LIGO)发现的。 接下来,让我们逐个分析和解释一下以上三点,从而对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发现做一个稍微深入的了解: http://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16/0212/41080c0cddd85b8.jpg 双黑洞系统想象图。(来源于LIGO网站)) 天外飘来引力波 对于“波”,我们并不陌生,生活中时常会听到无线电波、电磁波、声波、光波等等,引力波也是波的一种。 既然称之为引力波,它必然与引力有关。所以,在更深一步了解引力波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人类对于引力的认识过程。17世纪末的物理学家牛顿看到了下落的苹果,意识物体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力,称之为“引力”,并且将其数学化,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万有引力。万有引力认识的精髓是物体质量的存在导致了引力,这在牛顿之后的两百多年里被认为是宇宙间的绝对真理。直到1905年狭义相对论发表,再到1915年广义相对论的发表,爱因斯坦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对于引力的看法,引力是因为质量对于时空造成了变形所导致,而非质量之间的吸引。这就意味着,我们时空可被当做一种可以变形的介质来认识。所以引力波,简单来说,就是时空自身的波动。相比较我们熟知的无线电波(或者电磁波),它仅仅是在时空之中传播的,时空是它的媒介。 人们常说“星辰大海”,如果将时空视作海洋,那么天体就如同海洋生物一般。可以想象,如果大海中的某个生物摇了摇尾巴、或是晃了晃头,海水由此所产生的波动就会向外传播。与此类似,宇宙中某个天体的剧烈活动,会对所在的时空产生扰动,时空自身的波动也会向远处传播,如果足够强,就能够为地球上的我们所感知。 在引力的世界中,我们的宇宙通常是平静的。可是在北京时间2015年9月14日17点50分45秒,地球上的LIGO探测器却探测到了来自于宇宙深处距离地球13亿光年之外的一场引力风暴,来自于一个双黑洞系统的合并,以它的探测日期命名为 GW150914。 http://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16/0212/12c0afa9d0fc4fb.jpg LIGO的两个观测站探测到了同一个引力波事件。上面为观测得到的曲线,下面是和理论相比较之后的拟合结果。(来源于LIGO所发文章) 两个黑洞的“火并” 此次发布会的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双黑洞。这也是人们首次直接发现双黑洞,这两个黑洞的质量分别为26和39太阳质量,属于恒星级黑洞。或许你已经听腻了黑洞,生活中时不时的会听到某某黑洞爆发了,某某黑洞吞吃恒星了等等。但是这此发现却有些不同,两个天体都是黑洞,互相绕转,最后合并。这听起来像是一场黑吃黑的火拼,甚至有点儿像港片里熟悉的火爆场面。黑洞合并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时空振荡,所以我们遥远的地球才观测到了。 黑洞通常认为是大质量(超过25个太阳质量,请注意这是前身星的质量)的恒星在其演化的最终阶段,恒星中心会形成我们了解的恒星级黑洞。它们的质量通常预计在3个太阳质量到100个太阳质量之间。因为黑洞本身没有任何的辐射(不考虑量子效应下的霍金辐射,它的电磁辐射也是异常微弱),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看到黑洞。我们的银河系或者其他类似的星系当中当中,每个星系都预计存在着上千万个恒星级黑洞,但是绝大多数的黑洞都是孤独存在的天体,如同幽灵般,没有任何辐射或者辐射及其微弱,所以很难被看到。 所幸,有的黑洞处于双星系统当中,就像发布会中提及的系统,而且另外一个天体是正常的恒星(也称之为伴星)。在这种情形之下,黑洞会从正常恒星上吸积气体,在其周围产生一个吸积盘,以至于某些时候吸积气体的量过多,不能被黑洞直接吞掉,这时还会沿着黑洞的两个转轴将多余的气体抛射出去,从而产生非常壮观的喷流。正是因为吸积盘和喷流的存在,他们都能够产生我们非常熟知的电磁辐射(也就是有我们熟知的光子产生),从而我们利用传统的探测方式,比如地面或者太空的望远镜,就可以间接地探测黑洞的存在。 大约在50年前,人类就是利用此方法发现了第一个黑洞候选体,天鹅座X-1 (Cygnus X-1)。在1974年,地球上两颗聪明的大脑、理论物理学家霍金和好朋友基普·索恩就这个候选体是不是黑洞而打了个赌,他们以一年的成人杂志《阁楼》作为赌注。后来的观测是利用天鹅座X-1中的伴星运动测得了黑洞质量,大约为15个太阳质量,从而霍金认输并且在两人的赌书上签名按上了自己的手印。基普·索恩从那时起就赢了。 对于双黑洞系统,他们几乎不会产生能够为传统方式所观测到的光子。所以,即使它们存在,仅凭借传统的观测方式,我们也无法发现他们。况且,很多的人都怀疑它的存在。但是,在双黑洞绕转,尤其是合并之时,会产生很强的引力波。只要引力波探测器足够灵敏,我们就可以发现它们的踪影。面对大家的怀疑,LIGO的发现用事实证明了它的存在。而此次发现引力波的天文台的创建人之一就是基普·索恩——索恩教授又一次赢了! 引力波为黑洞做名片 在观测到了完整的引力波形之后,利用一种叫做匹配滤波(waveform matching)的方法,理论上就可以推断出系统的性质信息,包括合并之前和之后。比如,对于双黑洞系统,可以推断出合并之前的黑洞质量,自旋和轨道,以及合并之后的质量和自旋。此次新闻发布会中所提及的引力波事件,就得到黑洞的质量在合并之前是26个和39个太阳质量,合并之后是62个太阳质量(合并之前的两个黑洞自旋参数值限制的并不是很好),合并后黑洞是一个克尔黑洞,其自旋参数值为0.67。 你或许会有疑问,合并之后怎么少了3个太阳质量,它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引力波也是携带能量的,在黑洞合并之时,它的形状非常不对称,不是我们看到的单个黑洞的球形,所以在振荡恢复的过程当中,一部分质量就通过引力波的方式辐射出去,从而为我们所接收。合并的时间非常之短,仅仅在大约0.05秒的时间,就将3个太阳质量(大约6.0E30公斤)的能量就通过引力波的方式释放出去,也就是说在一秒钟可以释放出大约10^32公斤的能量。相比较之下,我们的整个宇宙包含了大约1.0E22个太阳,而每个太阳每秒钟向外辐射大约4.0E9公斤的物质能量,所以黑洞合并的最后释放出比整个宇宙每秒钟辐射出的电磁总能量还要高出3倍。 http://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16/0212/3aa5437d0cd140c.jpg 双黑洞系统在不同阶段所产生波形随时间演化图。双黑洞系统的演化包括三个阶段:旋近(inspiral), 合并(merger)和铃振(ring down)阶段。(来源于LIGO所发文章) 我们注意到,合并前黑洞的质量为26个和39个太阳质量——这两个质量都比目前已知的恒星级黑洞要重许多。我们现在已经确认了大约20多个恒星级黑洞,最重的恒星级黑洞位于M33 X-7系统中,为16个太阳质量。而其它所有确定的黑洞质量均比这个小,大多数是七八个太阳质量左右。尽管理论之前预言了更大质量的黑洞的存在,但是之前从来还没有发现过,所以此次发现更大质量黑洞,对于黑洞的形成渠道也有着重要影响。 我们所看到的所有恒星,都是处于旋转当中。所以对于那些由恒星塌缩而形成的黑洞而言,它们也是处在旋转之中。对于黑洞的旋转,天文学家用一个叫做“自旋参数”的量来表示,它在0和1之间变化——0代表了没有转动的黑洞(也叫“史瓦西黑洞”),而1代表了理论上黑洞所具有的转动最大值(也叫“极端克尔黑洞”)。对于此次观测中合并以后的黑洞,它的自旋参数为0.67。如果我们以转速来描述,它在以每秒钟100转的速率转动。相较而言,我们刚才提到的人类第一个黑洞“天鹅座X-1”,它是一个极端克尔黑洞,差不多在以超过1000转每秒的速率转动。 如果你觉得转速依旧很难理解,那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星际穿越》电影的一个情节,主人公在卡刚都亚黑洞的行星上只呆了3个小时,但是后来却发现飞船上已经过了23年,时间相差了6万倍。要有这样巨大的时间差,其中条件就行星极度靠近黑洞的同时,黑洞也以最大速度转动。按照相对论理论所言,这样行星上的时间就会被极大的拉长。天鹅座黑洞的转速就具有类似于电影中卡刚都亚黑洞那样的转速。对于此次引力波探测到黑洞而言,即使有某个行星在其周围最靠近的稳定存在,那么对于它的时间也会流逝的很慢,不过不会有6万倍那么大的差别,最多也就2倍左右。 对于黑洞而言,有着非常著名的无毛定理,也就是说黑洞只需要简单的几个量就可以描述。对于宇宙当中的黑洞,只需要我们上面所说的质量和自旋参数就可以完整的描述。当我们知道了黑洞的质量和自旋参数一些性质时,我就可以很容易的对黑洞本身的全貌做出一个描绘,就如同给出了一个人的完整自画像。而引力波的方法可以快速给出黑洞的完整信息,这相比较传统的观测方式,更为有效,尽管在观测方面有些困难。 氢原子的百亿分之一 从预言到探测,物理学家等待引力波的到来已有一百年之久,为什么引力波这么难得一见?主要原因是,相比较其他的几种力(强力,弱力,电磁力),引力是最弱的,相应的引力波效应也就很弱。想当初爱因斯坦在发表自己新的理论之后,就估算了引力波的强度。引力波的强度通常利用相对变形大小来表示,但是结果往往是小的可怜,几乎无法探测到。引力波是时空的自身变形,在一个方向上被拉伸,在其垂直的另外一个方向上就会被压缩。如果我们有一天,我们被同样的双黑洞系统在合并时所产生的引力波(变化强度为1.0E-21)所击中的话,理论上来说,我们同样会经历一个稍微变高变瘦,然后变胖变矮一些的过程。实际上,对我们身高不超过2米的人类来说,导致的变化大约为2E-21,为一个氢原子的五百亿分之一(一个氢原子的大小大约为1.0E -10米)。 引力波的效应是如此之小,所以一方面需要增加探测的长度,来增强变化的效应,另外一方面通过巧妙的方法来探测到微小的变化。这也是此次新闻发布会中提到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在建造之初所考虑的。它有两个观测点,分别建在美国华盛顿州的列文斯顿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汉福德。每个观测点都有两个互相垂直,每条长达4公里的臂。长臂中间是高度真空的管子,而在长臂两端,悬挂着大约直径34厘米、重达40kg的反射镜。LIGO的探测器利用激光干涉技术,不间断地测量每对反射镜之间的距离。每当引力波通过探测器时,人们会探测到两对反射镜之间的距离呈现此消彼长的周期性变化。 即使对于LIGO天文台4公里的长臂,引力波所造成的变化也是极其微小的。对于此次新闻报道中的双黑洞合并,其可能产生的尺度相对变化最高可为1.0E-21,意味着4公里的长度也仅仅只变化了一个氢原子直径的2.5千万分之一。为了达到这个精度,LIGO的科学家做了许多精密的设计,保证探测系统的稳定,保证LIGO反射镜的位置随机涨落小于一个氢原子大小的百亿分之一,从而保证可以相对比较容易的探测到可能的引力波源。 LIGO在1999年建成并且开始运行。但是在进行升级之前(也就是2010年),没有探测到任何确定的引力波事件。从2010年开始,LIGO对探测器进行了第二阶段的升级,2015年6月进行测试运行,2015年9月开始正式运行,第一阶段的科学运行一直持续到2016年1月,升级后的版本被称为Advanced LIGO (简称aLIGO)。而此次新闻发布会的结果其实就是在刚刚升级完之后,由还在进行测试中的的aLIGO所探测到的。相比较之前,aLIGO的探测灵敏度提高了10倍。而且此次的双黑洞所产生的引力波强度就在仅仅比最初LIGO的灵敏度低一些,所以当LIGO的升级刚刚完成,在试运行的阶段就发现了所报道的双黑洞系统。探测到引力波似乎就在本来的预料当中。就像发布会中所言,这或许是大自然给我们苦盼许久的一份礼物。2012年,LIGO天文台创建人基普·索恩在《科学》杂志的一篇评论文章中说,预计在2017年,第一例黑洞合并的事例将会被发现。当时预计LIGO的升级会在2016年底完成,结果是升级进度超前,让我们提前听到了宇宙时空的声音。 http://static.cnbetacdn.com/thumb/article/2016/0212/a4e034c670c7a62.jpg_600x600.jpg LIGO和aLIGO灵敏度比较(左);LIGO和aLIGO探测范围比较(右)。(图片来源于LIGO网站) 谁将撼动时空 那么在我们的星辰大海中,什么样的天体才能够撼动我们的这个宇宙时空,让位于遥远地球上的LIGO探测到呢?现在通常认为有如下四种: (1)旋进(In-spiral)或者合并的致密星双星系统。比如中子星或者黑洞的双星系统。非常类似于发布会当中的系统。 (2)快速旋转的致密天体。这类天体会通过周期性的引力波辐射损失掉角动量,它的信号的强度会随着非对称的程度增加而增加。可能的候选体包括非对称的中子星之类的。在《星际穿越》电影当中,教授说它发现了引力波,而它的其中一个产生机制很可能就是由一个快速转动的中子星,其表面大约2厘米的凸起所产生的(具体分析可以参阅由基普·索恩撰写的星际穿越一书)。 (3)随机的引力波背景。非常类似于我们通常熟知的宇宙背景辐射,这一类背景引力波,也通常叫做原初引力波,它是早期宇宙暴涨的遗迹。2014年由加州理工、哈佛大学等几个大学的研究人员所组成的BICEP2团队曾宣称利用南极望远镜找到了原初引力波,但是后来证实为银河系尘埃影响的结果。原初引力波的探测将是对暴胀宇宙模型的直接验证,对于它的探测依旧在努力寻找之中。 (4)超新星或者伽马射线暴爆发。恒星爆发时非对称性动力学性质也会产生引力波。而直接探测到来自于这些天体的引力波,将是提供对这些天体最直接而且最内部的信息。 除过LIGO之外,还有意大利的VIRGO引力波探测器,日本的KAGRA探测器以及英国德国的联合GEO-HF探测器。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引力波的探测事例会如同春笋般爆发,越来越多。 http://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16/0212/8dad832e823b89e.jpg 全球引力波天文台分布(来源于LIGO网站) 为一窥宇宙初生 毫无疑问引力波是对广义相对论的一个最直接的验证。另外它在弱场中已经得到验证,但是对已强引力之下的验证,之前却从来没有验证过。所以此次的观测,是对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非常好的检验。 引力波以光速传播,它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常非常的弱,所以引力波可以给我们提供我们宇宙几乎无阻挡的图景,而这个几乎是无法利用我们熟知的电磁波来达到的。比如,利用引力波,我们可以看到宇宙的最早期,宇宙大爆炸之后的1.0E-36秒开始的宇宙形成过程,而对于电磁波而言,它最早只能看到大爆炸后的大约300,000之后的宇宙历史,在此之前,电磁波是不能给我们提供的。所以引力波是我们了解我们宇宙形成的最好工具。 如果还记得,在《星际穿越》电影中的结尾之时,主人公库珀身处一个5维时空的超体方体中,为了将从黑洞中心所提取出来的信息传递给身处4维时空的女儿墨菲,人为的制造引力波效应,成功将信息传递,从而人类得以解救。引力波从目前物理学家的认识来看,是唯一一种可以在不同维度传播的波。不同宇宙之间的碰撞,会产生引力波。说不定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也可以依靠引力波来判断多重宇宙的存在与否。 就如同一个天生的聋哑人,一直在听别人说声音的存在,突然有一天听力恢复了。我想我们此刻的心情也是差不多如此。引力波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引力波是一种方式,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历史的发现轨迹告诉我们,每一扇新的窗口被打开,都会有令人称奇的发现。虽然LIGO的探测能力还是有限,一旦这个引力波的世界被撬开了一道小的裂缝,让我们看到了春天的种子,相信硕果累累的引力波丰收季节也不会太远。
引力波
带人类倾听星辰大海之声
新浪科技
ugmbbc
8小时9分钟前
在一波又一波传言后,终于!北京时间2016年2月11日23:40左右,激光干涉引力波天
文台(LIGO)负责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David Reitze宣布,人类首次发现了引力波。
发布会上究竟揭开了哪些谜团?与之前的传言有何不同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黑洞
来客团队(团队主要成员苟利军 研究员为国家天文台恒星级黑洞研究创新小组负责人
,而这次被探测到的引力波正是来自双黑洞系统),全面解读这场激动人心的发布会。
正如发布会所言,在被预言将近百年、苦苦追寻几十年之后,首个位于地球之外13亿光
年的引力波源GW150914被人类直接探测到,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伟大时刻,一个新时代
的序幕正在拉开——地球人,欢迎你来到引力波时代!
激动人心的发布会结束了,其重点内容可以被简单归纳为三点:
(1)引力波终于被探测到了。
(2)引力波产生于两个恒星量级黑洞的合并(merger)。
(3)引力波是美国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英文简称LIGO)发现的。
接下来,让我们逐个分析和解释一下以上三点,从而对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发现
...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813
29
10月17日上午,我校“空气动力学”专业建立五十周年暨陆士嘉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
会在如心会议中心大报告厅举行。
(摄影/谭典元)
http://news.buaa.edu.cn/dispnews.php?nid=612&type=7&s_table=news_pic
I**l
发帖数: 74
30
来自主题: Biology版 - 请问酶动力学是干什么的?
请问一下这个领域是干什么的?好玩么?
老板说可能以后要我集中在动力学上。。。我简单翻了一下kinetics的书我靠什么玩意
怎么一大堆看不懂的数学公式。问问大家要是拿了这么个PhD以后能干什么?唉,这世
道。
e****s
发帖数: 1125
31
来自主题: Biology版 - 请问酶动力学是干什么的?
正在看一篇09年Cell上的文章,核心就是酶动力学,虽然也有点结构的data。

志。
j****n
发帖数: 3370
32
这个肯定不是经典的酶反应动力学
enzyme是不是有多个subunit?Dimer tetramer?
这种情况可以考虑inhibitor有相互作用 例如有synergy
可以研究下Hill Coefficient
P*******5
发帖数: 248
33
来自主题: ChemEng版 - 菜鸟请教:反应动力学问题
请问,为什么反应动力学研究(比如计算活化能),起始10-20% conversion 最重要?
出处是什么?
真诚请教!
r******j
发帖数: 780
34
有很多需要考虑的,比如说扩散,反应途径等等
建议你去看看G Ertl编的那个催化手册,里面有关于动力学测量注意的各个事项
v******3
发帖数: 4
35
大家好!
本人目前在台北博后,方向是化学动力学方面的实验研究。现在,差不多已经找
到回去的学校了,明年暑假回去做量化计算方面的研究。

在剩下的这段时间里,想去一个英语国家呆上一段时间。一来,确实想去一个英
语国家呆上一段时间,练练英语口语;二来,希望在这段时间内,能够有机会学一些计
算方面的知识;最后,也想多结交一些老师和同学,等回到大陆了,以后有机会大家一
起合作。
本人擅长,
实验:超高真空技术;准分子激光器和维护与使用;脉冲分子束技术;
仪器设计与架构;仪器的自动控制;同步辐射应用;熟练使用SOLIDWORKS,LABVIEW,
MATLAB,C,VB等语言。
C++ 不太熟悉,能看懂程序,但是没有自己写过。
理论方面:熟练使用Gaussian。熟悉经典轨线(QCT)计算。Fortran处
于正在学习状态。打算花2个月写一个C语言的QCT程序。

希望大家帮忙推荐一下,非常感谢。
联系方式:s************[email protected]
M****l
发帖数: 1954
36
分子模拟本身在工业界用的不是非常广泛,Exxon, P&G, Merck,这样的大公司虽然有人
做,但是也就是3-5个人,很难有新的位置出来。分子动力学本身,体系太小,结果不
好验证,难以scale up不能够很快转化成生产技术。工业界把它当成一种长线投资。
如果想进工业界的话,在其他化工模拟方向上多下点功夫。这几年,discrete
particle simulation, lattice boltzman, 方向应用的比较多,工业界会比较感兴趣
。本身这方面的模拟和分子模拟很接近,但是scale更大,可以实验验证。如果能够和
导师商量在这方面下点功夫,做一个课题,应该很有帮助。
另外,流体,固体(CFD, FEA)方向,利用在学校的机会,多听些课和seminar。不用
对理论有太多的研究,了解基本原理,能用软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做一两个project,
简历上写出来。这个是工业模拟的主流方向(还有就是优化和控制,但学起来可能要更
多时间)
总之,要想在工业找,视野要宽,会的要杂。本身这些模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你还有
两年时间好好拓展一下,还有很多机会。节约成本是所有公司都面临的问题... 阅读全帖
c**********u
发帖数: 64
37
我也掉到计算的坑里面了,学校很烂,100名左右。主要是动力学模拟,用的是
coarse grained simulation,然后用CUDA加速。真心觉得没有前途,无论是美国还是
回国。估计唯一现实一点的就是当码工了,但是准备回国,拿个化学的PhD跑回国当码
工确实太2了。。。求高人点拨
W***y
发帖数: 563
38
热力学角度主要看产率吧?是吧。男生可要多多努力哦。嘿嘿
动力学角度就要持久了,最少也要20分钟以上吧。
s****u
发帖数: 5
39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之 一,是中科院
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和国内首家通过IS9002质量认证体系认证的海洋科学研究单位。
全所现有在职职工418人,技术人员300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160人。有博士学位授予
点5个,硕士授予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并拥有“实验2号”、“实验3号”两艘大型
海洋科学考察船及一艘新型双体综合科学考察船。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积累南海和相邻海
域海洋科学资料和研究成果最为系统的单位之一,已形成一支具有热带海洋学科特色、
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深海动力学”课题组依托“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和生态重点实验室” 作为研究平台
,结合物理海洋学科前沿领域,利用我国南海这个具有深水区域特色的边缘海,开展南
海海洋边界层特征和演变规律的研究。同时,配合实验室模拟风生环流,深海洋流和热
液喷发等,帮助理解海洋环流的生成机制。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本课题组诚聘,副研究
员1名,博士后1-2名,1 名助理研究员。
应聘条件:
1.具有物理海洋,大气,流体力学或者相近领域的硕士,博士学位或博士后研究经
历;有国外留学经历者优先考虑;
d****n
发帖数: 237
40
来自主题: Macromolecules版 - ATRP无规共聚的动力学问题
无论St的ATRP均聚还是MMA的ATRP均聚,都很容易得到ln([M]0/[M])对反应时间的
直线关系,因此可以用来佐证该过程的“活性”特征。但是比如说St与MMA的ATRP无规
共聚,按照现在的机理,根据其不同竞聚率来考虑,两者是无规共聚,那么它们各自的
ln([M]0/[M])对反应时间曲线,或者总单体浓度之和的ln([M]0/[M])对反应时间曲线,
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下(如不考虑双基终止、没有链转移、没有不可逆氧化还原过程等)
,是否还保持直线?
我没有看到此方面的详细结果,因此2次尝试推导该过程的动力学方程,但是需要
的假设很多,以致于我私下认为在ATRP无规共聚中ln([M]0/[M])对反应时间出现直线关
系几乎只能是完全巧合。
现在我正在审阅两本硕士生毕业论文,他们都宣称,得到了总单体浓度之和的ln([
M]0/[M])对反应时间的直线关系。由于我没有推导出来,也不敢判断其对错。我想咨询
一下版上的各位朋友,多谢先了!如果此方面我忽略了的重要文献,欢迎指点。
h***h
发帖数: 2
41
拿到加国一大学的offer读Master of Science,来了后发觉老板实验室主要是做流体方面
理论研究,就是整天数学推导,跟实际应用基本不搭边。 我是很想做些实际应用的东西
,熟悉一些市场流行的软件和方法,到时候找工作也用的上呀。 我的想法对么?
很想找老板谈一下,给我一个实际应用的project.但就怕老板不同意, 我该怎么办呢。
有经验的过来人,给点建议吧,万分感谢!!!
另外,目前搞流体动力学研究毕业出来,找工作前景如何,我本科不是搞流体的,现在进
入这个领域还是信心不太足,希望有经验的朋友给点建议,指明一点方向,谢谢了。
x***d
发帖数: 227
42
clough 克拉夫的 结构动力学 第二版 和第一版相比,有什么新的/改进的东西
一直没见过第二版,
谢谢!
s****u
发帖数: 5
43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之 一,是中科院
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和国内首家通过IS9002质量认证体系认证的海洋科学研究单位。
全所现有在职职工418人,技术人员300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160人。有博士学位授予
点5个,硕士授予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并拥有“实验2号”、“实验3号”两艘大型
海洋科学考察船及一艘新型双体综合科学考察船。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积累南海和相邻海
域海洋科学资料和研究成果最为系统的单位之一,已形成一支具有热带海洋学科特色、
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深海动力学”课题组依托“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和生态重点实验室” 作为研究平台
,结合物理海洋学科前沿领域,利用我国南海这个具有深水区域特色的边缘海,开展南
海海洋边界层特征和演变规律的研究。同时,配合实验室模拟风生环流,深海洋流和热
液喷发等,帮助理解海洋环流的生成机制。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本课题组诚聘,副研究
员1名,博士后1-2名,1 名助理研究员。也欢迎有相关学历科研背景的人员报考本课题
组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应聘条件:
1.具有物理海洋,大气,流体力学或者相近领域
l**********5
发帖数: 17
44
本人在东岸一所还可以的学校读博,研究方向是多体动力学系统的灵敏度分析和动态优
化,应用在汽车,机器人等领域。因为少有听到有同行做这个,所以自己也不太清楚这
个领域的就业前景。版子里有没有了解这一行的?
a*****e
发帖数: 4577
45
当然,可以认为能量本身的定义无所谓
现在回到我最初的那个问题,
用分子动力学算出的系统动能,和体系实际温度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
如果不知道phonon density of states, 怎么能得到实际温度和molecular dynamics
温度的关系
理论上来说两者在高温下应该十分接近
我试过用debye model,似乎在高温下两者并不一样
l********e
发帖数: 413
46
来自主题: Physics版 - 问个分子动力学问题
我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一群原子的碰撞。
把空间分成网格,在同一个格子中的原子有可能发生碰撞。现在有N个原子,知道他们
的空间位置,怎么快速确定两个原子在同一个格子中?
f******i
发帖数: 120
47
很多年前当我还在纽约读博士的时候,在纽约布鲁克林区某地下室蜗居的我偶然之间,
读到了文学城某一位耆老前辈的文章。这位网名叫做“围观生活”的前辈(以下简称围
观)在他的签名档里面这样写到:“如果站在安全距离之外围观生活,生活就变得十分
搞笑。”
当时还在当mitbbs传说中的“下室索男”的我仅仅对这句话一笑了之。显然涉
世未深的楼主此时仅仅感叹于"围观生活“前辈的精妙文笔和诙谐,但是对文字后面的
妻离子散,事业处处碰壁的辛酸却是不以为然。最搞笑的情节莫过于”围观“在他妻子
嫌弃他做无钱又无房的物理千老离他而去的时候,才华横溢却又身处火坑专业的“围观
”在院子里烧掉他所有四大力学的教科书,用熊熊的火焰烤牛肉请客的画面。
当时的楼主初到纽约读全奖PhD,因自己本科学校尚可。虽属于化学物理专业,但是
四大力学,四大化学早已在本科阶段了熟于心,此时在博士课程里面基本上不仅横扫三
哥和白人的国际纵队,更俨然成为国人同学抄作业的首选。正是春风得意时的我,自然
不会理解什么叫做“站在安全距离之外围观生活”。
8年后的今天,早已博士毕业且做了3年博士后的我今天收到了老板转发的邮件,一
...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