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 发帖数: 18251 | 1 “吃饭吃窝窝,听戏听秧歌”是广泛流传河北各地的佳话。秧歌,起初是农民在田
间插秧时哼唱的民歌(又称稻歌),后来,随着表演较复杂的故事和不同性格人物的要求
,逐渐分出行当,搬上舞台,衍变成富有民间特色的地方戏曲艺术。其内容多与人民生活
息息相关,善于体现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语言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生动活泼,饶有
风趣,带有极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泥土气息。河北省的戏曲秧歌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流派,
分别以定县秧歌、隆尧秧歌、蔚县秧歌为代表。
传说秧歌是从宋代苏家父子开始的。当初苏老泉(苏东坡之父苏洵)授职文安簿,曾
教乡民种稻子,并始写秧歌,真正兴起并得以广泛传播则是从大诗人苏东坡开始。他能诗
能文,很有名气。由于在朝廷里受排挤,被发配到定州(即今河北定县)当了一个小官。
那时候定州靠着唐河,十年九涝,种一葫芦收一瓢。苏东坡看到穷百姓少吃无穿,甚是可
怜,就让人们开畦栽稻,引水浇地,还教大伙插秧,田间管理,同时教唱小曲儿。大伙边
干边唱,也不觉得累了,干活更起劲了。一来二去,就自动唱开了。
因为是插秧时唱的,人们就称这个曲儿叫“稻秧歌”。后来,定县的秧歌闻名全国,
都说是苏东坡给留下来的。 |
|
g*****n 发帖数: 547 | 2 最近把《秧歌》和《赤地之恋》看了,风格是很不一样。文字不
再是主角,倒是更能读出历史和政治来,从中也可以很好地琢磨
一下张爱玲创作生命突变的动因和背景。
《赤地之恋》的后半部分确实有很重的抄资料的痕迹,有“宣传
品”的嫌疑,不过祖师奶奶的手笔,“宣传品”也算是上等的了。
同是写土改,和赵树理的作品对照着读肯定会很有意思。
《秧歌》还是很不错的,细微的人情写得“平淡而近自然”,写
饥饿也写得很感人,政治的成分也含蓄许多。或许是因为都写的
江浙一带的农村,我竟觉得《秧歌》里的感觉和余华的一些作品
很神似。
下面是两段《秧歌》里的文字:
(金根到城里找工作未果,回乡下前去见月香)
......
上火车以前,他最后一次到她那里去。今天这里有客人来吃晚饭,
有一样鸭掌汤,月香在厨房里,用一把旧牙刷在那里刷洗那脾气的
橙黄色鸭蹼。他坐了下来,点上一支香烟,他的包袱搁在板登上的
另一头。在过去的半个月里,他们把所有的谈话资料都消耗尽了,
现在绝对没有话可说了。在那寂静中,他听见有个什么东西在拉圾
桶里悉卒作声。
"那是什么?"他有点吃惊地问。
是一只等着杀的鸡,两只脚缚在一起暂时栖在垃圾桶里。火车还 |
|
u***l 发帖数: 2997 | 3 小村地处苦寒之地,冬长夏短,一年只有五六个月的无霜期。庄稼主要是黄豆,是
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每年四月底五月初开始播种,到十月中下旬粮食收回家里,一年
只好干五六个月的农活。此后是漫长严寒的冬季,妇女们尚有许多家务事,浆洗缝补,
做饭喂猪,终日不得闲。男子汉们整天无所事事,农村又缺乏业余文化生活,就凑到一
起看纸牌打麻将。多数人只是小打小闹,赌个彩头消磨时间。却也有人沉溺其中,输了
要捞本,赢了还想赢,以至于败坏家业,夫妻反目。
这年冬天,乡里的领导想是要捞些政绩,突发奇想,组织全乡的秧歌比赛,各村都
要组队参加。通知一下,各村都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备。小村里数老栾是个有组织能力的
能人,组建秧歌队这项重任就落到了他的肩上。老栾素喜排场,有此树立威信的机会,
又有油水可捞,自是当仁不让。当下在供销社前贴出大红告示,有愿意参加秧歌队的,
排练和比赛期间每天都有报酬,有专长者待遇从优。消息传开,前来报名者络绎不绝,
两天就凑了三十多人。然而老栾却高兴不起来:报名的人虽多,却都是些半大的姑娘小
子。偌大个秧歌队,若是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大姑娘压阵,到底不成体统。正踌躇间,
忽然有人来报:供销社徐经... 阅读全帖 |
|
y********8 发帖数: 3587 | 4 词曲作者在网上没有找到,我就找了些背景知识。
1942冬天,延安准备在春节举行庆祝活动。延安当时的文艺团体“鲁艺”需要准备节目
,大家想到陕北的秧歌可以边走边跳边唱,不需要舞台,于是决定采取这样的行式。春
节那天,一支打着横幅“鲁艺秧歌队”的表演者走来,仪仗队后面是五彩旗,宣传画和
标语牌,接着是中外乐器齐奏的乐队,再后面就是秧歌队,秧歌队在一块空旷的地方停
住,四面的山坡上站满了观众,王大化和李波演唱《拥军花鼓》(今日的拥军秧歌),
“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从此就唱开了。
正月里来呀是新春
赶上那猪羊啊出呀了门
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
送给那英勇的八呀路军
哎来米翠花来哎哎来海棠花
送给那英勇的八呀路军
八路军来是自家人
他和咱们是一呀条心
坚持了抗战有功劳
赫赫大名天呀下闻
哎来米翠花来哎哎来海棠花
赫赫大名天呀下闻
天下文明的朱总司令
一心爱咱们老呀百姓
为咱们日子过得美
发动了生产大呀运动
哎来米翠花来哎哎来海棠花
发动了生产大呀运动
八路军弟兄们个个忙
保卫咱边区陕呀甘宁
又帮咱割麦又帮咱种
哪一个百姓不呀领情
哎来米翠花来哎哎来海棠花
哪一个百姓不呀领情
你领情来我也领情
赶上那... 阅读全帖 |
|
o**a 发帖数: 472 | 5 张爱玲对政治的兴趣是有限的。就是在《秧歌》这样的小说中,
她最
关注的仍然是人性,是人情世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她以往的
作品
相比,这部小说所写的可谓是“重大题材”,可在故事进行的很大篇
幅里,
她所描绘的是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我们看到的是她最拿手的人与人
之间
的感应、摩擦的把握。夫妻关系、兄妹感情、姑嫂间的不合、邻里间
的纠
葛、干部与农民的矛盾、城里人(顾冈)与乡下人的龃龉,知识分子
与干
部的隔阂……《秧歌》的大部分笔墨皆用于此。而刻画此中人物心里
的微
妙,捕捉其中潜藏的戏剧性,最是张爱玲游刃有余的所在。
月香常年在城里帮佣,精明能干,见过些世面,算半个城
里人,老实巴交的金根自然有几分莫名的抑郁。他虽深爱着妻
子,却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月香回到乡下,这是他做梦都想
着的,可是见了面只会无话找话地问着妹妹的情况。最妙的是
下面的一段描写:“邻居在他家里哄闹取笑的当儿,他望着烛
光里的妻子恍惚起来,他觉得月香就像他在庙里见过的某个不
知名的娘娘,她这样美丽,他简直不大相信她是他的妻,而且
有时候他喝醉了酒或赌输了钱,还打过她的。”夫妻间的生疏、隔膜
,由
此带来的局促、困 |
|
z*******2 发帖数: 2643 | 6 Kubiak是个犹太人,不是秧歌鲁撒克逊白人。主流白人不会支持Kubiak的。大家放心
的去解雇它。 |
|
b*****d 发帖数: 61690 | 7 胡锦涛退休后,鲜于露面。有报道揭秘了胡锦涛退休后的生活,每天早起后,就会研读
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练书法、吹口琴,剪纸。兴致来时,还会与夫人一起“
妇唱夫随”地来一段东北秧歌。
据称,胡锦涛过去的严厉与严肃渐渐淡去,面相温和慈祥了不少,笑容也日趋增多。与
退休后的胡锦涛接触过的人透露,现在的胡锦涛,常以“一介草民”幽默自称。他的每
一天平和而充实,正过着一个退休老人含饴弄孙的幸福生活。
胡锦涛曾经平民装束回访安徽家乡,和安徽中医学院的大师级老中医相谈甚欢。退休后
他最乐意的事情,也是在小孙子生病的时候亲手开方,调配几剂中药饮片给小孩子吃。 |
|
Z**********g 发帖数: 14173 | 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uYongKang (周永康),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从《赤地之恋》和《秧歌》看张爱玲的历史嗅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pr 17 12:22:25 2017, 美东)
偶不扯淡一把,说说这两篇张大小姐写的五毛文。
首先偶觉得张收钱发帖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这两篇文章还是水准很高的。里面细节很
多,也是因为张参加过土改,亲眼看到过苏北是怎么逗地主的,所以写得特别精细。抛
开政治成见,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张在两文中很好地体现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其次可以看出张犀利的历史洞察力:里面的王秋赦和芙蓉镇民们一边唠叨着时代不一样
了,一边还是一贫如洗;当时大部分的文人墨客都没有看出这个事实,还以为新政权只
是收拾农村,与他们无关,等到1957年时后悔却没机会逃出大陆了。
张看到最犀利的一点就是看到土改的本质,其实是以流氓为先锋,党的干部跟着分赃的
合法掠夺。并且,张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批判这种“政治最大,其他都无所谓”的行
为方式,使得这两文脱离了伤痕文学的俗套,升华得很高。
第三,这两篇文章的前... 阅读全帖 |
|
o**a 发帖数: 472 | 9 《秧歌》是张爱玲1953年创作于香港的小说,写的是土改后的中
国农
村。故事沿着一实一虚两条线索铺展。
先来看实线。在上海做帮佣的月香“回乡生产”,
发现家里虽然在土改后分得了田地,而且丈夫金根当
了劳模,但是家乡的人还是一样地受苦,不能维持温
饱。女儿阿招老是闹着肚子饿,邻里亲戚络绎地来借
钱。因为饥饿,因为穷,夫妻俩生出了种种矛盾,与
亲友的关系也疏远了。最令金根恼怒的是月香不肯借
钱给他新近出嫁的妹妹,过去他们兄妹二人相依为命,现在他真不愿
看到
她在婆家受气为难。钱是月香挣来的,他也只好闷着不好说什么,可
是他
要月香做一顿干饭,让妹妹吃顿饱,也算稍减心里莫名的闷气和对妹
妹的
内疚,月香做出来的却仍旧是他们平日吃的照得见人影的稀粥——月
香怕
露了“富”不借钱的理由就站不住了。
月香积下的几个钱到底还是没有留住。年关近了,村里要求各家
各户
拿出四十斤年糕,半只猪去慰问军属,没养猪的就出钱。干部王同志
动员
金根带个头,金根的倔脾气上来,硬说家里没钱,王同志因他还是个
积极
分子,居然如此不可理喻,不禁动了怒,月香见状深恐事情闹大,忙
拿出
钱应付过去。金根闷声不响,犟头犟脑 |
|
|
u***l 发帖数: 2997 | 11 谢谢老大,看得非常细致。俺家那疙瘩地处偏远,乡镇一级的供销社现在还存在,因为
农药和化肥还是定点销售。俺村的供销社大约在九九年左右破产,后来房子和院子卖给
了私人,不过大家习惯上还是叫那个院子“大供销社”,“大”字是为了和“小卖店”
区分,“供销社”已经成了一个地名。
《小村》这个系列目前写到三十五篇,《秧歌》是第二十一篇,因为和过年有点关系,
所以参加征文骗个包子。写的基本上都是真人真事,绝少虚构,不过人名都是改过的。
里面的“乡”在八七年改为“镇”,零五年精简乡镇时和临近乡镇合并。“县”其实是
“旗”,村里人管旗政府驻地叫“街里”。“村”其实是两个连起来的村民小组,行政
上的“村”要大很多,有六个村民小组,相隔有数里之遥。
这些博文都贴过来恐怕不大合适。等俺挑挑,找几篇看得过去的来贴。 |
|
z*****7 发帖数: 199 | 12 秧歌是我国汉族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历史十分悠久。它是在康熙十二年(
1673)清代吉林建城后,随着吉林城的繁荣和流民的涌入,歌舞、秧歌活动也随之在江
城流行。 目前,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种舞蹈、歌唱、戏剧三者综合,以舞为主
的民间艺术。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地秧歌、高跷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杆、背杆、橛杆
等多种表现形式。通常还把耍龙灯、舞狮子、跑旱船、推车、打霸王鞭等民间舞蹈结合
在一起。
地秧歌是几种秧歌中最为普及、最灵活的一种。关于吉林地秧歌的渊源,有几种说法。
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元朝忽必烈称帝建立大元帝国之后,把百姓每五十户编成一队,派
一个元兵看管。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元兵为了防止百姓们聚众谋反,就把各户男子集
合起来,由他领队唱唱跳跳。后来这一活动作为一种表演形式流传下来,演变成今天的
秧歌。这一说法的依据是,吉林传统地秧歌中有“老挞”(指元兵)这个人物,并且是秧
歌队的领头和指挥。
另据专业人士,从吉林文化史和地秧歌的内容、形式、扭法、扮相等多方面分析考
察,它是经关内流民传入的,后来又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演变成今天具有地方风格和特
点的民间艺术形式。
江城的秧歌具... 阅读全帖 |
|
z**********0 发帖数: 224 | 13 [导读]翻开1948年的日记,我们没有看到他为食物短缺而苦的记载,相反,多的倒是下
面一些文字:"饮藕粉少许,立即呕吐";"饮牛乳,但甚痛苦";"晚食过多";"食欲佳
,终因病患而克制";"吃得太饱";……
资料图:朱自清
原载《中国历史的宿命》 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朱自清真的是被饿死的吗
1948 年是朱自清人生的最后一个年头。对于一个学者、作家,这意味着思考和创作的
终结,对于曾经从其思想文化遗产里受益的人,意味着深长的思念和不尽的感戴。但朱
自清1948年的意义绝非仅止于此,因这一年里他的某些言论、文字和行动,他被塑造为
接受人民呼唤,终于从象牙之塔里走出的斗士,其晚年的"选择"和" 转变"被界定为知
识分子走什么样的道路的宏大命题。
194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在朱自清的生命年轮里,又发生了什么?
按照通行的说法,1948年是两个阶级搏斗初见分晓的一个特殊年代。对于知识分子来说
,不论他们曾经持何政治立场,一个旧时代即将被埋葬,这一点,哪怕终日兀坐书斋不
问世事的人都会有所感知。于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摆在了面前,这就是面对这样的历
史巨变与转折,你兴奋也好,沮丧、惶惑也罢,无... 阅读全帖 |
|
m********3 发帖数: 3280 | 14 “舞林如武林,有人的地方,就有广场,有广场,就有规矩。”
傍晚,跳舞的妇女们涌入广场,将角落填满,她们和蔼可亲,活力四射。
而每天都在进行的舞林争霸,也马上就要上演。你敲锣打鼓唢呐喧天,我不断调高
音箱音量,争斗在或快或慢的舞步中展开……
斗舞
广场舞队和秧歌队争地盘斗舞步斗音量
看数字:噪音测试仪器,从85分贝直奔95.4分贝……98分贝……102分贝
广场在经开四区,圆形,直径20多米,四下凉亭、长凳、滑梯。
8月14日,晚上六点不到,居民聚拢到广场四周。南边凉亭坐的人,蓝T恤,白裤子
,白手套。北边凉亭的人,或粉,或红,或白的秧歌服,大扇子。中间一群孩子,轮滑
,自行车,水枪。
照例,秧歌先扭。领头的扭得很到位,从神情到动作。前后走一遍过场,刚好20人。
对面的蓝T恤大妈们,不多言语,套上白手套,只是看。
五分钟后,广场舞这头音箱分列两侧,男领队调音,大一点再大一点,直到和秧歌
队的锣鼓喇叭声相匹敌。“佳木斯快乐舞步健身操”在《美观不美观》的霸气旋律下开
始。
秧歌队,走两圈,从广场北侧,直逼广场中央。
广场舞,两个领队,从西到东,一个转身,四队变八队。这就是斗舞的高明之处,
圆... 阅读全帖 |
|
z********u 发帖数: 536 | 15 偶然在大统华看到红色的灯笼和喜庆的装饰才唤醒我那尘封已久的过年的欢欣。不知道
是因为离小时候生活的村庄越来越远,还是因为岁月冲淡了渐老的记忆,人一年一年长
大,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淡。
小时候到了腊月里人们的脸上就开始洋溢着喜悦,大人们忙着给小孩子准备新衣服,做
很多粘豆包蒸熟了再放到院子的缸里冻上,缸口盖好还要用石头压住,不然老鼠之类的
动物会偷吃。父亲向村里要杀猪的人家定好过年用的肉,有时还会到豆腐坊定做一板豆
腐,到镇上买些鱼。除了有好吃的,还有好玩的,进了腊月就陆陆续续的买些鞭炮,不
等到年三十小孩子们就要先拿一去玩,把鞭炮放到铁盒,土块和干牛粪里点燃,听异样
的响声或看炸开的样子。
在东北老家过年,秧歌是必不可少的,各村的秧歌队也是腊月里就排练,很远就能听到
锣鼓声,秧歌中所扮的人物,既有披红挂绿的大姑娘、小媳妇儿、也有抽长烟袋的丑婆
子、戴纱帽翅的县官、呆头呆脑的“傻柱子”,以及“跄驴”、“旱船”等加带其他道
具的表演,个个朴实憨厚、滑稽可爱。比较普遍的秧歌场景还有西游记,八仙过海,旱
船、扑蝴蝶等,除了旱船都是踩高跷扭的。 大年初二开始候会有邻村的秧歌队来拜年
,村里要准备好... 阅读全帖 |
|
y****r 发帖数: 54 | 16 一个比较受认可的说法是,二人转形成于清乾隆年间,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二人转是河北的莲花落被当时的移民带出山海关之后,和东北的秧歌相结合而形成的。之后,诸如河北梆子、东北大鼓等元素也被吸收进来,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说、唱、扮、舞、绝(技)”为主要特点的民间艺术,所以对于二人转的形成有“秧歌打底,百戏镶边”之说。
东北历来有舞秧歌的传统。最初的东北秧歌没有女性,基本都是男扮女装,男的叫丑子,女的叫大蜡花。之所以叫“蜡花”是因为“女”演员头上往往要戴一朵纸做的花,由于怕雨雪浇湿,就在上面涂上一层蜡,因此得名。在东北秧歌中常常会穿插一些小唱,东北人叫故事歌,比如非常著名的《小拜年》就是此类歌曲。
白天跳完秧歌之后,一些地主或有钱的人家,往往会挑上最好的几对蜡花和丑子到自家屋子里演出。东北屋子里有炕,演员就在炕下演出,由于空间狭小,时不时会碰到炕沿,所以在屋子里唱的时侯就叫靠炕沿。秧歌队伍里,都是唱民歌,如《小拜年》、《小情郎》这些东西。一进屋子演出,再唱白天唱的东西,观众肯定不满足了。把他们请到到屋子里,就是要再听一点新东西,这个时候关里的莲花落艺人,就带进来一些大节目,如《西厢》、《蓝桥》 |
|
m********3 发帖数: 3280 | 17 (2015年4月1日)
我己88岁了,70年前的往事需要讲出来,留在人间!
中国大陆65年无战事,大规模的政治运动也过去了将近40年。在这些运动中,大饥荒有
3000万人饿死,反右斗争中、文化革命死亡人数也不示弱,各种政治运动估计有8000多
万人死于非命,迄今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目,这是很遗憾的。完整地亲历过这个时代
的老人,至少也有85岁左右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久的将来这些尘封的往事、即将烟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成为永久
的秘密,谁来记录这段历史呢?
我于2009年走出国门,近六年了!六年的岁月骨肉亲人或阴阳相隔或天各一方!
身处异国他乡,生活不惯,言语不通,这里来很多中国人,因此我处境也相当复杂,漫
漫长夜间!可谓万里西风夜正长,断肠人在天涯!
写下来吧!也许会被当成历史的注脚。
一、清算斗争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初、各种政治运动没有间断过,实为整人于死地。发动农
民造反,成立暴力集团。同时号召打到地主分田地,开始土地改革运动,按人头分配土
地。首先是阶级划成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把农村人口划分成地主、富农、富裕中
农、中农、贫农、顾农等若干阶层。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 阅读全帖 |
|
c*********d 发帖数: 9770 | 1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_CHN_Hist 讨论区 】
发信人: chinabbsdad (张果老他爹),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彭小明:柳青和创业史的命运翻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n 6 07:34:10 2018, 美东)
http://hx.cnd.org/?p=154671
柳青
为错误路线唱赞歌的文学典型
文革后恢复高考,大学里恢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
北。中国农村的承包责任制和分田到户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了。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77
和78两级的同学们听到了全新的当代文学课程。吴中杰老师(一度曾被张春桥打成反革
命,获得平反,当时还没有评上教授学衔)果然不同凡响,敢为天下先,在文学批评界
也要敢说敢当,拿出新的观点。四人帮的帮派文艺教材已成笑柄,也没有任何已经出版
印刷的新教材。他的观点果然振聋发聩:《创业史》是为错误路线唱赞歌的典型。《创
业史》是柳青(1916-1978)的长篇小说。主题是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毛泽东鼓吹的
社会主义高潮,彻底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因为制度违背经济规律,生产停滞不... 阅读全帖 |
|
g*****k 发帖数: 35 | 19 张迷看张(四)- 女人,文学,政治
张爱玲早期的作品是不问政治的。虽然她经常被人称为“汉奸文人”,但我不觉得她亲
日。
人们从她的文字中捕捉一些对日本的溢美之辞,找到了《忘不了的画》中的“日本对于
训练十分重视,而艺妓,因为训练得格外彻底,所以格外接近女性的美善的标准。”《
双声》中的“同西洋同中国现代的文明比起来,我还是情愿日本的文明的。”如果放在
上下文中读,理解会客观一些。有人把她名列“大东亚文学者大会”邀请名单作为罪证
之一,但是,“1945年日本即将投降之际,上海召开‘大东亚文学者大会’,通报上列
出张爱玲的名字,她马上表明了拒绝的态度。”(注1)。人们认为张爱玲亲日,恐怕
与胡兰成有脱不了的干系。
较张爱玲亲日,我觉得说她亲英美更真实些。张爱玲母亲与姑姑曾留学美国。因为母亲
陌生朦胧的缘故,张爱玲从小对母亲怀着深深的崇拜,觉得母亲一边的都是好的。张爱
玲自己又在上海的教会中学和香港大学就读过,会一口流利的英文,深谙英美文学。从
《小团圆》里看,张爱玲考取了伦敦大学,因为战事未能如愿,辗转到了英殖民地下的
香港大学就读。五十年代,张爱玲从大陆去香港作短暂逗留,便去了美国,后来... 阅读全帖 |
|
q*******n 发帖数: 20306 | 20 这里我算是把秧歌比做传统民歌和舞蹈吧, 秧歌是其中一种.
虽然手边没有数据, 从一般的观察来看, 大学毕业的人, 一般不会或不穴于跳秧歌.
即使少数大学毕业生还能把秧歌做为和交际舞类似的舞蹈去学, 我还能推测他们不会去
理会秧歌在祭祀活动中的含义.
大学确实销毁中国人的传统信仰. 大学毕业生买了房, 一般不会像他们的长辈一样在
客厅里摆个"天地宗亲师"的牌位. |
|
z**********e 发帖数: 22064 | 21 http://bbs.voc.com.cn/topic-6444968-1-1.html
作者: 姜太公的小岛 时间: 2015-3-18 15:01
王克明:可以给上山下乡运动盖棺了
王克明:知青,农业文明的亲历者
史铁生说,他想不清楚是什么原因,使知识青年记住了插队的日子。在他,插队的
日子是“无边的黄土连着天”,“深褐色的犁迹在走”,“歌声吹散开在高原上”,“
他们还在窑里睡着懒觉”……史铁生所记,是黄土高原、传统农业、山间窑洞、古老民
歌,是插队在陕北的北京知青,对一段往日经历的苦苦感受,对一种古老文明的深深记
忆。在那种文明里,知青曾经的生活方式,或与之融洽,或形成反差,苦心劳骨,饿体
乏身,动心忍性,增益不能,刻写了独特的上山下乡时代印记。
今天,当文明发生变迁的时候,我们在回首间已经看清,那是传统农业文明的一个
时代印记。
黄土高原已不是老知青的熟悉故地
三十多年来,我三十多次回陕北,回**队的余家沟。脚下那条只能步行、弯弯曲曲
的山间小路,我眼见它慢慢扩宽,眼见它渐渐取直,眼见它铺平柏油,可以开车直抵深
山了。今天的余家沟,植被覆盖,苹果满山,相比它村,人丁兴旺。但还是...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22 张爱玲与胡适的交往
2014-01-13 05:59:11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北京) 有0人参与分享到
张爱玲与胡适,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一个是著名作家,一个是著名学者。其
实,两个人的祖上就有过交往,据张爱玲在文章中回忆说,有一回,胡适去看望张爱玲
,“他(指胡适)讲他父亲认识我祖父,似乎是我祖父帮过他父亲一个小忙。”张爱玲
的爷爷就是清朝末期名臣张佩纶,当年,还只是一名秀才的胡适父亲—胡传找到他,请
他写了一份推荐函,去吉林、黑龙江边境找钦差大臣吴大澂,想得到吴大澂的关照。胡
适指的就是这件事。
从张爱玲的文章中来看,张爱玲与胡适最初的交往,可能始于1954年。那年秋天,身在
香港的张爱玲给胡适寄了一本她写的小说《秧歌》,并给胡适写了一封信,胡适后来给
张爱玲回了一封信,详细地谈了他对《秧歌》的看法。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胡适看《
秧歌》看得很仔细,胡适说他看了两遍,胡适谈书中的一些问题,连页码都说得很清楚
,对于一些细节都谈得很透,可见他真的仔细看过了。张爱玲接到这封信后,又给胡适
写了第二封信,向胡适表示了感谢。
1955年,张爱玲移居纽约。到纽约不久,张爱玲就去...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23 张爱玲与胡适的交往
2014-01-13 05:59:11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北京) 有0人参与分享到
张爱玲与胡适,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一个是著名作家,一个是著名学者。其
实,两个人的祖上就有过交往,据张爱玲在文章中回忆说,有一回,胡适去看望张爱玲
,“他(指胡适)讲他父亲认识我祖父,似乎是我祖父帮过他父亲一个小忙。”张爱玲
的爷爷就是清朝末期名臣张佩纶,当年,还只是一名秀才的胡适父亲—胡传找到他,请
他写了一份推荐函,去吉林、黑龙江边境找钦差大臣吴大澂,想得到吴大澂的关照。胡
适指的就是这件事。
从张爱玲的文章中来看,张爱玲与胡适最初的交往,可能始于1954年。那年秋天,身在
香港的张爱玲给胡适寄了一本她写的小说《秧歌》,并给胡适写了一封信,胡适后来给
张爱玲回了一封信,详细地谈了他对《秧歌》的看法。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胡适看《
秧歌》看得很仔细,胡适说他看了两遍,胡适谈书中的一些问题,连页码都说得很清楚
,对于一些细节都谈得很透,可见他真的仔细看过了。张爱玲接到这封信后,又给胡适
写了第二封信,向胡适表示了感谢。
1955年,张爱玲移居纽约。到纽约不久,张爱玲就去... 阅读全帖 |
|
c**r 发帖数: 2019 | 24 (找不到原作者,反正不是我)
评剧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形成于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国十二年(1923),
创建该剧种的警世戏社在天津演出时,因其上演剧多有“惩恶扬善”、“警世化人”、“
评古论今”之新意,纳名宿吕海寰建议,改称“评剧”;民国二十五年名伶白玉霜在上海
拍影版《海棠红》,新闻界将评剧之称谓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
国。
评剧源于冀东民间歌舞“秧歌”,秧歌是民间农历新正花会活动中的主要形式之一,由双
人彩扮,对歌对舞,群体伴唱伴舞,锣鼓击节,唢呐或丝竹配乐伴秦,以歌唱民间生活故
事、历史人物、四季风光为主要内容。明、清两代多有以唱秧歌为业者,所唱曲调以莲花
落为主。至清末,秧歌又汲取了乐亭皮影、鼓书等,遂演变成为具有冀东地方特色的“蹦
蹦戏”。 蹦蹦戏初期为两小戏(一旦一丑),有唱有白,载歌载舞;所演剧目有百种以
上,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首尾贯穿的人物,以叙事体第三人称为其主要特点。音乐上也是
向板腔体过渡的形态。因蹦蹦艺人所唱曲调以莲花落为主,并以竹板(节子板)击节,故
有蹦蹦戏与莲花落之混称。演出形式是先以群体合唱“四喜歌”开场,再引出正戏。 |
|
p*******n 发帖数: 1182 | 25 赞,从小就喜欢二人转,记得小的时候街边上经常有唱二人转的,可喜欢了。不过奶奶
不让听,说黄段子太多。那会喜欢跟着奶奶学唱评剧,依稀还记得一段戏叫人参姑娘,
现在还能哼几句的说。
人转是河北的莲花落被当时的移民带出山海关之后,和东北的秧歌相结合而形成的。之
后,诸如河北梆子、东北大鼓等元素也被吸收进来,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说、唱、扮、
舞、绝(技)”为主要特点的民间艺术,所以对于二人转的形成有“秧歌打底,百戏镶边
”之说。
叫丑子,女的叫大蜡花。之所以叫“蜡花”是因为“女”演员头上往往要戴一朵纸做的
花,由于怕雨雪浇湿,就在上面涂上一层蜡,因此得名。在东北秧歌中常常会穿插一些
小唱,东北人叫故事歌,比如非常著名的《小拜年》就是此类歌曲。
到自家屋子里演出。东北屋子里有炕,演员就在炕下演出,由于空间狭小,时不时会碰
到炕沿,所以在屋子里唱的时侯就叫靠炕沿。秧歌队伍里,都是唱民歌,如《小拜年》
、《小情郎》这些东西。一进屋子演出,再唱白天唱的东西,观众肯定不满足了。把他
们请到到屋子里,就是要再听一点新东西,这个时候关里的莲花落艺人,就带进来一些
大节目,如《西厢》、《蓝桥》、《摔镜架》等等 |
|
Z*****l 发帖数: 14069 | 26 赞,学到了。
人转是河北的莲花落被当时的移民带出山海关之后,和东北的秧歌相结合而形成的。之
后,诸如河北梆子、东北大鼓等元素也被吸收进来,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说、唱、扮、
舞、绝(技)”为主要特点的民间艺术,所以对于二人转的形成有“秧歌打底,百戏镶边
”之说。
叫丑子,女的叫大蜡花。之所以叫“蜡花”是因为“女”演员头上往往要戴一朵纸做的
花,由于怕雨雪浇湿,就在上面涂上一层蜡,因此得名。在东北秧歌中常常会穿插一些
小唱,东北人叫故事歌,比如非常著名的《小拜年》就是此类歌曲。
到自家屋子里演出。东北屋子里有炕,演员就在炕下演出,由于空间狭小,时不时会碰
到炕沿,所以在屋子里唱的时侯就叫靠炕沿。秧歌队伍里,都是唱民歌,如《小拜年》
、《小情郎》这些东西。一进屋子演出,再唱白天唱的东西,观众肯定不满足了。把他
们请到到屋子里,就是要再听一点新东西,这个时候关里的莲花落艺人,就带进来一些
大节目,如《西厢》、《蓝桥》、《摔镜架》等等。
另外服装、化妆、道具、演出方式都有了。“二人转进入成熟与兴盛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是它形成了以二人转为主体,以单出头和拉场戏为两翼的三种艺术形式的相对稳定。
”王 |
|
z**********e 发帖数: 22064 | 2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王克明:可以给上山下乡运动盖棺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27 22:00:03 2015, 美东)
http://bbs.voc.com.cn/topic-6444968-1-1.html
作者: 姜太公的小岛 时间: 2015-3-18 15:01
王克明:可以给上山下乡运动盖棺了
王克明:知青,农业文明的亲历者
史铁生说,他想不清楚是什么原因,使知识青年记住了插队的日子。在他,插队的
日子是“无边的黄土连着天”,“深褐色的犁迹在走”,“歌声吹散开在高原上”,“
他们还在窑里睡着懒觉”……史铁生所记,是黄土高原、传统农业、山间窑洞、古老民
歌,是插队在陕北的北京知青,对一段往日经历的苦苦感受,对一种古老文明的深深记
忆。在那种文明里,知青曾经的生活方式,或与之融洽,或形成反差,苦心劳骨,饿体
乏身,动心忍性,增益不能,刻写了独特的上山下乡时代印记。
今天,当文明发生变迁的时候,我们在回首间已经看清,那是传统农业文明的一个
...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31659 | 28 《我当阴阳先生的那几年》
第一章 黄米饭
我的名字叫崔作非,胡作非为的作非。.你是不是觉得这个名字有点奇怪,听上去有点像是“崔作废”。其实我也对这个名字很不满意。但是按照家谱上起名字的排序,我这代正好犯了一个“作”字。而且我的父母又没什么文化,听说给我起这个名字的时候着实让他们头疼了一阵子。后来还是我父亲灵光闪现拿出了一本字典,说是翻到哪页就用头一个字当我的名字。说来也巧,翻到的那页上的头一个字正好是个废字。这时我的母亲不干了,谁希望自己的孩子名字叫“作废”呢?她充分的体现出了东北女人的彪悍,说什么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就这么作废了。
于是我的父亲妥协了,他指了指同页的一个非字对我母亲讲,那咱大儿子就叫作非吧。希望他长大后能有一翻非凡的作为。我的名字就这样被草率的定了下来。
接下来我要给你们讲的事,你们完全可以当成故事来听,不用过于认真。
我的家乡叫龙江,属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周边的一个小县城。听我爷爷讲,龙江县以前叫做朱家坎。正所谓庙小妖风大,镇小是非多,就是这样的一个镇子,旁边的林子里居然还住着一伙胡子。家住在东北的朋友们都应该知道胡子是什么,就是土匪,...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29 农历正月初一,顺义张镇聂庄村春节联欢会开始前,一位装扮成猪八戒的高跷演员,正在等待演出。
年近六十的大爷正在描眉,他要扮演一位老太太。
参加“村晚”演出的村民,正在绑高跷。
顺义张镇聂庄村举办第三届“村晚”,23个节目全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
“恭喜恭喜中国年,五谷丰登笑开颜……”昨日,伴随着喜庆欢乐的音乐声,顺义区张镇聂庄村迎来了第三届村民新春联欢会,这届“村晚”跟往年一样,全由聂庄村及邻近的几个乡村的村民自编、自导、自演,演出吸引了周边数百村民。
近百村民表演23个节目
顺义张镇聂庄村的“村晚”,2012年大年初一首次举办,今年已是第三届,演出前2小时,就有村民赶到现场,等待演出。
“村晚”发起人聂树永介绍,今年聂庄村“村晚”,共有23个节目,包括花卉秧歌、歌曲、舞蹈、诗朗诵、京剧、二人转、评剧、小品、双簧等多种类型的节目,参加的演员也不仅局限于聂庄村的村民,后王会、柏树庄等村的近百村民,也前来一同表演。所有节目都是自编、自导、自演。
在昨天的联欢会上,附近多个村庄数百村民到现场观看演出,阵阵掌声让演员们更卖力表演。
曾是一名企业家的聂树永介绍,2011年,因妻子常跟村民扭秧歌,... 阅读全帖 |
|
b*****d 发帖数: 61690 | 30 温家宝与访民面对面追踪:部分地方否认信访内容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7日08:28 东方网
“温总理都管了,这事肯定会有人调查督办的!”昨天下午,参加24日温家宝总
理信访群众代表座谈会的吉林省舒兰市的许桂芹,说起两天前的情境,仍激动不已。
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国家信访局,首次与来访
群众进行交流。
昨日,早报记者对部分与温总理面对面的上访群众,以及相关事件进行了追踪采访。
“信访局随机选了我”
许桂芹介绍,24日上午,她和丈夫去国家信访局反映舒兰市正阳路步行街商用彩板
房被强行拆除的问题,工作人员看了材料后让她去走廊等,告诉她“下午有专家给你解
答问题”。
当天14时左右,许桂芹和几个上访者被领进一间会议室。“我看到桌上放着我的名
牌,然后,突然看到对面放着写着温总理名字的牌子。”她说,她马上问领她进门的工
作人员,答复是“总理要和你们座谈”。“我当时眼泪就出来了,心里说不出的激动—
—总理向我亲自了解情况,怎么会选到我呢?我问工作人员,他说是随机抽取的。”
“工作人员还帮我整理了材料。”许桂芹说,... 阅读全帖 |
|
j******n 发帖数: 21641 | 31 在douban找到一段访谈
有待:当初对你争议最大的是你曾经翻唱《南泥湾》这首歌曲。
崔健:南泥湾是第二张专辑里的,总体来说我觉得这个东西是非常偶然的,我并不觉得
《南泥湾》是我的作品,而且它引起争议是种传说,真正有争议的应该是我们做音乐的
态度,我们把革命音乐用一种新的态度去对待的时候,很多人会接受不了,我只不过是
不愿意唱第三段歌词而已,因为太具体了。我觉得什么东西你说明白了它的意义就没了
,好像这也是音乐给你造出来的气氛。
有待:其实这首歌的旋律是典型的陕北民歌。
崔健:对,我觉得这首歌的旋律比较简单,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传统歌曲,平常唱的太快
了,稍微唱慢了以后我觉得能表达出庄重感,甭管你是做摇滚音乐还是做什么,这种庄
重感实际上流行音乐里会认为那种传统的民间音乐是种秧歌调,突然把音乐放慢了能够
感觉到内心里的秧歌,而不是肉体、行为上的秧歌,可能会让人们想到一些比较抒情的
东西,因为东方人的旋律感还是有标准的节奏...
有待:当初你是怎么想到要翻唱《南泥湾》的呢?
崔健:当时就是随便拿吉他嘛,因为脑子里面有什么就会弹什么,晚上没事干把琴拿起
来以后手里出现这个和声了,旋律自然就出来... 阅读全帖 |
|
j****e 发帖数: 12067 | 3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Detective 讨论区 】
发信人: guvest (我爱你老婆Anna), 信区: Detective
标 题: 阴阳先生这几年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ul 19 22:24:29 2011, 美东)
《我当阴阳先生的那几年》
第一章 黄米饭
我的名字叫崔作非,胡作非为的作非。.你是不是觉得这个名字有点奇怪,听上去有点像是“崔作废”。其实我也对这个名字很不满意。但是按照家谱上起名字的排序,我这代正好犯了一个“作”字。而且我的父母又没什么文化,听说给我起这个名字的时候着实让他们头疼了一阵子。后来还是我父亲灵光闪现拿出了一本字典,说是翻到哪页就用头一个字当我的名字。说来也巧,翻到的那页上的头一个字正好是个废字。这时我的母亲不干了,谁希望自己的孩子名字叫“作废”呢?她充分的体现出了东北女人的彪悍,说什么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就这么作废了。
于是我的父亲妥协了,他指了指同页的一个非字对我母亲讲,那咱大儿子就叫作非吧。希望他长大后能有一翻非凡的作为。我的名字就这样被草率的定了下来。
接下来我要给你们讲的事,你们完全可以当成故事来... 阅读全帖 |
|
j****e 发帖数: 12067 | 3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Detective 讨论区 】
发信人: guvest (我爱你老婆Anna), 信区: Detective
标 题: 阴阳先生这几年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ul 19 22:24:29 2011, 美东)
《我当阴阳先生的那几年》
第一章 黄米饭
我的名字叫崔作非,胡作非为的作非。.你是不是觉得这个名字有点奇怪,听上去有点像是“崔作废”。其实我也对这个名字很不满意。但是按照家谱上起名字的排序,我这代正好犯了一个“作”字。而且我的父母又没什么文化,听说给我起这个名字的时候着实让他们头疼了一阵子。后来还是我父亲灵光闪现拿出了一本字典,说是翻到哪页就用头一个字当我的名字。说来也巧,翻到的那页上的头一个字正好是个废字。这时我的母亲不干了,谁希望自己的孩子名字叫“作废”呢?她充分的体现出了东北女人的彪悍,说什么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就这么作废了。
于是我的父亲妥协了,他指了指同页的一个非字对我母亲讲,那咱大儿子就叫作非吧。希望他长大后能有一翻非凡的作为。我的名字就这样被草率的定了下来。
接下来我要给你们讲的事,你们完全可以当成故事来...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31659 | 3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Detective 讨论区 】
发信人: guvest (我爱你老婆Anna), 信区: Detective
标 题: 阴阳先生这几年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ul 19 22:24:29 2011, 美东)
《我当阴阳先生的那几年》
第一章 黄米饭
我的名字叫崔作非,胡作非为的作非。.你是不是觉得这个名字有点奇怪,听上去有点像是“崔作废”。其实我也对这个名字很不满意。但是按照家谱上起名字的排序,我这代正好犯了一个“作”字。而且我的父母又没什么文化,听说给我起这个名字的时候着实让他们头疼了一阵子。后来还是我父亲灵光闪现拿出了一本字典,说是翻到哪页就用头一个字当我的名字。说来也巧,翻到的那页上的头一个字正好是个废字。这时我的母亲不干了,谁希望自己的孩子名字叫“作废”呢?她充分的体现出了东北女人的彪悍,说什么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就这么作废了。
于是我的父亲妥协了,他指了指同页的一个非字对我母亲讲,那咱大儿子就叫作非吧。希望他长大后能有一翻非凡的作为。我的名字就这样被草率的定了下来。
接下来我要给你们讲的事,你们完全可以当成故事来... 阅读全帖 |
|
c**********u 发帖数: 984 | 35 http://www.cctongbao.com/topic/2552371/2
人要诚实,不要说鬼话,诚实是一种文化、一种力量、一种责任 ———柏杨
1948年末,沈阳解放,柏杨(郭衣洞)从沈阳逃亡去北平。
1949年初,北平解放,柏杨目睹解放军入城,后再次逃亡南下。
1988年,离乡四十年后,柏杨重访大陆。回台后在《中国时报》上发表文字61篇,1989
年,结集为《家园》出版。
内中一篇对于北平解放的回忆,题名为:巨城末日。
摘录如下:
"有些人连背后给英雄一声赞叹都不肯,反而认为别人都「傻」.
…………………………
这是一个震撼的呼唤,一会儿功夫,房间里坐满了人,都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只是不知道不
祥到什麼程度.十分钟到了,〈小俩口对骂〉戛然中断,男播音员声音:
「各位听众注意,各位听众注意,本台报告重要新闻,华北总部,人民解放军联合公报;华
北总部,人民解放军联合公报:第一条……,第二条…….」
最后一个字播完后,立刻再响起:「自从嫁了你,幸福都送完……」
…………………………
第二天(元月三十一日),人民解放军举行盛大入城式,我和徐天祥挤在人群中参观,学生
们的秧歌舞,一个接一... 阅读全帖 |
|
d********d 发帖数: 1424 | 3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host 讨论区 】
发信人: joycee (买买提头号女魔头), 信区: Ghost
标 题: 阴阳先生这几年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ul 19 23:02:01 2011, 美东)
发信人: guvest (我爱你老婆Anna), 信区: Detective
标 题: 阴阳先生这几年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ul 19 22:24:29 2011, 美东)
《我当阴阳先生的那几年》
第一章 黄米饭
我的名字叫崔作非,胡作非为的作非。.你是不是觉得这个名字有点奇怪,听上去有点像是“崔作废”。其实我也对这个名字很不满意。但是按照家谱上起名字的排序,我这代正好犯了一个“作”字。而且我的父母又没什么文化,听说给我起这个名字的时候着实让他们头疼了一阵子。后来还是我父亲灵光闪现拿出了一本字典,说是翻到哪页就用头一个字当我的名字。说来也巧,翻到的那页上的头一个字正好是个废字。这时我的母亲不干了,谁希望自己的孩子名字叫“作废”呢?她充分的体现出了东北女人的彪悍,说什么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就这么作废了。
于是我... 阅读全帖 |
|
S****t 发帖数: 1319 | 37 二人转真的很赞。今年夏天在沈阳看了刘老根大舞台。真棒。
弄的很有show的味道。
最便宜的票的价格250rmb,真不算便宜就是了。
人转是河北的莲花落被当时的移民带出山海关之后,和东北的秧歌相结合而形成的。之
后,诸如河北梆子、东北大鼓等元素也被吸收进来,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说、唱、扮、
舞、绝(技)”为主要特点的
叫丑子,女的叫大蜡花。之所以叫“蜡花”是因为“女”演员头上往往要戴一朵纸做的
花,由于怕雨雪浇湿,就在上面涂上一层蜡,因此得名。在东北秧歌中常常会穿插一些
小唱,东北人叫故事歌,比
到自家屋子里演出。东北屋子里有炕,演员就在炕下演出,由于空间狭小,时不时会碰
到炕沿,所以在屋子里唱的时侯就叫靠炕沿。秧歌队伍里,都是唱民歌,如《小拜年》
、《小情郎》这些东西。一
另外服装、化妆、道具、演出方式都有了。“二人转进入成熟与兴盛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是它形成了以二人转为主体,以单出头和拉场戏为两翼的三种艺术形式的相对稳定。
”王兆一说。除此之外,二
,甚至成为了二人转的一个招牌。城镇小剧场常看到演员说脏口,做猥亵动作。
倡绿色二人转。 |
|
T*****y 发帖数: 18592 | 3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rtyHistory 俱乐部 】
发信人: Taliban (大老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信区: PartyHistory
标 题: 日记摘录:长白山地区土改运动纪实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an 9 20:03:19 2010, 北京)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ganbade (干吧爹),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日记摘录:长白山地区土改运动纪实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an 8 02:48:56 2010, 美东)
下午由群众自己决定去把韩、张的东西搞回来。满院子被挖, 搞出不少埋藏的东西, 接
着一涌而进马世玉的大门, 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妇女会搞得轰轰烈烈, 打了韩蚬田家,
又打张进汉老婆, 接着打了张秉忠家, 接着押了张秉忠。她们成绩不少, 起出很多东西。
日记作者白介夫
日记作者白介夫
白介夫,陕西绥德人,1921年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东南《黄河日报》编
辑,华北新华日报社副科长、记者,中共清原县委宣传部部长,长白县委书记。1949年
任中共通化... 阅读全帖 |
|
l**********e 发帖数: 173 | 39 袁講過,讀書人如果讚美毛,就是腦袋被狗吃了。不妨進一步講,讀書人如果不好好還
原歷史再污衊蔣公,將來也不會有好結果。這裡轉載《柏楊回憶錄》一段,深思:
……
兩天后,人民解放軍堂堂皇皇進入北京,街上擠滿了人群,一半以上是大學生,當然也
有小市民,可是他們跟站在兩旁看熱鬧的國軍的殘兵敗將一樣,臉上充滿了疑懼。那絕
對不是一個萬人空巷以迎王師的場面,但卻是年輕學生們長久盼望的日子。他們在街頭
興奮的奔跑,扭著秧歌,還在旁邊用口琴斯斯文文的伴奏(秧歌是東北農村插秧時的民
間簡陋舞蹈,跳起來時,你說它有多醜,它就有多醜,那是一個絕對上不了檯面的舞蹈
)。可是,共產黨既然提倡它,它就成為青年們的光環,很多學生乘著還沒有塗掉國徽
的國軍十輪大卡車,在街上奔馳高歌。
就在東單,突然間一個國軍少校軍官在馬路上把魚貫而進的車隊攔下,抓住駕駛座右座
的兩個大學生,一面哭,一面咒罵:
「你們這些喪盡天良的大學生,政府對你們有什麼不好?當我們在戰地吃雜糧的時候,
你們吃什麼?雪白的大米、雪白的麵粉、肥肉。可是,你們整天遊行,反飢餓,反暴政
。你們飢餓嗎?八路軍進城那一天起,你們立刻改吃陳年小米,連一塊肉都沒有 |
|
b*******g 发帖数: 2175 | 4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aterWorld 讨论区 】
发信人: baoyuhong (yubao), 信区: WaterWorld
标 题: 赵安妻子女高音歌唱家芦秀梅去世 享年55岁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r 2 13:27:32 2012, 美东)
发信人: baoyuhong (yubao),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赵安妻子女高音歌唱家芦秀梅去世 享年55岁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r 2 13:27:04 2012, 美东)
今天(3月2日)13时中国歌剧舞剧院新浪官方微博发布了该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芦秀梅逝
世的消息,微博发布的讣告中称芦秀梅是于昨天2012年3月1日因病去世,享年55岁。芦
秀梅的丈夫赵安是中央电视台导演,曾经7次执导春节联欢晚会,4次出任总导演。
芦秀梅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届执行委
员,国家文化部优秀专家。1976年考入中国歌舞剧院,曾在《江姐》、《刘胡兰》、《
古兰丹姆》、《源水长流》等多部歌剧中担任女主角。在全国歌剧名家汇演中获得过特
别贡...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41 谁能想到,风华绝代的才女张爱玲,晚年生活的中心不是写作,不是研究,不是游历,而是艰苦卓绝地与虱子战斗。
据张爱玲遗嘱执行人林式同说,从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这三年半时间内,她平均每个星期搬家一次。这似乎是夸张,因为这样算下来,张爱玲搬家次数达 180多次,可以上吉尼斯世界纪录。但张爱玲给文学史家夏志清的一封亲笔信里,说法更吓人:“我这几年是上午忙著搬家,下午忙著看病,晚上回来常常误了公车。”可以确信,晚年张爱玲即使不是每天都搬家,其搬家频率之高也大大超乎一般人的想象。
张爱玲如此频繁地搬家,仅仅是为了“躲虫子”——一种她认为来自南美、小得肉眼几乎看不见、但生命力特别顽强的跳蚤。她随身携带著简易的行李,只要在栖身处发现跳蚤就马上离开。1991年,她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每月要花两百美元买杀虫剂”,“橱柜一格一罐”。
谁都看得出来,这是一种强迫症,一种病态。
17岁时,张爱玲就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衣袍,爬满了虱子。”一个正当青春年华的女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想来令人恐怖,不幸的是一语成谶。张爱玲的一生,正是与“虱子”战斗的一生。
张爱玲很早就看到,穿梭于俗世繁华中的男男女女,华丽的外...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42 黄宏
黄宏24年来将首次缺席春晚
因为就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后事务繁多,无法保证充分的排练时间,黄宏有可能 24年来首次缺席春晚。消息一经发布,舆论哗然。许多网友大呼“可惜”,赵本山[微博]去年离开春晚,今年黄宏也不上了, “突然不知道今年的春晚该看谁了”。有不少媒体纷纷致电黄宏,希望能从他口中得到确切的答复,但都未能如愿。
不过,经过反复沟通,黄宏终于从几次开会的间隙抽出时间接受采访。这位文艺界的将星,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路?在他新角色的背后,又肩负着怎样的新使命?
三九寒天,在位于北京西南三环外的八一电影制片厂里,记者经过三道解放军门岗的“严查”,来到一座办公楼的三层。现任厂长、解放军少将黄宏的办公室就在这里。
记者眼前的黄宏,一身戎装,不苟言笑,这与央视春晚[微博]里的那个浑身是“包袱”的笑星黄宏形成强烈的反差,甚至让人一时半会儿适应不过来!严肃归严肃,但话题还是从春晚说起。
本期阵眼
黄宏春晚著名小品:
1991年《手拉手》 搭档:宋丹丹[微博]
1992年《秧歌情》 搭档:宋丹丹
1993年《擦皮鞋》 搭档:魏积安
1994年《打扑克》 搭档:侯耀文
1998年《回家》 搭档:宋... 阅读全帖 |
|
o***s 发帖数: 42149 | 43 黄宏
1960年生人,著名喜剧演员,总政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
“每个搭档身上都有自己的艺术魅力,而不同的搭档总能为我的小品带来不同的营养。在这一点上,我总是特别感谢我的搭档们。”
初次低潮 与宋丹丹“散伙”像婚变
1989年,黄宏在辽宁台春晚上创作并演出的小品《招聘》被央视春晚看上,邀其加盟。这次首秀没使黄宏一夜成名,但却是他日后24年连登春晚的一个起点。使黄宏一炮而红的小品,是他1990年元旦晚会首次与宋丹丹合作的《超生游击队》。次年,二人携手登春晚带来小品《手拉手》。随后一年间,这对“金牌搭档”又在元旦晚会和春节晚会接连推出了《小保姆与小木匠》《婚礼》和《秧歌情》三部作品。此后,宋丹丹暂别春晚,回到北京人艺的话剧舞台上。
黄宏曾以“婚变”来形容与宋丹丹的“散伙”,甚至一度为此陷入低潮。当1993年他与魏积安合作了春晚小品《擦皮鞋》后,他找到了重新证明自己的方式。如果说黄宏的成名倚赖于与宋丹丹组成的伙伴关系,那么在1993年至今,他走出的是另一条以主导创作为核心的路。
精进创作 搭档32位演员汲百家之长
创作之外,黄宏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从二十出头到不...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44 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这三年半时间内,张爱玲平均每周搬家一次,她如此频繁地搬家,仅仅是为了“躲虫子”,只要在栖身处发现跳蚤就马上离开。谁都看得出来,这是一种强迫症,一种病态。本文摘自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文欢所著《历史不忍细看》一书。
张爱玲
谁能想到,风华绝代的才女张爱玲,晚年生活的中心不是写作,不是研究,不是游历,而是艰苦卓绝地与虱子战斗。
据张爱玲遗嘱执行人林式同说,从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这三年半时间内,她平均每个星期搬家一次。这似乎是夸张,因为这样算下来,张爱玲搬家次数达180多次,可以上吉尼斯世界纪录。但张爱玲给文学史家夏志清的一封亲笔信里,说法更吓人:“我这几年是上午忙着搬家,下午忙着看病,晚上回来常常误了公车。”可以确信,晚年张爱玲即使不是每天都搬家,其搬家频率之高也大大超乎一般人的想象。
张爱玲如此频繁地搬家,仅仅是为了“躲虫子”——一种她认为来自南美、小得肉眼几乎看不见、但生命力特别顽强的跳蚤。她随身携带着简易的行李,只要在栖身处发现跳蚤就马上离开。1991年,她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每月要花两百美元买杀虫剂”,“橱柜一格一罐”。
谁都看得出来,这是一种...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45 除夕当天,地坛庙会开幕,抬着“皇上”的“仿清祭地”的表演队伍,正前往祭地仪式现场。 新京报记者 周岗峰 摄
2月18日,第30届北京地坛庙会正式开幕,除延续“仿清祭地表演”传统外,庙会今年取消了开幕仪式,以“舞狮锣鼓”迎接开幕。此次庙会新增传统手工艺精品展示区,各色商铺、小吃、游艺种类繁多。
刷IC卡进入可缩短排队时间
早上8点,地坛公园开园迎客。在公园南门外,红色的“吉祥如意”迎客牌楼,道路两旁的树木上挂起了大红灯笼,园内也是处处张灯结彩,一派喜气。羊年吉祥物、“盛世华章”、“春到地坛”等景观引得无数游客拍照合影。
公园东、西、南、北四个门均设有安检,实施“人物同检”,标准堪比地铁。安检员提示,打火机不得带入园内。
为缩短游客购票时间,游客可持一卡通通过东门和北门“专用IC卡通道”进入,避免排长队买票。
“皇帝”再现清代祭地仪式
“看我的帽子戴得够齐整吗?”地坛“斋宫”内,正化妆的“皇帝”让同事帮忙看装扮,一会儿,他将带着数百位“大臣”进行祭地表演。
装扮好后,刚才还随口开玩笑的“皇上”,突然就威严了起来,他走出化妆间,开始给“大臣”们指点在表演时如何走位,如何临场应变。
上午9点半... 阅读全帖 |
|
u***************r 发帖数: 11227 | 46 发信人: inews(inews), 信区: Headline
标题: 演丑女走红,因泄密被张艺谋辞退,今却整容认不出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Mon Oct 23 08:55:31 2017,GMT)
说起这个演员不知道打家是否有印象,她叫李欣汝,听到名字或许大家都不是很熟悉,如果说她就是在2008年自制偶像喜剧《丑女无敌》中担任女主角,饰演林无敌,面对以眼镜牙套麻花辫等广告形象“伪装”出现的李欣汝,直说这姑娘是个大美女啊,就应该美女来演丑女才体现《丑女无敌》“心理整容”的威力。
李欣汝,1988年7月20日生于甘肃兰州,1998年仅有10岁所谓她便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2003毕业后考入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在校期间曾代表学校访问西北甘肃、印度、孟加拉、台湾、古巴等地进行演出。而她擅长各种舞蹈: 芭蕾舞技术、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舞技术技巧、中国民族民间舞,对于五个民族(蒙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汉族)和两个特色地区性舞蹈(胶州秧歌和东北秧歌)以及部分军事体裁舞蹈都有所学习。
其实她事业的开端相当顺利,李欣汝毕业后就进了公司,9月份接到了《宝莲灯前传》制片人的电话,他告诉说,之... 阅读全帖 |
|
p********a 发帖数: 736 | 47 26日,陕西吴起县城3万多人沿街道两侧排开,夹道欢迎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
铸像。为使此次活动盛大庄重,组织方要求所有公职人员必须着正装前往。数百名少年
儿童打起腰鼓,扭起秧歌,数十中学生舞起国旗和红旗。一些单位还制作了彩车,长号
手军乐队列队。
吴起3万余人夹道欢迎毛主席像回家
“毛主席”回吴起 26尊毛泽东等伟人铜像昨运抵
昨(26)日下午,吴起县城几乎万人空巷,从县城南入口到城内主要街道,再到胜
利山,3万多人沿街道两侧排开,夹道欢迎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铸像。感人场景仿
佛又回到75年前,当时中央红军长征结束,落脚吴起,热情善良的吴起人民以同样的方
式迎接自己的队伍。
万人盛装迎伟人
早在几天前,吴起县各机关单位就接到通知――周六迎接毛主席像。为使此次活动
盛大庄重,组织方要求所有公职人员必须着正装前往,县城主要街道被分为若干区块,
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位置。
昨日下午1时许,经过反复打扫的街道又被洒上水,机动车绕道行走。从四面八方
涌来的群众,翘首期盼。数百名少年儿童打起腰鼓,扭起秧歌,数十中学生舞起国旗和
红旗。一些单位还制作了彩车,长号手军乐队列队,一切准备就绪。
下午3时 |
|
y****e 发帖数: 23939 | 48 26日,陕西吴起县城3万多人沿街道两侧排开,夹道欢迎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铸像
。为使此次活
动盛大庄重,组织方要求所有公职人员必须着正装前往。数百名少年儿童打起腰鼓,扭
起秧歌,数十
中学生舞起国旗和红旗。一些单位还制作了彩车,长号手军乐队列队。
昨(26)日下午,吴起县城几乎万人空巷,从县城南入口到城内主要街道,再到胜
利山,3万多
人沿街道两侧排开,夹道欢迎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铸像。感人场景仿佛又回到75年
前,当时中央
红军长征结束,落脚吴起,热情善良的吴起人民以同样的方式迎接自己的队伍。
万人盛装迎伟人
早在几天前,吴起县各机关单位就接到通知――周六迎接毛主席像。为使此次活动
盛大庄重,组织
方要求所有公职人员必须着正装前往,县城主要街道被分为若干区块,每个单位都有自
己的位置。
昨日下午1时许,经过反复打扫的街道又被洒上水,机动车绕道行走。从四面八方
涌来的群众,
翘首期盼。数百名少年儿童打起腰鼓,扭起秧歌,数十中学生舞起国旗和红旗。一些单
位还制作了彩
车,长号手军乐队列队,一切准备就绪。
下午3时,在数辆警车护卫下,裹着红布的毛主席像被卡车运进吴起县城南,迎接
仪式随 |
|
t******y 发帖数: 6206 | 49 闲话不表,直入主题,大量剧透。
让子弹飞是一部非常快节奏的电影,不断展开的剧情,中间穿插的笑料,加上姜文,葛
优,和润发这三大影帝出神入化的表演,让你的脑子来不及思考。所以多看一遍是必要
的。想看的懂同学们在第二遍的时候,可以更好的关注一些细节,对于影片的理解也会
深入不少。
出场,马拉列车,蒸汽熊熊,声势壮观。“马列”“马列”,便来源于此。火车上,是
红旗招展。影片特地给了不同角度的四个镜头,除了一个特写可以看出是多个星星的奇
怪旗子,其它几个角度都是红旗飘飘,像极了中国的国旗,或者是当年苏联的国旗。可
是镜头一转,我们发现,马列前进的动力,居然仅仅是马,原来那列车徒有其表,列车
和里面的人都是装样子的。那蒸汽不是发动机,而是火锅冒出来的!这是对由古自今公
款吃喝的公仆们莫大的讽刺。车内欢声笑语,气氛一片祥和。这一群骏马和单独的火车
头,突然出现在这荒凉之地,多么的令人振奋,也象征着马列主义的空降人间。先跳过
一段情节,那么,这马列的目的地到底是哪里呢?后来我们知道了,去鹅城。鹅城,也
就是“俄城”,影射苏联。而鹅城城门的风格也可以看出来不是中国本土之物,具有浓
郁的欧洲的气息。“俄... 阅读全帖 |
|
b*******g 发帖数: 2175 | 50 今天(3月2日)13时中国歌剧舞剧院新浪官方微博发布了该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芦秀梅逝
世的消息,微博发布的讣告中称芦秀梅是于昨天2012年3月1日因病去世,享年55岁。芦
秀梅的丈夫赵安是中央电视台导演,曾经7次执导春节联欢晚会,4次出任总导演。
芦秀梅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届执行委
员,国家文化部优秀专家。1976年考入中国歌舞剧院,曾在《江姐》、《刘胡兰》、《
古兰丹姆》、《源水长流》等多部歌剧中担任女主角。在全国歌剧名家汇演中获得过特
别贡献奖,并被评选为“中国十大民族女高音歌唱家”。(辛佳/文)
以下歌剧舞剧院微博内容全文:
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芦秀梅同志在
于病魔顽强抗争四余年后,于2012年3月1日不幸去世,享年55岁。
芦秀梅同志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届执
行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
位。
芦秀梅同志于1976年考入中国歌剧舞剧院,曾在《江姐》、《刘胡兰》《古兰丹姆》、
《韦拔群》、《源水长流》等多部歌...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