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于敏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L*****s
发帖数: 6046
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何祚庥先生谈于敏如何研究氢弹
——这是《近代物理知识》编辑部约我写的有关“氢弹研究”的访谈录,即将在该刊了
3~4月的杂志刊出
何祚庥
这里回忆的仅是在原子能研究所做的各项‘先期’工作。其中既记载有某些科研工作中
的心得、体会,也记载有所走过的弯路、曲折。但更重要的是比较完整地介绍了于敏院
士等人在研究氢弹理论时所遵循的科学研究方法。也许这里的记载将有益于年青的后学
者。
于敏同志今年已是89岁高龄,也是和我多年相交至深的,直到晚年彼此仍然不断讨论重
大科学问题的“老朋友”。——谨以此文为于敏同志的90大庆‘寿’。何祚庥识
编辑部按语:
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为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先生,颁
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祝贺于敏先生,我刊特意采访了于敏先生多年的同事兼老
朋友:何祚庥院士。
何先生一听说我们希望他谈谈于敏先生当年的工作、学风,即欣然同意。何先生十分生
动而具体地给我们讲述了当年他和于敏先生一起工作共同研究氢弹时的全部经历。何先
生幽默风趣的表述,引得现场一阵阵笑声,对何先生的介绍不时流露出钦佩与赞许,更
使我们对于敏老师深厚的理论研究功底不由得心生赞叹。
于敏院士,今年已是八十九... 阅读全帖
h****r
发帖数: 2056
2
来自主题: _GoldenrainClub版 - 借宝地存篇文章“于敏如何研究氢弹”
何祚庥先生谈于敏如何研究氢弹
——这是《近代物理知识》编辑部约我写的有关“氢弹研究”的访谈录,即将在该刊了
3~4月的杂志刊出
何祚庥
这里回忆的仅是在原子能研究所做的各项‘先期’工作。其中既记载有某些科研工作中
的心得、体会,也记载有所走过的弯路、曲折。但更重要的是比较完整地介绍了于敏院
士等人在研究氢弹理论时所遵循的科学研究方法。也许这里的记载将有益于年青的后学
者。
于敏同志今年已是89岁高龄,也是和我多年相交至深的,直到晚年彼此仍然不断讨论重
大科学问题的“老朋友”。——谨以此文为于敏同志的90大庆‘寿’。何祚庥识
编辑部按语:
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为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先生,颁
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祝贺于敏先生,我刊特意采访了于敏先生多年的同事兼老
朋友:何祚庥院士。
何先生一听说我们希望他谈谈于敏先生当年的工作、学风,即欣然同意。何先生十分生
动而具体地给我们讲述了当年他和于敏先生一起工作共同研究氢弹时的全部经历。何先
生幽默风趣的表述,引得现场一阵阵笑声,对何先生的介绍不时流露出钦佩与赞许,更
使我们对于敏老师深厚的理论研究功底不由得心生赞... 阅读全帖
g**1
发帖数: 10330
3
于敏院士:出国留学不要等到老了才落叶归根
光明日报2015-01-11
资料图:邓稼先与于敏。两人都为中国核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于敏那时却不曾踏
出国门一步,他对此有些许遗憾。“如果生在现在,重新上大学,我当然会留学。”他
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但留学后须“回国再给国家
做点事儿”,而且“不要到老了才回来,落叶归根只能起点肥料作用,应该开花结果的
时候回来”。
少年于敏有一个执着的信念:在那个内乱外侮的国土上,尽管自己不能像古代英雄人物
那样驰骋沙场,但他相信,总会有诸葛亮、岳飞式的盖世英雄出现,能够荡寇平虏,重
振河山。
于敏怎么也想不到,半个世纪后,自己会成为这样的“盖世英雄”。
男儿何不带吴钩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在战乱中度过。在那
个自视为“亡国奴”的屈辱年代里,于敏看到的是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里“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的国殇。
兵火轰隆的日子里,于敏性喜安静,喜欢读唐诗宋词和历史演义。他崇拜诸葛亮运筹帷
幄、决战千里之外的智慧,向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倾慕岳飞和杨家将的精
...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
他用2年8个月的时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氢弹,用时比美苏英法都更短;他隐姓埋
名28年,默默为中国铸造核武盾牌维护和平,淡漠名利不求闻达;他获得 “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技奖,但当外界称赞他是中国“氢弹之父”时,他却谦虚地婉
拒。他就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于敏,8月16日是核物理学家 于敏92岁的生日,让我
们祝他生日快乐!
于敏14.jpg
1926年8月16日,于敏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的一个普通家庭,在青少年求学期间
,于敏学习十分刻苦,并在1944年以优秀的成绩进入北京大学机电系深造,随后在大二
转学到理学院物理系学习理论物理,1949年,于敏在北大读研期间开始兼任助教。
于敏15.jpg
1951年于敏毕业之后,受到时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和副所长彭恒武赏
识,调入了中科院现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就此开始了 研究核理论
的生涯,在此期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核物理专家朝永振一郎在访华期间对
于敏的才华印象十分深刻,称赞这位从未出国深造的年轻学者为 “中国土专家一号”。
于敏16.jpg
随着中国研究核武器工程的不断深入,1961年... 阅读全帖
s********e
发帖数: 2783
5
陈虎点兵:“氢弹之父”于敏的中国梦
不久前我们的氢弹之父,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于敏获得了2014年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网友当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于老一直潜心于我国核武器的研究,在铸造我们核盾
牌的过程当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这一次他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可以说
是对他这种成就的一个肯定,同时也让我们能够更多的来看到我们核武器发展过程当中
的艰辛和成就。
这两天,论坛上围绕着于敏获奖这个话题,很多的网友在讨论一些问题,更多是争论一
些技术上的话题。大家提出来说,目前国际上的氢弹有两种构型,一种是TU构型,一种
是于敏构型。
TU构型出自于美国,而于敏构型是我们国内于敏独创的一种氢弹构型,正是这种氢弹构
型使我们在氢弹研制上以世界第一的速度,仅仅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由原子弹到氢
弹的过程。
但是我们看到有一些网友从技术上在讨论,说于敏构型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构型;同时也
有一些网友认为,于敏构型这种特殊的构型,虽然使我们氢弹的研发很快完成,但是在
我们后期的氢弹的小型化,乃至更新一代的效应剪裁的核武器研发当中反而滞后了,其
实这些问题回答起来相当的简单。
首先中国的氢弹的研发走的...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4465
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何祚庥恭祝于敏教授九十大寿
为什么我要在这里补充记载聂总、刘杰、钱三强等人做出氢弹的预先研究这一重大决定
的历史?第一,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经验!在重大科技问题的研
发上,必须要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的研究和开发的力量!市场换不到真正尖端的技术
!引进了也只能永远依附别人。第二,中国人的确是勤劳勇敢,而且“中国人的头脑并
不笨”。(注:这是钱学森在导弹决策会上讲过的一句话。)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过高
估计自己的智力!现在流行的宣传说,中国人“仅在两年零八个月时间内,独立自主的
研发出氢弹”,而这样的宣传并不符合客观事实,而且背离科学认识论的规律。
中国人的头脑的确并不笨。但也决不会特别聪明。认识总是沿‘之’字,曲折前进的。
三、于敏是怎样被请到参加氢弹理论研究的?
虽然中国人在1960年12月就已经决策要搞“氢弹理论和实验的预先研究。”但中国人之
所以能在原子弹爆炸后2年零8个月,亦即在1967年6月17日爆炸第一颗氢弹;一个重要
原因是:‘及早’将于敏这样‘大师’级的,但当时仍属年青但十分优秀的研究人员,
‘请’来参加预先研究的工作。
于敏是张宗燧先生的研究生。毕业后,张宗燧先生为于敏写了封强烈的...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7
中国于敏构型氢弹为什么试爆失败N多次?
中国于敏构型氢弹为什么试爆失败N多次?
首先就要来了解它的结构,才会知道为什么会那么多次试爆失败,就是其结构不是100%
可靠。
第一章 中国的于敏构型氢弹 原子弹弹芯设计
先说原子弹,燃料是铀235或钚239,铀235做的原子弹保存期上亿年,钚-239,半衰期为
2.41万年,常被用制核子武器,纯度必须90%以上,被分开保存为多个不会发生裂变的亚
临界质量,以避免象TNT一样引爆,不是核爆炸。
原子弹制造:钚239原子弹的爆炸临界质量是5千克左右,为半径2厘米的球。
有了核部件、经过精心计算试验验证的常规化学炸药部件,能可靠地把铀-235压缩到临
界体积,还是不够引爆原子弹。
还必须有专门设计的点火中子源装置。
不然的话,铀部件临界后开始链式反应。为了使核爆炸能量释放达到最大值,应该使链
式反应的代数达到要求。如果在达到的要求的代数之前,核材料由于热膨胀而变为亚临
界状态,那么这颗“原子弹”就成了臭弹。万吨级爆炸能量的99.9%以上是在链式反应
的最后7代释放出来的,其时间约为0.07微秒。点火装置的作用很关键,它在开始时给
裂变材料注入足够多...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8
中国于敏构型氢弹为什么试爆失败N多次?
首先就要来了解它的结构,才会知道为什么会那么多次试爆失败,就是其结构不是100%
可靠。
第一章 中国的于敏构型氢弹 原子弹弹芯设计
先说原子弹,燃料是铀235或钚239,铀235做的原子弹保存期上亿年,钚-239,半衰期为
2.41万年,常被用制核子武器,纯度必须90%以上,被分开保存为多个不会发生裂变的亚
临界质量,以避免象TNT一样引爆,不是核爆炸。
原子弹制造:钚239原子弹的爆炸临界质量是5千克左右,为半径2厘米的球。
有了核部件、经过精心计算试验验证的常规化学炸药部件,能可靠地把铀-235压缩到临
界体积,还是不够引爆原子弹。
还必须有专门设计的点火中子源装置。
不然的话,铀部件临界后开始链式反应。为了使核爆炸能量释放达到最大值,应该使链
式反应的代数达到要求。如果在达到的要求的代数之前,核材料由于热膨胀而变为亚临
界状态,那么这颗“原子弹”就成了臭弹。万吨级爆炸能量的99.9%以上是在链式反应
的最后7代释放出来的,其时间约为0.07微秒。点火装置的作用很关键,它在开始时给
裂变材料注入足够多的中子,这样就能使随后产生的中子数足够多...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9
中国于敏构型氢弹为什么试爆失败N多次?
首先就要来了解它的结构,才会知道为什么会那么多次试爆失败,就是其结构不是100%
可靠。
第一章 中国的于敏构型氢弹 原子弹弹芯设计
先说原子弹,燃料是铀235或钚239,铀235做的原子弹保存期上亿年,钚-239,半衰期为
2.41万年,常被用制核子武器,纯度必须90%以上,被分开保存为多个不会发生裂变的亚
临界质量,以避免象TNT一样引爆,不是核爆炸。
原子弹制造:钚239原子弹的爆炸临界质量是5千克左右,为半径2厘米的球。
有了核部件、经过精心计算试验验证的常规化学炸药部件,能可靠地把铀-235压缩到临
界体积,还是不够引爆原子弹。
还必须有专门设计的点火中子源装置。
不然的话,铀部件临界后开始链式反应。为了使核爆炸能量释放达到最大值,应该使链
式反应的代数达到要求。如果在达到的要求的代数之前,核材料由于热膨胀而变为亚临
界状态,那么这颗“原子弹”就成了臭弹。万吨级爆炸能量的99.9%以上是在链式反应
的最后7代释放出来的,其时间约为0.07微秒。点火装置的作用很关键,它在开始时给
裂变材料注入足够多的中子,这样就能使随后产生的中子数足够多...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0
网上有人说,氢弹只有五个常任理事国有,美国研究出来之后告诉了英国,苏联动用克
格勃从美国搞来了一份。中国要搞,没人指导也偷不来,于是一个叫什么敏的中国科学
家自己琢磨出一个结构来,居然也能用。
于敏 氢弹构型成功的物理秘密就是:
苏联早期发展的“千层饼”氢弹,它的威力小,只算得上助爆增强型原子弹,后来被放
弃。但是中国的科学家于敏在此基础上突破,“千层饼”氢弹的最外边的反射层是铀
238 ,而于敏用钚-239代替,从而成功研发于敏—氢弹构型。原理是利用中心的原子弹
爆炸释放出的中子诱发最外边的反射层 钚-239开始发生剧烈的链式核裂变,释放出X射
线向球心聚焦, 让它集中能量去激发聚变材料,获得聚变所需的上千万度高温及高压
。再利用聚变反应释放出的高能量中子导致反射层铀-238碎片裂变。
于敏 氢弹构型成功的秘密就是:
引爆中心的原子弹弹芯—初级核弹,强大辐射X-射线在低密度材料中一般一光速传播,
而在中间层氘化锂(燃料)中传输会在传输通道中造成一种相对的不透明的辐射波阵面
,会像水面上慢慢移动的木头一样延缓辐射能量的传递。在最外边的反射层 钚-239被
辐射导致的烧蚀炸飞前,引爆中心...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1

网上有人说,氢弹只有五个常任理事国有,美国研究出来之后告诉了英国,苏联动用克
格勃从美国搞来了一份。中国要搞,没人指导也偷不来,于是一个叫什么敏的中国科学
家自己琢磨出一个结构来,居然也能用。
于敏 氢弹构型成功的物理秘密就是:
苏联早期发展的“千层饼”氢弹,它的威力小,只算得上助爆增强型原子弹,后来被放
弃。但是中国的科学家于敏在此基础上突破,“千层饼”氢弹的最外边的反射层是铀
238 ,而于敏用钚-239代替,从而成功研发于敏—氢弹构型。原理是利用中心的原子弹
爆炸释放出的中子诱发最外边的反射层 钚-239开始发生剧烈的链式核裂变,释放出X射
线向球心聚焦, 让它集中能量去激发聚变材料,获得聚变所需的上千万度高温及高压
。再利用聚变反应释放出的高能量中子导致反射层铀-238碎片裂变。
于敏 氢弹构型成功的秘密就是:
引爆中心的原子弹弹芯—初级核弹,强大辐射X-射线在低密度材料中一般一光速传播,
而在中间层氘化锂(燃料)中传输会在传输通道中造成一种相对的不透明的辐射波阵面
,会像水面上慢慢移动的木头一样延缓辐射能量的传递。在最外边的反射层 钚-239被
辐射导致的烧蚀...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2

网上有人说,氢弹只有五个常任理事国有,美国研究出来之后告诉了英国,苏联动用克
格勃从美国搞来了一份。中国要搞,没人指导也偷不来,于是一个叫什么敏的中国科学
家自己琢磨出一个结构来,居然也能用。
于敏 氢弹构型成功的物理秘密就是:
苏联早期发展的“千层饼”氢弹,它的威力小,只算得上助爆增强型原子弹,后来被放
弃。但是中国的科学家于敏在此基础上突破,“千层饼”氢弹的最外边的反射层是铀
238 ,而于敏用钚-239代替,从而成功研发于敏—氢弹构型。原理是利用中心的原子弹
爆炸释放出的中子诱发最外边的反射层 钚-239开始发生剧烈的链式核裂变,释放出X射
线向球心聚焦, 让它集中能量去激发聚变材料,获得聚变所需的上千万度高温及高压
。再利用聚变反应释放出的高能量中子导致反射层铀-238碎片裂变。
于敏 氢弹构型成功的秘密就是:
引爆中心的原子弹弹芯—初级核弹,强大辐射X-射线在低密度材料中一般一光速传播,
而在中间层氘化锂(燃料)中传输会在传输通道中造成一种相对的不透明的辐射波阵面
,会像水面上慢慢移动的木头一样延缓辐射能量的传递。在最外边的反射层 钚-239被
辐射导致的烧蚀...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332
1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于敏:中国氢弹之父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鲜为人知的兄弟情
http://www.enorth.com.cn  2007-08-10 19:44
于敏和于确(右)
于敏全家合影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前夕,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弟弟于确找到了笔者,向笔
者讲述
了于敏与他鲜为人知的兄弟情。
被人们称之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事实上并不同意这种称谓,他说:“核武
器研制
不是一两个人事情。”
哥哥是全家的骄傲
于敏祖籍本市宁河县芦台镇。于敏和于确的祖父于绍舟有两男三女,大女儿和二女
儿因病
早亡。长子于振宵即于敏的父亲,次子于振远即于确的父亲。于家人丁稀少,却十分和
睦。于
敏上面有个姐姐,下面有一弟一妹,不幸都夭折了;于确上面有个哥哥,不幸死于唐山
地震。
到了于敏这辈,于家只有于敏、于确两个堂兄弟了。
在于确的记忆中,1960年伯父于振霄病故时,于敏回家为父亲送终。此后,长达44
年的时
间里,在家里没有见过哥哥的踪影。1999年9月18日,共和国成立50周年前夕,于确在
电视上
看到了于敏的身影,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隆重举行的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
”做出
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大会上,时任国家主
b****a
发帖数: 4465
1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何祚庥恭祝于敏教授九十大寿
十一、后来的讯息
直到1987年,二机部九院觉得在核武器研发的问题上,有必要向中国的物理学界实行‘
开放’,陆续将向我们这些曾经参加过部分工作的“老同志”,请到绵阳市的九院参观
访问。于敏亲自陪同我和老伴庆承瑞,参观了九院总部和分散在各地的研究所和实验室
。在参观氢弹的‘构型’时,于敏用手一指,“这就是氢弹的‘绝密’,‘两个球’”
!而到现在却已成为核能工作者共知的常识!当然,我就立刻想到,很可能,这就是当
初在原子能研究所从事工作时,我们曾讨论过的,由原子弹发出的光辐射‘被’铀238
外壳层吸收后引发的‘内爆’,而激发出的氢弹的爆炸了。
后来,在九院曾发生一场氢弹理论发明权的争论。我曾向邓稼先详细介绍过于敏在原子
能研究所所做的全部工作。从我来看,我认为于敏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氢弹构型的最主要
的发明者。
回顾那一时期所做各项工作,可以说,在氢弹的预先研究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难点的解
决都出自于敏的贡献,而我仅是站在一旁的积极的促进者!
十二、于敏是不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于敏曾多次否认他是中国的“氢弹之父”。因为氢弹的研究,包括氢弹的预先研究,的
确是很多人集体研究的结果。而且,其中还...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4465
1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何祚庥恭祝于敏教授九十大寿
容易看出,上述对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些讨论,其实也正是我和于敏、黄祖洽等同志共同
探索、研究原子弹、氢弹理论过程的一个小结。
1997年我还写过一篇《我怎样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长篇回顾。在这一文章的《跋
》中的第4节,“我怎样从事科学方法论的探讨和研究”中说,“1955年,党中央为了
推进原子能事业,决定成立核工业部。1956年底,我奉调到原子能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
室工作,得以向许多前辈科学家,如彭桓武、朱洪元,优秀理论物理工作者,如邓稼先
、黄祖洽、于敏等人,学习理论物理的研究。我发现这些科学先辈们对于各种科学现象
有敏锐的提炼出科学问题的能力,也有极强的解决各种具体科学问题的本领。譬如说,
在评价某些科学问题意义的重要性方面,有一整套的‘价值学说’;又如在判断某一物
理因素的重要性方面,有一系列估计这一物理量的数量级的方法。一次,我和于敏同志
讨论某个包括二次电磁相互作用在内的‘内康普顿散射’过程的实验,他立刻说出这一
过程约是跃迁过程的10-6,而且实验的结果却正如他的‘预言’,然而他却从未看过这
方面的实验材料!我不禁大吃一惊,佩服之至!自从我到了原子能所四室工作后,即由
彭桓...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6
于敏构型决定中国氢弹小型化发展失败
为什么,因为它的结构设计导致中国氢弹小型化发展失败,其最小的结构只能是比较笨
重的直径接近1米球体,而欧美氢弹的直径在0.3米左右。
我们先来说说 其结构,才能了解为什么这么烂。
一、原子弹弹芯设计
先说原子弹,燃料是铀235或钚239,铀235做的原子弹保存期上亿年,钚-239,半衰期为
2.41万年,常被用制核子武器,纯度必须90%以上,被分开保存为多个不会发生裂变的亚
临界质量,以避免象TNT一样引爆,不是核爆炸。
原子弹制造:钚239原子弹的爆炸临界质量是5千克左右,为半径4厘米的球。
有了核部件、经过精心计算试验验证的常规化学炸药部件,能可靠地把铀-235压缩到临
界体积,还是不够引爆原子弹。
还必须有专门设计的点火中子源装置。
不然的话,铀部件临界后开始链式反应。为了使核爆炸能量释放达到最大值,应该使链
式反应的代数达到要求。如果在达到的要求的代数之前,核材料由于热膨胀而变为亚临
界状态,那么这颗“原子弹”就成了臭弹。万吨级爆炸能量的99.9%以上是在链式反应
的最后7代释放出来的,其时间约为0.07微秒。点火装置的作用很关键,它在开始时...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7
于敏构型决定中国氢弹小型化发展失败
为什么,因为它的结构设计导致中国氢弹小型化发展失败,其最小的结构只能是比较笨
重的直径接近1米球体,而欧美氢弹的直径在0.3米左右。
我们先来说说 其结构,才能了解为什么这么烂。
一、原子弹弹芯设计
先说原子弹,燃料是铀235或钚239,铀235做的原子弹保存期上亿年,钚-239,半衰期为
2.41万年,常被用制核子武器,纯度必须90%以上,被分开保存为多个不会发生裂变的亚
临界质量,以避免象TNT一样引爆,不是核爆炸。
原子弹制造:钚239原子弹的爆炸临界质量是5千克左右,为半径4厘米的球。
有了核部件、经过精心计算试验验证的常规化学炸药部件,能可靠地把铀-235压缩到临
界体积,还是不够引爆原子弹。
还必须有专门设计的点火中子源装置。
不然的话,铀部件临界后开始链式反应。为了使核爆炸能量释放达到最大值,应该使链
式反应的代数达到要求。如果在达到的要求的代数之前,核材料由于热膨胀而变为亚临
界状态,那么这颗“原子弹”就成了臭弹。万吨级爆炸能量的99.9%以上是在链式反应
的最后7代释放出来的,其时间约为0.07微秒。点火装置的作用很关键,它在开始时...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8
于敏构型决定中国氢弹小型化发展失败
为什么,因为它的结构设计导致中国氢弹小型化发展失败,其最小的结构只能是比较笨
重的直径接近1米球体,而欧美氢弹的直径在0.3米左右。
我们先来说说 其结构,才能了解为什么这么烂。
一、原子弹弹芯设计
先说原子弹,燃料是铀235或钚239,铀235做的原子弹保存期上亿年,钚-239,半衰期为
2.41万年,常被用制核子武器,纯度必须90%以上,被分开保存为多个不会发生裂变的亚
临界质量,以避免象TNT一样引爆,不是核爆炸。
原子弹制造:钚239原子弹的爆炸临界质量是5千克左右,为半径4厘米的球。
有了核部件、经过精心计算试验验证的常规化学炸药部件,能可靠地把铀-235压缩到临
界体积,还是不够引爆原子弹。
还必须有专门设计的点火中子源装置。
不然的话,铀部件临界后开始链式反应。为了使核爆炸能量释放达到最大值,应该使链
式反应的代数达到要求。如果在达到的要求的代数之前,核材料由于热膨胀而变为亚临
界状态,那么这颗“原子弹”就成了臭弹。万吨级爆炸能量的99.9%以上是在链式反应
的最后7代释放出来的,其时间约为0.07微秒。点火装置的作用很关键,它在开始时...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9
为什么,因为它的结构设计导致中国氢弹小型化发展失败,其最小的结构只能是比较笨
重的直径接近1米球体,而欧美氢弹的直径在0.3米左右。
我们先来说说 其结构,才能了解为什么这么烂。
一、原子弹弹芯设计
先说原子弹,燃料是铀235或钚239,铀235做的原子弹保存期上亿年,钚-239,半衰期为
2.41万年,常被用制核子武器,纯度必须90%以上,被分开保存为多个不会发生裂变的亚
临界质量,以避免象TNT一样引爆,不是核爆炸。
原子弹制造:钚239原子弹的爆炸临界质量是5千克左右,为半径4厘米的球。
有了核部件、经过精心计算试验验证的常规化学炸药部件,能可靠地把铀-235压缩到临
界体积,还是不够引爆原子弹。
还必须有专门设计的点火中子源装置。
不然的话,铀部件临界后开始链式反应。为了使核爆炸能量释放达到最大值,应该使链
式反应的代数达到要求。如果在达到的要求的代数之前,核材料由于热膨胀而变为亚临
界状态,那么这颗“原子弹”就成了臭弹。万吨级爆炸能量的99.9%以上是在链式反应
的最后7代释放出来的,其时间约为0.07微秒。点火装置的作用很关键,它在开始时给
裂变材料注入足够多的中子,这样就...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4465
2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何祚庥恭祝于敏教授九十大寿
四、初出茅庐第一声:于敏立即打了个“火烧博望坡”
于敏最推崇的是诸葛亮讲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两句话。这成为他终身的‘
座右铭’。在年青朋友之间,少不得大家嘲笑他“以诸葛亮自居”,最好再加上‘周瑜
’,改名为‘于亮’。但是,这位诸葛亮一参加到氢弹的预先研究中来,立即打响了‘
火烧博望坡’。
氢弹有三大关键问题,材料、原理和构型。而研究氢弹首先就会面临一个必须回答的问
题,氢弹是什么材料做成的?氢弹当然不是由氢气做成的。但人们通常会猜测氢弹是由
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做成的。这就是美国人曾经试验过的,那只重达62吨的,所谓T-U
型的氢弹。这里T是指氚,而U即铀235,也许其中还包含有铀238。现在中国网上说,还
有一个于敏型的氢弹。那么,于敏型氢弹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材料和爆炸机理有密切
关系。美国的T-U型氢弹,也就是原子弹外面,包着大量液态的氘和氚,原子弹爆炸后,
会点燃氘和氚的混合体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巨大能量,也就是用原子弹引爆了氢弹。但
问题是:这样的氢弹体积太大了,也太重了,因为液态氘和氚的氢弹,必须附加一个超
低温冷冻机,所以重达62吨。这显然不能用来作战!更重要的是,... 阅读全帖
g*******n
发帖数: 644
21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
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中央总
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他颁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此前已有24位著名科学家先后
获此殊荣。
于敏院士生于1926年8月,天津宁河人,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历任二机
部九院理论部副主任、九院副院长、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工程物
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
他于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
奖章。
上世纪50年代,于敏率先在国内开展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与合作者找出原子核相
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的空白。他曾与北京大学杨立铭教授编辑出版中国
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他还是中国惯性约束聚变和X光激光领域
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于敏不仅是核物理学家,也是中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
一,他在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方面屡有突破。
在氢弹突破中,于敏组织攻克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 阅读全帖
p****s
发帖数: 3184
22
从两个比较合理的论点,可以推断所谓的“于敏构型”就是“第二级为特殊球形的T-U
构型”:
1 中国历史上泄露出来的核试验失败中,至少有2次是“甲球未能引燃乙球”
2 如果中国人的氢弹次级真的只能做成球形,那装药量显然会受直径限制,这和圆柱形
可长可短变大小是不一样的。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氢弹吨位低
这否定了某些人猜测的“千层饼球”构型(即裂变第一级在球心的球体)。本文后半部分
又否定了某些人猜测的X射线聚焦透镜的说法,那就还剩一种常见说法还未排除:即于
敏构型/中国版T-U构型的中子反射外壳是椭圆球,第一级裂变弹在椭球的一个焦点,第
二级聚变增强球在另一个焦点。反射外壳外面加些建材以便存放运输,椭球状外壳就变
成了外界盛传的圆柱状总体外壳。
--------------------------------原文-----------------------------------
一、
注:本文根据公开信息分析而成,为了省事,省略链接和文章来源,直接贴结论,想查
出处的自己去搜。
-----------------------------------------
氢弹的设计图是高度保密的...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4465
2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何祚庥恭祝于敏教授九十大寿
于敏建议,不要马上设法求解如此复杂的方程式!于敏建议完全略去介质的运动,而首
先是构造一个静态的无限大的中子增殖的模型,专门计算中子的增殖速度,同时也就给
出升温速度。这就可以略去求解辐射流体力学方程带来的巨大麻烦,大大节省了计算工
作量!具体地说,就是做一个氘化锂和铀238按1:1构成的但体积是无限大的体系,假定
有一个裂变中子进入氘化锂,产生了氚,在设定的温度下,氚和氘碰撞,产生一个14.
1MeV的中子,这一14.1MeV的中子打到铀238上使其裂变,又产生4个半裂变中子。从而
问:这一指数式中子数上升速度有多快?但是,由于中子的各类反应截面强烈地依存于
中子的能量,这就至少必须分16群来计算。但由于这一数字计算模型已略去了运动方程
,因而完全可用16群的中子各种截面数据来求出中子谱形,也就是仅求解一个16×16的
矩阵。我和于敏商量了一下,建议由叶宣化和任庚未两位年青同志去求解这个矩阵,设
法求出在某一温度特定T下,某个中子经过一次循环后的中子倍增的特征时间是多少?
在经过一段工作后,叶、任两位算出一个基本数据,其特征时间约是0.5×秒。而一般
原子弹里的中子增殖的特征时间约是...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4465
2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何祚庥恭祝于敏教授九十大寿
七、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
容易看出,所有上述讨论,都是假定某一氢弹是处在“静止”状态下,如何点燃,如何
升温,如何最终将其中蕴藏着的核能全释放出来!但更主要的过程必定是动态的过程。
而如果一旦将氢弹的动态过程也考虑在内,立刻可发现,其‘最大’的影响氢弹升温点
燃的最大障碍,是对外部环境做功!所以,为要设计一个真正可以用于战场作战的氢弹
,还必须研究和推导出描述氢弹升温、点火以及爆炸过程的动力学方程。
很容易设想,描述中子、原子核、电子、光子这一复杂体系的变化和运动的最基本的运
动方程式是不平衡的统计力学,也就是非线性的玻尔茨曼方程。但这一方程是非常难以
求解,非常难以用来讨论具体问题的一个非线性的微分积分方程!对于中子的输运、产
生和吸收来说,这一非线性方程将简化为线性的玻尔茨曼方程,还有可能用中子分群的
方法近似地求出它的数字解。但如果所研究的对象是某种处于高度不平衡状态下非线性
微分积分方程,那么不仅在50年前,即便在50年后的今天,也不容易对它们进行精确求
解。但如果上述高度不平衡状态,可以适用局部热力学平衡近似对它们的不平衡状态作
近似的描述,这一非线性的不平衡微分积分方程,就...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4465
2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何祚庥恭祝于敏教授九十大寿
问题是我们如何实现某种压缩机制,来实现这一链式反应所引起的大爆炸!在黄祖洽建
议的计算中,用上一吨铀235的外壳,这当然是无法实现的构型。但这一用了上吨级铀
235外壳的构思,显然起着两方面作用:第一,其第一阶段的或早期的原子弹式爆炸为
氘化锂提供了制氚所需要大量的中子,第二,它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向内的爆震波,将铀
235空腔内的氘化锂压缩成温度极高、密度极高的一个小球。因此,它极大地提高了氘
化锂的热核反应速度,即T4中的值可以随温度T4的升高和密度的变大而演变成极大的数
值。但辐射损失,黑体辐射能量密度的aT4中的a值却仍是一个常数!所以,只要创造某
种类似机制,使值>>a值,就有可能真正点燃一个真实的氢弹。
可以设法在氘锂的球体内放一个由铀235或钚239做成的小球,用以提供早期大量制备氚
所需裂变中子。但如果将铀235外壳换成铀238外壳,就无法获得像那颗大原子弹产生的
向内压缩的巨大的内爆波!
那么这一巨大的向内压缩的压力将从哪里来?在哪一时期,我们未能获得真正解答。不
过,我们确曾注意到,原子弹爆炸后首先放出的是强射线,其总量约占总能量的6%。所
以,一个2万吨级的原子弹首先...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4465
2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何祚庥恭祝于敏教授九十大寿
十四、
问:如果仅用一段话,您会如何评价于敏先生?
何祚庥:于敏是一个理论功底非常扎实的人。他有一句话对我影响极大。我曾问过于敏
:“为什么你本事这么大?看问题这么准?分析问题这么清楚?于敏说:“我经常注意
观察和学习前辈学者思考问题的方法”。自他向我介绍这一重大‘秘密’之后,我也注
意观察身边的学者,包括年长的和年青的,当然尤其注意观察于敏怎样构思,怎样坚持
不懈地探索和追求。我想这是值得向年轻朋友们推荐的如何向前辈们学习的一个最好方
法。
问:在工作中,您和于敏先生有过分歧吗?您是如何看待这些分歧的?
何祚庥:在工作中我和于敏当然有过分歧,于敏不可能什么都正确,我和他在个性上都
会坚持自己的意见,常会互相指责对方不对,有时争论急了,相互指责对方为“狗屁不
通”。但第二天一大早,又相互找对方又继续讨论研究,找出解决分歧的方法。因为我
们两人都是一心做研究,一心求真理,彼此都会坚持真理,彼此也都会在真理面前而妥
协。现在回忆起来,仍然认为,那段岁月,是我们的科学生涯中,最为愉快的一次合作。
d*b
发帖数: 21830
2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于敏搞的根本不是模型
于敏搞的是用波尔兹曼方程2次近似取代付拉索夫方程,进而求出电子的传导系数。这
在当时在理论上是很有突破性的,突破在哪里?一句话概括就是突破了美苏对核武器的
垄断。
至于所谓的“于敏构型”,那都是后来杜撰的了,于敏不是核工,连核物理学家都不是
,但丫这个算法基本解决了氢弹点火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
于敏的手稿现在还在北太平庄的某个图书馆内,90年代初我老亲眼读过,当时为了读这
玩意花了无数手续,后来于敏的算法成了研究生教材的一部分,当然,这种教材你是不
能带回家的。
坊间都说,只有末流物理学家才搞核武器,美国如此,中国也如此,你说美国哪本研究
生物理教科书上有泰勒的名字?于敏也不例外。我们不要否认于敏对国家安全的贡献,
但把他当成科学家就有点过了,毕竟老杨在上,作麻在下,这2个人不死,全中国谁敢
把自己叫做物理学家?

发帖数: 1
2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于敏构型比美帝这边牛十倍
看到最新的新闻,中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于1月16
日在京去世,享年93岁。人民日报公众号连续发了两个推文说于敏,说于敏多么厉害,
不久前改革开放40年的改革先锋百人名单里,于敏当时身体不好,是坐着轮椅来的。
于敏最厉害的是之前研究原子弹理论,后来国家要求,就去研究氢弹,于敏是没有人教
的,全是自学的,是中国最牛科学家里土生土长的牛人。
他搞的于敏构型,让氢弹的稳定性强很多,别小看这一点,氢弹不比原子弹,也就是因
为这样,氢弹早出来同意,但是保存很难,这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中国在这方面是
完全领先美国很多很多,而且这个氢弹,从发明之后,到了现在还是只有美国这种与于
敏这种,估计在目前技术条件下,美国再怎么研究,在氢弹这方面还是不如中国的。有
时候一个牛人,就能让某个行业领先很多年。

发帖数: 1
29
阅兵仪式上,在1号礼宾车上,于敏的儿子于辛,代表父亲,从天安门前走过。这是给
于敏很大的赞许。而不久前,于敏与其他几位评为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当时看
了其中的视频,这些获得者都很老,都要搀扶,或者做轮椅什么的。
但这些人都是还健在的,唯一一位逝者就是于敏。根据正常情况,这人不健在的话是不
可能获得这个勋章的。
所以我估计除了于敏确实是很厉害外,应该是这个勋章早就评了出来,而那时候于敏还
健在,没想到于敏在今年1月份就去世了。
b****a
发帖数: 4465
3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何祚庥恭祝于敏教授九十大寿
五、有可能用原子弹点燃氘化锂的热核反应吗?
在否决了昂贵的氚弹的设想之后,其‘第二位’的选择,必定是采用氘化锂。在氘化锂
介质中,人们不仅可以有氘氘反应产生氚,而且还能有中子和锂6的反应形成氚。虽然
一个‘廉价’的氢弹,必然不会含有人工制造的氚,但完全可以利用氘和锂6形成的固
体,间接地利用氚。
那么,一个最简单的设想:人们能否在原子弹外面加上一个氘化锂组成的球壳,通过氚
的中介,用原子弹产生的高温,直接点燃氘化锂的热核反应?
原子核间进行的核反应,会释放大量核能。但原子核外的电子却对核反应毫无贡献,只
起消耗作用!核外电子只能‘均分’核反应释出的能量,使原子核温度下降,促使核温
度和电子温度相等。人们会设想是不是由于热核反应的放热,进行得极快,因而这两者
会出现温差?我们在探索点火问题的一开始即注意到存在这种可能。但很快分别用古典
近似和玻恩近似,证明这一机制形成的两者的温差极小、极小,以致于通常只需要认为
核温度恒等于电子温度!
而另一种可能是电子的温度和光子的温度是否也会出现差别?如果等离子体的温度和光
子的温度出现差别,或释放热量的速度有差别,那么也有可能利用这种差别,仅点燃等...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4465
3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何祚庥恭祝于敏教授九十大寿
八、辐射流体力学方程的求解
在有了氢弹点燃和爆炸机理和运动方程式后,我们便开始尝试设计各不同的可能的几何
结构,用所导出的方程式和计算出的导热系数来试图求解氢弹所满足的运动方程式。这
就立即遇到求解这一高度非线性的辐射流体力学方程式的困难。由于我曾在九院参加一
段工作,我是知道九院是如何用差分格式,求解这类运动方程式的。但那时有一个原则
性的规定——‘半导体’式的合作模式。九院理论室可以获知氢弹预先研究的所有结果
,而氢弹的预先研究组却不能了解到九院理论组研究所得的成就。我在九院呆过,当然
知道九院理论组如何求解这类方程,而于敏却只好在‘黑暗’中摸索。为加速氢弹的预
先研究的进程。我向钱三强请示:我能不能将九院求解这类方程式的方法,即冯·谱依
曼发展的“人为粘性”法,告诉于敏?钱三强当然知道这一“半导体”式合作的规定。
他并不回答我是否可以打破这一“半导体”。他却向我说,“现在是‘你们’合作进行
研究,你有什么本领,就用什么本领。你把你的本领使出来,这不就‘行’了!”于是
,我便将从九院学来的‘本领’告诉了于敏。很快,于敏和我即设计了求解这类偏微分
方程式的差分格式。对于中子输运方程,...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4465
3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何祚庥恭祝于敏教授九十大寿
十、一个成功的尝试:我们终于在‘纸上’做出了一个爆炸当量达几千成吨TNT当量的
‘大氢弹’
为什么我们过去的简单设想均不太成功?因为一个可爆炸的带有中子链式反应机制的氢
弹体系,也必然如同原子弹一样存在着某种临界质量。容易证明,原子弹的临界质量和
密度的平方成反比。而一旦通过炸药形成向内“压缩”的爆震波,使原子弹内包含的核
燃料的‘质量’超它的临界质量,原子弹就会发生爆炸!那么,我们设想中的有中子链
式反应形成的氢弹,其外来的向内的“压缩”波将从何而来?
这时,黄祖洽却忽发奇想。黄祖洽问,我们是否可以用大量的U235,如用1吨重的铀235
做成一个大壳子,但里面却放上大量的氘化锂,这一特制的原子弹必然也会产生向心的
压缩波。也许这一机制将‘点燃’藏在铀235外壳内的氘化锂,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增
强’式的原子弹,或十分‘肮脏’的大原子弹?
于敏和我都说“好”!由于我们已经懂得上述爆炸机理,也有了运动方程式,也有了描
述中子运动的“三群”的分群截面,当然不难给出它们的尺寸大小,写出差分格式,用
计算机计算出这一‘设计’的爆炸当量。而意外的是,这一超大型原子弹,其TNT爆炸
当量,竟高达几千...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4465
3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何祚庥恭祝于敏教授九十大寿
十三、向于敏先生学习“物理学的分析方法”
于敏同志绝对是一位有杰出才华的科学工作者。但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说,是由于他头
脑好使,再加上勤奋用功等形容词来概括他的科学工作的一生的话,那么我们这里所做
介绍,也就对后学者没有什么启示了。
据我个人观察,于敏之所以能在氢弹的研究做出重大成绩,首先在于他科学地掌握了系
列的整套的科学研究方法。用于敏所常讲的话来说,“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也就是如
毛泽东所说过的,“研究任何过程,……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
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
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那么什么是科学研究的“主要
矛盾”呢?毛泽东回答说,“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
问题。……提出问题,首先就要对于问题即矛盾的两个基本方面加以大略的调查和研究
。”而“大略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还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问
题,还须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
1983年我所写了《再谈科学方法论问题》一篇长文。其中的第2节,曾谈到“重要的是
正确地提出科学...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4
看到刚刚的最新的消息,这建国70年来,有四十多人获得各种国家级别的荣誉称号。在
普通人心目中,可能名气最大的是袁隆平。我也是很早就知道袁隆平的,到现在,袁隆
平都90岁了,依然坚持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这一点,最是让人佩服。
但个人觉得最厉害的还是于敏,说起于敏,就要说起渔民结构了。这应该是中国比起美
国的氢弹存储更厉害的直接原因。而于敏是土研究员,没有出国,所有的科研都是自己
做的。另外当时于敏是做原子弹研究的,已经获得很高荣誉,结果是国家说你去做氢弹
研究吧,他马上去了,这是完全改行与跨科,但最终还是取得非常伟大的成就,只能说
太厉害了。
不过于敏的身份敏感,这些搞两弹一星的人,都是要保密的,所以只能是到了现在,才
逐渐被公布出来,之前他们的身份都是机密。
n*********0
发帖数: 1543
35
看了些回忆录,是于敏计算实现了理论突破。因为是秘密,不知道具体怎么样,也许是
另辟蹊径,和T-U不一样。
中国第一颗H-BOMB是空投的,牛啊。
-----------------------------------------------------------------------
1965年9月,38岁的于敏带领一支小分队赶往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抓紧计算了一批
模型。但这种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变比低,不符合当量要求。于敏总结经验又做
了一系列详细的报告,科技人员又计算了一批模型,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
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这一重要课题。于敏高兴地说:“我们到底牵住了‘牛鼻子’!”
他当即给北京的邓稼先打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电话:“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
打上了一只松鼠……”
邓稼先听出是好消息:“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顿野味?”
“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
“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
人手不够。”
“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
为了保密,于敏在这里使用的是只有他们... 阅读全帖
k*****r
发帖数: 21039
36
来自主题: Military2版 - 于敏当年真是太不容易了
先主席时代的知识分子, 真是值得尊敬的君子。
麻痹的矮贼先富走资后的臭老九, 逐渐堕落成买办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帮凶和帮闲。
”11月下旬,突破氢弹原理的电话用暗语打到北京后,邓稼先主任第二天就飞至上海。
一到嘉定,邓稼先立即听取了于敏等人的汇报,并与大家一起通宵达旦地分析计算结果
,详细讨论技术问题。他对新原理表示首肯,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兴奋,可说是欢欣鼓舞。
当时大家的工资都很低,除于敏以外,几乎每人的月工资不是46元,就是56元,个别人
是62元。于敏是副研究员,月工资180 元左右,但他的家庭负担较重,经济上不很宽裕
。邓稼先若不在场,通常是于敏请客;如邓稼先在场,则必定是老邓请客。那时,九院
理论部上下关系融洽,部、室主任都很平易近人,普通科研人员从不叫他们的官衔,一
律以“老邓”、“老于”、“老周”、“老黄”等等相称。邓稼先是三级教授,工资略
高一些,月工资230 元上下,无家庭负担,乐意请客,大家都亲切地把他当成“财神爷
”。
这次大家一见到老邓来了,都欢呼雀跃,要他请客。于敏也跟着凑热闹说“财神爷”到
了,要老邓搞劳大家。晚上,邓稼先在一家餐馆请大家美美地吃了一顿螃蟹。“
b****a
发帖数: 4465
3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何祚庥恭祝于敏教授九十大寿
六、那么,出路何在?
于敏猜想,是不是可以把轫致辐射产生的光放掉,从而大量减少逆康普顿散射导致电子
能量的损失,这被称为‘放光’模型。我却猜想,是不是可以设法大量增加核反应释放
的热量,使﹥a?我们是否还有未知的核反应从而可以释放大量热能,点燃氘化锂介质?
前面提到,于敏曾用Breit-wigner公式严格证明一切带有库伦排斥力的核反应截面最大
不会超过5巴,这也就是氘氚反应所具有的最大截面。但我们又注意到氘氚发生反应后
,一共会放出17.6MeV的能量,而停留在等离子体内的仅有3.5MeV!其中大部分能量却
由14.1MeV的中子所带走,那么我们能否没法使中子带走的14.1MeV能量,又回到等离子
体内?
我由苏联回国时,从苏联的科技书店里买回一本有中子和原子核反应截面的一个简单的
手册。这一手册除了收集若干低能中子的对轻核反应的截面外,还收集有14.1MeV中子
和重核元素发生核反应的截面的简图。也就是当中子能量达到了14.1MeV的时候,铀235
及铀238、钚239、钍232均发生裂变。并且裂变后平均产生4.5个中子,同时还释放出约
200MeV的裂变能!我说,是不是我们还能设...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4465
3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何祚庥恭祝于敏教授九十大寿
九、于敏建议用一维模型探究隐藏在运动方程式后面的新物理
这其实是理论物理学家们深入研究复杂运动的‘本质’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不过,
水平甚低的何祚庥,却不知如何具体运用这一方法。虽然在前人的工作里,如在柯朗特
和弗里得利黑所著的“超声流和激波理论”的大书,曾对带有非线性的流体力学方程的
数学特性和物理内含,有较详尽的讨论。问题在于能否将这本书里的讨论,扩展到新导
出的辐射流体力学方程?而且需要联同中子输运方程合并讨论它们的特性。很幸运,王
承书那里也有一本柯朗格和弗里得利黑的原著,可以长期使用,借而不还!
于是,于敏和我便去‘啃’这本大书。在共同学习了这本大书后,于敏建议,将我们导
出辐射流体方程和中子输运方程,改为‘一维’模型下的辐射流体力学方程和一维模型
下的中子输方程的联立方程式。也就是将上述‘三维’方程,简化为描述辐射流体的恒
稳态(Stationary State)的一维的常微分方程和一维的微分积分方程相联立的方程式
。这当然大大地易求解!即使无法求出它们的解析解,至少一定可用数字计算方法,求
出他们的数字解答。也许我们能否通过这些解答,找出这些方程式所蕴含的新物理!
问题...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9
于敏在工作中(1980年摄)
1961年,于敏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探索任务,并取得了鳖国氢弹试验的
成功,为鳖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在2018年
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
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
了。”————于敏。
t***h
发帖数: 5601
40
缅怀悼念!继往开来!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于2019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于敏毕业于北京大学,
被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1年,于敏开始了长达
28年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探索任务,并取得了我国氢弹试验的成功,为我国科技自主创
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b****a
发帖数: 4465
4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于敏 vs 方励之
1961年1 月12日,钱三强约于敏到他的办公室,严肃而秘密地对他说:经所里研究,报
请二机部党组批准,决定请你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时年34岁的于敏,一开始他感
到脑子有点发蒙,以为自己听错了。当他很快明白过来,知道这是领导上的决定要他去
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后,他的心中矛盾了起来。他觉得自己性格内向,喜欢宁静,
喜欢从事比较自由的基础科学研究,不喜欢搞应用研究。况且事他自己的原子核理论研
究正处在有可能取得更大成果的关键时刻,有些舍不得停下来去改行。经过短暂的思想
斗争以后,于敏毅然决然服从了组织上的决定,他下定决心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理论的
预先研究工作。
差不多同一时候,方励之也被领导提出了类似要求,他以“我还是对基础研究更感兴趣
一些”为由拒绝了。后来被物理学界认为是“中国大陆最接近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
s******d
发帖数: 9806
4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于敏 vs 方励之
于敏和方励之的区别是。于敏是个臭老九,政治上没有观点,我党给丫口饭吃,丫就心
满意足了。方励之是个共产党,年轻的时候就跟着我党混,政治上有观点,结果被我党
抛弃后就怀恨在心。这俩人完全不是一类人,于敏这种人,可以控制使用,不让丫掌权
就是了。方励之这种人,完全不能用,一用就要坏事。

发帖数: 1
4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于敏 vs 方励之
方励之后悔了,行不行。。。。


: 于敏和方励之的区别是。于敏是个臭老九,政治上没有观点,我党给丫口饭吃,
丫就心

: 满意足了。方励之是个共产党,年轻的时候就跟着我党混,政治上有观点,结果
被我党

: 抛弃后就怀恨在心。这俩人完全不是一类人,于敏这种人,可以控制使用,不让
丫掌权

: 就是了。方励之这种人,完全不能用,一用就要坏事。


发帖数: 1
44
刚刚看到一个说法,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地位的确立,除了作为二战的主要出力国
、战胜国的老本钱外,其实还是因为核武器这个问题来进行的,因为核武器是大杀器,
可以对全世界形成威胁,所以这干脆就让这些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一起做联合国常任理事
国,这就是分猪肉的感觉。
除了核武器原子弹等,氢弹也是很重要的,所以于敏是很厉害的。
于敏是和钱学森一个档次的,而且最最厉害的是于敏是真正的土专家,没有出国过的,
能够有这么厉害成就,实在厉害。
另外中国研究原子弹与氢弹是绝对开挂,原子弹还好说,氢弹的话,那时候苏联已经把
专家都撤了,然后美国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苏联和英国都是四年,法国更
惨,八年,中国两年。这还是中国被技术封锁,物质条件那么差的情况下搞出来的。
l**********3
发帖数: 10970
45
于敏的氢弹构型很小,直接可以实战。当时用这个技术跟法国换了一大批高新技术设备
。法国人才学会了怎么把氢弹做小。
据说这个技术目前只有中国和法国会。连其他三个大流氓都不会。T-U构型是依赖两次
爆炸,第一次爆炸的能量聚集到一点,引发第二次轻核聚变。所以核弹很大,为了减少
误差,第一次爆炸的能量必须足够的大,才能使所有的波聚集到第二次爆炸的位置。能
量聚集的时候多少会有误差,所以更要做大氢弹。
于敏的构型说白了就是多次爆炸。或者说是混乱爆炸,不分什么一次二次。全部都在一
起炸。至于怎么实现的,我就不能多说的太直白了,以菌斑top2的智慧,应该能想象到
。于敏自己的话:氢弹的秘密就是两个球!

发帖数: 1
46
于敏,之前没有什么名气,隐姓埋名28年,但是在氢弹放方面,应该第一。于敏当时的
环境很差,没有大型计算器,都主要靠算盘,还能搞出氢弹,而且比法国美国和苏联快
很多。于敏构型,现在已经世界第一。
这是确保中国的国防安全。
名气上,袁隆平最大,当然贡献也最大,在袁隆平手里,现在亩产都实现了一千公斤,
要知道之前是六百斤都很难。现在袁隆平在准备做最新的杂交水稻,亩产1300公斤,注
意是公斤。这对中国解决粮食安全具有很积极的意义。
个人觉得这两个都是超级牛人。

发帖数: 1
47
于敏是中国最牛的物理学家,应该本来是与爱因斯坦一个档次的,可是是运气不好,出
生在中国,而且没有名师指导,只能靠自己摸索。
他最牛的是研究原子弹,都成了最好的专家,被国家要求改行,又去研究氢弹,有研究
出氢弹,而且速度很快,在原子弹爆炸后才两年多就研制成功,比起美国和苏联等都快
多了,在当时中国只有一台大型计算机,都是给了原子弹科研,氢弹都几乎没有分到这
点计算机的运力。就是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这于敏都能够科研成功,而且于敏构型比起
美国构型牛多了。要是能够出国,估计会牛大了。

发帖数: 1
48
于敏是中国的氢弹之父,不只是70年年代年研究出氢弹,而且在90年代还继续改善了氢
弹。据说,因为这个氢弹维护成本实在太高了,所以美国和苏联以及现在的俄罗斯都没
法长期保存这些氢弹,都只好把这些销毁了。也就是说,这些国家都没有现成的氢弹。
而中国是有的。
中国有氢弹,那是因为中国的氢弹技术与于敏构型,可以长期保存,所以于敏这个贡献
,超越太多人,因此才放在第一位。如果这个是真的话,那么中国只是这个方面,就足
以确保自身国家安全建设了。
c*********n
发帖数: 1282
49
套情报的!
实际情况是:
1。于敏弹的构型是高度机密,外界包括CIA都不知道,这位赚美分的连结构图都能公
布出来?
2。所有T-U构型的氢弹都无法长期保存,都试验用掉,或者销毁了,而于敏弹可以长
期保存,中国至今保留30枚作为战略储备。
3。于敏弹试验的成功率实际上是相当高的,只有早期时的个别试验不成功。只是因为
中国的核试验总数只有45次,容易显得失败率高,实际情况是后期试验每次都是成功
的。而美弟的试验不成功的次数要多的多。
d*b
发帖数: 21830
5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于敏同志还没有得最高奖
我记得程开甲是做爆轰力学的吧,估计当年是field work的干活,而于敏是做理论模型
的。当然,我党一向看不起搞理论的,这个你应该懂的
不过土鳖的原子弹再怎么搞,技术上理论上的突破的都轮不到程,爆轰力学的开创人是
郭,原子弹理论是大胡子送的,氢弹理论模型是于搞的,更重要的,原子蛋研究的政治
理论指导,那是何作庥何同志的干活,所以我倒不觉得于敏怎么亏,但何作庥肯定是亏
大发了。

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