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中国公学
1 (共1页)
D*******g
发帖数: 63
1
胡适1929年在中国公学18年级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诸位毕业同学:
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
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
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
,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
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
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须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
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
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
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
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读十
一万页书。
诸位,... 阅读全帖
r****y
发帖数: 26819
2
一、引子:“此情可待成追忆”
1961年八月的一个下午,《往事并不如烟》的作者章诒和(时年19岁)来到北京东黄城
根附近的迺兹府胡同12号,这是一座不算大的四合院,院子里只住着一个人,他就是章
诒和父亲章伯钧的对手、同时也是1957年反右运动中 “章罗同盟”的二号人物罗隆基。
几十年后,章诒和在这篇专写罗隆基的《一片青山了此身》中提到她对这个四合院的感
受:“环顾四周,只有电扇发出的声响。他这个家,安静得有些过分。”就是在这个终
日阒寂的院落里,年过六旬的罗隆基和不到二十岁的“小愚”(章诒和的小名)有过这
样一段交谈:
罗隆基知道我是学文的,他的话题就从学文开始。问我:“现在文科教材里面,有没有
现代文学史?”又问:“在现代文学史里面,有没有新月派?”再问:“新月派里面,
有没有罗隆基?”
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因为我学戏剧文学,不开现代文学史课,而在我自己所读的现
代文学史里,新月派宗旨已不是从“那纤弱的一弯分明暗示着、怀抱着未来的圆满”,
给“社会思想增加一些体魄,为时代生命添厚一些光辉”的文学流派。官方认定的文学
史上,说新月派在政治上是既反对国民党、又与共产党作对的第三种力量的...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_CHN_Hist 讨论区 】
发信人: chinabbsdad (张果老他爹),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吴晗‘数学考零分、破格进清华’”说辨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pr 25 09:42:16 2016, 美东)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xsg/8348/2013/20130821104616
清华大学校史馆 刘惠莉
吴晗 (1909-1969)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考入清华
大学,目前研究吴晗的所有论著基本上都采用这样一种说法:吴晗于1931年首先报考北
京大学史学系,尽管文史和英文都得了一百分,但数学得零分,而北大规定考生有一门
科目得零分就不能录取,因而他没有被北大录取。为此,他只得又去报考清华大学历史
学系,考试结果相同,数学还是零分,文史和英文是一百分,清华大学也有与北大相同
的规定,但却以吴晗文史成绩特别优秀为理由,将他破格录取。[1]这一说法在社会上
广为流传,已经成为上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一段佳话。然而...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4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xsg/8348/2013/20130821104616
清华大学校史馆 刘惠莉
吴晗 (1909-1969)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考入清华
大学,目前研究吴晗的所有论著基本上都采用这样一种说法:吴晗于1931年首先报考北
京大学史学系,尽管文史和英文都得了一百分,但数学得零分,而北大规定考生有一门
科目得零分就不能录取,因而他没有被北大录取。为此,他只得又去报考清华大学历史
学系,考试结果相同,数学还是零分,文史和英文是一百分,清华大学也有与北大相同
的规定,但却以吴晗文史成绩特别优秀为理由,将他破格录取。[1]这一说法在社会上
广为流传,已经成为上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一段佳话。然而,笔者通
过翻检材料,发现上述说法与历史事实有相当距离,兹特考辨如下。不当之处,请批评
指正。
一、 报考过程
吴晗本来在上海中国公学就读,因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辞职赴北平,深受胡适
学术影响的吴晗也于1930年8月离开中国公学,北上赴北平求学。他原打算直接转学进
燕京大学历史系,但因他...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5
前几天版上有朋友们谈到沈从文,我过去搜集过沈从文和张兆和的一些八卦片段,可能
大家都知道了吧,还是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搜集的八卦资料,分成《沈从文与张
兆和的甜酒和苦酒》甜酒篇和苦酒篇两部分。
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甜酒和苦酒 甜酒篇
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张兆和

1929年沈从文被胡适先生聘请到上海中国公学当国文老师。这样,沈从文就有了稳定的
经济收入来源。也就是当上老师的第一节课上,他认识了张兆和。沈从文第一次看她,
张口便说:“噢,原来你就是那个‘笑话’(校花)。”
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
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
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
兆和写了第一封情书。随后沈从文陆续写了近百封情书。
沈从文曾与张兆和的同室好友王华莲谈过一次,试图从王处探问一下张兆和对这件事的
态度,并希望王能够玉成其事。但王华莲的话很让沈从文失望:成百上千的优秀男士在
追求张兆和,她有时一连收到几十封求爱信,照例都不回信;如果都要回信...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Esquimau (雪门院),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甜酒和苦酒 甜酒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pr 30 21:57:55 2012, 美东)
前几天版上有朋友们谈到沈从文,我过去搜集过沈从文和张兆和的一些八卦片段,可能
大家都知道了吧,还是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搜集的八卦资料,分成《沈从文与张
兆和的甜酒和苦酒》甜酒篇和苦酒篇两部分。
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甜酒和苦酒 甜酒篇
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张兆和

1929年沈从文被胡适先生聘请到上海中国公学当国文老师。这样,沈从文就有了稳定的
经济收入来源。也就是当上老师的第一节课上,他认识了张兆和。沈从文第一次看她,
张口便说:“噢,原来你就是那个‘笑话’(校花)。”
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
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
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
兆... 阅读全帖
g*******2
发帖数: 1184
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老毛杀项英是很可能的
参加中共“一大”时毛泽东并非中共党员
顾则徐
---------------
本文告诉你如下主要事实:一,1921年梁启超组织承办中国公学事宜,舒新城因此
调查毛泽东;二,原因是毛泽东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野鸡大学”——湖南自修大学,从
而引起梁启超、舒新城注意;三,建党时期中共的最大敌人是梁启超、张东荪的社会主
义观;四,毛泽东并非新民学会的领袖,而是积极的办事者;五,参加中共“一大”前
,何叔衡、毛泽东并非中共党员;六,新民学会是兄弟姐妹会性质民间组织,江湖秀才
何叔衡是该组织本土人士的老大,承担了没有组建中共湖南组织的责任,毛泽东因此得
以取而代之;七,舒新城确定毛泽东不具备从事中学程度以上正规教育事业的资格、知
识和能力。
张国焘回忆中共“一大”代表情况说:“上海代表是李汉俊和李达,代表上海九个
党员;我和刘仁静代表北京十五个党员;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代表武汉的八个党员
;毛泽东、何叔衡代表湖南约十个党员;陈公博代表广东约七个党员;王尽美、邓恩铭
代表山东的八个党员;周佛海代表日本留学生中的两个党员。”(注13)张国焘用词很
讲究,对湖南和广东党员人数特别用了个“约”字。所谓约者...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8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吴晗投靠胡适的铁证——
人民日报1966年06月03日第2版
一九三○年至一九三二年吴晗和胡适的来往信件
前言
《历史研究》从一九六一年第一期由一位新主编接手以来,逐渐成为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在史学领域内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阵地。
这个刊物,在学术讨论的幌子下,以显著的地位,大量的篇幅,在史学方向问题、农民
战争问题、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问题、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等等一系列原则性问题上,发
表了许多反党反社会主义和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反动文章,大放毒草。
自《海瑞罢官》的批判展开以来,他们先是大减篇幅,抵制这场斗争。最近,他们突然
一反常态,故作积极,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大登“批判”文章。
五月十五日出版的一九六六年第三期《历史研究》,发表了编辑部的《评注吴晗胡适通
信》。据编者按说:“我们必须从各方面彻底揭露吴晗这类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坚决把
这场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斗争进行到底。”乍看起来,他们这一回好象是要革命了,好
象是要对吴晗彻底揭露、坚决斗争了。其实这是骗人的鬼话!
如果《历史研究》编辑部不同意这样的论断,那末我们要问:既然吴晗是“暗藏的反革
命分子”,既然这场斗争“关系党和国家命运”,身为《历史研究》... 阅读全帖
m***7
发帖数: 4207
9
没想这么大了还给进捉进去! TG现在比以前还是人道许多的.这点得承认.
张东荪,出身苏杭官宦世家。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的高才生。“五四”运动与陈独
秀齐名的著名文化人士。从三十年代起就与中共过从甚密,长期接济中共地下人员。特
别是1949年初,张东荪获得双方信任、冒险奔走于中共围城部队和北平守将傅作义之间
,获得毛泽东“北平和平解放,张先生第一功
张东荪(1886年12月9日-1973年6月2日),原名万田,字东荪,曾用笔名圣心,晚年
自号独宜老人。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中国现代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政论家、报
人。曾为研究系、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之一,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
常委、秘书长。
* 1905年,张东荪官派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1906年,与蓝公武
等在东京创办学术月刊《教育》,以哲学、伦理问题为主。
* 辛亥革命前夕,张东荪回国。1912年,参加南京临时政府并任临时内务部秘书。
南京政府解散后,列名孙中山新建的国民党之中,又与梁启超及进步党关系密切,虽然
没有正式入党,但当时被人视为进步党骨干。此后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走第三种路...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10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周有光著《晚年所思2》部分赏析
【周有光著《晚年所思2》部分赏析】
晚年所思第一辑:闲谈过往
百岁忆
我们这一代青年
我们这一代青年有几个特点:当时并不参加国民党,也不参加共产党。但思想倾向
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因为共产党包括毛泽东、周恩来、陈毅都是宣传民主的。抗战时
期,周恩来在重庆,是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副主任之一。
他常常说:我们共产党是主张民主的。我们青年一代就是讨厌国民党的专制。我们这一
代都是这样的思想。
蔡元培在坏的时代能做好事
蔡元培在北洋政府时期就提出来:“教授治校,学术自由”。蔡元培是我丈人的朋
友。在苏州的时候,我见到蔡先生面。
晚清下来是军阀时代。后来是国民党、共产党。最自由的是军阀时代。军阀时代做
了很多好事情。军阀怎么会做好事情呢?那时候是民主制度,国会育,请蔡元培做教育
部长,做了很多好事情。注音字母就是军阀时代提出来的。
军阀不垄断整个政府。文化部门、教育部门让进步的人来做。所以做出好事情。因此,
最坏的时代做了很多好事情。
胡适建议把国民党一分为二
胡适对我们的影响很大。
国民党时期,他批评蒋介石。他劝蒋介石把国民党一分为二,两个党就可以互相监督。
我的老伴张允和是胡适的学生。胡适是上海... 阅读全帖
b*g
发帖数: 644
11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黑凤
黑凤
黑凤
1928年,当沈从文仍在生活困境里挣扎时,徐志摩曾写信给他说:“还是
去北京
吧,北京不会因为你而米贵的。”
沈从文没有因此重返北京。后来,他又对徐志摩谈及自己想进上海美术专科学
校,跟刘
海粟学绘画的念头。徐志摩说,“还念什么书,去教书吧!”
其时,胡适正担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由徐志摩介绍,胡适同意聘用沈从文为
中国公学
讲师,主讲大学部一年级现代文学选修课。沈从文以小学毕业的资历,竟被延揽为
大学的教
师,这即便在当时,也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而开明的决断。
第一次登台授课的日子终于来临了。沈从文既兴奋,又紧张。在这之前,他做
了认真而
充分的准备,估计资料足供一小时使用而有余。从法租界的住所去学校时,他还特
意花了八
块钱,租了一辆包车。第一次以教师身份跨进大学的门,不能显得太寒酸!按预先
约定的条
件,讲一个钟头的课,只有六块钱的报酬,结果自然是赔本!
当时,沈从文在文坛上已初露头角,在社会上也已小有名气。因此,来听课的
学生极
多。今天又是第一堂课,还有一些并不听课,只是慕名而来,以求一睹尊容的学生
,故教室
里早已挤得满满的了
n**d
发帖数: 9764
12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219763.shtml
“红八月”——滴血的记忆(修订)
章立凡
[题记]:此文原是本人回忆录中的一部分,后应某大周末报纸约稿改写,排好整版
清样,终审时被主编枪毙。此文遂论落坊间,两年前被“燕南网”捡到贴出;又被某大
网站转载,跟帖数千,忽一夜删尽;但各大网站旋即轮番转载,遂谬种流传,无法尽焚
矣。
前因此文非获本人授权公布者,但流传既广,也只好默认这个现实,一直采取不
闻不问态度。今年适逢“文革”爆发四十周年,为深刻反省历史,遂订正个别错误,正
式予以公布,略补国内教科书之讳言。
历史是由事实构成的,历史研究也从来不是“宜粗不宜细”。希望这段历史的亲
历者,能够勇敢地拿起笔,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以避免民族的“集体失忆,共同以史
为鉴,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公民社会。
============================================================
近年屡见所谓“新左派”对于被彻底否定的“文化大革命”大加褒扬,另外还有
一种论调,歪曲“宜粗不宜...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13
被官媒点名“抹黑中国”的陈丹青言论集 读者自己判断(图)
rave
电梯直达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40 |
1.在中国,鲁迅和马克思各有分工:鲁迅专门负责诅咒万恶的旧中国,马克思专门
负责证明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2.人文艺术教育表面繁荣,扩招、创收、增加学科、重视论文等等;实则退步,学
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
3.所有人在这几十年里都活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赶紧多捞,赶紧安顿好自己的
生活,不要管这个社会。你是救不过来的,你真的到下面走走,就知道,完全一个赤裸
裸的丛林社会,大家都信奉丛林法则。
4.文凭是为了混饭,跟艺术没什么关系。单位用人要文凭,因为单位的第一要义是
平庸。文凭是平庸的保证,他们决不会要梵高。
5.中国连真正的公共空间还没出现,哪里来的“公共知识分子”?进入公共事务时
,偶尔有像我这样的傻子出来说几句真话大家就很愿意听,这是一件很可怜的事情。
6.您对中国的大学教育很满意吗?您对野蛮拆迁很满意吗?您对目前的医疗系统
很满意吗?假如您诚实地告诉我:是的,很满意!很开...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14
南京市民季先生收到的电报。
南京市民嵇先生近日收到了一封电报,这封电报来自北京,但到达南京却用了4天时间。而二三十年前,电报还曾是当时最快的沟通方式,从北京到南京最快只要6小时左右。前后相较,令人无限感慨。嵇先生把这封电报发到了常去的论坛西祠胡同里,结果引发更多人的怀旧,大家纷称“这是一个时代的回忆”。扬子晚报记者南京探访发现,整个南京城已只剩下最后一个发报点。
一封从北京而来“迟到”的电报
嵇先生收到的电报是他天津一个朋友发的,这位朋友是位电报发烧友,因为天津已经不能发电报,前些天他有事去北京时,从北京著名的电报大楼发出了这封电报。
因为之前,对方已经告知,会发来电报,这让嵇先生颇为期待。但真正等收到电报已是4天后,在电报里,对方说“望同去、复兴业务”。然而事实上,对于嵇先生而言,收到电报的新鲜感才是最重要的,电报内容已是其次,他没想到在各种沟通方式便捷的当下,这样一种“古老的”交流方式,还在默默运行。
“电报是一种最早的、可靠的即时远距离通信方式,当年,有什么急事,人们总想着‘拍电报’。一些大型企事业单位还有‘电报挂号’。十几年过去了,电报这个名词,早已被什么微博、微信之类的所掩盖...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15
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曾经破例透露说:“如果沈从文1988年5月没有去世,肯定能得奖。”那样的话,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就可能不是莫言了。
胡适认为他是“中国小说家里最有希望的。”他的《边城》全世界都很著名。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虽有目共睹,但在感情上,却堪比民国版林丹文章。
26岁的他爱上18岁的女学生。他一边写着“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这样的情书苦苦追求她,却一边以死威胁,得手后却又出轨。
喜欢上自己的学生
1928年,沈从文经徐志摩介绍,去了上海中国公学教书。在听课的学生中,有一位18岁的女同学名叫张兆和。
沈从文在课堂上对她一见钟情。
张兆和是学校的风云人物,有人说起她的长相:“额头饱满,鼻梁高挺,秀发齐耳,下巴稍尖,轮廓分明。”非常的俊美。她是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三小姐,一个标准的富美,还曾是校运会女子全能冠军,没有弱柳扶风的娇气,美得健康又朝气。
长得好,背景强大不说,她还是一枚标准学霸,受到很多男同学的爱慕。张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的二姐张允和分别给他们编号为“青蛙一号”、“青... 阅读全帖
d******n
发帖数: 1713
1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大师的先见之明
胡适离校
对于胡适的南飞,城外的俺们党早有意料。按照俺们党的习惯,知识分子被区分为
同情革命的左派和反对革命的右派。一向反对暴力革命,主张渐进式改良的胡适自然是
一位十足的右派,属于国民党的阵营。要把这样一位“阶级敌人”挽留下来为俺们党服
务,不啻为天方夜谭。尽管如此,为了最大限度的争取北平城内犹豫不决的知识分子,
俺们党也对胡适一再挽留,不仅通过电台宣传,而且通过城内的地下党做其工作。时为
北大哲学系研究生的俺们党地下党员汪子嵩,承担了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时,汪子嵩仅仅是哲学系的研究生,与身居北大校长职位的胡适并不熟悉。为了
方便工作,汪子嵩首先找到了同情革命的北大哲学系教授郑昕。郑昕与胡适同为安徽人
,彼此向以老乡相称。不仅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二人的交往也相当密切,郑昕经常被胡
适请到家里聊天或者打麻将。当郑昕知道中国俺们党有意挽留胡适后,利用打麻将的机
会向胡适转达了俺们党的意见。但胡适始终没有表态。此时,汪子嵩就已经意识到留下
胡适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在胡适面前失败的并不仅仅是汪子嵩一个人。据当年的历史资料,在围城之初,胡
适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时
a*********3
发帖数: 660
1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历史上十大恩爱名人夫妻
沈从文与张兆和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就因写过一些新潮的白话小说而在文坛崭露头角,由于诗人
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然而木讷的沈从文第一堂课就洋相百
出,他万万没有想到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学生中,就有以后成为他夫人的张兆和。
沈从文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
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1969年初冬了,沈从文作为反动文人要下放改造的前夕,此时
的张兆和已经被下放到湖北咸宁挑粪种田。张允和去看沈从文。一个人生活的沈从文屋
里一片狼藉,乱糟糟的东西,简直无处下脚。闲聊了几句后,张允和要走了。沈从文突
然说:“莫走,二姐,你看!”他从鼓鼓囊囊的口袋里掏出一封皱头皱脑的信,又像哭
又像笑的对张允和说:“这是三姐(张兆和)给我的第一封信。”他把信举起来,面色
十分羞涩而温柔。张允和说:“我能看看吗?”沈从文把信放下来,又像给又像不给,
把信放在胸前温了一下,并没有给她。张允和正觉得有些好笑。沈从文忽然说:“三姐
的第一封信,第一封。”接着吸溜吸溜地哭起来,快七十岁的老头像一个小孩子哭得又
伤心又快乐。
巴金与萧珊... 阅读全帖
J*******l
发帖数: 133
1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世人皆欲杀的罗隆基
作者:温梓川(马来西亚)
《黄花岗》杂志转载:
http://www.huanghuagang.org/hhgLibrary/year2010/2010-07/everyon
在暨南的教授群中,以新月社的一伙人占最多数,除了胡适,徐志摩,陈西 滢,凌叔
华,顾一樵,闻一多,陈铨等人之外,如罗隆基,梁实秋,叶公超,刘英士,余上沅,
饶孟侃,蒯淑平,潘光旦,彭基相,卫聚贤,沈从文,顾仲蠡,梁遇 春,余楠秋,都
在暨南教过书;至于在一九三九年二月七日在上海被杀的左翼作家胡也频,他初期的作
品,《鬼与人心》和《圣徒》等也是在《新月》杂志发表的, 甚至还在新月书店出版
过几本集子,也可以说是新月社的朋友之一。然而,那时新月社这一伙人是被人号为“
新月派”的。但依照梁实秋先生的说法“办这杂志的一 伙人,常被人称做新月派,好
像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好像是有什么共同的主张,其实这不是事实……新月派这顶帽
子是自命为左派的人所制造的,后来也就常被其 他自命的人所使用。当然,在使用这
顶帽子的时候,恶意的比较多,以为一顶帽子可以把人压个半死。”不过,在外人看来
,新月社这伙人当中,有三个人最为特 殊。一个... 阅读全帖
c*********2
发帖数: 3402
1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世人皆欲杀的罗隆基
作者:温梓川(马来西亚)
在暨南的教授群中,以新月社的一伙人占最多数,除了胡适,徐志摩,陈西滢,凌叔华
,顾一樵,闻一多,陈铨等人之外,如罗隆基,梁实秋,叶公超,刘英士,余上沅,饶
孟侃,蒯淑平,潘光旦,彭基相,卫聚贤,沈从文,顾仲蠡,梁遇春,余楠秋,都在暨
南教过书;至于在一九三九年二月七日在上海被杀的左翼作家胡也频,他初期的作品,
《鬼与人心》和《圣徒》等也是在《新月》杂志发表的,甚至还在新月书店出版过几本
集子,也可以说是新月社的朋友之一。然而,那时新月社这一伙人是被人号为“新月派
”的。但依照梁实秋先生的说法“办这杂志的一伙人,常被人称做新月派,好像是一个
有组织的团体,好像是有什么共同的主张,其实这不是事实……新月派这顶帽子是自命
为左派的人所制造的,后来也就常被其他自命的人所使用。当然,在使用这顶帽子的时
候,恶意的比较多,以为一顶帽子可以把人压个半死。”不过,在外人看来,新月社这
伙人当中,有三个人最为特殊。一个是胡也频,后来因为参加了左联而被捕枪毙。另一
个是闻一多,因政治问题被暗杀。还有一个是罗隆基,后来也走上政治的道路,成了中
国民主同盟的要员,被人目为左翼政团宣传... 阅读全帖
c*********2
发帖数: 3402
20
http://news.163.com/12/0224/08/7R11STTS0001124J.html
2012-02-24 08:52:28 来源: 南方网
核心提示:2月24日,南方媒体撰文《1947:胡适的政治兴奋点》纪念胡适逝世50周年
。胡适曾赞扬孙中山的政治理想,认为一党专政不是最后境界,宪政政治才是目标;并
呼吁用科学的成绩解除人类的痛苦,用社会化的经济制度提高人类的生活,用民主的政
治制度来解放人类的思想。
摘要:1946年11月10日,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电邀胡适“莅京出席国民大会,藉慰众望
”。次日,胡适飞抵南京。国民大会于11月15日开幕,代表总额2050名。胡适被选入主
席团。
1946年11月10日,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电邀胡适“莅京出席国民大会,藉慰众望”。次
日,胡适飞抵南京。国民大会于11月15日开幕,代表总额2050名。胡适被选入主席团。
《宪法草案》在大会需经三读。在二读大会上,又推定代表孙科、胡适、王宠惠等12人
负责整理宪法决议案条文的文句。12月25日上午,进行第三读大会前,十二人决议案整
理委员会公推胡适代表报告整理结果。看来,像宪法条文这样百...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1862
21
民国狂士罗隆基身败“共和国”
·中华民国的知识分子
民国狂士罗隆基
叶无烈
一、运交民国少年时
江西省泸水南岸,有一座清秀的小县城,名叫安福。公元一八九六年八月十四日清
晨,罗隆基就诞生在这里。安福虽非名都大邑,却在当代出了四个名人:罗隆基、王造
时、彭文应和彭学沛,人称安福四才子。这四个人年岁相近,相继考入清华留美学校,
相继出洋留学,不愧为才子。王造时曾为沪上七君子之一,彭学沛曾做过国民党中央宣
传部长,彭文应四九年前曾担任过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主任委员。
罗隆基的祖父经商。父亲罗念祖是个前清秀才,后来以教私塾为业,在江西吉安执
教。在他的学生中,出了两位名人:一是吉安人刘峙,后来考进保定军官学校,做过河
南省主席;一是阜田人罗家衡,曾赴日本留学,专攻法律,后来也成为国民党大员。罗
隆基有三兄、一姐,一弟。他排第四,人称四哥。他九岁时,生母病故。罗隆基自幼受
父亲熏陶,爱好古文及古典诗词,所以虽然他后来成为洋学生,而他的文章却一派中国
风格。
一九一三年夏,北京的清华学校在全国招生。这所学校即清华大学的前身,当时的
全称为“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是以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余额作经费兴办... 阅读全帖
y***f
发帖数: 341
22
中国近现代是一个大师云集、伟人辈出的时代。大师实在太多,我只就我个人的看法,评出这十位文科即人文类学术大师来。
辜鸿铭(1857—1928),名汤生,祖籍福建泉州府惠安县,生于马来西亚槟城,是中国近现代为数稀少的一位在博学汉学中国传统的同时,又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学者,号称“清末怪杰”,还是杰出翻译家。曾获13个博士学位,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他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通晓文学、儒学、法学、工学与土木等文、理各科。他第一个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中国札记》等书,向西方人倡扬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著名...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2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zt 毛时代知识分子自杀档案
毛时代知识分子自杀档案
2015-07-02 05:18:56
springdale
自杀是一个常态社会中始终存在的现象,本身并不足为奇。之所以考察1949年至
1976年间中国知识分子及其他阶层的自杀情况,是因为这一期间此类人士的自杀人数惊
人。一个社会突然出现大量的自杀现象,特别是知识分子自杀,显然是不正常的。这种
自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正常社会里常见的自杀原因不同。因此,本文不会从社会学观察
通常的自杀现象的视角来分析上述情况,而是通过剖析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来研究这一
现象的发生。

本文选择的研究时段为1949年至1976年,政治上这一时代可以被称为毛泽东时代。
文中涉及的主要案例起自1950年,截止于毛时代结束之时。由于中国大陆有关的档案尚
未解密,所以不可能通过正常的档案检索而统计出这一时期知识分子自杀的完整人数(
在档案开放的情况下这并不难做到)。本文只能根据有关的回忆和有限的访谈及调查,
选取一部份知识分子的自杀情况作为研究的基本材料。本研究所有的原始材料来源于以
下几个方面:一,当事人的回忆录和相关的回忆文章;二,笔者对死者家庭的访问记录
及朋友提... 阅读全帖
l*****f
发帖数: 13466
24
胡适自述里说过他小时候读四书五经,通鉴,直到十几岁入中国公学,才开始广泛阅读
自汉乐府到唐的诗歌。我觉得他的国学,比梁启超自然不行,但也还有传统教育的功底的

发帖数: 1
2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Joke 讨论区 】
发信人: CornucopiaX (小土豆), 信区: Joke
标 题: 周有光:我现在非常讨厌中文系的女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ug 28 17:33:24 2017, 美东)
这个周有光在纽约有一个叫李冬梅的学生。。我太讨厌这个女的天天在歌颂一带一路了
。。。女人没有同情心还能当个好妈妈吗?这个人太莫名其妙了。。她是床粉!!!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起先“周有光”是他的笔名
,“有光”后来成为他的号。生于中國江苏常州,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通晓汉、
英、法、日四种语言。周有光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当过经济学教
授,1955年,他的学术方向改变,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拟定《汉语拼音
方案》(1958年公布)、建立了漢語拼音系統,被若干媒体称作“汉语拼音之父”[1][
2][3]。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作家沈从文是他的连襟。
家世
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堂,祖籍江苏宜兴。曾祖父是清朝的官员,
在常州经营棉纺、织... 阅读全帖
b*******8
发帖数: 37364
26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7187057.html
朱经农是胡适在中国公学的好友,这时也来到美国,他写信劝胡适:“白话诗无甚可取
。”胡适的主张得不到朋友的支持、赞成,他感到孤寂、苦闷,便写下了著名的《蝴蝶
》: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又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蝴蝶》写于1916年8月,收入《尝试集》
e****4
发帖数: 32
2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陈天华 猛回头
http://zh.wikipedia.org/wiki/陈天华
陈天华(1875年-1905年12月8日),近代革命家,原名显宿,字星台,亦字过庭,别
号思黄,湖南省新化县人,同盟会会员,清末革命烈士。
生平
早年就学长沙岳麓书院,1903年留学日本,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国民教育会,从事反
清活动。1904年与黄兴、宋教仁等在长沙创立华兴会,策划武装起义,事泄逃亡日本。
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民报》编辑,以通俗的说唱体著《警世钟》、《猛回头》、《
狮子吼》等文,宣传革命思想,影响“较之章太炎《驳康有为政见书》及邹容《革命军
》,有过之,无不及”(冯自由《革命逸史》)。
1905年10月在东京参加反对日本文部省公布的《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的活动。这个
规则有很多内容,主要有三条,第一是中国留学生一定要在清朝政府驻日公使和日本学
堂登记,留学生的活动、到哪里去都得要登记;第二通信要登记,给国内给朋友写信都
必须登记;第三不准住到别的地方去,只能住在留学生学校的宿舍。这个规则一推出,
就引起广大留日学生的抗议,但是在该如何具体应对的方式上,留学生们出现了严重分
歧。一派以秋瑾和宋教仁... 阅读全帖
d********y
发帖数: 6566
28
王云五:在商言利——王云五(1888—1979),字岫庐,广东香山人,生于上海。他早
年刻苦自学,主修英文。18岁开始步入教育界,19岁时在中国公学任英文教员,学生中
有胡适、杨杏佛等,可谓“高足满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他被孙中山聘为临时大
总统府秘书,后又在教育部任职。1916年任苏、粤、赣三省禁烟特派员。一年后辞职,
在上海专门从事编译工作。1921年9月,经胡适推荐进入商务印书馆。1922年正式接替
高梦旦就任编译所所长。到台后,先后担任考试院、行政院副院长等职。1937年抗日战
争全面爆发。为适应战时环境,商务董事会决定由王云五带领编辑、出版、印刷的主要
力量迁往香港。香港沦陷后,商务编辑出版重心又移至重庆,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仍坚
持出书。到重庆以后,他除主持商务业务外,逐渐把精力投入到政治活动中,在政治上
日趋活跃。1946年5月,他辞去商务总经理职务,出任国民党政府经济部长,后又任行
政院副院长、财政部长等职。1949年,他到了香港;1951年,转而去了台湾。后淡出政
坛,将精力投入其热衷的文化事业。曾被聘为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专职教授,培养了众
多研究生和博士生,在...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1862
2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民国狂士罗隆基身败“共和国”
民国狂士罗隆基身败“共和国”
·中华民国的知识分子
民国狂士罗隆基
叶无烈
一、运交民国少年时
江西省泸水南岸,有一座清秀的小县城,名叫安福。公元一八九六年八月十四日清
晨,罗隆基就诞生在这里。安福虽非名都大邑,却在当代出了四个名人:罗隆基、王造
时、彭文应和彭学沛,人称安福四才子。这四个人年岁相近,相继考入清华留美学校,
相继出洋留学,不愧为才子。王造时曾为沪上七君子之一,彭学沛曾做过国民党中央宣
传部长,彭文应四九年前曾担任过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主任委员。
罗隆基的祖父经商。父亲罗念祖是个前清秀才,后来以教私塾为业,在江西吉安执
教。在他的学生中,出了两位名人:一是吉安人刘峙,后来考进保定军官学校,做过河
南省主席;一是阜田人罗家衡,曾赴日本留学,专攻法律,后来也成为国民党大员。罗
隆基有三兄、一姐,一弟。他排第四,人称四哥。他九岁时,生母病故。罗隆基自幼受
父亲熏陶,爱好古文及古典诗词,所以虽然他后来成为洋学生,而他的文章却一派中国
风格。
一九一三年夏,北京的清华学校在全国招生。这所学校即清华大学的前身,当时的
全称为“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是以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余额作经费兴办... 阅读全帖
l******3
发帖数: 293
30
1945年3月的一天,一则《费巩教授失踪!》的消息轰动了茫茫雾都重庆,也震动了整
个中国。那么,这个费巩究竟是何等人物呢?为什么他的失踪会牵动全国所有高层的神
经?
费巩,原名福熊,字香曾,江苏人。他是一个为人正直,乐于助人的知识分子。他认为
,中国要想兴旺发达,就必须走改革之路,整治腐败。怀着一腔热血,抱着政治和教育
救国的远大志向,他去了牛津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并获得硕士学位。在他学成回国途
中,特意取道苏联,想观察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那个地方的政治情况如何。他受中国古
代清官贤士“亲民爱民”思想,以及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
特的政治思想框架。为了表示其爱国之心,他改名为费巩。
他曾先后任教于上海中国公学、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抗战爆发以后,他是浙大教授。
然而,如此一个思想进步的高级知识分子,却在一眨眼的功夫神秘失踪了。好好一个大
活人,说不见就不见了。而且,还搞得神神秘秘。为什么?这又是谁人所为呢?

原来,在1945年1月的时候呢,费巩应母校复旦大学的邀请,到重庆北碚(当时是复旦大
学的校址)搞一个“民主与法制”的特别讲座。为此,费教授做了充足的... 阅读全帖
m****5
发帖数: 1131
31
被官媒点名“抹黑中国”的陈丹青言论集 读者自己判断(图)
1.在中国,鲁迅和马克思各有分工:鲁迅专门负责诅咒万恶的旧中国,马克思专门
负责证明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2.人文艺术教育表面繁荣,扩招、创收、增加学科、重视论文等等;实则退步,学
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
3.所有人在这几十年里都活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赶紧多捞,赶紧安顿好自己的
生活,不要管这个社会。你是救不过来的,你真的到下面走走,就知道,完全一个赤裸
裸的丛林社会,大家都信奉丛林法则。
4.文凭是为了混饭,跟艺术没什么关系。单位用人要文凭,因为单位的第一要义是
平庸。文凭是平庸的保证,他们决不会要梵高。
5.中国连真正的公共空间还没出现,哪里来的“公共知识分子”?进入公共事务时
,偶尔有像我这样的傻子出来说几句真话大家就很愿意听,这是一件很可怜的事情。
6.您对中国的大学教育很满意吗?您对野蛮拆迁很满意吗?您对目前的医疗系统
很满意吗?假如您诚实地告诉我:是的,很满意!很开心!我立即向你低头认罪:我错
了,我改,我*****了,我对不起人民,我... 阅读全帖
x**s
发帖数: 534
32
1933年6月18日,位于上海法租界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的国民党中央研究院,一位
身穿麂皮夹克和骑马裤的男子走出了大门,身后还跟着一位活泼可爱的少年。两人刚刚
踏上停靠在中研院大门口的汽车,突然,意外发生了,几名持枪的歹徒从不同的方向冲过
来,向着车内猛烈射击……
杨杏佛,名铨,1893年出生,江西清江人,早年曾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并且加入了由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杨杏佛追随孙中山到南京,
在临时总统府秘书处工作。
孙中山的临时政府只持续了3个月,孙中山和袁世凯“南北议和”之后,南京临时政
府就解散了,袁世凯表示愿意接收临时政府的所有官员,其中也包括杨杏佛,但他们都不
愿意到袁世凯手下做事,于是就作为稽勋留学生,去美国留学。
稽勋留学生是中华民国的首批官派留学生,也是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中比较特殊的一
个群体,其成员多为原先追随孙中山打天下的革命党人,或者是对辛亥革命有功人士的子
弟,他们由临时稽勋局以“酬勋”的名义派遣出国留学。这批留学生热心向学,多数成才
,其中杨杏佛、宋子文、张竞生、任鸿隽、谭熙鸿、李四光等人更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
的重要人物。
...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3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党刊点名痛批陈丹青:误导青年
2016-06-11中国好学者 微信号haoxuezhe2015
功能介绍
本订阅号倡导学术“理性之思想,自主之精神”,定期向您推荐优秀的中国学者以及其
有代表性的文章。
人物简介:陈丹青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
1970年—1978年辗转赣南、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知
青画家”。1980年以《西藏组画》轰动中外艺术界,成为颠覆教化模式,并向欧洲溯源
的发轫,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绘画之余,出版文学著作十余部。
陈丹青语录
文 | 陈丹青
摘要
中共中央机关媒体“求是网”刊文《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难在哪里》,文中特别点名陈丹
青,批评其言论抹黑中国,误导青年。
“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不能止于课堂。高校教师通过微博、微信传播西化思想
已经不是个例,高校教师不同于普通民众,他们独特的思想和崇高的社会地位很容易在
互联网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力,甚至有网民将这种“大胆”错误地理解为“敢言”。这个
时候,他们已经跨越了高校,影响的是六亿多互联网用户。贺卫方在微博中大谈宪政,
陈丹青在其微信公众帐号以《大家别... 阅读全帖
r*****2
发帖数: 2682
3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合肥四姊妹真能活
还都是文化人
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兆和身后有
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
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
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兆和写了第一封情书。
老师的情书一封封寄了出去,点点滴滴滋润着对方的心。女学生张兆和把它们一一作了
编号,却始终保持着沉默。后来学校里起了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
杀。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兆和
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兆和马上回
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兆和
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
1946年以后,张兆和和沈从文之间的感情,发生了危机。沈从文和张兆和的政治见解,
发生了明显的分歧。他与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分居,只有到每天晚上,他才能回家去吃饭
,走之前,还要带着第二天的早饭和中饭。沈从文在政治上孤立无援,在家庭上又遭到
了自己结发妻子和儿子的拒绝。
19...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35
人民日报1966年04月17日第5版
王正萍 丁伟志
编者按:本报于四月十日发表了《吴晗同志反党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和
学术观点》的材料,披露了吴晗同志在全国解放以后的反动言论。现在再把王正萍、丁
伟志等同志整理的吴晗同志在全国解放前公开发表的主要言论,发表于下。
在三十年代,吴晗同志奔走于胡适、蒋廷黻、傅斯年之流的门下,成为他们精心培养的
一个标本,这是人所共知的。
解放以前,吴晗同志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大家从这个材料中可以看出,原来他是站
在亲蒋、崇美、反共的立场的人,是一个一心想走第三条道路即资产阶级专政道路的人
。吴晗同志白纸黑字写下来的东西,将擦亮很多人的眼睛。
希望大家认真读一读这个材料,这将有助于大家理解吴晗同志在六十年代走上反党反社
会主义的道路并不是偶然的。同时,这个材料也有助于大家进一步揭露、批判吴晗同志
的反动的立场和思想。
攻击抗日救亡运动,为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效劳
胡适反动主张的忠实追随者和积极的宣传员
据吴晗自己讲,他是一九三○年在中国公学胡适的文化班上写出了第一篇论文:《西汉
的经济状况》。这篇文章,很受胡适赏识。他还说,由于胡适离校,觉得再念...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36
2018-05-04 12:00PM
这几天,北大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五月四日的百二十周年校庆。今年是双甲子,从传统
纪年的角度说,还是一个重要的庆祝年份。百年校庆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一转眼就又过
去了二十年,真是时光催人老。不过,百年校庆时学界的气氛还是比较宽松,如今却是
如此压抑,对北大校庆的纪念活动,尤其是如何在这个时刻回顾历史,反思过往,并树
立此后的学术与教育目标等,都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忽然有些好奇,在北大的第一个甲子纪念,即1958年校庆的时候,学校举办了怎样的纪
念活动?检索了网上的一些资讯,都语焉不详,只看到当年由北京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
印出了一本名为《北京大学六十周年》(初稿)的小册子,印制很简陋,并注明是非卖
品。想来那个时期,头一年发起的反右运动还气焰正盛,知识份子面临着各种批判和厄
运,与此同时大跃进等激进的政经举措已经风起云涌,坑灰未冷,大难不断,北大内部
恐怕也没有多少心思在那样的气氛下还欢喜而隆重地去为学校“做寿”,虽然是一甲子
的大日子。
那个时候,在北大的人们,还有多少能够想到海峡对岸的台湾,北大的先校长胡适——
不,他的校长职务从来就没有被罢免过——...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37
http://m.sohu.com/a/243671798_740896/?pvid=000115_3w_a
07-27 14:39
中共中央机关媒体——求是网刊文《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难在哪里》,文中特别点名陈丹
青,批评其言论抹黑中国,误导青年。
文中还说:“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任重而道远,必须不留死角。主流价值观要让它变成可
以印刻在每个人心里的鲜活印象,让每个人能够心甘情愿地接受正能量的熏陶。”
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不能止于课堂。高校教师通过微博、微信传播西化思想已
经不是个例,高校教师不同于普通民众,他们独特的思想和崇高的社会地位很容易在互
联网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力,甚至有网民将这种“大胆”错误地理解为“敢言”。这个时
候,他们已经跨越了高校,影响的是六亿多互联网用户。贺卫方在微博中大谈宪政,陈
丹青在其微信公众帐号以《大家别去美国!一个愚蠢而落后的国家》(为便于批判,今
日二条特别推送此文)为题,内容却是对美国的过度美化,诱导效果可见一斑。高校意
识形态工作任重而道远,必须不留死角,高校教师应该成为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主力。
如何提高教师和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如何让学生不再...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38
大卫工作室A 微信号 dwgzsa
功能介绍
大卫工作室,有点意思
导读:中共中央机关媒体——求是网刊文《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难在哪里》,文中特别点
名陈丹青,批评其言论抹黑中国,误导青年。文中还说:“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任重而道
远,必须不留死角。主流价值观要让它变成可以印刻在每个人心里的鲜活印象,让每个
人能够心甘情愿地接受正能量的熏陶。”
来源:第一收藏1cang 《求是》原文作者:徐岚
有人这么说
张蔷 - 星期六
求是网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难在哪里》一文中说道:
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不能止于课堂。高校教师通过微博、微信传播西化思想已
经不是个例,高校教师不同于普通民众,他们独特的思想和崇高的社会地位很容易在互
联网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力,甚至有网民将这种“大胆”错误地理解为“敢言”。这个时
候,他们已经跨越了高校,影响的是六亿多互联网用户。贺卫方在微博中大谈宪政,陈
丹青在其微信公众帐号以《大家别去美国!一个愚蠢而落后的国家》为题,内容却是对
美国的过度美化,诱导效果可见一斑。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任重而道远,必须不留死角,
高校教师应该成为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主力。
为响应求是网,小编特...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3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杜钢建:胡适的人权思想
杜钢建 法政与人文 法政与人文 微信号 F_against
功能介绍
高校教员蒋海松第四次发起之读书平台,法政评论,自由发声,以文会友
胡适在现代中国文化革新中的重要地位已为世所公认。他关于当时中国的重大社会、政
治、文化、思想问题的自由主义观点无不具有开风气的作用。他的自由主义人权观是本
世纪上半叶人权思潮的最高峰。他在《新月》杂志上掀起的人权问题讨论成为本世纪几
次人权讨论热潮中最引人注目、最具有理论意义的一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胡适是中
国自由主义人权思想的旗手。由严复所引发、由陈独秀所开创的自由主义人权思想路线
终于在胡适这里趋于成熟。如果说严复和陈独秀在倡导自由主义人权观的同时,曾经都
在不同程度上在理论基点上发生过动摇,出现过游离和徘徊,那么胡适在人权问题上的
自由主义观点则始终如一,毫无保留。胡适所代表的自由主义人权思想从未在中国思想
界成为主流意识,而是被夹在国共两党的铁钳之间苟延生息,尽管胡适后期投靠国民党
,放弃了自由主义知识人的独立立场,但其思想的自由主义基点并未因之变化。
胡适个人是失败了,胡适所代表的自由主义人权思潮也未成功。但这一切都只是开始,
不过是中国走... 阅读全帖
h******y
发帖数: 2025
40
来自主题: Mainland版 - 军阀盛世才入疆夺权之谜 zz
2005年02月17日10:11 作者:戎天
盛世才,字晋庸,原名振甲,字德三。辽宁开原人1895年生,1970年死于台湾台北。
1915年毕业于上海吴淞中国公学政治经济科,毕业后分别在云南、东北讲武堂学习,后又
被保送到日本陆军大学深造。1927年归国后,供职于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
,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称霸新疆达十二年之久。他从不甘屈就国民党军参谋部作战科长转
而进入新疆图谋升迁,1933年以后又任新疆边防督办、新疆省政府主席、新疆警备司令、
国民党中央训练团新疆分团团长,成为新疆的军政首脑,人称“新疆王”。盛世才统治新
疆期间,横征暴敛,鱼肉百姓,屠杀共产党人、国民党人,对新疆人民更是犯下累累血债
,被称为“百面恶魔”。
盛世才曾经只是南京政府一个部门作战科长,他到底怎样从南京去新疆的?又是如何
从金树仁手里夺取权力的?此中的微妙之处,各中记载都是语焉不详。其实,盛的入疆并
夺权,有一个关键人物是鲜为人知的,这个人就是甘肃临夏县北塬人,当地小有名气的才
子——鲁效祖,整个事件的过程,让人扼腕痛惜,可谓上演了一出现代“中山狼传”的版
本。
鲁效祖,字绳伯,甘肃临夏县北塬
H**********y
发帖数: 7928
41
来自主题: NewJersey版 - 今天我来问早安
历史上的今天,没兴趣的请直接跳到最后一条
0618年4月10日 隋炀帝死于兵变,隋亡
1824年4月10日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逝
1840年4月10日 英国议会就对华战争问题举行辩论
1906年4月10日 中国公学在上海创
1917年4月10日 列宁结束逃亡生活回到彼得格勒(图)
1927年4月10日 汪精卫篡夺武汉军政大权
1938年4月10日 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立(图)
1941年4月10日 美国占领格陵兰
1946年4月10日 日本人投票赞成自由化政策 妇女第一次行使选举权(
1970年4月10日 麦卡特尼离去,甲壳虫乐队分裂(图)
1971年4月10日 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
1974年4月10日 中央对批林批孔运动作出决定
1977年4月10日 邓小平批评“两个凡是”(
1980年4月10日 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被批准成立
1982年4月10日 邓小平提出打击经济犯罪要有“两手”
1983年4月10日 我国选手在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获得佳绩(
1993年4月10日 我国首次在南京汤山溶洞发现早期人类头骨化石
1994年4月10
r*******t
发帖数: 8550
4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noid (DoIneedit?),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Re: 刚看完inside job,天下乌鸦一般黑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Oct 1 19:57:46 2011, 美东)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219763.shtml
“红八月”——滴血的记忆(修订)
章立凡
[题记]:此文原是本人回忆录中的一部分,后应某大周末报纸约稿改写,排好整版
清样,终审时被主编枪毙。此文遂论落坊间,两年前被“燕南网”捡到贴出;又被某大
网站转载,跟帖数千,忽一夜删尽;但各大网站旋即轮番转载,遂谬种流传,无法尽焚
矣。
前因此文非获本人授权公布者,但流传既广,也只好默认这个现实,一直采取不
闻不问态度。今年适逢“文革”爆发四十周年,为深刻反省历史,遂订正个别错误,正
式予以公布,略补国内教科书之讳言。
历史是由事实构成的,历史研究也从来不是“宜粗不宜细”。希望这段历史的亲
历者,能够勇敢地拿起笔,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以...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43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胡适与韦莲司
原标题:胡适一生未买房:钱用来买书画资助学生
核心提示:胡适始终没有在北京买房,也没有在上海买房,他一生没有置业,他把买房
的钱省下来,买书,买画,买敦煌卷子,资助学生,资助尚未成名的青年作家(沈从文
在上海时常常找胡适接济),资助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有益的社会研究和野外调查。他
一生敬重蔡元培先生,他尊称蔡先生为老师,他在老师生日的时候,凑钱买房给老师做
贺礼(蔡元培先生也是一生没有置业)。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转引自:《中国中国经营报》作者:李开周
胡适始终没有在北京买房,也没有在上海买房,他一生没有置业,他把买房的钱省下来
,买书,买画,买敦煌卷子,资助学生,资助尚未成名的青年作家(沈从文在上海时常
常找胡适接济),资助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有益的社会研究和野外调查。
莫言喜获诺贝尔文学奖,说要用奖金在北京买套房,然后就有网友帮他算账,说他那
750万元的奖金只能买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莫言说了,他想在中国作协附近买,中
国作协地处黄金地段,那儿的房子每平方米早就卖到了6万元以上,750万元奖金可不就
只能买一套很普通的房子嘛!
众所周知,很多年以前,胡适也跟诺贝尔文学奖有过一段...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44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胡适与韦莲司
原标题:胡适一生未买房:钱用来买书画资助学生
核心提示:胡适始终没有在北京买房,也没有在上海买房,他一生没有置业,他把买房
的钱省下来,买书,买画,买敦煌卷子,资助学生,资助尚未成名的青年作家(沈从文
在上海时常常找胡适接济),资助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有益的社会研究和野外调查。他
一生敬重蔡元培先生,他尊称蔡先生为老师,他在老师生日的时候,凑钱买房给老师做
贺礼(蔡元培先生也是一生没有置业)。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转引自:《中国中国经营报》作者:李开周
胡适始终没有在北京买房,也没有在上海买房,他一生没有置业,他把买房的钱省下来
,买书,买画,买敦煌卷子,资助学生,资助尚未成名的青年作家(沈从文在上海时常
常找胡适接济),资助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有益的社会研究和野外调查。
莫言喜获诺贝尔文学奖,说要用奖金在北京买套房,然后就有网友帮他算账,说他那
750万元的奖金只能买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莫言说了,他想在中国作协附近买,中
国作协地处黄金地段,那儿的房子每平方米早就卖到了6万元以上,750万元奖金可不就
只能买一套很普通的房子嘛!
众所周知,很多年以前,胡适也跟诺贝尔文学奖有过一段... 阅读全帖
l*****f
发帖数: 13466
45
这个没啥啊。这位作者虽号称拥有沈全集俺怀疑他是否读完过,lol。刘文典那个是老
段子了,蛮搞笑的,没人在乎吧,沈在三十年代初时候就已经名声大噪了。的确有文凭
问题,不过沈是胡适先邀请去中国公学教书,然后又去过青岛大学武汉大学,后来编大
公报文艺
副刊,后来才到北大,资历也够了,交好同事朋友也很多啊,胡适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
陈源凌叔华杨振声这些....反正他的价值又不会因为有人质疑他文凭有任何影响....
wh
发帖数: 141625
46
三姐夫沈二哥
张充和
我家“外子”逼我写点关于沈二哥同三姐的事,他说:“海外就是你一个亲人与他
们过去相处最久,还不写!”我呢,同他们相别三十一年,听不完、也说不完的话,哪
还有功夫执笔!虽回去过一次,从早到晚,亲友不断往来,也不过只见到他们三四次,
一半还是在人群中见到的。
如何开始呢?虽是三十一年的点滴,倒也鲜明。关于沈二哥的独白情书的故事,似
乎中外都已熟悉,有的加了些善意的佐料,于人情无不合之处,既无伤大雅,又能增加
读者兴趣,就不在此加注加考,做煞风景的事了。
一九三三年暑假,三姐在中国公学毕了业回苏州,同姐妹兄弟相聚,我父亲与继母
那时住在上海。有一天,九如巷三号的大门堂中,站了个苍白脸戴眼镜羞涩的客人,说
是由青岛来的,姓沈,来看张兆和的。家中并没有一人认识他,他来以前,亦未通知三
姐。三姐当时在公园图书馆看书。他以为三姐有意不见他,正在进退无策之际,二姐允
和出来了。问清了,原来是沈从文。他写了很多信给三姐,大家早都知道了。于是二姐
便请他到家中坐,说:“三妹看书去了,不久就回来,你进来坐坐等着。”他怎么也不
肯,坚持回到已定好房间的中央饭店去了。二姐从小见义勇为,更爱...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47
汪曾祺算是沈的弟子,不知道他写过湘西没有,读过他写的北京、西南联大时期的昆明
、还有江苏家乡。湘西的照片我昨天在搜图片时看到这么几张,那种楼叫吊脚楼是吧,
那个山路好酷:
沈的家族也颇有背景吧,记得leawolf说过沈家是湘军,张家是淮军。找到她写的沈从
文的家世帖: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LeisureTime/1931255.html
嗯,那个名人是胡适,当时是张就读、沈教书的上海中国公学的校长。
c******k
发帖数: 8998
48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蒋泥:我收回赞美韩寒的所有言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6cda5a0102dzsq.html
蒋泥:我收回赞美韩寒的所有言词
(2012-02-20 22:20:43)
转载▼
标签:
文化

这是我去年在《南方周末》发表的文章,赞扬韩寒。
现在,经过大量的文本分析后,我确信韩寒出道时的作文和《三重门》,都不是他写的
,应该是他爸爸代行。
不知者不罪,读者当谅解。我收回赞美他的所有言词。蒋泥
好的大学与好的文学——假如我是蔡元培,我会请韩寒当教授
作者: 蒋泥
按:本文发表于今天的《南方周末》。发表时有改动,此处仍是报纸上的文章,改动部
分将来再传上。
来源:《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40806
2010年第一期《亚洲周刊》,推出“2009风云人物”韩寒,老少学人欣喜相传,让我无
比感慨。这位非科班出身、高一就辍学的“叛逆”,堪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自陈
读书杂,多是“钱锺书、胡适、梁实秋、林语堂”那脉“民国”人。这脉人都有些什么
样的精神底色呢?明眼人一望而知。我思考的落脚点则在好的大学... 阅读全帖
C***r
发帖数: 759
49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转载] 陈衡哲与胡适的毕生情谊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merica 讨论区,原文如下 】
发信人: Camer (铁划银钩), 信区: America
标 题: 陈衡哲与胡适的毕生情谊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ue Jul 30 12:44:51 2002) WWW-POST
陈衡哲与胡适的毕生情谊
陈伍莲
1
陈衡哲1893-1976,又名莎菲,湖南衡山人。
1914年陈衡哲成为中国第一批官费留学的女学生。那年她24岁。
陈衡哲赴美国留学,就读于瓦萨女子学院VassrCollege,取
英文名字Sophia莎菲。任叔永和胡适本是上海中国公学时的好友,当时
都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并同为《留美学生季报》的编辑。1916年10月,
胡适通过任叔永与陈衡哲建立了通信联系。在此后的半年中,两人通信40余次,几
乎每三天就有一封。
胡适与陈衡哲的相互敬慕,始于1916年的11
l***g
发帖数: 260
50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转载] 爱之累 ——《从文家书》zz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ove 讨论区,原文如下 】
发信人: sprucesky (当年拼却醉颜红), 信区: Love
标 题: 爱之累 ——《从文家书》zz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ue Sep 10 01:15:59 2002) WWW-POST
爱之累
——《从文家书》
读《从文家书》时,我再次领略了人生的苦和累。
无论是名人,还是凡人,每个人都经受过或正在经受着爱恨情仇的苦痛。这种苦痛是
如此的刻骨铭心,往往就改变了人的一生——或因沉湎而惰落,或因失败而奋起。
爱,是一杯让人品尝不尽的苦涩的酒。
沈从文,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湘西“乡下人”,一个不小心闯荡到大城市。他凭藉自
己的勤奋努力与城里人分享一杯生活的羹,其艰难可想而知。那时的他不舍昼夜地奋笔疾
书仅仅是为了求得生存,其情态让人感觉到人生的艰难与悲凉。后经徐志摩等人的推荐,
年近三十的他才来到胡适主持的中国公学,当了一名教授低年纪文学课的讲师,算是有了
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
又何曾想到,在这所江南学府,他会卷入一场令他一生不得安宁的师生恋?
关于他与张兆和的恋情,有关传记介绍都很少,例如重庆出版
1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