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 发帖数: 6689 | 1 我理解老子这话说“出”越远,“知”越少,“出”跟“知”大概是两个相对应的动词
,“知”未必是指“知”的状态,而是思考的动作。寓意也许是说实践过了头,光沉浸
在琐事细节上,反而不会停下来好好思考行为的意义之类。
个人的例子,我在旅游过程中往往走马观花,看什么都是表面现象;只有回到家里写游
记,才真正能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会觉得真正了解那个陌生的地方。那么一
个足不出户的人,只能依靠书本和自己的思考来了解异乡,也许会更为注重走马观花的
游客所忽略的历史文化人文性格等方面吧。
不过呢,我个人并不同意“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爱思考的人当然不会因为“出”
便忽略“知”。老子这话不过给自己打圆场罢了。 |
|
a***d 发帖数: 2374 | 2 老子有句话: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出户知天下”这句经常被提起,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却
是和人们的经验“见多识广”相悖。关于这一点,大家怎么看的呢? |
|
f*********s 发帖数: 986 | 3 如果看道德经时,可以看到这句话也可以如此说,其出弥远,其知弥近。
字面上看,是很矛盾。但是仔细想,也是可以通顺的。
老子一直认为,自然大于人。
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在整个大自然中,我们研究什么我们学习什么,如果学
的更多,就会越来越专业,范围就会越来越小。而最后,就会限制在一个很专业的范围。
一个人在专业上越精研,在非专业上的东西就会知之较少了。
所谓的,其出弥远,其知弥近。 |
|
s**t 发帖数: 17016 | 4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知道的多了往往失去洞察力。老子一直坚持无为,无知,“其知弥少”是好事情,正面
的事情。我想这
是理解这句话的基础。因为很多人以为知道的越多越好,那就永远没法理解这句话了。 |
|
l*d 发帖数: 134 | 5 好,我试试看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这是从正面讲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这是从反面讲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这是总结
这样理解可以否? |
|
a*********7 发帖数: 30080 | 6 另外一个有力证据是,老子还说过:“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句话后来又演变成“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这句话配合“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很明显就是表扬
当时的互联网无所不包,信息极其丰富。
不过后来朝廷为了防止可以覆舟的恶意灌水,建起了天网防火墙,这句话又被挪用,来
警告那些试图跟朝廷作对,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水贴的刁民。 |
|
|
O****s 发帖数: 1489 | 8 发信人: highouse (高屋), 信区: UC_Club
标 题: Re: 大家怎么看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y 31 15:34:10 2009)
请看签名档这句引言。 |
|
O****s 发帖数: 1489 | 9 发信人: highouse (高屋), 信区: UC_Club
标 题: Re: 大家怎么看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y 31 15:49:18 2009)
又不是俺的话,不敢发,呵呵呵。
主要是很少去那个版,认识你之前都不知道那个版。
很多时候俺觉得还是 induction 和 deduction 的问题,再就是要时刻想到我们每个人
的个体差异、所处环境的差异,防之四海皆准的道理实际上是很少的。
最近老在脑袋中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时候该 "Do as the Romans do",什么时候该 "
Dare to be different",小乙和本俱乐部的其他童鞋们有什么高见,俺洗耳恭听,大家
多交流!
老高发到文海吧,太精辟了。 |
|
O****s 发帖数: 1489 | 10 发信人: cinnamon (行过三里桃花渡), 信区: UC_Club
标 题: Re: 大家怎么看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y 31 15:53:31 2009)
以前老有人用common sense来教育俺
俺最烦这个词了
为啥因为世界上的人都这么做
我就得这么做 |
|
O****s 发帖数: 1489 | 11 发信人: seasnow (加油,加油!), 信区: UC_Club
标 题: Re: 大家怎么看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y 31 15:55:13 2009)
zan! |
|
x***n 发帖数: 5127 | 12 赫赫,手头有本《老子译注》查到
淮南子 精神训
使耳目精明玄达而无诱慕,气志虚静恬愉而省嗜欲,五藏定宁充盈而不泄,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则望于往世之前,而视于来事之后,犹未足为也,岂直祸福之间哉?故曰: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以言夫精神之不可使外淫也。 |
|
f*********s 发帖数: 986 | 13 呵呵。
在道德经上,这句话,其实是其知弥近。
我理解的是一个范围的问题。
看了您的理解,我觉得您还是在用现代的观点来解读古代的文字。如此说,无其他意思。我自己的感觉而已。
里, |
|
x***n 发帖数: 5127 | 14 其知弥近?
这怎么解?
思。我自己的感觉而已。 |
|
l*****f 发帖数: 13466 | 15 不需要为袁督师辩护。公道自在人心。现在的翻案文章也只好作笑话看罢了。贴一个梁
启超写的袁督师传
第一节 发端
有人焉,一言一动,一进一退,一生一死,而其影响直及于全国者,斯可
谓一国之人物也已矣。吾粤崎岖岭表,数千年来,与中原之关系甚浅薄,于历史上求足
以当一国之人物者,渺不可睹。其在有唐,六祖慧能,创立禅宗,作佛教之结束;其在
有明,白沙陈子,昌明心学,导阳明之先河。若此者,于一国之思想界,盖占位置焉矣
。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
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明史》之传督师也,一则曰:“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罔敢议战
守。议战守自崇焕始。”再则曰:“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呜呼,何
其言之之有余痛耶!吾闻万季野《明史稿》,为督师立传,凡二巨册(见魏默深《古微
堂外集》)。度其于督师之雄材伟略、远猷硕画,必能纤悉详尽。又督师当时所以对待
敌军,及敌之所以委曲行反间者,一切重要关目,必能甄载无遗。惜乎宫修之本,忌讳
滋多。原稿今虽流传人间,而鄙人弇陋,未获钞读。以此率尔论述,能无恧焉?虽然,
以数千年来历史上一大异动,重以乡...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17190 | 16 /選自【諸子】/莊子集釋/附錄一/莊子天下篇述義序言之二
- 3 -
莊子學說,似受印度哲學之影響頗深;其天下篇曰:「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
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
謂之聖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以法為
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
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郭象於「謂之聖人」下
出注云:「凡此四名一人耳,所自言之異」.又於「謂之君子」下出注云:「此四名之
粗跡,而賢人君子之所服膺也」.又於「皆有以養民之理也」下出注曰:「民理既然,
故聖賢不逆」.余謂「不離於宗」至於「民之理也」通是一人.大區則三:「天人」一
也,「神人」「至人」二也,「聖人」「君子」「民」三也.小區則六,具如本文.如
次言之,初大區三者,佛地經卷七云:「自性法受用,變化差別轉」.論云:「雖諸如
來所依清淨法界體性無有差別,而有三身種種相異轉變不同,故名差別」.成唯識論十
之三云:「如是法身有三相別:[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
- 4 -
淨法界,受... 阅读全帖 |
|
r******g 发帖数: 691 | 17 孔夫子向来为当代人所诟病的一句话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者多以为
孔子首倡“愚民。”
最近读冯少墟的“疑思录,”发现先贤对此条的解释很有意思。先录原文如下。
问:“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曰:民可是由,不可使知,非圣人不使之知也。圣人看破这道理不能强人人而使之
知,是以因信牖民,道德齐民,立规矩,树准绳,昭然示人以可由之则,使之家遵而户
守然, 而使民知之之意已在于由之之中,特不强人人以此知耳。中间有能知者,不外
规矩准绳,直透精微奥妙,固圣人所深愿;有不能知者,有此规矩准绳,亦不至放纵决
裂,亦圣人所深喜。
民可使由,不可使知,圣人诚不能强人人使之知也。老氏不达,乃倡为愚民之说,
故其言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知多。卒使始皇焚书
以愚黔首,则老氏一言误之耳。学术一差,关系岂小!
首先,当代人对“知之”望文生义。此所当“知之”乃涵盖:“天下万物一体,”
“参赞化育,”“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居易以俟命,”“尊德性而道
问学,” “戒慎恐惧,” “不愧屋漏”等等。大体而言,是仿效尧舜的做人... 阅读全帖 |
|
w*********r 发帖数: 2192 | 18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
a*****y 发帖数: 33185 | 19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
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大学》 |
|
a*******m 发帖数: 14194 | 20 老邢确实是烂泥糊不上墙,有点价值的文章都被丫的以清水,节省空间为名
删掉了。
用U盘做服务器,办网站,也真是服了!
施一公这个辞职,一下解开了颜宁为何出走的谜团,形势的确变了。
Faculty版 - 国内风向确定已经变了。。。
https://www.weiming.info/zhuti/Faculty/31814929/
1 (共1页)
w********h
发帖数: 12367
1习近平: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2016年06月11日10:36 综合
导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
常态、引领新常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
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数百项重要改革成果。央广网于近期策划推出《习近平治
国理政“100句话”》专栏,全方位梳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理论表
述及形势论断,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进行深度解读。
习近平讲话原文: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
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2016年5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6 | 21 1、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
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
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
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
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
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
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
,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
了就会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
取义,这样是不对滴。譬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
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人如果不
修习自己的德行,...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6 | 22 1、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
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
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
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
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
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
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
,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
了就会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
取义,这样是不对滴。譬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
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人如果不
修习自己的德行,... 阅读全帖 |
|
b*******n 发帖数: 1267 | 23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礼记·大学》
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
——朱熹
我们想获得知识,要做个明白人,就要穷就事物的原理。人类本身的原理是最为吸引人
的,却也是最难的。所以,先人从自然开始,于是就有了物理,也与哲学离异了。当然
,中国古人的“格物致知”比之西洋的“物理”有更深刻的内涵,并且不只停留在客观
物质的层次上;然而在穷究事物的原理这一点上我们的先人和西方先哲是共通的。
亚里士多德生前在吕克昂学院讲课,去世后该学院的第11代继承人安德罗尼柯整理亚里
士多德的旧稿与讲义,编纂了当时所能收集到的亚里士多德全部遗稿。有形物体的学说
著作编在一起,取名《物理学》(希腊语作tà physiká ,拉丁语作physica)。这就是
physics的来历,等于说来这里的人都是亚里士多德的后人,这可是一支值得炫耀的人
脉!
毋庸置疑,物理学自伽利略-牛顿时代之始的四百年光辉历程中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更
改变了我们的视野。从麦克斯韦王朝到爱因斯坦王朝,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受到新的
冲击,物理学的大厦拔地而起。虽然时不时地有人怀疑这个大厦应该封顶了 |
|
q****5 发帖数: 1660 | 24 一、胡适的人品好不好?
既然母亲对胡适这个儿子家教如此之严,胡适该出息为一个好孩子吧?其实不然。
1904年春天,胡适告别了母亲和家乡,跟随他的三哥到上海去求学,在上海一直呆
到1910年。其间,胡结识了一个德国人,名叫何德梅(Ottomeir),原是中国新公学的教
员,一个洋混混。胡适跟着何德梅等一班酒肉朋友鬼混,把旧社会那一套堕落行径——
吃喝嫖赌,全都学会了。“有时候,整夜的打牌;有时候,连日的大醉。”这种种情况
,在胡适自己的日记里也有所反映。据现存的59天版本《藏晖室日记》(己酉十二月十
四日——1910年1月24日,迄庚戌二月十三日——1910年3月23日)粗略统计,有明确记
载的:打牌15次,喝酒17次,进戏园、捧戏子11次、逛窑子嫖妓女10次,共计53次。(
《藏晖室日记》,收入《胡适的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月版上册。)每日里不是
打牌,便是喝酒,不是与戏子往来,便是逛窑子,几乎天天如此。有时日记上写着“连
日打牌”,有时牌局“至天明始终”,比如:7月13日:打牌;7月14日:打牌;7月15日
:打牌;7月16日:自省——“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 阅读全帖 |
|
O****s 发帖数: 1489 | 25 我看到网上有这样的解释:
“汉语意思是:一个人走得越远,就会发现自己知道的东西越少.
英语:The farther you go,the less you will find that you know.
英语翻译是我自己猜的!但汉语意思肯定没错!”
这个肯定是错的,因为他连古代汉语语法都没理解。那句英语的意思也是有意义的,但
明显跟老子的表达不在一个层面上。
所以就是原来的意思,“行”越多,“知”越少。(或者“出猕远”,物理上跟“行约
多”一个表达)
这个跟老子提出的一贯主张,”无为无不为“没啥矛盾吧?
我觉得你的疑问可能是在这里,如果允许我把问题重新组织一下的话:
一般来说,”不出户知天下“,可以理解,就那啥,用鼠标跟web或则键盘跟telnet就
可以理解。
但是出猕远,知识怎么会少呢?对吧?你的问题是不是觉得这里”知“应该被”智“代
替呢?
或者涉及到什么是”知识“的本质的讨论?
这又把人引到到了metaphysic的思考上,让人想起太极阴阳鱼的那个图,不管是从宏观
上还是微观上,不管是人类社会整体还是个人的behavior都有这个趋势:
就是知识的繁复,量的增长,并不意味着知 |
|
x***x 发帖数: 3401 | 26 同意,凡是靠爹上位的都要在其道德档案上记一笔,让其知耻。 |
|
a***d 发帖数: 2374 | 27 嗯,有点吧。不过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个矛盾:“远”如何阻碍了“知”? |
|
a*********7 发帖数: 30080 | 28 俺觉得这个说明了老子那时候互联网已经很发达了,所以在家上网是了解世界最有效的
方法。 如果你出门, 就会把时间浪费在路上;走得越远,浪费的时间就越多, 所以
能了解的就越少了。
我不明白的是后来这互联网为什么就消失了。 是不是因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的缘故,朝廷给禁了? |
|
O****s 发帖数: 1489 | 29
again,这有啥难的?没有互联网的时候,诸葛孔明在草庐里也可以搞明白“三分以定
天下“
你受高等教育也是一个意思。
这就完全另一件事情了,因为但从认识论上讲,当然是”见多识广“,符合逻辑,怎么
个”反面“呢?
如果你一定要联系第一句话,那二者就是自相矛盾。我相信老子虽然没上过
mathematical logic的课,他也明白这里的逻辑缺陷。
所以我倾向于他在这里隐藏了一个trick,你看第一句,如果概括能力强的话,就会想
到”知识“的作用。但是第二句话里已经在点你:你们想的不对。第一句话也不是那个
意思,还有更深的含义。
他这里说的“圣人”绝对不是指的孔子,诸葛亮那样的人,而是有特殊神秘体验的人类
,比如佛陀一类的。
他这里说的”知“也绝对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知识”,而是神秘的知识本源。
所有这一切必须跟冥想,瑜伽,神秘体验联系起来。
我的一点看法,仅供参考。 |
|
t*******r 发帖数: 22634 | 30 可能指知而不思,好比内存大但 CPU 烂的意思 ………… |
|
|
c*********d 发帖数: 9770 | 32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經傳釋詞 經傳釋詞
作者:王引之[清]
《經傳釋詞》,王引之撰,共十卷。是一本解釋經傳中所出現虛詞的專著。
序
卷一
與
㠯、以、已
猶
由、猶、攸
繇、由、猷
因
用
允
於
于(簡繁轉換有誤此節待校正)
卷二
爰
粵、越
曰
欠(音聿)、聿、遹、曰
安、案
焉
為
謂
卷三
惟、唯、維、雖
云(簡繁轉換有誤此節待校正)、員
有
或
抑、意、噫、億、懿
一、壹
亦
伊繄
夷
洪
庸
台(音飴)
卷四
目录
惡、烏
侯
遐瑕
號(音豪)
曷害
盍、蓋、闔
許
行
況、兄、皇
鄉(音向)、嚮
汔(音迄)
歟、與
邪(以遮反)
也
矣
乎
俞
於(音烏)
猗
噫、意、懿、抑
嘻、譆、唉、誒、熙
竽(簡繁轉換有誤此節待校正)
卷五
孔
今
羌
憖(魚覲反)
言
宜、儀、義
可
幾
祈
豈、幾
蓋
厥
及
其
其(音記)、記、忌、己、䢋(正文此字待改)
其(音姬)、期、居
居
詎(巨遽二音)距、钜、巨、渠、遽
固、故、顧
故
顧
苟
皋
卷六
乃、迺(正文此字待改)
寧
能
徒
獨
奈
那
都
當
儻、黨、當、尚
殆
誕
迪
直
疇、[C120]、[1234]
卷七
而
如
... 阅读全帖 |
|
c*********d 发帖数: 9770 | 33 仁學
作者:譚嗣同 清
目录
■1 自敘
■2 仁學界說二十七界說
■3 仁學一
■3.1 一
■3.2 二
■3.3 三
■3.4 四
■3.5 五
■3.6 六
■3.7 七
■3.8 八
■3.9 九
■3.10 十
■3.11 十一
■3.12 十二
■3.13 十三
■3.14 十四
■3.15 十五
■3.16 十六
■3.17 十七
■3.18 十八
■3.19 十九
■3.20 二十
■3.21 二十一
■3.22 二十二
■3.23 二十三
■3.24 二十四
■3.25 二十五
■3.26 二十六
■3.27 二十七
■3.28 二十八
■3.29 二十九
■3.30 三十
■4 仁學二
■4.1 三十一
■4.2 三十二
■4.3 三十三
■4.4 三十四
■4.5 三十五
■4.6 三十六
■4.7 三十七
■4.8 三十八
■4.9 三十九
■4.10 四十
■4.11 四十一
■4.12 四十二
■4.13 四十三
■4.14 四十四
■4.15 四十五
■4.16 四十六
■4.17 四十七
■4.18 四十八
■4.19 四十九
■4.20 五十
自... 阅读全帖 |
|
c*c 发帖数: 2397 | 3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9 14:29:57 2011, 美东)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阅读全帖 |
|
c*c 发帖数: 2397 | 3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9 14:29:57 2011, 美东)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1540 | 36 李秀成自述
时逢甲子六月,国破① 被拏,落在清营,承德宽刑,中承<丞>②大人量广,日食资
云。又蒙老中堂③ 驾至,讯问来情,是日遂(逐)一大概情形回禀,未得十分明实,
是以再用愁心,一一清白写明。自我主应立开塞〈基〉之情节,衣〈依〉天王诏书明教
传下,将其出身起义之由,诏书因京城失破,未及带随,可记在心之大略,写呈老中堂
玉鉴。我一片虔心写就,并未瞒隐半分。
一将天王出身之首,载书明白。其在家时,兄弟三人,长兄洪仁发,次兄洪仁达,天王
名洪秀全,同父各母,其父□名不知。长、次兄是其前母所生,洪秀全是後母所生。④
此之话是天王载在诏书教下,屡屡讲讲道理教人人可知。长、次兄往家种田。洪秀全
在家读书,同冯云山二人同窗书友。有一日,天王忽病,此是丁酉年(道光十七年,
1837 年)之病,死去七日还魂。自还魂之後,俱讲天话,凡问之话少言,劝世人敬拜
上芾,劝人修善,云若世人肯拜上帝者无灾,无不拜上帝者,蛇虎伤人,敬上帝者不得
拜别神,拜别神者有罪。故世人拜过上帝之後,具〈俱〉不敢拜别神。为世民者,具〈
俱〉是怕死之人,云蛇虎咬人,何人不怕?故而从之。
天王是广东花县人氏,花县上到广西寻〈浔〉州... 阅读全帖 |
|
c*c 发帖数: 2397 | 37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不过一般地说,“反
智论”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关涉的部分:一是对于“智性”(intellect)本身的憎恨和怀
疑,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抱着这种态度的
人我们可以叫他做“反智性论者”(anti-intellectualist)。...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38 第13章 临济法门(四)——临济宗再次分流
一、印简与“临济正宗”
临济宗发展到元代,分为南北两大传承系统。北方以海云印简为代表,南方则以
高峰原妙、中峰明本、天如惟则等为代表。印简一系与蒙古贵族关系密切,在元初被奉
为“临济正宗”,势力很大,但在禅学思想上并没有多少创新和发展。南方临济宗不仅
保持宋以来丛林禅学的特点,而且对宋代“看话禅”等传统禅法有所丰富和扩展,从而
使临济宗风仍保持一定生机和活力。
一、印简与“临济正宗”
印简(1202-1257),字海云,俗姓宋,山西岚谷宁远(今山西岚县)人
。自幼出家,从学中观沼禅师,十一岁受具足戒,中观沼圆寂后,印简到燕京大庆寿寺
,从学于中和璋禅师,并接续其禅法。1235年,窝阔台差官选试天下僧道,印简被
推为住持。1247年,贵由皇帝命他统领僧众,赐白金万两。1251年,蒙哥即位
,命印简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印简死后,忽必烈命建塔于大庆寿寺之侧,谥“佛日圆明
大师”,前此,成吉思汗曾赐号“寂照英悟大师”,成吉思汗的二皇后赐号“光天镇国
大士”。印简历事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和蒙哥四朝,... 阅读全帖 |
|
g*****g 发帖数: 6798 | 3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goodegg (头号变态龌龊文学萎缩男),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哪个混帐东西删老子的贴?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17 00:20:39 2011, 美东)
凭什么删老子转发的标准的严肃论文??
——————————————————————————————————————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思想理论简析
【作者简介】马振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邮编:210016
【摘 要 题】现代人物研究
【正 文】
在孙中山时代,国民党内唯孙马首是瞻,无论是在领导权或是在理论权威性上,党
内没有人敢于超过孙中山而凸现自己。那些舞文弄墨的国民党文胆们,如胡汉民、戴季
陶等人,也只不过埋头于为孙中山的思想理论做进一步的诠释工作而已。但到了1926年
,国民党进入蒋介石时代以后,由于蒋氏长于行动的特色,使其在理论上显露出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内出现了多种理论派别,他们都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继承者
自居,并对之加以大同小异的各自解释,演变成为不同的“三民主义”理论流派... 阅读全帖 |
|
g*****g 发帖数: 6798 | 40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思想理论简析
【作者简介】马振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邮编:210016
【摘 要 题】现代人物研究
【正 文】
在孙中山时代,国民党内唯孙马首是瞻,无论是在领导权或是在理论权威性上,党
内没有人敢于超过孙中山而凸现自己。那些舞文弄墨的国民党文胆们,如胡汉民、戴季
陶等人,也只不过埋头于为孙中山的思想理论做进一步的诠释工作而已。但到了1926年
,国民党进入蒋介石时代以后,由于蒋氏长于行动的特色,使其在理论上显露出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内出现了多种理论派别,他们都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继承者
自居,并对之加以大同小异的各自解释,演变成为不同的“三民主义”理论流派。在20
世纪30年代前后,这些论说成为蒋介石时代国民党思想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蒋介石不算是一个理论家,在他一生中所崇尚的是“行动高
于理论”的原则,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力行主义”。在他统治中国的几十年内,先
后由他的秘书陈布雷等人代笔,按照他的意图,对国民党的政治理论多次进行了修订和
阐述,而蒋本人除了由他人代写的各种演讲稿、报告书外,并没有出... 阅读全帖 |
|
c*c 发帖数: 2397 | 41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梁公启超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不过一般地说,“反
智论”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关涉的部分:一是对于“智性”(intellect)本身的憎恨和怀
疑,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抱着这种态度的
人我们可以叫他做“反智性论者”(anti-intellectualist)。但是在西方,“反智性论
者”和“反理性论者”(anti-rationalist)一方面颇相牵缠,而另一方面又有...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2 意识之“证自证分”,一切俗人已能认知、确定其有,谓一切人于意识(含无念灵
知心)现起时,皆能于六尘境界之中了知自己所处六尘境界故;由了知自己正处于六尘
境界故,心中生起顺违之受,故有苦乐忧喜舍受等,已证实意识心确有“自证分”;由
有此“自证分”故,意识觉知心复又具有了知自己“是否正处于顺违之境中”,能观察
证实之,此已证实意识心确有“证自证分”。若如今时台湾诸应成派中观师于被余严辞
评论其无知时,正起种种瞋恨怨恼,却如植物人不能了知自己此时正处于起瞋恨怨恼之
违心境界,方得名为无“证自证分”也。是故,意识觉知心于六尘境界中,皆能了知自
身是否处于顺违之境,皆有“证自证分”也,非如应成派诸中观师之妄谓意识觉知心无
“证自证分”也。
如是,一切俗人尚能证知意识灵知心之具有“证自证分”功能,而彼等自认最有修
行、最有证量、最有智慧之应成派诸中观师,竟然不能觉知意识自己有“证自证分”,
真可谓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之人也。一切应成派中观师,其实皆早已证知意识自己之“
证自证分”,只缘于欲维护其应成派中观之歪理,而故意颠倒其说罢了。
佛如是于第三法轮诸经中说第八识心无“证自证分”,复说意识心... 阅读全帖 |
|
c*c 发帖数: 2397 | 43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不过一般地说,“反
智论”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关涉的部分:一是对于“智性”(intellect)本身的憎恨和怀
疑,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抱着这种态度的
人我们可以叫他做“反智性论者”(anti-intellectualist)。但是在西方,“反... 阅读全帖 |
|
O******1 发帖数: 13088 | 44 一、春秋末年,老子、孔子、墨子的哀叹:大道隐去了!
有一个时代,我们引为自豪,它的灵魂却充满了羞愧。
有一群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宝,他们却为失去的东西痛惜了一生。
我指的是春秋末年,大约在公元前六百年先后。那时出了老子、孔子和墨子,创
立了道家、儒家和墨家1。如今古老苍黄的中国文化,就是那时呱呱坠地的。此后两千
多年间,中国有了独特的血液和乳汁,有了自己的先哲与圣贤,有了敬仰、骄傲和玩味
的国宝 2。
然而,事实令人难堪。不是别人,正是孔子、老子和墨子告诉我们,那是一个中
华道统大失落的可悲年代,他们无力回天、痛心疾首、遗恨终生,而儒术不过是万般无
奈中退而求其次的替代品而已!
孔子
孔子一生的遭遇便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孔子35岁时,鲁国斗鸡引发战乱,移居齐
国。齐国大夫想害他,又返回鲁国。看到鲁君沉溺于美女舞乐三日不上朝,愤然去了卫
国。卫君听信谗言用兵骚扰他,只好去陈国。路上误被复仇民众围困了五天,又回到卫
。卫君爱美色胜过爱德行,孔子失望而去。在宋国,司马想害他。逃到郑国,郑国人称
他是丧家狗。到了陈国,正赶上晋、楚、吴轮番地攻打,便感叹说,还是回老家吧。路
过蒲邑,孔子被一伙... 阅读全帖 |
|
l*****a 发帖数: 38403 | 45 还有
修 身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
。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
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植节而欲标异 见奇,此
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
才见本来真体。
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能重名义,又复重一重名义之念。是事境之尘氛未扫
,而心境之芥蒂未忘。此处拔除不净,恐石去而草复生矣。
纷扰固溺志之场,而枯寂亦槁心之地。故学者当栖心元默,以宁吾真体。亦当适志恬愉
,以养吾圆机。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
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无事便思有闲杂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
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时时检点,到得从多入少、从有入无处,才是学问的真消息。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6 ☆─────────────────────────────────────☆
JeanIris (Iris) 于 (Sun Jun 26 14:53:20 2011, 美东) 提到:
我觉得庄子这篇的思想和佛法很相通,但是有点形而上。而对于本质的揭示佛法其实更
合理。
---------------------------------------------、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
“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
不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
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
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
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
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7 ☆─────────────────────────────────────☆
GWZW (GWZW) 于 (Tue Mar 29 14:33:47 2011, 美东) 提到: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
《大乘密严经》卷3: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
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
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经文语译:
【佛陀所开示的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佛门内外许多的的知识们,都不能知道.「如
来藏就是阿赖耶识」如此甚深的义理。十方诸佛所证如来无垢识,其实就是由因地时的
阿赖耶识辗转所修成的。由因地的阿赖耶识修成三大阿僧祈劫以后的如来无垢识的过程
,就显示出阿赖耶识心体就是如来无垢识心体,是没有差别的;就如同将黄金打造成金
指环的过程,金指环是由金体辗转打造而成,金指环还是原来的金体,所以金体与金指
环体是没有差别的。】
行者在因地时证得阿赖耶识,虽然能观见阿赖耶识体如同黄金一样的清净无染,但却是
函藏著无明贪爱等业种、函藏著七识心所相应的不净种、所知障随眠…等,所以透过福
慧双修、定慧等持而努力修行三大阿僧祈劫,把阿赖耶识体中的所有不净种子修除净...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48 中国哲学中的心物问题
张岱年
心物问题,亦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在西方近代哲学
中,关于精神与物质的问题讨论较多。在中国先秦哲学中,对于心物问题已有所讨论。
到中国近古时代 (宋元明清时代),许多哲学家更对于心物问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争论
。所以,应该承认,心物问题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心亦即主体,物亦即客体。但是主体客体的名称是古代所未用的。在古代哲学中,
与主体相当的名词是“己”,与客体相当的名词是“物”。《中庸》云:“诚者非自成
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己与物即主体与客体,亦称为内外,《中庸》又说:“合外
内之道也”。外即客体,内即主体。近几年来,有些论者认为,中国哲学专讲“天人合
一”,而忽视“主客”之别,其实并不符合事实。中国哲学确实强调“内外”的统一,
但也承认内外的区别。
在西方哲学中,哲学史家常将精神与物质的问题与思维与存在的问题联系在一起来
讲,或将精神与物质的问题归并到思维与存在的问题。这是因为,西方哲学中所谓“理
念”或“观念”往往是与思维有密切联系的,所以哲学史家将关于“理念”的问题归结
为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30882 | 49 公知奥运心理简析及部分言论辨析
标签: 西奴 公知 民逗 自由派 姿势粪子 南方系 逆向种族主义 顶[1] 分享到 发表评
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 公知奥运心理简析及部分言论辨析
• “业余”运动员夺金是神话还是笑话
• 奥运与我何相干
公知奥运心理简析及部分言论辨析编辑本段回目录
文/曹豫生
一、接着打公知
这一段时间我本来打算好好工作,好好看奥运。但是不想自由派们,公知们(下面自由
派和公知可以通用,差不多是一个意思)在网上避都避不开,他们就像一群苍蝇一样在
你面前不停地飞,就像蚊子一样在你耳边不停地嗡嗡,真把人烦死了。虽然我打公知已
经打得得心应手,而且打得都有点上瘾了,而且我也知道奥运公知必出幺蛾子,但是我
原来还真没打算在奥运期间批评公知和自由派们。你们哼咛几声也就完了,但是你们如
此高分贝的整天扯淡,伸着头想让人打,那我和其他的网友就成全你们。
分析公知的心理,那有人就要说了,你不是公知,怎么知道公知心里想什么。的确,我
不是公知,但是,我是公知的敌人,在公知还如日中天的时候,我就开始批判公知了,
因为我当时就看出公知到底是些什么人...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30882 | 50 方舟子聊鲁迅戳中了公知的软肋 2012-09-29 11:45:20
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 1648 次 | 评论 5 条
达人脱口秀:方舟子聊鲁迅
周欣 : 林语堂女儿林太乙说鲁迅的笔是可以杀人的,老师你是否认同?
丝可乐 : #提问方舟子聊鲁迅#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世
人称颂,鲁迅先生的本意到底是做谁的“孺子牛”呢? 方舟子 : 本意是做周海婴
的牛。 人在天涯 : #提问方舟子聊鲁迅#请问方老师,你对某人要操翻鲁迅怎么看
? 方舟子 : 这种小丑不稀罕,鲁迅在活着和死后都有许多人声称要打倒他。
嵩下鲁 : #提问方舟子聊鲁迅#再问一次:首先赞叹一句:鲁迅和方老师很像啊!其次
问一个问题,孔庆东教授说鲁迅很多言论都很极端,他举了个马拉车的例子,说社会被
坏马拉偏了方向,要是好马往正确的方向拉,车还是会有些偏,所以好马也要朝一个极
端的方向拉。鲁迅真的很极端么,我读先生的书很久,并不觉得啊? 方舟子 : 他
不极端。一个不健康的社会会觉得特立独行的思想先驱者极端。 迷途小书童 : #
提问方舟子聊鲁迅#请科普下鲁迅与周作人的矛盾?对于那...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