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晋书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b*********f
发帖数: 1585
1
又把《晋书 宣帝纪》查了一下,发现这句话:
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天子谒高平陵,爽兄弟皆从。是日,太白袭月。帝于是奏永宁太
后,废爽兄弟。时景帝为中护军,将兵屯司马门。帝列阵阙下,经爽门。爽帐下督严世
上楼,引弩将射帝,孙谦止之曰:「事未可知。」三注三止,皆引其肘不得发。
如果当时那个严世三箭中,有一箭能发出并且射中,曹爽即使再窝囊也不要紧了。
m******r
发帖数: 4351
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祭拜袁督帥
没看明白我说得话吧,我说的是"司马懿作为上国,兵力国力都占优"
本来我是在做个类比,袁崇焕率领的军队是一万五千人,后金潜越进来的二万以上。但
是袁崇焕所在的明朝这个上国,兵力国力对后金和这点兵马来说都占优。所以,袁崇焕
不急于和后金主力决战思路上并没什么问题。我的话字面上也没问题,明白不?
到了你这里,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大嘴,"司马带的只是偏师,大约4-8万人"
我让你找证据,你可找到了?累死你,就知道你找不到。你也分析不出来,否则就不是
你现在这个模样,只耍点流氓硬话了。
其实魏国虽然两线作战,但是其国力人口都大过于蜀吴两国的总和,所以,只以当面的
局部而言,魏国的动员能力就已经大大超过蜀国了。只不过诸葛亮比较难对付,很难一
下子击倒,往往要旷日持久,所以如往常那样从东部河南河北调兵过来造成绝对优势此
时在由东吴一起捣乱的情况下并不合适。
而且蜀是远道而来,只能带些精锐,还得在后方留下大量的守备部队,比如成都,剑阁
,汉中,还要防备南蛮和东吴。在魏灭蜀那一年,蜀的兵力分布如下:"计蜀战士九万,
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姜维)余众不过五万。" 所以诸葛亮所说的十万人根
本就是个虚... 阅读全帖
d******a
发帖数: 32122
3

另外,火烧和烧饼的祖先是胡饼
胡饼大约是在汉代班超通西域时传来的。可惜至今尚未找到直接的文字记载。最早一条
记载“胡饼”的文字,是《太平御览》八六。引《续汉书》:“灵帝好胡饼”。其次是
《三辅决录》:“赵歧避难至北海,于市中贩胡饼”的记载。可见汉代已有“胡饼”。
就算有人说《三辅决录》出自后人之手,《晋书》也有王羲之独坦腹东床,啮胡饼,神
色自若的记载。可知至迟晋代已传入“胡饼”了。   到了唐代,啮胡饼已经成了一
种最时髦的享受。《旧唐书》:“贵人御馔,尽供胡食”。所谓“胡食”的种类,慧琳
《一切经音义》第三十七卷“陀罗尼集”第十二说:此油饼本是胡食,中国效之,微有
改变,所以近代亦有此名,诸儒随意制字,未知孰是。胡食者,即毕罗、烧饼、胡饼、
搭纳等是。   “胡食”自汉魏以来,即在中国风行,到唐代最盛。安史之乱时,玄
宗西幸,走到咸阳集贤宫,没有东西吃,只好用“胡饼”充饥。《通鉴》玄宗纪说:日
向中,上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胡三省注说:“胡饼今之蒸饼”。高似孔说:
“胡饼言以胡麻著之也”。看来高说更确切一些,胡饼即是麻饼,亦即烧饼。崔鸿《前
赵录》说,石虎忌讳“胡”字,所以... 阅读全帖
c*********2
发帖数: 3402
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诡异的一九七六年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1328
芦紫
上月17日,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正日为了人民的幸福操劳过度,猝死在外出视察的专
列中。电视里朝鲜人民哀痛欲绝,泪雨倾盆,使我想起我们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
去世的日子。1976年9月9日,我还在宿县紫芦湖的安徽农学院。毕业在即,已经不上课
了,整天学习讨论,进行毕业分配教育:时刻听从党召唤,越是艰险越向前!那是大道
理,说给别人听的。叫你到西藏去,你高兴?!这里的猫腻多了去了,事关切身利益,
同学们都各显神通,拉关系,找门路,希望能分到个好一点的去处。一番撕咬缠斗拚杀
后,尘埃落定,几家欢喜几家愁,这是后话,且按下不表。
还说那个9月9吧,记得那是一个晴朗的初秋,三八河边的白杨树叶已微微泛黄,映着蓝
天白云,显得空旷而辽远,九九艳阳天嘛。那天午饭后约两点多钟,我到邮电所发了一
封信后,一出门看见路上有个男人手捂着脸边走边扯着嗓子哭嚎,很奇怪,走近一看竟
是院工宣队的黄师傅!我赶紧拦住他:“黄师傅,你这是咋啦?”“我的个妈呀,毛主
席---,毛主席他老人... 阅读全帖
w****j
发帖数: 5581
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明末文字獄嚴重麼?
我激动啥啊?天天看你这个小白这里为自己设立了证伪曹雪芹写红楼梦这个宏大目标而
洗地不已还越说错越多,多欢乐啊。尤其是看到你神经错乱到一会说曹雪芹是改别人写
好的红楼梦,一会说曹雪芹根本就没这个人,太欢乐了。喔,你这下到提醒我了,调戏
小白不能太过猛烈,你要是就此跑了,每天只好去学术版看笑话了。我没哈哈哈,也主
要是避免大家以为这个哈哈哈是传染病呢。没想到叫你误会了,my bad.
我前面写的合着你没看啊,史迁原创著作只有一部。报人桉树和悲士不遇賦怎么能按部
论呢,怎么能算著作呢?你是不是对案牍诗文体例一点常识也没有啊?一个是书信,一
个是賦。要是不成集的话,没法算著作的。曹雪芹又不是不写信,除了整部著作以外,
他也有其他的诗文留下来啊。那个太史公自序你看了没有,有没有什么体会需要写出来
的?自序里面有没有说太史公本人,他老爸,和他老婆的名字都是啥呢?另外,太史公
是自称,也可以做尊称,不是官职。司马迁的正式官职,切之前是太史令,切之后是中
书令。你好歹有点文化,别显得对汉制毫无概念的样子。
李陵有多方面的记载?史记,汉书以外,有本事你给我找出第三个独立的记载。就拿李
陵来类比也行啊,曹... 阅读全帖
o**4
发帖数: 35028
6
鲜卑先世似与九夷中的白夷有关,属于东夷北支系统。从拓跋鲜卑称东部鲜卑为白部,
氐人称慕容鲜卑为白虏,均可印证此点。《晋书·慕容廆载记》提到慕容氏的祖先“世
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十六国春秋·前燕录》指出:“以君北夷,世
居辽左,号曰东胡。秦汉乏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复以为号。”都说明东部鲜
卑是北夷(或东夷、东北夷)的一支,很可能是《竹书纪年》所记九夷中的白夷,留下
了尚白的习俗,故被沿称为白部或白虏。

的。
A****0
发帖数: 12393
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少就是多啊
同个场景两个风格
冬十月丙子,日有蚀之。刘聪出猎,令帝行车骑将军,戎服执戟为导,百姓聚而观之,
故老或歔欷流涕,聪闻而恶之。聪后因大会,使帝行酒洗爵,反而更衣,又使帝执盖,
晋臣在坐者多失声而泣,尚书郎辛宾抱帝恸哭,为聪所害。十二月戊戌,帝遇弑,崩于
平阳,时年十八。(《晋书·怀帝本纪》)
年十八显然是误志, 古代12年天干,估计史官算错了, 少了12岁.
r*****y
发帖数: 53800
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百团大战的105个团
诸葛时期蜀全国兵力可能有十一二万,第一和第五次北伐出动10万,其他几次只出动数
万。第五次北伐诸葛有10万是晋书和资治通鉴明确记载的。
m******r
发帖数: 4351
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百团大战的105个团
当时司马懿已经常驻关中,专门对付诸葛亮。“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
那是,诸葛亮前后出击四次了,每次都给魏国带来麻烦,所以重点布防。
司马懿特意在关中陇右搞屯田,百姓不够还迁徙居民,"徙冀州农夫佃上邽,兴京兆、
天水、南安监冶。青龙元年,穿成国渠,筑临晋陂,溉田数千顷,国以充实。"
司马懿的精锐可能不是特别多,但是 加上这些留守的和屯田的,肯定不少。
我的逻辑其实非常简单,如果司马懿确实人少,魏书和晋书为啥不特意吹嘘一下?修个
堤筑个坝这种小事都在传记里大张旗鼓地吹了一把呢。还特意加上"国以充实"这种赘语。
另外,司马懿人少这也和战况进展相矛盾。司马懿随便分兵,诸葛倒是轻易不敢分兵,
据说诸葛的蜀军质量还胜过魏军。司马懿随便就敢备水列阵。他谨慎到不去和诸葛正面
对阵,怎么又肯走背水的险棋?
r*****y
发帖数: 53800
1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百团大战的105个团
我的逻辑其实非常简单,如果司马懿确实人少,魏书和晋书为啥不特意吹嘘一下?
--------------------------------------------------
这算啥逻辑?第一次北伐诸葛兵力确实多于魏军没有疑问吧?魏书为啥不吹嘘一下?
反过来我也同样可以问你,如果诸葛兵力确实少于司马,那些吹捧蜀汉和诸葛的史书干嘛
不就这一点吹捧诸葛一下?
肯定不少是多少?8万也不少了?为啥一定就要超过诸葛的10万?分不分兵又能说明什么
问题呢?官渡之战曹操兵力少于袁绍,但是也敢分兵。据说诸葛的蜀军质量还胜过魏军?
据谁说?证据?
司马懿随便就敢备水列阵。他谨慎到不去和诸葛正面对阵,怎么又肯走背水的险棋?
-------------------------------------
司马又不是全军背水?背水就一定兵力多吗?韩信背水时兵力多还是少啊?
你的逻辑归根结底就是你的屁股和常理,可笑还在这里装什么有逻辑?我老早就指出了
,你直接说你是毛正日掌握终极2真理不就完了?何必假惺惺的装什么大瓣蒜?

语。
q*d
发帖数: 22178
1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百团大战的105个团
蜀汉灭亡时,全国兵力10万3千.
出动10万是不可能的事,晋书的数字不太靠谱,离的年代太远了点.
A****0
发帖数: 12393
1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王衍列传
晋书 列传第十三
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
:「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父乂,为平北将军,常
有公事,使行人列上,不时报。衍年十四,时在京师,造仆射羊祜,申陈事状,辞甚清
辩。祜名德贵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众咸异之。杨骏欲以女妻焉,衍耻之,遂阳狂
自免。武帝闻其名,问戎曰:「夷甫当世谁比?」戎曰:「未见其比,当从古人中求之
。」
泰始八年,诏举奇才可以安边者,衍初好论从横之术,故尚书卢钦举为辽东太守。
不就,于是口不论世事,唯雅咏玄虚而已。尝因宴集,为族人所怒,举?累掷其面。衍
初无言,引王导共载而去。然心不能平,在车中揽镜自照,谓导曰:「尔看吾目光乃在
牛背上矣。」父卒于北平,送故甚厚,为亲识之所借贷,因以舍之。数年之间,家资罄
尽,出就洛城西田园而居焉。后为太子舍人,还尚书郎。出补元城令,终日清谈,而县
务亦理。入为中庶子、黄门侍郎。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
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 阅读全帖
r*****y
发帖数: 53800
1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写给李奇微 (转载)
你的所谓证据实在搞笑,根本没有一条站得住脚的,也就你自己自我感觉良好而已。
我的逻辑其实非常简单,如果司马懿确实人少,魏书和晋书为啥不特意吹嘘一下?修个
堤筑个坝这种小事都在传记里大张旗鼓地吹了一把呢。还特意加上"国以充实"这种赘语。
————-------------------------------------------------
如果诸葛亮确实人少,吹捧蜀国的史书为啥不特意吹嘘一下?没有记载司马懿人少就说
明司马懿人少就说明司马懿人多?那么没有记载诸葛亮人少能否说明诸葛亮人多?以子
之矛,先子之盾,何如?
另外,司马懿人少这也和战况进展相矛盾。司马懿随便分兵,诸葛倒是轻易不敢分兵,
据说诸葛的蜀军质量还胜过魏军。司马懿随便就敢备水列阵。他谨慎到不去和诸葛正面
对阵,怎么又肯走背水的险棋?
----------------------------------------------------------------
分兵又如何?背水又如何?韩信人少时也背水了,也分兵了。曹操在官渡人少,也分兵
了。
古代千里迢迢去进攻这事,不是人越多就越好,因为有个后勤问题。所以杂兵之类的都... 阅读全帖
m*****g
发帖数: 12253
14
(一)本书的成书年代
《四时纂要》 的作者是韩鄂 ,一题作韩谔。韩鄂的事迹不详,仅在《新唐书》卷73《
宰相世系表》列有这个名字,是唐玄宗 时宰相韩休之兄偲的玄孙,没有记载任何事迹
。《宰相世系表》上还有一个韩锷,是韩休之弟的玄孙,也没有记载任何事迹。韩休死
于公元739年,下距唐亡167年,据此有学者推算,韩鄂,或韩锷可以是唐时人,也可以
是唐末至五代初人[1]。有学者根据本书作者的自序中有批评韦氏《保生月录》的话,
提出他著此书时,必在韦氏之后,时代大约是唐代末年,可能已入五代。[2]日本学者
对于《四时纂要》也做过许多的研究,也大都认为本书是唐朝的作品。因此,现在学术
界一般都采用“唐末五代说”[3]。但这种说法除了以上的几条证据之外,并没有提出
更进一步的证据,特别是古来同名同姓的人很多,本书的作者韩鄂究竟是否是开元宰相
韩休的裔孙还是缺乏可靠的证据[4]。日本学者守屋美都雄考证认为,他们系同名异人
。因此,不能根据韩休的卒年来推测本书的成书年代。另外,唐末五代也是一个较长的
历史时期,即便从唐朝灭亡的那一年(907)开始计算,到五代灭亡的那一年(960)也
有半个多世纪。因此... 阅读全帖
q*d
发帖数: 22178
15
按晋书陈寿传:
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
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咋他妈就传成陈寿的父亲被诸葛杀了.
就诸葛亮和诸葛瞻的表现看,陈寿的评价完全客观,
诸葛数次北伐,综合以失败告终,
诸葛瞻更水,放邓艾进了成都平原,最后导致蜀汉突然死亡.
q*d
发帖数: 22178
16
按晋书陈寿传:
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
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咋他妈就传成陈寿的父亲被诸葛杀了.
就诸葛亮和诸葛瞻的表现看,陈寿的评价完全客观,
诸葛数次北伐,综合以失败告终,
诸葛瞻更水,放邓艾进了成都平原,最后导致蜀汉突然死亡.
k***g
发帖数: 7244
17
不应该用蜂蜜,应该用盐汁,参见《晋书》,呵呵
m**c
发帖数: 7299
1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书为什么不叫《汉史》?
因为下面的这些作者的脑袋被狗啃了.
▪ 汉书 ( 汉·班固)
▪ 后汉书 ( 南朝宋·范晔)
▪ 三国志.魏书 ( 晋·陈寿)
▪ 晋书 ( 唐·房玄龄等)
▪ 宋书 ( 南朝梁·沈约)
▪ 南齐书 ( 南朝梁·萧子显)
▪ 梁书 ( 唐·姚思廉)
▪ 陈书 ( 唐·姚思廉)
▪ 魏书 ( 北齐·魏收)
▪ 北齐书 ( 唐·李百药)
▪ 周书 ( 唐·令狐德棻等)
▪ 隋书 ( 唐·魏征等)
▪ 旧唐书 ( 后晋·刘昫等)
▪ 新唐书 ( 宋·欧阳修、宋祁)
l*r
发帖数: 79569
19
没研究过,就知道绿珠跳楼。。。即便是夷三族,也只有秦律比较狠吧,一起咔嚓不太
可能,收做官奴,然后大家分了?
石崇传:
崇母兄妻子无少长皆被害,死者十五人,
潘岳:
岳母及兄侍御史释、弟燕令豹、司徒掾据、据弟诜,兄弟之子,己出之女,无长幼一时
被害,唯释子伯武逃难得免。而豹女与其母相抱号呼不可解,会诏原之。
关于夷三族,大概search了一下晋书:
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
元帝,三年春二月戊辰,复三族刑,惟不及妇人。(这会儿已经妇人不死了,石崇是赶
不上了)
l*****f
发帖数: 13466
20
记得是自解女开始
晋书解结传,
结字叔连,少与系齐名。辟公府掾,累迁黄门侍郎,历散骑常恃、豫州刺史、魏郡太守
、御史中丞。时孙秀乱关中,结在都,坐议秀罪应诛,秀由是致憾。及系被害,结亦同
戮。女适裴氏,明日当嫁,而祸起,裴氏欲认活之,女曰:“家既若此,我何活为!”
亦坐死。朝廷遂议革旧制,女不从坐,由结女始也。
t*n
发帖数: 14458
2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一张古代星图,请大家指教
最早纪录星象的是《夏小正》罢?不过那时候还没有象后来那样龟腚出那么多的星座。
网上搜到一篇文章,研究夏小正星象年代从而推断它编纂年代的:
夏小正星象年代研究
胡铁珠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010)
一 文献与研究回顾
《夏小正》的经文存在于西汉戴德所编《大戴礼记》的《夏小正传》中,共有四
百余字。它按12个月记载了每月的天象、物候、民事等等,可以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
一部完整的星象物候历。对这部历法,《礼记·礼运》中记有:“孔子曰‘我欲观夏
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也’”。郑玄注云:“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
者有小正”。 《史记·夏本记》亦有:“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后人
多据此认为《夏小正》是夏代的历法,也有人认为它成书于战国时代。这篇文章的目
的就是通过对《夏小正》星象的计算确定该历可能的使用年代。关于《夏小正》的版
本源流等等,因台湾庄雅洲先生已有详尽的研究,本文将不再涉及[1][2]。
《夏小正》经文中给出的星象共有17个:
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
三月:参则伏。
四月:昴则... 阅读全帖
t*n
发帖数: 14458
2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一张古代星图,请大家指教
最早纪录星象的是《夏小正》罢?不过那时候还没有象后来那样龟腚出那么多的星座。
网上搜到一篇文章,研究夏小正星象年代从而推断它编纂年代的:
夏小正星象年代研究
胡铁珠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010)
一 文献与研究回顾
《夏小正》的经文存在于西汉戴德所编《大戴礼记》的《夏小正传》中,共有四
百余字。它按12个月记载了每月的天象、物候、民事等等,可以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
一部完整的星象物候历。对这部历法,《礼记·礼运》中记有:“孔子曰‘我欲观夏
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也’”。郑玄注云:“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
者有小正”。 《史记·夏本记》亦有:“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后人
多据此认为《夏小正》是夏代的历法,也有人认为它成书于战国时代。这篇文章的目
的就是通过对《夏小正》星象的计算确定该历可能的使用年代。关于《夏小正》的版
本源流等等,因台湾庄雅洲先生已有详尽的研究,本文将不再涉及[1][2]。
《夏小正》经文中给出的星象共有17个:
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
三月:参则伏。
四月:昴则... 阅读全帖
q*********9
发帖数: 18
2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快看独白下的传统
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中国人了解中国,帮助非中国人棗洋鬼子、东洋鬼子、假洋
鬼子棗别再误解中国。
中国人不了解中国。为什么?中国太难了解了。中国是一个庞然大物,在世界古国中,
它是唯一香火不断的金身。巴比伦古国、埃及古国,早就亡于波斯;印度古国,早就亡
于回回。只有中国寿比南山,没有间断。没有间断,就有累积。有累积,就愈累积愈多
,就愈难了解。
从地下挖出的“北京人”起算,已远在五十万年以前;从地下挖出的“山顶洞人”起算
,已远在两万五千年以前;从地下挖出的彩陶文化起算,已远在四千五百年以前;从地
下挖出的黑陶文化起算,已远在三千五百年以前。这时候,已经跟地下挖出的商朝文化
接龙,史实开始明确;从纪元前八四一年(周朝共和元年)起,中国人有了每一年都查
得出来的记录;从纪元前七二二年(周平王四十九年)起,中国人有了每一月都查得出
来的记录。中国人有排排坐的文字历史,已长达两千八百多年。 在长达两千一百多年
的时候,一位殉道者文天祥,被带到抓殉道者的元朝博罗丞相面前,他告诉博罗:“自
古有兴有废,帝王将相,挨杀的多了,请你早点杀我算了。”博罗说:“你说有兴有废
,请问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今天,... 阅读全帖
r*****y
发帖数: 53800
24
某知名id的 “苏定方一千破八万”的帖子最近引起了热议。原作者认为,按照敦煌吐
蕃文文献记载,初唐名将苏定方曾以一千兵马击败依附吐蕃的吐谷浑贵族达延莽布支率
领的八万之众,这是一个较少为世人所知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战神苏定方创造的又一
个奇迹。
该作者的原贴在此:
http://www.mitbbs.com/article/History/31855677_4.html
http://www.mitbbs.com/article/History/31855679_4.html
http://www.mitbbs.com/article/History/31855681_4.html
http://www.mitbbs.com/article/History/31855687_4.html
http://www.mitbbs.com/article/History/31855685_4.html
不难发现,其实该作者最重要也是唯一的史料证据来自于《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
本)》,王尧 陈践 译注, 民族出版社,1992。相关的具体文字表述为:“达延莽布
支于乌海之东岱处与唐朝苏定方交战... 阅读全帖
q*d
发帖数: 22178
25
三国的例子举的不好,
除了蜀国没有史官外,陈寿基本是各国国志采用本国的说法,
等于被告原告的说法都有,而非一面之词,这样有矛盾的地方很正常.
旁观三国的,可以看证据.
1.以赤壁之战为例,吴书讲的很厉害,但是曹操有名有姓的将领
没有一个在此役阵亡的--相比夷陵,刘备损失了冯习,张南,
马良等部下,比较而言,中立旁观的也许认为魏书里的说法更靠谱.
2.诸葛北伐与司马懿的交手:最早说诸葛小胜的是汉晋春秋,
此书成书于东晋,一般被认为可信度很高.说司马懿大胜,
斩俘万计的晋书,成书于唐,晚了三百年不说,里面不靠谱的记载
极多.从更靠谱的三国志看,自此一役后,司马懿开始坚守不战,
中立的旁观者大概也可以判断出他肯定是吃亏了,即汉晋春秋大概是对的.
3.至于说到逍遥津,魏书说800破十万,几复获权,在孙权都几乎被抓的
情况下,吴军大概没有闲心数枪数炮,不知道来了800人不奇怪吧.
相反,吴书的记载没有任何与魏书的矛盾的地方:
兵皆就路,权与凌统、甘宁等在津北为
魏将张辽所袭,统等以死扞权,权乘骏马越津桥得去。
以上记载几乎证实了张辽袭击孙权差点把丫抓了的事实,
只是没说对方兵力而已.似乎旁观的不... 阅读全帖
f**********4
发帖数: 2617
26
西西河挖坟挖出来的牛文,基本总结了史学界对东方的匈奴和西方的匈人(Huns)之间
关系认识的发展史。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匈奴(Hsiung-nu),历史上有着众多不同的名字,比如鬼方、昆戎
、猃狁、荤粥、胡等等,有人统计,别名高达32种之多(冯家升1937)。一直到《史记
》才定名为“匈奴”。
至于匈奴的来源,也是众说纷纭。《史记》记载,“匈奴为夏后氏之苗裔”,“索隐”
引乐彦《括地谱》:“夏桀无道,汤放之于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
避居北野……中国谓之匈奴。”又引张晏“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按这种说法,獯粥是
夏桀的儿子,也为后世匈奴的始祖,所以匈奴为夏后氏之苗裔。学者如吕思勉赞同此说。
但是,没有证据说獯粥即是匈奴之始。如果按照《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就曾
经“北逐荤粥”。《国语•郑语》说:“昆吾为夏伯。”《左传》语“昆吾夏桀
同日亡。”《诗经•商颂》:“韦顾既伐,昆吾夏桀。”昆吾在商朝人那里就被
叫做鬼方,按徐中舒《夏史初曙》,是和夏人联盟的一个部族,他们被打败后一起迁往
北方。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考证,这些称呼都是指的同一个民族... 阅读全帖
l*****f
发帖数: 13466
27
关于匈奴人特征,问个比较初级的问题,晋书载记里杀胡令是说赵人杀胡羯,但是前面
说石勒以胡为国人,那这个赵人究竟是什么人,是晋人么,胡是单指羯人,还是包括别
的胡人?高鼻多须是羯人特征,还是兼及胡人?鲜卑一般说肤白,这里的匈奴也包括鲜
卑么

说。
D*****i
发帖数: 8922
28
石勒建的国家国号叫“赵”。
冉闵的杀胡令说:“内外六夷,敢称兵仗者斩。”这六夷指匈奴、羯、氐、羌、鲜卑,
还有其他杂胡。
晋书等史料都称这些胡人为胡、羯。把羯单独列出来跟其他胡人并列,估计还是因为羯
就是白种人的样子,其他胡人跟汉人样子差异不大(羌人就是华夏人的近亲,这里的匈
奴是内附的匈奴,就算以前跟汉人不一样,经过几百年混血,大概也混差不多了)。
杀胡令鼓励赵人杀胡,这个赵人就是石勒的赵国中的汉人。
l*****f
发帖数: 13466
29
同意。大概看了下魏晋风度和炀帝功过这两集,蛮失望的
感觉非常泛泛,浮光掠影,没有稍微深入一点的考究与分析,甚至还有基本史实错误,
比如后来提到王羲之书扇这个故事,以感性煽情的口吻说现在犹在制造传统的竹扇,镜
头上出现的却是折扇。晋书王羲之传里明白说是六角竹扇,况且那个时代折扇根本还不
流行。这种细节,多少年前的老电影笔中情都注意到了,这种历史节目居然还犯这种错
误,简直无话可说。解说词的风格也很成问题,风格跟口气经常让人穿越,以为在看舌
尖上的中国,lol
l*****f
发帖数: 13466
30
同意。大概看了下魏晋风度和炀帝功过这两集,蛮失望的
感觉非常泛泛,浮光掠影,没有稍微深入一点的考究与分析,甚至还有基本史实错误,
比如后来提到王羲之书扇这个故事,以感性煽情的口吻说现在犹在制造传统的竹扇,镜
头上出现的却是折扇。晋书王羲之传里明白说是六角竹扇,况且那个时代折扇根本还不
流行。这种细节,多少年前的老电影笔中情都注意到了,这种历史节目居然还犯这种错
误,简直无话可说。解说词的风格也很成问题,风格跟口气经常让人穿越,以为在看舌
尖上的中国,lol
r****p
发帖数: 1854
3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萧峰痛诉民族苦难史 二
慕容部和宇文部之间最早的梁子,见于《晋书 慕容廆载记》: “初,涉归(慕容廆
之父)有憾于宇文鲜卑,廆将修先君之怨,表请讨之。武帝(司马炎)弗许。” 至于
双方具体是怎么“有憾”,那又是一笔无从考究烂账。不夸张地讲慕容部的发家史也是
宇文部的血泪史, 他们之间大的冲突大概有三次。
302年,宇文莫槐派弟弟宇文屈云攻打慕容部。慕容廆打败屈云的大将素延, “追奔百
里,俘斩万余人”。
衣冠南渡后,辽东名义上依旧是东晋的一块飞地。东晋的东夷校尉崔毖纠集宇文,段,
和高句丽三家一起围攻慕容部。崔毖动手的原因似乎很无厘头,完全是因为避难的士人
纷纷投奔慕容氏而引发了羡慕嫉妒恨。宇文部的首领这时已经是宇文莫槐的儿子宇文悉
独官。慕容廆先是离间宇文部与其他两家的关系,又派慕容翰和慕容晃以骑兵突袭和火
攻将宇文部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悉独官仅以身免不久后死去,其子宇文乞得龟继位。
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是没有发现宇文部和羯人的关系。不要着急,继续往下看。“石勒遣
使通和,廆距之。送其使于建鄴(应该是走海路)。勒怒,遣宇文乞得龟击廆,廆遣皝
距之。”
因为《慕容廆载记》是以慕容部作为主线记述,我们无从知道乞得龟... 阅读全帖
a*p
发帖数: 495
3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关于慕容熙的一段有趣的史料
慕容熙
慕容熙是慕容垂幼子,也是后燕的末代皇帝。慕容熙的皇后死了,他去城外出殡,结果
城内发生兵变,最后慕容熙被高云的叛军抓获处死,后燕灭亡。
关于慕容熙的最后时刻,《十六国春秋》里是这么描述的:
中黄门赵洛生奔告熙,熙曰:"此鼠盗耳,朕还当诛之"。乃收发贯甲,驰还赴难,夜至
龙城,攻北门不克,遂入龙腾苑,左右溃散。熙微服逃于林中,为人执送,云等杀之.
《晋书》的叙述和《十六国春秋》差不多,应该是参考了前书的:
中黃門趙洛生奔告之,熙曰:「此鼠盜耳,朕還當誅之。」乃收髮貫甲,馳還赴難。夜
至龍城,攻北門不克,遂敗,走入龍騰苑,微服隱于林中,為人所執,雲得而弒之,及
其諸子同殯城北。
上面两种史料的描述比较符合逻辑,比较好理解。
可是《资治通鉴》在“走入龙腾苑”和“微服隐于林中”之间加入了令人难以置信,且
啼笑皆非的一段史料,不知道司马光从哪里搞到手的,现摘抄如下:
熙退入龙腾苑,尚方兵褚头逾城从熙,称营兵同心效顺,唯俟军至。熙闻之,惊走而出
,左右莫敢迫。熙从沟下潜遁,良久,左右怪其不还,相与寻之,唯得衣冠,不知所适
。中领军慕容拔谓中常侍郭仲曰:“大事垂捷,而帝无故自惊,深可怪也。然... 阅读全帖
r****p
发帖数: 1854
3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萧峰痛诉民族苦难史 三
(既然上了首页,我就再把前面的一,二也附上,省得有兴趣的同学要去考古)
和我国历史上北方各个游牧民族一样,契丹民族起源也是一笔糊涂帐。虽然有一些历史
文献资料作为依据,但是彼此矛盾的地方也不少。契丹的起源就匈奴和鲜卑两种说法,
而起源鲜卑的说法,又有柔然和宇文部两种意见。而契丹民族形成之后发展过程, 更
是有颇多争议。不过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种说法。
《天龙八部》最后一章里,萧峰对玄渡大师痛诉民族的苦难史:“想我契丹祖先为羯人
所残杀,为鲜卑人所胁迫,东逃西窜,苦不堪言。大唐之时,你们汉人武功极盛,不知
杀了我契丹多少勇士,掳了我契丹多少妇女。”在这里我们且根据萧峰的这段话考证对
照一些历史上真实事件, 探讨一下在萧大王眼中的契丹国史是个什么样子。
契丹最早于北魏时期和中原王朝发生接触,《魏书》首次将契丹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记
载于正史。“契丹國,在庫莫奚東,異種同類,俱竄於松漠之間。登國(道武帝拓跋珪
的年号, 386-396)中,國軍(这个词很有点意思……)大破之,遂逃迸,與庫莫奚分背
。”(魏书 列传第八十八 契丹)。领教了大魏铁骑的厉害以后,契丹不但老老实实的
... 阅读全帖
r*******a
发帖数: 27
34
“习”无疑是一个小姓,网上资料上说,按人口多少排名,姓习的大约只排在300位
左右。习姓的起源,比较正统说法有两种,一是来自西周到春秋时的习国;二是一个
叫做“习”的地方,而这个“习地”,其实也就是前一种说法里面的“习国”的所在地。
“习国”或“习地”,位于当今陕西省东南部的丹凤县,距西安一百多公里,离周老虎
的镇坪县近两百公里。无论这两种说法那个更准确,网上很多地方都说习家是姬姓的后
裔,即与周吴郑王等大姓同出一源;不过百度上却说是姜姓。所有所谓此方面的“网上
资料”,均不曾给出实实在在的参考文献,所以均不可轻信啊。无论如何,同周吴郑王
这些人丁兴旺的老大哥们相比,习姓自然显得很单薄。古代的习家人,没出过周亚夫周
瑜一般的名将,没有延陵季子级别的道德标杆或吴三桂水平的反面典型,缺乏国姓爷
那样的民族英雄,更无法同名人美女不可胜数的老王家相比。还好,风水轮流转,今年
到我家,现如今的中国大陆最高领导人就是来自老习家。
政治上的事咱不懂,也不敢瞎说,今天也仅仅借总书记的名头,聊一聊历史上的几位习
姓名人。前面说了,姓习的少,习姓名人自然也不多;特别出名的古人,顺理成章地可
以说几乎等于零... 阅读全帖
q*d
发帖数: 22178
35
这些谣言显然当代人以讹传讹制造的,
查一下晋书陈寿传不需要时光穿梭机.
HQ
发帖数: 19201
36
不知道你想说什么了
(《晋书。陈寿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
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
你只是想说不是被杀了?
既然你这么有心,你去把维基,百度百科都修改了罢
q*d
发帖数: 22178
37
晋书不是google出来的?
这种白纸黑字的东西,
你以为你可以硬拗成胜利?
HQ
发帖数: 19201
38
如果你真的是严肃的了解的
你应该知道晋书这东西很不严谨。比如说有关这个陈寿的事情就有争议的。
拿这个当你所说的客观史实很牵强。
r****p
发帖数: 1854
3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淝水之战前的苻坚
不顾众人的反对派吕光征西域,结果赌对了, 所以后来越发不鸟苻融等人了.
《晋书 苻坚载记》
“坚于是以骁骑吕光为持节、都督西讨诸军事,与陵江将军姜飞、轻骑将军彭晃等配兵
七万,以讨定西域。苻融以虚秏中国,投兵万里之外,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可耕,
固谏以为不可。坚曰:“二汉力不能制匈奴,犹出师西域。今匈奴既平,易若摧朽,虽
劳师远役,可传檄而定,化被昆山,垂芳千载,不亦美哉!”朝臣又屡谏,皆不纳。”
苻融这也汉化太快了,没几年就从游牧民族变成一副汉族农民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口吻了。
r****p
发帖数: 1854
4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红朝史 薄熙来列传
嗯,很不错的内容,就内容之外的格式提点意见。
我国古代的史书一般是按照家谱为线。所以应该是《薄一波 附薄熙来传》。先写薄一
波的生平,这样此文中关于薄一波的部分都因该转移到《薄一波传》中去。
然后是“长子熙永,如何如何。。。。”,“熙永弟熙来,如何如何...."然后还可以
来点“子瓜瓜, 如何如何......"
当然也有例外的,如果此人历史地位特别重要,可以在家族以外单独列传。再有一个重
要原则就是事迹类似或者相关的人物合作一卷,例如《晋书 八王传》,如此薄熙来大
概可以写入《高饶薄传》。
J******y
发帖数: 1442
4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红朝史 薄熙来列传
谬也,父子皆入传者,史书不绝。
如桓温桓玄父子,分列晋书列传六十八、列传六十九
l*****f
发帖数: 13466
4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重温《桃花源记》
坞堡经济本来就相当自给自足吧,而且也不会完全隔离的,如果自己不能生产的必需品
,应该有途径去换来
这个桃花源记陈寅恪有一个蛮有意思的解读,说陶渊明实际上写的是五胡乱华时期北方
没有南渡的汉人,以家族村落聚集避难到深山里面,所谓避秦,是苻氏前秦。晋书郗鉴
传里就有写郗鉴率宗族亲故"千余家俱避难于鲁之峄山"。还有孝友传里讲到明帝庾后
的伯父庾衮当时也未南渡,"衮乃率其同族及庶姓保于禹山"后来又遁入更险峻的大头
山: "及石勒攻林虑,父老谋曰:"此有大头山,九州之绝险也。上有古人遗迹,可共
保之。"惠帝迁于长安,衮乃相与登于大头山而田于其下。年谷未熟,食木实,饵石蕊
,同保安之,有终焉之志"。
l*****f
发帖数: 13466
4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重温《桃花源记》
跟前秦哪一年开始有什么关系? 不懂。
之所以说太元,是因为后文提到南阳刘子骥的缘故,不必拘泥于一定是此时此事,真人
真事。
刘子骥晋书有传,而且有意思的是亦载刘自己采药曾遇涧水上有石囷,欲再寻而不得故
事。又桓冲曾邀请刘出任长史而未果。桓冲伐秦与淝水之战是太元中的事情。这两个在
一起还很可以看到桃花源记设定时间与提到人物之缘由。
当然也有看法说是当地故事,而当时东晋赋税严重所以有幻想乌托邦
P*****T
发帖数: 292
44
原文参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4113d0101oxp3.html

清华简《耆夜》为伪作考 姜广辉 付赞 邱梦

本文考证清华简《耆夜》为伪作,理由是:一、简文载周公致毕公诗,开头一句是“戎
服”,考“戎服”概念晚出,大约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军旅之衣称为“韎韐”,公元前
650年左右称为“均服”,公元前550年左右称为“戎服”、以“赑赑”叠字作为修饰语
直到唐代才有。二、简文两次见“祝诵”词汇,考先秦古籍只单言“祝”或“颂”,不
言“祝诵”或“祝颂”。宋代学者作文献研究,分析文辞、文意,始立“祝颂”之目。
三、简文载周公酬武王祝诵诗,开头一句是:“明明上帝,临下之光。”前一句首见于
晋人诗句,是歌颂上帝的;后一句首见于宋人诗句,是歌颂宋帝的,这两句诗乃是现代
人集句,非周公原创。四、《蟋蟀》一诗原载《诗经·国风·唐风》,先秦季札和孔子
都认为此诗反映唐尧节俭遗风。简文则说《蟋蟀》一诗为周公所作。考《诗经》三百零
五篇皆曾被谱曲,十五国风属于民谣,地域不同,音亦各异,豳有豳音,唐有唐音。假
如是周公所作之诗,必定会被乐师谱... 阅读全帖
d*******s
发帖数: 695
45
难道是文笔非常好?所以单独拿出来?紧接着后面《晋书》房玄龄写的,还有欧阳修的
《新唐书》,应该文笔也不错啊。
这四史有什么特别的么?
o***e
发帖数: 3526
4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elg (二里沟),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李则芬1979年旧文:明人歪曲了元代历史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6 13:41:23 2013, 美东)
李则芬1979年旧文:明人歪曲了元代历史
一、元代不是黑暗时代
七年前,作者开始研究元代史。仿照读书先看序文的习惯,首先遍读近人所著的许多中
国通史、史纲,及各种专史之元代部分。这些著作,几乎众口一词,都说元代政治黑暗
,毫无文化可言。有些专史,甚至根本不谈元代事。写完宋代之后,但说元代政治黑暗
、无足述,且谈明朝。於是,这些议论,就形成了我的先见。在我潜意识内,相当牢固
。我在研究过程中,凡发现与此先见相迳庭之处,对於新的发见,总是保留一个问号。
要到研究了五年之后,我才知道这个先见是错误的,但仍不知其所以然。我更涉猎明代
的历史文献,又过了一年多,才发见了答案:元代的历史事实,原来已被明人歪曲了。
与一般人的想像相反,元代不但不是一个黑暗时代,毋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难得的小康
时期。一般人说元代黑暗的,所引证的事例,无非是蒙古初期的残... 阅读全帖
D********i
发帖数: 514
4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韩应该是七雄里最弱的了吧?
可能我的意思您没太明白。我是说,我们现在说的分晋的“韩”政权,在古代大多不是
被这样称呼的,“郑”才是主流国名。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楼主说的后世政权几乎没
有以韩为国号的。
而且,个人不认为都城在哪是国名的来源,比如,没有任何文献把“楚国”叫成“郢国
”的。这个国家所以叫“郑国”,是因为它完全占据了春秋时期那个合法侯国郑国的土
地和人口,在国际社会上承担了原郑国的位置和角色,跟战国时期那个田氏政权叫“齐
国”而不叫“田国”一个道理。类似的,晋国被瓜分消灭后仍然有“晋国”这个称呼存
在,指的是当时在国际社会上承担原晋国角色的更普遍被称作“魏国”的那个政权。
至于主流国名是郑而非韩,有没有证据呢?试着找了找。下面原文摘自中古时代权威文
献《晋书·天文志》:
魏太史令陈卓更言郡国所入宿度,今附而次之。
自轸十二度至氐四度为寿星,于辰在辰,郑之分野,属兖州。
自氐五度至尾九度为大火,于辰在卯,宋之分野,属豫州。
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为析木,于辰在寅,燕之分野,属幽州。
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吴越之分野,属扬州。
自须女八度至危十五度为玄枵,于辰在子,齐之分野,属青州。
自危十... 阅读全帖
C********a
发帖数: 367
4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韩应该是七雄里最弱的了吧?
我说的就是“权威”的问题
因为晋书的原因
我这儿也有个文献,是汉书地理志
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也。其界自弘农故关今河南灵宝县废函谷关以西京兆今西
安府、扶风今凤翔府、冯翊今同州、北地今庆阳以北、上郡今延安以北、西河今汾州府
以西北、安定今平凉府、天水今秦州、陇西今韦昌府,南有巴今重庆府、蜀今成都府、
广汉今汉州、犍为今叙州府、武都今阶州,西有金城今兰州以西、武威今凉州卫、张掖
今甘州卫、酒泉今肃州卫、敦煌今废沙州,又西南有?柯今遵义府、越?今建昌行都司、
益州今云南府,皆宜属焉。自井十度,至柳三度,谓之鹑首之次,秦之分也。
魏地觜、参之分野也。其界自高陵今陕西高陵县以东尽河东今平阳府、河内今怀庆府,
南有陈留今河南有陈留县,及汝南之召陵见河南郾城县、氵隐强见许州、新汲见洧川县
、西华今县、长平见陈州、颍川之舞阳今县,郾即今郾城县、许即许州、鄢陵今县,河
南之开封见开封府附郭祥符县,中牟今县、阳武今县、酸枣见延津县、卷见原武县,皆
魏分也。
周地,柳、七星、张之分野也。今之河南雒阳、□城俱见今河南府附郭洛阳县、平阴见
今孟津县、偃师今县、巩今县、缑氏见偃师县,是其分也。自柳三度至张... 阅读全帖
f****i
发帖数: 9419
4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中国人不该忘记东汉的张仲景
(编辑原帖结果删除了.....)语言算是不严谨吧,接近1000万。确切说应该是7、800
万。两晋人口哪儿来的缓慢恢复?除了太康年间之后人口从来没有超过太康年间的时候
。你这个说法就互相矛盾,晋朝除了西晋太康三年算是人口高峰,之后人口记载一直都
是波动降低的。所以说“两晋人口缓慢恢复”根本就是一个没发生过的事情。你如何拿
着”婚育早“来证明一个根本没发生过的事情?
至于数字这都是史上记载的,晋书和通典都说了太康元年得了吴国260万左右的人口之
后,天下有1600万左右。(西晋从灭蜀开始到灭吴这么多年说从600万左右增长到1400
万左右,我信你说的婚育早有关系,虽然不是唯一直接关系)但是太康元年”大凡户二
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平均每户接近7人,
《晋太康三年地记》则写着”晋户三百七十七万“如果按照同样比例计算,自然是太康
三年人口差不多2470多万,难道不是差了接近1000万?
东晋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南北各地有户口记载的朝代相加也才不到1500万。(数字不太准
确,但是一个量级)你哪儿来的两晋人口缓慢恢复的概念?实际上只有西晋灭吴初期全
国人口在增加... 阅读全帖
D*****i
发帖数: 8922
5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关于晋武帝的一点疑问
立嫡长子是规矩(司马衷其实是老二,但是嫡长子死了,就轮到他了),加上司马衷的
岳父贾充在朝中影响力很大,很有一批大臣为傻太子说话,所以要废掉傻太子也不容易
。另外一个因素是司马衷别看很傻,但有一个神童儿子,晋武帝很喜欢这个神童孙子,
认为他能使司马家兴旺:
《晋书·列传第二十三》:幼而聪慧,武帝爱之,恒在左右。尝与诸皇子共戏殿上,惠
帝来朝,执诸皇子手,次至太子,帝曰:“是汝儿也。”惠帝乃止。宫中尝夜失火,武
帝登楼望之。太子时年五岁,牵帝裾入暗中。帝问其故,太子曰:“暮夜仓卒,宜备非
常,不宜令照见人君也。”由是奇之。尝从帝观豕牢,言于帝曰:“豕甚肥,何不杀以
享士,而使久费五谷?”帝嘉其意,即使烹之。因抚其背,谓廷尉傅祗曰:“此儿当兴
我家。”尝对群臣称太子似宣帝,于是令誉流于天下。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