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k 发帖数: 511 | 1 读《凯旋门》
二十世纪的德语作家,有三个是不得不提的。第一个是卡夫卡,可以说是那个世纪影响
最大的作家;第二个是雷马克,读的人最多;第三个是格拉斯,他的《铁皮鼓》最有独
特,最有创造性。
雷马克(1998-1970)出身于一个工人家庭,18岁时参加一战, 在西线负伤。战争结束
后,德国人的生活极为困难,经济不好,政局也不稳定,这是纳粹得以产生,而且能掌
握政权的关键原因。德国人试了不少政权,政党,像走马灯一样,但都不能解决德国的
问题。就想试一试纳粹吧,结果大家都知道。
所以雷马克那时的时候生活极为艰辛。
1929年,据说他用一个半月写出来《西线无战事》,那肯定来源他的亲身经历,结果竟
然卖了500万本,一举成名。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可以说是影响最大的
一部反战小说,在那个疯狂的时代,这是极为难得的。
可以知道,雷马克头脑清醒,而且卓尔独行。
考虑到那时德国的人口,500万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大概相对于在中国的7000万本,不
是武打小说,一本文艺类书籍卖到这个数字是罕见的。可见那时的人们对战争的反感,
是有共鸣的。 |
|
t**********k 发帖数: 511 | 2 读《凯旋门》
二十世纪的德语作家,有三个是不得不提的。第一个是卡夫卡,可以说是那个世纪影响
最大的作家;第二个是雷马克,读的人最多;第三个是格拉斯,他的《铁皮鼓》最有独
特,最有创造性。
雷马克(1998-1970)出身于一个工人家庭,18岁时参加一战, 在西线负伤。战争结束
后,德国人的生活极为困难,经济不好,政局也不稳定,这是纳粹得以产生,而且能掌
握政权的关键原因。德国人试了不少政权,政党,像走马灯一样,但都不能解决德国的
问题。就想试一试纳粹吧,结果大家都知道。
所以雷马克那时的时候生活极为艰辛。
1929年,据说他用一个半月写出来《西线无战事》,那肯定来源他的亲身经历,结果竟
然卖了500万本,一举成名。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可以说是影响最大的
一部反战小说,在那个疯狂的时代,这是极为难得的。
可以知道,雷马克头脑清醒,而且卓尔独行。
考虑到那时德国的人口,500万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大概相对于在中国的7000万本,不
是武打小说,一本文艺类书籍卖到这个数字是罕见的。可见那时的人们对战争的反感,
是有共鸣的。 |
|
t**********k 发帖数: 511 | 3 文革的故事(《 象棋的故事》)
《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的一篇著名小说。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奥地利犹太裔作家。他主要写中
短篇小说,特别擅长人物的心理分析。他不能算那种影响深远的大家,是那种极有特点
的作家。所以读他书的人不会多,但他从不缺乏粉丝,特别在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
中。尽管许多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都给他很高的评价,但他肯定不是那种流行作家。
他出身富裕,家庭开明,并不信犹太教。可以想象得到,他过着知识分子梦想一般的生
活:不缺钱,到处游历,写作,然后就是成名,许多当时的大作家都是他的朋友。但这
一切都被希特勒打断了,他只能逃跑。1942年,正是纳粹德国最得势的时候,他跑到里
约热内卢,那时的欧洲已经到处是战火,没有地方好呆了。尽管南美对他非常友好,茨
威格和妻子双双服用镇静剂自杀。——“出于自愿和理智的思考”,出于对他的“精神
家园欧洲”的毁灭的痛心。
我对茨威格感觉一般,他不算是我特别喜欢的那一类作家。那个时代的德语作家,我最
喜欢的是雷马克的《凯旋门》,其中那种孤独和绝望的调调很对我的胃口。《铁皮鼓》
也非常好,前提是... 阅读全帖 |
|
t**********k 发帖数: 511 | 4 文革的故事(《 象棋的故事》)
《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的一篇著名小说。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奥地利犹太裔作家。他主要写中
短篇小说,特别擅长人物的心理分析。他不能算那种影响深远的大家,是那种极有特点
的作家。所以读他书的人不会多,但他从不缺乏粉丝,特别在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
中。尽管许多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都给他很高的评价,但他肯定不是那种流行作家。
他出身富裕,家庭开明,并不信犹太教。可以想象得到,他过着知识分子梦想一般的生
活:不缺钱,到处游历,写作,然后就是成名,许多当时的大作家都是他的朋友。但这
一切都被希特勒打断了,他只能逃跑。1942年,正是纳粹德国最得势的时候,他跑到里
约热内卢,那时的欧洲已经到处是战火,没有地方好呆了。尽管南美对他非常友好,茨
威格和妻子双双服用镇静剂自杀。——“出于自愿和理智的思考”,出于对他的“精神
家园欧洲”的毁灭的痛心。
我对茨威格感觉一般,他不算是我特别喜欢的那一类作家。那个时代的德语作家,我最
喜欢的是雷马克的《凯旋门》,其中那种孤独和绝望的调调很对我的胃口。《铁皮鼓》
也非常好,前提是... 阅读全帖 |
|
o**a 发帖数: 472 | 5 雷马克继《西线无战事》后,再一描绘战事力作。书中描写二次
世界大战前线士兵、炮火、军厨的前进与退却、艰险与苦难、以及主
人翁公格列贝尔在家乡后方发生的故事。本书不仅为当代德国文学最
重要的作品之一;依艺术成就而言,也是雷马克已臻圆熟的成功代表
作! |
|
a**s 发帖数: 124 | 6 摆脱童稚状态
作者:王小波
提交者:大佛于北京时间:09:38:0311/24/97:
车银河所译约翰盖格农《性社会学》第十七章“性环境”,集中叙述了美国对含有
性内容的作品审查制度的变迁,因而成为全书最有神彩的一章。美国在两次大战前对
“色情作品”的审查是最严的,受到打击的决不止是真正的色情作品。就以作家为例,
不但海明威、雷马克有作品被禁,连最为“道学”的列夫托尔斯泰也上了禁书榜。在本
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的禁书榜上不但包括了乔依斯的《尤利西斯》,劳伦斯的《恋爱中
的女人》等等,拉伯莱斯的《阿拉伯之夜》和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也只能出节本。
事有凑巧,我手上正好有一本国内出版的《西线无战事》,也是节本,而且节得上气不
接下气。这种相似之处,我相信不仅仅是有趣而已。以前我们谈到国内对书刊、影视某
些内容过于敏感时,总是归因亏中夕)国情不同,让会制度不同,假如拿美国的三十年
代和现在中国做个对比,就很容易发现新的线索。
自一次大战后,美国对色情作品的检查呈稳步L升之势。一方面对性作品拼命压 |
|
o***s 发帖数: 42149 | 7 受徐静蕾的邀请,王朔8年来首次接受了一家媒体的专访,采访分两次完成,一次3个小时,一次7个小时。话题并没有围绕着徐静蕾展开,即便多年不“见客”,朔爷依旧是健谈的。
他让徐静蕾给他拍了杂志用来出刊的照片,就在家里,老徐带着相机前往。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徐静蕾镜头里的王朔,这就是他们俩所选择的、一起面对大众的方式。
关于王朔和徐静蕾,你最想知道什么?
这对名字曾经长时间被联系在一起,网络上各种八卦和猜测已经够多。他们现在的口径是:“朋友。”
还是巩俐老师在一次回溯她与张艺谋的过往时说得好:“衡量一对男女,最关键的还是看他们在一起有没有互相激发,并创造出高水准的作品,其余的指标,都太庸俗。”
在徐静蕾执导的6部电影中,有3部与王朔有关:《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梦想照进现实》以及今年2月10日情人节档期即将上映的《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最后这部新作因是王朔蛰伏多年之后两人首度携手合作的爱情电影而倍受关注。
作为朋友,朔爷曾经这样严重表扬过老徐,“在我们北京这儿,50年代杰出代表是刘索拉,又能写字儿又能写曲儿;60年代杰出代表是王菲;70年代我希望是徐静蕾,如果她做得好的话。80年代我还没看出... 阅读全帖 |
|
x*****z 发帖数: 787 | 8 徐 贲
德国的教育体制可以追溯到中世纪,除了在纳粹时期的急剧恶化之外,一直是欧洲最好
的教育制度之一。德国在一次大战(1914-18)中战败后,帝国改制为魏玛共和国,战
后政治混乱,经济萧条,通货膨胀,失业严重,尽管如此,德国的教育仍然可以说是欧
洲最好的之一。德国教育一直贯穿着国家意志,国家主义成为德国文化的主导因素,从
中世纪的日耳曼帝国到1806年以后有名无实的“德意志帝国”,再到希特勒雄心勃勃的
“第三帝国”,“帝国”代表的是一种具有强烈国家主义诱惑的文化理想。理查德 ·
塞缪尔概括了这个概念可能具有的所有含义:“帝国构成了一种超级国家的观念。在理
论上它可以包容所有德国人,同时还可以为包容非日耳曼族的少数民族提供历史依据。
那种语言学的念头从来没有正视过这样一个事实:在德国的许多边境地区,德语与其他
语言已交揉在一起,要想分辨清楚只是枉费心机。”帝国的观念与日耳曼民族的神圣使
命感联系在一起,希特勒用极权统治、战争和种族灭绝的方式来建立伟大的第三帝国,
“按照古代的传说,第三帝国应该是一个永远安宁、和谐的时代,却被扭曲成一个死亡
和毁灭的时代”。[i]
1933年纳粹取得政权... 阅读全帖 |
|
J*******3 发帖数: 1651 | 9 德意志大学的兴衰
)、《文化的流亡》(人民出版社2010年)和《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
商务印书馆2010年)包含了对德国大学兴衰史的深入研究,本文撮其要点作一评述。
人们现在谈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想到美国哈佛、耶鲁和英国牛津、剑桥等名校。其实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的大学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以物理、化学和生
物医学三项诺贝尔奖为例,截至1933年,德国的大学里已经产生32名获奖者,是英法两
国之和,而当时美国只有5名获奖者。
德意志大学的崛起要追寻到200年前。当时,德意志小邦林立,尚未形成现代民族国家
。其中最大的普鲁士王国在1806年战败于法国皇帝拿破仑,被迫签订《提尔西特和约》
,割地赔款,稍微像样一点的哈勒大学也被拿破仑占领。国王威廉三世对逃出来的教授
们说:“这个国家必须通过它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是由于贫穷,所
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办亡国了的。教育不仅
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国防大臣沙恩霍斯特也说
:“普鲁士要想取得军事和政治组织结构上的世界领先地位,就必须首先有在教... 阅读全帖 |
|
f****i 发帖数: 9419 | 10 丫的今天偶然看了一个帖子,然后就被震惊了,丫的国内的犹太人崇拜太牛了吧?问题
是你不能因为崇拜把什么人都算成犹太人吧?还是我确实孤陋寡闻,这些里面都是犹太
人?
丫的,随便看了几眼,就我所知的人里面,我最想知道贝多芬,拉斐尔,肖邦,毕加索
,卡拉扬,洛克菲勒,巴菲特等一部分什么时候都成了犹太人的?(勋伯格我是属于没
敢确定信天主教后改犹太教的算不算犹太人。)我不否认犹太人里面由于重视教育,是
由很多优秀的人才。但是不能啥人都往犹太人里面塞吧?
————————————————————————
犹太人名人知多少
谌必民 转 | 2009-11-26
犹太人不论在以色列,还是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为人类的文
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犹太人自称为“上帝的选民”,真还不是自大。
近代和现代史上就出现了诸如海涅、贝多芬、门德尔松、马克思、柴门霍夫、弗
洛伊德、卓别林、爱伦堡、毕加索、爱因斯坦等一批伟人和名人。据统计,从1901—
1970年间,每百万人口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犹太人为0.64,非犹太人为0.023。从
1901年到2006年间共110多犹太人获诺贝... 阅读全帖 |
|
Z****a 发帖数: 5434 | 11 《西线无战事》作者雷马克的中间名也是Maria。
他的德国原名是Erich Paul Remark,
后来流亡法国之后,名字改成法国式的Erich Maria Remarque |
|
|
o***e 发帖数: 3526 | 13 雷马克还行,西线无战事,方尖碑都看过。和黑塞,格拉斯比差一个档次的感觉。 |
|
M******a 发帖数: 6723 | 1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f61420100bq5h.html
夏冬红 http://blog.sina.com.cn/davidxiadh 2008-11-20 22:32:39
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读书运动(1)
以其反文化特征闻名於世的中国文化大革命,常常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焚书坑
儒”的比喻流传於文字记载之中。其实,这是一种并不全面的历史错觉。就其全过程而
言,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顺从与抗争,幻灭与追寻,疯狂与觉醒错综交织,相互转化的政
治思想运动。颇具讽刺意义的是:“焚书”的结果是激起了一代青年人倍增的读书欲望
;反文化的悖论是造就了他们对人类全部文明,尤其是异质文化如饥似渴的汲取。与熟
为人知的狂热的红卫兵运动相伴相随的,文革中的中国还有过一场不为人知的冷静的地
下读书运动。
学会的兴起:读书运动的初次尝试
这场自发地蔓延於全国,自觉地发自一代人心底的读书运动,滥觞於一九六七年全
面内战中。经历了“一月革命”,“二月逆流”和六,七,八月的全国大武斗的文革,
已成了一场全民族的“革命”与“被革命”的循环混战。曾经是运动主力的青年红卫兵
此... 阅读全帖 |
|
k***n 发帖数: 1557 | 15 《西线无战事》的作者雷马克不是犹太人,但跑得更早,33年就离开德国了 |
|
D******e 发帖数: 11265 | 1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fengqi (道听途说),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我惊了,中国的犹太人崇拜什么时候开始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Oct 10 14:11:12 2013, 美东)
丫的今天偶然看了一个帖子,然后就被震惊了,丫的国内的犹太人崇拜太牛了吧?问题
是你不能因为崇拜把什么人都算成犹太人吧?还是我确实孤陋寡闻,这些里面都是犹太
人?
丫的,随便看了几眼,就我所知的人里面,我最想知道贝多芬,拉斐尔,肖邦,毕加索
,卡拉扬,洛克菲勒,巴菲特等一部分什么时候都成了犹太人的?(勋伯格我是属于没
敢确定信天主教后改犹太教的算不算犹太人。)我不否认犹太人里面由于重视教育,是
由很多优秀的人才。但是不能啥人都往犹太人里面塞吧?
————————————————————————
犹太人名人知多少
谌必民 转 | 2009-11-26
犹太人不论在以色列,还是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为人类的文
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犹太人自称为“上帝的选民”,真还不是自大。
近代和现代史上就出现了诸... 阅读全帖 |
|
p********i 发帖数: 12365 | 17 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人底解放军入城
* 北平宣告和平解放人底解放军入城
* 金军大举攻宋东京保卫战爆发
*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诞生
* 雷马克出版小说《西线无战事》
* 我国与马耳他建交
*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投降
* 杜鲁门下令制造氢弹
* 西德亚亨大教堂迁葬查理曼大帝圣骨
* 海地发生骚乱谣传总统已逃走
* 《殷墟甲骨书法选》出版 |
|
wh 发帖数: 141625 | 18 赞。西线无战事我看过忘了,是不是有点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角度?这个凯旋门没看过
,听着很有味道。
二十世纪的德语作家不提黑塞和托马斯曼?不熟悉德国文学,对我来说我听到黑塞和托
马斯曼远多于雷马克甚至君特格拉斯。 |
|
x**********s 发帖数: 6296 | 19 我是一名程序员,昨天晚上去相亲,感觉现在的女生... 相亲时,我就随便问了三个问
题,她竟然一个都答不上来,也没有讨论的气氛。。。
先问了一个“虚函数和纯虚函数有什么区别?”,她愣在那里半天,既不回答,也不说
说自己的观点。
看她对C++没什么研究,就问一点算法一点的问题吧“怎么实现二叉树的深度优先遍历
?”,她说话了“二叉树?有多深?”
崩溃了,万般无奈之中,记得女孩子普遍对时间敏感,“哈希表插入操作的时间复杂度
是多少?”她终于活跃了:"哈希表是谁?...多复杂?..."
----------------------------------------------------------------------------
--------------------------------------------------------------
我是一名化学家,昨天晚上去相亲,感觉现在的女生...相亲时,我就随便问了三个问
题,他竟然一个都打不上来,也没有讨论的气氛。。。
先问了一个“伪姜泰勒效应和分子轨道理论哪个能更好的解释臭氧的极性?”,她愣在
那里半天,既不会打,也不说说自... 阅读全帖 |
|
t**********k 发帖数: 511 | 20 文革的故事(《 象棋的故事》)
《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的一篇著名小说。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奥地利犹太裔作家。他主要写中
短篇小说,特别擅长人物的心理分析。他不能算那种影响深远的大家,是那种极有特点
的作家。所以读他书的人不会多,但他从不缺乏粉丝,特别在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
中。尽管许多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都给他很高的评价,但他肯定不是那种流行作家。
他出身富裕,家庭开明,并不信犹太教。可以想象得到,他过着知识分子梦想一般的生
活:不缺钱,到处游历,写作,然后就是成名,许多当时的大作家都是他的朋友。
但这一切都被希特勒打断了,他只能逃跑。1942年,正是纳粹德国最得势的时候,他跑
到里约热内卢,那时的欧洲已经到处是战火,没有地方好呆了。尽管南美对他非常友好
,茨威格和妻子双双服用镇静剂自杀。——“出于自愿和理智的思考”,出于对他的“
精神家园欧洲”的毁灭的痛心。
我对茨威格感觉一般,他不算是我特别喜欢的那一类作家。那个时代的德语作家,我最
喜欢的是雷马克的《凯旋门》,其中那种孤独和绝望的调 |
|
x**********4 发帖数: 189 | 21 The Dawns Here are Quiet多译作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是1972年苏联拍摄的电影,改编字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说,
由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执导。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
里面有好多俄国女战士,诱人。
很巧,在我维基查阅的时候,发现2005年cctv重新播放了电视连续剧,
同名字的,是为了几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制作的,全剧共20集。
导演竟然是中国人,由四川导演—毛卫宁来执导该剧,剧组出发至俄
罗斯内地挑选外景和演员,剧中五位女主角均挑选俄罗斯美女来担当。
wiki队剧情是这样描述的:
1942年的夏天,171铁路会让站的指挥员—瓦斯科夫准尉请求少校
答应给他派一些不酗酒、不搞女人的士兵,可没想到的是少校给他派
来了一批女高射炮手来当他手下的士兵。会让站村子里的所有男人都
派到前线去打仗了,而大部分就只剩下女人。
自从这群女兵来到这个小村子后,瓦斯科夫专门为姑娘们搭造浴室,
修建厕所,把一个旧消防棚作为军营把女兵们安顿下来……
德寇的侦察机与轰炸机不时的光顾着这座很不起眼的小村庄,姑娘们
一起同心协力英勇奋战,屡次操使高射炮避退前来威胁百姓生命的德
国... 阅读全帖 |
|
M******a 发帖数: 6723 | 2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马英八:我弟弟要滚蛋鸟),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读书运动(1)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Feb 6 00:07:53 2016, 美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f61420100bq5h.html
夏冬红 http://blog.sina.com.cn/davidxiadh 2008-11-20 22:32:39
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读书运动(1)
以其反文化特征闻名於世的中国文化大革命,常常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焚书坑
儒”的比喻流传於文字记载之中。其实,这是一种并不全面的历史错觉。就其全过程而
言,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顺从与抗争,幻灭与追寻,疯狂与觉醒错综交织,相互转化的政
治思想运动。颇具讽刺意义的是:“焚书”的结果是激起了一代青年人倍增的读书欲望
;反文化的悖论是造就了他们对人类全部文明,尤其是异质文化如饥似渴的汲取。与熟
为人知的狂热的红卫兵运动相伴相随的,文革中的中国还有过一场不为人知的冷静的地
下读书...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