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 发帖数: 141625 | 1 他们有宗教吗?可以娶那么多老婆啊,羡慕……哈哈。west with the night我写过读
后感,贴在下面给你看,我自己复习了一遍发现批得不大厚道,哈哈,应该写得缓和些
。非洲的确令人向往。我前天写了个宫崎骏的《红猪》影评,里面也提到west with
the night和其他很多关于飞行的电影和小说,贴个链接: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LeisureTime/442303.html
发信人: wh (wh),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女作家写非洲系列之二——《乘夜西行》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r 17 17:42:39 2008)
上世纪有四五个女作家,不约而同地写她们在非洲的生活经历。最出名的是上回聊的
Karen Blixen的《走出非洲》。其次出名的,是这本《乘夜西行》(West with the
Night)。作者Beryl Markham是飞行家,首创单人由东向西横飞大西洋的纪录,因是夜
航,故有此名。
然而这书写得实在有点辜负这么好听的书名。开头说肯尼亚路况奇差,却有一块堂皇的
Juba – ...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2 七点钟、孀和梦田都是我喜欢的。《说给自己听》我觉得曲调不好听,呵呵,我听歌只
听调子。这盒专辑我也很熟悉,所以看到歌词都能想起调子。
三毛我就记得有过谣传,说荷西这人是虚构的。是否已经证伪了?她的那些故事都是真
的吗?我看你引的这段荷西,“我想得很清楚,要留住你在我身边,只有跟你结婚,要
不然我的心永远不能减去这份痛楚的感觉。我们夏天结婚好么?”倒是觉得挺像虚构的。
粉丝这段常见人引用,是很赞。三毛很有文采。我不太记得她的东西,印象中是很自我
。她自杀的时候我同学写过一篇文章,说她是被自己制造的幻象杀死的。老师给了
个优。三毛的非洲文章似乎比较主观,不是虚心要去了解当地人事,而是发挥和陶醉于
自己的理解或想象,有点自作聪明的感觉。看karen blixen的走出非洲就完全很脚踏实
地。我也引一段我以前写走出非洲读后感的最后一节,我觉得三毛就是个旅人的感觉,
karen blixen则是生活在实处的:
“整个小说立旨在自由,风格为平淡;因为这种对自由的热烈追求,这种平淡也成为一
种带有沉雄底色的平淡。读Blixen时常想起三毛。两个女作家以不同的方式热爱非洲和
自由。三毛是寻寻觅觅的
现 |
|
u*****u 发帖数: 2651 | 3 恩,看出来你也喜欢《走出非洲》,喜欢高贵的心灵,自由的心灵。
“三毛疑疑惑惑地问:是不是住在高原的人,离天堂比较近?Blixen开门见山地说:In
the highlands you woke up in the morning and thought: Here I am, where I
ought to be. 我心在高原,我心即天堂。”
拿三毛和Blixen比较很有意思,看来Blixen是悟道了。
英国病人我也看得不是很懂,我觉得主要是讲婚外情,战争只是背景。
没听过《张三的歌》,要好好听听。
the |
|
J*********8 发帖数: 4876 | 4 tango, 这是文豪写的
我心自高贵——读《走出非洲》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my heart is not here.
—— Robert Burns
很向往非洲。想去看三毛的撒哈拉,看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山上孤独的豹子,还要看猎
手Denys Finch-Hatton的墓——Karen Blixen在《走出非洲》里这样描写:墓地在恩恭
山脉(Ngong Hills)的第一座山脊上,南望乞力马扎罗山,北望肯尼亚山;向东是绿色
高原,绿中一点红,是Blixen家的红房顶。
看过电影《走出非洲》的人,都知道Karen和Denys的浪漫爱情,尤其难忘两人在那段著
名的抒情音乐中驾机飞越非洲的壮阔场面。然而书里从头到尾,没有提及“爱情”两字
——Karen认识Denys时已年近不惑,早已过了少女怀春的年纪。而两个成熟中年人的知
遇和默契,又比少年的爱情更沉郁感人。尤其全书风格极为淡泊,却让人深切感受到作
者那种激情寓于平静、绚烂归于平淡的古典主义人格。
Karen Blixen是丹麦人,29岁嫁给一个瑞典男爵,夫妻双双来到肯尼亚开辟咖啡园。丈
夫乃寻花问柳 |
|
s****j 发帖数: 2542 | 5 肯尼亚旅游最新攻略制定价格指南
前言- 此行肯尼亚感概甚多,所到之处见国人遍地被宰,付着普遍比欧美游客更高的
价格,让人痛
心疾首 。去肯尼亚之前,我就深感价格非常不透明,每人去的行程不一样,特别难做
参考,于是从我
去的第一天开始,买当地报纸,和当地人交流,观察普通肯尼亚人民的生活物价以及工
资水平,汽油
价格,食品价格,作为此价格指南的基础,希望以后的同胞们以此为基础,拿到合理的
旅行报价。
声明,此文只做参考,个人对自己的行程和取舍负责
1. Safar i camping 和LODGE每日合理报价和利润分析
a. 当地工资水平- 在肯尼亚,除了内罗比,整个国家基本是一个大的野生动物园,
并没有很
多城市,内罗比作为首都,一线城市,如果是在比较好的咖啡厅工作的员工,月工资大
概200USD, 公
司工作的文员大概200USD, 初级的公司技术人员比如会计月薪大概300usd, 在工作3年
和五年之
后,会计大概可以拿到500usd, 大公司的主管级别。以次可以推算一个旅行社的司机,
一天的工资
成本大概也就是10-15usd 左右。
b. 肯尼亚的柴油价格1...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6 你们今天下雪吗?我们来了场大的,学校公司全关门。真是瑞雪兆懒觉,幸福从天降…
…贴几张雪景跟大家分享:
这是奶油大蛋糕。顺便贴个前几年的超级重磅奶油蛋糕,馋不馋:
蛋糕旁边:
不好意思拍虚了。
狐皮沙发,哈哈。
出门踏雪。——前两年特大雪的那次,开门看到的是这样的:
跋山涉雪到外面,看到从小爱看的屋檐下的冰凌子:
Disclaimer:不是我家……
也不是我家……
上面这俩是在我家!早上雪地里还有鹿和其他动物的脚印。冬天晚上开车回家,远远会
看见大鹿小鹿四散在草地上吃草。一见车灯,小鹿惊慌地跑到草坪边上的树林里躲起来
;大鹿比较镇定,略跑至稍远的草坪,回过头来盯着我。修长的四肢如舞,优雅的回首
如梦,真是美极了。他们一直目送我的车缓缓开入车库,我下车走出车库,他们还站在
那儿一动不动地凝望着我,就像上回那只猫头鹰站在树梢上一动不动地俯视我。这让我
想起Karen Blixen在《走出非洲》里说的:
“No domestic animal can be as still as a wild animal. The civilized people
have lost the aptitu...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7 你体贴!有空写丹麦不?我曾计划去,路线、机票都看好了,最后改辙去了比利时荷兰
。想看丹麦的美人鱼和karen blixen故居,你去过blixen故居吗? |
|
A***o 发帖数: 2783 | 8 我等你。
小时候看“Out of Africa”的时候,对Streep这句话印象忒深,Redford老凶
开架小破飞机就此一去不返。
后来忘记在哪里看什么东西了,据说狠有不少非洲人对Karen Blixen这个白人
殖民者狠有微词。不过我想,她的小说和Pollack的电影至少还是让人们多关
心了一下那个地方,要是我去肯尼亚旅游,大概会去Blixen的博物馆朝圣一
下下。XD
恩,胡思乱想一下,TGIF。 |
|
e***e 发帖数: 3872 | 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Zhejiang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我心自高贵——读《走出非洲》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10 16:50:59 2008)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my heart is not here.
—— Robert Burns
很向往非洲。想去看三毛的撒哈拉,看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山上孤独的豹子,还要看猎
手Denys Finch-Hatton的墓——Karen Blixen在《走出非洲》里这样描写:墓地在恩恭
山脉(Ngong Hills)的第一座山脊上,南望乞力马扎罗山,北望肯尼亚山;向东是绿色
高原,绿中一点红,是Blixen家的红房顶。
看过电影《走出非洲》的人,都知道Karen和Denys的浪漫爱情,尤其难忘两人在那段著
名的抒情音乐中驾机飞越非洲的壮阔场面。然而书里从头到尾,没有提及“爱情”两字
——Karen认识Denys时已年近不惑,早已过了少女怀春的年纪。而两个成熟中年人的知
遇和默契,又比少年的爱情更沉郁感人。尤其全书风格极为淡泊,却 |
|
wh 发帖数: 141625 | 10 三毛给我感觉就是个现代人,幻想梦境,但永远到不了她想去的梦境。即使到了非洲,
她眼里心里还是只有她自己。非洲只是她心里的一个梦,不是真实的存在。karen
blixen则是脚踏实地的,有一种古典式的安定。
In |
|
wh 发帖数: 141625 | 11 我听说海明威这本写得一般。不过我也很想看。我忘了他在非洲待了多久。反正他们这
批人对非洲的描写,不是浮光掠影的一般旅行者的描写,都很深入。而且这几个人的书
里都互相提及,beryl markham提到karen blixen,海明威又特别推崇beryl markham的
书,所以互相参照着看特别有趣。
对的我也记得你写过《走出非洲》读后感,我也写过,doha还把我俩写的搞混了。
这篇很赞,主题很集中。我写snow queen就很散,想法太多,集中不起来。这个和snow
queen还有点像,都是纯洁产生的巨大的力量。我很喜欢那个faceless,我觉得是女的
吧?她“嗯、嗯”的声音就像是个妇人。
还有我看千与千寻特别感动的是开头,她爸妈变成猪,她孤身一人,十分无助。我觉得
小孩没有父母无依无靠的这种感觉非常逼真。觉得宫崎骏很善于描写童年的寂寞忧伤的
东西,不知道他自己是否有类似经历,写得那么真实。我以前听说过一件事,内战的时
候一对国民党夫妇准备过黄河搭车逃往台湾。结果半夜到码头,船老大说只能带一个小
孩。那个妈妈忍痛把小女儿留下,大女儿带走。小女孩夜半三更一个人在岸边大哭,没
人理,最 |
|
a******e 发帖数: 6689 | 12 你写了好多书中的细节,再读一次真是怀念啊。开始看到Karen Blixen还愣了一下,心
想这是Isak Dinesen么,呵呵。
《乘夜西行》看你的介绍后想看了。我就喜欢这种惊险的adventure stories,想当年
读三毛偷看人家洗澡那篇笑到要死,反复读了好多遍,虽然知道是夸张的,难免不实,
但还是特别enjoy阅读的惊奇过程。
黎戈出了两本书,一个是《一切因你而值得》,一本是《私语书》。我觉得《私语书》
比较好,前者编辑得太粗糙了。她的好处在于旁征博引厉害之极,能够准确把握一本书
或者一个人的感觉、气质。在浩瀚书海茫茫无际的情况下,读读她的书评算是优质捷径。
我就是电影看得多一些而已,书貌似没读过几本的样子。 |
|
wh 发帖数: 141625 | 13 你要是喜欢惊险故事,乘夜西行应该对胃口,beryl markham肯定也是喜欢刺激的人,
所以狩猎啊,养马啊,后来又玩飞行,都很牛。我就是觉得她写得有点虚浮,不如
karen blixen扎实温厚。思想性不强,稍有点哗众取宠的味道。不过故事都很好玩,毕
竟在非洲住了那么多年,这些经历都是扎扎实实的,很有可读性。
嗯,不知道doha读过的是黎戈的哪一本。回头我也找来看看。
径。 |
|
wh 发帖数: 141625 | 14 哈哈你还是没说哪天呀。我领导不想去非洲呢,也不想去阿拉伯埃及之类的地方,说乱
邦不入。我就不知道啥时能去了。好像karen blixen故居离nairobi也不远,看到别人
写过一篇游记。你去非洲是九月? |
|
wh 发帖数: 141625 | 1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海滩真好玩 噢对的想起来了!你以前那只鹅,不知道为啥我总和liquer的猪火车搞混,可能风格差
不多,就觉得有点像。尼尔斯我也喜欢,以前还和小地主还是疯鱼聊过,他们说北欧童
话都是巨人什么的。我说北欧出了好几个女作家,karen blixen和这个拉格拉芙还是什
么,她的名字记不大住。 |
|
wh 发帖数: 141625 | 16 New Haven Reads
45 bristol st
new haven, ct 06511
203-752-1923
hours: Mon-Fri 1-6pm
Sat 12-4pm
再补充一本好书:
Beryl Markham: West with the Night (乘夜西行,女作者在非洲长大,首创单人由
东向西横飞大西洋的纪录,与《走出非洲》的作者karen blixen齐名;我写过这本书的
读后感:
http://www.mitbbs.com/pc/pccon_6933_110625.html ) |
|
wh 发帖数: 141625 | 17 和花栗鼠的孙悟空配个戏!昨天说起《西游记》的人物如果上升到政治象征会有压迫和
反抗这样的阶级关系,唐僧基本是个为虎作伥、狐假虎威、压制自由的反面形象,不为
人喜。但还原到个人而言,九死不悔地追求理想是唐僧的主体精神,也是他最吸引孙悟
空等一众徒弟死心塌地跟随他的原因。文学最动人之处不在于政治,在于这样的个人性
及其唤起的人性的共鸣。
从而又想起我读本科时写过一篇关于敦煌创建者的小小说。当时看到史书的短短一段记
载,说乐尊和尚在长安修行多年,突然出走西北,徒步数日,干渴不支。于落日之时突
见三危山上佛光万丈,千佛现身,三危山下现出月牙一泉。乐尊感恩,就此长住,开凿
出第一座敦煌石窟。读毕心有戚戚:长安浮华,庙堂虽安,经书万卷却也语言有限。出
走西北正是合情合理的学者的选择。而人的宗教皈依往往有各种偶然因素的推动:如果
不是干渴欲尽,乐尊未必见到佛光,月牙泉对他不会有那么大的冲击,敦煌会不会出现
石窟也成为悬疑。所以写了个英语小小说,寄托一下追寻理想的共鸣。
上买卖提后发现在这里写的好几篇文章都有朝圣者的影子,从《朝圣者的灵魂》,到
《鸡尾酒会》里的Celia,到支边遇车祸去世的扎马尾辫的...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18 和花栗鼠的孙悟空配个戏!昨天说起《西游记》的人物如果上升到政治象征会有压迫和
反抗这样的阶级关系,唐僧基本是个为虎作伥、狐假虎威、压制自由的反面形象,不为
人喜。但还原到个人而言,九死不悔地追求理想是唐僧的主体精神,也是他最吸引孙悟
空等一众徒弟死心塌地跟随他的原因。文学最动人之处不在于政治,在于这样的个人性
及其唤起的人性的共鸣。
从而又想起我读本科时写过一篇关于敦煌创建者的小小说。当时看到史书的短短一段记
载,说乐尊和尚在长安修行多年,突然出走西北,徒步数日,干渴不支。于落日之时突
见三危山上佛光万丈,千佛现身,三危山下现出月牙一泉。乐尊感恩,就此长住,开凿
出第一座敦煌石窟。读毕心有戚戚:长安浮华,庙堂虽安,经书万卷却也语言有限。出
走西北正是合情合理的学者的选择。而人的宗教皈依往往有各种偶然因素的推动:如果
不是干渴欲尽,乐尊未必见到佛光,月牙泉对他不会有那么大的冲击,敦煌会不会出现
石窟也成为悬疑。所以写了个英语小小说,寄托一下追寻理想的共鸣。
上买卖提后发现在这里写的好几篇文章都有朝圣者的影子,从《朝圣者的灵魂》,到
《鸡尾酒会》里的Celia,到支边遇车祸去世的扎马尾辫的...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19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金谷(夏) 这是美国吗?语言那么精致,感觉都不像美国了似的,美国感觉比这粗糙简单很多……
哈哈。“眼睛从面颊滑到肩膀最后滑到胸口”写得很sensual,哈哈。blixen在走出非
洲里也说过好几次melancholy。 |
|
a*******y 发帖数: 134 | 20 喜欢看电影,但大多数电影都是看过一遍就不想再看,主要是因为电影不过是讲故事,
知道了故事情节,就没有别的吸引力了。不过,有些电影倒是百看不厌,我会时常翻出
来看看,每次都觉得很有营养,怎么看也不会腻,宛如吃了一道comfort food。
1. Breakfast at Tiffany's
Holly Golightly是好莱坞最难忘的经典之一。她外表清纯,举止奇特。看似风光无限
众星捧月般的纽约社交名媛,有着不为人知的卑微出生和布满伤痕的人生经历。她是个
谜,有时情绪化,有时仿佛对全世界都满不在乎。我们不用搞清楚她如何维持生计,因
为“50 dollars for the powder room”打开了想象的大门。这样一个女孩,是八卦的
宠儿,那么她那绚烂的感情生活就是合情合理。不过,故事的结局如童话般美好。
看这个电影,我是完完全全被entertained。里面有华丽的时装秀,衣服,帽子,首饰
,很多精品。有令人忍俊不禁的群魔乱舞,在Holly家开舞会那场戏,每次看都让我笑
翻,难忘Holly的长烟杆和那只让人爱死的猫咪。男女主角的生活方式更是让人津津乐
道的话题。要细细说起,著述...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21 怎么和王安忆碰上的?我听过她的课和讲座,没有单独近身过,呵呵。和余杰他们有接
触吗?我倒接触过余杰,不过没见到老婆。
你说找欧洲人聊,我就想起走出非洲里的karen blixen和欧洲人的小团体,写得很有意
思。你跟他们聊啥? |
|
wh 发帖数: 141625 | 22 怎么和王安忆碰上的?我听过她的课和讲座,没有单独近身过,呵呵。和余杰他们有接
触吗?我倒接触过余杰,不过没见到老婆。
你说找欧洲人聊,我就想起走出非洲里的karen blixen和欧洲人的小团体,写得很有意
思。你跟他们聊啥? |
|
wh 发帖数: 141625 | 23 第一个想起的是george eliot的middlemarch和mill on the floss,她笔下的女性敏感
与坚韧,在感性和理性间寻觅追求…… 如果老婆性格豪爽,推荐karen blixen的out
of africa、方方、严歌苓、毕淑敏、马丽华、裘山山、三毛早期的撒哈拉。如果多愁
善感,推荐三毛后期、西西、virginia woolf、edith wharton。如果是东北人,推荐
萧红迟子建。如果是江浙人,推荐程乃珊、王安忆、张抗抗。如果性格沉稳,推荐杨绛
。喜欢历史,推荐凌力。噢噢,与妻书也很推荐…… |
|
wh 发帖数: 141625 | 24 哈哈哈。ldy说不写故事。像lghlmcl,不过比lgh和鲁迅都软噢。我想看海明威的《非
洲的青山》。他和《走出非洲》的作者karen blixen、《乘夜西行》的作者Beryl
Markham(肯尼亚长大,驯马、开飞机,创单人独飞大西洋纪录)都有交往,那时候的
非洲充满冒险和诗意。 |
|
wh 发帖数: 141625 | 25 谢谢morningllc推荐《The Lord of the Rings》导演Peter Jackson 2009年拍的这部
《Lovely Bones》,讲14岁的花季少女被中年男邻居诱骗杀害,惊恐失措的鬼魂在生死
两界之间飘荡,与濒于崩溃的家人、逍遥法外并又盯上她妹妹的凶手、以及爱恨未了的
自己艰难摆平。
电影来自同名畅销小说,从头弥漫着青春凄美的文学气息。一个清婉的少女声音打开她
一生的回忆——两岁时,她从玻璃球里的企鹅身上第一次感到孤独:“He was all
alone in there, and I worried for him.”
英俊而体贴的爸爸安慰说:“He’s trapped in a perfect world. Don’t worry,
kiddo. He has a nice life.” 可这安慰如此凄凉不祥。女儿转眼亭亭玉立,细白的
皮肤,薄薄的嘴唇,洒着几粒雀斑的鼻梁,微卷的软发,敏感的眼神,永远的青春。
14岁生日时她得到一只相机,一时沉醉其中,狂拍一切:
“I loved the way the photo could capture a mome...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26 谢谢,你看完有感想的话来说说吧?电影里的女孩也从小感受到孤独,但还是很温暖的
人,为玻璃球里的小企鹅着想,不会开车而东歪西撞地开车把濒死的弟弟送到医院。她
救别人很有勇气,但没有勇气救自己。很多好人都是这样。死的时候又正处在初恋成真
的人生最美的一刻。虽然很不幸,但也很充实,等把所有实打实的负能量排放后就都是
美好回忆的正能量了。所以我想起karen blixen的那句话,你要让你以往的生活祝福你
,把正能量交给你,然后再把它彻底放下。不过说归这么说,哪个人生不是千疮百孔。 |
|
|
wh 发帖数: 141625 | 28 robert burns和karen blixen与dire straits唱反调: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my heart is not here.
In the highlands you woke up in the morning and thought: Here I am, where I
ought to be.
return |
|
wh 发帖数: 141625 | 29 嗯,我后来也明白你的意思了,我常常会错意。
我也觉得你俩听歌口味很像。你也多贴点东西让我学学呀,你们听的东西都很高深。
我哪可能无恨,因为做不到,所以搞一个理想。九斤有什么恨?
我很少看女的写东西,觉得有compassion,觉得女的容易自我中心,围着自己转。所以
我特别喜欢george eliot和走出非洲的作者karen blixen,她们一点没有耽恋自赏的感
觉,是我觉得的compassion. |
|
wh 发帖数: 141625 | 30 还可以吧,她写全家乐的时候,还是很其乐融融的。哀的时候,也不是完全没有节制,
文字算节简的,不过的确字字见血泪。
哀而不伤,悲而不淫,我也很喜欢的。我就记得衡山派莫大先生的胡琴是悲而淫,被刘
正风批评为境界不高。所以这东西不分男女,只看性格吧。karen blixen在《走出非洲》里面写男友denys的死,就很哀而不伤,很noble的感觉。 |
|
wh 发帖数: 141625 | 31 有控制的;没控制的东西,是像台湾电视剧那样哇哇哇的大哭大闹,那叫没控制。
写文字本来就是对感情的整理、控制、升华;写的人不是任意发泄,评论的人也不是看
热闹。
我刚刚还改了给你的回帖。我觉得走出非洲里面写死的文字是哀而不伤。我补贴在这里:
……哀而不伤,悲而不淫,我也很喜欢的。我就记得衡山派莫大先生的胡琴是悲而淫,
被刘正风批评为境界不高。所以这东西不分男女,只看性格吧。karen blixen在《走出
非洲》里面写男友denys的死,就很哀而不伤,很noble的感觉。 |
|
wh 发帖数: 141625 | 32 我一点不会讲故事,我只会写议论文,讲故事那是记叙文、小说,是才女、qicheji他
们的专长。教主也很会。对了mark twain也很会讲故事,跟karen blixen一样,晚饭以
后坐在壁炉边编故事,他小孩随手拿起壁炉上的小人玩具,他就以它们为主人公开始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33 patpat,小心。不要做突然性的动作。想起blixen在走出非洲里的一句话,刚刚去找了
找,顺便看到其他,走出非洲的文字真是漂亮,而且这种大自然的东西看得很心旷神怡
,现在人的生活离自然越来越远。是这句:
No domestic animal can be as still as a wild animal. The civilized people
have lost the aptitude of stillness, and must take lessons in silence from
the wild before they are accepted by it. The art of moving gently, without
suddenness, is the first to be studied... |
|
w**********1 发帖数: 319 | 34 说起来真是一把辛酸泪。。。去丹麦除了忙着赶路,就是忙着开会。。blixen故居不指
望了,连美人鱼都是搭着船远远张望,不过她附近游人特别多,还好没有过去,留点念
想啦。
那会儿,一出哥本哈根火车站就看到几个工地,真是宾至如归呵。喜欢科灵那样宁静的
小城,溜达来溜达去很舒服。 |
|
s***h 发帖数: 372 | 35 来自主题: _BibleStudy版 - 芭比的盛宴 http://www.cef.org.tw:50003
杨腓力(Philip Yancey)著/徐成德译
出生於丹麦的凯伦·布里森(Karen Blixen)嫁了个男爵,於一九一四至三一年间
在英属东非经营咖啡农场(她写的《远离非洲》叙述了这些事)。离婚后回到丹麦,
以笔名狄妮森(Isak Dinesen)用英文写作。其中一篇故事「芭比的盛宴」於八○
年代拍成电影,成了经典作。
狄妮森将她的故事置於挪威,不过丹麦制片人将地点换到丹麦东海岸,泥泞路与茅
舍的贫苦渔村。在这沉郁的地方,一个白胡子牧师带领一小群严谨的信义宗信徒。
该地仅有的一点点引诱这村人的属世享乐,也悉数被这派人唾弃。他们都穿黑衣,
只吃清水煮鱼,以及面包与水再加一滴酒煮的面糊。安息日大家聚集,唱「耶路撒
冷,甜美家乡,我心飨往。」他们的指南针已定向新耶路撒冷,地上生涯则当作抵
达天城不得不忍受的过程。
年迈鳏居的牧师有两个年轻女儿:马丁妮,取名记念马丁路德;菲丽帕,则记念路
德的门生菲利普。两人怎么掩饰,也盖不住她们照人的明艳,有的人来聚会,只为
了大饱眼福。
马丁妮引起了一个年轻英俊的骑士军官瞩目,但是她拒绝了男方的追 |
|
wh 发帖数: 141625 | 36 超赞。
外国人写英语小说出名的,除了nabokov,还有conrad,真是语言天才。噢,想起来那
个写《走出非洲》的karen blixen,也是写英语的。
lolita我很早以前看过,当时一直吃不准,作者这种immoral的描写,是pure
esthetical abandon 纯审美;还是反讽,对道德、社会的讽刺,亦即你说的解构。我
觉得它介乎两者之间,故意玩弄读者,玩弄文体、风格这些文学传统概念似的。看完的
感觉,是作者很聪明,像borges那样聪明,但缺乏我喜欢的所谓pathos,一种悲悯博爱
的情怀,类似托尔斯泰那样的。沈从文曾说,看一些年轻作家的小说对话,觉得像两个
聪明脑壳打架。我看nabokov和borges也有此感。
不过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可能感觉不准。
最后提到的欲望的煎熬,似乎比之炼狱,更像地狱。地狱写的煎熬极为生动苦楚;炼狱
里的修炼不算太苦,似乎称不上煎熬。不过那也是我十几年前的感觉,也可能不准。:
PP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